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德国为什么进攻苏联东北 是消灭日寇还是抢夺利益

凌晨,苏联进攻东北军的幕后(你知道么)
导读:首先让我们明白这几点:
1。苏联出兵东北是什么目的?和国民党方面的对策
早在日雅尔塔会议的时候,中华民国正接受了豫湘桂会战的惨败,损失兵力30多万和相当的领土。
美国对中国的情况表示不满,虽然美国人也知道,他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给中国的军事援助大约只能维持二个师。
但是美国人认为,中国已经在7年的抗战中消耗了大部分实力,无力对日本进行全面反攻。
此时日本将中国大陆地区后方(主要是八路军所在华北地区,部分华中的地区)的很多甲种师团抽调到太平洋战场,以国内最差的丁级师团来对付
首先让我们明白这几点:1。苏联出兵东北是什么目的?和国民党方面的对策早在日雅尔塔会议的时候,中华民国正接受了豫湘桂会战的惨败,损失兵力30多万和相当的领土。美国对中国的情况表示不满,虽然美国人也知道,他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给中国的军事援助大约只能维持二个师。但是美国人认为,中国已经在7年的抗战中消耗了大部分实力,无力对日本进行全面反攻。此时日本将中国大陆地区后方(主要是八路军所在华北地区,部分华中的地区)的很多甲种师团抽调到太平洋战场,以国内最差的丁级师团来对付华北的八路军,以乙级师团对付国军。美国由此认为,国共双方为了保存实力,最多还是牵制日本在华的120万军队,但是不会对日本进行 战略 反击。如果这样,美国无法在短期内击溃日本。此时美国人决定应该以美国人的利益为重,他们主动找到苏联,以让出外蒙古,东北特权和旅顺港口为代价希望苏联在远东出兵。斯大林当然是同意的,当时纳粹德国已经濒临崩溃。后期苏联为了获得将来在欧洲的优势,不惜出动全部主力围攻柏林(盟军应该畏惧攻打柏林会损失惨重,让给苏联去做)。苏联人自然不会在乎人命,他们以30万左右的重大伤亡,一举攻打下柏林。而苏联盯着东北已经是几百年的事情了,现在有出兵的 机会 ,他自然是不会放弃,双方签订雅尔塔协议。《雅尔塔协定》主要内容如下: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的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2、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的权益须予恢复,即:a)萨哈林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库叶岛划给苏联)b)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也须予恢复;(旅大港口租界给苏联)C)对沟通大连与外界联系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特权)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蒋介石得知雅尔塔协议以后大惊,这种条款基本等于恢复了沙俄 时代 在东北的特权。苏联比起沙俄来丝毫不手软。蒋介石没想到美国人如此无耻,为了自己尽快结束战争,不惜出卖自己的盟友。当时中国在1942年之前独立对抗日本,已经伤亡200多万人。从年,美国给予中国的援助还不到给英苏的几十分之一,而又强迫中国拿出最精锐的三个军去缅甸参战,结果损失掉了大半。到了此时,美国人居然落井下石,蒋介石也没有什么可以说得。当时美国人指望不上,蒋介石也知道无力阻挡苏联出兵东北(苏联又一百万大军,相当一部分是装甲部队,80万日本关东军尚且不是对手,中国如何抵挡),又怕苏联占领东北以后把地盘和关东军装备交给中共,所以被迫派出儿子蒋经国和斯大林面谈。要知道,当时的东北非同小可,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在东北的 投资 额猛增,日本在华投资72%投在了东北。不到六年东北地区工业产值就增长了4.6倍。1937年东北地区的铁、铜、钢产量占全中国的90%。发电量、煤的产量等占全中国的40%—50%。许多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在东北的日本公司有六千余家,资本总额56亿美元。东北工业总产值1943年比1937年又增长了2.2倍。东北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富裕的地区。满洲的首都新京(今长春)比当时全世界文明的国际大上海还富裕。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已经把东北当作中国自己的领土,经过14年苦心经营和大量的投资(甚至超过本土投资),把东北建立成一个工业化基地,尤其是其军工生产 能力 ,成为亚洲第二的地区。当时的东北地区GDP占全国地区GDP的四分之一。经过日本十几年的经营电力、产煤、铁等重工业都是全国最高的地区。东北雄居全国重工业基地之冠,钢铁产量占全国的,煤产量60%,发电量占40%。拥有全国最大的兵工厂,是最大的产粮区。蒋介石知道此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已经发展到正规军90万,地方军70万之众。但是由于都是游击部队,装备差,兵源素质差,还无法和国军的野战部队正面作战(在关家脑和泌县,八路军都以十倍兵力攻打日军联队和大队级兵力,强攻数日都无法成功,损失惨重。车桥战役中,新四军一个团攻打车桥日本守军40个人的一个小队,打了1天一夜,居然没有打下)。但是,如果苏联把东北的地盘,军工厂和80万关东军和40万伪满洲国军的大部分装备交给中共,那么中共只需要短时间就能完成部队的野战化,建立成一支150万以上的正规野战军,具备大量重炮和一支坦克部队。当时中央军也不过100多万人,双方实力相对比较均衡了。