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历史真实的抗战历史史公开因有国军抗战历史很可怕吗

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重新书写,我们都说日本人不敢正视历史,而我们共产党又何尝不在躲避。看了希望分享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卫国战争。可是,中国国军抗战英雄的战后遭遇,却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沉重的一页。在二战所有的战胜国中,其情其状,独一无二。
曾几何时,戴笠、张灵甫、汤恩伯等等在抗战中声名赫赫的人物,在大陆成了十恶不赦的反派角色。历史教科书也这样一代代地告诉大陆的孩子们。
如今,上海的陵园里可以有了张灵甫等抗日名将的衣冠冢,而戴笠故居和汤恩伯故居,也已修葺开放。尽管这一切都是静悄悄地进行,甚至显得有些偷偷摸摸,好像在干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一样,但往好里想,无论如何都算是一种进步。
可这不够。
明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陆面临着如何纪念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挑战。法国纪念诺曼底登陆六十周年的恢弘气势已经向全世界展现过了,而明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日,也决不会是在悄无声息中过去。如何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实际上是在向世界显露当今大陆的政治形象和政治胸襟,而不是简单的排场之大小问题。六十年一个甲子。老人在故去,新人在成长,党争的硝烟越来越远,因此,对令人信服的历史真相的需要就不断强烈。
实事求是地书写抗战史,冷静、客观地评价抗战史,解决历史教科书在阐述抗战史上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可回避。这是对人们良心和胸襟的考验。
在抗日战争中,按照大陆的说法,自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6月,国军中少将以上的将军,共牺牲115人。其中上将8人,中将42人,少将65人。而国民政府的何应钦则说是206位将领。无论是一百还是二百,都已表明战将伤亡惨重。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火中,军人伤亡达三百余万人。无论政见如何,和在山西辽县殉国的八路军左权将军一样,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们的名字留在中国的英烈谱上。任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贡献的人,他们流过的血,出过的力,都不应该被遗忘,被歪曲。任何遗忘和歪曲都是真正的国耻。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歪曲和遗忘并没有不存在。战犯问题就是耐人寻味的个案。
1981年,抗日名将杜聿明病逝。大陆官方悼词称他是&著名的爱国人士&。可这位昔日抗日疆场上驰骋杀敌的战将后来却成了&战犯&。这并不只是杜聿明一个人的遭遇。
日,毛泽东开列了一份43名首要战犯的名单。仅仅就其中的军人而言,李宗仁、杜聿明、孙立人、薛岳、卫立煌、傅作义、何应钦、胡宗南、汤恩伯等都是抗日名将。
杜聿明先是关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这里曾先后关押过900多名日本战犯和溥仪等71名伪满战犯,同时也关押过354名╳战犯。在这所监狱,一些为抗战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战将,跟日本战犯一起接受&改造&。1949年后的大陆,抗战过的国军将士和他们的亲人,甚至远没有日本战犯那么幸运,他们有的被镇压了,有的则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浪。在大陆的战犯管理所里,一共关押过1062名日本战犯,其中1017名在1956年分3次被宣判免于起诉,释放回国;另外45名也没有一个被判死刑,而且1964年4月全部被释放回国。
可是,直到现在,改造╳战犯还被当成正面宣传。比如,杜聿明、黄维就是经过不断努力才&改造&过来。最后杜聿明就说自己&走错了路,成为千秋罪人。&而黄维最后则说出了&抚顺战犯管理所是我最怀念的地方&。当大陆在宣传改造成功的时候,似乎从来没有想到过,对他们或许根本就不应该有什么强制改造,甚至根本就不该有战犯这个词。
然而在大陆却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政治和解和社会重建,似乎内战的血还没有流够。因此也就有了双手沾满中国人鲜血的日本战犯和被当成战犯的中国抗战将士关在同一所监狱的尴尬。美国有过内战,却没有战犯。南北战争结束后,联邦政府不曾处罚南方一兵一卒,那是把法律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处理的最好例子。在这场战争中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新的一天从早上好开始
早起多读书
坚苦环境下直播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中国该如何纪念抗战60年:正视历史更要民族自强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中国该如何纪念抗战60年:正视历史更要民族自强
