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五号发射失利火箭发射为什么失利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 将对故障原因进行调查分析-闽南网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 将对故障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来源:新华社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7月2日19时23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后续将组织专家对故障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相关消息:
新华网微博截图
中国留学生章莹颖在美国失联最新消息事件始末真相回顾现场图片照片
48小时点击排行榜当前位置 & &
& 长征五号发射失利:“胖五”的“心脏”真有...
长征五号发射失利:“胖五”的“心脏”真有问题?
22:15:20&&出处:&&作者:朱磊
编辑:上方文Q &&)
让小伙伴们也看看:
阅读更多:
好文共享:
文章观点支持
当前平均分:0(0 次打分)
[07-06][07-02][07-01][06-29][06-28][06-28][06-27][06-27][06-26][06-24]
登录驱动之家
没有帐号?
用合作网站帐户直接登录&>&&>&正文
“胖五”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
&&7月2日19时23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后续将组织专家对故障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相比过去“苗条”型的火箭,长征五号被人们昵称为“胖五”,是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于日成功首飞,拉开了中国大火箭“从0到1”的序幕。有了它,才能把更大、更重的飞行器送到更深远的空间。
&&(新华社)
编辑:未闻
来源:新华社 作者:巩阳  08: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21: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21: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21: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6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
&&|&&&&|&&客服电话:010-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
导读:北京商报讯(记者蒋梦惟)月日时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后续将组织专家对故障原因进行调查分析。长征五号遥二火箭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的第二发试验箭,此次飞行任务标志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研制的完成。长五遥二火箭发射升空后,将把实践十八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将验证东方红五号新代大型卫星平台关键技术,并开展频段通信等多项新技术在轨验证工作。长征五号是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
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7月2日19时23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后续将组织专家对故障原因进行调查分析。长征五号遥二火箭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的第二发试验箭,此次飞行任务标志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研制的完成。长五遥二火箭发射升空后,将把实践十八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将验证东方红五号新一代大型卫星平台关键技术,并开展Q/V频段通信等多项新技术在轨验证工作。长征五号是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是我国运载火箭转型升级的里程碑工程,于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在现役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中,长征五号是个“大块头”,在长征五号首飞之前,中国运载火箭的芯级直径多为2.25米或3.35米,而长征五号的芯级直径达5米。因为“大块头”,长征五号也常被舆论称为“胖五”。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抓总研制,主动力采用液氢、煤油、液氧等无毒、无污染推进剂。新型大推力液氢液氧、液氧煤油发动机给长征五号提供了强大动力,起飞推力达到千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级,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级,相当于两辆大客车的重量。当前位置: &
07:29:56 &人民网综合 & &
