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达摩祖师传下载只传一部楞伽经。修色身的意义在哪里???

达摩大师血脉论
达摩祖师著
查看 (800)
达摩大师血脉论&达摩祖师著&达摩大师血脉论序&右朝奉郎通判建昌***赐绯鱼袋任哲作&原人之心,皆具佛性。泛观诸家禅说一切经文,原其至当之理,未有不言自己性中本来真佛。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盖谓自己真佛,不出一性之中。人人不自委信,所以向外驰求。将谓自性真佛外更有别佛,故诸佛诸祖师说法要人省悟自己本来真佛,不假外求。又缘种种法语泛滥不一,转使学人惑乱本性,无悟入处。惟有达磨血脉论,并黄檗传心法要二说,最为至论。可以即证自己佛性,使人易晓。比之求师访道,钻寻故纸,坐禅行脚,狂费工夫,相去万倍,此非小补。绍兴癸酉见独老人任哲序。&达摩血脉论&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 校刻&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若未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挥,不觉堕生死海。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它一切众生,令入魔界。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问:‘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著心,见佛即不许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解。’&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间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师曰:‘汝曾作梦否?’答:‘曾作梦。’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 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答曰:‘不别。’ 师曰:‘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乎问著,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众生若不迷,因何问著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惟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号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名虽不同,体即是一。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佛。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见前,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见,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它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著,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摄。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乐著,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若从圣入凡,示见种种杂类,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它不得。圣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它。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说。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自知。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它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远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欲无罪过。经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欲无罪过。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它良善,自赚无益。善恶历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狱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以不信。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复如是。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虽受是苦,直问著亦言我今快乐,不异天堂。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它也。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著,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进苦行。乃至入水火,登于剑轮,一食长坐不卧,尽是外有为法。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汝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是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性,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动心动用。动是心动,动即其用。动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动即心用,用即心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故经云: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哮而未曾哮,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业脱。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颂曰&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偈曰&吾本来此土。 &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达摩大师血脉论终
