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贤用我梵文怎么写写

【大般涅槃经】(佛学辞典)1
【大般涅槃经】
 (经名)常略称为涅槃经。有大乘小乘之二经。小乘之大般涅槃经三卷,晋法显译。是与白法祖译之佛般泥洹经二卷及失译方等泥洹经二卷,皆与长阿含游行经同本。大乘之大般涅槃经。有二本,一四十卷,北凉昙无忏译称为北本涅槃。分十三品。二三十六卷,刘宋慧观与谢灵运共再治北本。称为南本涅槃。天台章安依此经作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般涅槃经后分】
 (经名)又曰后分涅槃。二卷,唐若那跋陀罗译。说涅槃之后佛现神变,及荼毗分舍利等。即大乘之大般涅槃经后分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般涅槃经论】
 (书名)一卷,天亲菩萨造,元魏达磨菩萨译。释大涅槃经中迦叶菩萨所问之偈。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般涅槃经疏】
 (书名)三十三卷,隋灌顶撰,唐湛然再治,及玄义二卷,隋灌顶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或称《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是宣说如来常住、涅槃常乐我净、众生悉有佛性乃至阐提成佛等义的经典。汉译本作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经录家列为大乘五大部经之一。
  此经最早传入中国的部分,相传即后汉支娄迦谶所译的《梵般泥洹经》二卷(《出三藏记集》作《胡般泥洹经》一卷),但其经早佚。其次曹魏安法贤译有《大般涅槃经》二卷,《历代三宝纪》据竺道祖录说它是"略大本前数品";又吴支谦译有《大般泥洹经》二卷,同记也说是"略大本序分、《哀叹品》为二卷,后三纸小异"。这两部经早于凉译大本前阙佚,费氏既未及见,所云内容,也难可信。至东晋时,高僧法显于摩竭提国巴连弗邑,得到该地优婆塞伽罗(一作罗汰私婆迷,见《法显传》)写赠的《大本涅槃》前分的梵本,归至建康道场寺,于义熙十三年(417)与梵僧佛陀跋陀罗译出为六卷(或作十卷),名《大般泥洹经》,或称《方等大般泥洹经》。内容相当于《大般涅槃经》的前五品,为现存的此经的最早的异译本。此后数年,即北凉玄始十年(421)才有天竺三藏昙无谶因沮渠蒙逊之请,在姑臧出译此经为三十六卷(后作四十卷),分作十三品:一、《寿命品》,二、《金刚身品》,三、《名字功德品》,四、《如来性品》,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六、《现病品》,七、《圣行品》,八、《梵行品》,九、《婴儿行品》,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十一、《师子吼菩萨品》,十二、《迦叶菩萨品》,十三、《憍陈如品》,即名《大般涅槃经》。
  此经的译者昙无谶,原在天竺遇见白头禅师,得到树皮《大涅槃经》本而专业大乘,后来赍着此经的前分并《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梵本来至龟兹,因龟兹人多小乘学,不信《涅槃》,遂至敦煌(见《出三藏记集》卷十四《昙无谶传》)。后因沮渠蒙逊于玄始十年攻入敦煌,迎谶同至姑臧,并请于同年十月出译此经,时西河高僧慧嵩、道朗相与笔受助译,翻成此经三十六卷(见《记集》卷十四《昙无谶传》),一作四十卷(见未详作者的《经记》)。关于此经梵本的来源,据《记集·昙无谶传》:谶先携来前分梵本十二卷译出,又以经本品数不足,还至本国去寻求,嗣于于阗更得经本,回到姑臧续译合成三十六卷。但另据《大涅槃经记》则说此经初十卷五品原本是智猛从天竺赍至高昌(据《记集·智猛传》云得自天竺华氏城大婆罗门、名罗阅宗家,法显先于其家得到一部),逊遣使往高昌取至,命谶译出,第六品至十三品梵本,则在敦煌,由胡道人送来姑臧云云。以上两说显然有异。但考《智猛传》,猛于元嘉元年(424)才由天竺出发东归,这时昙无谶已译出此经,其后谶又到处寻访,或者又得到智猛本和敦煌本加以补订,遂至补成为如经记所述的四十卷,也未可知。
  此经四十卷本于元嘉七年(430)由凉地传至江南建业(见《三论游意义》),时宋京名僧慧严、慧观等因它文言质朴而品数疏简,遂共谢灵运加以修治,并依法显译六卷《泥洹经》增加品目:《寿命品》公出为《序》、《纯陀》、《哀叹》、《长寿》四品,又由原本《如来名品》分出为《四相》、《四依》、《邪正》、《四谛》、《四倒》、《如来性》、《文字》、《鸟喻》、《月喻》、《菩萨》十品,改为二十五品,三十六卷。世称此为《南本涅槃经》,而以昙无谶原译本称为《北本涅槃经》。
