前十年不良贷款影响哪些指标会影响现在货款吗

开发性金融十年探索路
开发性金融十年探索路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走过了十年探索之路,有力支持并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十年巨变。在国开行创造的奇迹的背后,是开发性金融的成功实践。
摆脱“烦恼”的成长
12月8日,随着2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金融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国开行发行的金融债券累计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0172.1亿元。
“经过10年的努力,国开行发行的金融债券额迈上了2万亿,应该说这是我国投融资改革中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12月11日,国开行行长陈元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时表示。
就在两个月前的美国东部时间日,国开行在纽约成功发行等值10亿美元的全球债券。据悉,这是国开行时隔5年后再次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用债券形式融资是国家赋予国开行一种市场特许权。国开行依托准主权级政府信用的法律地位,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了国家信用证券化,成功将商业银行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集中大额资金,提高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为我国'两基一支'领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长期信贷融资提供了重要支持与保障。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成立国开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改革目标。”
陈元所说的“两基一支”对国开行的每一位员工而言都可谓耳熟能详,因为这正是国开行成立之初国家就赋予的先天性使命—依托国家信用,通过债券筹资,集中为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据了解,自1994年3月国开行成立以来,国开行平均每年新增贷款1500亿元人民币以上,至今已达2万亿元,在国有银行基本建设中长期贷款中,国开行贷款份额一直占四成左右,已累计向4000多个项目发放贷款,其中包括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九铁路、北京奥运项目、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黑龙江商品粮基地等具代表性的项目。目前,国开行近90%的贷款投向了能源、交通、公共设施管理等“瓶颈”领域。
在有力支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同时,国开行的努力也换来了令人羡慕的市场业绩,主要经营指标已经进入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末,国开行的不良贷款率已下降到1.34%,当年缴税81.74亿元,全国排名第四。
这不仅领先于国内银行一大步,就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商业银行相比也是高水平的。据《国际金融》杂志最新统计评选,亚洲盈利最高的银行第一是汇丰银行,第二是国家开发银行,第三是恒生银行。“这让国外同行也无法小看国开行。”国开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民一脸的自豪。
对国开行来说,“值得庆贺”的远不止于此。
轻轻点击.cn ,跃入眼帘的是:“中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十周年”的一幅幻灯片。
与在自己的网站上声明和“自我生日祝福”相比,国开行保持了相当的矜持,没有像国内其他企业那样大张旗鼓地热烈庆祝。
国开行对外界而言,似乎一直都比较低调,以至于很多人对其知之甚少。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国开行的总部大楼似乎没有象赋予它本身的地位和职能那样显得“位高权重”。
实际上,由于承载了很多重大的国家级项目,国开行的运营风格一直都表现得“在默默无闻中埋头苦干”。
“这与行长陈元的个性也不无关系。”业内人士称。今年六月份的一期美国《华尔街日报》(及其亚洲和欧洲版)报道说,“现年59岁的陈元在中国央行工作的10年期间保持着低调和谨慎的风格,这使他当时鲜为人知。朋友们说,掩盖在这一外表之下的是他缄默的性格和对市场秩序的坚信不移。”
“办好开发性金融既是一个经济目标,同时也是一个政治任务。”陈元直言不讳。
不再“烦恼”
但国开行十年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就在六年前,当时正是亚洲金融危机关头,尽管国家顶住了对国内金融业的冲击,但由于种种原因,与其他国有银行一样,国开行资产质量几乎使其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由于体制和风险控制等诸多原因,国开行成立后四年间累积和沉淀了巨额的不良贷款,1997年曾高达1700亿元以上,不良率40%左右。“国开行几乎成了垃圾银行”,业内人士反应强烈。
1998年陈元临危授命。从当年开始,国开行自身也经历了“开发性的发展”:经过大刀阔斧的三次信贷改革后,不良贷款率逐年大幅下降,1999年降到了18.66%,2000年为8.78%,2001年为3.91%,2002年为 1.78%,2003年为1.34%。从1997年算起,下降了 40多个百分点。
目前,按五类十四级分类的不良贷款率为1.54%,不良资产率为2.01%。呆账准备金对不良资产的覆盖率为170.22%,对不良贷款的覆盖率231.48%,资本充足率为9.75%。本息回收也达到连续19个季度(近5年)保持高水平,累计本息回收率从1998年末的71.57%提高到2003年末的99.19%;当期本息回收率由81.61%提高到99.88%。截至2004年9月底,本外币累计贷款本息回收率为98.83%,当期回收率为99.73%。
“我们希望不良贷款能继续下降。”陈元说。
