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元帅我们对不起您到底有多厉害

林彪带的这支部队有多强?张治中忙劝蒋接受失败
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之后,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当时部队进军东北,林彪和罗荣桓带领着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八路军以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为第四野战军,简称“四野”,成为了那个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四野打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从东北一路打到了海南,大半个中国被他们横扫了,真可谓战功卓著,在中国的战争史上,地位算是鲜有可比肩的了。
治军森严的林彪领导的四野军勇猛如虎狼
这支部队拥有如此强大战斗力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其一,我们不可否认林彪元帅的治军方略。国民党郑洞国将军的副官黄仁宇在他写的《黄河青山》里评价四野军勇猛如虎狼,还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当年林彪元帅在东北所用的战术。据记述,1946年5月,郑洞国将军在抗战胜利后前往东北接收工作,当时正值四平街战役结束。一位新一军的参谋向黄仁宇介绍说,林彪会采用人海战术,在只有几百码宽的前线空间里摆一千人,这样的空间一般仅可容纳一个连。他们就是抱着就算前面的人被打成碎片,但后面还有数百人去收拾敌人的决心来作战的。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士兵甘愿如此效命呢?黄仁宇听说,林彪通常会把自行撤退的将领处以死刑,曾经他在一天里下令枪决2名连长,治军森严。
部队的士气与纪律造就了四野军这支“虎狼之师”
但是,真的是因为治军森严,所以战士们就如此拼命吗?其实,对比内战时期国共两军的差异,我们可以找到林彪的部队甘愿 “疯狂”作战的原因,这其中最突出的差异,就是部队的士气与纪律。1949年,蒋介石的亲信部属之一张治中率南京代表团去北平参加中共和谈期间,曾经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描述他在北平的所见所闻,重点提到了国共两军士气和纪律的巨大差异。他谈到自己去故宫参观额时候不小心从行进的士兵队列穿过,但并没有遭受如在国民党队列中可能会遭受的臭骂或挨一枪托这些事,中共士兵不仅停下来让他先通,还微笑示礼。由此他劝慰蒋介石接受国民党的失败的结局。
不合理的严苛纪律或军官的威胁显然起不到如此好的效果
士兵士气高的原因各种各样,不合理的严苛纪律或军官的威胁显然起不到如此好的效果。那么,中国共产党到底是靠什么来提高部队士气的呢?存放在香港中文大学服务中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26、27军等部队在作战中遗失的大量档案文件、士兵日记和家信给出了士兵如此服从和效忠的原因。在这些资料中,国民党军的士兵提到了解放军的一些作为。
老战士、班长等现身说法,劝导工作做到位让战士们思想不会“抛锚”
从中不难看出中共十分善于做士兵的工作。因为在解放军里待遇较好,官兵平等,少有打骂人的现象;老战士、班长等现身说法,劝导工作做到位;再加上部队里时常全班学习讨论,营造了很好的政治氛围;老百姓了解了部队、政府实实在在地帮助穷人、照顾军属、分田分地。有这些方面引导和影响,人们都会鼓励儿子、兄弟和丈夫去为国立功,因为消灭敌人是为了使自己过上好日子,这样人人都会表现得十分勇敢了。
所以,四野战斗力卓绝的原因不仅仅是林彪元帅的治军有方,更关键是因为四野是党的队伍,党的宣传工具武装了士兵的头脑。看完国民党将领评价四野:勇猛如虎狼!原因不仅是因为林彪元帅治军有方的内容,大家有何感想,给小编留言吧!
编辑:风会停息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神秘消失的马航MH370机长突然现身,从他发抖的嘴中说出了惊人的秘密。
中日一旦摊牌谁会站在中国这边?近日,普京说了句话,让日本举国震惊了...林彪与粟裕 究竟谁才是中共开国第一虎将?
