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南民族大学大礼堂的,我大三升大四学分不够怎么办

中南民族大学大四学生9科挂科 逃课卖水成百万富翁
来源:长江日报
昨日,百余家网站转载了《大学生百万富翁9门课不及格》报道,商场上的&冠军&、学业上的&败军&&&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大四学生呼维彬成了众多网友热议的对象。
呼维彬昨日向记者坦言,刚开始身边几乎没人支持他,而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抱着一种支持和赞赏的态度。这种变化在他大四毕业前开始找工作时逐渐体现出来。
呼维彬说,对于他最初逃课给学生寝室送桶装水的行为,身边同学大都不理解。记者问:&为何一开始要选择卖水这种体力活?&他答道:&当时自己才读大二,思想还不够成熟,而且如果选择技术型行业,需要大量资金,不现实。当时,我就想着先积累经验,何况北大毕业生也有卖猪肉的呢。&
呼维彬说:&大二时,课比较多。同学们看我逃课去卖水,都觉得我疯了。他们认为没必要为赚钱荒废学业。&到了大四,身边为找工作头疼的同学纷纷羡慕起他。
呼维彬公司目前的30名员工,基本上是中南民族大学以及周边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两者比例大约各占一半。呼维彬的女朋友现在也成了他开办的中南民大水站负责人。最初对他的行为持反对态度的辅导员,随着交流增多,现在也和他成了朋友。
后来,有几名没找到称心工作的学子还主动要求到呼维彬公司做事。&像我这样学文科的,毕业时在武汉找到工作,每月收入也就1500元到2000元,还不如到我的公司学点东西。&呼维彬有些得意地说。(黄莹)
编辑:李宏
[此文系转载,来源于长江日报,版权归属原作者]
安徽资讯APP
扫一扫,安徽尽在您手中
万家热线今日合肥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每天10分钟,通晓合肥事
11870人关注
4779人关注
1479人关注
1077人关注
孩子们最爱的暑假又要来了!
如何让宝贝在暑假中玩得...
纯正浓郁现榨果汁,现只要1元即可免费畅饮,仅有20份 ...
让年轻人爱上中国茶,复兴中国茶文化。如此高颜值的奶...
从2017年7月起,一批新规将正式实施,纳税人再迎利好,增值税税率四档简并 ...
短信快捷登录
合作账号登录
验证即登录,未注册将自动创建万家账号
发送验证码当前位置: >>
中南民族大学 软件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申 报 书学校名称 专业名称 负 责 人 联系方式 中南民族大学 软件工程专业 雷召海 027-2010 年 9 月 28 日 目 前 一录言 ..................
.................................................................................................................................... 1 “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所在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 .............................................................. 2 1 “培育试验计划”的前期基础 ......................................................................................................... 2学科专业基础及建设成果 ..................................................................................................... 3 1.2 中美联合办学基础 ................................................................................................................. 6 1.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 ......................................................................................... 61.1 2 教学改革及成果 ............................................................................................................................. 7 3 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情况 ..................................................................................................... 9 4 学科专业实验教学条件 ............................................................................................................... 12 二 “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教学改革试验方案 ................................................................................ 13 1 试验班学生遴选与培养 ............................................................................................................... 13 2 教师配备....................................................................................................................................... 14教师团队建设 ....................................................................................................................... 14 2.2 建立“中外双导师制” .......................................................................................................... 142.1 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2”本硕连读中美合作培养模式 ................................................. 15理论教学系统 ....................................................................................................................... 15 3.2 实践教学系统 ....................................................................................................................... 16 3.3 英语教学及训练 ................................................................................................................... 173.1 4 培养方案....................................................................................................................................... 17培养目标 ............................................................................................................................... 17 4.2 方案设计 ............................................................................................................................... 184.14.2.1 4.2.2 4.2.3 课程体系构建 ................................................................................................................................ 18 课程模块的改革思路 .................................................................................................................... 19 课程内容设计 ................................................................................................................................ 205. 氛围营造 ....................................................................................................................................... 20 6 制度创新....................................................................................................................................... 22 7 条件支持....................................................................................................................................... 23 7.1实验教学设备 ....................................................................................................................... 237.2 专业教学场所 ......................................................................................................................... 24 7.3 专业图书资料 ......................................................................................................................... 25 7.4 三其它教学资源 ....................................................................................................................... 278 国际国内合作 ............................................................................................................................... 28 实施规划与保障 ............................................................................................................................ 28 1 五年规划....................................................................................................................................... 28 2 学校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 ................................................................................... 29组织保障 ............................................................................................................................... 29 2.2 政策保障 ............................................................................................................................... 29 2.3 经费保障 ............................................................................................................................... 302.1 附件 1 ..................................................................................................................................................... 31 附件 2 ..................................................................................................................................................... 41 前言中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学士、硕士、 博士等各个阶段高等教育的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 20 门国家、省级精品课程,4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 个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2 个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 14 门省部级重点学科,6 个省级品牌专业,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1 年和 2006 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中连续两次获得优秀。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 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近 60 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约 7 万名各民 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他们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 献。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城市之间信息化程度的不平衡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 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对高层次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的需 求强烈。