国开行的经营业绩得到了国际审计机构和评级机构的认可。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国开行贷款分类逐笔跟踪和复核认定后,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认为:“国开行在多项财务指标上明显高出国内及国际同行,例如资产及股本收益率、人均净收入、不良资产率及资本充足率等,它体现了国开行在近几年所做出的大量努力,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它直接有助于银行的盈利能力及资产质量的结果。此外,国开行的优势也体现在效率指标较高。”同时,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国际评级机构对开行的评级结果都是主权级信用。国开行的工作同时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肯定。
走出“童年”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从开发性金融的百年发展历程和世界发展趋势来看,一般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政策性金融初级阶段,开发性金融作为政府财政的延伸,以财政性手段弥补市场失灵;第二阶段是制度建设阶段,也是机构拉动阶段。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参与经济运行,推动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到了第三阶段,市场得到充分发育,各类制度完善,国家信用与金融运行分离,经济运行完全纳入市场的轨道、框架,开发性金融也就完成了基础制度建设的任务,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经济运行。
“开发性金融不仅在国际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而且在中国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开行尽管仍在探索中,但可以说已经走过了政策性金融的初级阶段,正处于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阶段。”陈元胸有成竹。
或许这是给国开行十周岁最好的礼物和最大的祝福。
中国不可或缺开发性金融
“开发性金融机构通过融资完善法人主体,推进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推进经济发展,在当前中国国情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具有独特的市场空间。”这是陈元对国情和国开行经验分析后得出的看法。
在2002年的亚太开发金融机构协会第25届北京年会上,作为理事会成员的国开行的行长,陈元指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开发性金融机构已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增长、弥补市场缺陷、引导资金流向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国开行的网站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这样的说明:“国家开发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市场缺损的国情特点,运用开发性金融的建设市场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政府急需发展的其他领域,完善风险约束机制,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和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实现政府持续稳定发展和安全的目标。”
实际上,国开行处在财政与金融之间的独特位置,使其天然具有的独特身份更是其他机构难以替代的。
“国开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业绩为支柱,以建设市场的方法,通过债券融资的方式,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目前在全国设立的32家分行和香港代表处,总共3000多人的国开行员工,对此已经十分明了。由于独特的身份,使国开行以银行(融资贷款)的职能起到了财政的功能(支持国家项目,贯彻国家政策),从而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财政拨款有可能造成的财政赤字,另一方面,还为政府赢得了利税(尽管不以盈利为目的)。
“实际上,开发性金融是运用金融方法管理资产,所以虽然国开行的贷款虽然具有长期大额集中的特点,但通过与规范的市场化运作的结合,又大大降低了风险与压力。”业内专家对此评价认为。
超越“政策”
“开发性金融属于政策性金融的一种,但又属于后者的高级阶段,不同于传统的政策金融。”国开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民指出。依《中国经济周刊》的调查发现,开发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比较起来,更有积极作为的一面,而不仅仅是政策金融单纯“维持性”的被动作为,甚至带有对超大型国家级项目的风险投资性质,凭借国家信用的先天优势,“冲锋陷阵在最前面”,最先将最大项目风险承担过来,将商业银行资金吸引聚拢过来,从而分散风险,最后实现国家、政府、自身、银行、企业等诸方的“多赢局面”。
“开发性金融,不仅是以国家信贷投资开发国家建设项目,同时也是以国家信用开发金融业自身,这恐怕是开发性金融更深层的意义。”陈民深有感触。
事实上也是如此。经过了10年对国际上其他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调研与借鉴,尤其是国开行自身的“中国式实践”,国开行把国际先进的金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把一个传统的财政融资型的政策性银行,转变成为以国家信用和市场业绩相结合的市场建设型开发性金融机构,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开发性金融之路。这是怎样的一条路呢?