  此经于六世纪间曾由汉译本转译成突厥语。据《北齐书》卷二十《斛律羌举传》,北齐后主(565~576)命侍人刘世清作突厥语翻《涅槃经》,送突厥可汗。并命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此作了一篇序言。
  此经的藏文译本有二种:一名《大乘大涅槃经》,由胜友、智藏、天月从梵本译出,相当于此经从初至《大众所问》的前分五品。或法显所译的六卷《泥洹经》。另一名《大般涅槃经》,由王宝顺、善慧、海军从汉译本重译出,相当于此经全部四十卷和《大涅槃经》后分二卷。
  此经的梵文原本,据道朗《大涅槃经序》说:"梵本正文三万五千偈,于此方言数减百万言,今数出者一万余偈。"但《经记》则说是"梵本都二万五千偈",又八世纪间义净在印度亲见此梵本经目,说:"其大数有二十五千颂,翻译可成六十余卷,检其全部竟而不获,但得初《大众问品》一夹,有四千余颂"(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会宁传》)。又据由梵本译出的藏译本经后也说:"经文二万五千颂,其中至《一切大众所问品》竟,有三千九百偈颂。"由此可知此经原本似为二万五千偈,又其中前分《大众所问品》(相当于译本前五品)约四千偈,一直到后世印度尚存有其本的。
  又此经的梵文断片,有日本高野山宝寿院藏有相当于《如来名品》第四之一的开始部分的梵文纸本一叶,现收载于《大正藏》本经的后面。又近世新疆出土的遗其中,有相当于《如来性品》第四之六末至之七初的梵文纸本一叶。此经的英文译本,现存有比耳的译本,1871年,比耳就此经卷十二、三十九两卷加以翻译,收载于他所编辑出版的《中国佛教经典集》中。
  此经的内容,分十三品。
  一、《寿命品》(卷一至三),说佛在拘尸那城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宣告大众:如有可疑,今可来问。那时众生悲啼号哭,声闻、菩萨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来集会,奉请供养,佛只受优婆塞纯陀的最后供养,并为说施食的果报。纯陀请佛住世,佛为说法,并令他去再办供养。大众又哀请住世,佛也给以慰语,并告诸比丘:应受持大乘,自他安住解脱、法身、般若三法;又为宣说无常、苦、空、无我,了知常、乐、我、净,离四颠倒。更为迦叶菩萨说佛身长寿的菩萨因行,以平等心视诸众生,如来常住不变易法,世出世间的差别,涅槃即法性义,佛法僧三归依处等。
  二、《金刚身品》(卷三),佛为迦叶宣说如来法身常住、金刚不坏,及成就无量微妙功德,并说成就此金刚身由于护持正法的因缘。
  三、《名字功德品》(卷三),更为宣说此《大般涅槃经》的名义和所具的功德等。
  四、《如来性品》(卷四至十),佛为迦叶先说开示大般涅槃的自正、正他、能随问答、善解因缘义四义,这四义即是一义、空义。次说如来常住不变易义。又如来随顺世间神通变化,已于无量劫中成佛,更示现种种色相化众。次说如来所说实无秘藏,只因声闻少慧,为说半字九部经,迨机成熟,便说大乘毗伽罗论,即如来常住不变易说。次述大般涅槃百句解脱义,又四种人应持此经为世间依。及比丘当依法不依人等四依,佛说与魔说种种差别,众生悉有佛性,九部经中未说犯不犯戒的区别。并分别四圣谛法、四颠倒相、我与无我、三归依处、如来秘藏、众生皆有佛性、十四音字义、一切异法常无常等、佛性常住真实无变等义。乃至闻此经得菩提因,重罪众生得灭诸恶,唯除一阐提。又此经是如来密语,唯有菩萨知其实义。更为文殊师利说佛性非"本有今无"偈,又为迦叶说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同一佛性无差别等义。
  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卷十),佛受纯陀最后供养,又以化身受大众供养,为纯陀说除一阐提、一切布施的功德;又为文殊说如来说法有余、无余之别;更为迦叶说无余义,及此经所得的功德。更为此三人授记。佛自现身疾,右胁而卧。
  六、《现疾品》(卷十一),迦叶问佛:佛故现有病相?佛起跌坐,放大光明,广为演说如来的秘藏,并说实无有病,大般涅槃是诸佛的甚深禅定。又三种人(谤大乘、五逆罪、一阐提)非声、缘、菩萨所能治,有五种人(四果及辟支)于大乘涅槃有病行处,而非如来。