.cn 日11:18 t望东方周刊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历史不能忘记”,其更多的含义主要是对自己来讲
  日,就在前两天,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报道没有详细透露纪念活动的具体内容。
  国家的纪念活动是宏大的,而公民周艾民则按照自己的方式纪念那场战争。
  15年来,周艾民走遍了侵华日军当年在东北构筑的14处要塞组群,自费寻访当年被日军秘密关押修筑要塞的战俘劳工和掳来的朝鲜慰安妇,为寻访记录这段历史,跑了十几万公里,几乎倾尽家财。
  当年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中苏边境修筑了14处军事要塞群,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而战后人们对其知晓甚少。
  2004年,周艾民将自己15年来的寻访史实集结成书《东方马其诺防线大揭秘》,目前,周艾民正在与哈尔滨电视台《魔域要塞》记录片摄制组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关月台要塞进行摄制工作。
  “抗战胜利60年了,我们应该纪念什么?大道理不用再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不但要铭记历史,更要记录历史,还原历史,并从那场战争中反思我们的国家,反思我们的民族。”周艾民对《t望东方周刊》说。
  高层和民间对抗战胜利60周年的互动,无疑会给公众提供更多观察历史的角度。而外界更为关注的是中国国家层面的纪念活动如何进行,该如何还原历史。
  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从公开报道来看,中央作出的纪念安排更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央要求,除了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外,还要“着力宣传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功绩,着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此外,中央的此次纪念安排还和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要用历史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央也要求要纪念抗战时期中国的民族精神,并用这一精神“进一步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当前微妙的时刻,中国将如何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这一话题,一直受到各方瞩目。
  5月10日下午,时,便有日本记者问起,中方是否会与莫斯科举行的纪念活动类似,邀请布什、普京等人参加?是否将邀请国民党参加?日本政府曾批评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些活动和内容,中方举行相关纪念活动将对中日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刘建超在回答中表示,中方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不光是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应该纪念的日子,也是日本人民应该纪念的重要日子。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主任晋林波则认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总体基调把握,再一次体现了中央政府“务实”的态度,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
  “对中国来说,纪念抗战胜利,缅怀先烈的同时,更要以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正视历史,反省自身,思考中华民族复兴的路径。”
  中国教科书的变化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正视自己的历史关系重大。事实上,在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书写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
  极左路线主导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对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日军进攻的几次惨烈战役几乎没有书写,而国民党政府妥协、退让、溃逃,丢城失地的记述文字却很多。
  “现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已经经过了几次大的修改。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教材,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讲述已经出现。”北京140中学历史教研室主任曾国军告诉《t望东方周刊》。