而且最要命的是,东北背靠苏联和苏联控制的北朝鲜,这二国必然给林彪他们很多的支持(实际上也是如此),这是蒋介石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蒋介石决定作出让步,他让蒋经国去面谈斯大林。同意让出部分东北特权,让苏联承诺不得支持中共,也不得把任何物资转交给中共。苏联方面表示可以同意。但是双方在外蒙古的独立上,仍然针锋相对。此时外蒙古实际早被苏联控制了长达20年,国内早就苏联化了。只是中国方面一直不承认罢了。但是你不承认,不代表事实不存在。当时蒋介石为了击败中共,作出让步,承认外蒙古独立。这是蒋介石一生最为懊悔的事情。但是,随着参成雅尔塔的罗斯福总统去世,美国又造出了原子弹,形势开始不同了。日,就是波茨但会议的第一天,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上,成功地爆炸了人类 历史 上第一颗原子弹。原子弹的试验成功,意味着美国拥有了瞬间可以抹掉一座大城市的打击能力。杜鲁门闻讯兴奋异常,美国既然有了原子弹,就不需要苏联的参战了。况且苏联占有东北的特权,对美国的远东利益也是非常不利的。杜鲁门和马歇尔商定:美国仍欢迎苏联参战,但并不对此寄予什么希望。同时,要尽力挽回雅尔塔密约中牺牲中国利益的部分,以便使中国更加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杜鲁门再次派哈利到莫斯科斡旋,劝说苏方放弃对中国领土的那些要求,又一次遭到斯大林的拒绝。同时,美国对日本发表最后通谍,要求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日本没有作出回答。8月6日上午八点钟。两架B29飞机自 东方 飞临广岛市上空约一万米,投下了一个人类历史第一颗实战的原子武器--原子弹小男孩。广岛市当时共有三十二万零八十一人。原子弹炸后:死十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一人(38%);伤八万二千八百零七人(25%);受害者合计二十万一千四百六十八人(63%)。另有驻该地的军队人员死伤:九千六百五十人。此时日本政府也期望美国只有一颗原子弹,是吓人的,仍然坚持不投降。8月9日,上午十一时许。B29飞机两架,飞临日本长崎市上空,投下了第二个“胖子”。摧毁该地区工业68.3%,死伤各数万人,该城市不复存在。8月9日,夜,日本召开御前会议,天皇认为美国原子弹足可以摧毁日本三岛,日本无力再和盟国对抗。天皇决走:“鉴于彼我战力悬殊,纵继续战争,徒使无辜涂炭,文化摧毁,导致国家灭亡,尤其原子弹的出现,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朕决定结束战争。”8月10日,日本向全世界广播,向美、中、英、苏四国投降,并且开放领土领空让美军进入,而防止苏联提前进入日本本土。而苏联什么时候出兵的呢?苏联在得知美国投放原子弹以后大惊失色,苏联原本计划在8月11日向东北日军进攻。但是得知美国将在8月9日投下第二颗原子弹以后,害怕日本突然投降,下令将进攻时间提前。在8月9日凌晨,苏联令部队立即向满洲里进攻。同日,出动飞机,分别到齐齐哈尔、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长春、吉林、沈阳等城市空袭。日军本来就无力守卫满洲,当时主力已经几乎全部抽调南下对付盟国,一直让其唱空城计的,于是在苏军进攻的当天,统帅部便决定放弃满洲。8月10日至11日,向满洲里方向进攻的苏军仅前进到海拉尔附近。只有进到满洲西面的一股苏军,才以每日约百里的速度向东南推进。此时日本政府内部发生一些问题,少数军国主义死硬派分子试图组织天皇投降。将原本在10号播发的投降宣言抢走,但是他们最终失败。军国主义分子日本陆相阿南等人切腹自杀,日本终于公开宣布投降8月14日,日本政府向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发出照会:“天皇陛下已就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条款事发出诏书;天皇陛下还准备命令所有陆海空军当局和所有在他们统辖之下的各地部队停止作战行动,缴出武器。”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8月17日,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大将致电苏联远东军司令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说关东军“奉天皇之命停止军事行动”,向苏军缴出武器。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苏联出兵的时候,其实日本已经决定投降。苏联军队的进军仅仅8天后,日本就全部缴械,当时苏联还没有打到满洲国的腹地。所以苏联军队与其说是进攻东北,不如说是接受东北日军投降为好。打过。不过在
诺门坎那里日本被朱可夫痛打一顿!所以就放弃了北上的计划,改为南下,就偷袭了珍珠港。之后。。。。
————————————————————————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后,随即将那里变成了侵华反苏的基地。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面向抗战中的中国提供相关信息援助,一面在苏联、蒙古与我国东北交界地区部署重兵。于是日苏两国在中苏边境剑拔弩张,不断发生冲突。
1937年6月,双方在乾岔子岛发生冲突,日军击沉了一艘苏军炮艇,而苏联由于国内正在进行大清洗运动,没有对此予以报复。1938年7月,双方又在张鼓峰发生冲突,在付出巨大人力物力损失后,苏军取胜。通过这两次军事摩擦,自命不凡的关东军参谋们得出结论:苏军的素质低下,远远不是精锐的关东军的对手,日军只要给俄国人一点颜色,就能让他们乖乖地后退。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日军越发肆无忌惮地在边境制造事端。
1939年4月,“战争扩大派”的代表人物东条英机成为日军中真正的实权人物。他对苏联政府支援中国抗战极为恼火,认为有...
