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旅游景点财政局调动到佛山市后来当到佛山市副市长的宋徳平

执 大 象,天 下 往。--老 子 场是唯一的实在。上帝不是在掷骰子。--爱因斯坦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赫拉克利特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卡尔?马克思 献给系统科学时代的先行者--钱学森同志 凌耀星先生序 如对于“环”这个最古老最先进的生命观中关于振荡理论以及人体生 当今医学理论可大致分别为两大系统:一是现代医学,主要是从微观分析的研究方法; 一是祖国医学,主要是从宏观整体能动的思维方法。两者各有特点,不能偏废。但在探索 人体生命奥秘的问题上,科学的思维方法,尤其是首先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韦刃同志在 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能以运用最先进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摸索 到一些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这次来我院学习期间,又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 在理论上获得很大提高,理病理脉诊治疗等,已基本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设想。这充分说 明韦刃同志对古典中医理论的精髓已能深刻地把握住了,这不仅为他今后医疗工作打下扎 实的理论基础,且将对整个祖国医学的继承与发扬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凌耀星 1986 年 8 月 1 日 凌耀星,原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教学组组长,从事《内经》教学五十 多年,历任全国《内经》统编教材副主编、主编、主审。 李炳文先生题序 韦刃先生以心血浇灌的《S 中医》之花绽放了。大作剞劂付梓之时,诚邀为序。欣喜 之余,遂搜索枯肠,挖空心思,推敲反复,总感用时恨少,实属无奈!权以短歌俚句取巧 藏拙,奉达欣慰祝贺之忱耳: 发轫传统,证诸实践;融汇古今,着意发展; 由博返约,探微钩玄;一气振荡,两极通贯; 时空连续,如环无端;虚实为纲,八脉为鉴; 评脉辨证,执简驭繁;随机诊治,针药精专; 临证考验,疗效斐然;振荡体系,张煌岐轩。 --李炳文识 辛卯仲秋于北京 李炳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中医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名老 中医师承制博士生导师,军队“国医名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 会长;北京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学会会长等职。现为中华中医药学 会终身理事;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 生,不知道疾病是什么,悖论。 撰写这部《S 中医发蒙》的目的就是为了弄明白疾病是什么--想从疾病现象的迷宫里 走出来。 我是一个医生,医生的职业就是治病。一个以治病为天职的医 由于脉药、脉针对应的 临床实验经过长期探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我刚从“牛棚”里走出 来重新回到医疗岗位,立刻被病人包围了。患者起五更爬半夜排队挂号,在挂号室窗前、 在门诊部走廊里、在中医诊室内外,到处是“前门” 、 “后门” 、 “我先” 、 “你后”的争吵声, 给医院(我当时在解放军总后第十职工医院工作)管理造成很大混乱。同时也使我自己处 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临床凭脉辨证论治我胸有成竹,而我却无法解释凭脉辨证论治为 何会有如此神奇的疗效。无法解释自己所做的事情,自然会感到心虚。面对蜂拥而来的病 人我难免惶恐,不敢再盲目地搞下去了。当时,借工作调动的机会(调至洛阳石化总厂医 院) ,我曾向领导提出脱离临床,待我将其中的道理弄明白之后再返回医疗岗位。领导虽未 应允我的请求,却同意给我更多时间,并对我采取了保护性措施,还意外获得了一次难得 的学习机会。 1985 年夏到上海中医学院学习,并与凌耀星教授结缘,对我来说是一次奇 遇。我到内经教研室报到时,恰好与凌耀星教授相遇,我与她短短地、不到十分钟的交流, 上海中医学院的大门就向我敞开了。凌耀星向教研室和院方提出由她亲自担任我的指导老 师,并允许我选修院方开设的所有级别的一切课程。当年上海中医学院受高教部、卫生部 委托开办讲师进修班、助教进修班,并拨专款邀请全国中医界著名专家开设专家讲座。当 时凌耀星教授正在研究生班教授《内经》 。我当时主修的是《内经》 ,兼修中医历代名家学 说和古代中国哲学史。 前半年,我马不停蹄的在各教学楼与合班(阶梯)教室之间上上下下,一边用心听讲、 记笔记,一边用心梳理我自己在实践当中遇到的难题。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医演变 的全部历史和现状,一时之间与我相会,尽收眼底。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我不仅找到 了中医发展的源头活水,而且找到了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原动力。S 中医系统理论的轮廓渐 渐清晰起来。 后半年各种学习班和专家讲座都结束了,我即刻进入了《S 中医发蒙》的写 作。每天早起将相关卡片揣在衣袋里,在街头小食店买上几个面包和鸡屁股,到龙华公园 景区深处选一个长椅,一坐下来就是一天。每天都能写上十几页。坐累了就起来打打太极 拳,听听鸟语,嗅嗅花香?不到三个月时间,一部《发蒙》初稿就完成了。 我第一次向凌耀星教授宣读《发蒙》是由她的研究生领我到离学院很远的她家中。她 听我宣读后非常兴奋,连称:太好了,太好了!之后她把教研室的老师组织起来听我宣读。 凌教授对我说:她生于中医世家, 《内经》是其家学。祖训说《内经》每篇都有一只眼,全 部《内经》也有一只眼,这只眼就是一个“调”字。难怪我很愿意听她讲课,她讲《内经》 遵经典原旨:重气、重脉、重经气营卫运行。她认为 S 中医的“环”理论“真正把握住了 古典中医理论的精髓” 、 “突破了两千多年来的传统框框” 。同时她也指出: “要让当代的中 医和西医理解你是很困难的,而一旦真能理解了,就会拍案叫绝。 ”本来世界、生命、疾病 就是这么个东西,就是这么个样子,就是这么个道理。 在“瓜别”会上,凌耀星教授和教研室其他老师热诚地希望《发蒙》能尽快面世。而 至今一晃已经过去二十五年,让他们失望了。 此次出版的《S 中医发蒙》 ,除原稿那部分外又增加了临床实验与 ZZ―1 型证诊仪等 有关中医现代化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书刊杂志上发表的部分论文,因 所有内容都一脉相承,故都统编在一起,这样一来内容更充实了一些。 关于中医现代化中有关证诊仪的研发工作,是由我与蔡克非将军的另一次结缘开始 的。蔡克非是国防科工委导弹外壳设计的总工程师,全国空气动力学会测通专业委员会主 任委员。在一次关于人体科学的学术交流会上,我仅用八分钟时间就用很普通的两味中药 (黄芪 和补故脂)让蔡将军胸乳上那个苦恼了他半年多、一碰就疼、有碗底般大小的炎性肿块 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惊呼:这简直是一个奇迹!他当即发誓要在有生之年帮我完成脉诊仪 的研制项目。ZZ-1 型证诊仪(人体系统能量过程随机状态诊断仪)就是在他的推动下、得 到中国 人体科学学会大力支持,由中国石化企业注资,根据 S 中医系统理论设计立项研发的。 该项目已于 1997 年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 作为一个新的医学体系, S 中医还是一个新生婴儿 --一个新思想的毛坯, 它还不是一个 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其实,自 S 中医诞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一直也没有停止过对它的审 视和批判,并努力搞清楚它的“效界”,希望它能逐渐成熟起来。书中所述观点及所举案例, 都是对当时情况的真实记录,不可能不受到主客观历史条件的局限,万不可将其当作是一 成不变的成法和教条。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只有 S 是永恒的,而 S 就是永恒的变 易。S 中医需要更多的批评、更多的关照,殷殷此意,书以为序。 韦 刃 2011 年 11 月 23 日于清河 韦刃―S 中医创始人。 1961 年从师学习中医,之后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1986 年创立 S 中医,1997 年建立 S 中医实验研究中心。 2010 年被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聘为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 目 录 凌耀星先生序...............................................5 李炳文先生序...............................................9 自序......................................................13 导 论:在复杂性背后...................................27 序文一:中医脉诊之谜...................................39 序文二:S 中医简介.......................................55 序文三:人体生理疾病过程的三大定律......................69 第一篇、宇宙之谜--中华文明的“道”........................83 第一章、普遍真理存在吗?............................85 第二章、通向真理的路................................92 第三章、西方文化认识真理的历程......................99 一、物质一元论.................................102 二、力的一元观.................................105 三、场一元论...................................107 第四章 思想模式的统一.............................112 第二篇、生命之谜-古典中医的“环”........................121 第一章、道-中医之魂................................124 一、道与上帝...................................124 二、阴阳五行是什么?............................125 第二章、器-S 人体结构...............................130 一、脏腑.......................................131 1、非局部的存在............................131 2、五行网络-气化环.........................133 