奇迹的背后
高盛(Goldman Sachs)驻香港董事总经理胡祖六曾评价说,陈元做了一个了不起的工作,他将一个死气沉沉、官僚的政策性银行改造成为一个敏捷而有远见的金融机构。
四年的巨额不良贷款,六年的持续改变,同样的银行,不同的结果,在国内外惊讶不已的同时,国开行的现象引起了诸多关注。
“国开行应该说比国有商业银行还国有银行,为什么比商业银行做得都要好?同样是政策银行,为什么独领风骚?与其最初四年表现相比,为什么有天壤之别?”这是近年业内最常对其提出的“三大问题”。
“国家信用与市场业绩是否一定相背?融资和政府组织协调是否一定相背?市场与政府是否一定相背?”国开行对此用实践作了否定的回答。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凸显,以致不少人更多地看到了或强化了他们之间的博弈,而忽略或轻视了彼此互补的地方。
“国开行的宗旨是把国家信用和市场业绩完整地统一起来,不因国家信用降低资产质量,也不因有好的业绩而丢失国家信用。”陈元说。“一方面通过先进的市场业绩来体现和支撑国家信用,使国家信用的高能量能够更好地运用和放大;另一方面运用国家信用来提升市场业绩,提升支持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同时把更强的财力集中用于新的领域。这是我们成功的最有力的武器。”
同样地,国开行以信贷融资为载体,实行"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使财政、信贷、证券三种融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重要的制度能量和资源,促进政府的力量与市场的力量相互结合和转化。
与此同时,国开行运用组织增信的方式,把融资优势、政府的组织优势转变为信用建设、市场建设的优势,成为市场经济配置资源新的基础性平台和支柱,不断地放大国家信用在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建设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说到底,国开行就是主动依托和运用国家信用, 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建设市场,在有市场的地方完善和发展市场,成为市场建设的先锋,实现‘银政企’共赢。作了政府与市场的红娘。”陈民说,“与不少银行‘顾此失彼’不同,国开行更尊重中国的国情,更尊重国际金融原理在中国现实背景下的灵活运用,而不是非此即彼,不是盲目照搬国际经验”。
国有银行有时迫于各种各样的压力,往往容易“奉命贷款”、“人情贷款”,但国开行现在不开这样的口子。
“对少数人或个别人看似是无情,但对国家是更深的感情。”陈民说。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近80%的信贷资金、国债项目1/3的配套贷款都由国开行提供。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 2万亿元。这么庞大的贷款数额,如果仅仅听命某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势必容易造成巨大的信贷风险。
当年为了扭转巨额不良贷款的局面,陈元顶住了来自那些贷款请求被拒绝的客户的严辞抨击,让说情者知难而退,并使员工相信其主要职责不仅仅是把钱放出去那么简单。
“随着中国雄心勃勃对深受坏帐困扰的银行业展开变革,以及中国准备到2006年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其市场,陈元的故事可以说给其它银行提供了一个教材。”今年6月24日的《华尔街日报》对此评价说。
据了解,国开行通过建立独立委员电子路演方式和贷款委员会制度,加强贷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通过实行政策制订、组织实施、监督检查三权分立的制约机制,有效地防止了腐败的产生,控制了财务风险。
“但国开行与其他银行不同的是,国开行的项目贷款大多金额大、笔数少、时间长、操作风险相对有限,集中长期大额,既是国开行的融资特点,也是国开行的风险特征,更是国开行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面对的风险是长期的风险。”陈民坦言,“因此,建立防范中长期风险的有效机制就成为必须”。
在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国家信用优势的基础上,国开行实行审贷分离、专家评审和贷委会制度,严把风险入口关,主动调整贷款投向,防范结构性风险,并建立“业务推动、风险控制、稽核监督”三线并行的业务运行管理体制,强化稽核监督和贷后管理,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严格监控下游风险,引入市场监督机制,同时接受市场和国际标准的检验。“几乎从每个角落堵死了风险。”陈民说。
据统计,截至2004年6月底,国开行贷款30%的项目已经还款结束并清户,处在还款期的1272个中长期贷款项目中的绝大多数目前还款正常,其中进入还本期的项目占54%;在已归还的本息额中,还本比例占68%。“这表明,国开行的本息回收不靠扣息,国开行的中长期信贷风险基本处于锁定状态。”陈民分析说。