打过。不过在
诺门坎那里日本被朱可夫痛打一顿!所以就放弃了北上的计划,改为南下,就偷袭了珍珠港。之后。。。。
————————————————————————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后,随即将那里变成了侵华反苏的基地。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面向抗战中的中国提供相关信息援助,一面在苏联、蒙古与我国东北交界地区部署重兵。于是日苏两国在中苏边境剑拔弩张,不断发生冲突。
1937年6月,双方在乾岔子岛发生冲突,日军击沉了一艘苏军炮艇,而苏联由于国内正在进行大清洗运动,没有对此予以报复。1938年7月,双方又在张鼓峰发生冲突,在付出巨大人力物力损失后,苏军取胜。通过这两次军事摩擦,自命不凡的关东军参谋们得出结论:苏军的素质低下,远远不是精锐的关东军的对手,日军只要给俄国人一点颜色,就能让他们乖乖地后退。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日军越发肆无忌惮地在边境制造事端。
1939年4月,“战争扩大派”的代表人物东条英机成为日军中真正的实权人物。他对苏联政府支援中国抗战极为恼火,认为有必要整一下苏联,逼迫其中止对华军援。根据东条英机的设想,日本关东军将对中苏蒙边境地区发动一次突袭,以消除苏联在蒙古的影响以及对伪满洲国的威胁。
日,蒙古军队在距海拉尔以南约200公里的诺门坎地区(位于今蒙古东方省的中蒙边境)与伪满军发生冲突。15日,驻海拉尔的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向蒙军发动进攻,冲突规模逐步升级。日军仗着有装甲部队和重炮,在冲突中明显占了上风。他们侵入喇嘛庙一带,并就地构筑工事,扩大战果。关东军企图利用这一契机永久占领哈拉哈河东岸有争议的大片草原。驻蒙苏军根据苏蒙同盟条约,出动一个机械化步兵团、一个炮兵营前往边界,援助蒙军。妄自尊大的关东军认为向苏军显示实力的机会到了,便在诺门坎地区大规模集结兵力,准备给苏军以重创。
名将朱可夫临危受命
日本在诺门坎地区发起的挑衅令斯大林感到有些费解。日本人究竟想干什么?这是不是对苏开战前的试探?他意识到必须当机立断,挫败日本人的野心,稳固苏联的远东边界。5月21日,斯大林急召朱可夫到克里姆林宫,想让这位名将出马,狠狠地教训日本军队。
朱可夫曾在1938年被斯大林派往中国,担任驻重庆的苏军首席军事顾问。他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侵华日军的作战特点,颇有心得。朱可夫知道苏军拥有的重型武器装备决不亚于日军,且苏军的主战坦克、自行火炮与歼击机的作战性能已稍超过日军,只要指挥正确,定然能夺取全胜。
朱可夫欣然接受了要他出任驻蒙古的苏军第一集团军司令的任命,并向斯大林提出了要求,那就是统帅部务必在一个月内从南欧、外高加索与白俄罗斯抽调两个坦克师、一个机械化炮兵师开赴诺门坎前线。此外,朱可夫还要求火速增加三个航空兵师和四个机械化防空炮团。斯大林同意了。次日,朱可夫就带着参谋长等随行人员飞赴伊尔库茨克,再转飞往贝加尔苏军司令部调兵遣将,约见蒙军将领,共同研究作战方略。在诺门坎地区,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日军发动奇袭,妄图攻占贝加尔湖以东地区
日本方面也在继续为扩大战事作准备。5月30日,日军参谋本部将第一飞行联队编入关东军,以加强空中打击力量。6月中旬,日军大本营又正式批准了关东军扩大使用兵力于诺门坎地区的权限,任命关东军副司令官荻州立兵中将为前线总司令。他是日军高级将领中“北进派”代表人物之一。这回,荻州立兵认为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他向军部首脑们保证:只要后勤补给充足,定可在一个月内解决战事。
1939年6月下旬,日军参谋总长武藤指示:“地面战斗行动,大致应以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为界限。”这就等于批准关东军可以超越边界争议地区,进入蒙古内地作战。紧接着,日军前线部队的援兵陆续到达,参战部队除第23师团外,还有第7师团主力、第2师团以及第4师团和关东军直辖的全部炮兵。为减少日军的伤亡,荻州还调集两个旅的伪满军队开到前线。他们的装备尚可,但官兵们士气低落,都不愿意为日本主子充当炮灰,又不敢抗命。荻州只好下令让这两个旅的官兵挖壕沟地洞,运送军用物资。7月1日,日军出动百余架轰炸机,在零式战斗机的护航下,轰炸了苏军和蒙军的后方基地等重要目标,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苏军诱敌深入,日军损失惨重
日下午,荻州接到航空队指挥官发来的电报。他得意洋洋地告诉幕僚们:“空军将士们干得很出色,他们已击毁苏蒙军的一系列重要目标,兵站、粮库、军火库都燃起了大火。尤为值得庆贺的是苏军两个飞机场都完蛋了,飞行员们从空中望见苏军多架飞机被炸得起火爆炸。”野村参谋长等人用劲鼓掌,众人又振臂欢呼。
当日深夜,关东军第23师团主力渡过已退潮的哈拉哈河,攻击了苏蒙军队的两翼。苏蒙守军似难支撑,且战且退。日军乘胜前进,却没料到中了朱可夫的“诱敌深入”之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成千上万的日军遭到苏军的远程重炮和坦克群的猛烈攻击,伤亡惨重,不得不撤退到哈拉哈河东岸。接下来的是草原上的拉锯战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双方各出动几百辆坦克,在草原上激战。最终,日军大败。近二百辆坦克与百余辆自行火炮被苏军性能优良的主战坦克击毁,数百名坦克手战死,关东军吃了大亏。在激战中,苏军飞机频繁出击,炸毁日军几处炮兵阵地。
原来,朱可夫采用的是“后发制人”战术。他在开战前即令苏军制造假象,以百余架木制飞机模型冒充战机。苏军几百架参战飞机则躲入日机航程之外的伊尔库茨克等地的地下机库,伺机反击。上当的荻州损失惨重,只好向军部请求增援。7月25日,日军又紧急抽调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出关参战,同时做好调用华北方面军第14师团及2个野战重炮兵联队参战的准备。朱可夫运筹帷幄,沉着应战,
击退了日军的反扑。8月中旬,在强大的航空兵掩护下,苏军坦克部队开始反攻,日军全线溃败,其中第23师团被苏军坦克群包围,许多联队指挥官在绝望中切腹自杀,被苏军坦克碾死的士兵更是不计其数。
在这次大战中,苏蒙军仅伤亡6000余人,损失飞机78架、坦克113辆。日军则伤亡逾5万人,光是战死的就有2万余人,装备损失是苏蒙军的5倍。
诺门坎战役确保了二战中苏联东部边境的稳定
日,日本被迫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诺门坎协定》,规定双方立即停战。为追究责任,日军大本营在战役后期撤换了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陆军大将、参谋长矶谷廉介陆军中将;战后一个月内又陆续免去了参谋本部次长中岛铁藏陆军中将、作战部长桥本群陆军中将及关东军司令部作战部长和所有作战参谋等将佐的职务,关东军内的对苏“强硬派”几乎被一扫而光。