  七、《圣行品》(卷十一至十四),佛为迦叶说菩萨应修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五种行。次即广说菩萨的圣行,谓于大般涅槃闻思修行,护持净戒,观四念处、四圣谛、知四圣谛的上中二智。又为文殊说世谛、第一义谛、实谛及临般涅槃而转无上法轮的意义。又为迦叶说二十五三昧。为住无垢藏王菩萨说从牛出乳等五味相生,以形容佛说法次第增胜乃至说大般涅槃。迦叶称赞此经并愿舍身书写流通,佛又为说过去世为雪山童子的为闻半偈而舍身的因缘。
  八、《梵行品》(卷十五至二十),广说菩萨应修的梵行。先说菩萨住七善法,能具梵行。次说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梵行,更说菩萨能得四无碍,名无所得。又重释"本无今有"偈义,及说三乘、一乘、常、无常等义。又佛所说法,菩萨能知见觉,由于菩萨念佛、法、僧六念处等。次述阿阇世王归佛的因缘,又佛也为一阐提说法,并为阿阇世王说应索心观身二十事等,使发菩提心。以下说《天行品》"如《杂花》(即《华严经》)说",遂不详说。
  九、《婴儿行品》(卷二十),说菩萨应修婴儿行。谓如来不起(不起诸法相)、不住(不着一切诸法)、不来(身行不动摇)、不去(已到大般涅槃)、不语(虽为众生演说诸法而实无所说),如婴儿等。
  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卷二十一至二十六),佛为高贵德王菩萨说修行大般涅槃经得十事功德:第一功德得闻所不闻等五事,有不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生生四句,乃至不到到、不闻闻等四句,及涅槃的体和因,一阐提也不断佛性,如来常住、菩萨能永断诸漏等。又菩萨观四大、五阴、六入、六尘烦恼、修戒定慧解脱达于常乐我净的经过,又不见佛性的涅槃和见佛性的大涅槃的区别,及大涅槃有八大自在、四大乐、四大净等。次说第二功德得昔所不得等五事。第三功德舍世谛慈,得第一义谛慈。第四功德根深难倾拔等十事。第五功德诸根完具等五事。第六功德安住金刚三昧。第七功德得以亲近善友等四法为大般涅槃的近因,并明涅槃的八相、六相、断烦恼、化众生、见佛性等义。第八功德断除五阴、远离五见、成就六念处、修习五定、守护菩提心、亲近四无量心、信顺一道大乘、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等。第九功德成就信心等五事,并说一阐提断善根而不断佛性,能得菩提。第十功德修习三十七道品、入大涅槃的常乐我净,为诸众生分别解说大涅槃经,显示佛性,信此经得入大涅槃等。
  十一、《师子吼菩萨品》(卷二十七至三十二),师子吼菩萨问佛性义,佛为宣说菩萨具足智慧、福德二种庄严即知佛性,佛性名第一义空,名智慧,名中道,名佛,名涅槃,及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义。次说菩萨具足成就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佛见佛性明了的原因。又分别解说持戒破戒,佛性的因,众生于佛性有退不退,菩萨修习三十二相的业因缘,众生烦恼系缚,修习戒定慧诸相,乃至于拘尸那城涅槃的原因,及庄严娑罗双树常乐我净义,涅槃无十相名无相,修习定慧舍相能断十相得无相,名大般涅槃,即得明了见于佛性。菩萨成就信心具足等十法,能明见涅槃无相。并说业有轻重,有定不定,及善恶果等,乃至身戒心慧修与不修的人所受业报的轻重差别。又众生悉有佛性,但须修习无漏圣道才能得见;及菩萨以苦行等锻炼,得不退心。又大涅槃经如大海,有八不思议,及如来示现胎生不受化身的意义。最后师子吼菩萨说偈赞佛。
  十二、《迦叶菩萨品》(卷三十三至三十八),佛为迦叶演说三子、三田等譬喻,譬说如来先教菩萨、次教声闻、后教阐提,为菩萨说十二部经中微细义,为声闻说浅近义,为一阐提说可生诸善等世间义,并述善星比丘的因缘故事,说一阐提尚未断未来世善根,故得成菩提。又如来具知诸根力,为调伏诸众生故,对于有智的不作二说,于无智的人作不定说,更列举诸弟子众所怀的四十种疑执的见解,一一加以解说摧破,而诫生决定想。并继说断善根人出入地狱的还生善根,及如来为众生说法有四种答。佛性中道,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十二部经或随自意说、或随他意说、或随自他意说等。又如来说法为众生故有七种语,次述恒河七众生的譬喻,说明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必成菩提,四果、辟支必当成道;又众生佛性常如虚空,非三世摄,遍一切处;又说烦恼因果乃至梵行、无常等十想。最后迦叶说偈赞佛。
