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士兵军营中从士兵到将军有那些官职?

  前言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据说艺术造诣最高的一部小说是《红楼梦》,那么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小说一定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家喻户晓,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词,曹操成了奸诈的代名词,关羽则代表了忠义,刘备代表了热泪……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定位,几乎都是来自于《三国演义》。也有人说了,这些人物早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就在《三国志》和各类评话的宣传中就已经家喻户晓了,算不得《三国演义》的影响力。但是《三国演义》有一个神奇的经历,古今中外任何一部小说都难以望其项背。那就是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军事教科书和官修史书的样本。这个国家就是后金,后来演化为清朝。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都是拿《三国演义》当兵法来看,而且还运用在战争中。甚至清朝的很多官方文献中,能看到《三国演义》的经典桥段。比如袁崇焕版的蒋干盗书,再比如奕詝和奕?争位简直是曹丕和曹植争位的翻版。最离谱的是,后金时期满文书写的史书,由于满文这种新创作文字的不全面性,一些难以表达的意思,居然学习明代《三国演义》里面的绣像。史书内有插图,真佩服满族先人们的智慧。  既然要聊《三国演义》,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三国”是什么?这个很好回答,魏、蜀、吴。但就具体到这部小说中,出现过的国家还真不止这三国,什么彻里吉、孟获、兀突骨都有自己的国家,对了,永远不能忽视里面的大汉帝国。那这部小说的中“三国”,在下冒昧的解读为三个人,这三个人是全书的主角,分别是:曹操、诸葛亮、姜维。  这部小说前半部可以说是描写了曹操传,中间是诸葛亮传,后半部是姜维传。捋清楚这三个人及其对手的历程,基本上就能读懂这部伟大的小说。现在我们就从曹操开始,看看能读出哪些不一样的东西,内容取自明嘉靖壬午版和清毛纶、毛宗岗版两个版本的《三国演义》。
楼主发言:249次 发图: | 更多
  曹操篇  一、 做太监,挺好  《三国演义》的故事是从东汉末年开始讲述的。汉朝这个朝代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汉朝的历史就是宦官和外戚的斗争史。就在这种传统下,汉朝著名的昏君汉桓帝驾崩。他崩了没关系,关键是崩之前没有儿子。只好紧急过继了自己的侄子当儿子,这个侄子就是十二岁的汉灵帝。汉桓帝虽然无道,但是知道把自己糟蹋的差不多的帝国交给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是及其不靠谱的。因此给灵帝留下了三个辅政大臣: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司徒胡广。辅政大臣这个职位上,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清朝的鳌拜吧。其实无论哪朝,只要是小皇帝继位,老皇帝都会留下几个辅政大臣,让这帮辅政大臣相互制约,才能避免皇权和臣权的平衡点被打破,保证皇权永固。汉灵帝的这三个辅政大臣上位,表示着一个崭新的外戚专权时代到来,那个职位最高的大将军窦武,从辈分的角度讲,是汉灵帝的姥爷。  汉灵帝不知道走了什么运,突然当了皇帝。但是他很不喜欢这个姥爷,因此他姥爷又没能把他领上道。年轻的汉灵帝需要培植自己的势力,因此喜欢和太监为伍,尤其是喜欢曹节。有时候很难讲曹节和窦武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反正俩人互相看对方不顺眼。窦武不能容忍这个太监权柄日盛,形成新的宦官专权的时代。于是就和另一个辅政大臣陈蕃一起研究,怎么把这个挨过一刀的死变态曹节再砍上一刀,让他人头落地,才不枉这些生理正常的男人当这一回辅政大臣。  窦武和陈蕃虽然下半身比曹节正常,但是上半身还真不一定比曹节正常,尤其是这个脑子,考虑事情极其不周全。这么机密的事情居然暴露了,这哥俩还在屋里密谋呢,外边曹节带人杀过来了。大将军和大太傅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杀了,自此之后,曹节、张让等十个宦官专权,号称十常侍。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张让,汉灵帝居然管这个太监叫爹,哪说理去?我深度怀疑汉灵帝是个高端黑,他是在拿张让的身体残疾开涮。不过在那个时代,当太监是个很光彩的事情,说出去倍有面子。因此有的是人抢着当太监的儿子,太监也乐意认领这些儿子们。就这样,张让、曹节等十常侍把汉朝又带到了宦官专权的轨道上来,他们陪着汉灵帝拖着这个被汉桓帝祸害的差不多的帝国,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深渊。  不过所谓十常侍在太监圈是小字辈,咱书里边这位男主角曹操,人家爷爷曹腾当太监贵族的时候,这十个人妖估计还在养伤呢。曹腾是太监圈的前辈,曾过继了一个叫夏侯嵩的人当儿子。夏侯嵩改名曹嵩,自此发达。曹腾死后,曹嵩继承了费亭侯的爵位,一路做到了大鸿胪,位列九卿。曹嵩的儿子就是曹操,是一位中央级别的官三代。  汉朝是个拼爹的时代,当时没有科举,选官制度是举孝廉。意思是说朝廷去考察一些孝顺廉洁的人,选出来当官。那么问题来了,孝廉的标准是什么?最主要一条标准就是看爹是谁。像曹操、袁绍、袁术这样的官n代,生下来就被认为是又孝又廉的。这样的人哪怕生下来就是肥得像猪一样的,也能弄个少将当当。  曹操就生在这样一个官员世家里,可谓是含着金勺子出生。曹嵩应该很喜欢这个儿子,给这个孩子取了很多名字。小名有曹操、曹吉利、曹阿瞒,身份证上的大名叫曹孟德。如果当时流行英文名,曹操的英文名的音译版很可能是曹孟德斯鸠。总之出身富贵的曹操小时候基本上是个纨绔子弟,他有两大爱好:一是生物学,喜欢左牵黄右擎苍的去打猎;二是艺术,喜欢吹拉弹唱歌舞。但是,曹操跟其他纨绔子弟有个巨大的不同:精于权术。也就是说年轻的曹操心眼很多。他不仅坑小伙伴,连自己亲叔叔都算计。  这是个大家都知道的桥段,曹操的叔叔觉得这孩子没正行,经常找曹嵩打小报告,完事曹操就得挨顿打。曹操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事在发生,在自己叔叔面前俩眼一翻,假装抽了过去。曹操的叔叔是个很没节操的人,看见自己的侄子抽了,不想办法找大夫抢救,而是赶紧去告诉曹嵩,然后自己溜了。就在曹叔叔去打报告的时候,曹操拍拍屁股回家了。曹嵩看见曹操无恙,就问他中风怎么好了?曹操委屈极了,说自己根本没有这毛病,只因为叔叔不喜欢自己,才被这样诅咒。从此之后,曹嵩再也不信自己弟弟说自己儿子的坏话,曹操更加肆无忌惮。  在大多数人眼里,少年曹操跟别的纨绔子弟没人么两样。只有两位所谓的名士认为曹操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这俩人是个是桥玄,一个是何顒。桥玄认为曹操是个可以力挽狂澜的人物,乌烟瘴气的汉朝,只有曹操可以拯救。何顒则认为汉朝将亡不可避免,但是以后能安定天下的准是曹操。这两种说法似乎有些矛盾,但也殊途同归。曹操为了探究真理,又去请教一位会看人的专家,名字叫许劭。许专家很不喜欢曹操这类人,就不理曹操。曹操再三追问,许劭说出了对曹操这个人物最准确的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原文)”意思是说,在和谐社会,曹操会是个有作为的官员;在混乱时期,曹操是个可以通过非主流手段成就大业的人。奸雄嘛,比英雄灵活,比枭雄伪善。英雄令人敬仰,但是成功者罕有。枭雄令人敬畏,成为一方霸主的不少。唯有这奸雄,总被围观群众称赞,最终成就霸业,被后人冠上一个“奸”字。许劭的话让曹操非常高兴,虽然许专家瞧不起曹操这样的人,但是这种评价是对这个少年非常高度的肯定。  人生就是这样,当别的年轻人二十岁时还在纠结追哪个女生的时候。人家曹操就当官了,还不是个小官,当了洛阳北部尉,是当时首都北城区公安分局的局长。这样的际遇,绝不会让曹操认为生逢乱世,这绝对是个盛世,和谐和社会。既然自己在盛世是个能臣,那就得干点能臣干的事。  曹操认为,作为人民警察,就要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维护法律的尊严。因此在曹操的辖区,那讲究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最最重要的是,曹操讲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激情杀人,也是杀人。曹操设立五色大棒(红、黄、白、黑、绿五行颜色),不安分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的挨打数量,自行选择违法的程度。  但是在那个太监横行的时代,法律只是特权阶级用来欺压非特权阶级的武器罢了。因此特权阶级根本不把曹操当回事,尤其是太监家族们,觉得跟曹操是一个阶级的兄弟,更不当回事,都自己人嘛。这不,十常侍之一的蹇硕,深得汉灵帝喜爱。蹇硕的叔叔是个比较能装的人物,按照当时的法律,到晚上要实行宵禁政策,谁也不许出门。蹇硕的叔叔偏偏大晚上出门,出门就出门呗,还携带管制刀具出门,带就带吧,您倒是去城南溜达啊,还得去城北晃悠,当场就被曹操的巡逻队抓住。这哥们觉得跟曹操都是太监的亲戚,通融一下呗。人曹操可不这么认为,除了自己立志要在这一片创造有秩序的社会之外,曹操压根瞧不起十常侍。人家曹操的爷爷曹腾不仅是太监圈里的大字辈,还是伺候过先帝的老牌太监,没干过什么恶事。十常侍算什么,各个坏的流油,把国家祸乱成这个样子。要是不提蹇硕还好点,提蹇硕更得打!  就这样,二十岁的曹操轻而易举上了第二天的头条。太监的孙子打了太监的叔叔,这事可不算小,外戚圈喜大普奔,太监圈束手无策。自此曹操天下闻名,城北秩序井然。连太监都不敢犯法了,谁还敢?这件事让太监们很苦恼,作为光荣的太监群体,以后在洛阳可怎么混?又搞不定曹操,人家也是有背景的。只好太监们一商量,把曹操调到顿丘(今河南清丰县)当县令,之后让他在顿丘爱打谁打谁,反正那边没太监。  这事干的很没节操,不仅让一个年仅二十岁信心满满要匡扶国家的年轻公务员灰心丧气,也让洛阳北城刚兴起的新气象变回了乌烟瘴气。在当时大多数百姓眼里,汉朝已经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希望了。国之将亡,必出妖孽。《礼记》说: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这一点从《史记》上也能看出端倪。所谓妖孽就是不合常理的事情,具体到《三国演义》,还真就有妖孽出现了。这个妖孽像个搅屎棍,大汉王朝搅动的臭气熏天,乱世实实在在的到了来。对于曹操来说,治世之能臣是当不上了,那咱就在下节看看他是如何走上乱世之奸雄的道路。