诺门坎战役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让日军看到了苏军的强大战斗力。这场战役树立了苏军对日军的心理优势,也奠定了苏联远东边境地区的稳定,它也是日本放弃“北进战略”,未敢与希特勒联手从东方进攻苏联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使得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精力对付纳粹德国,从而迅速扭转了战局
其他答案(共93个回答)
援助,一面在苏联、蒙古与我国东北交界地区部署重兵。于是日苏两国在中苏边境剑拔弩张,不断发生冲突。
1937年6月,双方在乾岔子岛发生冲突,日军击沉了一艘苏军炮艇,而苏联由于国内正在进行大清洗运动,没有对此予以报复。1938年7月,双方又在张鼓峰发生冲突,在付出巨大人力物力损失后,苏军取胜。通过这两次军事摩擦,自命不凡的关东军参谋们得出结论:苏军的素质低下,远远不是精锐的关东军的对手,日军只要给俄国人一点颜色,就能让他们乖乖地后退。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日军越发肆无忌惮地在边境制造事端。
1939年4月,“战争扩大派”的代表人物东条英机成为日军中真正的实权人物。他对苏联政府支援中国抗战极为恼火,认为有必要整一下苏联,逼迫其中止对华军援。根据东条英机的设想,日本关东军将对中苏蒙边境地区发动一次突袭,以消除苏联在蒙古的影响以及对伪满洲国的威胁。
日,蒙古军...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后,随即将那里变成了侵华反苏的基地。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面向抗战中的中国提供相关信息援助,一面在苏联、蒙古与我国东北交界地区部署重兵。于是日苏两国在中苏边境剑拔弩张,不断发生冲突。
1937年6月,双方在乾岔子岛发生冲突,日军击沉了一艘苏军炮艇,而苏联由于国内正在进行大清洗运动,没有对此予以报复。1938年7月,双方又在张鼓峰发生冲突,在付出巨大人力物力损失后,苏军取胜。通过这两次军事摩擦,自命不凡的关东军参谋们得出结论:苏军的素质低下,远远不是精锐的关东军的对手,日军只要给俄国人一点颜色,就能让他们乖乖地后退。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日军越发肆无忌惮地在边境制造事端。
1939年4月,“战争扩大派”的代表人物东条英机成为日军中真正的实权人物。他对苏联政府支援中国抗战极为恼火,认为有必要整一下苏联,逼迫其中止对华军援。根据东条英机的设想,日本关东军将对中苏蒙边境地区发动一次突袭,以消除苏联在蒙古的影响以及对伪满洲国的威胁。
日,蒙古军队在距海拉尔以南约 200公里的诺门坎地区(位于今蒙古东方省的中蒙边境)与伪满军发生冲突。15日,驻海拉尔的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向蒙军发动进攻,冲突规模逐步升级。日军仗着有装甲部队和重炮,在冲突中明显占了上风。他们侵入喇嘛庙一带,并就地构筑工事,扩大战果。关东军企图利用这一契机永久占领哈拉哈河东岸有争议的大片草原。驻蒙苏军根据苏蒙同盟条约,出动一个机械化步兵团、一个炮兵营前往边界,援助蒙军。妄自尊大的关东军认为向苏军显示实力的机会到了,便在诺门坎地区大规模集结兵力,准备给苏军以重创。
日本在诺门坎地区发起的挑衅令斯大林感到有些费解。日本人究竟想干什么?这是不是对苏开战前的试探?他意识到必须当机立断,挫败日本人的野心,稳固苏联的远东边界。5月21日,斯大林急召朱可夫到克里姆林宫,想让这位名将出马,狠狠地教训日本军队。
朱可夫曾在1938年被斯大林派往中国,担任驻重庆的苏军首席军事顾问。他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侵华日军的作战特点,颇有心得。朱可夫知道苏军拥有的重型武器装备决不亚于日军,且苏军的主战坦克、自行火炮与歼击机的作战性能已稍超过日军,只要指挥正确,定然能夺取全胜。
朱可夫欣然接受了要他出任驻蒙古的苏军第一集团军司令的任命,并向斯大林提出了要求,那就是统帅部务必在一个月内从南欧、外高加索与白俄罗斯抽调两个坦克师、一个机械化炮兵师开赴诺门坎前线。此外,朱可夫还要求火速增加三个航空兵师和四个机械化防空炮团。斯大林同意了。次日,朱可夫就带着参谋长等随行人员飞赴伊尔库茨克,再转飞往贝加尔苏军司令部调兵遣将,约见蒙军将领,共同研究作战方略。在诺门坎地区,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日本方面也在继续为扩大战事作准备。5月30日,日军参谋本部将第一飞行联队编入关东军,以加强空中打击力量。6月中旬,日军大本营又正式批准了关东军扩大使用兵力于诺门坎地区的权限,任命关东军副司令官荻州立兵中将为前线总司令。他是日军高级将领中“北进派”代表人物之一。这回,荻州立兵认为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他向军部首脑们保证:只要后勤补给充足,定可在一个月内解决战事。
1939年6月下旬,日军参谋总长武藤指示:“地面战斗行动,大致应以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为界限。”这就等于批准关东军可以超越边界争议地区,进入蒙古内地作战。紧接着,日军前线部队的援兵陆续到达,参战部队除第23师团外,还有第7师团主力、第2师团以及第4师团和关东军直辖的全部炮兵。为减少日军的伤亡,荻州还调集两个旅的伪满军队开到前线。他们的装备尚可,但官兵们士气低落,都不愿意为日本主
子充当炮灰,又不敢抗命。荻州只好下令让这两个旅的官兵挖壕沟地洞,运送军用物资。7月1日,日军出动百余架轰炸机,在零式战斗机的护航下,轰炸了苏军和蒙军的后方基地等重要目标,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日下午,荻州接到航空队指挥官发来的电报。他得意洋洋地告诉幕僚们:“空军将士们干得很出色,他们已击毁苏蒙军的一系列重要目标,兵站、粮库、军火库都燃起了大火。尤为值得庆贺的是苏军两个飞机场都完蛋了,飞行员们从空中望见苏军多架飞机被炸得起火爆炸。”野村参谋长等人用劲鼓掌,众人又振臂欢呼。
当日深夜,关东军第23师团主力渡过已退潮的哈拉哈河,攻击了苏蒙军队的两翼。苏蒙守军似难支撑,且战且退。日军乘胜前进,却没料到中了朱可夫的“诱敌深入”之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成千上万的日军遭到苏军的远程重炮和坦克群的猛烈攻击,伤亡惨重,不得不撤退到哈拉哈河东岸。接下来的是草原上的拉锯战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双方各出动几百辆坦克,在草原上激战。最终,日军大败。近二百辆坦克与百余辆自行火炮被苏军性能优良的主战坦克击毁,数百名坦克手战死,关东军吃了大亏。在激战中,苏军飞机频繁出击,炸毁日军几处炮兵阵地。