  十三、《憍陈如品》(卷三十九至四十),佛为憍陈如说五蕴无常乃至非寂静,五蕴灭可得解脱常住乃至涅槃寂静,知道这个道理名具足沙门婆罗门法。这时有诸外道听闻此说,与阿阇世王同来佛处问难,婆罗门阇提首那、梵志阿私吒、先尼、迦叶、富那、清静、犊子、纳衣、婆罗门弘广等次发问,佛一一为之说法解答,令得正果。其时阿难在娑罗林外为魔所挠,佛赞阿难为多闻藏,具八善法,能持十二部经,令文殊摄归阿难,并令与梵志须跋陀同来见佛,佛度须跋陀得阿罗汉果,大众皆得法益。
  此经义理丰富而精至,其内容要点,即为针对灰身灭智的小乘涅槃说,而阐述佛身常住不灭,及常乐我净义。又不同于大乘中的三乘五姓说,而显示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都当得成大觉义;并广说与涅槃有关的一切菩萨法义。因之此经可称为大乘佛教的极谈。
  但部派佛教中的大众部义与此经颇有契合之处。如此经说:"一切人中天上地及虚空寿命大河,悉入如来寿命海中,是故如来寿命无量。"(卷三《寿命品》)这就同于大众部的"诸佛寿量无边际"(见《异部宗轮论》,以下同)义;又说:"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量无边。"(同卷《金刚身品》)即同于大众部的"如来色身实无边际"义;又说:"佛性亦尔,烦恼覆故,众生不见。"(卷八《如来性品》)即同大众部的"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之所杂染"义;又说:"佛以一音说一切法,彼此异类各自得解,各各叹言,如来今日为我说法。"(卷十《如来性品》)即同于大众部的"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义;又说:"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虽在地狱受诸苦恼,如三禅乐。"(卷十八《梵行品》)即同于大众部的"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义;又说:"菩萨摩诃萨当以苦行自试其心,……虽受如是无利益苦,然不退于菩提之心。"(卷三十二《师子吼品》),即同于大众部的"苦能引道"义。
  此经与《般若经》也非常接近,如卷八《如来性品》引《般若经》说:"如我(佛自称)先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说我与无我无有二相。"又经中说:"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卷十四《圣行品》)又说:"诸佛世尊从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十一空来,至大涅槃。"(卷十七《梵行品》)又说:"佛性者名第一义空。"(卷二十七《师子吼品》)均显示此经和《般若经》义相联的关系。
  此经还显示了与《法华经》的一致思想,如卷九《如来性品》说:"是经(《大般涅槃经》)出世,如彼果实,多所利益安乐一切,能令众生见于佛性,如《法华》中八千声闻得受记莂,成大果实。"又《法华经》的"会三归一"的思想在此经中也非常显著,如卷五《如来性品》说:"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未来之世皆当归于大般涅槃,譬如众流,归于大海。"又卷十七《梵行品》说:"是三乘之法,说言一乘;一乘之法,随宜说三。"此经于《华严经》说也数数引用,如卷十八《梵行品》说:"诸佛菩萨修习是施,……广说如《杂花经》。"又卷二十一《高贵德王菩萨品》说:"尸罗尸罗波罗蜜,乃至般若般若波罗蜜,如《佛杂华经》中广说。"又卷二十将说《天行品》时,即云:"《天行品》者如《杂花》说。"因之此经与《华严经》义也相当接近。
  由于此经畅演大乘,议论宏辟,精义迭宣,因而从开始译出以来,即在中国佛教界发生重大的影响。即在五世纪间,昙无谶译出经时,这一常乐我净、乃至阐提成佛的学说出现,使当时参加译场的"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而昙无谶"临机释滞,未尝留碍"。又此经传入宋地以前,高僧道生看见了法显所译的六卷《泥洹经》,就理解到一阐提人可能成佛,而发表阐提成佛说,给江南佛教界以震动。其后梁译大本传到宋京,果如道生所说。当时竟至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僧嵩非难因而舌烂"的传说,这都反映出此经震动其时佛教界而获得重视的情形。另在凉州方面,曾经亲助昙无谶译此经典的河西道朗撰制了经序,并著《涅槃义疏》,释佛性义,为以后诸师讲说此经所依据。又同时笔受者智嵩也著有《涅槃义记》,并在凉地讲授,辩论深义。此经传入建业后,更经慧严、慧观、谢灵运等加以再治,称为南本,遂在南北各地弘传更广。