  “到1995年,我第一次走上讲台教授学生历史课时,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1993年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这时候,关于抗日战争史的记述已经开始强调这是一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曾国军老师介绍,目前,中学历史课本使用的教材是200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撰的。在抗日战争史这一章的大标题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
  事实上,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
  曾在2002年参与编撰修订再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编部副研究员李蓉告诉《t望东方周刊》,再版修订时,党史第一卷便扩充了国共两党配合作战和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作战的描述,并补写了台湾、香港等地所进行的抗日战争。
  “这也是党史研究中的一个突破。即超越意识形态,还原历史真实,对国民党爱国将领和抗日志士和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作战的细节和史实进行了详细记述。”
  晋林波认为,显然,中国的历史教育更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的真相。而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历史不能忘记”,其更多的含义主要是对自己来讲。所谓的“忘记意味着背叛”,自己更要不断警示,反思自己。
  二战纪念的东西方比较
  “指望日本人反省、忏悔或日本政要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也像德国总理那样下跪是不现实的。中国人首先应该自强。”
  正因如此,晋林波对周艾民这样十五年如一日坚持进行“田野调查”,抢救历史,还原历史的民间志愿者充满了敬慕之心。
  “让历史告诉真相是最明智的选择。事实上,中日关系交织着历史和现实,已经是一个内政问题。突破‘冰点’,两国政府和人民都应该更理智、更现实。”
  该以什么形式纪念二战,中国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在今年三月的“两会”上,香港代表朱幼麟向全国人大递交了《我国国家级、国际化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提案。
  提案内容包括邀请美国、俄罗斯、英国、朝鲜、韩国等国领导人参加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每年9月3日和9月18日举行国家级纪念大会,国家最高领导人出席;全国统一鸣警报3分钟,下半旗,肃立默哀;建立类似于俄罗斯无名烈士墓、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的国家级纪念抗战场所,与其他爱国主义宣传基地免费开放;设立9月18日为“国耻日”或“哀悼日”;或将全民国防教育日改为每年9月18日等。
  上述提议一经公布,被媒体广泛报道,很多中国公民表示支持。
  晋林波认为,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各国人民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纪念。
  “对中国来说,纪念抗战胜利,缅怀先烈的同时,更要以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正视历史,反省自身,思考中华民族复兴的路径。”晋林波表示,不一定要学习西方。
  无论怎样纪念这个日子,有一点可以肯定,中日必须友好。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对外关系研究室主任姚文礼认为,目前中日两国国民之间暗伏的对立情绪较大,任其发展下去才是最危险的。《t望东方周刊》记者于津涛/北京报道
  中共中央对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作出安排部署。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还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文艺晚会和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部分海内外爱国人士、抗日将领或其遗属和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参加有关纪念活动;将对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和爱国将领进行慰问;将展映、展播一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影视文艺作品和出版物;发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邮票和纪念币等。
  相关专题:
&【】【】【
】【】【】【】【】
/ 10:20:00 / 07:47:21 / 00:20:50 / 09:14:03 / 00:30:49 / 16:35:46 / 16:33:37 / 12:53:08 / 12:18:45 / 12:17:27
新 闻 查 询
热 点 专 题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国军抗战全纪实_《国军抗战全纪实》看得网友热血沸腾,成为建国以来反馈最热烈的抗战节-疾风资料库
国军抗战全纪实_《国军抗战全纪实》看得网友热血沸腾,成为建国以来反馈最热烈的抗战节
发布时间: 20:45&&&&发布人:
《国军抗战全纪实》看得网友热血沸腾,成为建国以来反馈最热烈的抗战节