原来,朱可夫采用的是“后发制人”战术。他在开战前即令苏军制造假象,以百余架木制飞机模型冒充战机。苏军几百架参战飞机则躲入日机航程之外的伊尔库茨克等地的地下机库,伺机反击。上当的荻州损失惨重,只好向军部请求增援。7月25日,日军又紧急抽调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出关参战,同时做好调用华北方面军第14师团及2个野战重炮兵联队参战的准备。朱可夫运筹帷幄,沉着应战,
击退了日军的反扑。8月中旬,在强大的航空兵掩护下,苏军坦克部队开始反攻,日军全线溃败,其中第23师团被苏军坦克群包围,许多联队指挥官在绝望中切腹自杀,被苏军坦克碾死的士兵更是不计其数。
在这次大战中,苏蒙军仅伤亡6000余人,损失飞机78架、坦克113辆。日军则伤亡逾5万人,光是战死的就有2万余人,装备损失是苏蒙军的5倍。
日,日本被迫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诺门坎协定》,规定双方立即停战。为追究责任,日军大本营在战役后期撤换了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陆军大将、参谋长矶谷廉介陆军中将;战后一个月内又陆续免去了参谋本部次长中岛铁藏陆军中将、作战部长桥本群陆军中将及关东军司令部作战部长和所有作战参谋等将佐的职务,关东军内的对苏“强硬派”几乎被一扫而光。
诺门坎战役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让日军看到了苏军的强大战斗力。这场战役树立了苏军对日军的心理优势,也奠定了苏联远东边境地区的稳定,它也是日本放弃“北进战略”,未敢与希特勒联手从东方进攻苏联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使得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精力对付纳粹德国,从而迅速扭转了战局。
日本是一个岛国,它模仿的对象是英国,日军的建设重点是海军,向海洋进军,成为海上霸主,拥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是日本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日本在军队建设上采用了不对称发展的模式---它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海军,却只拥有世界三流的陆军。进攻中国的战争尚不能取胜----陷入持久战,日本如何还敢进攻强大的苏联?
注意:二战前苏联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拥有一支500万人的强大军队!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多次同俄国发生利益冲突,1904-5年的日俄战争,日军虽然获胜,但日本陆军损失惨重,旅顺外围治高点的争夺战中,一个高地就葬送了上万日军,象日本这样的人口资源有限的小国是承受不了这样的损失的。当日本在战场上获得了大胜后,面对沙俄从欧洲调来的几十万援军,不得不同意停战议和,这就是因为日本认识到自己的国力不足以和俄国这样的大国久战,这种血换来的经验教训,日本人记得相当清楚。
战争是为了利益,进攻苏联远东地区对日本有什么好处?那时候的远东还没有发现石油等资源,日本进攻占领它能有什么好处?那时的远东除了天寒地冻外一无所有,每平方公里可能连一人都不到,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日军曾经派兵占领过远东,除了大批冻伤的伤兵,只带回了一些雕塑之类的物品,一无所获。
日本陆军在军费上长期受制于海军,再加上武士精神的影响,陆军装备思想均大大落后,诺门坎一战使日军认清了自己和苏军的差距,再加上历史上对俄国的畏惧,使得日军不敢轻动。
日本陆军深陷中国战场,以无力进攻苏联。
打过。不过在
诺门坎那里日本被朱可夫痛打一顿!所以就放弃了北上的计划,改为南下,就偷袭了珍珠港。之后……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后,随即将那里变成了侵华反苏的基地。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面向抗战中的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一面在苏联、蒙古与我国东北交界地区部署重兵。于是日苏两国在中苏边境剑拔弩张,不断发生冲突。
1937年6月,双方在乾岔子岛发生冲突,日军击沉了一艘苏军炮艇,而苏联由于国内正在进行大清洗运动,没有对此予以报复。1938年7月,双方又在张鼓峰发生冲突,在付出巨大人力物力损失后,苏军取胜。通过这两次军事摩擦,自命不凡的关东军参谋们得出结论:苏军的素质低下,远远不是精锐的关东军的对手,日军只要给俄国人一点颜色,就能让他们乖乖地后退。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日军越发肆无忌惮地在边境制造事端。
1939年4月,“战争扩大派”的代表人物东条英机成为日军中真正的实权人物。他对苏联政府支援中国抗战极为恼火,认为有必要整一下苏联,逼迫其中止对华军援。根据东条英机的设想,日本关东军将对中苏蒙边境地区发动一次突袭,以消除苏联在蒙古的影响以及对伪满洲国的威胁。
日,蒙古军队在距海拉尔以南约200公里的诺门坎地区(位于今蒙古东方省的中蒙边境)与伪满军发生冲突。15日,驻海拉尔的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向蒙军发动进攻,冲突规模逐步升级。日军仗着有装甲部队和重炮,在冲突中明显占了上风。他们侵入喇嘛庙一带,并就地构筑工事,扩大战果。关东军企图利用这一契机永久占领哈拉哈河东岸有争议的大片草原。驻蒙苏军根据苏蒙同盟条约,出动一个机械化步兵团、一个炮兵营前往边界,援助蒙军。妄自尊大的关东军认为向苏军显示实力的机会到了,便在诺门坎地区大规模集结兵力,准备给苏军以重创。
名将朱可夫临危受命
日本在诺门坎地区发起的挑衅令斯大林感到有些费解。日本人究竟想干什么?这是不是对苏开战前的试探?他意识到必须当机立断,挫败日本人的野心,稳固苏联的远东边界。5月21日,斯大林急召朱可夫到克里姆林宫,想让这位名将出马,狠狠地教训日本军队。
朱可夫曾在1938年被斯大林派往中国,担任驻重庆的苏军首席军事顾问。他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侵华日军的作战特点,颇有心得。朱可夫知道苏军拥有的重型武器装备决不亚于日军,且苏军的主战坦克、自行火炮与歼击机的作战性能已稍超过日军,只要指挥正确,定然能夺取全胜。