  二、 群妖乱舞  如果说“国之将亡,必有妖孽。”那汉朝末年真可谓群妖丛生,毕竟是一帮太监人妖把持朝政的时代。那时的汉朝如果拍成灾难片,肯定比《2012》震撼。比如皇宫惊现巨蟒、洛阳天降大型冰雹接着就是大地震、山东沿海掀起大型海啸、大量母鸡变成公鸡、黑色雾霾弥漫温德殿、玉堂殿内出现彩虹、全国多处山崩等灾难此起彼伏。面对这么多的异象,搁现在也得人心惶惶,何况笃信天人感应的汉朝呢。汉灵帝对此也很忧心,还做了不少努力,比如改年号。不是海啸了吗?不忙着赈灾,先把年号改为熹平。海啸是平了,人心不平啊,怎么不赈灾呢?于是起义者开始不断小规模出现。后来汉灵帝又改年号为光和,也没能使天下太平。于是汉灵帝紧急召开座谈会,把各路大臣、专家学者都找来大家聊聊,一定要找到灾难不断的原因和解决之道。  光禄大夫杨赐认为所有异象中,最可怕的是玉堂殿出现彩虹,因为《春秋》记载:“天投蜺(彩虹),天下怨,海内乱。”为啥会这样呢?杨赐认为中央外戚、宦官相互争斗,交替专政;地方官吏私加赋税所致。而议郎蔡邕则尖锐的指出,就眼下的危局,绝对是宦官专权导致的。  蔡邕就这耿直的性格,也为自己将来的悲剧埋下伏笔。有这帮耿直的大臣,汉灵帝也有所感慨。不过曹节等十常侍势力庞大,又是皇帝近臣,轻而易举就把蔡邕罢官。地球人已经阻止不了汉朝的加速堕落。  就这样,汉末第一大妖南华老仙出现了。有人说南华老仙不是神仙么?还真不是,因为是不是神仙,不能从名字判断,车迟国的国师不还叫虎力大仙么。在中国的神仙体系中,是不是神仙一不看本事,二不看种族,看的是在不在体制内。比如孙悟空,当弼马温就是神仙,当美猴王就是妖怪。这位南华老仙不在神仙体系之内,就算是人类修炼成功,最多也只能是魔,当不了神仙。  这位南华老仙有能力,但是当不了神仙,一直郁郁不得志,又没有孙悟空的胆量,只能在人间搞点事端。当然了,他不能亲自出手,于是找了一个人间的代理人,传授给他一些技能,让他在人间搞暴动。南华老仙选择的这个人,就是张角,传授给他了一本《太平要术》,从此把张角带入魔道。  现在张角基本上被定义为一个神棍的形象。其实当初的张角是个温文尔雅的读书人,标准的秀才形象。不过很可惜,作为一个读书人,没有生在读书人地位极高的宋朝,反而生在没有科举的汉朝。那感觉就像舒马赫生在了没有汽车的时代,悲剧est。  张角在遇见南华老仙之前,绝对的生活不如意。汉朝的老百姓一般是不读书的,一是没那闲钱买书,二是读了书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三是自商鞅变法以来,政府就垄断了教育,不在鼓励百家争鸣时期的私人办学,因此教育资源也有限。但是张角却坚持读书,读书人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专业做学术研究,一种是为了读书明理,明理之后就会有政治需求。汉朝的最高学府是太学,专业做学术研究的。但是张角恰恰属于有政治需求的读书人,他想当公务员。不过根据他的出身,肯定不能举孝廉当官,外加高傲的性格,又不能在地方上通过“征辟制”入仕。这样的人,非常适合做一些报复社会的事情。与之同类的人还有考不上科举的黄巢、范文程、洪秀全等。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南华老仙把张角收为徒弟,让他尽情的折腾。不过这位老仙不可能明说让张角去报复社会,而是让他“代天宣化,普世救人。”这一点看上去很像宋江看完三卷天书后高喊“替天行道”的意思。不过事实上,这本《太平要术》可没讲任何宣化、救人的事。  那么这本《太平要术》都写了什么?咱就来看看张角学了这本书之后都干了什么。  张角和弟弟张梁、张宝学习这本宝典,据说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当然这些玩意都是魔术而已,刘备都能轻松的用狗血破解。张角从这本书上学的最大的学问就是忽悠。他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医生兼神父的形象,外号有“太平道人”、“大贤良师”等。张角到处治病救人,那他到底会不会治病呢?咱先看看他治病的手段:如果有人来看病,先让患者在张角面前忏悔,诉说自己的罪恶。这让我不仅联想到了基督教的神父,莫非《太平要术》跟《圣经》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是没有的,张角治病,忏悔是为了下一步治疗方式:烧张符,把灰洒在碗里,倒上水让患者喝下。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下,病情很轻的,还真能好了。当然了,这类病人不喝这碗脏水也能痊愈。那病重治不好的呢?这就用到第一步了,张角会说不是我的符不灵,是你忏悔的时候不真诚,肯定有罪恶没说出来。这就是两头堵了,按照这个理论,还真没有张角治不了的病。  《太平要术》不仅讲了如何忽悠不明真相的群众,还讲了如何炒作。张角收了五百多徒弟,这五百人出去到处宣传,再收下线,下线再收下线,把原始传销搞得如火如荼。  渐渐地,张角的队伍愈加壮大,邪教初步建成。张角把这些教众分成三六个方,大方有一万多人,小方有六七千人。咱都按六千人算,保守估计张角手下也有二十多万教众。当时全国才有五千多万人,张角的邪教组织可谓巨大。这样一个邪教组织,为什么没有遭到国家依法取缔?原来张角一直派自己的助手马元义贿赂十常侍中的封谞、徐奉,这才让自己的队伍在朝廷眼皮子底下壮大。  张角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密谋起义。张角有个徒弟叫唐周,真诚的跟着张角学习道法、医术。这一天,唐周接到命令,让他去找封谞一趟,密谋里应外合起义。唐周蒙了,不是学习道法、医术吗?怎么就起义了?这事太大了,唐周作为一个守法公民,直接就报案了。朝廷迅速做出反应,招大将军何进斩杀马元义,收押封谞、徐奉。张角知道事变,仓促之下立刻起义,把这个国家彻底带入了乱世,三十六方教众遍布全国,在大汉帝国遍地开花,叛军数量达四五十万。  一个国家的腐败,肯定先从军队开始。军费嘛,朝廷不能不给,还不好查怎么花的。汉末的正规军多数战斗力十分低下,有点像清末面对太平天国的绿营兵,面对起义不堪一击,望风而逃。汉朝和清朝的急救措施都很一致,招募地方团练。全国各州都开始招募地方武装平叛,渐渐地这些人都成了大军阀,为汉末军阀混战埋下了伏笔。朝廷又派遣卢植、皇甫嵩、朱儁三位将军带着朝廷压箱底的精兵分三路讨贼,这个事情让在顿丘当县令的曹操获得了机会,被升为骑都尉,跟随皇甫嵩平叛。  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对于曹操来说意义非凡。这次动乱不仅让曹操从行政官员转为军事官员,从而开启了曹操的戎马人生。更重要的是曹操日后的主要军事力量青州兵,就是收编的山东黄巾军。  乱世总是英雄们的舞台,汉末群雄很多都是从镇压黄巾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中就包括曹操一生的宿敌:刘备。  那是发横在颍川的一场激烈战斗,朝廷三路大军围攻张梁、张宝主力,黄巾军败走。曹操带本部人马截杀,斩首万余,大获全胜。正是这场战争让曹操在军事上崭露头角,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曹操、刘备首次相遇。  关于曹操和刘备之间的爱恨情仇,由于毛伦、毛宗岗爷俩对刘备十分偏爱,所以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大批量的注入到《三国演义》之中,因此对比明、清两版《三国演义》,毛版的艺术性更强,但是却删掉了大量对曹操有利和对刘备不利的内容,看起来很不客观。  其实了解完曹操的青少年时代,就不得不提这位冤家刘备的青少年时代。刘备字玄德,中山靖王之后,是个没落的皇族。汉武帝时代推行推恩令,导致刘姓诸王的地盘一代比一代小,爵位一代比一代低。中山靖王还是个亲王,往下几个儿子把封地一分,人人底盘都不大,所以都当不了王,变成了亭侯。亭侯不是公、侯、伯、子、男里面那个侯爵,而是汉朝二十级爵位中最低级的一个。亲王的儿子就由第一级降到了第二十级,再往下传十六代就是刘备。可想而知这些皇族子孙们的待遇那是一代不如一代,刘备的爷爷刘雄就没了爵位,他爸爸刘弘连官都不是,混了个吏。再到刘备这一代,吏也没混上,混成了一个卖草制品的小商贩。好在汉朝没有城管,刘备总算有碗饭吃。黄巾起义不仅给了曹操一个宽广的舞台,也给了刘备一个登上政治舞台的契机。下一节,咱来聊聊黄巾起义给曹操、刘备两个人划定的不同人生轨迹。
  三、其实是一样的人  刘备和曹操其实是一类人,只不过被家庭条件这个硬指标生生分到两条道路上。少年时代的曹操喜欢打猎和音乐,标准的纨绔子弟。而刘备也没什么更高雅的爱好,除了曹操的那两大爱好之外,刘备还喜欢漂亮衣服,就像现在的孩子爱穿“名牌”一样。  俩人爱好虽然相同,但是家庭条件过于悬殊。曹操家里有钱,有这最多算挥霍。刘备生长在单亲家庭,有这爱好就显得荒唐。不过刘备如果有钱,那肯定和上流社会的孩子一样会花钱,绝不是土豪。  面对黄巾起义这样的契机,有背景的曹操马上就升为骑都尉奔赴战场建功立业。而刘备没有背景,只能去报名参军。这一年,刘备二十八岁。这是个让人伤感的岁数,因为汉朝人的平均寿命也就二十五岁,虽然说是婴儿早夭拉低了这个平均值,但是二十八岁在那个时代绝对不算年轻,难道刘备要在二十八岁从一个地方武装的士卒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换谁是刘备,都会无比伤感的面对这招兵榜文长叹一声。去吧,二十八岁在一个没有正式番号的部队里当小卒,前途未卜;不去吧,又怕失去一个逆袭命运的机会。看来刘备品味鸡肋的感觉,比在汉中战场上的曹操早了很多年。  幽州城外,面对着太守刘焉的征兵榜文。刘备一声叹息,引来了一位英雄。此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若奔马。姓张名飞字益德,是一个涿郡富豪。张飞可能不会想到,同样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长相,自己一直是莽夫形象,而林冲却被很多人认为是白面小生的形象,多不公平啊。刘备、张飞一起去酒店喝酒,各诉衷肠,又偶遇到通缉犯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义气千秋。  