  从宋初以来,江南名匠均盛行讲述。其中僧宗一生讲授此经百遍,宝林、慧静、僧锐、法瑶等并各制义疏。至梁代此经的弘传更为殷盛,梁武帝肖衍并命宝亮总集此经诸家注撰成《集解》七十二卷,又自讲此经并制成《涅槃讲疏》,曾以致送于扶南国(今柬埔寨,参照《佛祖统纪》卷三十七)。另以此经《义疏》赠百济国(《梁书》卷五十四)。萧衍并依此经《四相品》(据南本,即北本《如来性品》部分),自撰断酒肉文,又广集僧尼于华林殿前,令光宅寺法云宣讲立制。另在中国北方,此经的传持讲述也颇盛。北齐后主令译此经为突厥语,遗赠突厥可汗,即当时此经盛行弘传所影响。
  隋代义学高僧如慧远、灵润、道洪、行等、吉藏诸德,对于此经均盛行讲述。隋王朝更于开皇十六年(596)立涅槃众,先后以法总、童真、善胄为涅槃众主,领众转读此经并开讲。又其时行等一生讲述此经至百遍,灵润讲至七十遍,道洪讲至八十七遍。高僧智顗并依据此经立五时教判,又广泛运用此经中的法义名相,开显天台一宗的教义。其后章安灌顶又以天台宗义疏释此经,盛为后世学人所传习。唐代以来天台学者如玄朗、湛然、道暹、行满乃至宋智圆、元必才等,都对此经钻研讲习,或制述章疏,给予后世以相续的影响。
  古来学者在研究讲习中,对于此经文义的章段分剖,最早有"河西五门"说,即凉州僧朗以:一、今昔接引有缘门(卷一至二)。二、略广门(卷三至十)。三、涅槃行门(卷十一至二十)。四、喜萨功德门(卷二十一至二十六)。五、不可思议中道佛性门(卷二十七至四十)。五门概括全经的文旨(见灌顶《疏》卷一),为初期诸师讲习此经的指南。其后随此经在南朝的盛行,又有梁武帝萧衍的"两段"(中前 中后)说,开善寺智藏的"二分"(序分、正宗分)说,光宅寺法云的"三分"(序、正、流通)说等。至六世纪间,因元魏达摩菩提传译出了印度婆薮槃豆(世亲)的《涅槃论》的"七分"说,即:一、不思议神通反示分(《序品》,见南本,以下同),二、成就种性遣执分(《纯陀》、《哀叹》二品),三、正法实义分(《长寿品》至《大众问品》),四、方便修成分(《现病品》至《高贵德王品》),五、离诸放逸入证分(《师子吼品》),六、慈光善巧住持分(《迦叶品》),七、显相分(《憍陈如品》),七分聘摄经义(见本论),为北方地论学者讲述此经所依用。另在江南又有山门法朗的"兴皇八门"说(一、引接今昔有缘门、二、破疑除执门、三、略广门、四、行门、五、位门、六、行中道门、七、方便用门、八、邪正不二门),为其时三论学者所凭藉。但于后世传播较广的,则为章安灌顶的"五门分科"说,即:一、召请涅槃众(《序品》),二、开演涅槃施(《纯陀品》至《大众问品》),三、示现涅槃行(《现病品》至《高贵德王品》),四、问答涅槃义(《师子吼品》),五、折摄涅槃用(《迦叶品》、《憍陈如品》)。五门分摄全经始终文义,广为后来学人所依据。
  由于此经宣说半满二字、牛乳五味等形容佛所说法的深浅先后,因而启发了此土学人对释迦教相判释的施设。最初是道场寺慧观立顿、渐、不定三教(一说顿、渐二教),以此经为渐教中最高的第五时常住教;齐僧柔、慧次、梁法云、智藏皆宗此说。随后虎丘笈师在这三教的基础上,于渐教中立三时教,宗爱立四时教,均以此经当于最后时的常住教。另在北地,慧光立四宗,以此经为第四常住宗。至隋天台智顗依此经《圣行品》义立五时教,以此经为第五时教,味当醍醐;又立四教,以此经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而追说追泯的圆教。因而此经在中国佛教流传史上,均被认为佛陀最后最高的教说。
  关于此经的疏释,现存有印度世亲造的《涅槃论》一卷(元魏达摩菩提译),《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陈真谛译),中土梁宝亮等撰的《大般涅槃经集解》七十一卷,隋慧远撰的《义记》十卷,吉藏撰的《游意》一卷,灌顶撰的《玄义》二卷、《疏》三十三卷,唐法宝撰的《略疏》十五卷,道暹撰的《玄义文句》二卷、《疏私记》九卷,行满撰的《疏私记》十二卷,宋智圆撰的《治定疏科》十卷,《玄义发源机要》四卷,《疏三德指归》二十卷,清净挺撰的《末句偈》一卷,新罗元晓撰的《宗要》一卷等。
  已佚的此经注疏,尚有隋吉藏撰的《疏》二十卷,唐行满撰的《音义》一卷,元皓撰的《天台注》及《科文》十卷,慧沼撰的《义记》十卷、《科文》一卷,义寂撰的《义记》五卷、《纲目》二卷,新罗憬兴撰的《述赞》十四卷,《料简》一卷,太贤撰的《古迹记》八卷,极太撰的《疏》六卷等。
FROM:【《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