朱可夫欣然接受了要他出任驻蒙古的苏军第一集团军司令的任命,并向斯大林提出了要求,那就是统帅部务必在一个月内从南欧、外高加索与白俄罗斯抽调两个坦克师、一个机械化炮兵师开赴诺门坎前线。此外,朱可夫还要求火速增加三个航空兵师和四个机械化防空炮团。斯大林同意了。次日,朱可夫就带着参谋长等随行人员飞赴伊尔库茨克,再转飞往贝加尔苏军司令部调兵遣将,约见蒙军将领,共同研究作战方略。在诺门坎地区,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日军发动奇袭,妄图攻占贝加尔湖以东地区
日本方面也在继续为扩大战事作准备。5月30日,日军参谋本部将第一飞行联队编入关东军,以加强空中打击力量。6月中旬,日军大本营又正式批准了关东军扩大使用兵力于诺门坎地区的权限,任命关东军副司令官荻州立兵中将为前线总司令。他是日军高级将领中“北进派”代表人物之一。这回,荻州立兵认为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他向军部首脑们保证:只要后勤补给充足,定可在一个月内解决战事。
1939年6月下旬,日军参谋总长武藤指示:“地面战斗行动,大致应以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为界限。”这就等于批准关东军可以超越边界争议地区,进入蒙古内地作战。紧接着,日军前线部队的援兵陆续到达,参战部队除第23师团外,还有第7师团主力、第2师团以及第4师团和关东军直辖的全部炮兵。为减少日军的伤亡,荻州还调集两个旅的伪满军队开到前线。他们的装备尚可,但官兵们士气低落,都不愿意为日本主子充当炮灰,又不敢抗命。荻州只好下令让这两个旅的官兵挖壕沟地洞,运送军用物资。7月1日,日军出动百余架轰炸机,在零式战斗机的护航下,轰炸了苏军和蒙军的后方基地等重要目标,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苏军诱敌深入,日军损失惨重
日下午,荻州接到航空队指挥官发来的电报。他得意洋洋地告诉幕僚们:“空军将士们干得很出色,他们已击毁苏蒙军的一系列重要目标,兵站、粮库、军火库都燃起了大火。尤为值得庆贺的是苏军两个飞机场都完蛋了,飞行员们从空中望见苏军多架飞机被炸得起火爆炸。”野村参谋长等人用劲鼓掌,众人又振臂欢呼。
当日深夜,关东军第23师团主力渡过已退潮的哈拉哈河,攻击了苏蒙军队的两翼。苏蒙守军似难支撑,且战且退。日军乘胜前进,却没料到中了朱可夫的“诱敌深入”之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成千上万的日军遭到苏军的远程重炮和坦克群的猛烈攻击,伤亡惨重,不得不撤退到哈拉哈河东岸。接下来的是草原上的拉锯战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双方各出动几百辆坦克,在草原上激战。最终,日军大败。近二百辆坦克与百余辆自行火炮被苏军性能优良的主战坦克击毁,数百名坦克手战死,关东军吃了大亏。在激战中,苏军飞机频繁出击,炸毁日军几处炮兵阵地。
原来,朱可夫采用的是“后发制人”战术。他在开战前即令苏军制造假象,以百余架木制飞机模型冒充战机。苏军几百架参战飞机则躲入日机航程之外的伊尔库茨克等地的地下机库,伺机反击。上当的荻州损失惨重,只好向军部请求增援。7月25日,日军又紧急抽调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出关参战,同时做好调用华北方面军第14师团及2个野战重炮兵联队参战的准备。朱可夫运筹帷幄,沉着应战,
击退了日军的反扑。8月中旬,在强大的航空兵掩护下,苏军坦克部队开始反攻,日军全线溃败,其中第23师团被苏军坦克群包围,许多联队指挥官在绝望中切腹自杀,被苏军坦克碾死的士兵更是不计其数。
在这次大战中,苏蒙军仅伤亡6000余人,损失飞机78架、坦克113辆。日军则伤亡逾5万人,光是战死的就有2万余人,装备损失是苏蒙军的5倍。
诺门坎战役确保了二战中苏联东部边境的稳定
日,日本被迫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诺门坎协定》,规定双方立即停战。为追究责任,日军大本营在战役后期撤换了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陆军大将、参谋长矶谷廉介陆军中将;战后一个月内又陆续免去了参谋本部次长中岛铁藏陆军中将、作战部长桥本群陆军中将及关东军司令部作战部长和所有作战参谋等将佐的职务,关东军内的对苏“强硬派”几乎被一扫而光。
诺门坎战役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让日军看到了苏军的强大战斗力。这场战役树立了苏军对日军的心理优势,也奠定了苏联远东边境地区的稳定,它也是日本放弃“北进战略”,未敢与希特勒联手从东方进攻苏联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使得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精力对付纳粹德国,从而迅速扭转了战局。
二战时期,日本决定南下而不是北上,是出于对战争资源的渴求。若南下,可趁英法美忙于抽不出身,而轻易得到他们的广大的殖民地,取得继续战争的资源。
然而,日本人向来是小处精明,大处糊涂。南下战略虽然取得广大殖民地,却同时让一个东太平洋大国觉醒了。日本的麻烦也就越来越大了。
实质上,当时作为反法西斯的联盟国家,都是美国痛下决心,亲身参战,因而,日本南下,让当时的政治伟人毛泽东欢庆一时。
站在日本角度看,能让毛泽东感到高兴的事情,对他们绝对不是个好事。后来的结果,也表现了日本的愚蠢的所带来的自身的军事失败。
以当时的情形看,无论如何,都不能让美国踊跃参与到反法西斯联盟。从实际的情况看,轴心国家在世界上的第一要务是防止美国介入战争。从这一战略出发,日本当然应当采取北进战略,先与德国合力屈服苏联。苏联屈服后,美国若想参与就会感势单力薄,就更可能远离那场大战。使德意日在战胜的情况下,鉴定涉及世界分划的条约。再然后,回头去图美国。
这当然是德意日最好的战略选择。然而,即使日本采取了北进战略,就能否取得如意的结局呢?其关键还是美国是否会在德意日即将胜利前会不会参战。
按照美国情况,虽然美国的政治人物已经看到了参与一战的必要性,但从当时的民意看,大多数美国人是反对参战的。如果日本北进,那么,世界的命运很可能就要取决于美国民众的民意是怎样变化了。
如果日本北进,对中共将是严重考验。其后可能会出现的结局是,中共领导的中国人民,在中苏国境内进行联合作战。中国抗日战争,将出现国民党一旁袖手,中共率领北中国的人民与苏联人民联合一体,在中苏交界处广阔土地上,上演另一场东线的苏中为国战争的壮丽诗篇。
如果日本使用二百万人北进苏联,中共与苏联的连手能否取得成功,也只能看情命运安排了。
从战略上讲,虽然日本北进是正确的策略,但法西斯在道义上的失败,是最终决定它们失败的原因。不同的是,原本已经令世界震惊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以不堪回首的更为惨重的代价,取得最后的胜利。
mahaishuang0 ,关于为什么二战时候日本没有进攻苏联?