问题来了,为什么刘、关、张三个本不认识,不同阶级的人会见上一面就结拜成兄弟,从此一起征战天下,同甘共苦呢?不要说共同理想,当时很多人都有这个理想。也不要说互相欣赏。一个小商贩、一个杀人犯、一个杀猪的,有什么好互相欣赏的呢?其实这三个人的相遇,互相之间有着极强的供需关系,正是这种供需关系,才把这三个人瞬间绑定在了一起,成了千古佳话。  对于刘备来说,二十八岁去当个士卒实在是场灾难。他需要张飞这样的大户的相助,张飞的钱可以招募更多的人员,张飞的庄客可以当做第一批武装力量,张飞的武功可以冲锋陷阵。那张飞这么有优势,为什么不自己单干?不行啊,张三爷是商人,社会地位低下,不存在振臂一呼的社会效应。就算勉强去招募人员,很容易混成土匪。事实上后来不得已单干的张飞,由于没有政治资本,只能混到芒砀山当土匪。因此张飞需要刘备,刘备的皇族身份和社会关系很重要。虽然那个时代皇族满大街都是,幽州太守刘焉也是皇族。但是混成小商贩还不甘心的只有刘备,因此张飞和刘备,可谓珠联璧合。当然,这哥俩也不能没有关羽。一个被通缉了五六年的杀人犯,实力绝对不是盖的。最关键的一点,关羽这个人很耿直。解良豪强仗势欺人,肯定不是欺负关羽,但是关羽看不过眼居然把人杀了。这耿直的性格,丝毫不输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种人骨子里不会搞阴谋诡计,直来直往,忠义当头。  就这样,三个人结拜,组成了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去找工作,那比个人去找工作所能得到的资源要多得多。也该着这个团队发达,还没出门又遇上了富商苏双、张世平。这俩富商跟黄巾党有不共戴天之仇,听说刘备哥仨要去平乱,二话不说就资助了战略物资五十匹马、一千斤镔铁以及现金五百两。这回行了,刘、关、张各打造全身铠甲和三件神兵,武装了五十名骑兵和四百五十名步兵。然后这支队伍一起去投奔刘焉,介绍信就是刘备的家谱。  刘焉见到这样的队伍来投自然很高兴,人家组团来找工作还自备办公用品,按照家谱一论,刘备还是刘焉的侄子辈。刘焉欣然吸纳了这样一支队伍,刘、关、张三个本来与政治绝缘的人物,凑在一起登上了政治舞台。刘焉是刘备团队的第一任老板,接下来就是刘备带着团队不断换老板的历程,回首三姓家奴吕布,不过尔尔。  跟什么样的老板,可是大有学问的。朝廷派皇甫嵩、朱儁、卢植三路大军平叛,曹操跟着皇甫嵩在一线战斗部队作战,立功的机会很多。刘备跟的是刘焉,刘焉的作战任务只有保守幽州,因此所谓防守一方,刘备的立功机会相比曹操要少得多。  刘备当然也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小试牛刀之后,就带着团队离开了刘焉,去投奔第二个老板卢植。卢植曾经是刘备的老师,加上刘备带着团队,团队的简历上还有大胜黄巾军的记录,因此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也混进了一线战斗部队。  刘备的政治生涯还真是多舛,这次奉卢植的军令去颍川协助友军讨贼,大获全胜。收兵回营的刘备在路上发现自己的老板卢植坐着车来了。这台车前驱动力,马力人力混合驱动,全车立体空气循环,前后板车悬挂。仔细一看,居然是辆囚车,卢植大将军一会儿的功夫就变成囚犯了。  原来朝廷曾派一个小太监左丰来卢植军前视察,左丰秉承汉末太监们的传统作风,希望卢植能对他意思意思。卢植当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是他就是不想意思。左丰觉得卢植作为三军主帅,这点意思你都不意思,太不够意思。卢植作为士大夫阶层的精英人物,认为跟一个小太监意思,说出去在圈里面子上总会差点意思,坚决不意思。  就这样,左丰回朝就开始黑卢植,说他消极怠工。朝廷做事雷厉风行,很快派人拘捕的卢植,改派董卓取代卢植的职位。刘备知道这些后,眼泪差点没喷出来。这命太苦了,刚找上一个好老板,老板就被双规了。张飞也很愤慨,激动到要杀收押卢植的军士。刘备、关羽赶紧拦住,喊着“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毛版原文)”其实内心想的是,如果劫囚车就是造反啊,好不容易进入体制,可不能冲动,再换老板就是了。  换谁呢?要不还是刘焉吧。三个人带着队伍正往幽州进发,忽然遇到了一场大战,看旗号是张角大战董卓,看场面是董卓快被人削死了。刘备当机立断,开战!这是个机会啊,万一得到新的主帅董卓赏识呢。突如其来的刘备打乱了张角的部署,张角大败。董卓还纳闷呢,这是哪个部分的友军救了我?  董卓和刘备回到了大寨,聊聊吧。董卓问问刘备是什么官职啊?刘备估计内心会窃喜,这是不是升官的节奏呢?于是很愉快的回答没有官职。然后根据顺序思维,董卓会任命刘、关、张分别去做某某官职。可惜董卓很幽默,既然你们没有官职,那没有就没有吧。  张三爷很愤慨,都准备好谢恩了,说不封就不封啊,早知道不救这厮了,于是张飞打算拿刀砍死董卓。刘备、关羽赶紧拦住,千万别冲动,这个老板不行咱再换,杀官可是造反啊。就这样,刘备带着团队接着跳槽,跟上了第四任老板朱儁。轻而易举的破了汉末跳槽王吕布的记录。  朱儁很高兴刘备团队的到来,毕竟这是一支一千人的队伍,而且军备齐全。从此,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幸福的走上了立功道路。  张角这个假医生,没能用忏悔和符水治好自己的病,活活病死。而曹操跟着皇甫嵩,连战连捷,还收编了董卓的队伍,斩张梁于曲阳,把张角开棺戮尸。朝廷加封皇甫嵩为车骑将军,为汉代军衔第三等,仅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曹操跟了这么好的老板,被封为济南相。  此时的刘备还在跟着朱儁跟张宝作战,张宝的部将严政杀张宝投降。朱儁又歼灭几处小股黄巾势力,黄巾军主力尽灭。  朱儁班师回朝,朝廷也加封朱儁为车骑将军。朱儁部将,猛将孙坚因为有路子,也被封为别郡司马。唯有刘备,依然无官无职。  幸好郎中张钧仗义执言,刘备才有机会获得了第一个官职:安喜县尉。刘备和曹操,本来是一样的人,只因为背景不同,仕途完全不同。曹操在济南坐等升官即可,而刘备,连个小小的县尉都当不太平。然而黄巾之乱这个契机只是让曹操和刘备露露脸,毕竟还没做什么大事。  在下一节,曹操来到大汉的权力中心,做一件大事!
  求速更  
  @孔家公子 4楼
21:02  求速更  ------------------------------  阁下可姓孔?
  额,楼主加油  
  四、事可不小  对于刘备来说,经过一番打拼,终于混上了一个县尉当当。县尉呢,就相当于县公安局长,比县令低一级。在汉朝当县尉如果没有太大的政治抱负,应该是不错的。因为具体到一个县城里边,县尉的权利很大。最起码一个县城的警察、城管都归县尉管,方便借扫黄打非、治理市容等旗号创收。但是刘备不是这么没出息的人,这才刚开始,自己的俩弟兄还没官职呢,因此刘备还得努力。  在汉朝没背景可真够要命的,刘备带着队伍浴血奋战,混了个县尉,这肯定不是刘备想要的。一个县尉再升迁能升哪去?就在刘备踌躇的时候,上司督邮来视察工作了。其实只要是官员向上负责的时代,所谓上司来视察工作,视察的是什么呢?无论视察的结果如何,被视察者是奖是罚跟老百姓都没一毛钱关系。最多就是领导来了封路,给大家出行造成一些不便。以督邮为例,来视察什么了?其实是来收取佣金来了。跟在商场组地盘开店一样,县尉在县城捞钱,不能光自己花啊,得往上交纳佣金。要不然后果严重,渎职、贪污、腐败这些罪名就会像雪片一样砸下来。哪怕昨天这位官员还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典型,一样被当成老虎打。  因此如果是官场老手,就像督邮这样的。到下级视察一定要装出一副找茬的做派,那下级官员一害怕,当然要乖乖进贡。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得弄清这个下级官员是不是有背景,万一是来镀金的,那就不好办了,表扬一下走人就行了。督邮对刘备的态度极其傲慢,到了驿馆之后,先不谈工作,督邮先问刘备的出身。刘备回答:“备乃中山靖王之后;自涿郡剿戮黄巾,大小三十余战,颇有微功,因得除今职。(毛版原文)”这意思是老子一有出身,二有战功,才当了这个小小的县尉,内心不平啊。督邮一听就怒了,你怎么不说你是高祖刘邦之后呢?你怎么不说是你立斩张角呢?头一次听到有人把没背景说的如此清新脱俗。于是怒斥刘备诈称皇亲,虚报战功,声称这种人正是朝廷要澄清吏治裁汰的赃官。  刘备很纳闷啊,这怎么话说的,谁招他了?刘备的下属县吏告诉刘县尉,这事很明显,就是敲竹杠,给他点钱就妥了。刘备认为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毕竟刘备没打算在这里终老,因此没有敲诈百姓,也没收受贿赂。汉朝官员的工资是以粮食结算,刘备哪有钱给督邮啊。  督邮在驿馆等了一夜,按照惯例,当天夜里刘备就应该带着钱去找他聊聊。然后督邮夸两句刘备为官清廉,这事就算过去了。谁知道刘备竟然不把他的恫吓当回事,督邮打算教教刘备怎么当官。于是把刘备手下的县吏叫来,让他写刘备的黑材料,写清楚刘备怎么贪赃枉法,怎么欺压百姓,怎样玩忽职守。  刘备慌了,赶紧去找督邮。由于没带钱,还是被挡在外,不让进。刘备真想揍督邮一顿,但是自己下手仿佛不大合适,于是转身走了。刘备刚走,张飞过来了。听当地百姓说督邮正威逼县吏写刘备的黑材料,顿时勃然大怒。于是径直往驿站里面走。这批门卫敢挡刘备,可不敢挡张飞。张三爷发起飙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张飞一直走到督邮的房间,一把拽着督邮的头发,拉倒一站门口就打。督邮也不简单,赤手空拳单挑拿着柳条的张飞,张飞一连打折了几十根柳条都没把督邮打倒。这倒不是督邮武功高强,而是张飞把他绑在拴马桩上了。  殴打上司,这事对于刘备来说可不小,县尉是当不上了。其实刘备对这个职位也不满意,借督邮勒索这个由头,打他一顿走人,倍有面子。要不直接走人,那是不给朝廷面子。就这样,刘备带着队伍来到了代州,投奔第五个老板刘恢。刘恢看了看家谱,这都是实在亲戚,收留了吧。后来张举、张纯两个黄巾余党造反,刘虞奉命征讨。刘恢把刘备推荐给刘虞,刘备有了第六任老板。平定二张之后,刘备被封为下密丞,后来封为高唐县尉。从县尉到县丞再到县尉,刘备始终在官员最低一级摸爬滚打,幸好刘备的同学公孙瓒有路子,帮刘备升为平原县令。当了县令的刘备终于有了地盘,最起码在平原县,刘备可以依法招兵买马,积蓄力量,坐等造反者出现即可。  比起刘备仕途的坎坷,曹操就顺利多了,毕竟是有背景,一路从济南相升到了典军校尉。这个官职可了不得。属于汉灵帝禁卫军西园八校尉之一,地位很重要。说来也奇怪,这西园禁卫军的统领就是和曹操有仇的十常侍之一的蹇硕,能说蹇硕大公无私么?但是曹操对十常侍的厌恶依然不减当年,当年打蹇硕叔叔的人是曹操,这回间接要了蹇硕命的人也是曹操。  汉灵帝为什么要新设置这样一支武装力量呢?