7月2日19时23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遥二火箭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后续将组织专家对故障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原本,这次发射意味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圆满收官,进入正式应用阶段。同时,这次发射也是我国在今年下半年探月三期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前,对长征五号火箭的最后一次实战演练。7月2日19时23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后续将组织专家对故障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此前我国液体运载火箭的箭体直径大多为2.25米或3.35米,而长征五号箭体直径达到了5米。相比过去“苗条”型的火箭,长征五号被人们昵称为“胖五”。“胖五”是我国目前技术难度最复杂、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抓总研制,实现了我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作为中国长征系列火箭中的大块头,“胖五”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能够将我国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两倍多。“胖五”火箭原计划搭乘我国自主研发的实践十八号卫星上天。重达7吨的实践十八号卫星是目前我国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发射重量最重的卫星,应用了激光通信、新型霍尔电推进等系统,将对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的关键技术进行在轨试验验证。俗话说,走路都会摔跤。对于最为复杂、最高精尖之一的航天科技来说,进军宇宙更是不易!一个小环节上的差池就可能导致发射任务失败。中国航天事业风雨兼程60多年,殊为不易。我们一代代航天人为之付出很多,可歌可泣。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中国航天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我们奋力跋涉在新长征路上。在为这次发射任务失利遗憾痛惜的同时,我们更知中国航天梦并非一帆风顺。7月2日19时23分,搭载着实践十八号卫星的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图为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升空瞬间。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7月2日19时23分,搭载着实践十八号卫星的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图为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飞向苍穹。长征家族从人类涉足太空探索以来,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进军太空的标志物——火箭发射失败的案例时有发生。这些发射的失败令人感伤。事实证明,进军宇宙绝非易事,即使是像美国和俄罗斯这样的“老牌航天大国”,也难逃发射失败的意外。2015年,美国火箭三度发射失败,特别是6月28日发射一枚猎鹰9号火箭执行国际空间站货运补给任务,火箭升空2分半钟后突然爆炸解体,携带约2500公斤补给的货舱也被炸毁。原本计划的火箭回收着陆试验也未能进行。这是8个月内,Space X空间站补给任务第3次失败。今年1月,因火箭降落角度问题在甲板上发生爆炸;时隔2月,火箭又因推进器气压阀失灵而引发爆炸。作为航天强国,俄罗斯也多次经历失败,其中一次“质子-M”火箭因“结构性事故”发射失败更让人惋惜。载人航天的发射失败更让人扼腕。美国“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失败,宇航员遇难,更是人类探索宇宙征途中令人悲痛的一页。俗话说,走路都会摔跤。对于最为复杂、最高精尖之一的航天科技来说,进军宇宙更是不易!一个小环节上的差池就可能导致发射任务失败。发射失利,不会阻挡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脚步。20多年前,我们已经历了一次同样的痛,并及时汲取教训,跌倒后很快爬起来,迎来近年来的航天事业辉煌成就!今天,我们的探月工程,我们的深空探测,我们的航天梦,正在稳步推进。每一次发射,都是坚实一步。顺利、成功,积累了经验,而失败、失利,须汲取教训。在某种意义上,失败、失利,也是我们前进路上的一步。“胖五”发射任务失利,但是我们对中国航天没有失去信心!今天,虽然心有遗憾,但是我们仍选择向呕心沥血、牺牲奉献的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致敬,我们仍选择为中国航天事业加油。对中国航天发射,过去我们关注,今天我们关注,明天我们更关注,更有信心!【相关阅读】再谈长征五号:没有失败的航天不叫航天作者:看空天对于一枚全新的运载火箭来说,在其头几次发射中出现失利,并不是一件太让人感到意外的事。美国的重型德尔塔-4、欧洲的阿里安-5、日本的H-2、中国的长-3系列,都是经历了至少一次失利,才逐步走向稳定的。中国的工业底子不及欧美,出问题没有必要对航天业过多苛刻的责备。长征五号遥二发射失利,航天业是高风险行业。欧洲的阿里安-5在日的首次发射就以爆炸告终,第二次发射部分失败。到今年6月28日,阿里安-5共进行了94次发射,所有的失败都是在前14次发生的,包括在第10次的部分失败和第14次的失败。自从2002年12月的那次失败之后,阿里安-5均获得成功。所以,长征-5号失利不可怕,关键是找到问题的根源,逐步完善。另外,航天是高风险活动,正是因为如此,航天工程师不应成为高风险职业,航天工程师不应受到额外的处罚和压力。日,欧洲阿里安-5首次发射,以爆炸告终。我们再回到长征-5号,仔细分析下这次发射的长征-5号的构型,就能感觉它太复杂了,也太有特色了。其一级总共有10台发动机(2台YF-77和8台YF-100),芯级两台发动机并联的地面推力也只有约100吨,远远低于任何一台助推器的推力(约240吨),在起飞推力中贡献最小。可以说,长征-5号是靠着捆绑的助推器推上天的。阿里安的4次失利集中在前14次发射中。其芯级的推质比小于1,芯级自己飞不起来,而且差的比较多。此前的中国的长征二号、长征三号系列,助推器也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用助推器光靠芯级也是能上天的,只不过载荷小点。很多经典火箭的芯级推质比都是大于一的,比如美国的阿特拉斯(宇宙神)、德尔塔,它们通过捆绑不同的助推器,实现非常灵活的构型,将但范围载荷送入不同轨道。日本的H-2B运载火箭芯级推质比也不到1,但情况好些。其总重为总重量531吨(除有效载荷),其固体助推器单台重量76.6吨(真空推力1750千牛),也就是说芯级重量大约230吨,而其芯级的两台LE-7发动机的真空总推力大约224吨(当然海平面推力会低一些)。这样,长征-5的一级总共安装了10台发动机,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体的可靠性。传统的设计观点认为,并联发动机越多,可靠性越差。