【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rvana-sutra)】
  Daboniepanjing
  佛教经典。亦称《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简称《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
相传在昙无谶译出前,东汉支娄迦谶译有《梵般泥洹经》2卷,三国魏安法贤译有《大般涅槃经》2卷,吴支谦译有《大般泥洹经》2卷,均早佚。异译本有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译《大般泥洹经》(为《大般涅槃经》初分异译)6卷,相当于昙无谶译本的前10卷。南朝宋慧严、慧观与谢灵运等以昙无谶译本为主,并依法显等译《大般泥洹经》增加品目,从原本寿命品分出经叙、纯陀、哀叹、长寿等4品,由如来性品分出四相、四依、邪正、四谛、四倒、如来性、文字、鸟喻、月喻、菩萨等10品,改为25品36卷,亦名《大般涅槃经》。世称此为“南本涅槃”,而以原昙无谶所译为“北本涅槃”。藏译《大般涅槃经》全译本是根据汉译大本的重译。此外,还有根据梵文译出的《大般涅槃经》。此经大本和小本的梵文残篇在日本、中亚等地都有发现,并已刊行。《南本大般涅槃经》还全被译成英文。关于此经出现的年代,一般认为是在法显译出之前,即3~4世纪之间(另说2~3世纪之间),正当印度笈多王朝兴起,佛教受到排斥的时期。产生的地点在今克什米尔地区。
全经分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如来性、一切大众所问、现病、圣行、梵行、婴儿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师子吼菩萨、迦叶菩萨、憍陈如等13品,主要阐述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其理论与部派佛教中的大众部义理颇有契合之处,与《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的重要思想也有一致的地方。此经还常常引用《华严经》的某些义理,两者思想相通。经中还引用佛陀所说:“我般涅槃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沮坏我之正法”,这反映了笈多王朝复兴婆罗门教、排斥佛教的历史背景。
此经在印度本土似乎不很流传,传入中国后,影响却甚大。自法显译出6卷《泥洹经》后,道生剖析经旨,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说,引起旧学守文之徒的激烈反对。昙无谶译大本涅槃经传至建康,经中也讲到“一阐提”可以成佛,证明道生说的正确,被称为“孤明先发”。后道生在庐山大讲《涅槃经》,主张顿悟,听者甚众,成为中国最初的涅槃师。其同学慧观则依《涅槃经》而主张渐悟。从此道生、慧观并为涅槃学派中两大系。此后南北方均陆续出现不少涅槃师,盛行讲习,竞作注疏。梁武帝萧衍亲讲此经,著《涅槃讲疏》、《涅槃义疏》等,分赠扶南、百济,并撰《断酒肉文》,广集僧尼于华林殿前,令光宅寺法云宣讲,为中国僧尼素食之先河。由于此经提到半字、满字,以牛乳五味等比喻佛说法的深浅、先后,遂有教相判释之说出。首先慧观立二教(顿教、渐教)五时(三乘别教、三乘通教、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以《涅槃经》为最完善的经教。道生则主张佛所说法不出四种法轮(善净法轮、方便法轮、真实法轮、无余法轮),也把《涅槃经》看成是佛说的最高阶段。后僧亮、僧众等也都配合《涅槃经》五味,以区分如来一代教法。隋智顗也以此经义,立五时教(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和天台四教(藏、通、别、圆),以《涅槃经》为“第五时教”和“圆教”。由于各家教判提高了《涅槃经》的地位,讲习此经之风盛极一时。
现存的有印度世亲著、北魏达磨菩提译《涅槃论》1卷;陈真谛译《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1卷;梁宝亮等撰《大般涅槃经集解》71卷;隋慧远撰《涅槃经义记》10卷,吉藏撰《涅槃经游意》1卷,灌顶撰《涅槃经玄义》2卷、《涅槃经疏》33卷;唐法宝撰《涅槃经略疏》15卷,道暹《大涅槃经玄义文句》2卷、《大涅槃经疏私记》9卷,行满《涅槃经疏私记》12卷;宋智圆《涅槃经治定疏科》10卷、《涅槃玄义发源机要》4卷、《涅槃经疏三德指归》20卷;清净挺撰《涅槃经末后句》1卷;新罗元晓撰《涅槃经宗要》1卷等。(田光烈)