原来汉灵帝宠幸何贵人和王美人,何贵人先生了皇子刘辩(汉少帝),被立为皇后。何皇后的哥哥,杀猪的屠夫何进跟着鸡犬升天,做到了大将军,为汉朝官员第一级,比三公还高一级。何进作为外戚新贵,掌握了兵权,逐渐找不到北了。因此汉灵帝为了保护自己和太监们的利益,设置西园军,西园军直接向皇帝负责,因此统领蹇硕在地位上高于何进。可见关键时刻,汉灵帝还是更信任太监。  后来王美人生了皇子刘协(汉献帝),这个娃很受汉灵帝、董太后喜爱,何皇后一怒之下毒死王美人,由于何进的关系,汉灵帝没有追究。  汉灵帝作了二十多年,终于快作死了。临死之前汉灵帝希望刘协继位,但是又担心皇后和大将军何进这样强大的外企集团拥立刘辩,因此问计于蹇硕。蹇硕觉得这事好办,杀了何进不就妥了。汉灵帝很满意,下诏传何进进宫,让蹇硕着手去办。  十常侍把持朝政数十年,几乎和所有生理正常的男人都有仇。司马潘隐紧急给何进送去消息,千万不可奉召入宫,蹇硕要杀他。何进吓得赶紧回到自己的大将军府,召集朝中的各位纯爷们商议杀掉所有太监,大有跟蹇硕拼了的意思。这事可不小,会议室内,不怕事大的曹操率先发言,他认为贸然进宫杀太监,跟造反差不多。毕竟皇帝还在,皇帝会罩着太监们。何进怒斥曹操无知,但是内心觉得曹操说的有道理。毕竟前大将军窦武的死就在眼前,自己只有杀猪的经验,十常侍有的是杀大将军的经验。因此会议室沉默了,大家各想心事。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司马潘隐又来了,这次他带来的是个更震撼的消息:汉灵帝驾崩,蹇硕打算矫诏传何进入宫,然后杀之,拥立刘协为帝。曹操当即定下政策,抢先入宫拥立刘辩为帝,然后再杀蹇硕,名正言顺。何进采纳曹操的计策,带着司隶校尉袁绍,领兵入宫率先拥立自己的外甥刘辩为帝,接着派袁绍带兵去杀蹇硕。西园军只对皇帝负责,因此保不了蹇硕。太监们内部也在激烈讨论,同是十常侍之一的郭胜本着弃车保帅的原则,亲手杀了蹇硕。  袁绍带人兴致勃勃的来杀人,结果蹇硕已经死了。袁绍觉得很不过瘾,于是跟何进提议干脆把这些挨过一刀的太监全杀了。十常侍的大元老张让,赶紧去找何进的妹妹,现在的何太后,说想杀何进的仅仅是蹇硕,如今蹇硕已死,何进还想杀全部太监,太狠了吧。何太后一个妇道人家懂得什么,第一时间找来何进,说杀蹇硕全家就可以了,不能把太监们全杀了比如这张让,当初正是他把何太后献给汉灵帝的。何进一个杀猪的又懂什么政治,同意了何太后的决定,拒绝了袁绍尽诛宦官的决定。自此汉少帝登基,何进掌握大权,仿佛朝政已经稳定。  但是有个人的地位很尴尬,那就是太皇太后董氏。董太后是喜欢刘协的,当初也是她力主立刘协为帝。如今少帝登基,何太后、何大将军把持朝政,自己很边缘化。因此董太后找张让商议对策。张让的地位一落千丈,对何进这个定时炸弹也不放心,于是给董太后定下三条对策:首先宣布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封刘协为陈留王;其次封国舅董重为骠骑大将军,掌握兵权;第三重用张让等九常侍,共参国政。  此令一出,何进、何太后感到了危急。于是何太后请婆婆董太皇太后吃饭,劝婆婆和自己一起就消停在后宫,别干预朝政。太皇太后觉得这儿媳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儿子是皇帝,哥哥是大将军,当然不用去挣什么。因此怒斥何太后,揭露她毒杀王美人的恶行,嘲笑她杀猪家庭出身,最嚣张的是自称让董重去杀何进易如反掌。何太后也怒了,自己权倾朝野,还能受这恶气?杀猪的怎么了?杀猪的也有能人,比如张飞和凌凌漆。接着俩女人就在宴席之上闹了起来,张让一看情况不对,赶紧分别劝两位娘娘各自回宫。  两后相争,其实是宦官和外戚之争的延续。这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引发了一场惊世巨变,曹操在这场巨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咱们下节再聊。
  楼主加油!从水浒追到三国。
  曹操和刘备的确是一路人。只是刘备起点太低,反应又常常比曹操慢一拍,所以和曹操的竞争中总落下风。刘备绝对不是善人,据说正史上怒鞭督邮的是刘备,不是张飞。
  @e_gun 9楼
14:02  曹操和刘备的确是一路人。只是刘备起点太低,反应又常常比曹操慢一拍,所以和曹操的竞争中总落下风。刘备绝对不是善人,据说正史上怒鞭督邮的是刘备,不是张飞。  ------------------------------  正史上不仅打督邮,还斩车胄。刘老大老牛逼了。
  @说真话要被跨 8楼
13:28  楼主加油!从水浒追到三国。  ------------------------------  欢迎老朋友来指点
  三国迷将追随楼主
  @剑击长空
15:53:44  三国迷将追随楼主  -----------------------------  欢迎三国迷,多指教
  五、皇上去哪了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在这家务事当中,最难料理的就是婆媳关系。董太皇太后与何太后这对婆媳的关系,更是剪不断理还乱。俩人在宫里公然撕破脸之后,整个汉朝的局势都变得微妙起来。  太皇太后瞧不起杀猪出身的何太后跟何进。但是何氏兄妹虽然不济,但是比起董氏家族来,无论是实力还是能力,还都要高上一筹。从牌面上看,何氏家族有一个太后,一个皇帝,一个大将军,还有大多数朝臣的支持,比如手握兵权的曹操、袁绍等。而董事家族有一个不得志的太皇太后,一个不得权的陈留王,一个无胆略的骠骑将军,一群首鼠两端的太监。因此嚣张的太皇太后公开与何太后翻脸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就在这对婆媳翻脸的第二天早朝,朝臣开始攻击董太皇太后的身份。人家何太后是杀猪出身无伤大雅,一样能当太后,毕竟母以子贵。而太皇太后就不行了,汉灵帝是汉桓帝过继来的儿子,也就是说汉灵帝生母董氏的老公不是汉桓帝。汉灵帝在的时候,董氏是太后。如今汉灵帝崩了,董氏的身份不适合再住在宫里,因此何进的嫡系朝臣提议把董氏迁到河间居住。太皇太后从繁华的洛阳城皇宫,一竿子给支到她曾经居住的河间国,身份一落千丈,再无翻身之日,当年的河间还没有中式汉堡驴肉火烧,可苦了这位养尊处优多年的太后。那她的党羽呢?  先说这位骠骑大将军董重。何进带兵围了骠骑将军府,索要骠骑将军印。董重大将军第一时间抽出了宝剑,挥出的第一剑就见了血,取了一条人命。只可惜董重杀的是他自己。  董太后被废,董重自尽。张让等人开始了新的打算,放弃了对董氏的效忠,转投何太后的怀抱。太监们知道与何进有隙,因此结交何进的弟弟何苗。何苗的名字很有乡土气息,很难想象他是屠户出身。何进一看董氏党羽尽灭,放心大胆的给董氏下了剧毒,把董事家族连根拔起。  看上去朝廷应该太平了,不过何进眼中的大敌董氏家族仅仅是个表象。真正跟何进过不去的,是以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张让决定对何进下手,第一步就是制造舆论,说何进毒杀前太后。第二步还没来得及部署,袁绍找上何进了,再次提出尽诛太监的构想。  袁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这么恨太监?袁绍是个中央级别的官五代,袁氏家族五代人里边,出了五个三公级别的高官,覆盖了袁家的四代人。因此袁绍多次跟人吹牛逼自称家里是四世三公。但是袁绍个人在袁氏家族中地位很尴尬,因为他不是前司空袁逢的嫡长子,而是袁逢小老婆生的庶出之子,还被袁逢过继给了自己的二哥袁成。人家袁术才是袁逢的嫡长子,日后这哥俩不和也是有深刻的家族原因的。  袁绍自视甚高,标准的士大夫阶层,对太监干政深恶痛绝,数次建议何进斩杀所有太监。在这一点上,曹操就没那么极端。曹操认为太监也好,正常人也罢,谁有罪就弄谁,没必要搞连坐。十常侍作乱,就杀十常侍,没必要杀掉所有太监。从根上看,曹操和袁绍虽然一起跟着何进共事,但阶级立场还是有所不同。  在袁绍的眼里,其实也看不上屠夫出身的何进。只不过自己这个尴尬的身份,碍于大将军的官位不得已跟着何进混。毕竟袁逢、袁隗这样的人尸位素餐,还不如何进有魄力。袁绍虽然是袁家的人,但是肯定不会得到袁家过多的资源,因此袁绍迫切的希望出大乱子,自己才好浑水摸鱼。比如这次建议全歼太监,是必要引出大乱子,张让哪是能说杀就杀的?  何进对于这个事不敢擅自做主,倒不是因为他也觉得这事很大,而是因为何进自己没注意,啥事都得请示何太后。何苗得了张让的好处,第一时间站出来阻止何进杀太监。何太后也不允许何进这么干。何进倒是想杀太监,但是又不敢得罪自己妹妹,赶紧召集手下群臣开会,商议对策。  会议期间,何进对袁绍说,不是自己不想杀太监,而是太后不让杀。袁绍赶紧献上自己的第二套方案,招地方部队入京杀太监,这样太后就赖不到何进头上了。何进一听大喜,好主意啊,简直是一箭双雕。既能杀尽太监,又能让自己撇清关系。好,就这么办。  当时的大文豪,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觉得何进这是疯了。堂堂的大将军,杀几个太监居然还要招地方部队入京。这帮人各怀鬼胎怎么办?到那时出的乱子肯定比太监们闹的乱子大。于是赶紧劝何进不要这么干。何进已经被袁绍洗了脑,笑话陈琳是个懦夫。  坐在一旁的曹操看着这些争论不休的人,觉得不可思议,这种事有什么可争论的呢?看着何进这个满脑子猪大肠的大将军,曹操大笑了起来。说这么简单的事,用得着这么复杂吗?何进赶紧问曹操有什么好办法。曹操说太监专权的事自古就有,都是皇帝宠出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谁专权就办谁。弄到监狱里一审,啥罪恶都能招。如果从外地调兵进京杀尽太监,动静太大,容易走漏消息,反而让太监们提前准备,这事干不成。  何进对曹操不怎么信任,毕竟曹操是老一辈太监家族的人。因此认为曹操是在帮太监说话,怀的是私心。曹操断定天下大乱即将到来,而何进就是罪魁祸首。曹操一直想当治世之能臣,但是在何进和张让的夹缝中,实在看不到治世的影子。曹操势必要走奸雄的道路。  在汉朝地方部队中,有四个接到了何进的召唤,分别是东郡太守桥瑁、河内太守王匡、并州刺史丁原、西凉刺史董卓。这里边最高兴的要数董卓。董卓出场于黄巾之乱时期,接替卢植兵权的董卓被张角追的满世界跑,被刘备救了也不报恩。后来屡战屡败,朝廷实在看不下去了,让皇甫嵩收编了董卓的部队。按理说就这样一个货,会被朝廷重重治罪。但是董卓分得清眉眼高低,以重金贿赂十常侍。不仅没有被治罪,反而被委以重任,升为西凉刺史,手握雄兵二十万。再回首县尉刘备,就能发现送礼的重要性了。  朝廷大臣们听说董卓要进京,都慌了。尤其是卢植,当年被董卓夺过权,对董卓十分了解。因此很多大臣都劝何进不要把董卓招来。但是何进这个杀猪的被猪油蒙了心,一意孤行,就得把董卓招来。董卓这人很有威力,威力大到吓走了一大半朝臣。虽然何进很信任董卓,早早的就派人去迎接。但是董卓到了渑池之后就按兵不动,他在等待,等张让集团的反击。  张让得到了外臣进京杀太监的消息,于是带着一帮十常侍成员去找何太后哭诉。说何进要来杀他们,请太后做主。何太后懂什么啊,就接受张让的建议,下诏让何进进宫议事。张让预先埋伏好了刀斧手。  何进接到自己妹妹的懿旨,赶紧准备进宫。陈琳觉得不可,这是个阴谋。袁绍更是直接指出这是十常侍狗急跳墙,还在建议何进下令全歼太监。曹操认为可以进宫,前提是让十常侍先出来。不管怎么说,大家一致认为何进入宫,等待他的就是个坑。而何进非要往里跳,他坚信自己的妹妹不会害自己。  就这样,何进在袁绍、曹操、袁术带兵护卫下,昂首挺胸来到皇宫门口。宫里传出话来,太后召何进议事,其他人不得入内。何进毫不怀疑,孤身一人昂首阔步进入了长乐宫。  等待何进的是张让埋伏好的屠刀,杀猪无数的何进被张让的刀斧手一刀斩落头颅。袁绍在宫门外等的很着急,大呼“请大将军上车!”。太监们把何进的头扔出来,说何进造反,已经诛杀。袁绍再也按耐不住了,带领大军进宫进宫行凶,见太监就杀。十常侍被杀的杀,跑的跑。  袁绍这一宿是杀过瘾了,带人关上宫门,见太监就杀。杀红了眼的军士甚至连何进的弟弟何苗也给杀了。屠杀过后的袁绍不过瘾,又带人去杀十常侍的家属。一夜之间,官军杀了两三万人,很多不长胡子的无辜路人也被杀害。在那样一个恐怖的夜晚,年轻男人想要活命,乖乖的提前脱下裤子让官兵检阅,否则就是个死。  那天晚上,只有两个人干了正事。一个是卢植亲自披坚执锐保护了太后,另一个就是曹操,指挥手下人充当了119的角色,四处灭火。等到太后安全了,火被扑灭了,袁绍的人杀过瘾了。大家忽然发现,皇上没了!大家赶紧请何太后出来主持大局,派人寻觅十常侍余党和皇帝、陈留王的下落。下一节,将讲述袁绍、曹操、董卓之间的故事。