来源:椰城
作者:李奉先
核心提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过去很多人在对林彪和粟裕进行军事能力比较时,往往倾向于支持林彪为开国第一员虎将。而林彪的军事光芒在其战绩卓硕之下光芒四射,使许多人淡忘了另一位天才虎将&&粟裕。
本文摘自:《椰城》2008年第12期,作者:李奉先,原题:《和谁是第一虎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过去很多人在对林彪和粟裕进行军事能力比较时,往往倾向于支持林彪为开国第一员虎将。而林彪的军事光芒在其战绩卓硕之下光芒四射,使许多人淡忘了另一位天才虎将&&粟裕。
其实,笔者认为比较林粟两员虎将,应当有比较具体评价标准,方可小心地探讨和求证。
其一,论军事贡献,林彪位在粟裕之上。
粟裕是中国军事舞台上的一位值得研究的杰出将领,他是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他一生,打了很多胜仗,参加战役、战斗的次数很多,他指挥的战役,有文字记载的就有:黄桥战役、车桥战役、天目山战役、苏中战役(即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等。对他颇伤脑筋,可是拿他又没有办法。早在第一次反围剿时期,他就因为消灭国民党主力十八师,并活捉了师长张辉瓒而在红军中声名大振!
后来中国著名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发生了。其中粟裕是淮海战役的发起者,是他经过几个月的考虑,建议发动淮海战役的。从整个淮海战役全过程看,包括毛泽东都认为,唱主角的还是粟裕;从战役的构想、发起、怎么打援、怎么包围、怎么分割、怎么追、怎么堵、怎么阻、怎么同刘峙集团在徐州附近进行决战,这一切都在粟裕的掌控之中;从粟裕所分担的任务看,他的任务最重,他指挥的第三野战军,歼灭的敌人最多,55万国民党的军队。他消灭了44万,粟裕还关注了整个淮海战役的全局,他除了负责歼灭黄伯韬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外,还派了五个纵队参加了围歼黄维兵团的第二阶段。为了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胜利,他曾经七天七夜没有睡觉,直到黄维兵团全部解决了,粟裕才松了一口气。看来军事贡献的确很大!
再让我们回头说说林彪:林彪早在黄埔军校参加北伐就已经以勇敢善战出名.井冈山斗争时期林彪从连长到团长更是屡立战功;长征时期林彪已是红一军团的军团长,一路抢关夺寨勇为先锋。大渡河、金沙江、卢定桥、腊子口多次恶战均无建树,抗战爆发林彪带领115师首战平型关歼日寇数千人马威名天下。
进军东北带10万在没有任何后方依靠的条件下先后打败国民党陈诚、杜聿明和卫立徨三大战将。辽沈战役的胜利,遂为淮海战役的发起奠定了基础。接着林彪马不停蹄,带百万大军挥师出关荡平平津,彻底清楚了国民党在长江以南的军事力量。所战克捷,遂使南下作战狂卷十省八市,四野的脚步竟然踏遍大半个中国,首次指挥渡海作战一举解放海南岛!
由此观之,理性地论军事贡献,林彪仍在粟裕之上。
其二,纯论军事才能,林彪与粟裕旗鼓相当。
粟裕属于纯粹的军事领导人。其领导的多次战役比如孟良崮战役,比如豫东战役,比如莱芜战役到后来的淮海战场,可以说是灵活多变,且仗仗特点鲜明,多次以弱胜强,以少歼多,他给人的感觉是勇谋兼备,战术出其不意且非常多变。
林彪也具备这一才能。辽沈这一个大战场,固然林彪身兼东北局书记、政委等多个正职于一身,挑起军事政治经济等全部重担。但战术方面,林彪几乎没有巧胜的战例,均是有条不紊,镇定自若。打辽沈一战,率先没有贸然长春,等攻锦州锁东北的时机已成熟,边力排众议论,便铁拳出手,所以林彪多次体现出胆略与计谋一色的优势。杜律明曾在辽沈和淮海战场和二者均交手,败给粟裕,纯粹的是智谋不及粟,被局部围歼。败辽沈,实际是杜聿明半路接手东北战场,胆略输给了林彪。
其三,论历史等客观因素,命运的确青睐于林彪。
林彪初战,已声名遐迩。后来解放战争时,背靠着苏联和朝鲜的地缘优势,而粟裕四面环敌,尚存大的挑战。由于林彪在东北物资丰富,伤员容易安排,粟裕华东8年抗战折腾得很穷了,甚至到了捉襟见肘。林彪东北地形有力,粟裕华东地形有利于敌人;林彪指挥新兵多,粟裕指挥俘虏多;林彪缺少指挥大兵团经验,全靠下级主动性,粟裕大兵团指挥粗细恰到好处,华野中野全搞定&&这些因素的确不容忽视!