随着信息化应用程度的进一步发展,高素质计算机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 潜力将进一步加大。 民族院校肩负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 加快发展的重任。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是一 种必然,但目前国内相当多的高校,工科诸多专业仍然沿用传统的办学模式。借 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纳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育质量监控 评估机制, 改革现有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科专业人 才,对民族院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国际合作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是学校为积 极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年) 》和《湖北省教 育厅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的通知》精神,为推进人 才培养机制改革,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 养少数民族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1 一1“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所在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培育试验计划”的前期基础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起创于 1985 年,先后开设了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1989 年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系。1998 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 整, 将两个专业合并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此后陆续开设了软件工程专 业,网络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2000 年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 83 人, 其中专职教师 63 人。 教师中有教授 5 人, 副教授 28 人;博士 19 人,在读博士 21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1 人,湖北 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1 人,湖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 1 人,硕士生指导教师 23 人。 学院目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自动化四个本科专 业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点, 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为 湖北省重点学科。 学院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拥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 设有计算机应用 技术研究所、软件工程实验室、少数民族文字处理研究室、智能算法研究室、虚 拟现实研究室、信息安全研究室、计算机工程应用研究室以及中南民族大学 -XILINX SOPC 联合实验室等多个研究(实验)室。专业实验室面积达 3250 平方 米,实验室拥有固定资产总值 3200 万元。2008 年,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 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自成立以来,教学科研面向实际应用,社会效益明显。多年来,计算机 科学学院在人工智能、演化计算、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软件模型、软件过程 管理、软件测试方法、信息安全、数字图像处理、机器证明等领域内形成了自己 的研究特色。近三年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合作项目 31 项,其 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省部级项目 5 项,发表论文 28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 110 余篇次,支配科研经费 500 余万元。 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学院与加拿大泽威尔大学、韩国全北大学、澳大利亚 纽卡斯尔大学等学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了固定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 签署了交流与 合作协议,开展教学和学术交流。2005 年与美国 UWL 大学合作培养软件工程硕2 士,拓宽了学生深造的渠道,提供了教师出国研修的机会,扩大了软件工程专业 的影响力。1.1 学科专业基础及建设成果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中南民族大学在计算机科学学院设立软件工 程专业后, 计算机科学学院抽调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师和从其他院校、科研所调 入部分骨干教师, 成立软件工程教研室。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已符合教育部关于软 件工程专业设置规范的要求,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硕士研究生培养为辅,逐 步发展侧重应用型科研, 适应民族地区发展与计算机科学相融合的鲜明特色的教 学研究型学科专业。 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现有教师 19 人, 其中教授 3 人, 副教授 12 人; 博士 14 人,硕士生指导教师 14 人。 2008 年,计算机应用技术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同年,计算机实验教学 中心被评为湖北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 年, “智能算法及其应用”和 “可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被评为中南民族大学校级学术团队。2010 年, “汇编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工程专业针对国内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采取 面向工程培养,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所开发的软件系统 能否在实际中应用为考核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着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多年建设,中南民族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基础条件、师 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成果推广及示范辐射等方面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软件工程专业每年均有学生在 ACM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 全国计算机仿 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模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 竞赛等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项。 近年来,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承担科研项目共计 32 项,如表 1-1,1-2 所示。3 表 1-1 近年来本领域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编号 1 2 项目名称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政策发 展与实践研究 女书规范化及识别技术研究 () 复杂环境下动态车辆路径问题的 建模与优化() 瓶颈斯坦纳树问题的计算复杂性 与近似算法研究() 动态多目标优化进化算法关键问 题研究及应用() 远距离 WLAN Mesh 网络关键技术 研究() 项目来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 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起至时间 10-2012 负责人 雷召海 王江晴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王江晴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李子茂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郑波尽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朱容波7光突发交换网络中解决冲突并保 证 QoS 的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侯睿8纳米型图信息处理 DNA 计算模型 研究(60974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强小利9民族院校学科建设问题研究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远距离 WLAN MESH 网络规划与自配置研究 (2008CDB339) 基因组重组问题算法及高性能软 件包设计(2007ABA342) 基于复合协同的实时智能信息处 理技术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项目雷召海10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朱容波11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李子茂12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王江晴13动态环境下的分布式免疫优化研 究(05ZN04) 光突发交换拥塞控制研究 (04ZN01)国家民委自然科学基金覃俊14国家民委自然科学基金唐菀4 表 1-2 近年来本领域承担的部分科研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项目名称 基于 INTEL 嵌入式平台 的系统软件开发 网络游戏辅助程序设计 PDM 基于协同工作的项 目开发平台 安全数据备份软件 燃气收费管理系统 养殖信息管理系统 专用电子 CAD 软件开发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变电站监控系统改造 机务油液监测与故障诊 断系统 火车站旅客电子导向系 统开发 机场开放式实时网络系 统的优化管理 中国足球信息网网站系 统设计 菲旺连续数据保护与灾 难恢复软件 网站安全综合防护系统 仓储管理软件开发 基于 CORBA/ WEB 的产品 数据管理系统开发 嵌入式无线通讯系统研 究 物资管理系统 电气二次端子排辅助设 计系统 项目来源 企业委托 企业委托 企业委托 企业合作 企业合作 企业委托 国家民委 企业委托 企业委托 企业委托 企业委托 企业委托 企业委托 信息产业部武汉市科技局起至时间 07-07 09-06 07-08 07-07 07-09 07-07 07-2008负责人 汪红 王新年 陆际光 王德军 张俊敏 蒋天发 张志俊 王江晴 陈勉 喻成 雷建云 童小念 周凌云 王德军 王德军 雷建云 陈幼均 童小念 高志荣 姜卓睿合作单位 深圳盛博科技嵌入式计 算机有限公司 武汉江翰科技有限公司 昌河飞机制造(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大学 南漳华润燃气有限公司 武汉昌顺养殖有限公司 深圳美精光电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武汉安泰科技工程有限 公司 武汉诺佳药业(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郑州铁路局 武汉华中大禹科技有限 公司 武汉奔腾网络系统集成 有限公司 武汉万昌工贸有限公司 武汉菲旺软件技术有限 责任公司 武汉和迅计算机有限工 程公司 荆州市东源锻造公司 江铃五十铃汽车有限公 司 武汉微创电子有限公司 武汉和迅计算机有限工 程公司 湖北电力勘探设计院企业委托 企业委托 企业委托 企业委托 企业委托5 1.2 中美联合办学基础我校与“国际合作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的合作方美国 UWL 大 学开展国际合作已长达 7 年, 软件工程硕士联合培养项目已经招收 6 届学生。通 过积极开展与美国 UWL 大学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采用跨越式发展的专业建 设思路,借助美国 UWL 大学在软件工程方面优良的师资和成熟的教学模式,引 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明确学科方向,积累学科知识,凝聚学科团 队,在此基础上优化学科专业建设,活跃了学术氛围,提升了教师的科学素养和 科研能力。 威斯康星州立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是一所建立于 1848 年的公 立大学,由麦迪逊、拉克洛斯等 13 个校区组成。曾荣获《纽约时报大学指南》 五颗星大学的最高学术评价。威斯康星大学历史上有 17 位教授和校友荣获诺贝 尔奖,20 位教授和校友荣获普利策奖,9 位教授荣获国家科学奖章。目前任教的 教授中有 46 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 19 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该校拥有学士、 硕士、博士等各个层次高等教育的学位授予权,学科齐全,学术实力强,人才培 养质量高, 是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推荐的与中方合作的美国大学之一,办学资质得 到中国教育部的认证。 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拉克罗斯校区(University of Wisconsin-La Crosse, 简称美国 UWL 大学)坐落在密西西比河畔,创建于 1909 年,是一所多学科综合 性大学,尤以理工科和医疗护理闻名。校园占地 119 英亩,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 9000 余人。学校学术实力雄厚,2010 年被权威媒体《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誉 为全美最优秀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在美国中西部排名第三,全美前 100 所公立大 学中排名第三十四位, 全美大学成功毕业率排名第十二位。