最近一些朋友主动与我聊起《国军抗战全纪实》,没有想到这个节目产生那样大的社会反响,一些网友在新浪微博推荐转发累计达到十万多次,很遗憾作品的一些瑕疵。《北洋大时代全纪实》已经全部制作完成,正在认真审片,安排编导们互查、复审、终审,以确保该节目不会因为一点低级错误影响全片的质量。今天上网又简单收集了一些网友反馈,作为鼓励及纪念:凤凰网编辑:没有想到这个纪录片在网上刚上线的时候观众来电很多,这个节目社会反响非常好。网友“才想好用户名”:看完“100集系列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那是相当的震撼,为中华儿女感到骄傲网友“ls0611刘”:总共100集,真的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真实不掺杂政治元素的记录国军英勇抗战的片子,值得观看!网友CCL123123:这100集国军抗战全纪实完全改变了儿时记忆里对国民党军队抗战只退缩不抵抗的印象。历史是真实的,国军将士为了民族的独立而付出的巨大牺牲,值的全中华儿女永远的牢记。你们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网友“天勤258”:在朋友的推荐下去凤凰网看了《国军抗战全纪实》,看着看着,恍惚间顿生一股慷慨激昂的“被历史”的感觉!感情是复杂的,眼泪是静止的——一集接着一集地看着看着,眼泪常会情不自禁地、无声无息地滑落下来——既为了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而感伤,也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们而自豪!网友滅絕人性の潇灑:有人看过《国军抗战全纪实》吗,经典呀,看完哭了无数次啊,真煽情!网友“枭龙十七”:台湾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大陆出的第一部比较全面客观记录国军抗战的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共110集。这两部算是两岸比较全面客观的国军抗战纪录片了。网友“Thatis包”:实不敢看这国军抗战全纪实,每次看后,都会想起那忠骨都还在风吹雨打的受煎熬,而留下来的人也并不好过......网友“我想不出其他的”:完完整整把100集的《国军抗战全纪实》给看完了直到现在才已躺入床上其中再看的过程下也不得不承认,有几次都差点留下了眼泪,里面的国军战士在正面战场的骁勇善战不畏牺牲奋死抵抗入侵者保家卫国的精神非常值得让人敬佩这段历史其不应被遗弃应每1个中国人都得去了解和铭记以致我现在还沉浸在刚时的亢奋中。网友“在水一方”:我很用心的看完并推荐给孩子、朋友们,共同感爱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片看的很多,故事片、记录片,也被感动了无数回。但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缺少的就是系统介绍中国抗日战争的好记录片。网友“金陵辟邪”:看这样的纪录片让人心潮澎湃,心绪难平,感慨称万端。这些浴血奋战的人,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灵魂,当然包括我一直都很敬仰的那个人。网友“longshangyong”:国军抗战全纪实壮哉!!!正确看待历史的态度,是1个民族意识和社会意识觉醒和提高的表现!网友“一江春水”:我们没有想到会被很多人象追热门电视剧一样每天追着看,而这类纪录片完全不同于电视剧,电视剧播完就完了,而这节目的价值及关注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凸显出来。这个节目的价值实际上超过很多投资几千万元的电视剧。现在很多老板投资电视剧是没有长远眼光的,如果投资这类将真话的历史节目可以凸显商家的战略眼光和长远视野。新浪微博@冷冷怕冷:推荐大家看一下凤凰拍的国军抗战全纪实,虽然也有些主旋律,但是可以让我们了解那段历史,了解战争的残酷,了解一些值得尊敬的人.....战略战术也很有看头,当然还能知道仗不全是那些一把大刀砍死几10个鬼子的人打的...新浪微博抱个老虎当猫养:看完这个片子,就知道什么是抗战正面战场。—— 100集系列纪录片《 国军抗战全纪实》(分享自 @西祠胡同网)网友评价最多的一句话:鬼子全是我祖父用地道战地雷战打垮的---毛孙如是说。可以到凤凰网看新浪微博@徐力ing:历史,终究会铭记那些浴血奋战的先烈们,正视历史,方能迎来强盛的明天。。。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还你1个真实的蒋公,一支真实的国军,一群有血有肉的抗战英雄!新浪微博@腾飞--俊鸿:再一次花了很长的时间看这部纪实片----100集系列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一场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3211419名官兵壮烈牺牲,206名将军殉国。4321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国军海军全军覆没,104艘舰艇全部打光。硝烟远去,历史尘封,千古英雄,魂归何处。
[国军抗战全纪实]百集网络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点击近2亿次