国开行自1994年成立至1997年是打基础阶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敲响了金融风险的警钟。针对这种现状,国开行从1998年开始了三次全方位信贷改革。上任不久的行长陈元强调,要办成国际一流的银行,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市场和风险意识,坚持按信贷融资规则而不是简单的财政融资运作;必须讲求资产安全,把本息回收和资产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最终检验标准,以金融的高效率支持经济。
1999年底以来,国开行信贷改革的效果逐步显现。在每年新增贷款1500亿元以上的同时,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持续下降。到2001年底,不良贷款率为3.91%,不良资产率为4.45%,当期本息回收率达99.02%,累计本息回收率为95%,各项经营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次自我革命,尽管有阵痛,但观念的改变是脱胎换骨的,提高了全行的风险意识,构筑了信用结构,实现了三次飞跃,初步建立了向现代化银行迈进的基本框架。”陈民回忆说。
“也正是因为这三次改革和飞跃,使国开行实现了重大转折。”陈元指出,“改革与飞跃使国开行从单纯的政策性金融阶段步入了开发性金融阶段。”
据介绍,1998年以前,国开行主要处在政策性金融的发展阶段,体制框架是以传统财政融资的观念和方式为主导,项目是制定的,发债是行政摊派的,贷款由商业银行委贷,累积和沉淀了巨额的不良贷款。1998年后,通过信贷融资推进市场建设,注重风险控制和市场业绩,从而显著增强了支持经济发展和风险控制能力,国开行的发展步入开发性金融阶段。
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和大胆创新实践证明,国开行的探索是正确的,并已取得国际先进的市场业绩。
“没有不断深化的改革,就没有今天的业绩。”陈元感慨万千,“办成世界一流银行是国开行坚持的最终目标,这仍然需要不断的改革,实现更高的飞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法悟/北京报道
中国也能建成国际一流银行
—专访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
作为中国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6年来,国开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持续下降,主要经营指标已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并被《国际金融》杂志最新评选为亚洲最盈利的银行之一。国开行的经营业绩和运营效益已经成为一种现象,而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以行长陈元领导下的国开行的独特运营模式和经营思路。12月11日,正值中国加入WTO三周年的日子,《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了国家开发银行的掌门人——陈元行长。
《中国经济周刊》:今天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周年,在国内金融业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国开行的主要指标已经进入国际先进水平,您认为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陈元: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实际上,我们在1998亚洲金融危机后就已经开始努力。国开行这几年的改革,目前大家看到已经取得成效,其实都是这些努力的结果。我们要辨证地看待压力,而不是简单地把压力都当成障碍,当成困难。
总结几年来的实践,开行成功的关键,就是统一思想,一心一意办好银行。我们的具体办法是“树立目标,组织推动”。有了目标,我们才有前进的方向。而组织推动,就是依靠党和政府的组织优势去开展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照镜子的方法,不断找差距,不断改进提高。开行目前总保持着若干包括国内外的专家在周围给我们挑毛病、做咨询,不断找出我们业务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及内部问题,以此促进工作的提高。
在实践中,开行逐步形成了对开发性金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认识,也是成功的几个方面,就是:坚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业绩为支柱,以建设市场来实现政府目标;坚持建设制度、建设市场的方法;把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促进政府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相互结合和转化;注重国家及政府组织增信;坚持以信用建设为主线,推动治理结构建设、法人建设、现金流建设和信用建设;实行"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具有应对集中大额长期风险的制度优势;实行政府机构债券与金融资产管理方式相结合;建立开发性金融治理结构,接受政府和市场的监督。