视频: 《达摩大师血脉论》1--慧律法师慧律法师主讲《达摩大师血脉论》慧律禅师 主讲演讲时间:民国84年7月演讲地点:高雄文殊讲堂弥陀念弥陀 念佛恩 恭录 和尚缘 校订&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诸位法师、诸位在家居士,今天是一九九五年,国历是七月十五,星期六,从现在开始,就可以比较放松心情来做弘法的工作。在《药师经》讲完以前,大概给整个大乘佛教的思想,有一个相当的基础。诸位如果肯用功的话,把以前讲过的重复的听,同时融会贯通,那么今生今世在经教方面,就不会很困难。那么为什么要加强禅学方面的思想?因为禅,它是讲见性法门,在《大智度论》里讲:五度如盲,那么般若就像眼睛一样。简单讲就是说,要用般若的智慧去布施,要用般若的智慧去持戒,要用般若的智慧去忍辱,要用般若的智慧去精进,也必需用般若的智慧修禅定,这样子才能得到佛道——般若是一切的引导。禅学为什么很重要?重要到没有它没办法成佛,没有禅学的心地的见性的功夫,你要把净土法门念得很好,很困难!因为他会在生灭里面打转,他不能体用一如,性相一如,所以这个禅学,它是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在禅学方面,我们以前有讲过《六祖坛经》,还有《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师父认为这样子还不够,为了要诸位对空性思想、见性的思想彻底的了解,使我们在道业上,在一念之间能够受益无量,所以我们必需开禅学方面的课程,师父就去收集一些资料,看看哪些资料能够单刀直入的谈论,而且讲的文字能够契入见性法,那么我看这个达摩大师的《四行观》、《血脉论》、《悟性论》跟《破相论》我觉得讲得非常好,简单扼要,单刀直入,没有葛藤,非常清楚的指出见性法门是什么,所以我们今天要讲这个达摩大师的《四行观》、《血脉论》、《悟性论》跟《破相论》。《最上乘论》是五祖弘忍大师所讲的,那么(本书)后面的《传心法要》是黄檗禅师所讲的,那不一样。因此这一本达摩大师讲了四篇,五祖弘忍大师讲了《最上乘论》一篇,然后《传心法要》是黄檗禅师所讲的。我们这一次这个禅学,我们要用国语来讲,因为以前我们全部都用台语,台语可以在台湾省比较普遍的流传,但是因为这是见性法门,它是深不可测的。如果国语听不懂的话,那可能多是年纪稍微大一点,譬如说六十几岁、七十几岁的人,他国语比较没有办法,那么就请他老实念佛,说实在的话,这一门课程是专为年轻人开的,专为老参开的。也就是说,他必须亲近佛法僧三宝要有相当的基础,否则他没有办法,完全没有办法了解师父在讲什么,他会把一切语言化作观念,这个观念变成我们追求的地方,这就是严重的错误,这样子是永远不能成佛。因此啊,给这年轻人一个最上乘的佛道——见性法门,也给这些老参的人,也就是年纪稍微大,但是他参学参得很久,单刀直入的指出:我们见性成佛,在不生不灭的涅槃里面,过现实的生活。所以禅就是最现实,因为见闻觉知都是禅,禅也是最超越,因为见闻觉知当下就是空性的平等自性,我们要解开六根束缚我们的这个心结,也必须从六根的见闻觉知下手。简单讲,禅是既现实又超越,不离当下。禅,它是最现实的东西,所以在禅宗里面讲,众生见一切相而束缚,何以故?因为不了解本体的空性思想。凡夫见相,而圣人见体,凡夫只有见到外表的东西,可是圣人他见到相的当下的体性,所以用一个空性的平等法,就可以贯串无量差别的现象,然后就安住在无所住的当下这一念,就解脱。所以我们这次用国语讲,其实也希望把这个录音带流通到大陆去,因为大陆沿海地区、闽南地区,台语他们听得懂,但是在内陆的省份,就比较没有办法,所以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国语的录音带。那么我希望这个禅学方面用国语来讲,第一个可以栽培法师,因为我们这边法师都是年轻人,都是四十岁以下,平均三十岁左右而已;还有,也希望亲近师父四年以上的在家居士,有一个更深一层的体悟;第三个原因,就是希望能够把这个国语的录音带,散播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希望他们对禅学能够彻底的了解。对禅彻底的了解,就了解净土法门是绝对真实的,以后他念佛,他就会透过自性清净心念佛,就知道这个世间无一法可得。所以师父在禅学方面,有深刻的体悟,以及很大的受益,那么我愿意把我深刻的体悟,跟这一份的受益平等的布施给一切的众生,希望大家能够化烦恼为菩提,能够转凡成圣,在一念之间,契入实相空性的义理,然后对净土法门深信不疑。现在我们来打开第一页,我们现在所看的页数,不要看左边右边,要看最底下,01,为什么呢?这样一翻就知道第几页,这样比较好一点,以后我们所讲的页数都是最下面的页数。好!现在诸位翻到第一页:[菩提达摩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菩提达摩,那么就是菩提大师,这个在从小时候,我们就看过很多的电视啦、电影啦,对菩提达摩的这个传记,做了一个简单的一个观念,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他是个第三的太子,然后到最后的时候,他说他入涅槃,结果人家在另外一个地方碰到他,后来就命令开棺,把这个棺材打开,只剩下一只鞋子,以前电影都有这样演。那么为了使大家对菩提达摩更清楚的认识,我们在这里还是要讲一下。那么菩提达摩,他是出生在西元几年,没有人晓得,因为他是来自于印度嘛,但是他是在西元535年入涅槃的,所以出生是打个问号,可是入涅槃是西元535年。那么梵语[菩提达摩]翻译成中文叫做[道法],也就是我们法道师的(名号)反过来,法道的反过来:道法。菩提达摩叫做道法。那么在过去有很多人,称菩提达摩、达摩大师有不太一样,翻译的音或者是叫菩提达摩多罗,或者是叫达摩多罗,或者叫做菩提多罗,统统有,所以通称叫做达摩。因此无论电影、小说,都念达摩法师、达摩大师。那么达摩大师他是印度人,是我国禅宗的初祖,那么是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传给摩诃迦叶,摩诃迦叶传给阿难,就是这样了一直传。。。在印度传了二十八代。二十八代以后,这个达摩大师认为,中国震旦这个地方,是大乘根器的地方,所以他来到这个地方,就一定有这个因缘,因此他在印度天竺是第二十八代,当然来到中国就变成第一代祖师了。那么达摩大师,是南天竺的香至国的国王的第三个儿子,那么他跟这个般若多罗学道,还有跟这个佛大先,并称为门下的二个甘露门,那么四十年之后,受这个衣钵。所以达摩大师到中国来时,年岁已经相当大了,你看这个画像就知道,达摩大师这个画像,双眼炯炯有神,然后满脸的胡须,然后面壁,是不是?