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语录人生哲理:什么是有福

《佛教经典》净界法师:人不能让生命十全十美!否则物极必反!
点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号:zhengyuan13141
爱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传播正能量的智慧传播平台
中国文化最高的就是《易经》。《易经》的根本思想,它提出一个重要的论点说:”祸福相依”,就是人生有它福乐的一面,也有它灾难的一面,这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而这两个东西是经常存在的,祸中有福、福中有祸,所以福报不能享尽,《易经》的思想是这样子的。
就是说一个人会痛苦,基本上的因素就是:我们对人生有一种错误的期待,我们总希望人生应该要十全十美,我的身体应该要健康、外表要庄严、别人对我都非常的好,各种的人事因缘都风平浪静。但是我们心中所期待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我们过去造的业力,有善业、也有罪业;但是我们在得果报时候,我们却不喜欢罪业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对生命产生错误的期待,这个是一个痛苦的因素。
我以前刚出家的时候,我亲近过几位老和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的恩师,其中一个恩师上慧下天老和尚。我那个时候做老和尚的侍者,我住在他的隔壁。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老法师的杯子稍微有一点碰撞,还没有破,但是出现了裂缝,我想:”唉哟!这个地方危险啊!”我就跟老法师说:”我现在换一个新的杯子给您。”老法师说:”不要啊,人生不能够追求完美啊!这个物极必反。”人生带有一点缺陷,不容易遭到天灾。我后来想一想,那个时候对这个道理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现在慢慢觉得,这个观念很重要:人不能够让你的生命十全十美。
像我之前的寮房,因为我在学院做执事有一段时间,常住慈悲,给我一间个别的寮房。我对我的书房很满意,我对我的佛堂也很满意;我的寮房当中,唯一的缺点就是这个地板东边破一个洞,西边破一个洞。我的学生,来我寮房讨论佛法的时候,他就说:”监院哪!你这地板应该换一换,铺上一个柚木地板多好。”我说:”不可以啊!我现在能够在普贤院安然地住,就是靠这些地板支持着我。”就是说,我这个房间里面唯一的缺陷就是它,那你这个换好了以后,所有的都圆满了,月圆则缺,花开则谢,物极必反。
我们一个人少欲知足,就是你有智慧的观察:其实人生带一点缺陷,这个人生才能够正常而持久。诸位要知道,我们前生造了善业,但是也造了罪业,我们必须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这句话你要听懂,你就知道为什么要少欲知足。就是说,你一定要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你把罪业释放的管道全部塞住,那不吉祥的事情就即将会出现,乐极就会生悲!你要能这样子想,你很自然地就少欲知足,不追求圆满,这个地方有缺陷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就有缺陷,迟早要去了解这个真相。所以我们在少欲知足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修假观,知道祸福相依,带有一点缺陷,这个人生才是真实的。
少欲知足,就是从假入空,观察这一切的因缘法,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在空性当中,没有所谓的少欲知足可得。安住空性而少欲知足,这个凡夫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们尽量地要求自己尊重佛制,或者是观察人生因缘,尽量让自己少欲知足,这样在你的今生当中,就容易产生乐受。同样的环境,你的心态改变,就容易产生快乐。
这个地方,所谓的受用缘起就是这个意思。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承当以前所造的业力,来创造这一期果报!
分享喜悦 收获 喜悦
分享财富 收获 财富
分享智慧 收获 智慧
分享奇迹 收获 奇迹
分享正能量 收获 正能量
你 分享什么 将会收获什么!
让我们一起耕耘宇宙最大的土地(心田)在心田开出最美的生命之 花!
爱心遍法界 善意满人间
传播正能量的智慧传播平台!
把善念带回人间微信号:zhengyuan13141
编辑广发微笑合十祝福大家所作吉利吉祥梭哈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什么样的人有福?_百度宝宝知道
&什么样的人有福?
嗲声奶气童稚话
宝宝9个月LV.11
人有喜怒哀乐等情绪,只要遇到境界,很容易就会「心随境转],心灵的情绪就会随着感动。但是,人总要有修养,儒家讲「不动心」,道家讲「不二意」,佛教更讲「不分别」,都是要我们在人情相处上,不要太过分别,不要太容易动心。如此才是一个有福之人。
一、人我不比较:
人比人,气死人。人与人之间,经常互相比较:你比我有钱,他比我美貌。比来比去,人生那有快乐可言?有一首通俗诗偈:「你骑马马来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见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余。」许多残障人士都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见过没有双手的人,可以用脚穿针引线;眼睛全盲的人,能够吹弹歌舞。甚至台湾的渐冻人陈宏先生,只靠眼睛眨动,透过点字板,再由妻子为他记录,都能出版多本书籍。想到他们,只有惭愧,那里还要比较什么呢?
二、彼此不计较:
人类有斤斤计较的习惯,你借我半斤,我还给你八两。人从童年开始,小朋友之间就会计较:我给你卡片,你给过我什么?我给你糖果,你有什么给我吃过?所谓「锱铢必较」,即使相知的朋友,也总是看你对我的交情深浅,我也还给你那样的程度。除非心量宽大的人「施舍不望报」,金钱、感情、友谊,不管给你多少,并不计较你还给我若干。能有这样的心量,才是所谓「君子无求品自高」。
三、违逆不生气:
人在顺境里欢喜,容易做到;在逆境里能不生气,就不是容易的事了。一个人受饥受寒,受苦受难,都还罢了,受气,就难以忍耐了。有人说:「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一口气又是价值如何呢?为了少许的金钱,朋友亲人闹上法庭;为了要争一口气,千里致书给在京的父亲。其实「逆境来时顺境因,人情疏道情亲,梦中何必争人我,放下身心见乾坤」,人生有什么好争、有什么好气的呢?
四、好坏不分别:
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好人坏人,儿童就从这样开始学习分别。好人的标准怎么订定?坏人的是非怎么论断?好人,有好人中的坏人;坏人,也有坏人中的好人。除非大忠大奸,大好大坏,一般生活里的是非好坏,不要那么多的分别、计较。中国人讲的厚道,大概就是「无分别」的初阶学习吧!
五、受辱不怀恨:
有些人「忘恩记仇」,也有一些人,赞美容易忘记,受辱耿耿于怀。唾面自干,何等修养!受辱不恨,何等自在!《金刚经》说:若有人业报应堕地狱,假如能忍受别人的侮辱,忍受人我是非,自能消除罪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受辱不怀恨,修行者应当如此。
六、见好不嫉妒:
见不得别人好,这是人的劣根性;同归于尽,更是人性的丑陋面。其实,见到别人好,要能有分享的观念,何必嫉妒呢?见好欢喜,见贤思齐,这是人生最大的修养。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乘佛教读什么经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