《中国经济周刊》:这几年国际上不少人都对中国金融业的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忧心忡忡,甚至认为是影响中国经济未来的最大风险因素之一,他们认为,中国的银行是国有的,最后的风险都会由政府来承担,中国的银行几乎成了制造不良资产的机器。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陈元:一个银行,不仅仅是提供资金,而且需要控制风险。只要明确国际标准的目标,不断努力,即使是产生于传统投融资体制的银行,也可以实现向市场化融资体制的转变。中国的银行绝不是制造不良资产的机器,是能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坚定信心、找对方法。特别是,不能因为是国有银行,就不承担或控制风险,不能因为拥有国家信用,就不要市场业绩。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是国有银行,拥有国家信用,更应该将政策和制度资源优化配置,创造出更好的市场业绩,增强国家信用。我们是为国家分担风险,减轻包袱,而不应该将风险和包袱甩给国家,更不应该给国家增加负担,制造风险,加重包袱。
《中国经济周刊》:您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要把国开行“建成具有国际一流市场业绩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您这个目标是否太高了?
陈元:这不是高不高的问题,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这不是一时的豪气和冲动,而是来自于世界经济的竞争压力,来源于国家赋予的使命动力,来源于我们自身实践的努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们肩负着共同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在高度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建设强大、稳健、高效的金融体系。我们明确了目标,并把它作为政治目标和政治纪律,通过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全行各项工作当中,运行中把先进的金融原理与中国现实的国情特点相结合。
《中国经济周刊》:有人常常把国开行的贷款混同与财政拨款,对此你如何看?
陈元:支持项目建设有三种办法:财政融资、信贷融资和证券融资。财政的钱是有限的,不能什么都拨款,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国家财政能拨的比重将越来越低。而信贷融资就是让项目构造一个符合信贷循环要求的融资结构,使它有一个信用结构,有一个还款的来源,然后用银行的办法去给他融资。
财政融资、信贷融资和证券融资,其功能、规则不同,不能互相取代、损害或抵消,而是要互相协调和配合。杜绝以财政融资观念和方法对信贷融资的侵蚀,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银行资产质量为代价。
实践证明,信贷融资能比财政融资更高效地配置资源。作为银行,国开行坚持划清这两种融资方式的界限。银行要按照信贷规则办事,假如什么项目都贷款,不管还款前景好坏都贷,那国开行就不是银行,而是拨款的“机器”,这样必然会形成一大堆不良资产,是"垃圾"银行,成为国家的包袱和风险。
国开行债券具有准国债性质,但资产管理不同于财政和国债的管理,也不同于商业金融的管理,而是以政府协调强化金融资产管理的方式,提高资产质量和资金效益。开发性金融是介于国债和商业银行贷款之间的领域,以政府协调强化金融资产管理的方式来防范风险,把政府协调和金融资产管理相结合,中间有资产管理的巨大空间。
国开行是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注重金融资产管理和稳健运营。国开行债券与国债一样是基于政府信用而尚未被市场分化的融资形态,具有准财政、准信贷和准股权性质,可以根据职能任务的需要进行转化。但管理上是用金融资产管理方式,考核资产质量。在发展中,国开行努力改变以财政融资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体制,建立适应信贷和证券融资的新框架。克服道德风险,促进财政融资向信贷融资的转变,是国开行的重要任务。
《中国经济周刊》 :据我所知,国开行是政策性银行,而我也常常听到国开行是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说法,您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这二者的区别?