所以我们看到达摩大师的这个造型,是不是这个样子,也没有人见过,那人眼睛一看起来,炯炯有神,所以自古以来,我们这个素描啦、绘画啦,都喜欢画这个达摩大师,每一个人都把他的胡须画得很多,电影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对他一个印象,是不是这样的造型我们不晓得,不过他来到中国时的年纪已经相当大了,至少六、七十岁了,相当大的年纪了。梁武帝普通元年,也就是西元520年,那么另一种说法,是南朝宋代的末年,达摩大师泛海到广州的番禺,这是师父这里的资料,那么梁武帝派遣使者把他迎至建业,当时候的首都,但是跟这个梁武帝不相契,因为梁武帝著相。梁武帝问菩提达摩,就说:朕造了寺庙几万间,度了十几万的出家人,功德大否?菩提达摩就说:没有功德。菩提达摩讲的是超越因果的清净自性,梁武帝问的是生灭的世间,六道轮回的因果的善跟福德而已,所以他说没有功德,功德要从自性清净的本性才能显露出来,所以两个人,一个是皇帝嘛,一个是大师级的嘛,就只能互相尊重了,话不投机半句多啊!这个菩提达摩大师认为因缘还不具足,因此就渡江至魏,就向北渡江。在这个电影上是这样讲、这样演的啦,是真的是假的不晓得,他渡江是怎么渡的呢?他就这样看一看,旁边刚好有芦苇,他就摘一个芦苇,丢到这个水面上去,他就站到水面上,电影的效果不错,就这样子划过,站在芦苇上面就过去了,那么他就止住,安住在这个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当时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菩提达摩的用意是什么,所以那个时候他壁观,叫做壁观婆罗门,面向山崖的墙壁入定,那为什么称婆罗门呢?因为他是南天竺香至国人,有人作婆罗门国、波斯国,所以这个[波罗门],它是个国,达摩大师出生的地方,壁观婆罗门是指有一个来自于婆罗门国家,修这个壁观的一个出家人。当时神光大师,也就是二祖,后来改为慧可大师,当时候神光在这个伊洛披阅群书,但是因为他学的到是世法,然后因为他学问非常的好,以旷达闻,他看的书看的太多了,四书五经啦,儒家的思想啦、天文地理啦、易经,无不通达,可是他内心里面还是没有办法解决内在的问题,他始终觉得这个究竟,不能给他一个真正的彻底的解脱,世法懂得很多,但是对解脱没有办法。因此他就很仰慕,据说印度来了一个黑胡子的,黑黑的,长得很高大的,然后六、七十岁的老人,但是禅定很历害,他一定有办法指引我解脱,因此就仰慕菩提达摩的这个高风亮节,因为他坐在里面都不吃的,面壁,然后到那个地方碰到下雪,跪到外面时下雪,下了三天三夜,这个神光,他还是不为菩提达摩所感动,后来啊,这个电影也是这么演的,就断臂,砍了左手,断臂求法,菩提达摩认为这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达摩大师就被感动了为他的诚恳,因此就问他说:你所为何事啊,因何而来啊?他说:弟子心不安,弟子心不安,我这个心没有办法,始终没有办法定,不晓得自么办,书是看很多了!然后菩提达摩说问他:将心来,安汝心。你把心拿出来,我帮你安,然后这个神光就找来找去。。。。。。根器利的人就这样,说:觅心了不可得。菩提达摩就说:我已经把你的心安住了,既然了不可得,就无所住嘛,我就已经把你的心安住了!因此在达摩大师底下几年,达摩大师就把这个心印传给他,改名叫做慧可。那么经过九年,菩提达摩已经有继承人了嘛,经过九年就想要西归,欲归西方,交代慧可这一宗的秘奥,然后把袈裟跟《楞伽经》四卷,交给慧可大师,因为找到传人了,一个就可以了,是不是?他就会继续传下去了,不久他就入了这个涅槃了,葬在熊耳山的上林寺,经过了三年了,魏朝派这个魏使宋云度过葱岭的时候,刚好碰到菩提达摩,携带着一只鞋子,绑在拐杖上面,打着赤脚,只剩下一只鞋子,看得很清楚,刚好在这个葱岭,由西方要越过印度的葱岭那个地方,看到菩提达摩,菩提达摩用个拐杖,还绑著一只鞋子,那么师一生颇富传奇,也没有办法分辨他到底深到什么程度,是真、是伪没有人看得出来,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大师,那么达摩大师示现这个寂灭的年代,有两种讲法,第一种讲法,是梁大通二年,西元528年,或者是梁大同元年,西元535年,但是一般人都是采用西元535年,是他的涅槃的时间,那么梁武帝后来就尊称他叫做圣胄大师,那么唐代宗的时候,到代宗的时候,谥号圆觉大师,他就把他建一个塔做纪念,他的塔叫做“空观”。他的弟子除了慧可以外,比较有名的,还有道育大师,昙林大师,还有僧副大师,昙林等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到:弟子昙林序。所以他有几个高足,慧可以外,道育、僧副,那么及昙林这三个大师。好了!菩提达摩我们就这样子简单介绍一下,给大家加强一个印象。[菩提达摩大师略辨],[略]就是大约、大概的、简要、重点的,[辨]就是判别、分析,或者是解释。就是大约、大概的来判别、解析大乘入道,我们中国修大乘法嘛,那你修大乘法,你要入道,入道就是要门道啊,你怎么样才能走到这个门道呢?你这个门道弄不清楚啊,你就是跑到山上,自已去住过十年、二十年,你都不可能开悟,因为门路错误啊。所以叫大乘入道四行观,四种修行的观照,四行观。那四行观呢?第一,报冤行,就是我们要认清楚,今天的因缘果报,都是宿世恶业所感,所以不要冤恨、不要忧愁。也就是说,在业感缘起当中的逆境,要能去接受,简单讲,报冤行就是我们要认命,我们不要抗拒命运的安排。也简单讲,我们要懂得,缘起法里面的果报是有定数的,是有一定的定数,我们不是宿命论,但是我们了解因缘果报。什么叫做报冤行?简单讲就是在因缘果报里面,无怨无悔,甘心甘受,自够欢喜的去接受一切的境界,那么你的心从来不动摇,也就是说不会抱怨上苍给我的这个色身,譬如说丑陋啊,譬如说贫穷啊,譬如说夫妻吵架吵得很历害,统统没有怨恨,或者是生了一个智障的儿子、残废的儿子,都不怨恨,乃至于我做一切的事业,我也从来不怨恨,我只要尽心尽力,那么关于个人的福报,赚多少钱也不抱怨,娶什么老婆也不抱怨,这样子的话,我们了解生生世世我们造恶业,今生今世人家是来报仇的,所以我们很欢喜的去接受,还债想,叫做报冤行。这样可以入道,没有这一层的观念,不能接受命运,跟命运争吵的人,是不能入道的,所以这个叫做报冤行。第二,叫做随缘行,什么叫做随缘行呢?因为缘就是因缘产生的一种业力,不管是苦、是乐,都是我宿世所造的(业力的)感应,所以说一切苦乐不要去动摇。简单讲,一切的因缘法所显现的苦乐,或者是欢喜、忧愁,统统不要去动到这个念头,这样就能够合于道,也就是缘起就是空性,当下就是道,缘起里面有喜有乐,对不对?有忧有苦啊,意思就是说,不要在情绪化里面,一直在打转,因为缘本身就是感应力,我们造善业得乐,我们也不要执著,我们造恶得到苦,这个缘起,我们也不要动它,动到这个念头。也简单讲,在缘起法里面,没有所谓的苦跟乐,没有所谓的忧跟喜,这些都是生灭无常法的东西,所以我们要随一切的因缘,放下、如如不动,这样子就合于真正的禅法,道就在里面,如果我们一直在情绪里面高低潮,在生灭的无常法里面拼命的执著,我们根本不了解道是什么,不了解。要与大乘道相应,随缘两个字,要彻底的遵守。第三,叫做无所求,众生他是处处贪著的,他不了解我们这个苦乐,善恶业报,是随着一切因缘来的,就算你求的话,你也离不开三界,所以我们如果了解说,有身皆苦,三界不得久居,那么对三界里面的一切贪欲心,马上全部都停止,心静如水,为什么要无所求?