  六、 洛阳城里的三国  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夜,在这一夜里,汉朝两大势力:外戚和宦官同归于尽。这场政变让袁绍攒足了政治资本,逐渐成为汉朝的政治新贵,风头盖过了袁氏家族所有人,包括那个大老婆生的袁术。在这个血与火淬炼的一夜,袁绍带人杀了个够本,曹操干好了本职工作。等大家忙活完了,发现皇上没了。那么皇上去哪了?  原来紧急情况下,张让、段珪带着皇帝和陈留王冲出洛阳。不料追兵跟的太紧,情急之下张让投河自尽,余者作鸟兽散。皇帝和陈留王藏在河边乱草之中。这一年,皇帝13岁,陈留王8岁。皇帝刘辩自幼养尊处优,陈留王刘协可谓命运多舛。幼年母亲被毒死,后来疼爱自己的父亲去世,再后来疼爱自己的奶奶又被何进害死。一个8岁的孩子经历这么多惨剧,过早的显示出了自己的老诚。比如此刻,陈留王认为在这呆着会被饿死,不如走出去找一条生路。小哥俩往外走,邂逅了前司徒崔烈的弟弟崔毅,总算是捡了一条命。后来司徒王允、太尉杨彪、中军校尉袁绍寻到崔毅庄上,保着皇帝和陈留王还京。路上遇到了在渑池按兵不动,听见城中大乱来凑热闹的董卓。  董卓嗅觉的灵敏,让袁绍措手不及。可见董卓早就有探子在洛阳活动,袁绍没想到这边刚出事,转天一大早董卓的兵马就到了。随行官员里,还得是出尽风头的袁绍再次出头。袁绍先拿出皇帝的名头吓唬对方,质问何人敢拦圣驾?董卓是个粗鲁汉子,大吼:“天子何在?”  这太没规矩了,君前失礼啊,算得上欺君之罪,要斩首的。但是人家带着大队人马来,洛阳百官连大气都不敢喘,皇帝也面如土色。袁绍很愤怒,但是琢磨一下还是忍了吧,自己的大队人马没带着,太横的话恐怕不好。但是人家问了,天子何在?大家都沉默仿佛不是那么回事,但是回答他这位就是皇上,仿佛也不大合适。就在这个沉默的气氛下,8岁的陈留王纵马向前,怒斥董卓:问你呢,来者何人?  董卓不认识这个娃娃,自报家门:西凉刺史董卓!陈留王一看这哥们上道,接着问:你是来劫驾还是来保驾?董卓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自然说是来保驾。陈留王一看董卓掉坑里了,马上批评董卓,既然来保驾,怎么见了皇上还不下马行礼?董卓大惊失色,慌忙下马叩拜。陈留王一看董卓服了,接着安慰了他几句。无非是小董忠心可嘉,以后尽力为皇帝尽忠之类。无论是满朝文武还是西凉军官,都服了这位8岁的陈留王,这才是大家风范,帝王气度。  大家一起其乐融融的送皇上和陈留王回宫。但是,仿佛平静的洛阳城暗流涌涌,更大的乱子还在后边。要说起汉朝末年朝政颓废的原因,肯定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导致。但是大家无论是看史书还是小说,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外戚、宦官这俩字眼上,反而忽略的根本问题。汉朝国势日衰的根本原因是专政,不在乎是太监专政还是外戚专政,谁专政都没好处。  不过对于专政者来说,这个feel真的倍爽。汉朝好久都没铁腕君主来扭转这些了,皇帝只能靠着宦官打击外戚,或者靠着外戚制约宦官。如今皇帝只有13岁,身边的宦官和外戚都被杀光了。那么谁来专政,很多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比如袁绍和董卓,都有自己的打算。董卓带大军进洛阳,顿时成了洛阳城最有实力的人。当初何进招来了三路地方部队,东郡太守桥瑁、河内太守王匡听说何进被杀,董卓进洛阳,扭头回到了自己的驻地,只有荆州刺史丁原进了洛阳。至此,洛阳城有了三股较强势力,董卓、丁原、袁绍。其中董卓实力最强,因此董卓横行洛阳,出入皇宫也肆无忌惮。这招来很多人的不满,比如后军校尉鲍信,横竖看董卓不爽。于是鲍信去找袁绍报信,商议干掉董卓。  袁绍此时并不想干掉董卓,董卓在城外可有大量驻军,贸然杀了董卓,军士哗变怎么办?再说了,就得让董卓继续作,作到天怒人怨再跟他分庭抗礼,才能让自己的政治地位再上升一大截。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自己跟董卓拼了,岂不是便宜了丁原。于是袁绍婉拒鲍信的提议。  鲍信并不死心,又去找着了司徒王允。王允不是不想杀董卓,但是自己是文职,不掌兵权,拿什么杀董卓?就算单挑,王允也不是董卓的对手。因此王允敷衍搪塞,不付诸行动。鲍信一看洛阳的官员都太有心眼了,又怕被董卓得到了消息,所以带上本部人马,跑到泰山去了。  董卓最羡慕的就是大将军何进,那才是他的人生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董卓先控制了何进、何苗兄弟俩的部队。然后打算做一件大事:废汉少帝,立陈留王。自古以来,行废立之事不被说成奸臣的,只有伊尹和霍光。董卓这么搞,目的就是立威和翦除异己,成为新的“何进”,从而达到专政的目的。有人说陈留王比汉少帝聪明,董卓此举是忠臣之举。他要是奸臣,为啥不留个好控制的汉少帝,而立一个更聪明的陈留王呢?  这个很好解释,当时皇权旁落,至于皇帝本人是否聪明,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汉少帝背后还有一个何太后,而陈留王背后的势力早就被何进连根拔起。有太后在,何进都不能完全自己说了算,何况董卓呢。因此董卓的废立之举,完全是针对何氏家族的最后一击,跟皇帝本身的智力没有关系。只不过拿皇帝的智力做文章,说出去好听罢了。事实证明日后的汉献帝比汉少帝窝囊多了。  不过董卓这么搞,从理法上也说不通。自从周朝确立宗法制以来,中国人无论是皇位更迭还是老百姓继承家产,都确定为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上皇帝立太子也是立嫡不立贤,这是国事,皇帝本人也不好坏了规矩。小儿子,尤其是庶出的儿子,无论再有本事,也仅仅是有辅佐嫡长子的份,别有非分之想。中国人的智慧也就在这,哪个儿子聪明、有本事,这个没有统一的标准来量化。比如梵高和毕加索谁的画比较好?没法比啊。但是嫡长子就一个,确定这个标准,为了争位而打架的事就少了很多。  董卓召集群臣开会,提出废立方案之后。诸位忠臣们,全都一言不发。很明显这是董卓预谋已久的,谁敢说个不字?尤其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谁敢第一站出来说个不字?没人敢说话,董卓还没来得及高兴。有个人当了出头鸟,当场就把桌子掀了,此人就是荆州刺史丁原。当初何进招来四大诸侯进京灭太监,有两路因为董卓也来了就掉头回了自己的驻地。只有这位丁原默默的进了城,他敢来就是因为不怕董卓。丁原也是带着政治目的来的,就等着董卓天怒人怨,朝臣不敢反对的时候自己出来灭了董卓。那丁原就可以当之无愧的把持朝政,成为新的汉朝政治核心。  面对着强势的丁原,董卓勃然大怒,拔剑就要斩丁原。丁原毫无惧色,因为他背后站着自己的贴身保镖、第一猛将兼干儿子的吕布。吕布的武功高强不仅表现在手艺上,还表现在气场上。比如这次拔剑而起的董卓,就被丁原背后来自吕布的强大小宇宙所感染,没敢轻举妄动。董卓的女婿李儒赶紧出来劝架,李儒是董卓的智囊,也被吕布的气场所震慑,因此拉开了这场冲突,其余官员也劝走了丁原。  董卓幸好没冲动,要不必然血溅当场。那将来王司徒的连环计只能对着丁原使用了。丁原退场之后,董卓原以为没人会唱反调。结果朝中第一耿直的大臣卢植站出来反对,卢植对董卓早就有意见。毕竟当初就是董卓取代了卢植的兵权。卢植说话很不留情面,对废帝之事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反对。首先是汉少帝继位以来没有什么过错,跟商朝太甲和汉朝的刘弗陵不一样,因此不能废。第二点是就算要废帝,轮一万圈也轮不到董卓这个地方官来办这事,更何况董卓又没有伊尹、霍光那样的本事。第三点最狠,说废帝之事,能有伊尹那份公心的,那还好办。如果没有,那就是赤裸裸的篡位。  董卓面子上很过不去,让人家说的成了志大才疏,怀有篡位之心。本来利用陈留王智力高于皇帝这条理由废帝,是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丁原闹一场也无伤大雅,但是卢植一席话,让董卓从道义的制高点,坠落到马里亚纳海沟。卢植身后可没有吕布,因此董卓愤然再次拔剑,要杀卢植。这回董卓的心腹蔡邕、彭伯都出来劝阻,董卓已经落了下风,要是再杀了卢植这个大人物,那就算董卓能够在朝中专政,那他的政令也出不去洛阳。  董卓的政令虽然还不能出洛阳,但是董卓本人即将离开洛阳三十里。洛阳城内董卓、丁原、袁绍三足鼎立的局面即将被打破,董卓离开洛阳去干了什么?谜团将在下一节解开。