“真实性”是选择文字影像资料的唯一标准东方早报:此前也出现过多部反映国军抗日的纪录片,比如台湾制作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大陆有《我的抗战》、《满江红》等,该片最大不同之处在哪里?陈钦:《一寸山河一寸血》这部优秀的纪录片注定会载入史册的,陈君天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制作人,十几年前看了这部纪录片后非常震撼和感动。我们的作品同《一寸山河一寸血》这样的经典作品在艺术创作质量上是无法比拟的。由于出品时期、播出区域和播出平台不同,《国军抗战全纪实》创作风格和形式比如配音、配乐、解说词等,更加适合当代中国人的口味,因此在网络播出后反响很好。我认为,它之所以产生了那么大的社会影响力,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当下国人普遍缺少历史常识。我想,并不是《国军抗战全纪实》做得好,而是选题及真相迎合了当下的需求,当下有强烈的对于历史常识和历史思想的消费需求,是这些需求成就了这样一部纪录片。东方早报:做纪录片讲究“真实性”,但一定是带有主观的“真实性”,对于此片,我们还是看到了尽可能的客观陈述,你在总体格局的把握上做了哪些方面的考虑?陈钦:对历史纪录片而言,讲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第一要素,但是还原绝对的真相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最难的是如何把握话语的底线。我的坚持就是:要触及,但绝对不会逾越。由于中日、国共多方对于抗战史很多地方表述很不一致,这就需要收集多方的资料,再汇总研究,在具体采信时会参考第三方如英美西方国家的资料。在一些战役的表述上,比如死亡人数,双方表述数字相差过大时,我们会将中日双方表述都说出来。我对整个创作的要求就是三不:一是不评价,用客观事实把国军的22次会战全部呈现出来,仅此而已;二是不对比,只谈国民革命军正面抗日战场的那些事,不与其他任何一方势力做比较;第三是不臆想,一切以历史资料为准绳,不一定具有绝对说服力,但是一定有出处经得起考据。在制作《国军抗战全纪实》过程中,我采访了一些抗战研究专家,与这些专家的交流,让我受益良多。东方早报:前期以什么为标准,通过哪些渠道进行资料搜集,涉及了哪些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又发现了哪些未被人熟知的史实材料?陈钦:“真实性”是我们选择文字影像资料的唯一标准,所有素材采集都必须经过审慎的过滤、研究。我们一般以正规出版的文字音像品资料素材为主,还查阅了国内网络、国外学术期刊,以及北京一些档案馆、资料库、博物馆、图书馆的抗战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当然也从民间搜集第一手资料,从抗战老兵的后代那里得到一些照片和影像,也有购买的素材。如果通过其他途径发现了不同的表述,我们会采取两种渠道求证:首先是在知名出版社的相关图书里求证,其次是采访当今对那段历史有最新研究的专家学者。通过资料搜集发现抗战前期中国正进入高速发展期,是举世瞩目的“黄金十年”,经济发展速度已经处于世界领先,而日本当时已经出现萧条。如果再等几年,中国的实力会跟日本非常接近。所以蒋介石一直拖延对日作战的时间,他反而多次声称:抗战,肯定亡国,当时确实有这个理论。后来,蒋介石看到国力猛增,有些底气后,在民众的影响下就一冲动跟日本在上海决战,上来就动了所有家底,提前耗竭了国力。但日本军力比他想象的还要厉害,国军居然大败。国民政府迅速危在旦夕,很快被迫退缩蜗居在西南边陲,沦丧大半江山,几同亡国。东方早报:国军将领陈诚曾经总结,虽然国军战士超乎寻常的英勇杀敌,但仍然节节败退,最大原因就是装备上的悬殊,你怎么看国军在抗战初期的失利?陈钦:国军在淞沪会战初期派遣的都是精锐部队,比如前后共上去四五个德械师,总体装备确实比日本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并不如国民政府官员后来的回忆录里表述的那样大。“人海不如火海”是一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国军的战术素养与日军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当时日本拥有不少世界顶尖级的军事院校,为日军培养出国际一流战斗力的军队。在淞沪会战初期,日军面对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国军,仍然冷静顽强,在与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军攻防中表现出了让英美都惊叹的战术素养。“日本在八年侵华战争中只死亡了二十几万人”东方早报:本片对数据格外重视,每场战役都会列出重要的数据,片中还有一集单独讨论年中日伤亡数据,并且引入中日美三方数据给观众进行对比,这样的讨论在其他纪录片中还没有单独呈现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陈钦:此前,国内外电视片都没有研究日军侵华战争中的死亡人数。《国军抗战全纪实》应该是国内外第一次对侵华日军死亡人数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研究。真正目的是想告诉观众,中国抗战是如何获得胜利的,而数据模式是最科学的推论模式之一。片中采用了三方不同数据,研究了历次大会战中的日军死亡人数。但是统计比较困难,因为国军统计时喜好使用“日军伤亡人数”,实际上大多数受伤人员会再回到战场的,伤亡数字远远大于死亡数字。另外在日本的统计数据里面,把关东军投降后因局势混乱造成约20万日本开拓团团民的死亡也计算进去了。日本在中国八年侵华战争只死亡了二十几万人,这是我通过整合海内外各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考证出来的。告诉观众这个数据,只为让观众更加清楚日本的真正实力。日本在太平洋战役死了120多万人,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日本在中国再放20万人,中国还能坚持吗?用数据解读历史最有说服力,做完《国军抗战全纪实》,我得出这个结论: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个奇迹。(编者注:关于日军在华死亡人数各界说法不一。)