二、经络.......................................140 1、非线性结构..............................140 2、经(真气)即场..........................141 3、合有无为一元............................143 4、经络实体................................149 三、身心控制...................................151 1、认识问题................................152 2、心是人体最高的主宰者吗?................155 3、关于五脏皆主意识........................160 4、命门为十二经之根,生命之本..............164 第三章、顺-正常 S(生理)............................173 一、一元的气...................................173 二、恒动的气...................................173 三、系统 S 的气..................................175 1、医学实践系统 S...........................176 2、人体系统整体 S...........................177 A、天人相应..................................180 a、四时节律............................184 b、昼夜节律............................185 B、身心相应..................................186 第四章、逆-异常 S(病理)............................189 第五章、脉-内窥人体 S 状态的窗口.....................190 一、古典中医与脉诊.............................190 二、 《内经》的脉诊体系.........................195 1、三部九侯-时空序.........................195 2、揆度奇恒................................196 第六章、治-使异常振荡复常..........................203 一、证.........................................203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疾病观.......................208 三、现代医学的反省.............................212 四、正确的疾病观...............................217 第三篇、百病之谜- S 中医的“证”..........................221 第一章、什么是 S 中医?..............................224 一、S 中医与现代西医的分野......................226 二、S 中医与现代中医的分野......................230 三、S 中医与古典中医的分野......................231 第二章、S 医学雏形..................................232 一、S 宇宙模式..................................235 二、S 实践模式..................................243 三、S 思维模式..................................247 四、S 人体模式..................................250 第三章、S 中医随机诊疗体系..........................261 第四章、S 中医的临床效应............................276 一、一多效应...................................282 二、寻的效应...................................283 三、正反效应...................................297 四、无症效应...................................311 第四篇 S 中医临床实验-方法及案例.........................325 一、 S 中医临床实验法略说...........................327 二、外周调谐临床实验...............................329 三、序中调谐临床实验...............................337 四、阴阳调谐临床实验...............................350 五、虚损证(疑难病)康复实验.......................374 第五篇 中医的四化与现代化................................415 一、中医与中医现代化的主体.........................417 1、中医是什么?................................417 2、走出迷宫....................................419 3、把握优势....................................421 二、中医的四化与中医的现代化.......................423 1、中医的四化..................................423 2、中医的现代化................................430 三、客观化-中医现代化的入口........................435 1、中医客观化的含义............................435 2、实现客观化的迫切性..........................436 3、实现客观化的突破口..........................437 4、实现脉诊客观化的途径........................440 四、SSQ-n 系列 ZZ-1 型证诊仪的研制....................444 1、临床价值....................................444 2、研制策略....................................446 3、脉诊系统基因模型的设计......................449 4、全息脉图的启示..............................452 第六篇 S 中医论文选......................................455 一、S 中医入门易....................................457 二、人体系统稳态控制技术-S 中医随机诊疗法...........473 三、古典中医的“环” (缩写稿).....................483 四、 《伤寒论》的辨证法及其深层奥秘.................493 五、 《神农本草经》不可轻弃-S 中医药学理论探源.......505 六、反思中医的“证”...............................512 七、见痰不治痰,见血不治血-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揭秘..518 八、揭示圣?佩里格林肿瘤自愈之谜-S 中医临床随笔......526 九、S 中医易简生物钟拨正疗法........................535 十、艾灸-一种独具特色的红外疗法及 S 中医临床应用.....542 十一、S 中医脉药对应甘草临床实验报导................553 十二、也谈“人体时空结构、中医特色与中西医结合”...557 第七篇 S 中医医案选.......................................575 【导 论】在复杂性背后 经典物理学在经历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梦幻之后,一旦接触到变幻莫测、永无宁 静的微观世界和生命领域,又被“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迷雾所笼罩。现代科学正在 向我们勾画着一幅又一幅复杂性的图画:复杂的基本粒子世界的图画,复杂的生命世界的 图画,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图画?素以精确自尊的科学的自信,正在悄然离去。在复杂性的 背后是什么昵? 一、百病之谜 早年,当笔者刚刚涉足医界时,曾经感觉到,世界上没有比疾病更复杂的事物了。我 们可以很轻易的给任何一种疾病现象取一个名字,而疾病本身却因人而异并随机变化。任 何一种病症,你都能从书本上、广告上,找到神效的单方、成方、验方、良方、秘方、祖 传秘方?一经试用,又体会到“千方容易得,一效最难求” 。正如唐代医家孙思邈说的: “读 书三年,无不治之症;临症三年,无可用之方” 。辨证论治,对证下药,说起来有多么容易, 待到具体地去“辨” 、去“对”时,又会感到懵头转向无所适从。后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 在医学的园地里并没有现成的果子可摘。当今的医学对什么是病、什么是“证”都还没有 弄清楚,叫我们如何去“辨” 、如何去“对”昵?为了摆脱临床实践的盲目性,结合脉诊临 床实践,经历了长久地探索以后,我终于明白了,在复杂的疾病现象背后原来还躲藏着疾 病的简单性。疾病本来并不复杂,是被人为地复杂化了。疾病并不是在局部形态和功能异 常的细胞、器官、 “系统”之中明摆着,也不是由单一的原因造成的。任何一种局部功能和 形态的异常,都与整体气液循环状态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其实,两千多年以前,古典中医 就已经参透了这一生命的奥秘,因而大大地简化了系统理论和临床操作。而如今要把这个 极其简单的道理讲清楚,可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我们已经把古人用来观察疾病的观念透 镜和思维方式给丢掉了。如 今我们是在用一种根本无法认识疾病的方法去认识疾病。不是疾病对我们隐藏了它的真 相,而是我们未能识别疾病的真相。疾病的奥秘联系着生命的奥秘,生命的奥秘又联系着 宇宙的奥秘,为此,在阐述系统中医的根本原理时,我们就不能不触及三谜--宇宙之谜、生 命之谜 和百病之谜。 为什么宇宙万物乃至生命总是按着两极通应(阴阳五行、反复周行、对立统一、否定之 否定?)的形式,沿着时空连续的“环”的轨迹,沿着辨证法的逻辑反复 S 着? 为什么生命这一小宇宙与大宇宙同步而舞,以其序态的经气环带,把充满动乱的内外 环境序化为一稳态的整体? 为什么一切疾病都与人的整体状态的异常 S 联系在一起,一旦整体状态复常,百病即 可不治而愈? 生命之谜、百病之谜的谜底隐藏在宇宙之谜中。宇宙之谜的谜底又隐藏在唯物辨证法 之谜中。在揭示生命之谜与百病之谜之前,首先要揭开唯物辨证法之谜。原来,生物学的 困境,人体科学的困境和当代医学的困境,都与哲学的困境密切联系在一起。 二、哲学、科学与世界本体的“一” “哲学是什么?”一个年愈耄耋之年,一辈子教授哲学的大家,居然也会提出这样看似 幼稚的问题,这会使人感到惊讶。其实,这丝毫也不值得奇怪,因为哲学真实的内涵及其 功能和价值,从古至今就一直也没有被明确过。 在自然科学的古希腊时期,哲学仅仅是喜欢思考的自由公民的一种爱好。那时哲学的 根干与科学的枝丫是连接在一起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随着分析科学的诞生,出现了科 学与哲学的分离和对抗,迄今仍难弥合。