其软件工程硕士点是 威斯康星州所有公立大学中唯一的一个,是全美为数不多的本专业硕士点之一。 通过前期的合作,两校在共同培养学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合作办学经验,也 形成了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试验班顺利开展的强有力的支持。1.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中南民族大学和美国 UWL 大学目前已开展了软件工程硕士联合培养项目,6 培养方案由双方联合制定。 该项目学制 2 年,第一年在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 学院全日制学习, 所有课程均由美国 UWL 大学或中南民族大学的优秀教师授课; 第二年获得赴美签证后,在美国 UWL 大学学习。中美双方为学员提供签证的有 效文件和帮助。 学生修满美国 UWL 大学规定的硕士学位课程和学分, 成绩合格, 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美国 UWL 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学位。 该项目自 2005 年签署合作协议并招生以来,已连续招收 6 届学生。目前已 经有 4 届学生学成回国。 联合培养的软件工程硕士具有很强的软件开发和工程管 理能力,学员全部就业于微软、IBM、惠普、联想、金蝶等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 部分学员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详见表 1-3。 表 1-3姓 名前 3 届部分毕业学生就业情况职位 高级软件工程师 高级软件工程师 高级软件工程师 高级软件工程师 高级软件工程师 高级软件工程师 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 高级软件工程师 助理软件工程师 软件工程师 软件工程师 所在地 北京 北京 北京 上海 新加坡 北京 北京 郑州 上海 上海 上海单位 Voxeo 公司 安博教育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 花旗银行(新加坡) 北京 IBM 中软国际 (北京) 河南航天金穗电子有限公司 东方海外 cortrain 集团 Techrim 软件公司 wicresoft(微创科技)向南南 卢青峰 祝 王 铭 玮余长宇 张 达万春璐 王琼琼 魏 喆黎亦平 段居鼎2教学改革及成果按照促进民族高校的发展,提升民族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办学质量,为民族地区培养更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的要求,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取得 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成果, 为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 年来,所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7 (1) 教材建设情况:在教材建设方面,重视自编教材建设工作,精品教 材建设工作取得好成绩,主要的教材建设成果见表 1-4。 表 1-4 主要教材编写情况教材名称 符号智能与计算智能 数字逻辑 系统分析与控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 Java 程序设计 数字电子技术 欧姆龙 CJ1 系列 PLC 原理与 应用 网络信息安全 C 语言程序设计教程 网络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 作者 王江晴 张江陵,朱勇,喻成等 蒋天发,王忠勇,刘宪林 雷建云 宋中山 严千钧等 吴桂华 樊金荣 蒋天发 覃俊 林芳 易云飞 雷建云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商务出版社 出版年 03 07 08 2009(2) 省(部)级教学改革成果:取得的省(部)级教学改革成果,以及 省级精品课程 1 项,详见表 1-5。 表 1-5 省(部)级教学改革成果序号 1 2 3 4 5 6 成果名称 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系统结构》 实践教 学环节的研究与实施 软件工程 JAVA 程序设计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主持人 王江晴 王江晴 童小念 兰雯飞 兰雯飞 童小念 备注 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 湖北省重点学科,2008 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2009 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三等奖,2009 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优胜奖,2009 湖北省精品课程,2010(3) 教学研究项目: 自 2005 年以来,参与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的教 学研究项目,详见表 1-6。8 表 1-6 承担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编号 33 2010150 项目名称 《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在教学管理 中的实践与研究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践教学环节 的研究与实施 《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系列课程与 其程序设计技术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课程启发式实践教 学关键问题研究 项目负责人 雷建云 童小念 蓝雯飞 侯睿 主要参与者 王江晴、童小念、侯睿 何秉娇、汪红、喻成 覃俊 雷建云、王飚、刘卫平、 程林辉(4) 教研论文:努力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发表教 研论文多篇,主要教研论文见表 1-7。 表 1-7 主要教研论文列表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论 文 名 称 “计算机系统结构” 实践教学环节的 研究与实施 《数据库系统概论》教学方法探索 《计算机图形学》 开放式教学系统设 计与探讨 面向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网络 教改方案 用 EDA 工具进行计算机组成原理部 件实验 “数字电子技术” 实践教学的研究与 实施 浅谈高校计算机专业软件实践教学 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网络通信类课程的启发式教学研究 与探讨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践教学体系研 究 浅谈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建设 作者(*) 发表时间 804 805 811 911 904 发表刊物 计算机教育 现代计算机 现代计算机 科技信息 高等教育研究 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教育 科技信息 科技信息童小念(1/3) 高志荣(1/3) 邢光林(2/2) 朱容波(1/1) 汪红(1/3) 何秉娇(1/3) 雷建云(1/1) 侯睿(1/2) 舒万能 (1/3) 张俊敏(1/1)3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情况高水平、 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大学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石,是培养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和研究技术人才的强有力保证。9 为了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平,我院采用了“送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模式, 通过中美合作办学, 为教师提供向国外优秀专业教师学习的平台,并设立专项资 金,资助教师参与国内外各类学术交流与培训,加强与国外高校的联系,受训教 师以助教身份直接参与到国外优秀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 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科 研能力,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同时,引进国外高水平学者或海外人才充实师资, 特别是请优秀的国外知名大学教授到我校授课。 此外,举办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曾邀请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教 授 David 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教授等专家来我院做学术报告,我院也有 多名教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会议报告。 随着国际合作力度的加强,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已有 8 名软件工程专业的优秀教师前往美国 UWL 大学访问学习,强化了教师的国际学 术背景,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具有国际视野的 专业教师队伍。在与美国 UWL 大学五年的合作和交流过程中,我校软件工程专 业已有 50%的专任教师赴美进行了科研及专业课程的培训, 他们已成为学科建设 和专业建设的生力军。 此外,美国 UWL 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具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 4 名,副教授 3 名、讲师 2 名,他们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班的师资由校内师资、校外特聘教授和美国 UWL 大 学师资组成,共同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为试验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试验班校内授课教师的基本情况见表 1-8,美国 UWL 大学的授课教师基本 情况见表 1-9。 表 1-8 校内授课教师基本情况序 号 姓名 职称 学历/ 学位 专业或研究方向 毕业学校与进修经历 武汉大学;
韩国全北大学电 子计算机工程系访问学者; 美国 UWL 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项目高 级访问学者 武汉大学; 美国 UWL 大学软 件工程专业硕士项目高级访问学者 华南理工大学; 美国 UWL 大 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项目高级访问学者1王江晴教授研究生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本 科 / 学士人工智能及应用2 3覃俊教授 教授智能优化、文字识 别、信息安全 多媒体技术、图像处 理10童小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6 19 20 21 22孟博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讲 讲 讲 讲 师 师 师 师研究生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本 科 / 学士 研究生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本 科 / 学士 本 科 / 学士 研究生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研究生 / 硕士 研究生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电子商务、电子政 务、信息安全 软件网络与信息安 全 数据库理论和移动 时空数据库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算法设计与分析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软件验证与确认 软件设计 计算机系统结构 软件复用及软件构 件技术 网络技术与计算机 软件应用 网络与信息安全 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图像处理、计算机图 形学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可信计算、容灾技 术、信息安全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后 华中科技大学; 美国 UWL 大 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项目高级访问学者 华中科技大学; 美国 UWL 大 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项目高级访问学者 香港城市大学; 美国 UWL 大 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项目高级访问学者 华中科技大学; 美国 UWL 大 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项目高级访问学者 厦门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韩国全北大学电子计算机 工程系做访问学者, 武汉大学;韩国全北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 系做访问学者,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美国 UWL 大学软 件工程专业硕士项目高级访问学者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雷建云 帖 军李子茂 邢光林 宋中山 侯 睿朱容波 喻 成熊志勇 王文涛 唐菀 王新年 刘 赛孙阳光 王德军表 1-9 美国 UWL 大学授课教师基本情况序号 1 2 3 4 5 姓名 Steven Senger Mark Headington Kasi Periyasamy David D. Riley Thomas Gendreau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职称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学位 专业或研究方向 科学计算可视化 分布计算 软件复用 面向对象分析 软件测试与验证11 6 7 8 9Kenny Hunt Mao Zheng Keith Burand Steven Inglett副教授 副教授 讲师 讲师博士 博士 学士 硕士软件设计 软件验证 软件中间件 软件体系结构4学科专业实验教学条件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源于原中南民族学院数学系的计算实验室。1989 年,学校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在计算实验室基础上组建微机、组成 原理等计算机专业实验室。1997 年,学校优化整合学校实验教学资源,迎接省 教育厅实验室评估组评估,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中心实验室,同年,中心实验室 首批通过湖北省实验室合格评估验收。