  七、董卓和袁绍的双赢  上回说到在洛阳城横行霸道的董卓,突然离开了洛阳三十里地。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是被丁原给打的。丁原掀桌子跟董卓翻脸的第二天,双方就在城外展开了一场决斗。董卓的手下没有人是吕布的对手,因此兵败三十里。  董卓积极总结战败的教训,发现丁原不过尔尔,只有吕布勇不可挡。这时候,虎贲中郎将李肃提出要去策反吕布。董卓大喜,给吕布备下了宝马赤兔一匹、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下足了本钱。尤其是那匹赤兔宝马,绝对是限量版万中无一的好马,头至尾长一丈,蹄至项高八尺,能日行千里,登山渡水如履平地。骑上它,进攻的时候杀人于无形,撤退的时候敌人追不上。印证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我们再笑谈吕布见利忘义的时候,其实忽略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吕布其实不愿意跟着丁原混。吕布本人自视甚高,就那份武功足以傲视群雄了。就丁原而言,做事江湖气很重。吕布来投,丁原仅仅是收为义子,用作贴身侍卫,并没有实际上的重用。在毛版《三国演义》里没有交代吕布在丁原帐下的职位。在壬午版有交代,说吕布官拜执金吾,执金吾是皇家禁卫军的统领。丁原封吕布官职给我们两个信号:第一,丁原以皇帝自居,早有不臣之心,跟董卓一路货色。第二,吕布官拜执金吾,就像被封为老挝国海军司令,是个虚职,事实上还是丁原的私人保镖。这让吕布一直抬不起头来,因此猛如吕布,在丁原帐下几乎没有任何的影响力,比后来曹操帐下的典韦还没有存在感,想当个将军,结果成了打手。想混体质,结果混的像古惑仔。  我们发现吕布没有朋友,他也羞于交朋友。李肃来找吕布,吕布一直耻于开口说自己是丁原的干儿子,提也没提自己这个尴尬的官职。一再强调自己在丁原这里,实出无奈。李肃说“良禽择木而栖”,老板不行,换个就行了,怎么会无奈呢。吕布对李肃剖析自己的想法:想跳槽,不知道哪位老板慧眼识才。如果李肃有门路,还请李肃给介绍一个。  李肃一看时机成熟,就拿出金珠玉带,说这些财物和赤兔宝马都是董卓相赠,主要是欣赏吕布的大才。吕布很高兴,头一回这么被人看重,顿时有遇见伯乐的感觉。董卓这么讲究,吕布也不想含糊,决定跟董卓混了。那丁原怎么办?他和董卓是对头,将来怎么见面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顺便给董卓送个大礼,吕布毫无心理负担的一刀剁了丁原,给董卓交了投名状。  董卓算是混出来了,文有李儒,武有吕布,从容的再回洛阳,重提废立之事,并且撂下话,有不同意的斩。袁绍觉得这事太突然了,本想看看董卓和丁原打个两败俱伤呢。没想到丁原这么不济,这么快就挂了。董卓非但没有被丁原消耗实力,反而又增强了很多。上次董卓提废立,还是表面上商量着来,这次直接说不从者斩。袁绍不能再等下去了,再不出手更没机会了。  袁绍这人,可以说是个善谋的人。但是制约他的一个弱点就是优柔寡断,想的都挺好,做起来总是慢一拍。比如对于董卓事件,早出手干掉他,早就成为新的权利中心了。一拖再拖,就想看戏。结果丁原这个倒霉催的把脑袋、吕布、半支部队都送给了董卓。此种情况下,袁绍站出来跟董卓叫板,指责董卓反叛。  董卓已经无法无天了,拔剑要杀袁绍,袁绍也不含糊,也拔出剑要与董卓单挑。正当空气凝固,百官心里都想怎么还不动手的时候,袁绍又开始思考人生了。单挑打得过董卓吗?不知道啊,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单挑绝对打不过吕布啊。因此袁绍忽然改变主意,和百官打了个招呼,扭头离开了大殿,离开了洛阳,去了冀州。这一步棋,袁绍是走对了。万一当场和董卓拼了,自己能不能打败董卓还两说,自己的手下肯定打不过吕布。因此拼了是不行,倒不如去外地招募大军,与董卓分庭抗礼。  董卓对袁绍的无礼很愤慨,但是经过手下智囊团体的提醒,董卓回过味来。不是群臣反对废立吗?不是说我有私心吗?袁绍这一走,废立之事,名正言顺了。董卓封袁绍为渤海太守,告诉天下他这是公心。然后董卓问袁氏家族的领袖,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袁绍这么无礼,本该杀了他。看你的面子不杀他,你觉得废立之事怎么样呢?  前文说过,袁家的四世三公,尸位素餐者居多。比如这位袁隗,赶紧回答董卓,您看着办,我坚决拥护。自此,董卓名正言顺的废了汉少帝,立了汉献帝,把持朝政,作威作福。而远走高飞的袁绍,在渤海积蓄力量,壮大自己的势力,小日子也过的很舒坦,逐渐成为了天下诸侯中实力最强的一个。从何进和张让明争暗斗开始,袁绍在洛阳城里瞎掺合,董卓在洛阳城外瞎掺合。一场场争斗过后,张让、何进都死了,同样跟着瞎掺合的丁原也死了,甚至汉少帝、何太后都死了。最终获得利益的是洛阳城里的董卓和洛阳城外的袁绍。这俩人真是掺合界的魁首,汉末的政治明星。  其实这一些列的实践当中,曹操都参与其中。之所以显得默默无闻,主要是曹操沉稳的性格导致。曹操的沉稳跟袁绍的优柔不一样,曹操讲究的是先控制一下节奏,看看再说,只要瞅准机会,他就会当机立断。而袁绍是个爱动脑子的人,他能做出种种方案,然后在各种方案之间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这种性格就是江湖中传说的“好谋无断”。这种人适合当谋士,不适合当老板,在没有真英雄出现之前,袁绍无疑是成功的。  曹操是个会站队的人,在何进、蹇硕之争的时候。曹操料定蹇硕必败,因此跟随何进的脚步,间接搞死蹇硕。当张让与何进水火不容的时候,曹操选择了跟随袁绍的脚步,放任张让、何进拼命,自己始终跟着袁绍,该杀人杀人,该放火放火,都走远了再指挥人救火。当洛阳城三足鼎立的时候,曹操瞅准了董卓会在洛阳长久的霸权下去,因此投入董卓帐下,先控制一下节奏,再看看下一步怎么走。  其实董卓就是汉朝国之将亡出现的妖孽之一,此人既然篡夺大权,不想着积攒人品,居然还干出各种败人品的事,弄得大街小巷,社会各界人士都对他有切齿的仇恨。而董卓自己则摆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任意妄为,不可一世。很多人都想弄死董卓,校尉伍孚甚至还付诸行动,只不过手艺不行,打不过董卓而失败。但是在那个时代,谁能弄死董卓,谁就是下一任国家柱石,因此想杀董卓的人不计其数。  这种情况下,善谋的袁绍又谋了一个好计,他给司徒王允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自己在山东实力强大,很快就会打到洛阳,请司徒大人当内应,干掉董卓,这样将来自己的部队杀回来,定当追随司徒大人。  当然这封诚意满满的信反过来看是封威胁信:董卓这混蛋的恶行你作为司徒反正都看见了,你要无动于衷,肯定和董卓同党,那老子的队伍将来兵临洛阳,是要进行清算滴。  袁绍这一手太狠了,逼得王允不管明的暗的,必须得对董卓动手。要么王允可以成功暗杀董卓,这样董卓的部下会杀掉王允,洛阳大乱,自己去当救世主。要么王允行动失败,董卓杀掉堂堂当朝司徒,那人品败的更快了,到时候袁绍振臂一呼,召集群雄杀董卓,总不是件坏事,里外里袁绍怎么都划算。  王允可苦了哦,伍孚一个武将都打不过董卓,自己一个文官,单挑董卓那就是作死。自己的手下也没有这种人才,无奈之下,王允谎称过生日,召集忠于汉朝的官员一起开会,商讨这事。有人能杀最好,没人能去,自己将来给袁绍也有交代,这么多大臣都没辙,自己也没办法。王允找来的这些人,都是祖上就在洛阳当官的,西凉的官员一个不要。  这帮人多数都是混饭吃的,从董卓进洛阳那天起,都不敢说个不字,如今这么大的事,谁敢接这活,只好陪着王允一起痛哭。曹操在很纳闷,如今的洛阳是怎么了?要么是何进这个脑残为杀宦官的事招诸侯进京,要么是王允带着一帮泪人在这雷人,还能干点正事不?想到这,曹操不禁抚掌大笑,并且提出要借王允的七宝刀去刺杀董卓。曹操可谓是语出惊人,伍孚的死可就在眼前,但是曹操的气势令在场所有人心折。那他为什么非得用七宝刀呢?下一节,我们来揭示七宝刀之谜。
  八、七宝刀之谜  有英雄的地方,就缺不了神兵利器。在金庸的江湖有倚天、屠龙两柄神兵搅动天下。在风云的世界,有七种武器合力屠龙。而在《三国演义》里,也有八件武器傲视群雄。按出场顺序分别是:双股剑、青龙偃月刀(又称冷艳锯)、丈八点钢矛、方天画戟、七宝刀、双铁戟、青釭剑、倚天剑。  刘、关、张哥仨的兵器不用说,都是用苏双和宋世平相赠的镔铁打造,窃以为连铸造师都是同一位,三种神兵着墨最多的就是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斩将无数,后落入潘璋手中,被奉为至宝,到后来再回到关兴手中,依然继续服役,可见这三种神兵无论是材质还是工艺都是万中无一的。吕布的方天画戟跟其他人的画戟注定也不相同,李肃前去策反吕布的时候说过,吕布的画戟、唐倪战甲都是万中无一的宝贝,只有马次一点,因此献上赤兔马。吕布的唐倪战甲经常被大家忽略,《水浒传》中徐宁的那件宝甲,就被称为“赛唐倪”,由此可见吕布的宝甲和画戟都是一流装备。典韦的双铁戟和典韦本身一样充满杀气,因此当胡车儿盗取典韦双铁戟之后,战斗力大减的典韦才喋血当场,失去了一次扮演孤胆英雄的机会。倚天剑、青釭剑齐名,倚天不出,青釭出尽了风头,跟随赵云七进七出,斩盔破甲如劈风一般(为何此处让我想到了石宝?)。但是这七种武器比起这把七宝刀来,只显得杀气足而智慧不足。这柄七宝刀,最终要了董卓的性命,改变了汉末政治格局。  接着前文说,王允被袁绍推到了不得不杀董卓的风口浪尖上。但是他本人不想杀董卓,风险太大。司徒大人并不是那么忠肝义胆,也是个能过一天算一天的主,只不过有演戏的天赋。要不然当初卢植反对废立的时候,他就站出来说话了。或者鲍信找他合作的时候,他就欣然答应去杀董卓了。如今朝臣的心气没有卢植反对董卓的时候齐,实力没有鲍信反对董卓的时候大,王允这时候提出杀董卓,完全是被袁绍的书信逼的,而袁绍选择王允,就是看中了王允位列三公的官位和影响力。为什么不找别人?因为另外两公分别是董卓和袁隗,所以王允只能去顶这个雷。  袁绍这一招够绝,但是火候还差那么一丢丢,比如王允的对策,召集群臣一哭,就算完事了,将来就算袁绍带兵打来,自己就可以交代过去,法不责众嘛,大家都没办法。这个时候曹操显现出了奸雄本色,要借刀杀人。表面上看,曹操是借王允的七宝刀杀董卓。而事实上,曹操是借用了王允这把刀去杀董卓,且听我慢慢道来。  自从曹操从济南混到洛阳之后,逐渐总结出一个问题。洛阳太复杂,皇帝家族都在这里,所谓的民心也在这里,洛阳官场是汉朝最不好混的官场。无论是曹节、张让、卢植、何进都载到这里,反倒是地方州牧如董卓之流混的最好。如今董卓进了洛阳,他的末日也就倒计时了。看懂这点的鲍信、袁绍都去外地发展了,还发展的很好。曹操也想走,但是要走的有意义,比如借王允之手杀董卓,再造乱世,自己才有机会成就霸业。  因此曹操借了这把七把刀去杀董卓,过程大家都清楚,曹操拔出刀来,正好被董卓看见,董卓问你干啥?曹操说献刀。然后曹操跑路,回到老家积蓄力量。  细分析这个事件,曹操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到董卓家里去行刺?行刺了怎么跑?门外边的吕布怎么对付?曹操有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这样的人会舍生取义去刺杀董卓?肯定不会。曹操这个计划其实是这样:先投董卓所好,取得董卓信任。然后借七宝刀去丞相府,仅仅做拔刀状,等董卓起疑,就自称献刀,董卓可以不信,但是看见这把宝刀就信了,杀手用的刀怎么会镶嵌七种宝石呢?因此曹操的行为说是献刀也说得过去。接着有一个细节,董卓把刀给吕布,曹操从衣服上解下刀鞘给吕布。等曹操走后,吕布觉得不对,献刀哪有刀和鞘分开献的?有可能是行刺。