禅宗里面讲:求也没有用,求的东西一定会消失,只有从自性清净里面,发挥出来的这种自性的智慧,它是永恒的生命。生命有两种,一个是色身的生命、肉体的生命,一个是法身的慧命。肉体的生命无常的,你怎么求,它还是死亡,怎么求,它还是死亡、还是无常,那么只有怎么样?透过般若的智慧,了解毕竟空的道理,了解这个世间缘生缘灭的东西,不值得我们去求,当下就放下一切的贪,因为贪不到,嗔,对不对?贪、嗔就是来自于愚痴。所以我们无所求,是大乘入道的根本,活在这个世间里面,我们要安分守已,我们于世间无所求,对不对?所以禅宗说:无所求、无所得、无所惧,这是禅学的九个字,入道的根本。第四,叫做称法行,[法]就是以“自性清净”才有称法行,简单讲就是要见性。如果没有见性,自性没有得到清净,这不能称为称法行,这个叫做妄行。所以后面有讲到:若不见性,不名善知识,如果一个人没有见性,他不能称为一个善知识。好啦!这四行观就简单介绍到这个地方,现在继续讲第一页。[弟子昙琳序]昙琳,这是达摩大师的弟子,昙林,隋代僧,是隋朝的出家人,生年不详,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弟子,又称为昙林,或者法林。这个[琳],有的人没有加上左边的玉部,我们查资料,只有双木“林”,没有左边的玉部,也称为法林。那么因为他的臂,也就是手臂被盗贼所砍断,所以人家称为无臂琳。那么从北魏元象元年,西元538年,到武定元年,就是西元543年期间,为瞿昙般若流支跟菩提流支,或者是佛陀扇多等等,这些诸师把印度文翻译成中文,那么昙琳大师是担任笔受,这学问是相当好的,同时昙琳大师撰写这个序文。还有就是嘉祥大师,就是吉藏大师,所著的《胜曼经宝窟》一书当中,常常引用昙琳大师所写的《胜曼经》的注疏,所以说《胜曼经》的研究是昙琳大师的一个专门,那么他曾经编辑这个菩提达摩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一文,同时写这个序文,那么《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那么也是讲到昙琳大师的事绩,这个是达摩大师得意的一个门徒。[法师者,]诸位要注意,法师这两个字,不是指以法为师,以法师人,这是指达摩大师,这要弄清楚。法师,不是通称的法师,是专指达摩大师。达摩大师者,这个人怎么样呢?[西域南天竺国人,]那么中国称印度当然是称西域,是南天竺国人,南印度人,天竺就是印度嘛,当时印度分为五天竺,那么他是南天竺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这个[神]字,说:这个人很神哦![神]的意思是不可思、不可测,叫做神。[神慧],他不可思、不可测的智慧。[疏朗],这个[疏]跟注疏的疏,疏通的疏是一样的,[朗]就是明达清澈,广阔或者是高远,疏朗的意思就是通达,智慧通达,个性开朗,可以这么说。心情、心性、个性怎么能够开朗呢?因为他明达智慧清澈的本性,然后广阔而且高达,所以叫做神慧疏朗,意思就是他不可思、不可测的智慧很通达,为人明达清澈,广阔高远。[闻皆晓悟;]只要听了他说法,多少都会有悟,悟就是明白、了悟,闻皆晓悟,他本身有这个自利的根性,他听到一切法,他就开悟,没有一样他不通达的,当然他有这个能力啦,所以他开示后代的人,也都是以见性法为指导,所以说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他是一个上根利器的人,他见到一切的法,他就自已能够开悟,叫做闻皆晓悟,这是个大根器的人。[志存摩诃衍道,][摩诃衍道],就是大乘之道,他的心一向就存在、就向这个大乘之道。[故舍素随缁,]这个[素]就是白衣,舍掉这个白衣,这个[缁],本来是指黑衣服,是僧衣的意思,意思是指出家修行之人,所以我们有这个《缁门崇行录》,这个就是指出家人,就是舍掉白衣,就跟随著出家了。[绍隆圣种;]这个[绍隆]就是继承而发扬光大,也就是所谓的继往开来,绍隆圣种,那当然就是佛的种子了。[冥心虚寂,]这个[冥心]就是深入、深潜在心底,默默的不言,[虚寂]的意思就是空寂。简单讲,冥心虚寂,就是潜心于空性的思想,虚寂之佛道,或者是潜藏这个妄心,慢慢的观照,使妄心消除,而致虚守寂,达到了虚,就是无所生,寂就是守住这个空性,所以冥心虚寂,也就是潜心在虚寂的佛道,也可说是潜藏这个妄心,而致虚守寂。[通鉴世事,][通]就是通达,[鉴]就是明照,他不但对佛道,出世间法的佛道很通达,还有通达明照这个世间的万法差别相,事相。[世事],就是一切的差别相。[内外俱明,][内]就是内心对清净的自性悟道,[外]是指一切事相建立的一切法。所以叫做内外俱明,就是内心的心性彻底的明了,外在事相的一切法、俗谛,无不明了,这个人不得了了,跟佛没什么两样了。[德超世表。][德]就是德行,[超]就是超出,世表也就是说,我们说世间的表率,意思就是当代的模范。那么世表就是说尘世之外,叫做世表,超出尘世之外,意思就是说,世间人的一个表率、一个代表,那么世间的代表就是君子,他不但是世间当代的模范,他还超越它,当然就是出尘了,就是尘世之外。所以德行超出一切尘世之外,叫做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悲]就是慈悲。这个[悔]字不能解释作忏悔,要解释作怜悯,[悔]字跟这个言部的教诲的[诲]意思是一样的,为什么要教诲呢?因为众生值得怜悯,他怜悯众生,所以悲悔边隅,意思就是慈悲怜悯的来教化,[边隅]就是边地,没有佛法的地方,没有佛法的地方,当时我们中国的佛教不是很鼎盛,也没有禅宗的思想,是不是?所以说悲悔边隅,就是慈悲怜悯这些边地的可怜众生,为什么呢?因为[正教陵替],那时候印度的佛教已经慢慢慢慢的衰微了,所以说正教已经陵替,[陵替]就是衰弱,或者是讲废弛。[遂能远涉山海,][遂]就是于是,[能]就是因而,远涉山海,当然嘛,从印度到中国这个地方相当远,所以不是涉山就是渡海啦![游化汉魏。][汉魏]就是中国的北边,那么[汉]就是中国,[魏]就是北魏,那么中国这个汉魏,就是朝代啦,中国的北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亡心]就是没有信心,本来没有信心的这些读书人,到后来没有一个不归信的,亡心就是无心,无心就是没有信心,这一句话也就是说,本来没有信心的这一些学子们,后来没有一个不信仰达摩大师的。[存见之流],[存]就是心存,[见]就是我见,心存我见之辈的,[流]就是品类,怎么样?因为他不了解禅宗的平等空性,即心即佛的道理,[乃生讥谤]。讥谤这个[谤]就是言过其实而诋毁,叫做谤,人家没有那么样子的,他把他扭曲,所以可见达摩大师也受过诽谤。好像要做一个大师,他的过程就像佛陀的示现一样,被诽谤是避免不了的。[于时唯有道育、惠可,]在当时只有他的两个徒弟,道育大师、惠可大师,这个惠有人写作智慧的慧。道育这是个大法师,也是菩提达摩的高足。[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这两位出家人,虽然是后生,就是虽然慢一点出生,就是年轻人罗,但是[俊志高远],[俊志]就是崇高的志向,也可以解释作才智过人,眼见很高远,很有远见。[幸逢法师,事之数载,]就是幸运的遭逢达摩大师,奉事他几年。[虔恭咨启,善蒙师意。][虔恭]就是虔诚恭敬的,[咨启]就是咨问、启教,也就是启请开示。[善蒙师意],善于承受体会,这个[蒙]可以解释作体会的意思,[善蒙]就是蒙受教化,体会师父的用心。[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达摩大师感动于他,[精]就是真实的,是真正的很诚恳的,然后[诲以真道],就是教导他,这个真道就是究竟之道,因为这个禅宗一入就是如来地,没有阶级的,不论阶级的,单刀直入,悟了就是佛,没有这个枝枝叶叶,没有这个葛藤,一悟就是佛道![令如是安心,]所以我们众生常常讲:哎呀!只求心安。没有一个人心安,没有一个人心能够安得住,为什么?你不见性,你就有所住,有所住就心不安,在生灭法里面,假相的世间里面,拼命的怎样?产生错觉、妄想、颠倒,他的心安不下来,安不下来,安不下来就算八字、看地理,然后就搞一些稀奇古怪的神道设教的,念念咒啦、驱神弄鬼的,为什么?心不安嘛,心不安嘛!要是见性的人,这一些都可以省下来。[如是发行,]就是发起实行,实践的意思。