随着计算机科学学院实验大楼的建立,中 心实验室有了长足的发展, 先后建成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 自动化专业实验室。 为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在原计算机开放实验 室的基础上成立了计算机基础创新实践基地。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2005 年作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中 心实行学校和计算机科学学院两级管理。中心分为四个平台:基础平台、专业平 台、综合平台和创新平台。中心多次获教育部、国家民委修购专项经费的资助, 购进了充足的教学仪器设备, 近 5 年来共计投入 1300 多万元, 实验室面积约 3200 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 1200 余名学生进行实验。每年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 80 多万人学时。近几年来,实验中心全体人员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研究,并根据多年 的教学改革经验, 引进研制了各具特色的实验教学设备,开发了计算机网络维护 与日常管理系统。 “软件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承担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 业的实验和教学实践任务, 是进行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专 业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主要场所。实验室面积约为 500 平方米,配备服务 器、网络设备及 180 台计算机,能开设软件体系结构、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 件开发工具与环境、软件需求工程、JAVA 程序设计、软件测试等多门课程的实 验。12 二“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教学改革试验方案试验班依托中南民族大学和美国 UWL 大学,在两校多年合作的基础上,创新性开展软件工程专业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合作, 双方教师将共 同参与本、硕两层次教学。通过试验班取得的成功经验,将为我国民族院校与国 际著名高校合作、改革办学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试验班以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通过推行本科及硕士连读 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 探索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在培养机制、办学机制和 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系统改革,提高学校国际合作办学水平。并通过联合办学,一 方面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在扩大学校教育对外开放的同时,提高 学校自身的办学能力和育人水平。 试验班采用 3+2 学制,前三年在中南民族大学学习软件工程本科专业课程, 后两年赴美国 UWL 大学学习深造。学生前三年修满规定的课程、学分,成绩合 格,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中南民族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后两年修满美 国 UWL 大学规定的硕士学位课程、 学分, 成绩合格, 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条件的, 授予美国 UWL 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学位;在美期间如有能力同时修完美国 UWL 大学规定的学士学位课程、学分,成绩合格,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 美国 UWL 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试验班学生遴选与培养针对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对全日制本科新生进行筛选考试, 从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试验班, 年度招生规模为 30~ 40 人。 学生遴选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基础学科和外语综 合能力,强调考察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将特长显著、素质全面、最具发 展潜力的学生选拔到“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中来。 试验班采用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单独设班开课,单独管理。实行个性化培 养,采用灵活的选修、免修、缓修、辅修等制度,突出学生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13 培养;按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研究 性学习,为试验班的学生提供创新活动和科学研究专项经费。2教师配备人才培养试验班集中全校优势教育资源。通识课程由相关学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授课,授课方式灵活,专业课程由计算机科学学院和美国 UWL 大学优秀教师采用双语/英语教学模式授课,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力求提 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英语表达能力, 为后 2 年在美国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打下牢固 的专业基础并扫清语言障碍。2.1 教师团队建设为提高教学师资队伍力量,打造国际化的教学师资团队,国内传统的被动接 受培训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中外合作办学对师资的高素质要求。 试验班通过联 合办学,对现有师资培训方式进行改革,探讨教师培训新模式,提升专业教师使 用双语授课或全英语授课的教学能力, 以适应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方式所带来 的挑战,适应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需要。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我院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两种模式,为教师提 供向国外优秀专业教师学习的平台。 “送出去”的教师以助教身份直接参与国外 大学教学科研工作;校内专业教师也以助教身份,全程参与“请进来”国外优秀 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优化专业师资队伍。 最终实现中外教师地位平等, 师资水准一致, 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优化专业师资队伍。2.2 建立“中外双导师制”试验班着力培养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并重、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 才, 为民族高等院校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新的途径,因此试验班强调以面 向实际的软件工程项目为驱动,强化实践教学,搭建项目开发、应用创新、实践 课程体系等实践载体,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14 借鉴美国 UWL 大学的导师制成功经验,试验班学生实施中美双导师制对学 生的动手能力和学术创新进行指导。 聘请学术造诣较深、 英语基础好、 责任心强、 治学严谨的教师且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国内导师,同时聘请美国 UWL 大学的优秀教师担任美方导师。在中南民族大学的 3 年本科学业和美国 UWL 大学的 2 年硕士学业过程中,每个学期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中方导师和美 方导师,全面指导学生学业、专业实践、项目实施以及美国学习阶段有关指导和 咨询。同时,中方导师还将负责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健 康心态。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2”本硕连读中美合作培养模式我国在理工科尤其在工科教育上,本科偏重理论基础的教学方式和硕士侧重学术型培养的方式, 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在理论教育和应用实践方 面发展的不协调, 所培养的学生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对毕业生实际 应用能力的要求。 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软件工程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 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是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所面 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国软件工程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试验班是我校全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方案与国 际接轨,以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通过 3 年本科(中国) 、2 年硕士(美国)连读,培养具备良好科技文化素质,具有国际视野、竞争意识和 团队合作精神, 能够胜任大中型复杂软件系统开发和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 次软件工程各民族专门人才。3.1 理论教学系统试验班采用与美国 UWL 大学接轨的全新培养方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 教学理念。软件工程专业理论教学系统涉及软件理论基础、软件工程专业基础、 软件系统与应用、 软件工具与产品等方面的作为高层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 备的系统知识。 (1) 计算机软件理论基础:从事软件工程工作所应具备的软件理论基础, 并涉及最基本的硬件相关知识。具体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数据结构,算法,计15 算机网络,数据库,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大学物理,数学与形 式化,数字电子技术等。 (2) 软件工程基础:从事软件工程工作所应具备的软件工程专业基础, 以及产业界经典的软件工程方法与工具。具体包括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设计, 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验证与确认,软件演化,软件质量,软件过程,项目管理等。 该部分知识的教学既要强化经典理论与方法教学, 又要突出实际环境下的实践方 法等产业需求。 (3) 软件系统与应用:在专门领域从事软件研发工作应具备的相关知识 与技能, 既包括该领域所需要的开发基础和领域知识,又包括该领域来源于产业 界的主流开发方法、 系统与应用。 具体包括软件过程, 软件技术, 人际交互技术, 多媒体技术,系统软件,嵌入式系统,信息系统工程,计算机图形学,国际专业 教育规范建议的有待扩充的软件系统与应用领域。 该部分知识的教学以专业基础 为依托,侧重于相关领域的产业需求、主流方法和技术,强调对实际产业环境的 适应。 (4) 软件工具与产品:直接来源于产业界的具体软件产品,以及常用的 方法与工具。具体包括相关硬件平台产品与工具,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产品 与工具,数据库系统平台与工具,CASE 工具,项目管理工具,人机交互工具, 网络软件产品与工具,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工具,多媒体 工具,系统级软件开发工具等。3.2 实践教学系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美双方在试验班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的 原则,整体规划实验内容,逐次展开培养过程,以软件工程方法为指导,通过验 证性实验的训练过程,逐步完成设计性实验、实训和实习的各个阶段。 (1) 验证性实验:通过在课程中精心设计验证性实验巩固和加深学生对 于特定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 设计性实验:通过设计性实验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构思、设计、 实施和操作能力。 (3) 实训:通过与企业共同设计实施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工程16 能力。 (4) 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体验业界氛围和一线开发人员的工作环境, 锻炼其工程能力。 (5) 一体化设计:通过整体化规划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实训和实 习,逐次展开工程能力培养过程,建立有效的工程能力训练体系。3.3 英语教学及训练学校通过三种不同方式强化学生的英语能力, 以达到美国 UWL 大学的雅思/ 托福入学要求和在美无障碍语言交流能力。1)试验班的专业课程由美方教授和 中方具有双语师资的优秀教师英语授课; 2)外语学院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开 设大学英语课程;3)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定期开展雅思/托福培训班。 同时,学生通过与美方导师的沟通交流提高个人的英文写作能力和口语水 平。 学校会不定期的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同 时提高英语应用能力。4培养方案鉴于各民族地区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层次成为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考虑的必要因素,成为制约部分优秀学生获取更多更深知识的瓶颈。 本试点通过对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推进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充分与国际并轨, 实现中美双方专业课程设置无缝对 接和学分互认, 以培养高层次各民族工程人才,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和我国现代化 建设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的强烈渴求。