当大家把情况反映给智囊李儒的时候,李儒没有目睹过程,因此说再去找曹操,敢来就是献刀,不敢来就是行刺。曹操当然不会回来,就是借这个机会跑路,离开洛阳,行刺的大罪形成。  在曹操的计划里,七宝刀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仅是刀身上镶有七宝,可以说是献刀,最重要的是,这把刀是王允的啊。想想看,曹操都知道王允有把七宝刀。董卓新来的,目前还不知道,时间长了董卓会不会知道刀是王允的?李儒会不会知道刀是王允的?反正王允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董卓那可是杀人不眨眼。如果说接到袁绍的信还让王允下不定决心杀董卓,这回曹操这一出,逼得王允不得不想办法在董卓发现之前杀掉他。尤其是后来张温和袁术通信被董卓杀掉后,王允更加惶惶不可终日,终于献下连环计,利用吕布杀死了董卓。  想杀人,哪怕是用杀猪刀都可以,但是想让王允杀人,必须得是这把七宝刀。不过曹操这么干风险也是很足,比如他从洛阳一路逃亡,到了中牟县就被抓住。原因是作为当年洛阳的政治新星,曹操的知名度是很高的,被中牟县令陈宫认了出来。这事很尴尬,你要说这时候求饶,那就完蛋了。因此曹操来了把大义凛然,这让陈宫很佩服。陈宫说了,自己不是一般那种只晓得贪赃枉法的县令,而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人,只不过没有遇见好老板。曹操一看这局面,说了一番可以上新闻的豪言壮语:“吾乃相国曹参之后,祖宗四百年食汉禄矣,不思报本,与禽兽何异?吾屈身而事董贼者,实欲与国家除害耳。今事不成,此乃天意也!(壬午版原文)”此处应该有掌声啊!  陈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当即决定来次政治投资。没关系没背景,当个县令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倒不如跟着曹操,曹操这么忠义的人,肯定会善待自己这样的原始股东。陈宫辞了官职,跟着曹操往谯郡赶路。  陈宫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陈宫是个聪明人。在那个时代,陈宫和李儒一样,都是极其聪明的人。李儒命好,摊了个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岳父,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可惜后来被貂蝉给搅和了。陈宫一直恨不逢明主,才华不得施展。如今来的这位曹操太适合自己了,有背景,曹参之后(名义上的),有家底(三代为官),有魄力(敢豁出命杀董卓),有志向(匡扶汉室)。自己跟着曹操准没错,而且对于汉朝愚忠的人,智力都是值得商榷的,在陈宫看来,曹操一定好控制。但是陈宫万万没想到,这些个中央级别的官n代,表演都是特级的。曹操的背景是宦官养子之后,虽然三代为官,如今逃难,家里也没多少钱,还不是个敢玩命杀董卓的人,更是早就没有了匡扶汉室的雄心。陈宫虽然聪明,但是在看人这方面差太远。曹操这人是最难控制的。当曹操杀了吕伯奢,又说出那句至理名言之后,陈宫心灰意冷,知道自己绝对玩不过曹操,因此悄悄离开了曹操,日后投奔了吕布。本来跟着吕布挺好,吕老板对陈宫的计谋很信任,可惜陈宫跟李儒一样,倒霉就倒霉貂蝉身上,最后跟着只听老婆话的吕布陪葬。  曹操顺利的逃到了陈留,见到了自己的父亲,忽悠了当地大户卫弘出钱,大规模招募军队。一时间曹操积攒的政治资本发挥的效力,不仅忽悠的卫弘散尽家财,还迎来四方豪杰相投。比如乐进、李典、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相比之下,顶着四世三公光环,有跟董卓叫板政治资本的袁绍,也招来田丰、沮授、许攸、审配、郭图、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人才。再对比平原县的刘备,混半天还是关羽、张飞,可见一个县很难有大的发展,怪不得陈宫不想当县令。也反映出董卓这个汉末妖孽的作用,谁远远的反对他,谁就有好处。  袁绍实力大增后,并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只不过谋划了一封信去搞王允。曹操就激进的多,一有实力就假传圣旨,自称得皇上密旨,招募天下群雄共讨董卓,这一下就占了先机。让一些老牌军阀如韩馥、乔瑁等人的名头被曹操盖过。  曹操假传圣旨,招来了十七路诸侯会盟,一起讨伐董卓。这十七路诸侯,实际到了十六路。袁绍毫无疑问的根据自身实力当了盟主。袁绍终于公开和董卓分庭抗礼,曹操趁机锻炼队伍,刘备也当不下去县令,跟着第七任老板公孙瓒来前线找机会。乱世总是个大浪淘沙的机会,这次群雄讨伐董卓,让一些真英雄浮出水面,混日子的酱油党沉到水底。  声势浩大的诸侯联盟和董卓之间的决战一触即发,这次大场面大制作的大战,最终沦为一场闹剧,下一节,我们来解密这场闹剧的秘密。
  好  
  @回忆昨天的小路
18:09:32  好  -----------------------------  谢谢支持
  九、打酱油的董卓  要说起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很多耳熟能详的例子就会浮现在大家的脑海。比如牧野之战、城濮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等等,但是实力相差两百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估计够大家想一会的。  这场实力悬殊的吓人的战例,就是明末努尔哈赤一统女真的过程中,发生的浑河之战。此役努尔哈赤、穆尔哈齐带俩部将,4个人击溃托木河、章佳、巴尔达、萨尔湖、界凡5寨联军800人,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努尔哈赤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因为他多能打,就算是叶问,也就是能打40个。关键是5寨联军心不齐,指挥不统一,各寨都有自己的打算,这才被努尔哈赤钻了空子,取得了这场战争胜利。  联盟作战,能有两个势力之间精诚合作就实属不易了,比如赤壁之战,再多了就会出问题。战国时代东方六国联盟进攻秦国,最终也是无功而返。回到《三国演义》之中,袁绍、曹操带领的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本身就是一场闹剧,这场闹剧中的十七路诸侯各怀鬼胎,内斗激烈,无辜的董卓成了酱油党,除了曹操,还真没有人想跟他死磕。  我们先来看看这十七路诸侯都是谁: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这十七路人马,如果精诚合作,干掉董卓如探囊取物。东西两路夹击,就够董卓受的,吕布又不能劈成两半用。但是我们知道最终这十七路联军讨伐董卓的战争是失败的,咱们就来看看这十七路人马,到底来干什么了。  首先说的是马腾,马腾、孙坚、张超是十七路诸侯中最能打的三位。马腾的地理位置极好,可惜袭扰袁绍的大后方。从人员上讲,马腾有个手握重兵的结义兄弟韩遂,三个亲儿子都是高手,尤其是马超,是当时第一流的武将,还有部将庞德、侄子马岱,也都是高手。这么实力雄厚,还有有利位置,本可以作为战胜董卓的关键人物。但是人家马腾只是口头上响应,压根没参与实际作战。马腾心里有数,董卓那么强的实力,完全可以放下东线坚守,全力在西线先消灭自己,回过头来再找东线联军算账。因此马腾根本没参与这次军事行动,十七路只剩下了十六路。  那这十六路就可以精诚合作吗?答案是否定的。袁绍盟主下令,让编号NO.16的孙坚为先锋去攻打沂水关。孙坚还没到达战场,想要抢功的编号NO.9的鲍信就提前到了关下挑战。这位就是当初最早提出要和王允合作杀董卓的那个,结果这次遇上了只为关羽而生的华雄,功劳没抢到,反而被华雄斩了亲弟弟鲍忠,鲍忠没能保重,而鲍信唯一能做就是去报信,诉说华雄的厉害。之后就只剩下凑人数的作用了。  编号NO.16的孙坚算是盟军当中的实力派,早在黄巾之乱时就显现出过人的军事素养。此时的孙坚座下有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四员大将,在沂水关首战告捷,为盟军打好了开局,一扫鲍忠被斩的不利局面。不过这么好的开局,生生被编号NO.1的袁术给毁了。袁术总管盟军的后勤。此时听信自己智囊团的建议,不给孙坚发粮草。原因是袁术觉得董卓好对付,万一孙坚做大,可比董卓厉害多了。为了给将来的争霸去除一个强劲对手,袁术决定拒发孙坚的粮草。孙坚的部队因没有粮草而大乱,华雄趁机袭击,孙坚大败。华雄到还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才会胜利。孙坚战败后,也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为将来和袁绍反目埋下了伏笔。不管怎么说,盟军都不用指望孙坚玩命和董卓死磕了,正如孙坚自己说的那样,他和董卓本无仇怨。  那编号NO.1的袁术就真心讨伐董卓吗?答案是否定的。袁术没那么闲,他是来视察这十七路诸侯,谁的实力比较强,好准备暗中下刀子的。袁术和袁绍是亲兄弟,但是由于嫡庶有别。作为庶出的袁绍,很希望在袁氏家族中出人头地,获得四世三公都不曾获得的成绩,以此证明袁氏子孙的强大与否,跟母亲是谁没关系。但袁术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汉朝已经完了。阿猫阿狗都想当皇帝,自己堂堂四世三公的正根后人,当个皇帝不算过分吧。毕竟在那个时代,论起家势来,袁氏的影响力仅次于刘氏。因此有这远大理想的袁术,这次只准备对盟友动手,无心对董卓出招。  说完袁术,就不得不提编号NO.17的盟主袁绍。袁绍这次来到前线,身边的谋士、武将都如同人间蒸发一样。无论是华雄还是吕布在帐外耀武扬威,袁绍总是说没带来自己的猛将颜良、文丑,忽悠别人出手。但是袁绍一旦看见利益,比如以后听说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马上颜良、文丑就出来拔刀子。袁绍其实和袁术的思路一致,就想考察盟友,好找机会吞并之。事实证明袁绍日后确实是这么干的,对于杀董卓,袁绍更希望留着董卓谋取更大利益。  姓袁的都这么想了,更别说姓刘的,毕竟光武中兴的故事还在传颂着。因此编号NO.4的刘岱也借这个机会考察盟友。经过刘岱精密计算,柿子捡软的捏,事后没多久,刘岱就把魔掌伸向了盟友乔瑁,管人家借粮,人家不给就杀人,分明是个土匪,这种人能杀得了董卓?  不光是名门望族们想要借机会找队友开刀,编号NO.14的公孙瓒也是这路人。公孙瓒是个很勇猛的人,虽然武功不咋地。但是他曾经单挑过吕布和文丑,并且没有死。这也算得上傲人的战绩了。