为了简化起见,假设两台可靠性为0.9的发动机,将其简单并联在一起总体可靠性就降低为0.81。所以传统的火箭设计思想比较忌讳并联太多的发动机。苏联当年的N-1登月火箭几次发射全部失败,并联的发动机太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火箭的一级并联了30台NK-33火箭发动机。当然,这一定律在美国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诞生后被颠覆了。该火箭的一级采用了9台“默林1D”发动机,但是火箭的整体可靠性却非常高。按照该公司的宣传,火箭起飞后如果其中一台发动机出现问题、90秒钟后两台发动机故障都不影响发射,因为其他发动机可以多输出功率,来弥补这一两台发动机的动力损失,所以整体可靠性反而有大幅度的升高。“猎鹰9”之所以具备这项“神技”,主要原因是其涡轮泵可以在大范围内调节,这样其火箭发动机推力的调节范围就非常大。想一想,它能靠着自己的火箭发动机垂直返回,就知道其推力调节范围之大和敏捷度之高了。当然,这种动力冗余技术可能会带来成本升高,本来8台能干的事让9台发动机来干,似乎是多了一些死重。但是对于“猎鹰9”来说这又不是问题,因为它的一级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美国的猎鹰9的芯一级虽然使用了多达9台发动机,但火箭起飞后如果其中一台发动机出现问题、90秒钟后两台发动机故障都不影响发射。目前,推力调节能力也是目前主流运载火箭的一种必备技能。但是在上一代长征火箭不具备这种能力。而长征-5号和长征-7号的发动机已经具备了一定范围内的推力调节能力。但是这似乎并不能像“猎鹰-9”那样用来提高其可靠性。因为长征-5号运载火箭弹4个助推器的液氧和煤油储箱是独立的,一旦有一个助推器发生问题,即便其他发动机通过提高自身推力来弥补,但是这些燃料是无法共享的。即便如此,长征-5号的设计可靠性仍然是非常高的。长征五号的核心控制仪器普遍采用了三余度技术,也就是有3个相同的设备仪器相互备份。中国现役火箭的设计可靠性最高的是0.97,而长征-5号整箭设计可靠性达到了0.98,而其氢氧发动机的可靠性则高达0.9898,当然这都是理论值,而且不等同于发射成功率。有人或许会问,为何芯级不同样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呢,“劲”还大不少,至少可以少并联一台发动机。理论上并非不可。但是煤油机的比冲相对较低,达到相同的总冲,就要求携带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剂、储箱也更大,这样迭代后的火箭重量会大幅飙升。可以说,正是靠着这芯级的两台YF-77,长征-5号才能减重瘦身。说起“瘦身”,可能会有人说,“胖五”哪里瘦啊,太胖了。胖源自于它5米直径的芯级。它的芯级推力那么小,为何要搞那么粗呢?一方面的原因是液氢的密度低,其储箱要大。常规的偏二甲肼的密度大约每立方米800千克,而液氢只有70千克。如果火箭直径做得小,燃料体积又大,那火箭长细比就太大,不利于控制。那么为什么不搞一台推力更大的氢氧机?按照龙乐豪院士的说法,之所以选择50吨级氢氧发动机而不是100吨级氢氧发动机,当时主要考虑两方面原因。一方面,50-100吨推力的芯级发动机对火箭总体设计结果没有实质性的影响。用于一级时,50吨级的发动机可以并联两台使用,而且50吨级发动机还可用于上面级,百吨级发动机却不能。另一方面,50吨级发动机的研制难度相对较小,投入也少一些,这样更适合缺乏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研制经验的中国。要知道,在该发动机研制之前,中国推力最大的氢氧发动机YF-75推力只有7吨。即便是50吨级的YF-77发动机,其研制过程也是历经坎坷,试验时多次发生事故(对于试验来说也算是正常)。而这次的长征-5号的失利以及长征-5遥一的部分成功,问题很可能都是出在了氢氧机上。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中国长征-5号运载火箭使用的几种发动机在同类发动机中的比冲不算高,但是整枚火箭的载荷系数却不低。如果与欧美日同级别运载火箭相比,大概只比完全采用氢氧发动机的“德尔塔-4”略低些。这主要是因为长征-5的氢氧主发动机和液氧煤油助推器的混搭方案带来优势。这种混搭也是一种中国特色和中国创造吧。而其他运载火箭多采用了比冲较低的固体燃料助推器,“宇宙神”不仅采用了比冲较低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助推器,还采用了液氧煤油发动机作为主发动机,所以在上述火箭中的载荷系数是相对较低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比冲虽然较低,但是体积比冲高,也就是说提供相同的比冲时,体积小因此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被普遍用于大型火箭发动机的助推器。哪怕它拉低了火箭的载荷系数。液氢液氧发动机不容易驾驭。中国以前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上相对落后一些,特别是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对燃料的浇筑、壳体等要求都很高。随着国内固推技术的进步,中国近年来也在开始研制大型的固体助推器,相信今后将会应用到新型火箭上。目前实际上航天业并不太看重这个载荷系数,大一点小一点对于评价火箭来说不是决定性的。这一点和战斗机不同,战斗机发动机推重比的增加将会给战机机动性带来直接影响。而火箭发动机的比冲多一些少一些不会直接影响到火箭的竞争力,毕竟火箭需要的是安全、可靠、廉价、推力满足要求。我们再回到长征五号上和中国航天上。在我们普通人看来,今天看到长征五号这次发射的失利,感觉很痛心。但是在航天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失败真的不算什么。中国航天曾经面对的压力和困难远非现在能够想象的。但是,一路走来,航天人披荆斩棘,克服一个一个困难,一直走到了世界航天工业第一集团。我们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最后,我们用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一句话与航天人一起共勉:”科学试验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试验呢?经过挫折和失败,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为您推荐:
扫描到手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媒体谈长征五号失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