你最好找一本05年版的《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看看,另外,我国在80年代末期吉林文史出版社还出版过一本《诺门罕战争》也是讲得这件事,两书各有千秋,新版的图文多一些。
下面以《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为素材,我简单一说:
1939年5月,发生在中蒙边境的诺门罕战争,是二战初期一场对二战战局有重要影响的战争。交战双方,一方是苏联和蒙古军队,一方是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队。战争持续了5个月,以日本关东军惨败而告终,被日本陆军省称作“日本陆军成军以来首次惨败”。
诺门罕战争是二战初期苏、日两军在亚洲一场规模较大的作战,前后历时近半年,双方动用了十几万精锐陆、空军和几乎所有的现役装备,从政治角度上看,此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嚣张的侵略气焰,令昭田内阁垮台;而且迫使日本从此将“北进”侵苏的国策改为“南下”袭美,使苏联避免了与德、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力量打击德国法西斯;(在堪称二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当时拚得灯尽油枯,关键时刻是苏联从远东调来的二十个亚洲师给了德军致命的一击)诺门罕战争后,日本基本死了与苏军再战之心,不甘寂寞的日军只好冒险袭击英美,最终在太平洋战场和亚洲战场耗尽了国力。(日军奇袭珍珠港将隔岸观火的美国拖下了水,国力雄厚的美国的加入,使同盟国的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可以说,诺门罕战争是二战历史上精彩的一页,谁也没料到亚洲腹地一场小小的边境战争,却为轴心国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
诺门罕战争期间,正值我国抗战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正面战场长沙会战在即,此战几乎全歼日本关东军两个主力师团,使日军向关内增兵计划无法实现,也有力支援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从军事角度上看,苏联通过此战检验了陆、空军的各种装备,锻炼了“大清洗”后新提拔的年轻军官,也提高了一蹶不振的士气。特别是发掘了一代名将朱可夫,为即将到来的卫国战争储备好了人才。(朱可夫后来参与指挥了苏德战场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每每都能化险为夷,被誉为“苏德战场上的消防队员”,而朱可夫的出山之战却是诺门罕战争。)苏军还在此役中首次实施了空降作战、首次使用了航空火箭弹、首次采取了战地电子干扰和心理战,航空兵还创造了连续空中撞击敌机的世界奇迹。
日军在此役中也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首次远程空袭敌方航空兵基地、首次利用天气条件使用装甲兵成功闪击敌方,首次在实战状态下灭绝人寰地大规模投放细菌武器,当然,此役也是日本陆军自建军以来首次遭受如此大得惨败。不过诺门罕战争给日军最大的打击却是心理上的,一贯骄狂的日军从此对苏军产生了心理障碍。
诺门罕战争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军事上却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这是其他二战战役所不能替代的。而此战当初是一场秘而不宣的战争,交战双方都没有刻意宣传,由于诸多原因,有关这次战争的研究和公开出版物并不多见。
我国介绍此战的图书资料则更少。2005年5月,山东人民出版社推出《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一书,并专门约请了中国军事史专家宋宜昌先生审阅了全书,此书从中、日、苏多角度全局式的回忆和评述了此战,应是国内首部。书中有222幅珍贵的历史图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战场风貌和双方的战斗情景,许多图片是首次面世。
本书既有全局性的描写,又有局部的描述;既有当事者亲临其境的回忆,也有今天对此战的透析,既有严肃的历史记录,还有调侃性的点击评述。此书既可当军事史来消遣性浏览,也可看作是一部战争回忆录,感受一下日本老兵对侵略战争的反思和忏悔。
书中反映的二战初期的苏蒙、日“满”双方的军事战略、指挥方式、战术素养以及二战早期的武器装备都是以前很少有人介绍的。
不知你满意乎?
我认为日本不进攻苏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从战略角度出发,日本不仅国土面积小,物产.煤炭,石油.钛.铝.
铁等战略资源更是匮乏,这大大制约了日本称霸世界的野心的的实现.苏联对日本没有太大的诱惑力,苏联虽然土地面积辽阔,但其物产和煤炭.石油.钛等战略资源并不是很丰富(当时还没有探明苏联有大量的石油资源)但当时东亚地区蕴涵着丰富的物产和战略资源,东南亚地区有着丰富的物产而中国有着大量的煤炭.铝.铁.钛等资源(二战时期法西斯德国与中国保持着密切关系的主要原因就是德国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战略资源钛)所以当时日本的首要战略目标是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为日本的战争工厂提供原料.