在边缘学科兴起,科学逐渐走向大统一的时代, 一个个科学的孤岛开始向哲学(不是“分析哲学”的哲学,也不是“科学的哲学”),和“实 践”(不是实验室内的小“实践”)这两极延伸,于是系统学科兴起了,这预示着系统科学即 将诞生,人体科学的兴起就是它的前奏。 当今物理学、宇宙学的研究成果,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由物质的运动、物理能场和四 维连续的时空构成的宇宙大统一的图象。相形之下,原来建立在精神与“物质” 、思维与存 在、实体与虚空、有与无、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相分离、相对立的二元的和多元的哲 学 图象,显得特别苍白无力。哲学这原来象征最高智慧的思想高地,分明已经丧失了它自 己的功用和价值。 现在的事实是:我们肉眼(及其延伸)可见的实体(宏观物体、分子、原子、基本粒子)世 界,是由肉眼不可见的物质--场将其联系在一起的。而场也是一种物质--我们看不见的物质。 如此一来,我们再也不能只根据肉眼的观察来判断物质世界的存在与否。在科学高度发展 的今天,形势逼迫我们必须突破机械唯物论的物质观--物质的概念不应当仅仅包括“实体” 的“物质” ,还应当包括“无”(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场、广袤的虚空和向无限绵延的时间), 不仅包括能量,而且还应包括信息、精神和思维,它们全都存在。正是这唯一的、时空连 续的、有无同一和统一的物质的 S,才使宇宙整体 S 的规律普及到每一个小的宇宙--人体、 细胞、原子系统中,使宇宙的整体性与规律的统一性一起,成为宇宙本体和哲学本体观的 主要内容。 哲学的“一”的突破,是我们揭开生命之谜,百病之谜的必经之路。因为哲学的“一” 与系统科学的“一”(多中之一)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基本形式上,二者一模一样。 唯物辨证法的规律,即“道”的规律就是普遍真理--创造并决定世界万物存在的第一原 理,它就是我们进行思维操作的逻辑工具。哲学正是通过这与宇宙的“一”相对应的思维 模式,与人类一切正确的思维过程,一切正确的“实践”过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就 是贯穿人类一切正确思维过程的主旋律。这也正是我们这部 S 中医的启蒙著作中,一开始 就“大”谈哲学, “大”谈思维模式之所以然。 正是由于现代科学从“无”中发现了“有”(场、能),才将宇宙之谜和唯物辨证法的奥 秘揭示出来。这为我们探索生命之谜和百病之谜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我们挖掘和继承古 典中医遗产铺平了道路。 三、古典中医的“环” 古典中医,作为一种朦胧状态的古代系统科学,它的核心理论(阴阳五行、经气营卫运 行--即“环”模式)正是维系于以“无”为本的“道”(气)一元论古典哲学。离开了系统整体 一气的 S,古典中医就失去了它的灵魂。它的所有理论,它的生理学、病理学、养生学、诊 断学和治疗学,都是以气为核心的。离开了系统整体气的 S ,就没有系统的古典中医学。 人体是身(稳序控制)、心(主动适应)两个控制过程,通过真气运行和神经传导,将机体 所有基元、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既具有主动适应能力,又能维持人体系统的稳态。 -气 S 之顺(动而有序),即为生理之常。 -气 S 之逆(动而无序),即为病理之变。 诊脉,即诊一气之顺逆。 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古典中医的全部精华不过如此。 四、停滞就是灭亡 可能有人会感到疑惑: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古代中医文献中抽提出来的这一“环”模式, 是不是将传统的中医体系简单化了? 坦白地说:将传统的中医体系简单化,这正是我们要努力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工具-机械的和思维的--的价值, 除了它广泛适用(正确)性之外, 主要的就是它的简单性--容易操作, 人们选择工具的标准也正是如此。 中医之所以老化(理论老、操术而能熟之者老)、退化(理论、疗效),我认为主要就在于 它理论体系的繁杂和朦胧。白首穷经人亦老矣,刚刚积累了一点有用的经验,就急匆匆地 去见上帝了,讲理的含含糊糊,讲脉的“指下难明” ,每论一理、每遇一症则众说纷纭、莫 衷一是;临床诊疗则评肝论胆“目无全牛” ;以方试病,不效更方? 如此这般,长此下去, 何以能使中医后继有人、事业发达? 在现代科学中,理论比较成熟的带头学科--现代物理学界中,二十几岁即作出举世瞩目 的贡献者不乏其人。而中医界,人们重视的却是“祖传” 。就是说,虽然七老八十,如仅有 一世之名,还不足以令人信服。古有“医不三世不服其方” ,今人对“三世”之义多有辨解。 其实,即使是被误解,而这被广泛“误解”的本身,就正表明这被误解的合理性,表明了 中医可怜的现实。一部《黄帝内经》和一部《伤寒论》就象基督徒手里的《圣经》一样, 我们一直读了两千年,白了又黄,黄了又白??而《黄帝内经》只是当时的一部“各家学 说” ,是从经验医学和巫医向系统医学过渡时期的一次初步的大总结, 《伤寒论》也不过是 方药临床实践的一次初步总结。初步者,即刚刚起步之谓也。而不幸的是,这个“初步” 竟成了迄今为止整个中医发展的巅峰,历史好象凝固了。 后世医家虽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有所发现,唐宋时期也曾呈现过花团锦簇般表面上 的繁荣景象,但在系统理论的整理和发展上,除了《难经》和明代医家对命门学说的阐发 之外,竟毫无前进的动向。甚而,到头来,就连“初步”总结出来的那点宝贵经验,也渐 渐地被我们丢掉了。有人甚至建议将这些“太原始” 、 “太简陋” 、 “太陈旧”?已经过了时 的“古董”统统都送进历史博物馆里去。人们宁愿跟随西方医学的屁股后面去讨生活,而 不愿意去啃那些“历史的垃圾”(这是某些中医年轻的精英们对中医古典文献的雅称)。 这又能怪谁呢?中医的这套理论也实在是太繁、太杂、太难搞通了。而一当我们恢复了 古典中医简朴的本色时,一定又会有人拿来“科学”的尺子去度量,又会认为这很简单的 东西未必科学。 五、分析科学对人体科学不具有权威性 科学的成功,为西方世界造就了两百年的大工业文明。于是乎这过去科学的辉煌又变 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圣典,人们开始习惯于用这把尺子去衡量一切。殊不知,永久的成功是 没有的,万应灵药是不存在的。滥用科学的尺子衡量一切,会象滥用抗生素一样,也会酿 成灾 难的。 科学,如同其它一切事物一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在我们企图用科学的尺子去 度量一切、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一切时,我们最好先考察一下,如今科学的本体已经发生 了什么样的变化。 在进入廿世纪前后,由于非欧几何学、非亚逻辑学和非牛物理学的出现,已经从根本 上改变了“科学”的原貌。原来用欧氏几何学勾画的那种静态三维世界的图景,及作为奠 定分析科学基础的机械论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已经从根本上被动摇。作为科学新时 代的转舵人--爱因斯坦的几乎全部成就,都是以“超视障” 、 “超逻辑”(形式逻辑)的思维方 法取得的。在我们使用“科学”一词时,最好加以修饰,因为现代科学正在叩击系统科学 殿堂的大门,科学正在走向“超科学” 。 有人指责中医不科学、 脉诊不科学, 他们使用的正是分析科学的尺子--他们在翻老皇历。 中医、脉诊确实不符合这样的“科学” ,也最好不符合这样的“科学” 。只有当分析科学, 更新它的思维模式的全部零件--超越分析科学的局限,上升为系统科学时,才有可能问鼎生 命科学。 六、系统科学时代的曙光 系统科学时代虽然曙光微露,但它还没有到来。在分析科学的母体里孕育的系统学科, 虽然已经呱呱落地,但还没有割断它与母体相联系的脐带。在它还没有与宇宙本体相对应 的普遍真理和具体的实践过程密合在一起之前,它不可能成为系统科学的思维工具。 系统科学的时代虽然还没有到来,但系统科学的样本却已经存在已久了。现代的普遍 真理模式--辨证唯物论,催生了一个马克思的人类社会的系统科学;古代中国的道一元论本 体观(一个诞生最早的辨证唯物论的普遍真理模式)催生了一个古典中医学。 这是由古今中外 的两个系统整体观催生的两个系统科学。古典中医又是其中最古老、同时也最具有代表性 的一个样本,在西方的《圣经》还没有问世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数千年来一直在为炎 黄子孙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在对这两个系统科学样本的考察中,我们认识到:系统科学的根本特征,就是力图 在系统整体相关的具体联系中,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依着对具体事物“一”的认识,能 动地改变自我、改变世界。 把握具体事物系统整体的“一” ,并与具体实践过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系统 科学的灵魂。正是由于对世界、对以系统存在的具体事物根本规律的把握,使它对世界、 对所有事物、对生命系统的认识被大大地简化了,从而超越了复杂性。 七、真理是朴素的 分析科学经过数百年来对事物分门别类的精细研究,在经历了长久的知识的分化、 繁化、精细化的努力之后,终于醒悟到:人类只有对以系统存在的具体事物的“抽一”的 认识中,才能获得有效指导实践活动的真理。那种沉溺于对事物进行分析解剖、对琐碎细 节进行 精细的观察测量的实验研究,如果不与系统整体规律性的认识相联系,是毫无意义的。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许多,以简单的模式达到对复杂系统进行成功描 述的先例,如:牛顿力学体系中的粒子模型、热机的卡诺循环、麦克斯韦的电磁模、控制 论的黑箱理论、协同学的序参量支配原理?等等。 如今,科学已为自身的臃肿和离散所苦,开始追求一种简单、普适、和谐、统一的 “美”--“科学美” 。爱因斯坦曾竭尽毕生精力,去追求对世界普适、简单、几何对称的场 的大统一的认识。 老子提出“抱一为天下式” 。 《易经?系辞》说, “易则易明,简则易从?易简则天下 之理得矣” 。 《内经》一书曾在许多篇章中反复地强调过“知其要者,一言以终,不知其要者, 流散无穷” 。望我同道,万勿以“道” 、 “环”理论的简朴而轻弃之;须知,真理正寓于简朴 之中。 中医脉诊之谜 原载《中国人体科学》 1993 年 第三期 pll9 韦 刃 中国石化总公司洛阳石化总厂医院 关键词:脉?证?气?环?S 【摘 要】 对古典中医来说,脉诊是它的命脉、它的象征。 《内经》时代的名医歧伯“言不离脉 色” , “环”派的针灸随机治疗完全依据脉诊。仓公、扁鹊重脉,众所周知。 《伤寒杂病论》 欲以六经统百病,特别重视“平脉辨证” ,诊虚实辨表里一决于脉。 晋唐以后,以“气”为中心的整体理论渐趋离散,脉诊的临床价值随之贬值。王叔 和的《脉经》已不具有整体诊断的功能。李时珍著《濒湖脉学》竟将脉诊贬为四诊的末流。 当今的中医,脉诊已近乎摆设。 脉以诊“气” 。人体系统 S 的“气” ,对外通应天地,对内通应身心,将机体所有部 分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机体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并以此控制一切局部的 功能过程。气理与脉理、生理、病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后世中医的衰落,不只是脉诊的 贬值而已,而主要是系统整体观的遗失。整体观是传统中医的灵魂,是它的优势所在。