4.1 培养目标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 通过中美合作办学的方式,构建理论与工程高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创建教学 改革试验基地, 建立高效的教学运行及管理制度,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 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强、 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17 4.2 方案设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往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与实践成果运用的延伸, 该方案是以上述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提出的,并以少数民 族地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为目的,以中美合作办学的方式展开。方案包括课程体 系构建、课程内容设计与改革等等的方面内容。 4.2.1 课程体系构建试验班的课程体系融合美国 UWL 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厚基 础,重理论,强实践”为原则、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具有复合性、多样化、前沿性, 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模块: (1)政治理论模块 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立志为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而奋斗,它也反映了国家对于人才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这个模块包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思想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本知识等内容。 (2)学科基础知识模块 该模块构造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知识, 将为学生进行软件工程 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 这些必要的基础性知识包括: 大学物理、 高等数学、 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等。 (3)软件工程知识模块 专业知识模块是课程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子模块的内容: ? 计算机专业知识涵盖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硬件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形成系列 专业基础主干课程; ?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包含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算法分析与设计,编译原理等课程设 置,完善学生的软件系统方面的知识结构,形成软件技术知识的框架; ? 软件工程专业知识18 包含软件工程导论、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过程控制、软件测试等等课程设 置,完善学生的软件工程方面的知识结构,形成软件工程专业知识框架; 以上模块注重该课程模块的课程内容与实验和实践课程的结合,强调专业 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复合性、前沿性。 (4)人文素质培养模块 培养学生的基本修养、思维方式、世界观。 ? ? ? 4.2.2 中国文化和历史知识 美学与微观经济理论 现代科学与哲学知识 课程模块的改革思路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现有培养模式弊端,试验班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如表 2-1 所示。 表 2-1 创新培养模式 课程模块政治 理论 模块 学科 基础 知识 模块 政治理论 课程 学科基础 知识课程 计算机基 础课程 软件技术 基础课程 软件 工程 知识 模块现有培养模式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创新培养模式根据有关精神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原 有教学形式,课内课外相结合。 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将基础知识教 学与软件工程结合, 加以拓宽与调整。 增加计算机基础课与软件工程专业课 程之间的关联度, 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增加实验环节比例,尤其加强综合性 设计性实验环节。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专业教学,部分教 学活动在企业进行。分等级分散在各 年级开设,课程深度逐步提高。每门 课程设置工程实践项目。 邀请校内、外以及国外知名专家学者 轮流演讲, 全面展示专业的发展动向。注重公共基础本身的完整性, 与软件工程结合不紧密。 学习时间相对集中,与软件工 程类课程联系不紧密。 讲授为主,实验部分不足。 知识更新较慢,部分课程过于 专门,与社会现实有一定差距。 另外,专业课一般集中在高年 级学习。课程少,单门课学时 数多。 少有开设。软件工程 基础课程专业前沿 课程19 实验与工 程实践知 识 世界观和 方法论知 识 课内外创 新实践训 练实验教学比例偏低。工程实践 中参观、浏览占较大比重,深 入学习和实践不足。工程实践注意点和面相结合,有重点 有选择地深入实践,以企业技术人员 为师,提高实践的时间和强度,以项 目形式完成。 紧密联系学习实践,软件工程专业的 教授、指导教师参与科学方法教育, 使素质和方法教育贯穿始终。创新 素质 培养 模块传授思想方法的课程与学生的 学习实践相脱节。将创新实践贯穿理论课、实践课全过 少数学生参加竞赛,毕业论文、 程,开展多种形式创新实践训练,毕 设计结合科研课题比例不够 业论文、设计 100/%结合实际工程项 高。 目。4.2.3课程内容设计根据课程模块设计和培养目标, 下表列出的课程是培育试验计划新教学体系 的主要课程或课程模块, 没有涵盖培育试验计划教学的全部课程。这个课程体系 主要体现培养学生以下知识点和能力: (1)更注重软件工程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加大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参加教师科研实践,提高动手能 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前沿知识、体现知识的多样化; (4)注意学生科学思想方法和世界观、心理素质的培养; (5)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指导, 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结合课程模块设计,按照培养阶段给出的课程设置和相应的学分要求见附 件。5. 氛围营造围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工作氛围、和谐组织氛 围、浓郁学术氛围、课堂学习氛围、实验教学氛围、激励竞争氛围、国际文化氛 围、健康向上生活氛围。 (1)教学工作氛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任课教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 营造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学工作氛围,使教师必须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作好教学 工作,通过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和严格的课堂组织与管理,把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兴趣调动起来,把听课和主动学习文化知识作为一种享受。 (2)和谐组织氛围:成立试验班管理委员会,由教务处、教师代表、导师 代表、辅导员等组成,统筹教学资源配置,负责整体规划、组织教学改革与政策 协调,形成和谐的组织氛围。 (3)浓郁学术氛围:通过聘请著名教授,特别是美国 UWL 大学著名学者, 对学生作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国内、国外)学术讲座,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层 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教师科研项目等,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 撞、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4)课堂学习氛围:实行讨论式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与发展。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授课计划内容的安排,采用课堂教 学、现场教学、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课题设计等等。 (5)实验教学氛围:以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导向,依托湖北省教学示范 中心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特长和潜在的创造力,使实验教学的定位由单纯的实 验课程教学向开放式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地转变。借鉴“自助式”管理模 式,使学生自由地研究和学习,实现实验教学模式由验证、认知型实验向以创新 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 验转变。 (6)激励竞争氛围:试验班学生在学习期间,采取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形成良好的激励竞争学习氛围。 每学年以综合测评成绩为依据按一定的比例进行 淘汰, 使不适宜在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学习的学生分流回软件工程专业 普通班。 (7)国际文化氛围:通过开设《少数民族文化》、《美国历史》等选修课 程,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美国文化方面的素质,使拔尖创新人才能 够更快的适应美国的人文环境同时融入美国社会。 (8)健康向上生活氛围: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健康的文娱活动,使学生 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21 6制度创新围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培养制度、评估制度、学分管理、管理制度、科研训练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 总之只要有利于其培养的,在制度上允许先行先 试。 (1)个性化培养制度 在强化通识教育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志向指导学生制订个人 学习计划, 对学生从入班到毕业进行全程指导,突破过去较为刚性的教学管理形 式,设计弹性化的教学运作机制。从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培养 途径、 教学运行和组织机制、 考核机制等 6 个方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 建。 (2)科学评估制度 制定个性化评价方案, 创新评价制度。根据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的课 程体系和考核体系设置上的差异,改变以往的学生课程考核办法,打通培育试验 计划培养方案和原培养方案之间学分互认, 学生可以通过在导师项目中的表现而 获得学分和成绩,也可以通过跨专业、跨学科知识的学习获得学分。 (3)柔性学分制 学生完成三年本科培养方案规定的各类学分、总学分和相关教学环节,符合 本科毕业条件,学校在第 6 学期授予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4)特色管理制度 实行班主任和学习双导师制(中、美)。聘请学术造诣较深、英语基础好、 责任心强、 治学严谨的教师且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试验班班主任及学生的国 内导师,同时聘请美国 UWL 大学的优秀教师担任国外导师。 (5)严格科研训练制度 要求学生必须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 自主课题和创新实验及各类学科竞 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为进一步深 造打下基础。22 7条件支持学校为拔尖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在教学场所、学科基地、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实习实践、实训基地、专业图书资料、师资队伍、管 理队伍等层面,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7.1 实验教学设备可用于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的部分教学或专业实验室情况。 表 2-2 专业实验室设备仪器设备名称 实验室名称 型号、规格 总 计 ? 配备(人) (台或套) 值(万元) 11 1 0 1 0 1 386 20 20 20 19 1