视频: 《达摩大师血脉论》2--慧律法师令一切众生能够把心都安下来,所以师父曾经也讲过,一个佛教徒,不能够单靠一股热诚来为三宝服务,我们如果不听经、不闻法,我们的心根本没有办法安住,今天我到这个地方去工作,跟人家吵架,为什么?心不安嘛!今天到那个地方去,又跟人家吵架,你想想看,我们是个佛弟子,为什么本来是要做功德、做福德,来服务三宝的,结果因为我执、我见太重了,因为什么?他不见性嘛,不平等嘛,没有包容心嘛,跟这个也吵架,跟那个也吵架,为什么?心不安嘛!所以一个佛弟子,不能单靠一股热诚来服务三宝,你就认为你能够永远的在这个地方,不可能的!你很发心,发心要怎么样?人家来讲两句话:哎呀!那边比较好,功德比较大!又去了,心又动摇了,是不是?所以我们的心、我们的道,如风中之毛,没有真正的道,两句话就改变了,两句话就松散了,两句话心就乱了,所以说没有办法单刀直入的去实践,正因为不了解自性的东西。[如是顺物,][顺物]就是随顺众生,用方便善巧随顺众生。[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这个[壁观]在旁边写:理入。[发行],这个发行的意思,就是起而行,说:坐而观,起而行。坐着就理入,观照啊,观照就是理入,但是你总是要动啊,要动啊,要妙用现前啊,那当然要发行了,发起这个实践,是不是?要发起这个实践,要实践了。[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遣]就是令,令其不著,你只要不著相,那佛道就完成了,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嘛,你要不著,那么不著的话,就没有分别心,就没有分别心跟执著心了,那么就没有颠倒了,那这个就是佛道了,所以就是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尔。]说其由来,如此而已。&[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这个[要]就是简要、大道,你要入道,有各种法门,[多途]就是多种法门。[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就是坐著就要回光返照,为什么?理是一嘛,[一]就是空性绝待的东西,你不悟到无生的理,不悟到这个空性绝待的理,你没有悟到见性,无一法可得的这个见性的理,你怎么修行呢?这个[理]字,全部都是指空性,无一法可得,怎么样?理入,理就是一嘛,事有千差万别,理就是平等法嘛!行就有无量的差别相,行住坐卧啦,自利利他的说法修行啦,在相上里面,要体悟到理体,所以理入就是理,那么行入就是事相,那么在事相上要磨练,然后要会归到观照的理体,那么这么样子,就可以达到性相一如,禅宗里面所讲的:就即心即佛了,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嘛![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教]就是言教,[悟宗]就是悟心宗,就是藉着语言去悟到自已心性,叫做藉教悟宗,这个太重要了!一般人我们听经闻法,纵然说得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在名相上打转而已,教义教理再通达,如果不悟到清净的自性,清净的见性法门,他也不过是世间的世俗,何以故?所有的言教都是生灭,所有的言教都是形相,都不真实,为什么?因为见性是心地的功夫,心地的实在的功夫,没有心地的功夫没有办法解脱,我们会在文字相里面彻底的打转,转来转去。。。转不出一个所以然,所以我们的一般人,说见性、说开悟,那只是名相的东西,所以说般若,不明了般若;说心性,不名了心性,何以故?一天到晚都把语言文字、化作一种观念,然后把观念认为这个就是真理,这就完蛋了!这个禅宗自内证的心性的东西,除非你能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去体悟到、证悟到,自内证,内证的实实在在的去相应,空、毕竟的、究竟的这个佛性,否则的话,在语言里面打转,通通是世俗法!所以讲经讲得好好的人,并不一定很有修行,并不一定能够解脱,因为他所讲的,是按照语言、文字(在世俗)里面(打转),是不是?要真正解脱的人,一定要在彻底的心性下手,什么叫做在彻底的心性里下手呢?就注意你的起心动念,如果你不悟道,至少你所起念,要往好的一方面去想,要平等、要慈悲、要无所住,这是才真正的修行人。我们不要弄得,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念《弥陀经》,念了以后,然后烦烦恼恼的,所以你要解脱啊,那还有十万八千里。我们今天如果对禅宗的见性法门,彻底的去了解,就空一切法,万缘放下,然后一句阿弥陀佛提起,就是依体起用,那不是自性佛是什么?决定上品上生。[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含生]就是有情,我们绝对相信一切的有情,都[同一真性],同样一个本性,但为外来的客尘,[客尘]就是受到外境的影响,然后我们执著,化作我们内在里面的妄想,所以这个[客尘]是指境界的意思,外在的境界,我们有强烈的得失观念,不了解外在的东西,不是真实的,所以,[为客尘妄想所覆]。[覆]就是隐盖著,不能显发明了。如果你能够这么做,怎么做呢?你就会成道。[若也舍妄归真,]这个[妄]就是相,要舍掉外在的相,归什么?归这个毕竟空性的理,[真]就是毕竟空性的理。那么意思就是你见一切相,保持如如不动,当下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不要去妄想,不要去追遂,它当下就是我们的东西。[凝住壁观,][凝住]就是意志聚集专注的意思,[壁观]就是心不动如壁,心不动如墙壁一样,这个叫做壁观,所以壁观的这个[壁]其实是指如如不动,那么如同墙壁一样,这墙壁他不会动,动了它就倒了嘛,叫做壁观。怎么下手呢?怎么壁观呢?[无自无他,凡圣等一,]观想[无自],我们这个色身只是四大五蕴所构成的,没有一个真正的自我。[无他],也没有一切外在的众生相,我们为什么会烦恼?就是我、你、他强烈的对立,贪不到就嗔,嗔不到就恨、嫉妒,就什么都来了。