二.从军队战斗水平和兵力资源状况看,日本要进攻苏联是力不足.日本虽然有大量的军队但其装备水平还无法与当时的苏德美等世界军事强国相提并论尤其是陆军的整体装备水平,日本当时的陆军还达不到半机械化甚至只是零机械化,诺门坎一役日本充分领教了苏联机械化部队的厉害,使日本后来谈苏色变,最终没有勇气接受德国的邀请共同夹击(分割)苏联.还有一个原因,日本的人口资源也很匮乏,虽然从朝鲜.台湾占领区抓调了许多人加入其军队,但这仍然无法弥补过长战线带来的兵力空虚的问题,当时中国拖住了日本的大量兵力使其无法抽调过多的兵力去对付苏联.
所以最后日本在南下派主导下放弃进攻苏联而大举侵略东南亚.
日本已经试探过苏联的实力,诺门坎事件吃足了苦头不敢动苏联了.
诺门坎事件:
日,日、苏军队在哈勒欣河附近的诺门坎地区激烈交战,故名。此事件也称哈勒欣河事件。
张鼓峰事件之后,日苏军队在中国东北与蒙古接壤地区的边境冲突经常发生。军部把争夺目标集中在诺门坎草原一带。日关东军指使“满洲军”进攻诺门坎附近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军,挑起诺门坎事件。7月1日日军出动第23师团和130架飞机侵入诺门坎,3日被击退。23日再实施攻击,次日复败。8月20日朱可夫将军指挥苏蒙联军,在坦克、重炮、飞机掩护下开始总攻击。日军遭装备优良的苏军的重创,死伤1万7千余名,第23师团几乎全军覆没。
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订立,9月3日日本大本营强令关东军停止作战行动并撤换其司令官、参谋长,9月9日驻苏大使东乡茂德奉命与苏联交涉停战事宜。苏联鉴于欧洲大战已开始,遂接受日方要求。9月15日莫洛托夫与东乡订立诺门坎停战协定。此役沉重打击了日军北进的野心。
张鼓峰、诺门坎事件,确实暴露了日军战术思想保守,装备落后,但也暴露出日军北上的决心非常不足。
总的来说,日本是想南下的,因为只有南下,才能获得战略所需的资源和劳工市场,而北上,除了履行协约外,对日本本身没有什么好处。
如果日本致意北上,苏军对德作战将受到极大牵制。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德军进攻莫斯科时,苏军总参谋部曾数次电令左尔格,要求其查明日军的准确动态。苏军总部调动西伯利亚的军队支援西线,是在得到左尔格的准确答复,说日军的动向是南下,才下决心的。
从此也可以看出,苏军对日军北上心里实际上是很担心的。
但即使日军北上,可能对苏联的战局造成牵制,也很难说最后鹿死谁手。毕竟苏联的战略纵深太大,后备力量和美国一样,一旦动员起来是很可怕的。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早在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的东方会议上,首相田中义一就声称:“我国再一次……与俄国展开斗争,将是我国国运发展上势所难免的”。
  苏联一直是日本的头号潜在敌人。1934年3月,日本天皇批准了这样的计划:以中国东北为前进基地,攻占苏联整个远东地区,使其同中国的东北、内蒙古连成一片,成为日本争夺欧亚,称霸世界的战略基地。
  1936年11月,日军进犯绥远,企图从西南迂回苏联,后因傅作义将军率部抵抗而失败。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各种抗日武装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日军的抗击。”与丈夫陈雷一起跟随李兆麟将军在林海雪原中与日军浴血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李敏说,日本关东军驻屯东北边境,本是为了对付苏联。但由于各种抗日武装的奋勇抵抗,使关东军忙于讨伐,对苏作战的准备一直未能就绪。
  在黑龙江东宁县境内的中俄边境处,至今还遗留着当年日本为进攻苏联而建设的一方巨大的要塞区。要塞的发现和发掘者韩茂才说,在东北,日军当年建设的要塞目前已发现14处,规模可与法国的马其诺防线相比。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西线吃紧,东部防务减弱,对于日本“北进”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按德日间的盟约,希勒特一再催促日本对苏开战。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德国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两国应迅速联合军事行动,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在西伯利亚铁路上握手。”
  “日本为何最终未能实施蓄谋已久的侵苏计划呢?”军事专家刘庭华认为,这其中既有苏联有所戒备不易下手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中国战场对日军的牵制。
  他援引当时的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的话说:日本在中国使用的兵力太大,对苏开战办不到。
  眼看坐失良机,一向主张对苏开战的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哀叹:“我们日本人因为对中国事变没有办法,忘记了自己的(侵苏)理想”。  正因为如此,苏军得以从远东抽调50余万兵力抵抗德军,最终赢得了苏德战场上的胜利。
  抗战时期曾担任苏联驻华最高军事顾问的崔可夫元帅在其回忆录《在华使命》中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又无可争辩的事实。”
截止到1942年7月份,远东红军共有兵力1446012人,是关东军兵力的两倍,而火炮的数量也达到了11750门,其中包括122mm火炮,各种型号的迫击炮...
(1) 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多亿美圆[1940年的汇率],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
我说说德军的思路(未必完全正确)
英国和法国通过敦刻尔克大撤退撤走了以后,依然有三十余万部队,而且,德国海军实力最弱,根本无法与强大的英国海军相比,所以唯一的...
美军是有过在中国登陆的计划,甚至新四军还有过配合美军登陆的计划,依托大陆攻击日本,但是后来美军放弃了,拿下了琉球就可以直接登陆日本了,不过美军不会去东北的,
  爱书成癖的英国人最近似乎掀起了选书的热潮。BBC进行了“最受人喜爱书籍”的调查,而《观察家报》也不甘寂寞,于日前推出了“过去300年中必读的100本书籍...
请问开斋节期间在马富施有没有什么影响啊
答: 三战 60%是由核冲突爆发的,40%则是资源掠夺,土地纠纷,或其他原因
答: 以下回答不针对任何组织.如有雷同,哀其国家.
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实行西式民主是否认民主,其实并不是这样.这句话没问题.国情不同.民主的方式也不一样.成功的如...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和苏联抢夺人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