121 76 300 实验室人员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少数民族语言文 SGI 图形工作站、 方正 PC 机 A360、 HP 字处理实验室 扫描仪、HP 投影仪 人工智能实验室 DELL 服务器、方正 PC 机 A360、HP 投影仪 信息安全实验室 DELL 服务器、HP 投影仪、网闸、密码 机、安全路由器 算法理论与计算 DELL 服务器、方正 PC 机 A360、HP 复杂性实验室 投影仪 比利时 BARCO 公司多通道无缝融合立 虚拟现实实验室 体投影系统+IBM 虚拟现实工作站 XUP V5-LX110T FPGA 开发板、 Spartan XILINX SOPC 联 3EBoard 开发板、XUP Virtex-II Pro、 合实验室 FPGA 试验箱( Spartan 3A ) 、示波器 60M、FPGA 试验箱(V4) 、PC 机 并行/分布式处理 DELL 服务器、方正 PC 机 A360、HP 实验室 投影仪 湖北省实验教学 示范中心(所含实 示范中心所含各实验室仪器列表: 验室列表): 计算机综合实验 DELL 服务器、网络路由器、蓝星微机 室 E634、HP 投影仪 嵌入式系统实验 室 计算机网络实验 室 ARM 嵌入式开发应用 EDUKIT-M3、 PLL 试验箱 CJRM-CPU22、HP 投影仪 网 络 测 试 仪 ITS2100 、 网 络 交 换 机 DSC-202613 、 底 端 网 络 路 由 器 RG-RCMS-8、Dell 网络服务器、HP 投 影仪、网络分析仪、无线接入点231202310 720 26670 1065000000000 WAVEPRO7300A 示波器、 E4402B 频谱 无线通信实验室 分析仪、 CMU200 手机综合测试仪、 HPXW8600 工作站 软件工程实验室 IBM 服务器、思科路由器,PC 机等 系统结构实验室 系统结构试验箱 TDW-CM++、方正微 机 A360、HP 投影仪0 0 00 0 00 0 07.2 专业教学场所计算机科学学院为本专业教学提供的多媒体设备和场地表 2-3。 表 2-3 专业教学场所 名 称 配备情况(数量、面积及对教学的保障情况等)我校计算机科学学院目前拥有多媒体教室 15 间,总建筑面积 708.6 平方米, 座位总数 1200 个。 每个多媒体教室都具备日常教学的基本功能 设备(包括投影仪、台式电脑、无线话筒、中控等)和可选的扩展功能 设备(包括实物展台、 DVD 影碟机、录音机、卡座等) 。提供相应的接 口与使用按钮,以供需要时扩展设备的接入。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操作界 面与方式简洁明了,易于操作。具有电源保护功能,系统非正常关闭、 市电突然断电,都能自动延迟、保证投影仪的灯泡散热,电脑操作自动 还原。这些教室的教学内容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在校园网上直播,其他教 室可以通过校园网,利用 IPTV 软件实时收看远程直播教室内的上课内 容。多媒体教室我校与计算机技术领域有关的实验室包括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10072 平方米) 、 校级创新创业实验教学中心 (5000 平方米) 、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室(1300 平方米) 、 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1300 平方米)等。 计算机科学学院拥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实验室、算法理论 与计算复杂性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计算机综合实验室、系统结构 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虚 拟现实实验室、并行/分布式处理实验室。实验室拥有大型虚拟现实仿真 设备、先进的网络设备和仪器等,实验室固定资产总值达 1100 万元。 2009 年中南民族大学与美国 XILINX 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 从事基 于 FPGA 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方面的工作,以实验室为依托,组织学生参 加相关学科竞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实验室24 训练场所、 设备装 备学校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 709 研究所、武汉华中大禹科技有 限责任公司、 南宁银河南方软件有限公司、 武汉微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菲旺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可为计算 机技术工程硕士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学校拥有电子计算机数量达到 6977 台, 全部连接互联网, 具有良好 的网络环境和实验条件,并建立了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学实 验上机多层次自动化管理。 学校已建成高水平的光纤校园网络。学校网站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 平,可提供学生便捷高效的网上交流。校园内的绝大多数计算机为网络 计算机;计算机科学学院机房内有 720 台网上计算机;数字化教室提供 了 360 多个网络接口;计算机科学学院拟建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网站, 扩建学院电子阅览室设施,为计算机技术硕士提供高效的交流途径。 计算机科学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办公环境,2004 年一栋总面积达 2 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管理大楼投入使用, 多功能报告厅、 多媒体教室、 多功能语音室、多功能计算机教室、案例讨论室等均装备触摸屏式电脑 控制台、数码投影仪等先进的智能化教学设施。每位教师均拥有个人工 作空间,连接宽带和有线网络。计算机校园网其它教学设施7.3 专业图书资料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设有专业图书借阅室、民族古籍文献借阅室、电子阅览 室、工具书阅览室、文理科现刊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等 32 个专业阅览室。馆藏 计算机类图书 10 万余册,中外文期刊 125 种。订购的主要数字资源有: ? ? ? ? ? ? ? ? ? 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万方硕博学位论文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Springer LINK 科学文献库 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 Elsevi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学院资料室现在使用面积 450 平方米,阅览室座位 60 个,可提25 供 25 台计算机联网查询。现藏书 8000 余册,中外文期刊 69 种,电子光盘资料 1628 盘。资料室文献收藏以计算机及相关学科为主,涵盖了计算机学科领域的 主要核心和权威期刊、经典和优秀的图书资料,能满足该学科的教学及研究需 要。资料室现可提供借阅、阅览、咨询服务、代理检索、专题知识讲座、文献 传递等各项服务。 表 2-4 专业图书资料情况馆藏总量 中文藏书量 外文藏书量 中文期刊 外文期刊 10.1 9.6 0.5 99 26 (万册) (万册) (万册) (种) (种) 数据库 中文电子图 外文电子图 中文电子期 外文电子期 28 3.8 3
(种) 书(万册) 书(万册) 刊(种) 刊(种) 订购主要专业期刊、重要图书的名称、册数、时间 名称 IEEE Trans. on Computers 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 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IEEE Trans. on Networking IEEE Tra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IEEE Tra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IEEE Tra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IEEE Tra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IEEE Network IEEE Software ACM Trans. on Database Systems ACM Trans. on Programming Languages & Systems Appl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ut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Network Security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科学 科学通报 计算机学报26册数 24 29 3 3 6 9 3 7 3 8 3 3 8 7 24 86 4 38 7 7 288 259 116时间 312 312 010 312 710 312 010 312 312 312 901 199901 软件学报 通信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影印版精装全套 中国女书合集35 49 94 34 10 2901 901 6057.4 其它教学资源另外,还有为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提供教学支持的众多的校外实 习、实训基地。表 2-5 列出了与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相关的部分实习、 实训基地。 表 2-5 序号 实习实践基 地名称中国船舶重工 集团公司第 709 研究所部分实习实训基地 每年可接收学 生量(人· 月) 可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的 支持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安排 3 名 高级工程师参与工程硕士教 学与科研指导工作,提供本科 学位论文课题。 提供实习软硬件环境、安排学 生参与生产和科研项目,指派 1-2 名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 联合指导本科论文。 结合生产实际安排学生实习 项目,安排有经验的工程技术 人员参与指导工作。建立时间12007.121202武汉华中大禹 科技有限责任 公司2006.6903南宁银河南方 软件有限公司2010.6604武汉微创光电 股份有限公司2009.580提供实习软硬件环境、安排学 生参与生产和科研项目。5武汉菲旺软件 技术有限责任 公司2008.7120提供实习软硬件环境、安排学 生参与生产和科研项目,指派 4-5 名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 联合指导。27 8国际国内合作计算机科学学院和韩国的国立全北大学、庆熙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加拿大泽维尔大学,美国 UWL 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互 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 每年聘请一定数量的外籍专家、 教师来院进行讲学和任教, 特别是与美国 UWL 大学早在 2005 年即开展了软件工程硕士联合培养项目。同 时,与国内的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 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及学生培养机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在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 平和扩大学生对外交流两方面进行加强。三1实施规划与保障五年规划中南民族大学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采用国际合作、 中美联合培养的 3+2 本硕连读培养模式。试验班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管理机制等 方面大胆改革创新, 积极探索面向少数民族生源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设 置软件工程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以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技术人才。为了保 证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计划的顺利实施,制定试验区的年度计划如 下: :设置 3+2 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计划的学生遴选机制 并组建首届试验班;建立及完善教学计划及配套规章制度。 :全面实施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本科阶段试验计划,强 化教学改革理念,进行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设计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完 善各种制度。 : 深化项目实施,凝炼特色,在不断总结中完善项目。试验班学 生通过软件工程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获得中南民族大学的学 士学位;试验区进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深层次改革,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拟 申报成功 1-2 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4 篇;聘请国外专家为学 生进行学术讲座,加强国际交流活动,为下一步进入美国的研究生阶段培养奠定28 基础。 :实施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阶段试验计划,试验 班学生在美国 UWL 大学计算机系接受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的学习。在美国学习期 间,鼓励学生与国外科学家群体进行交流,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融入学科前 沿领域。 :试验班学生在美方通过课程学习、项目开发、论文答辩等过程, 获得美国 UWL 大学的硕士学位,完成 3+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计划。试验区 进行改革效果总结与评价, 对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计划的改革成果进 行验收。2学校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中南民族大学对于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予以重点支持, 在有关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2.1 组织保障中南民族大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参与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的 制定、运行、管理,计算机科学学院设立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工作组, 院长全面负责试验班各项工作, 教学副院长主管试验班的教学计划实施,为试验 班的培育试验计划提供得力的组织保障。2.2 政策保障学校出台针对该计划的相关政策,说明参与计划实施人员的责、权,制订招 生、教学等全程管理规范,全面支持和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与任务的完成。 培育试验计划已从 985、211 名校引进高素质博士 15 人,博士后 3 人,有力 地充实了教学科研队伍。 在培育计划实施期间,还将继续向海内外招聘高级人才 2-3 名,进一步加强试验区的教学团队。 学校将通过聘请专家指导、 建立预审查制度等方式,提高培育试验计划教学 科研人员申报科研教研项目的成功率。29 学校特别拨给试验班学生“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指标, 支持创新型人才的培 养。 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学校在奖学金授予和个人荣誉评定方面 实行倾斜政策。2.3 经费保障(1) 学校每年投入专项配套经费 20 万元,提供试验班每年派出 2 名教师出 国进修、试验班教学研究及专用管理费用、试验班科研基地的建设、国际合作办 学项目联络及接待费用等。 (2)学校鼓励优秀的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教师为试验班本科生授课,对于 培育试验计划的授课课酬按照普通课酬的 3-4 倍付给, 支持试验区的教学改革与 教学研究。