当 代的中医只有在历史的反思中重新找回“自我” ,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真正进入现代化的 进程。 S 中医的创立就是要为传统中医“招魂” ,将一个滥觞于远古 时代的系统医学挖掘出来并加以深化,在现代条件下向前延伸。我们将这中华文明的瑰 宝奉献给即将跨入 21 世纪的人类, 并衷心祝愿中华民族与全人类共处和谐世界, 永享健康, 同登寿域。 脉 妖 人们将一些神奇莫测、难以捉摸的东西称作“妖” 。科学发展到近代以来,就曾经出 现过“拉普拉斯妖” “麦克斯韦妖” “兰茨伯格妖”?以上这些都是西方世界的“妖” 。我们 今天所要展示给人们的,则是从中国的黄土地上生出来的“妖”--“脉妖” 。 在整个中医学术园地里,最充满神秘色彩、最令人难以窥测的东西,莫过于“经络” 和“脉诊”了,可以称其为千古之谜。上古名医歧伯,言不离阴阳离合,言不离经气营卫 运行,言不离脉色。 古人认为,由于经络的虚实瘀阻,使营卫逆行,才导致了百病的发生。正是因为古 人对疾病的深刻理解和脉诊的临床运用,使他们洞悉了人体生命的奥秘,引起了医学科学 的伟大变革,从而酿成了两汉时期中医的黄金时代。发生在中国古代的这次医学革命所取 得的辉煌成果,直至今日,在对人的整体层次的认识上,虽高度发展的现代西方医学都无 法与之媲美。当时的医家临床,胸有成竹,上工治病可以十全其九。凭脉辨证论治, “效如 桴鼓” 、 “万举万当” 。这说明当时的医学实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盲目性,避免了主观 随意。 遗憾的是,这一切,对于置身于现代的我们来说,犹如隔世,它们已经变成淡如轻 烟的回忆,我们无法重现这一切,也无法理解这一切,仿佛这已经不再是我们自己的历史。 如果有谁竟敢提出什么以脉诊指导临床治疗,就将被视为异端。脉,这个在古人手中操之 娴熟的寻常物件,如今在现代人的眼中,分明已经变成了“妖怪” 。历史竟有这么大的翻覆, 这大概是黄帝、歧伯、扁鹊、仓公诸公始所未料的吧? 对于同样也称之为中医的我们,在 他们的眼中,该算得上什么呢?脉诊之“妖”哟,你在哪里? 过去-现在-未来 传统中医起源于砭,粗钝的针砭主要是用作溃脓、放血。毫针的发明是一次飞跃, 人们在脉管的外面发现了气穴。将一根纤细的毫针刺进人体,无需触动血脉,却能起到调 整血脉以及其他器官功能的作用,这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灵感,于是由点到线、由线到环, 一个时空连续,联系整体、通应天地,使机体能量过程(气)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信息通 道--经络系统诞生了。这是传统中医对生命科学最伟大的贡献,经络就是西方医学经历了一 个多世纪探索仍未能破译的人体自组织、自适应的稳态控制机制的载体。经气运行虽然隐 而不显,但却可以通过脉诊来窥察它的盈虚顺逆,因而古人认为脉诊和经络在“决生死, 处百病,调虚实”的功用上同等重要。所以《灵枢》经特别重视经气营卫运行的“环” ,随 机诊疗临床完全依据脉诊。 《伤寒杂病论》欲以六经(“阴阳会通”之环)统百病,特别重视 “平脉辨证” 。古典中医的精华就凝聚在这一环一脉之中,而偏偏这一环一脉没有被后世医 家(包括现代中医)继承下来。两汉以后的传统中医一直围绕着一个“证” (局部症状、局部 状态)转,始终走不出疾病现象的迷宫。两千来年的医学历史,一直在经验积累的地平线上 延伸,在一些次级理论上争论不休,在“以偏纠偏”的怪圈里旋转;而在基本理论的继承 和发展上,始终没有超出《内经》的“各家学说”水平。一部《黄帝内经》就象基督徒手 中的《圣经》 ,我们一直读了两千年,白了又黄,黄了又白?而其中的精华真正被后代医家 吸收的却越来越少。后世中医越来越趋向于保守,而它极力保守的又并非其中的精华。而 今《灵枢》 、 《伤寒论》之书虽存,歧伯、仲景之魂则亡矣!这正是当今的中医进退失据-继承 和发展都难以确定的症结所在。 未来的中医,如依然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将继续萎缩下去;如果背弃自身的精华 而勉强与西医结合,势必被全盘西化。如果害怕“复古” ,遗弃精华,就会成为千古罪人。 中医欲振兴、欲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复古”之精华,实现以深化自我为主要内容的“四 化”--基本概念的清晰化,以整体辨证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理论的系统化,临床内(辨证)外(诊 断和治疗)操作过程的简明化和辨证诊断依据的客观化。辨证诊断依据的客观化(量化、规范 化)是中医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是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接合点” 。如果不摆脱基本概 念的含混、朦胧和“条条大路通北京”式的理论的多元性,如果不摆脱以症和“证”(局部 的症状和局部的状态)为核心的一大堆非系统整体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法、脏腑辨证法、六 经辨证法、卫气营血辨证法、三焦辩证法?)的束缚,如果不摆脱主观随意性的“梦魇” ,中 医在现代条件下要继续前进是非常困难的。 脉诊在传统中医的四诊中是唯一已经形成系统理论的诊法。脉搏波本身就是一种很 容易量化的客观物理量,在一定的系统理论框架内也很容易作定性分析。一旦能对系统脉 象作定性和定量分析和随机析综统计处理,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当今科学技术尖端 -系统控制的两大法宝--信息提取和系统辨识“拿来”为我所用,从而实现上工系统随机诊疗 临床辨证施治--监控寻的全过程的全部自动化。中医一旦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就可以充分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使中医走向世界、进入家庭,让人类共享中华民族文明的福德, 同登寿域。 奇异的临床效应 笔者从事以脉诊为指导的随机诊疗临床实验研究,至今已经过了三十多个春秋。起 初我也曾怀疑过,只凭三个指头,触摸桡动脉的一寸脉波,去诊断全身所有的疾病,这是 可能的吗? 当我在临床实践中刚刚能区分出虚实,疗效就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初步的成功,给 了我一个启示:我设想,能否完全依据脉诊指导临床治疗呢?当时我有这个想法,是很自然 的。而这自然发生的一个小小的念头,却使我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走上了一条与现代中 医完全不同的路。这就是 S 中医产生的原委。以后我就埋头于完全以脉诊为依据的随机诊 疗实践的漫漫长路。 1、化繁难为简易 当我进一步将每一种特定的脉象,与特定的药物和针灸穴位对应起来进行临床实验 时,疗效更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发现,对临床所遇到的疾病可以只根据几种有限的脉证选 药组方、取穴施治。这就完全排除了一切局部、表面的症状,及一切非系统整体的辨证方 法对我的束缚,从而大大地简化了临床操作--可以只通过脉诊这一中介,直接深入到对疾病 本质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治本”的临床实践。 目前我临床常用的药物不超过廿种,常用的针灸穴位也不超出廿个。同病异治、异 病同治,凭脉辨证,随机组方、选穴,根本就用不着那些主观臆造出来的繁琐的“理论” 和“法则” 。 经过长久的脉诊临床实践,我终于走出了疾病现象的迷宫,中止了对“万花筒”图 案的追逐,开始了对其中几个“碎纸片”的研究。我终于明白了,原来疾病的本质并不在 局部细胞、组织、器官、 “系统”之内,也不是由局部之间简单的相互作用造成的;更不是 由单一原因引起的。 疾病的本质是在半开放的人体系统整体的广泛联系中--在微观全息脉系 统状态图象之中。 2、化平淡为神奇 凭藉全息脉诊的指引,我摆脱了根据局部、表面观察,对疾病所作的主观随意的判断。 凭脉辨证可以用很平常的药物、很小的剂量,在很短的时间里,治愈一般(未涉虚损和药伤) 的疾病。在目前已经清理出来的二百余例高烧病案中,绝大部分病例,皆可一针、一剂, 一次治愈。极少数病例需要两次冶疗,而且绝无逆调、压抑疗法强行退烧对机体造成的伤 害。有的病例根本无需治疗,因为单一的发烧本来就不是一种疾病。详见文后所附 l、2、4、 6 例医案。 对有形可见的肿瘤,我也曾尝试治疗,亦获显著疗效--罹患数日乃至半年,其中数例竟 于几分钟之内,奇迹般地完全消失。其中一例乳房纤维瘤患者,依脉,在命门穴施灸一壮, 即完全消失,至今已愈五载,迄无反复。详见文后所附 7、8、9 医案。 如今令一般临床医生“头疼”的感冒,随时、到处可见,只要依脉施治,即可应手获 效,犹如探囊取物耳。详见所附 2、3、5、6 医案。 有人说我治外感有绝招。什么绝招,不过是凭脉辨证施治而已。一般人们着眼于细菌、 病毒,和局部症状,我则着眼于整体气机的调整,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我还以脉诊指导气功、按摩及各种物理治疗。不论使用何种治疗方法、何种治疗仪器, 只要凭脉辨证施治,即刻出现奇异的临床效应。当今医学所缺少的,并不是具体的治疗手 段,而是对疾病正确的认识--符合疾病本体的理念与思维方法。 经过卅年的临床探索,我深深地体验到,在全息脉诊指导下的随机诊疗,确有化陈腐 为清新、化繁难为简易、化平淡为神奇的点石成金的作用。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 “你把脉诊吹得神乎其神,难道你能治得好所有的病吗?” 我确实治不了所有的病,而且,若病人不很好配合,就连头疼脑热这样的小毛病我也治不 了。经历了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我总结了这么一条经验:治病易,治损难,治药伤更难。 如元气未见虚损,偶患疾病,治之颇易,确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如元气一伤,百 病上身,临床治疗也就不可能一次到位了;如元气已伤,又乱施压抑,饮鸩止渴--一剂药进 肚,如六月霜降,万物凋零。生机荡然而欲速效,岂可得乎? 〈文后选辑医案数例,以供参阅。 〉 S 中医随机诊疗医案选 ◆ 1 樊兰 (本院医师樊荣德之女)18 岁 病史:患者因体胖,节食甚苛。近来准备招工考试,急于用功,前十多日突发高烧。其 父以西药退热,当时汗出、烧退。数日后,发作面瘫,延余诊治已是第三天了。余以药补 元气,以针通经络,调治十余日,已能闭目和饮水不漏。笑时仍口眼歪斜。 1984 年 9 月 1 日就诊 主症:面瘫 20 余日,今日突发高烧(40℃),吐泻兼作。 脉证:脉见飘浮,沉、尺微弱,证属虚阳浮动、气不归原。 治疗:针关元 效应:针入即汗出,约五分钟,体温已降至 38.8℃,当晚已降至 36.5℃。次日复诊, 笑时已无需以手掩面,口眼歪斜已愈矣。时值招工考试已被录取,全家皆大欢喜。 ◆ 2 郑豫刚,男,10 岁,住址:东 12 栋 403 号 病史:先以西药退热,不外乎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之类。两天之后,神已疲而烧未退。 19 日午夜开始全身发抖,缩作一团,急忙延余诊治。 1986 年 l1 月 19 目就诊 主症:发烧两天(40℃) 脉证:脉见小弱,尺肤不温,证属虚寒。 治疗效应:给服十全大补一丸后,即抖止脉出。脉象又见右尺无根。又针气海,脉转浮 大,而左寸低隐。又针风府,才由前额而胸背,依次汗出,全身烧热即退,前后只有半时 许。次日照常上学已如常人。 ◆ 3 李艳玲,女,15 岁,本厂技校学生 病史:开始只是咳嗽,服桑菊感冒片后,咳虽减,又增鼻塞、流清涕、头疼,并流泪如 注,揩拭不迭,其母携来就诊时,仍满脸泪痕。 1988 年 1 月 8 日就诊 主症:外感一周。 脉证:脉体湿浮动,左寸轾;证属湿气浮动、督气轾郁。 