陈元:开发性金融是适应制度落后和市场失灵,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增强经济竞争力而出现的一种金融形式,在国际上已有百年历史。从各国的实践看,开发性金融通常为政府所拥有,赋权经营,具有国家信用,用建设制度和开发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承担着支持经济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及相关金融市场建设的重要任务。
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追求市场业绩,但不止于市场业绩,以用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的目标作为更高、更全局的目标,是市场建设的产物,能力和潜力都大于政策性金融,其作用也在逐步扩大。用开发性金融的方法,可以解决大部分政策性金融过去想解决而又没解决好的问题,两种方法是阶段性互补的关系,在不同领域也是可以同时使用的。
开发性金融的特征是,只要有市场缺损、法人等制度缺损,而又有光明前景的投融资领域,能够进行制度建设、以整合体制资源取得盈利的,就是开发性金融的领域。开发性金融有广阔的领域和空间,这是由中国转轨时期和小康社会的特点决定的。
国开行初期强调自己是政策性金融,做了很多财政补贴性的事,用信贷资金扶持了不少当期效益不好的企业。后来通过开拓和建设市场来发展自己,带来了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的好转。开行在业务所及的范围内,用资金换取信用,建设体制,推动投融资体制建设和金融市场的发育完善。在今后的发展中,准财政式的政策性金融仍将是开行业务的组成部分,但越来越多的已经是通过建设市场以寻求发展的开发性金融,把未发育的市场作为自己的发展空间,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作用。
开发性金融就是要把政府信用运用于市场,要善于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优势。市场机制不完善、法人制度不健全,而又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投融资领域,都是开发性金融的业务范围,国开行是沿着政府路径、用融资推动制度建设,并以整合体制资源取得盈利。
因此,在市场竞争中,要下大气力打通从政府入口到市场出口的通道。即由政府选择的项目,通过国开行的消化、孕育和孵化变成有市场出口的项目。这是开发性金融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先通过政府信用,再转化为法人信用、商业信用,通过开行资金的运用促进法人建设和相关体制建设。
将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体制建设和市场建设。这是国开行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开发性金融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根本标志。
国际上的开发性金融机构简介
开发性金融产生于一个半世纪以前,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开发性金融机构来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完成单纯依靠市场和商业性金融无法办到的事情,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世界银行(World Bank):根据1944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成立。专指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IDA),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援助机构之一,现为联合国属下的一个专门机构,负责长期货款的国际金融机构。主要着眼于帮助最贫困的人民和最贫穷的国家。现为184个国家所拥有。
亚洲开发银行(ASIA DEVELOPMENT BANK):是一个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创建于1966年,总部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有来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成员,称作区域成员;还有来自欧洲和北美洲的非区域成员。亚行的宗旨是促进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合作,特别是协助本地区发展中成员以共同的或个别的方式加速经济发展。亚行自身开展业务的资金分三部分:用于硬贷款业务的普通资金;用于亚行的软贷款业务的亚洲开发基金;用于进行技术援助业务的技术援助特别基金。此外又于1998年建立了日本特别基金,用于赠款性质的技术援助业务。亚行对发展中成员的援助主要采取贷款、股本投资、技术援助、联合融资相担保四种形式。
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DEG):欧洲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是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集团的一名成员,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是德国最大的银行之一,其股东为德国联邦政府和德国各州政府。据介绍,DEG的投资理念是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以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并为发展中国家的私营企业的投资项目提供融资。DEG从1980年代中期就开始投资中国私营企业,目前在中国共有29个投资项目。
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和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Fannie Mae和Freddie Mac是美国最大的两家政府发起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根据国会法案成立并确定职能,长期以来以上市公司的身份完成政府赋予的使命,引导市场资金流向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实施住房领域的公共政策,促进美国房贷二级市场的发展。两家机构在市场中处于中心地位,Fannie Mae现是美国资产规模第二大公司,Freddie Mac也是财富500强企业之一。两家机构赋有联邦特许权和隐性的政府担保,作为政府建设市场的有力工具,被普遍认为是最成功的政府发起企业。
韩国产业银行:1954年成立。韩国最大的企业金融专业银行。被国际信用评估机构评为韩国最高等级的最安全的银行。
《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12月21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良贷款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