东方早报:你能具体阐述下为什么说“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个奇迹”吗?陈钦:有些看法是有缺陷的,通过中日两国对比,得出日本国小、资源缺乏,不能持久战争,中国可以以空间换取时间,最终坚持到胜利。到了1942年后,蒋介石等主战派悲哀地发现,自以为国土广大的国民政府已经退无可退了,很快就没有置换时间的资本了,被完全压缩在西南边陲,这些贫瘠之地较少战略资源,以至国民政府不得不依靠国外救济活着,而唯一与外界的交通通道只有飞过珠峰的驼峰航线,国民政府已然处于被日本瓮中捉鳖的危险境地了。而支持日本扩大战争的资源却是源源不断,战前那些主战派忽视了日本可以通过占领中国的土地获取战争资源,如1942年后,中国整个的重工业资源全部都在东北,经济实力较强的上海、江浙等一带全部沦陷。日本已经占据了大半个中国,把中国绝大部分资源占到手了,甚至与美国作战用的子弹枪炮的钢都是中国鞍钢的,重武器很多都是在东北重工业基地里做的。在当时的国民政府眼中,持久战获胜的唯一希望只有寄于外界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日本的最终失利,多因眼中已经没有残喘延息的国民政府了,日本此时居然抽出了大部分精锐兵力主动挑战军事强国美国。就这样,过于狂妄的日本以自杀的方式最终给了中国持久战一个意外的胜利。从细节入手发现并展现人物真实内心东方早报:吸引我决定看完此片的是首集的一个小人物,卢沟桥事变的导火索——“失踪”的日本兵志明菊次郎,本片并没有对他点名即过,而是进一步交代了于1944年10月再度入役的志明菊次郎在缅甸被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一军孙立人部打死,令人印象深刻。纪录片怎样从历史的空间里去打捞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并且把他活生生地呈现给观众?陈钦:细节的确是吸引观众注意力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历史纪录片就是讲述历史事件,历史事件下面是历史故事,历史故事下面是历史细节,历史纪录片要追求以历史细节张力充分反映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的精神魅力和人格魅力。我在制作《国军抗战全纪实》中注重以细节带出人物,以人物带出事件,通过细节架构故事、强化故事乃至将故事推向高潮。举个例子,我们研究了《蒋介石日记》和《陈诚回忆录》,再通过研究抗战历史,让我更加深入研究了蒋介石,他的很多方面都让我感觉很震撼。有两件鲜为人知的史实。蒋介石当时退守西南边陲,整个国家都快灭亡在他手里了,当时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他经常在浴室里面,发出那种凄烈的嘶吼声,你可以真实感觉到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物,在巨大的压力下发泄的场景。还有,他在第一时间得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拍案而起,说了句“这就对了”。那是什么意思?他梦寐以求日本跟美国打起来,唯此中国才能得救。果然,中国抗战的真正转机就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这些都是从细节入手,发现并展现人物真实内心的实际例子。东方早报:第81集讲述的是“蒋介石——一位坚韧的民族主义者”,你怎么理解蒋介石在抗战中的真实形象和历史形象?陈钦:研究近现代历史时发现,很多具有道德品质个人修为不错的历史人物在后来都被妖魔化。如果我们以抗战的视角去审视蒋介石,他是正面的,但是对于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那段历史,我们都处于集体失忆状态。蒋介石公众历史形象的改善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取决于民众历史常识的学习和独立思考、理性精神的养成。东方早报:研究民国政治史的学者汪朝光曾说,《蒋介石日记》还原了蒋介石心目中的自己,至于这种形象是否真实,那是每个读者自己判断的结果,你怎么看?陈钦:汪朝光这句话表明他很了解蒋介石了。在我们小时候,对于蒋介石的形象一直是“蒋光头”、“蒋该死”等,直到《蒋介石日记》在大陆的出现,很多国人看了后,还认为是蒋介石故意写给后人看的。目前已经有很多权威专家在研究日记后认定,蒋介石在记日记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想让别人看到的意图。我在研究了大量蒋介石相关资料后,发现《蒋介石日记》正是他的“心灵的拐杖”。他借助日记记录国家大事,也通过记日记自省,成为他道德修身的方法。东方早报:纪录片《蒋氏父子的台湾岁月》是一部关于蒋介石颇受好评的纪录片。你是否看过并有所借鉴?对于将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恢复成人”,你认为最大的难点在哪里?陈钦:《蒋氏父子的台湾岁月》这部纪录片是精品,该片有大量的口述历史,通过政府、军队、民间等各个层面相关事件的亲历者的讲述,向观众还原有血有肉的蒋氏父子,我看过后很感动,该片是我们历史文献纪录片的经典范本,我不仅自己看,还安排编导们集体观摩学习。将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恢复成人”,一直也是我对纪录片创作的一个最大夙愿,其实难度并不大,只需要还原历史让大家了解真相就可以。比如他在北伐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力量,在抗战中表现出的民族大义,都会逐步成为共识。作者 黄小河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桂林抗战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