公孙瓒最看不起袁绍,但是日后被他看不起的袁绍当傻子狠狠涮了一把。不仅没能成功的对盟友下黑手,还被袁绍给灭了。当然了,他的好同学刘备在给他打工的时候,也借机挖他墙角,总之这人是谁不坑谁遗憾,就这智力真的很难和董卓掰腕子。  属于同一类人的还有编号NO.6的张邈和编号NO.11的张超。张超一介武夫,啥事都听张邈的。张邈与上边几位捡软柿子捏的仁兄不同,张邈净和袁绍、曹操这样的大boss结怨。当然了,张邈后来有几个好员工,比如典韦、吕布、陈宫。可惜的是张邈的人格魅力没能收服他们,最终张邈越混越回去,跟了袁术混日子。  剩下的几位就比较雷同,编号NO.3的孔伷和NO.8的袁遗是全书最没存在感的诸侯,分明是来曾经验。编号NO.5的王匡除了提出要立盟主之外,就剩被吕布追杀了。编号NO.2的韩馥、NO.7的乔瑁、NO.10的孔融、NO.12的陶谦这几位自身的生存都很有问题,也是日后被上边那几个有野心的诸侯侵吞的对象,一个比一个混的惨。唯有编号NO.15的张杨混的曾经好点,可惜在和曹操翻脸的关键时刻被自己的部将杀了,死的无声无息。  盘点完这十六位,我们不难发现,真正想除掉董卓的,只有曹操这一路人马。另外十六路别说帮忙了,还都拖后腿。刘、关、张哥仨就是一面镜子。袁绍敬重刘备的出身和平黄巾的功劳,因此破例给一个县令赐坐,这是收买人心的举动。当然这段被毛版改成了袁绍只重视刘备的出身。袁术对这哥仨很不屑,认为他们三个是搅局者。只有曹操把他们三个待若上宾,原因就是这哥仨能打仗,真正可以给董卓带来威胁。  不过刚出道的曹操很快就发现,这十六路诸侯各怀鬼胎,人人都算计自己那点小九九,根本没有人愿意真正出力对付董卓。什么方悦、潘凤、俞涉都是炮灰,这些诸侯手下的大将诸如颜良、文丑、纪灵、典韦等都不曾出战。仗还没打完,就开始内讧。最终这十七路诸侯跟董卓并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大战,不过这些诸侯之间,可是打了个天翻地覆。这个联盟,最终成了一场闹剧。董卓彻彻底底成了一位酱油党,除了曹操,其他人都其构不成任何威胁。最终独木难支的曹操离开了这个离心离德的联盟,去了扬州独自发展。而这些互相了解清楚对方实力的诸侯们,再也不提董卓的是是非非,专注于向盟友开刀。  按理说这个局面对董卓非常有利,但是董卓并没有把握住机会各个击破,一统天下。董卓的悲剧,恰恰源自于当年曹操所献上的那把七宝刀。朝廷和地方,各有各的乱法。下一节,我们来讲述这个混乱局面下,曹操是如何成功插队的
  好久没看三国演义了,很多细节都记不住了。找时间再看一遍。
  @e_gun
12:43:30  好久没看三国演义了,很多细节都记不住了。找时间再看一遍。  -----------------------------  推荐看看嘉靖时期的壬午本,比较原汁原味。毛版的被改的太厉害,人物都太脸谱化。
  十、弯道超车  十六路诸侯各怀鬼胎,明争暗斗,除了曹操,没有人真的想跟董卓决战。而董卓专心致志的享受生活,积累财富,也没有把消灭盟军当成要务。在这场闹剧中,有五个不甘平庸人,想在天下群雄面前秀一把。他们分别是华雄、吕布、刘备、关羽、张飞。  华雄一身好武艺,可惜在董卓的队伍中,被人气天王吕布压得抬不起头来,因此华雄需要高调的立功,而不是像华英雄那样低调的开饭店。人气王吕布虽然春风得意,加官进爵,但是吕布急需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要让天下英雄知道,吕布这个名字,不仅仅是有商业价值。刘、关、张哥仨是来进修的,好增加政治资本,提高吸纳投奔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因此这场声势浩大的战役,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只有两场战斗:一个是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另一个是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两场战斗下来,华雄荣获最佳配角奖,吕布虽败犹荣,获得最佳个人奖,刘、关、张哥仨晋升最强天团。  这两场战争,加剧了盟军的内斗,加速了董卓的疯狂。其实平心而论,董卓就是个土豪暴发户,虽然十恶不赦,但是屎盆子也不能只扣他一个人头上。那些令人发指的恶行,始作俑者是李儒这个坏蛋。有的时候智力是一把双刃剑,好人拥有,造福苍生;坏人拥有,为祸苍生。李儒就是个为祸苍生的人,他不害人的时候就算给社会做贡献了。无论是废立皇帝,迁都长安,刨坟掘墓,掠夺百姓等等暴行,其实都是李儒出主意,董卓去执行。  正当联军们一起其乐融融的观看风景的时候。董卓接受李儒的建议,把都城强行迁到了长安。这么好的机会,袁绍居然放弃追击。只有曹操草草行动,中了李儒的奸计,大败亏输。之后曹操与盟军分道扬镳,前往扬州发展。  其余盟军听说董卓迁到长安,于是迫不及待的向洛阳进发。最积极的就是拒绝接受袁绍进攻命令的孙坚,孙坚先到洛阳,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从秦朝流传下来的传国玉玺。孙坚小心的把玉玺收好,跟袁绍请病假要回长沙。袁绍在各诸侯身边都安插了奸细,以盟主的身份索要这枚玉玺,孙坚发下毒誓不承认有这个东西。袁绍这时候凶相毕露,数次大战不曾露面的颜良、文丑拔出宝剑要玩硬的。孙坚也不含糊,背后的韩当、程普、黄盖也抽出刀来,准备和袁绍决战。其余诸侯一看形式严峻,都向前劝解。孙坚带人回长沙。  公孙瓒本来就看不起袁绍,找机会也回老家了。孙坚、曹操、公孙瓒的离开,宣布盟军瓦解,讨伐董卓的军事行动告终。  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场战役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董卓是个受益者。在群众眼里,十七路诸侯都搞不定的董卓,谁还敢跟他炸刺?董卓借机迁都长安,离自己的势力范围又进了一步,比在洛阳舒坦多了。袁绍作为盟军的盟主,对各个队友的情况都莫得门清,赚足了政治资本,开始盘算着该先对谁动手。其余人都跟着打酱油,蹭经验。唯一有损失的就是曹操,独自作战,迎来一场大败,险些丧命。孙坚看上去得到了传国玉玺,可惜正是因为这块玉玺,孙坚在回家的路上遭到刘表结仇,日后还因为这段仇怨把命丢了。算老算去最划算的就是董卓和袁绍,最赔本的就是曹操。然而曹操就是有办法,在这场本来落后的比赛中弯道超车,跑到了前边,成为了和袁绍齐名的政治明星。  曹操出手之前,我们有必要看看盟军解散后,各路诸侯这次讨伐董卓行动结束后的仕途总结。最早按耐不住的是兖州刺史刘岱。刘岱经过自我审视,发现这些盟友中,只有乔瑁是个软柿子。于是刘岱去找乔瑁借粮。乔瑁倒不是心疼粮食,关键是和刘岱没交情,而且说是借,他根本就没打算还。刘岱听说被拒绝,内心十分高兴,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进兵。就这样,曾经是盟友的刘岱和乔瑁打响了盟军内战第一枪。刘岱杀死乔瑁,夺了他的全部资产。不过刘岱扩大在山东的势力后,也为日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因为在不久的将来,刘岱治下的青州爆发黄巾之乱的2.0版本,刘岱被杀,接替他的正是曹操。而曹操也就是在这里,吸纳了刘岱的地盘和青州黄巾军的主力,使自己完成了逆袭,成为了在中原和袁绍并驾齐驱的人物。  冀州牧韩馥和乔瑁都是盟军中的软柿子。鉴于乔瑁的死亡,韩馥积极总结教训,打算找个靠山。那么找谁靠谱呢?理论上谁能耐大谁靠谱。那么谁能耐大呢?当然是前盟主袁绍。因此韩馥给袁绍送礼,资助大批军粮,权当是交保护费了。  韩馥这么做,并没有激起袁绍的保护欲。在谋士逄纪的黑暗计谋下,袁绍给公孙瓒写信,约定共同进兵冀州,平分韩馥的地盘。公孙瓒大喜,爽快的带兵前往冀州,在他看来袁绍没什么本事,自己如果能得到冀州,必然是中原霸主。  韩馥觉得自己交了保护费了,遇见公孙瓒这样的恶霸来欺负,就求救于袁绍。袁绍到了冀州,尽夺韩馥权利。韩馥从冀州牧变成了冀州游客,还没有暂住证。韩馥心里有苦说不出,日子过的窝囊,只好离开冀州,投奔当年的盟友张邈。  袁绍轻松的阴了韩馥,夺了冀州。但是公孙瓒都快来了,这茬怎么处理?好办,袁绍派人假装董卓的家将,杀死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公孙瓒大怒,居然被自己最瞧不起的袁绍给玩了,因此点起大军跟袁绍决战。本来袁绍可以干掉公孙瓒,不料袁绍手下出现了叛徒,这个叛徒不仅救了公孙瓒,还成了重创袁绍的关键人物。这个叛徒就是传说中的赵云。  缓过一口气的公孙瓒,伙同赵云、刘、关、张一起很袁绍决战。仗没打完,来劝架的了。按道理来个曾经的盟友劝架,比较合逻辑,不料来劝架的居然是董卓的人。董卓借皇帝的名义给他俩升了官,这俩人很没出息的握手言和,并对董卓感恩戴德。  袁绍和平得到冀州,又得到皇帝册封,双喜临门。袁术看不下去了,这个庶出之子怎么不用心辅佐嫡长子,还培植自己势力呢?关键是袁术对袁绍和平得到冀州羡慕嫉妒恨。为了化解心中的不平,袁术张嘴就找袁绍要一千匹马。袁绍哪能给啊?马可是战略物资,一匹都不给。袁术心情很差,又找荆州刘表借粮食。刘表跟袁术没交情,再者说了,袁家虽然四世三公,但是刘家好歹是皇族,刘表最袁术牛逼的态度不满,一粒粮食也不给。  袁术很不爽,这时候他想到了一个人,他哥哥袁绍的仇人孙坚。袁术找到孙坚,把当初不发军粮的事推到袁绍身上,又捏造袁绍、刘表结盟共同对付孙坚的假新闻。惹得孙坚大战刘表,不幸丢了性命。  中原大乱,战争不断,各位大帅互相攻伐,只有长安那边风景独好。董卓不愧是个土豪暴发户,他在长安城外修建了私人别墅郿坞,内存够吃二十年的粮食,选美八百人,金银珠宝不计其数。这套别墅的修建,暴露了董卓的人生目标。  董卓可谓志得意满,想想当初和自己并驾齐驱的皇甫嵩、朱儁,如今混的都不如自己。在长安这块宝地,谁敢不服就直接杀掉。再看关外诸侯,各个自相残杀,没有人能成为自己的威胁。自己唯一忌惮的孙坚还死了,董卓真的再不惧怕任何人。  在董卓看来,没人能撼动自己的威势。司空张温和袁术通信密谋,被吕布发现,直接将张温斩首。这一行为让本来就惶恐不安的王允更加度日如年,如坐针毡,寝食难安。毕竟当年和袁绍通信的事还没被发现,如今袁绍和董卓言归于好,自己有暴露的风险。最最要命的还是那把七宝刀,万一哪天被董卓知道这把刀是自己的,那真是死无葬身之地。因此王允殚精竭虑,日思夜想,必须尽快除掉董卓!  就在王允一筹莫展的时候,歌姬貂蝉出现在王允的计划之中。王允终于出招杀掉了董卓,酿成了关中大乱。如果说十六路诸侯讨伐董卓,最大的得利者是袁绍和董卓的话。那王允连环计杀董卓,最大的得利者就是逼了王允一把的曹操和看似跟这件事完全挂不上勾的刘备。下一节,我们来讲述连环计的前世今生。
  先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时期官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