FROM:【《中国大百科全书(摘录)》】
【大般涅槃经】
Maha^-parinirva^N!a-su^tra。&一&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槃经。共分十三品:(一)寿命品,(二)金刚身品,(三)名字功德品,(四)如来性品,(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六)现病品,(七)圣行品,(八)梵行品,(九)婴儿行品,(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十一)师子吼菩萨品,(十二)迦叶菩萨品,(十三)憍陈如品。
 本经以阿含、法句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经、瞿师罗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城经、杂华经等,所受般若经之影响不小。本经系于北凉玄始十年(421),依河西王沮渠蒙逊之请,于姑臧译出。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会宁传,与西藏译本之经末所记载,本经之梵本原有二万五千偈。西藏译本共有两种译本,两本皆题为大般涅槃经(藏
Yon%s-su mya-n%an-las-h!dus-pa chen-poh!i
mdo),一本译自梵本,相当于本经之初分五品,另一本则转译自汉译本,相当于本经及“大般涅槃经后分”。又本经由昙无谶译出后,传于南方宋地,经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人,对照法显所译之六卷泥洹经,增加品数,重修而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古来称之为南本涅槃经;对此,昙无谶译本则称为北本涅槃经。此外,一八七一年,英国学者比尔(S.
Beal)曾将本经之卷十二、卷三十九译为英文出版。
 本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涅槃论一卷(元魏达磨菩提译)、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陈·真谛译)、大般涅槃经集解七十一卷(梁代宝亮等集)、涅槃经义记十卷(隋代慧远)、涅槃经玄义二卷(灌顶)、涅槃经疏三十三卷(灌顶)、涅槃经游意一卷(吉藏)、涅槃经疏十五卷(唐代法宝)、涅槃经宗要一卷(新罗元晓)等。(梁高僧传卷七慧严传、出三藏记集卷八、卷十五、法经录卷一、大唐内典录卷三、阅藏知津卷二十五)
 &二&凡三卷。东晋法显译。又作方等泥洹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佛陀入灭前后之情况。属小乘涅槃经。本经缺少大乘涅槃经所说之“佛身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论旨。其异译本有三:(一)西晋白法祖所译之佛般泥洹经二卷,(二)东晋译(译者不详)之般泥洹经二卷,(三)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之长阿含游行经三卷。此外,今人巴宙亦译有大般涅槃经,系从南传巴利文经典译出。(开元释教录卷十三、出三藏记集卷二、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六、法经录卷三)((参见:大乘涅槃经)819)p844
FROM:【《佛光大辞典》(新版)】
【大般涅槃经玄义】
凡二卷。略称涅槃经玄义。灌顶(561~632)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乃涅槃经最重要之解说书。卷首为序论,将涅槃分为别释与通释两类解释之,而以法身、般若、解脱等三德说明涅槃经;又将涅槃经分为释名、释体、释宗、释用、释教等五科段。此种“名、体、宗、用、教”之分科法,本为智顗独特之见解,灌顶即继承其师,以之为本而立论。其后,智圆亦根据天台宗之立场解释涅槃经,而有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四卷之作,是为本书之注疏。p846
FROM:【《佛光大辞典》(新版)】
【大般涅槃经后分】