治疗:苍术 1.5g、柴胡 0.6g、防风 0.4g,即服 效应:五分钟后,胃脘与全身温热,并微汗出,头痛即愈,旋即鼻通、涕止,眼泪也不 流了。 【按语】有人谓中医治病慢,其实,症状消失的快慢并不是衡量疗效的主要依据,以压 抑机体的敏感性达到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法, “疗效” 愈快对机体的伤害愈大。 本法不求快捷, 自然快捷。触枢机而环通,自然之理也。 ◆ 4 酒 霄(本科医生王玉霞之子)7 个月 病史:开始时曾投以银翘解毒丸,以外感治;后又投以鸡内金散,以伤食治。烧仍不退。 1987 年 8 月 31 日就诊 主症:发烧(39℃)两天 脉证:脉体湿关瘀,尺肤热,证属湿瘀阳气浮动。 治疗:山药 1g、扁豆 0.3g,分两次冲服。 效应:9 月 1 日复诊烧退,仍咳嗽。脉见关瘀滑动,给服天仙子散 0.1g,晨八时服药后 咳嗽即止,但闹得很凶,十点多钟睡去。下午一点半钟醒来后,精神很好。抱来我看,两 关之瘀脉已经消失。 【按语】 :山药,扁豆乃寻常食用之物耳,用之以退高烧,若非得脉诊启示,我也是想不 到的。 ◆ 5 关银岭 男 34 岁 在本厂机动处工作 病史:初病时,全身畏寒、咽疼、咳嗽、打喷嚏、流清涕并周身酸疼。曾注射青霉素、 口服炎痛喜康、安乃近及银翘解毒丸、三黄片、山豆根片等。现外感诸症未愈,又增周身 困乏、身热、咳嗽、咽干及咳吐粘痰等症。 1988 年 2 月 26 日就诊 主症:外感月余 处治:因见脉象驳杂,所用药物与证情相反,遂嘱患者停药观察。二日后诸症自愈,颇 令患者讶异。余曰:若当初不吃药,病可能早已自愈了。因脉见虚弱,遂处温扶方二剂, 以善其后。 ◆ 6 魏晓宇 女 两岁半 住第二生活区 14 栋 202 号 病史:昨天高烧,一夜未睡、话多、意识清醒。此前时常感冒,偶有发烧,体温也不超 过 38.5℃,发疏、面黄、身高也不见长。此次高烧举家惊慌,忙抱来就诊。 1988 年 8 月 29 日就诊 主症:高烧(39.7~40℃)两天,流清涕。 处治:脉诊除微见阳动之象外并无异常,遂劝其母无需惊慌,可自愈。当晚体温升高达 40℃以上,患儿烦躁,抓耳挠腮,又抱余家中看视。脉仍无异常,嘱勿惊慌,仍未作处理。 当晚体温开始下降,翌晨烧退,清涕亦止。儿母遂心服,曰: “原来发高烧不吃药也能好。 ” 以后一年多,再没生过病。 ◆ 7 龚谦 女 32 岁 本院检验科职工 病史:左乳房肿痛,有肿块大如鹊卵,已数日。其母疑为癌,急来找我诊治。局部红肿, 触之发热。 1983 年 5 月 17 日就诊 主症:乳房肿痛 脉证:脉郁动、左寸轾--左上郁阻 治疗效应:针身柱穴,入三寸许,麻窜感沿左侧肋间直达乳上肿痛处,痛即止。触之肿 处已变软。须臾,肿块即消散。患者一边抚乳遍寻,一面惊异道: “咦!包块哪里去了?” 【按语】宋代大哲张载曰: “万物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气聚成形,形散为气。 倘知有无相生,有无相同的道理,则百病之理皆在其中矣。西医重“有” 、重“形” ,中医 重“无” 、重“气” ,其实有、无,形、气乃一物耳。然有系于无,形系于气,此又不可不 分 别也。倘明于此,则医哲、医医、医病之道尽之矣。 ◆ 8 李玲娣 女 40 岁 本厂子弟中学老师 病史:右侧乳房肿痛已半年多,伴乏力、头晕。肿块大如鸡卵黄,触之作痛。 1984 年 6 月 2 日就诊 主症:乳房肿痛 脉证:左寸低隐(左轾)--左上气滞 治疗效应:针第四胸椎下,入约一寸许,即有麻窜感如闪电般直达左脚心,全身为之一 震。头身立见清爽,原来那种昏昏欲睡感顿除,乳房胀痛即止。以手寻摸良久,原来的肿 块竟不知去向。一针即愈,迄无反复。 【按语】噫!半年宿疾,一针之下竟烟消云散,愈于倾刻之间。有人曰神。神固神也, 然非吾术神,乃中华文明之神也。 ◆ 9 崔香玉 女 32 岁 本厂生活服务公司 病史:右乳房肿痛月余,拍片诊断为纤维瘤,西医劝其手术切除,曾经中西药物、针灸、 气功等治疗无效。肿块φ 2cm,在右乳上(腋侧),触之作痛,其质坚硬。 1986 年 12 月 20 日就诊 主症:右乳房肿痛(西医诊断为乳房纤维瘤) 脉证:左尺微弱,体象寒水,余部如常。 治疗效应:先以手按压命门穴,即觉发麻。直灸一壮后,麻感直达小腹,旋即窜至脐 -头--手--足以至周身,并伴有轻度恶心,乳痛即止,肿块变软。又过两分钟,肿块缩至如黄 豆粒大小。归后即消无芥蒂。 【按语】对乳房纤维瘤,西医除手术切除外,别无他法,并谓,如不及早切除,恐有恶 变之虞。而此案之肿瘤,何消散如此之快耶?是即有生于“无” ,形生于气之奥妙所在。人 生有形,各部分化虽繁,形功各异,实唯经络一气系之耳。一气 S 之常,则百官协同,诸 病不 生;一气 S 之异,则百症迭起。是即中医调气愈病,执一驭万之所以然也。 S 中医简介 原载《自然》杂志 1990 年 3 期 韦 刃 中国石化总公司洛阳石化总厂医院 关键词:系统整体 气 S S 中医是以疾病本体观为核心,着眼于系统整体功能状态,以全息脉诊为观察窗口,以 强生(增强生命力--稳序控制能力)为目的的诊疗体系。 以其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治疗方法而言,这种诊疗体系 与现代西医不同,与现代中医相异,S 中医是古典中医精华部分的现代延伸。 迄今为止,S 中医随机诊疗已经历了 20 多年的临床探索,先后经历了: 一、以脉诊为中心的随机诊疗体系的确立; 二、实现理论体系的清晰化、系统化和简化; 三、进行了三级临床常用药物的筛选(一级筛选由 300 余味减少至 120 味,二级筛选又 减少到 50-60 味,目前临床常用药物不超过 20 味),为了适应随机诊疗临床需要,作了除注 射剂之外的,其他多种剂型的改革尝试; 四、对临床所遇到的一切疾病的摸索治疗,事实证明,普遍有效。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往只限于徒手临床的实验研究,目前已开始进入由简单的仪 器检测的实验研究阶段。它的下一个目标是实现电子临床,使一个古老的医学传统与当代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一、理论基础 S 读作振荡,即系统整体、局整内外、两极通应、时空连续、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一一 即宇宙万物最普遍的系统运动--辨证运动形式。中国古典哲学以阴阳五行、太极--道的形式 来表征它;马克思的辨证唯物论用具体事物的系统整体运动形式来表征它;现代物理学则 用四维连续的统一宇宙能场的形式来表征它。其实三者的核心思想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对 以系统存在的宇宙万物乃至生命运动形式的高度概括,都是普遍真理的表现形式。 古典中医,作为一种古代的系统科学,即以阴阳五行--中国古代的辨证唯物论为基础。 S 中医承袭了这一古典中医的遗产, 并在诊疗体系的建构过程中, 在深度与广度上加以拓展, 使之成为真正的基本理论的核心,并将其贯彻到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所有方面,让辨证 唯物论的思想贯穿整个诊疗体系,成为它的灵魂。 二、继承与发展 中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它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迁。在每一历史时期, 都具有不同的内涵。现代中医与古代中医不同,明代中医与唐宋时代中医不同。所以,我 们不应当将中医当作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看待,对整个中医体系,对它演变过程的各个 历史时期都应加以分析。 S 中医对古典中医的继承, 是在对古典中医精华抽提的基础上进行的。 古典中医的精华, 可用一个字将其凸显出来--“环”(营卫运行)。又可以将这个“环”分为更具体的道、器、 顺、逆、脉、治这么六个小“环” 。不论是用阴阳五行来表征的“道” ;以“升降出入,无 器不有”的“器”来表征的人体结构;以“阴平阳秘” 、 “神转不回”的“顺”来表征的生 理过程;以“回则不转”营卫逆行来表征的病理过程;以“脉”为窗口对人体 S 状态的窥 测;以“治”来表征的“为治之道,顺而已矣”的随机诊疗过程。 所有这一切过程,都是以系统 S 的形式出现的。古典中医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 和治疗学,都是关于一气 S 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和治疗学。离开了“气” 、离开了系 统整体的 S,就没有 S 宇宙和 S 生命本体,也就没有古典中医学。 中医的兴衰在一气之 S,得“气”则兴,失“气”则衰。现代中医之失,在于背弃了以 气为中心的古典中医传统,以机械论的物质观来看待一切,于是就产生了遗产继承的困难, 于是就以中医为“玄虚不实” 、为“不科学” ,于是就以阴阳五行为“粗鄙” ,于是就否定了 脉诊的临床价值,于是也就出现了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继承危机。S 中医以最先进的辨证 唯物论的本体观为思想武器,将被机械论歪曲了的中医遗产挖掘出来,用现代的语言加以 阐述,并在现代条件下向前延伸。继承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继续向前发展。 三、证与整体功能态 我们常讲“对证(症)下药” 、 “辨证施治” ,这个“证”是什么呢?中医的“证”与西 医的证(病)不同,与现代中医的“证”也不完全相同。S 中医的“证” ,是指人体系统与 环境(自然、社会) ,及人体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整体综合状态。它是由质、能、信息一元元 气整体震荡过程的性质来体现的。机体所有的局部器官,所有局部的功能过程(也包括病 理过程) ,都被毫无例外地统系在这整体的 S 过程中。事实上,人体的一切生理过程和病理 过程,都是由这反复 S 的整体功能状态所维系、所决定的。整体的功能状态,就是一切局 部生理过程和病理过程的根据--一切疾病的本体。 人整体功能态, 又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状态; 一为稳、序态--常态,中医以“阴平阳秘” 、 “神转不回” 、 “承” 、 “顺”等来表征它。实验医 学的奠基 者伯尔纳也认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是生命机体最重要的职能;另一为失稳失序的 病理状态,即异常 S 态,它关联并决定着机体一切局部的病理表现(即症) 。 对整体功能状态的诊察,就笔者所知,脉诊是目前最理想,同时也是唯一可行的途径。 四、随机诊疗 S 中医非常强调患病个体的差异,以及同一个体不同时相的差异,这是 S 中医随机诊 疗的主要特征,是它的灵魂。 人类是生活在一个信息相干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以各自相异的样式,依照辨证法 的规律,相互作用并随机变化着。对于一个高度敏感,全方位开放的人体来说更是如此, 人体的功能态不论是正常 S 的生理状态,还是异常 S 的病理状态,都是样态各异,并在随 机变化着。这一特点要求临床医生在实践过程中,在疾病一元观的指导下,运用具体的诊 疗方法时,应具有最大限度的灵活性,以使具体的诊疗实践与疾病本体很好的对应起来。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医也不应当有常法。只有方随证转,随机应变,才能使临床操作与 变化多端的病机息息相关。惟其如此,才能期望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五、脉 诊 脉诊是内窥人体系统一气 S 状态的窗口,是关于整体的“气”的诊法。在 S 中医随 机诊疗过程中,脉诊起着由病向证、由证向治过渡的“桥”的作用,是整个治疗过程的中 心。在随机治疗实践中,只要脉诊明确,疾病的本质--证,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法皆可自明。 