所以因为有自、有他,不能进入平等,以平等心来看待一切事物,因此凡是凡、圣是圣。可是我们现在修行不一样了,无自无他,无凡无圣。[等一],就是平等一如,凡圣平等一如。我们能够这样做的话,你怎么样要烦恼呢?你烦恼什么呢?烦恼有用嘛?没有用!执著有用嘛?没有用!为什么?无常的东西,不是你用执著,你就可以得到的,到临命终时,为什么你要到临命终才感叹说:唉!生命真的无奈!为什么?不可得嘛!我们想想看以前的伟人,秦始皇要不要死?要啊!蒋中正也要死,***也要死,乃至于邓丽君也要死,今天的***,他还是要死的啦,随时随地就是这样,什么都没有。所以很简单嘛,多观无常,对空性的思想更容易了解。所以我们用平等的心,一如的心,我告诉你,没有人打得倒你的。简单讲,你的起心动念,都必须在慈悲喜舍里面,否则我们会坏了清净的佛性。[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文教]就是文句、言教,也就是文字、语言。跟这个理[冥符]就是暗自符合,暗合道妙,暗暗的合于不可思议的妙道。[无有分别,寂然无为,]我们的心为什么会烦恼?就是没有办法寂静,寂然就是宁静、空寂,因为我们认为这世间有,没有办法会入空,因此你只要动一个念头,就会产生一种累积的妄想、推论、推测,那么就不是无为法,就是生灭法,动一个念头就是生灭法。我不动念头,我动什么念头?我动的是慈悲喜舍的念头,慈悲喜舍也空,我动烦恼的念头,烦恼的念头也空。当然我们要动佛陀的慈悲喜舍的念头,我们才会妙用现前嘛!所以这个无为就是没有造作,所以佛不布施、也不持戒、也不精进、也不禅定、也不忍辱,何以故?一切法空寂,那有布施相?那有持戒相?那有精进相?那有禅定相?那有忍辱相呢?一切法毕竟空寂,就具足了六波罗密。说布施有布施相,何以故?与本性相应。说持戒有持戒相,与本性相应,简单讲,自性就是一切的根,否则五度通通是生灭,人天的福报而已啊!布施,人天福报,禅定,人天的福报,精进,也是人天的福报,对不对?你忍辱,我现在忍辱,我忍辱,我忍。。。这个“我”还是没有除掉,还是世间的忍辱,还是怎么样?生灭法的,对不对?我修禅定,如果没有般若指导,你没有办法破我执、破法执,你还是生灭的世间相,五度统统是凡夫,只有般若,它是彻底的佛道。但其实啊,如果我们把般若加进五度里面去,就不一样了,般若的布施,般若的持戒,般若的忍辱,般若的精进,般若的禅定,你看看!就不一样了,用智慧布施,用智慧持戒,用智慧真正的忍辱,用智慧真正的精进,否则你怎么精进呢?你是不是一天到晚做这个、做那个,那个是相啊,你就拼命的做这个、做那个,修修福德,没有错,是人天福报,是不是?什么才能叫做修行?虽做一切事,无所做,虽吃一切饭,无所著,虽利益一切众生,没有一切众生可以利益的执著,统统没有,化作绝待的心性,完成了佛道,就这么简单。&[无为],这两个字就是无所作为,也就是说你心不要动念说:我在行善,我在做什么,就是很闲的,无所事事的,所以寂然无为就是万事休啊,万事休,什么事都没有,什么诤也没有,什么贪也没有,什么嗔也没有。你动到这个念头,于我们的生死都没有帮忙,所以叫做寂然无为,佛法是无为法嘛。所以什么叫做真的精进人?那就是没有妄念,叫做真的精进人啊!精进不一定是我去洗锅子、我去除草,对不对?或者是我去擦墙壁,整天都在那边做,内在的烦恼除不掉,那不是个修行人,是不是?本性具足一切福德因缘嘛!是不是?放下这一个念头,放著,智慧、福德全部具足。[名之理入。]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这个当然是站在理上来说啦。但修行人不能只站在理上来说啦,要会归到行,行怎么做呢?[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其余诸行,就是万行啦,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什么样叫做报冤的观照呢?要观照这个报冤呢?修行的道人,当我们感受这个苦的时候,我想这个世间人,每一个人都会受尽苦的折磨,所以有的人受不了就跳楼自杀了,这不能解脱。有的人受到苦的时候,就牢骚抱怨,有的人受到苦的时候,就恨这个、恨那个,恨这个命运的安排。[当自念言:]所以说,修行人不一样,当我们受到苦的时候,就要做这样子的观照,怎么观照呢?[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本],就是本心,那本心就是佛性啊,我放弃了我这个清净的本性。[从],就是跟随着。[末],就是妄想。就跟这个错觉、妄想去了,对那个清净的本来的心没有了解,竟然跟这些外相打成一片了,妄想、执著,一天到晚就是希望这个、希望那个。。。。。。结果到最后归空。所以我们放弃了我们的本心,竟然跟随着妄想心,就[流浪诸有]。流浪诸有就是轮转三有,三有就是六道轮回,就是流浪三界的六道轮回。那我们在三界六道轮回里面怎么样啊?不顺我们意的话,两个人就干起来了!所以说[多起冤憎],冤仇,[憎]就是恨。这个到处可见,你在报章杂志啦、左邻右舍啦、菜市场啦,随随都可以看到有人吵架吵得很历害,乃至于父母亲,就是活生生的一个写照,那两个说,父母亲从来不吵架的,不太可能!不吵架只有一种情形,刚刚在举行结婚典礼的时候,问:你愿不愿意娶阿猫做老婆?愿意!你愿不愿意嫁给阿狗做太太?愿意!好!结婚戒指拿出来,好!现在我宣布你们两个是夫妻。OK,那时候当然不吵架啦!带回来家里,第二天就完全不一样了,是不是啊!所以说多起冤憎。[违害无限,]就是违逆、伤害,无限就是拼命的想对方死,这些烦恼啊、仇恨啊、怨恨,没有办法停止啦,无限就是没有办法停止。[今虽无犯,是皆宿殃]今天虽然我不犯他人,加两个字,我不犯他人,[是]就是此,这个[我]要划×,改成[皆]。那么因为它这个是根据万字续藏,那么万字续藏的版本有很多跟大正藏不一样,那么我们现在所用的版本,是根据大正藏,依大正藏而修改的,是比对大正藏的,所以它如果有错的话,我们就要改。[是皆宿殃],这个都是我们宿世去残害别人,所引来的灾祸,这个不能怪别人的,是皆宿殃。有的人生病,你怎么看医生都没有办法,医生拼命的治疗,你那个病就是没有办法,这不是宿殃是什么?还有的人在做小姐的时候,然后要结婚了,结婚就是七选八选,这个不好,这个太矮了,这个太高了,这个太胖了,这个人短命相,这个人目前没有房子,嫁给他很辛苦,重新再来,看这个、看那个,然后后来就决定,嗯,这个好!就定下去了,定下去以后,生一、两个孩子还不怎么样,生了两个孩子以后,一天到晚就吵架了。他吵架就打她,然后每天哭泣,又忘记了化妆,化妆以后一擦,眼睛又黑黑的,又不好看,那个头发散乱,然后老化得很历害。因为一个人在极端的情绪的时候,他里面的荷尔蒙,它不会平衡,不会平衡的时候,这头发很快就变白,烦恼啊、操心啊、恨,这个都足以使我们的头发慢慢的掉。。。。。。然后她就怨恨:唉呀!想当然这么多人追求我,可是我就是不要,就拼命的不顾父母的反对,我就是要嫁给你,对不对?这就是宿世的殃啊,没办法啊!所以说男人也真是可恶,娶个老婆来打著消遣,对不对?闲着没事赏她一巴掌,好像是他的奴隶一样,打来打去的。所以说这个啊,说到结婚,你怎么选,婚前婚后就是不一样,这个你人没有办法,你福报到那里,你注定要跟谁吃饭,就是要跟谁吃饭,你这个男孩子福报不够,你怎么娶的老婆都是一样的,对不对啊?