凡二卷。唐代若那跋陀罗译。又作大般涅槃经荼毗分、大涅槃经后译荼毗分、涅槃经后分、阇维分、后分。叙述佛入灭前后之事迹。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西藏藏经则将本经附于大般涅槃经末尾。系自汉译本中转译者。分为四品半,即憍陈如品余、遗教品、应尽还源品、机感荼毗品、圣躯廓润品。
 关于本经之传译,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会宁传、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二载,本经乃唐麟德年中(664~665),南天竺僧若那跋陀罗与唐僧会宁于南海波陵国所共译,于仪凤年初送至长安。本经世称为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后分。憍陈如品余即补续大般涅槃经之憍陈如品,然本经所记,多同于长阿含游行经等之说,即小乘涅槃之文,与昙无谶所译大乘涅槃之意不同,故义净认为本经与大乘涅槃颇不相涉;然开元释教录卷十一则以经中所说(大五五·五九一上):“常乐我净,佛菩萨境界,非二乘所知。”及经初所题之“憍陈如品末”,而认为本经与大涅槃义理相涉、文势相接。
 据灌顶之大般涅槃经疏卷三十三引居士请僧经,可知在唐代以前,大般涅槃经即有烧身品、起塔品、嘱累品等三品后分经之说。然出三藏记集卷五之疑经伪撰杂录,将居士请僧经编入疑录。又宋代智圆之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二十,谓本经之遗教、还源二品相当于嘱累品,荼毗、廓润二品相当于烧身品,起塔品则尚未传至中土。另据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之三载,涅槃后分本在伪目,至大唐刊定始入正经。依此推之,居士请僧经若属伪经,则本经或为会宁等人伪撰亦未可知。(宋高僧传卷二智贤传、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大藏纲目指要录卷三、阅藏知津卷二十五)p846
FROM:【《佛光大辞典》(新版)】
【大般涅槃经疏】
凡三十三卷。隋代灌顶撰。又作南本涅槃经疏、涅槃经疏。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以天台教旨解释南本涅槃经,并随处以南本涅槃经与方等般泥洹经、大般泥洹经、北本涅槃经等经辨其异同。灌顶于大业十年(614)至十五年间撰著之,原书仅有释文十二卷、玄义一卷,书中唯以科句节断经文。其后荆溪湛然再治之,于诸文之下,冠上“私谓”或“私云”之语,以彰显其义。荆溪再治本共有十五卷。南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师正以原疏之科句分别标示于经中,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开版。至明朝万历年中,圆澄更将经文与注疏汇编成会疏三十六卷,并制条个三卷,然后人对其所作会疏颇有“擅自笔削,混淆泾渭”之贬。日本守笃本纯重行取十五卷疏会入经文,校合诸本,附上注解,共成三十六卷刊行之。此外,本书另有十八卷、二十卷、三十三卷等诸种版本。本书之注疏有私记十二卷(行满)、私记九卷(道暹)、治定疏科十卷(智圆)、三德指归二十卷(智圆)等。(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下末、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四、宋高僧传卷六、佛祖统纪卷七、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p846
FROM:【《佛光大辞典》(新版)】
【大般涅槃经集解】
凡七十一卷。梁代宝亮等撰。又作大般涅槃经义疏、大般涅槃疏、涅槃经集解。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内容集录诸家有关南本涅槃经之说,且随处揭举撰者之解说以阐释经文,为现存涅槃经注疏中之最古者。本书系梁天监八年(509),奉武帝之敕命撰集者。撰注者有宝亮、道生、僧亮、法瑶、昙济、僧宗、智秀、法智、法安、昙准、昙爱、慧朗、昙忏、明骏、慧诞等十余师。(梁高僧传卷八、佛祖统纪卷三十七)p847
FROM:【《佛光大辞典》(新版)】
【大般涅槃经义疏】
(参见:大般涅槃经集解)
FROM:【《佛光大辞典》(新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死相依梵文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