在基本理论和目的明确的情况下,脉诊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 1.对历史的反思 在传统中医的发展中,对脉诊的重视由来已久。在《内经》一书中就有“僦贷季理 色脉而通神明”的记载。在《内经》一书中,歧伯言不离色脉。而在《灵枢》这部以针灸 为主要治疗手段的诊疗体系中,脉诊在随机诊疗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内经》 时代的医学临床之所以疗效卓著,在临床中常常收到“百发百中” 、 “万举万当”的治疗效 果,其中脉诊起着主要作用。鉴于《灵枢》以脉诊指导针灸临床的成功,汉代张仲景亦欲 建立以脉诊为指导的药疗体系,但没有完全成功, 《伤寒杂病论》仍以凭症辨证为主。晋唐 以后,由于气理的黯昧和医理的离散,脉学遂开始向以脏腑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人们关心 的是脉诊与局部症状之间的联系,这就逐渐使脉诊这种关于整体的“气”的诊断方法,失 去了它的主要临床价值, 因为脉诊与局部的症(包括五脏六腑功能状态的变化)之间并不存在 直接的对应联系。 总览晋唐以来的全部脉学著作,从王叔和的《脉经》到李时珍的《濒湖脉学》 ,存在 着两个根本缺陷:第一、没有对脉象作过系统的宏观基本因素分析;第二、没有使脉诊与 动态整体的“证”的诊断对应起来;从而造成了脉学体系的繁杂和脱离临床实践的弊病, 使脉诊的临床价值日益低落,至今已发展到基本上没有人相信单以脉诊可以诊病的地步。 失去了脉诊的“桥”的作用,由病向证过渡的通路被堵塞了,这是气理丧失的必然结果, 也是现代中医临床疗效不高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医继承上的最大失误之一。 2.S 中医的脉诊()体系 出于对历史的反思,S 中医在脉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首先对脉作了系统的基本因素分 析。脉可分为和脉(正常 S 的脉象)与病脉(异常 S 的脉象)。所有的脉象都是由三种基本的脉 素组成的:脉位、脉势和脉体。脉位又分为左右两侧的寸、关、尺、浮、中、沉,共 18 个 位相,构成经气营卫运行的时空框架。脉势有 6:大、小、刚、柔、缓、急。病脉(异常 S 态)以虚(无力)实为刚,统摄四正--阴阳气液、五邪--郁瘀水湿痰。见图 1 以上脉体系,与病理的 1245 体系的一态(异常 S 态) ,二纲(虚实),四正(阴、阳、气、 液),五邪(郁、瘀、水、湿、痰)相对应,所以根本就不存在由脉诊向随机治疗过渡上的 障碍。又由于 S 中医的临床曾经长期从事过脉药、脉针对应的实验研究,已将经验必效决 策信息系统化,因而只要脉诊明确,则用药、处方、取穴,皆可一气呵成。例如:脉除左 弦轾左寸低隐,余无异常,无论见何症状,皆可以一味柴胡来治疗;脉见小弱,不论何症, 均可以党参、拘杞、熟地等配伍治疗;脉见右尺空虚,别无异常,不论见何症状,均可针 刺关元治疗(均见文末所附医案)。正是由于系统理论清晰化,和以扶正整体功能态为唯一目的、以脉诊为唯一依据的 辨证治疗体系的建立,使原来繁琐的临床操作被大大地简化了。目前,它己将临床常用的 药物由通常的 300 多味减少到不超过 20 味,针灸部位也与此相当。对于未涉虚损和药伤的 病例,可于数分钟内治愈,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的案例屡见不鲜。脉诊对随机诊疗临床的 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作为一种新的诊疗体系,S 中医随机诊疗体系,尚属初创,它不过是在走投无路的困 境中想寻找一条“生”路,纯属一种探索。既然是一种探索,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 各位专家同行不吝赐教。 S 中医医案选 ◆ 1 王巨良 男 31 岁 本厂机修分厂工人。 病史:素觉两胁下坠,胸有紧缩感,并觉头晕、心悸、周身乏力。前两个月曾于我处针 刺气海后症状缓解。前天晚上觉胸闷,腹胀,夜间起来大便后,全身抽筋,发冷,呕吐, 发烧到 39℃,晕之益甚,脸色晦暗,形容萧索,舌质不鲜。 就诊日期:1987 年 3 月 3 日 主症:发烧 39℃ 脉证:虚 治疗:服扶正 1 号丸一丸(党参、枸杞、熟地) 效应:服药后十分钟觉周身发热并微汗出。周身即觉轻松许多。呕止,发烧渐退。 1987 年 3 月 4 日胸部仍有紧缩感,脉象仍见小弱。处服扶正 1 号丸 1 丸,6 分钟后,胸部紧缩感 大轻,如门户洞开,异常畅快。 【按语】元气虚衰之体最宜心平气和,每遇烦劳必有上火、发烧等虚阳浮动之象。病本 为虚,故温补之即烧退症息,如治以寒凉压抑则殆矣! ◆ 2 焦秀兰 女 28 岁 在本厂医院药械科工作 病史:近来经潮,昨天进城晕车,今天下午 3 时攒竹部位疼痛难忍,蹙眉而来,面颧浮 红。 就诊日期:l987 年 2 月 9 日 主症:头疼 脉证:虚 治疗:处方:扶正 1 号丸 1 丸。 效应:一二分钟后,先是胃脘温热并反酸水,移时头痛即止,继而身热,手上汗出。脉 势亦起,形见充实。 ◆ 3 李建智 男 46 岁 本厂机动处处长 病史:体质单薄,素患耳鸣、耳聋,每遇烦劳则发。近因大检修,工作烦劳有加,故又 上火。 就诊日期:1987 年 10 月 28 日 主症:牙痛、耳鸣、咽干、腿冷,一周多 脉证:左寸低隐 治疗:柴胡 0.4g 即服 效应:5 分钟后,牙痛即止,咽干亦愈。10 分钟后,两腿渐温,耳鸣亦减,脉左寸浮起, 左尺尚虚。时值庚未时,依子午流注纳甲法,按压左太溪穴,即觉全脚发麻,麻感上行大 腿,同时足心发热,脉转平和。 【按语】 :如以症论治,谓柴胡可愈牙疼,恐怕谁也不信,连我也不相信。而在脉象无他, 但见左寸低隐时,柴胡可愈牙疼,却确凿无疑,本案即可为证。而且还不止于此,如脉象 无他,但见弦郁左寸低隐,不论何症,均可以柴胡治之,而且百发百中“万举万当” ,不信, 可参观其他案例(如王银德等)。本案因兼两尺空虚,故而需按压太溪以补下虚。 ◆ 4 樊荣德 男 49 岁 本厂医院中医师 病史:望见体胖,已拔顶,面布浮红。 就诊日期:1985 年 7 月 11 日 主症:口腔溃疡,连绵不断 脉证:下虚(两尺虚) 治疗:针关元 效应:针感即达前阴,遂脉平症愈,久未复发。 另一名韦恒斌的患儿,发烧泻痢。儿科门诊见扁桃体肿大,给注射青霉素,不愈。又以 菌痢收住传染病房治疗,痢仍不止。遂转来我处,诊脉见两尺空虚,针刺关元。归后即愈。 ◆ 5 王德银 男 53 岁 本厂党委纪检委副书记 病史:20 余天前上了点儿火,遂发现右颈前淋巴结肿大,并牵扯右侧头痛,疼痛呈脉冲 样阵痛,不能转颈。曾注射青霉素,无效。 就诊日期:1987 年 10 月 5 日 主症:颈前淋巴结肿大(长 4cm,宽 1.5cm),偏头痛 脉证:左轾 治疗:柴胡 0.5g 即服 效应:服药 35 分钟后,首先感到腮腺分泌液增加,抚摸时肿块已变软,并缩小三分之一, 以手推之,原来绷紧的肿块,已可与皮肤分离,左寸脉象亦浮起。次日复诊,肿块已完全 消失,偏头痛亦减轻。又随机调治一次,头痛即愈,脉转平和。 【按语】 :些许柴胡,竟能消散有形之肿块于倾刻之间,如目中无“气” 、目中无“无” 、 目中无人的整体的话,对此确难理解。如以整体一气 S 着眼,这其中的道理又极其简单: 原来一切局部功能之异常,都与整体气机的异常状态相联系。以脉窥之,知异常 S 之机在 左气轾。凭脉辨证,凭证用药,以柴胡升提之,使整体气机复常,则局部之肿块即可消散 于倾刻之间,这又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医脉象国际学术大会于 2010 年 4 月 16 日在济南召开,韦刃以特约贵宾身份出席了本次大会,并介绍了 S 中医核心内容, 并被大会聘为该专业委员会顾问。 韦 刃简介 S 中医核心内容: S 中医随机诊疗法是以疾病本体观及人体稳态控制技术观控人体状态, 使异常 S 态复 常的人体系统控制工程,它不是抽象的纯学术。 《S 中医的核心内容》 1、病-脉-证-治耦合体系: 病:疾病本体--人体系统异常 S 态。 脉:全息脉诊--可内窥疾病本体的窗口。 证:对疾病本体随机态的辨识。 治:针对特定随机状态,输入经验必效决策信息,使异常 S 态复常的观控寻的过程。 2、经过将近半个世纪临床实验和理论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四项工作: 一、在临床实践中复活了一个古老的疾病本体观,并将其深化--系统化。 二、复制并发展了久已失传的古代绝技--人体系统稳态控制技术。 三、为了适应随机临床需要,在整合中外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 S 思维模式。 四、在全息脉诊客观量化基础上完成了 ZZ-1 型证诊仪(人体系统能量过程随机状态 诊断仪)项目的研发,为进一步研制上工系统强生系列(SSQ-n 系列)诊疗仪--观控寻的一 体机奠定了初步基础。 人体生理疾病过程的三大定律 原载《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基础医学部分 科技文献出版社 1997 年 1 月一版 P1926 后被收入香港新闻出版社《获奖名医论文宝典》B 卷 P4 并被世界华人医学成就评审委员 会评为二十世纪国际医坛会议最佳学术成果奖 韦 刃 中国石化总公司洛阳石化总厂医院 关键词:S 序 稳态 【提要】 人体生命过程,是动而有序和无序并存的一种状态。生理过程是机体趋向有序的状态, 病理过程则是机体趋向无序的状态。有序过程与无序过程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就是人 体生理疾病过程三大定律的具体内容。 【词解】S--读作振荡,即系统整体,局整内外,时空连续,反复 S 过程的表征符号。 人类对生命生理和疾病过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认识物质结构(静态的、有形的,如 局部器官的功能、局部“系统” 的功能,以及组织、细胞、分子),到认识质能联系中介(气、 液态病理学、心血动力论、中枢神经控制论等),又进而上升到对系统整体状态及其信息相 互作用过程的认识(内外环境、稳态控制)。即从局部离散的结构和功能现象,到系统整体状 态控制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过程。 宇宙的进化衍生了生命的进化。高度进化的生命正试图揭示宇宙和生命自身的奥秘。 当代的物理学、宇宙学、哲学和生命科学在质能联系过程的根本规律上,正在逼近对宇宙 和生命终极的认识。现代生物学的物理、化学,正在“物质”的层次上还原生命过程。S 中 医 承袭古典中医传统,正试图在人体系统能量层次上还原生命过程。终有一天,人类将能 从微观到宇观的信息层次上还原宇宙和生命过程,这一天也不会太遥远了。 人体是宏观世界的一个小宇宙 (细胞和原子是包容其中的更小的宇宙 ),透过半开放的 “疏篱” ,通过生态环境与整体宇宙相套合并同步 S。微观的物质(基本粒子、量子)与宏观宇 宙紧密相关,这是当代物理学研究的比较清楚的内容,在生命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人体生命过程与无机界及其他生命形式根本不同的是:他具有高度进化的神经系统, 并且产生了抽象思维功能,及欲改变“世界”的自主意志。这不仅赋予生命形式以更高的 主动性,而且使他可以对自己的存在作出选择。这一点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这是在信 息层次上还原宇宙和生命过程时应当讨论的主要内容。本文是从医学实践的角度出发,着 眼点是作为生命过程基础的系统能量的序稳态控制过程。 对于稳态控制来说, “心” 的过程, 在常规情况下,始终是作为一个随机扰动的源而存在的,所以本文所涉及的是如何限制和 排除“心”的过程对稳态控制的干扰问题。 人体的稳态控制不完全是一个自决定的过程,而是与机体内外各种序 S 以及各种随机 扰动同时并存的过程,这就注定了它将随着内外环境的特定变化发生一定量的和质的嬗变。 下面就概述生命生理疾病过程三大定律的具体内容。 