像我们以前报纸登的啦,有一个女孩子,她一开始结婚的时候,嫁了一个老公,整天酗酒啦、赌博啦,钱有时候是有拿回来啦,可是她很气,气他家庭不顾啦,虽然有钱拿回来,可是她对赌博、酗酒的习惯很不以为然,一天到晚跟他吵架,吵得不得了,她说:随便找都比你行!后来两个人就协议离婚了,离婚以后,她去嫁一个本来对她很殷勤的,这个男人很诈,他爱一个女人的时候,就一直拼命的献殷勤,都对她非常好,她就觉得很幸福,后来才看到说,他是一个流氓,他以前是黑道,他没有讲啊,然后结婚以后,他说:我要做事业,你以前的钱,要拿出来给我做事业,结果他拿去吸食安非他命啦,游乐啦,玩另外的女人,回来一管他,啪!就开始打了,打到最后的时候,她利用他在半夜睡觉的时候,她拿一支水果刀,三角形的,报纸有登,那刀这么尖的、长的,睡觉的时候,从他的喉咙猛剌下去,那个刀抽出来的时候,鲜血四溅,马上就死掉了,她就被抓起来。所以我们说嘛:我们一个人宿世的福报有多大,你今生今世要跟谁吃饭,共同过日子,差不多都有个定数,有福报的人,她就是眼睛蒙起来,阿珠啊!那个好不好?随便啦,好啦!只要象个男人的样子就行了,像个男人的条件就行了,然后就嫁过去了,有时候茫茫然的嫁过去,先生不错,真的呢!像是押对骰子了,不错!随便一下注就押中了,有福报嘛!是不是?有的人拼命选,选到后来还是吵架,选个英俊的啦,人高马大的啦,是不是?就以为这个是好丈夫,那可不一定,有时候矮矮的,长得憨厚可爱的,那个也不错啦,真的嘛!所以说这个好跟坏,我们都有定数跟福报,宿殃嘛!所以也不要怨恨,那么嫁了就嫁了嘛,应该守这个妇道,不要再随随便便乱来了。[恶业果熟,]恶业果报成熟了。[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也不是梵天,也不是别人,[见]就是给与。也不是大梵天给我们的,就是相信上帝那个啦,意思就是也不是上苍给我们定的,也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怎么样?是我们自己造的恶业嘛,自已要去受嘛!要这样观想,所以他来报冤,这是正常的嘛!所以我们[甘心甘受都无冤诉]。所以我们心甘情愿的欢喜接受,都没有一点冤诉,叫冤诉苦,诉说这个冤苦。[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什么叫做识达呢?就是见识通达,识心达本,明了一切皆是因缘果报,你就不会牢骚,你更不可能报怨。所以有一次啊,人家供养了很多吃的东西,有一个信徒来说:哦,师父你吃这么好哦!我说没办法啊,业力所牵啊,这也不是我所愿意的,我从不牢骚、从不抱怨吃这么好的东西。对啊,是这样子,因缘果报。我若吃得很差,人家说:师父,你只吃稀饭啊!我说:这是我的果报啊,我喜欢吃稀饭,没办法啦!所以好菜或是平常的菜,都一样的过日子,识心达本,一切都是因缘果报嘛。想让有钱人变穷是很困难,想让穷人变富有也很困难,人家拿那么好的食物来,我要是拒绝就不好意思了,当然就吃罗,所以我也从来不牢骚、也不抱怨吃这么好的东西。[此心生时,与理相应,]这个心生的时候,与理体、真性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我们能够体察这个冤,是因为因缘果报而来的,就没有什么好冤恨的。一个人除掉贪、除掉恨,就能够入道了,进趋道业,是不是?故说言[抱冤行]。[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缘业],就是因缘业力。我们众生本来就是没有一个主宰的我,因为没办法主宰,就必须跟随因缘跟业力所转,所以苦受或者是乐受都有,叫做[苦乐齐受],统统来。[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以前有一个人,接这个祖师的法,叫做法子,他就拿给我看,然后对我说:慧律法师!你要不要接啊?我说:接那个也不会了生死啊,接什么?那么他觉得这个荣耀啊。我说:你接这个华严的法,你要弘扬啊!他说:华严我看不懂。我说:你看不懂,为什么要接这个法?前几天,有一个法师打电话来,他说大陆的明阳法师,也就是圆瑛法师的弟子,他要来台湾,今年八十几岁了,他希望台湾的法师要能够接这个法,还有他是曹洞宗的,也不晓得第几代祖师啦,就是楞严的法,还有这个禅宗的法,他打电话来就说:法师!你要不要接啊?我说:我不够资格接,你拿给别人好了!他是硬要,我说:那好吧,你跟老和尚讲吧。我说:老和尚几岁了?他说:八十三了。大陆的法师,他八月份要来。他说:我跟你来安排,八月二十八,你要徒弟举办仪式,这两个法统统给你接好了!我说:你叫老和尚看看,我行的话你再来啦,先见面再谈嘛!他说:就这样决定了!我说:我可不一定啊!反正接这个也不是很高兴的事情,你接下去就会变成第几代祖师了,那你就要弘扬啊。我还一次接两个,如果像以前接华严、天台,我就变成四宗祖师,四个祖师的法统统接,台湾可能没什么人才了,像我们这么烂的人,还会接这个法,实在是不可思议,这么差的,是不是?以前我都推托了,但是听说老和尚八十三了,我说:可以!可以!因为那本《楞严经》注释,就是明阳法师记录的嘛。那以后接了以后,假设有了,也许因缘会有变啦,应该是不会变啦,八月二十八,可能要作午供哦!如果没有变,圆瑛法师我就要叫他师公罗,那接法了,那圆瑛法师就是师公,那么他们那些徒弟就要叫师祖:师祖!师祖!你们师祖是什么人?圆瑛法师啊!大陆的。意思就是希望我弘扬《楞严》啦,或者弘扬禅宗的啦,可是我这个人很不孝顺,都给它会归到净土宗,我知道这个没有把握,修禅那里有把握的,临命终一个念头起来,那麻烦大啦!净土就是最稳的!不得了了,现在接这么多,以后出去的话,搞不好象八宗共祖龙树菩萨,统统你接好了,所以我对这个没有什么感受,或者是很光荣,我没有起心也没有动念,我就是随缘,反正老和尚快死掉了嘛,那就换年轻的人来嘛,我是说怕他快死掉了没人了。那个法师就说:哎呀!当今的年轻人,当然你的影响力很大啦,你不接谁接啊?好吧!我一副很委屈的样子:那好吧!没办法罗,很委屈啊。他说:通知你的信徒来欢喜啊!我说:我这个人,不喜欢排场面的哦,先讲清楚,我不喜欢铺张的哦!他说:那做一个午供总可以吧!午供可以啦,那没有问题。做个午供,就接了两个祖师的法,那没有问题,这午供太简单啦,煮几碗摆著,南无常住十方佛。。。。。。念一念就OK。所以以后要叫圆瑛法师叫师公,这一本我师公写的。当然有接是这样子啦,因缘会不会变,不晓得啦,他是硬要啦,我是半推然后半就啦,到最后很不得已就说:好!所以得失从缘。[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我也不觉得这是什么荣誉不荣誉的事情,有什么好欢喜的啦?[得失从缘,]就是随顺缘起缘灭,得、失,它就是缘,缘起就是得嘛,缘灭就失嘛,那缘起缘灭当中,没有真实性的东西啊。[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冥]就是暗合,暗地里的顺于这个道,如果你能这样观照,一切没有增减,一切如如不动,那么就合于见性之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毛病啊,放眼看天下,那一个不贪求呢?[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有智慧的人悟到真道,然后,[理将俗反],用这个真理、理性、空性的理,将俗反,[反]就是回光返照。