30 附件 1:国际合作软件拔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培养方案(本科部分)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Pilot Program on Innovative Talent Development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Specialty (Undergraduate Part)一、培养目标 I.Educational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 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具有扎实的软件基础理论, 熟练掌握软件设计、 开发、 测试、维护技术,具有国际视野、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胜任大中型复杂软件 系统开发和管理的实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软件工程专门人才。 This program educates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s who meet the need of national economic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all-developed in moral qualities, intellectual ability, physical fitness, well-educated in science and creative, with the deep software theory and practical techniques in software design, development, test and maintenance, and those who hav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competitiveness, and team cooperat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 capability of large complex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II.Requirement and Specialty 软件工程是研究大规模软件开发方法、工具和管理的一门工程科学。其特点是按工 程化的原则和方法来组织和规范软件开发过程,主要研究软件开发方法与环境、软件工 具及集成技术、软件自动化及自动测试技术、软件质量控制、软件重用技术等。本专业 的培养要求如下: 1、学生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觉悟,热爱祖国和人民,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敬业爱 岗,遵纪守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能很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 业服务; 2、掌握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现代软件工程的技术和方法,能熟练运用主流软件开发工具、环境和平台, 具有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及外语能力。 Software engineering is to study the massive software developing methods, tools and manage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are to organize and standardiz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by the project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t mainly studies software developments, software tools and integrated skills, software test skills, software quality control etc. 1. Students should have high humane quality, good morality,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deep love for motherland and people, support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y are expected to grasp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Mao Zedong Thought and Deng Xiaoping T 2. Students should master fundamental theories and knowled 3.Students should take hold of techn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skilled in popular software development tools, environments and platforms,and gain ability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teamwork spirits a31 4. The students should take hold of the basic methods required in document searching and data querying to get access of o 5. Students should have research ability, solve problem, and use foreign language. 三、学制与学位 III.Length of Schooling and Degree 修业年限: 3 年 Duration: 3 years 授予学位: 工学学位 Degrees conferred: Bachelor of Engineering 四、主干学科 IV.Major Disciplines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ftware Engineering 五、主要课程 V.Main Courses Discrete Mathematics 、 Advanced Programming Language 、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Computer Architecture 、 Data Structure and Algorithms 、 Principle of Operating System、Object-orientation Program Designing、Software Engineering、Software Process、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Principle of Compiler32 六、学时与学分 VI、Hours/Credits 学时学分构成表 Table of Hours and Credits课程类别 Courses Classified 学时/周数 Period/Weeks 学 分 Credit 理 论 Theory 38 实 践 Practice 8 学时比例Proportion of Period25.1%通识课程平台 General Courses Platform通 修 General Compulsory 通 选 General Elective 必 修 Compulsory 选 修 Elective 必 修 Compulsory 选 修 Elective700/134+3W180106.5%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Basic Courses Platform471(+80)=55129(3)19.8%270(+58)=32817(2)11.8%专业课程平台 Major Courses Platform420(+126)=54628.5(5)19.6%360(+120)=48025(5)17.2% 64.5%(必修)小 计 Amount 必 修 Compulsory 选 修 Elective2785147.58 35.5%(选修)实践教学平台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134/32W22+8〔含上列(15 )实践学分计:45〕 The Whole Practice Credit:30 5 (创新学分 Innovation Credit)最低毕业学分 The Lowest Graduate Credit147.5+30+5=182.5说明:实践教学平台学分计算为:表四中教学实践、教学实习与通识课程中实践学分之和。 Note: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Credits: The sum of Practice Credits About Teaching Practicing、 Teaching Practice and General Courses Platform in Form IV. 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毕业总学分比例 平台 实践学分 合计 毕业总学分 比例33 实践教学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专业课程平台 (含通修平台实践学分)510 50 182.5 27.4%35 七、教学进程计划表 / VII、Teaching Schedule Form 表一:通识课程平台 / Form 1:General Courses Platform 表一(A) :通识必修课程(通修课)/ General Compulsory Courses(General Required)学时类型 课程编号 Course Code 学分 总学 数 时 Crs. Hrs. Period Classification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Division of class-hour in Every Week of Each Term 五 5th 六 6th 1-18课程名称 Courses Names备注 Notes讲课 实验 上机 实践 一 二 三 四 Lec. Exp. Ope. Pra. 1st 2nd 3rd 4th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Marxist Fundamentals2/15436182/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s
thoughts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110872364/21-18 Cultivation of Morals andFundamentals of Law 形势与政策 Situation and Policy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15436182/11-181/1 1.5 /0.5 1.5 /0.5 1.5 3 4 4 4 1.5 1.5 1.5 1.53618182/21-9 Essentials of China Modern andContemporary History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National Theory and National Policy 大学语文 University Chinese 大学英语 1 College English 1 大学英语 2 College English 2 大学英语 3 College English 3 大学英语 4 College English 4 体育 1 Physical Education 1 体育 2 Physical Education 2 体育 3 Physical Education 3 体育 4 Physical Education 43624122/14-1511 14 23 36 36 56 72 72 72 32 32 32 3224 36 56 72 72 72 32 32 32 3212 3 4 42/11-12 4-15 4-17 1-184 4 2 2 2 21-18 1-18 4-18 1-16 1-16 1-1634 学时类型 课程编号 Course Code 学分 总学 数 时 Crs. Hrs. Period Classification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Division of class-hour in Every Week of Each Term 五 5th 六 6th 前三周 2 1-18课程名称 Courses Names备注 Notes讲课 实验 上机 实践 一 二 三 四 Lec. Exp. Ope. Pra. 1st 2nd 3rd 4th
军训 Military Training 军事理论 Military Theory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1 2 3W 36 36 3W √ Undergraduate Career Planning andDevelopment 大学生就业指导12018221-9 Employment Guidance ForUndergraduate 总学时合计:The Whole Periods (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总学分合计:The Whole Credits (理论学分/实践学分) 700/134+3W/118 学期学时小计 Periods in Each Term 学期学分小计 Credits in Each Term18 148 212 164 176 /12 /38 /30 /36 8 11.5 9 /1.5 /2 /1.5 9.5 /2/2 0 /18 0 /11-938/8表一(B) :通识选修课程(通选课)/Form I (B): General Elective Courses专业类别 Classification of Majors 理工类专业 Major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课程类别 Classification of Courses 人文社科类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自然科学类 Natural Science学分要求 Demand of Credit 4合计 Amount10 635 表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Form II. Basic Course Platform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Courses Numbers Classi- of courses fied 课程名称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学时类型 Division of class-hour in Every 学分 总 学 Period Classification Week of Each Term 数 时 Crs. Hrs. 讲课 实验 上机 实践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Lec. Exp. Ope. Pra. 1st 2nd 3rd 4th 5th 6th5 90 90 6CoursesNames备注 Notes50 42学 科 基 础 必 修RequireBasic CoursesAdvanced Mathematics(A)14-18Advanced Mathematics(A)25909051-18Linear Algebra Probability Theory & Mathematical Statistics(B) College Physics(B)1 College Physics(B)2 Experiment of College Physics(B)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2.5484844-153545431~18 1~183 254 3654 363 41~910 /1 1.5to3224 24322/24~15ExperimentofIntroductionComputer Technology/12424/27-18Programming Language (A) Object-orientation Designing Program4/19975245/24~182.5/0.5 4 3.5/1 2 3/0.564 72 84 36 7448 72 60 36 54 18 24164/2 4 4/4 4 4/31~12 1~18 1~15 1-9 1~14 Discrete Mathematics