一、系整套合律 一切具体存在的系统(事物)都与包容它的更大的系统相套合,机体的基元系统--细胞与 机体整体相套合,机体整体与人文生态系统(自然、社会)相套合,并透过人文生态系统与太 阳系、银河系、宇宙岛,乃至整体宇宙层层套合。 【系统的半开放性】 宇宙是一个相对可分、 绝对统一的整体。 纵向大小套合的系统和横向并存的系统(万物、 万事)在“物质”(以粒子及其组合形式存在的可视的物质)的层次上是有一定边界的--是可分 的,而在超引力的大统一场作用力的层次上则是不可分的。即使在“物质”层次上,可分 性也是相对的。犹如一个篱笆,它能挡住比较大的“物质” ,如猪、狗、牛、羊,却阻挡不 住风、水、鸟雀的进出--它的开放是有选择性的。生物膜的半透性(有选择的透性)就是这种 系统半开放性的表现形式。 机体细胞向有机整体半开放,并通过中介过程(气液内环境)与机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 人体系统又向人文生态系统半开放,并通过中介过程(物理场、大气、水文地理及社会媒介、 意识形态)相互作用。这就是与人体系统直接套合的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所组成的套合链。 【系统整体的同构和同步 S】 任何一种物质的有序性,都是依着作用力的轨迹被组织起来的。 “死”的晶体是如此, 活的生命机体也是如此。宇宙整体的序,是依着宇宙整体统一的作用力的“自组织” ,同时 也决定了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宇宙的一切动稳态系统,都按着时空四维连续的序被组织起 来。原子这个小宇宙与太阳系乃至整体宇宙是同构的,人体系统与宇宙整体也是同构并同 步 S 的。 人体系统的“物质” ,沿着人体系统整体作用力的时空序被组织起来,形成人体的组织 结构。人体的时空序结构是在与宇宙整体时空序同步的反复 S 中形成的,从而获得了相对 稳定的系统结构。所谓系统的“自组织” ,同时也是一种“他”组织 --“他”序化过程。其 实系统的物质结构,就是系统的物质,在系整相干过程中,以能量为中介,与宇宙整体同 步 S 的时空序摹写。一切动稳态系统,只有在与宇宙整体同构并同步 S 的过程中,才有可 能是稳定的。这也就是宇宙万物之所以会遵循着同一规律--辨证法的规律(即道的规律)不息 S的 奥妙所在。 【中介状态与序参量】 局部系统与整体,系统与包含它的更大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必须通过一个中介过程 才有可能。系统的中介过程必须具有对内通应每一个局部,对外与人文生态环境和宇宙生 态环境中各种相关因素相互联系的属性。系统的中介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整体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综合状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体系统的中介过程来捕捉至今仍无法穷尽的众 多参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总和。为了正确地把握系统的状态,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 还必须从中介过程中选取一个对稳态控制有决定作用的特征参量作为系统的序参量。序参 量就是系统整体趋向有序的状态函数。我们用下边这一符号来表征系统的序参量:wx。wx 是由系统 S 力和系统 S 序构成的。求证序参量的方法,我们将在下面的定律中给出。 二、序稳控制律 【系统整体的不平衡产生系统整体的 S】 “不平衡是有序之源”(普利高津)。系统能量分布的不均匀,产生了系统趋向匀布的运 动,于是造成了系统整体的 S。持续的不平衡产生了持续的 S,这就是宇宙和生命追求平衡 的、永恒的“梦” 。 人体在种族进化过程中逐渐分化出身心两个控制系统。 心(神经系统)的控制系统与心理 过程及实践活动等随机事件相耦合。这是一种高能控制过程,它赋予人体生命过程以更高 的主动性。身(命门一经络)的控制系统,是种族进化过程较原始的、负载能量较低的细胞外 通讯网络,它担负着人体系统通应局整、身心(表里上下)、内外的序稳控制功能。 人体系统由于身心两个控制网络在上下、表里、前后、左右之间分布的不均匀,造成 了系统结构的不平衡,和系统整体持续的 S。 【有序与无序的协同与对抗】 人体是一个有序与无序同时并存,并不断由无序转化为有序的身心双控制系统。在心 理的随机扰动未超出有序控制阈值的生理状态下,系统的无序可以随时转化为有序,此时 有序与无序之间是协同的。当心理或外部的随机扰动超出了系统有序控制阈值,或在病理 状态有序控制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无序过程不能随机转化为有序状态;这时,有序与无序 控制过程就会发生对抗--持续的无序状态会使有序控制能力递减, 有序控制能力的递减又会 使随机扰动的参量相对累积递增,如此构成一种难以解脱的恶性循环。这是一切真性疾病 过程的 共性。 我们可以用下边的公式来表示它们: L--代表稳态控制力(趋序力,即虚实度)的随机状态变量,在 S 中医随机诊疗过程中,这 一参量是以脉搏波主波峰值的系统整体统计的虚实度(状态函数)来表征的。 S--代表系统无序度的随机状态变量。n1 n2 n3--分别代表各 S(n1+n2+n3) (1) SO Wx = L?S0--代表以百分表示的无序度最大的值。 1--表征系统优态的状态函数 三、状态嬗变律 依着趋序力的虚实(强弱),可以将人体生理和所有疾病过程划分为五种基本状态:一 为趋序力较强的高序态,二为趋序力较强的无序状态--强紊态,三为趋序力较弱的有序状态 --低序态,四为趋序力较弱的无序状态--弱紊态,五为趋序力极弱、无序度较大的重紊态。 机体的有序状态和无序状态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有序与无序的临界状态也可 以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三种无序状态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或向有序状 态转化。医学的功能,应该首先弄清楚各种系统状态之间的嬗变规律,并施以正确地干预, 促 使机体的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化、低序状态向高序状态转化;而不应当越俎代庖,去 直接调控局部功能;更不应当以损抑人体趋序力(即元气--生命力)的惨痛代价,去换取一时 的苟安。 【有序态向无序态嬗变的规律】 由于人体是一个有序过程与无序过程并存,并不断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自控系统,在 系统内外各种随机扰动绝对难以避免的情况下,稳序态控制功能的存在就显得特别重要。 机体一切局部正常的功能过程,均由先天给定的基因编码自动控制,而这一切只有在人体 稳态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人体的稳态控制功能一旦被削弱,无序状态就有可能频繁出 现,疾病发生的几率就将大为增加。所以说,系统的低序状态是一切疾病之源。 机体要远离低序态保持高序态,以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应主要依靠优生优育和强 化身心的养生锻炼。现代人类依赖物质文明的成果,企图以娇养身心的方法去获取健康, 这是一个误区,结果会使人类离健康更远。 远离健康的人类开始向医药求救,而医学是现代科学当中最落后的学科。虽然它的分 析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而对人整体层次的认识,尤其是对减熵(稳态控制)过程的 认识,如今还是一片空白,对疾病过程的治疗只能是“瞎子摸象” ,头疼医头。那种从炎症 和微生物感染的局部病灶着眼的对症治疗,以取代人体自身免疫功能,及以消除局部病灶 为主的外干涉疗法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将使机体的趋序能力不断下降、内环境污染日趋严 重。本欲自强,反成自戕,这就是当今医学必须面对的现实。 【强紊态向弱紊态嬗变的规律】 强稳态是一种趋序力较强,但由于超限的伤害造成的经络郁瘀而造成的无序状态。这 类疾病由于元气(即生命力、趋序力)未见明显的损抑,趋序力尚强,从表面看症状比较明显 (红、肿、热、痛等);但是,这类实证极容易治愈。只要把握整体、直探病机,将整体状态 扶正即可速愈,并可一次到位。如治疗不当,妄施压抑,就会令机体的稳序控制能力每况 愈下,使系统逐渐嬗变为趋序力比较低下的弱紊态(虚证或虚损证),使一些急性病逐渐演化 为缠绵难愈的慢性病。这正是当今慢性病患者的队伍不断增加和恶性疾病层出不穷的重要 原因。 临床症状(疾病现象)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趋序反应,而古今中外 的医学常常认友为敌,错误地将趋序反应(例如炎症、发烧、腹泻等各种自觉症状)当作疾病 本身;以致舍本逐末,滥施压抑,将其“治”成完全丧失趋序反应能力的状态,这是古今 医学走向的第一大误区。将各种恶性疾病的萌芽状态(功能性病变)不予重视,养痈遗患,待 到演变为很难治愈、无法治愈,或根本没有治疗价值的恶性疾病时,才不惜财力物力,医、 患、社会全体动员,这是当今医学走向的第二大误区。 【低序态向无序态嬗变的规律】 低序态是一种灵敏性和趋序力较低的弱稳态。这种稳态极为脆弱,稍遇烦劳、每逢内 外环境的随机扰动,系统就会偏向无序状态。其实,低序态本身就是一种不显症状的疾病 状态。所以说,低序态是一切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发生的基础。低序态的产生原因很多, 其中有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摄生不当、身心失调、医药源性损伤等等。 由于低序态极容易转化为弱紊态。由弱紊态进一步诱发的疾病又极容易被医学临床对 症治疗或其它逆调法错误处治,一旦被误治就会立即嬗变为难以纠正的、趋序力极低的无 序状态,即虚损症。虚损症更容易被误治,虚损症的进一步误治就会演化为难以救治的重 紊态,即所谓的“终身性疾病”和“绝症” 。对于在低序态的基础上发生的疾病,医学临床 必须考虑到机体趋序力低下的状态,万万不可心存侥幸以求速愈。只有在扶正治疗的同时 兼顾强化身心素质,使趋序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免除疾病的威胁。 【持续的无序状态是一切恶性疾病之源】 除了突发事件,死亡不是骤然降临的。除了超限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因素对正 常状态的机体所造成的伤害,疾病也不是突然发生的。一切恶性疾病都是在机体趋序能力 低下状态下才有可能发生,是机体在持续无序状态下被诱发的一种畸型的适应态。 疾病状态是一个由有序到无序,由持续的无序到完全无序(即死亡)--由渐变到突变的演 变过程。人类一切疾病,在这同一的无序状态,和同一熵增的演化过程中被统一起来。 见图 2,疾病一元观阶梯图谱。 在这个疾病一元观谱系中,所有的疾病都在时空演化的整体上联系在一起。如果将其 中的任何一种疾病从这个“金字塔”的结构中割裂开来,就会变成一种人们根本无法认识 的“怪物” 。总结一下现代医学的历史,除了外科手术和特异免疫疗法以外,只有细菌这只 “小妖”被我们捉到了。而这只“小妖”在高度有序的机体中,不过是一小团也可以充作 营养的蛋白质而已。为现代医学所忽略的人的整体状态,正是医学所应把握的疾病主体。 由于我们未能正确地认识疾病过程这一根本性质,才为众多的疾病现象所困扰,不得不在 冥冥中摸索。当今的医学还在自由王国的门外徘徊。 【人疾病B演A梯DV】 【人病V百分D】 病V中所列百分底窒蹈R床^察所作的估,H供⒖肌 D 2参考文献 《内经》 《伤寒杂病论》 《难经》 《类经》 《景岳全书》 《实验医学研究导论》伯尔纳 《躯体的智慧》坎农 《生理学》贝柯夫 《物理学的进化》爱因斯坦 英费尔德 《整体性与隐缠序》D.