将事相来回光返照,会归到理体,就是借重空性的理,借重见性的理,借重无生之理,然后把这个千差万别烦恼的俗世,把它返回来清净性,所以说[安心无为],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东西,一切世俗都不真实,刹那刹那一直变化的东西,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何时了?放下就了!如果你发一个心:我都不听是非,我也不讲是非,我也不传事非,来啊!一点用处都没有,你听什么都如如不动啊,是非跟生死没有什么关系。[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我们这个身体是随着因缘,你怎么转没有关系,为什么?[万有斯空,无所愿乐],这八个字就是根本。万有斯空,一切的缘起就是万有嘛,斯空,当然是空嘛,那一样不是空呢?你看这个世俗,那一样不是空呢?万有斯空,心中无所愿乐。[愿]就是求,心中也无所求乐,求什么快乐?所以众生是这样子,总是迷惑颠倒,像我们台北市,最近举办一个几万人的飙舞,借大马路前面,连我们台北市长也在那边飙舞,让这些辛苦的联考的学生发泄一下,下大雨他们还在那边跳,跳的时候像个陀螺,全身在土地上打转。。。。。。学那个国外的热舞,飙舞,就这样子弄一弄,第二天,那个垃圾六吨多,制造脏乱。你今天晚上跳热舞,跳了以后,你又觉得什么样?什么都没有,明天睡醒的时候,一样啊,纳闷啦、空虚啦,坐著就开始打妄想了,看看电影啦,那边又可以好玩的啦,没钱,没钱用偷,到最后就抢了,就抓出去枪毙了,杀人放火。前几天才枪毙一个强暴十六次,那是计程车司机哦,他连续在民国七十八年、七十九年,连续犯案十六次,就是针对单身的女子,你进去计程车的时候,他就拿刀子出来,连续十六次,得逞了八次,抢夺的金项链、财宝、典当花用,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众生啊,他这个无明卡住了,他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没办法,碰到那样的司机,你就什么都惨了!计程车司机,大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好的,只有少数,微乎其微一二个出现,这个报章杂志一登,没有人敢坐计程车了,其实只有一二个。所以我告诉诸位,你们晚一点的话,自已要能够骑摩托车就好了,晚上叫计程车,这个有时候很麻烦的,当然如果有无线的计程车,是比较保障一点,无线的,有可查询。所以这个众生,著迷在五欲六尘,不了解万境皆空,因此就在这个无明里面拼命的造业,造了以后什么也没得到。[功德黑暗,常相随逐;]这个[功德],不是指自性的功德,是指善报,黑暗是恶报,我们造善业就得善报,那么造恶业就得到恶报。善报恶报怎么样?常相随逐啊,苦尽了,乐就来,乐尽了,恶就来,善恶交替,苦乐相随,世间那一个不是这样?[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如果我们了解这个地方,故舍诸有,止想无求。什么叫做止想无求呢?就是止息妄想,无所贪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你怎么样叫做快乐?有求统统是苦的,有求就是内心里面的缺陷,无所求,本身就具足了,所以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这样的判别而知,明白的了知,无所求才是真正的道行,就是少欲无为无所求,才是真正修行人。[故言无所求行。][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性]就是本性,[净]就是清净。我们本性清净的道理,称之为法。[信解此理,众相斯空,]按照这个道理,一切万相皆空,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染无著,]因为即是虚妄,你染它干什么?你执著它干什么?[无此无彼。][无此]是无我,[无彼]就是无人,意思就是没有能所对立之相。[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这个是《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法本来当体即空,没有所谓的众生相,即然没有所谓的众生相,你就要离开这些众生造成你的烦恼,[垢]就是烦恼。[离众生垢],就是这些众生会带给我们困扰,是因为我们着相。所以说:法无众生,这个法,真正的法,它是无我、无众生相的,那么我们能够透视万有斯空,就可以离开这些众生之垢,因为众生而引起内在的烦恼,我们统统是受人家影响,人家讲两句话,就烦恼得不得了,或者是人家骂我们一句话,我们就恨得不得了,这个就是因为离众生垢不彻底,如果我们彻底的离众生垢,那么就没有问题。[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那里有我呢?一切法无我,法那里有真我呢?那离我垢,因为[我]而产生的连锁烦恼,叫做离我垢。[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在空性清净的本体里面,没有所谓的悭,悭跟贪是连锁的。法体无悭,空一切法,那里有什么悭贪这个东西?根本就没有,意思就是本性本来就没有这个贪的东西,是因为我们妄执,[悭]就是吝啬的意思。[於身命财,行檀舍施,]行檀就是以身命,财就是外财,对于我们的身命以及我们的外财,身命叫做内财,一个是内财,一个是外财,怎么样?行檀舍施,就是把它布施出去。也就是说我们除了布施外在的金钱之外,还要看破这个色身,为常住、为一切众生牺牲。[心无吝惜,达解三空,]脱解改达解,达解三空就是三轮体空,这个三空不是我空、法空、空空,这个三空是指能够布施的我空,然后所布施的对象也空,中间布施的东西也空,叫做三轮体空。因为施舍本身,就是三轮体空。[不倚不著,]也不仗势什么,也不执著什么。[倚]就是希望得到。我不希望藉着这个布施而得到什么回馈,我也不执著这个布施出去的东西,叫做不倚不著。[但为去垢,]只是为了去垢,为了升华我们的悭贪,所以我们要布施,所以布施是为了使我们更清净。所以歇即是菩提,离幻即觉,但尽凡情,就别无圣解了。所以歇即是菩提,把你那个妄想、布施,会归到菩提。离幻即觉,布施也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只要你除掉凡夫的那一份执著,圣人也没有特别的见解。[称化众生而不取相。][称化]就是应机教化,应机教化众生,而不取一切众生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檀施]就是布施,布施度即然这么样子,怎么样?其它五度,那么就是执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五度也是这样子。[余五]就是五度,六度里面的其它五度,既然布施度是这样子,其它五度也是这样子,三轮体空。
本圈最新话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达摩祖师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