Circuit and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mputer English
Digital Electronics Technology 总学时合计:The Whole Periods (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741/128学期学时小计 Periods in Each Term 学期学分小计 Credits in Each Term237 /48 13/2192 /16 10.5 /0.5132 /56 7.5 /2200 /18 10 /0.5总学分合计:The Whole Credits 41/5 (理论学分/实践学分)36 表三:专业课程平台 Form 3: Major Courses Platform学时类型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Courses Course ClassiCode fied 80 课程名称 Courses Names 学分 总学 数 时 Crs. Hrs. Period Classification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Division of class-hour in Every Week of Each Term 二 三 2nd 3rd 四 4th4/2 4/3 4备注 Notes讲课 实验 上机 实践 一 Lec. Exp. Ope. Pra. 1stData Structure and Algorithms 4/1 96 88 36 72 64 36 24 24五 5th六 6th1~18 1~16 10~18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3.5/1 Software Engineering 2专 业 必 修Require Courses10 10730Assembly Language Programming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Systems (A) Compiler Principles Principle of Operating System(A) Software Procedure3/0.56048123/21~163.5/1 2.5/0.5 2.5/0.5 2.5/0.580 60 62 6456 48 48 4824 12 14 16 172 /48 9.5 /2 4/2 4/24/2 4/2 4/2 4/2 152 /48 9 /2 96 /30 5 /15~18 4~15 1~12 1~12总学时合计: The Whole Periods 420/126 (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总学分合计:The Whole Credits 23.5/5 (理论学分/实践学分) 00 20JAVA Language Introduction to XML Computer Graphics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sign of User Interface Algorithm Design & Analysis Computer Network (C)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ystem & Designing J2EE Language UML and object modeling Linux/Unix Operating System (A) Software Architecture Windows Programming Object-orientation software 2/0.5 2/0.5 2/0.5 2/0.5 2/0.5 2/0.5 2/0.5 2/0.5 2/0.5 2/0.5 2/0.5 2/0.5 2/0.5 2/0.5 2/0.5 2/0.5学期学时小计 Periods in Each Term 学期学分小计 Credits in Each Term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4/2 4/21~9 1~9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4~12 4~12 10~18 10~18 1-9 1~9 1-9 1~9 10~18 10~18 4/2 4/2 1~9 1~9 1~9 4/2 1~9专 业 选 修Elective Courses50 80 30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Software Test Software Certific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4/237 学时类型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Courses Course ClassiCode fied 21510 课程名称 Courses Names 学分 总学 数 时 Crs. Hrs. Period Classification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Division of class-hour in Every Week of Each Term 二 三 2nd 3rd 四 4th4/2 4/2备注 Notes讲课 实验 上机 实践 一 Lec. Exp. Ope. Pra. 1stDesign Pattern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2/0.5 2/0.5 48 48 36 36 12 12五 5th六 6th1-9 10~18总学时合计:The Whole Periods: 648/192 总学分合计:The Whole Credits: 36/10学期学时小计 Periods in Each Term 学期学分小计 Credits in Each Term72/24 4/2144 /48 8/2216 /72216 /7212/3 12/3Note: Elective courses : total at least 25 credits . 7.5 credits in 4th semester, 10 credits in 5th semester, 7.5 credits in 6th semester38 表四:实践教学平台 Form 4: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实践教学 周数 名称 学分 Total Practical Teaching Crs. Period Name 学时类型 Type of Period 实验 Exp. 实习 Pra.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Division of Class-hour in Every Week of Each Term 一 1st 二 2nd 三 四 3rd 4th 五 5th 六 6th 地 点 Place类别 Category计算机应用实践 1
Computer Application Practice 计算机应用实践 2 社会实践
Social Computer Practice Application Practice 计算机应用实践 3
1 周/W √ √ 1 1 周/W √ √相关企业 Relevant enterprises相关企业 Relevant enterprises教 学 实 践Teaching Practicing 小计 PreliminaryComputer Application Practice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 设计 11 周/W√√相关企业 Relevant enterprises1 Programming Language project design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
Project Structure Design Data project design 数据库应用课程设 计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project design 82 周/W√√计科院 CCS (16~17)23 周/W√√计科院 CCS (1~3)3 周/W√√计科院 CCS (1~3)11 周/W39 类别 Category实践教学 周数 名称 学分 Total Practical Teaching Crs. Period Name学时类型 Type of Period 实验 Exp. 实习 Pra.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Division of Class-hour in Every Week of Each Term 一 1st 二 2nd 三 四 3rd 4th 五 5th 六 6th地 点 Place教 学 实 习Teaching Practice教学实习 Teaching Practice of Practice Software Development软件开发实习
2 周/W √ √校内/外实习基地 School/Out School Practice base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
Graduation Practice Graduation Practice24 周/W√√校外 Out of school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 (设计)
Graduation Graduation Project Project 小计 Preliminary 1412 周/W√√计科院 CCS18 周/W通修平台实践学分 Practice Credit of General Courses Platform 小计 Preliminary 创新学分 Innovation Credit 总计 Amount学分 Credit8学时 Period134+3W学分 Credit 学分 Credit 学分 Credit30(22+8) 5 35学时 Period134+32W学时 Period134+32W40 附件 2:国际合作软件拔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培养方案(硕士部分)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Pilot Program on Innovative Talent Development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Specialty (Graduate Part) 后 2 年研究生阶段,由美方负责,课程设置及要求如下:1.Core Courses(3× 5=15 credits) Software Engineering Principles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Development Formal Methods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Managerial Issues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Software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2.Elective Courses(3× 3=9 credits) Programming Language Concepts 3 3 3 3 3 3 3 3 3 3 3User Interface Design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Information Security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Data Communications 3.Capstone Project(12credits)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ject12UWL 硕士学位学分要求:专业必修课 15 学分、专业选修课 9 学分和专业论文 12 学分。41
最新中南民族大学实习报告_实习总结_总结/汇报_实用文档。实习报告 上海亚凯物资公司实习实践报告 个人原创上海亚凯物资公司实习报告范文 有效防止雷同!简单修改即可使用...中南民族大学简介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 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 1951 年...中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最新标准_制度/规范_工作范文_实用文档。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2016 中南民族大学 2016 中南民族大学 2016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中南民族大学关于做好推荐2015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南民族大学2015保研政策关于...一份菜鸟也修改的简历模板中南民族大学 手 机: 中南民族大学 E – mail: 中南民族大学 地 址: 中南民族大学 唯图设计因为专业, 所以精美。 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中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格式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附件 3-4:中南民族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本)格式(社会科学类) 目录 (四号黑体居中) (空一行) 摘要(五号...(10 分) 中南民族大学
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参考答案(A 卷)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20...院专年 系: 业: 级: 计算机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 算法设计与分析基础 班组号: 号: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学号 姓名 组员 实验名称 算法分析基础 ——给定一个...中南民族大学本科学生创新实践学分暂行办法 (试行)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实施创新实践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中南民族大学教育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南民族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 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中南民族大学的教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南民族大学大礼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