玻姆 《控制论》维纳 《协同学》哈肯 第一篇 宇宙之谜 - 中华文明的“道" 第一章 普遍真理存在吗? 第二章 通向真理的路 第三章 西方文化认识真理的历程 第四章 思想模式的统一 【提要】 ? 1、 “道” ,即宇宙万物的“一”(本质、规律),及人对“一”的认识。 2、人对宇宙万物的“一”的认识,只有在实践场的反复振荡(S)中才有可能完成。 3、真正的辨证唯物论的一元论(即现代化的“道”)是唯一正确的思维模式,即普遍真理。 4、普遍真理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高创造物。 第一章 普遍真理存在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章明义即讲: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 这分明是说,阴阳相应之道,是天地、万物、生命、精神,乃疾病现象的最根本的规 律。这种客观规律,一旦被人们认识,即成为普遍真理,即一种最一般的思维模式。作为 一种思维模式,它具有能够正确指导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最普遍的使用价值。于是就产生 了一个问题:普遍真理存在吗? 如果倒退两千年,放到《内经》产生的那个时代,这并不成为问题;而放到今天,在 人们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受到了科学熏染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就会油然而生。因为那重 视对事物、对世界进行分析研究的科学,是否认普遍真理存在的。而且,不仅是分析科学, 就连那想超越科学局限的“科学的哲学” ,以及当代几乎所有的西方哲学流派,都否认普遍 真理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提出“普遍真理存在吗”这样的问题,也就毫不足怪了。 人们排斥普遍真理,而普遍真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就是人类理性对世界万物统 一规律的正确认识,而这种对世界万物统一规律的正确认识,又是人类实践场反复 S 的必 然产物,有普遍规律,也就会有普遍真理。 人们之所以拒绝承认普遍真理,否认它的存在,是因为人们认为它不能为人的感性经 验所证实。 真是这样吗?若果然如此,那它就不能称作是普遍规律和普遍真理。普遍规律和普遍真 理之所以是普遍的,就是因为它无所不在。作为一种规律,它无处、无时不在。它即以“有” 为器,存在于“有”中,也存在于“无”中。它即存在于浩瀚的大自然中,也存在于人们 的心灵之内。它现在存在,过去存在,在天地未分的太初之时也存在。而且将来,即使有 形的万物湮灭,日月星辰都统归于“无”时,这普遍规律也依然存在,因为它就是以“无” 为本的、宇宙万物永恒的存在。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的思想,东西方古代的圣哲们,都曾对此絮絮叨叨地反复强调 过。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或者根本就不愿意去理会它。 有人认为,人的存在是有限的,它不能认识永恒。这是失去了上帝的庇护,变为孤独 的个体“存在”的西方人的自轻自贱。假如我们能够正确地将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都 看作是人类整体实践时空连续的延伸,那我们将会乐于接受如下一种观念:我们不仅能够 穷尽人类存在的一切,而且也能够穷尽物质存在的一切。对于这一点,当代的物理学家和 人类学家并不怀疑,他们正满怀信心地去探索宇宙和人类的一切行踪,并且越来越确信, 存在着宇宙的整体性和规律的统一性这一事实。 “人不能认识无限” , 这是人类为自己设置的障碍。 它跟另一个偏见联系在一起, 认为, 人可以“如实”地认识事物,认识世界。 所谓“如实”地认识世界,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妄想,同时也是一种魔鬼的诱惑,它 将人类的心智引向迷途。其实, “如实地认” ,不论是对普遍存在的物质,还是对以“类” 存在的特殊事物,或者是以个体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能的。在整个人类认识的历史 上,我们既找不到这种“如实认识”的先例,也找不到现例。我们人类头脑之中那层薄如 蝉翼的大脑皮层,完全展开来,也不过有数平方米大小, “如实”地用它来包裹我们屁股下 面坐的椅子,也还不算宽绰,还谈什么认识世界?再说,这样“如实”地包裹,也不能算作 是“认识” 。 人类只能用符号表示的,从抽象到“抽一”的简化形式去认识世界,认识万物的本质 和规律,认识万物的“一” 。 既然世界是统一的,它的根本规律是同一的,那么,我们也就能通过“抽一”的理性 认识达到对真理的认识。既然它是普遍真理,我们也就能够随时、随地,在任何事物上找 到它、认识它。如果说所有的泥土都是同一的,我们随时随地俯下身子,抓一把泥土,就 可以认识所有的泥土。难道有必要将所有的泥土通统塞进我们的大脑,才算达到了对泥土 的认识吗?那种用相对真理的加法去求得绝对真理的作法,无异于对普遍真理的埋葬。 虽然否定普遍真理存在的这种思潮历来就有,不论是东方的古代,还是西方的古代, 也不论是分析科学时代,还是科学从“分析”向“系统”转变的现代都存在着。但是,那 渴望对统一世界的普遍规律有所认识的,这种“抽一”的追求,也差不多跟人类的文明一 样渊 源流长,而且还是那样地强烈,那样地执着。东方的老子、西方的赫拉克利特、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黑格尔以及穷其毕生生命追求对世界的统一认识的爱因斯坦,他们那饱含智 慧的思想,虽然常常被人们称之为“神秘主义” ,遭到各种各样的误解和歪曲。但是,他们 那深 邃的思想历经千载,不仅没有被人们遗忘,反而在统一的世界被科学分割为几千个部门, 人们逐渐沦为“分工的奴隶”的今天,仍历久弥新。人们在实践过程的不断反思中,越来 越品尝到这些大圣大哲们的智慧的甘芳,深深地领悟到,在他们看似简朴的思想中蕴含着 伟大的 真理。 这是由于近代以来,人们在企图以分割世界来认识世界的努力中,最终认识到,世界 是不可分割的。 这不可分割的世界,即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之外,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之中。 当现代科学以其敏锐的触觉,搜寻遍了视野所及的每一个角落:质、能、信息、生命、思 维以及各种各样的真空和所有的相互作用,最后仍然不得不承认,不可分割的世界的物质 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这普遍存在的物质与它的时空连续的最普遍的运动规律 (S),不可分割 地联系在一起。 而这正是老子的以“无”为本,合有“无”为一元的反复周行的“道”所蕴含的主要 思想。 虽然分析科学排斥“道”的存在,而“道”的思想却并不排斥科学,甚至也不排斥那 些最简朴的直接经验,而是以一个时空连续的整体,将“有”与“无”以系统的形式统一 起来。 这也正是与老子的“道”一模一样的、建立在爱因斯坦“唯一” 、 “场”(见他与英菲尔 德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基础上的,闵可夫斯基和爱因斯坦时空四维的世界模式。 黑格尔说,只有时空连续才“使运动成为可能” 。列宁也说, “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本 质”(列宁《哲学笔记》P261-262),而黑格尔的辨证法的“逻辑”就是一种从无到无、从而 回到它自己本身的时空连续的“运动”(同上 Pll2)。 这种辨证规律,是客观世界实实在在存在着的、自己的运动规律。这种实在的规律, 一经被我们人类的心智所把握,并用一种抽象思维的形式(即思维模式)表现出来,就成为普 遍真理。 普遍真理不是别的,它就是客观世界普遍规律的、 “抽一”的反映形式,它既不是人们 凭空的虚构,也不是肉眼所见到的事实。它可以通过每个人的实践,每个人理性的反思得 到证明,只要它是不带偏见的。 列宁曾经说过: “无论天体运动或机械运动(地球上的),或植物和人的生命--它们都不仅 把运动的概念,而且正是把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即辨证运动的观念灌输到人类的头脑中。 ” (《列宁全集》第 38 卷 P390 页) 这种 “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 也就是 “道” 。 它就是世界万物的 “一” 。 虽然具体事物“ ( 多” ) 的形式各异,然深究之,则其“核”又无非“道”也,都是时空连续,周而复始的气 (场 ) 的振荡。明白了这一真理,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和柏拉图 的“理型”(即一般人们所说的“理念”)既为天下所共有,而又为万物所分享的缘故了。同 时,我们也更不难理解辨证法的规律之所以为普遍规律的道理了。 作为人类思维模式的“道” ,是对世界万物根本规律的“抽一”的反映形式。它是外延 最广的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高反映形式。它即不是对事物的离散的、抽象的认识,同时也不 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自身。我们的思维将这“根本规律” ,创造性地“抽一”的反映出来,只 能作为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认识世界的一种逻辑工具(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它不能取代我 们对具体事物的具体认识过程。 列宁引黑格尔的话说: “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应该理解为对最高抽象物的具体运用, 即对真理的“活化”过程。我们追求真理,并不是为了好玩,求得它,也不是为了作摆设, 而是为了给我们自己,给人类造福。正是在具体运用的实践过程中,真理总是 (而且必须) 与我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和改造过程相结合。所以说,实践的理性,它既不是干巴巴 的辨证法的教条,也不是可以任我们到处生搬硬套的、做糕点的模子。我们要真正认识具 体事物,必须在对样态各异并随机变化的具体事物的认识中,去不断反思才有可能。而真 理不过是为我们的思想引路的向导,它可以为我们引路,但却不能代替我们走路。 世间一切具体的、随机存在的事物,总是样态各异: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两滴 完全相同的水滴,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和两种完全相同的疾病?正象赫拉克利特说的: “人不 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 ,这是万物的“异”性。而这样式各异的万物它们又全都遵循着同样 的“道”的规律,反复不息地 S 着。这又是万物普遍相同的“同”性。 正是万物这种普遍相同和普遍相异的有机结合,才构成了这个既丰富多彩,又高度统 一和同一的世界。 恩格斯说: “世界除了物质、除了物质的运动以及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之外,再也没 有永恒的东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梅州市平远县顺企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