由于林彪迅速成为政治新秀,所以比粟裕接手的政治任务更多,命运总青睐那些时刻有准备的人。林彪少年聪慧,粟裕年轻梗直,注定着二人仕途升迁迥然不同,乃至后来粟裕后来仅成为开国十大将衔之首,而遗憾地未入帅星之列,历史无奈乃尔!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邓晓娇]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当前位置: &
被低估:十大元帅中唯一人战斗力强过林彪(2)
09:24:11 &红潮网 & &
&&&&二、徐是红军时期方面军指挥员中最年轻的,年仅30岁就成为方面军总指挥。同时期国共两军的方面军/战区一级指挥员也就数他最年轻。
&&&&三、红军第一次歼灭国民党一个整师,就是徐指挥的双桥镇战役,活捉了岳维峻。当时徐虽只是参谋长,但是军长旷继勋当时初来乍到且水平不行,作战计划和前线指挥主要都是依靠徐向前。
&&&&四、徐指挥的苏家阜大捷是红军时期最成功的围点打援的第一光辉范例。
&&&&五、反六路围攻是红军战史上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徐以八万人对川军二十余万,最后击溃川军二十万,歼灭十万。
&&&&六、在所有红军将领中,徐向前是指挥过的部队数量是最多的,指挥红四方面军八万雄师。同一时期,彭德怀、林彪不过是个指挥一两万人的军团长,刘伯承是总参谋长基本上没有直接带过兵,粟裕不过是一个军团参谋长。贺龙的二方面军人数及影响力都远不及徐的四方面军。聂荣臻是军团政委,罗荣桓只是军团政治部主任。
&&&&后来的华北19兵团司令杨成武当时不过是个团政委,还有许多后来的解放战争中的兵团司令,开国后的上将,当时不过是团级干部,如黄永胜、韩先楚等。而徐向前手下的团长团政委,恐怕最少有上百个。
&&&&七、徐是第一个指挥过飞机的解放军高级将领。
&&&&八、徐在反六路围攻中用的&收紧阵地&战法,在中国战争史上是徐第一次发明并成功实践。
&&&&九、抗战中,徐指挥的响堂铺战斗是当时八路军一次战斗击毁日军汽车最多的。
&&&&十、担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时期,徐是八路军中指挥的部队人数最多,地位最高的相当于方面军一级的军事主官(同时指挥山东、苏北、淮北各路共军,包括山东纵队和115师)。
&&&&十一、临汾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使用坑道爆破战术攻克城市的范例。
&&&&十二、晋中战役,徐用六万人一个月歼敌十万,是整个解放战争中最成功地运用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术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之一。
&&&&十三、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攻克的敌人设防最严密、阵地最坚固、难度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同时,也是解放战争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我军兵力少于?军(K:解放军约10万:国军13万),而且火力也远远不如敌军,却敢于主动攻城且能够实现长期围城的大型战役。其他所有的城市攻坚战,我军无不是兵力火力皆占据绝对优势下才敢攻城。
&&&&十四、徐向前用一年半的时间,用六万地方部队做本钱起家,全歼山西敌军近三十万。这种投入产出比、&资本收益率&,在解放战争中应该算是最高的。
&&&&十五、徐在解放军历史上恐怕是唯一一个把总参谋长、国防部长(兼国务院副总理)、军委第一副主席这三个最高军职全部当遍了的军人。这个记录至今还没有人能破。
&&&&十六、徐在军中培养的门生弟子数量最多,势力最为庞大(当然他从来不搞帮派)。他指挥过的山头包括了二野(四方面军总指挥、129师副师长)、一野(陕甘宁联防军副司令)、四野(担任第一纵队司令员指挥过115师主力)、三野(指挥过山东纵队,后来成为山东野战军,再成为华东野战军主要来源之一,许世友、聂凤智、王建安,华东9纵-27军等等,都是山东部队),北野(18兵团司令员兼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
&&&&可见,解放军五个大山头,徐统统指挥过,说门生部属遍全军实在不为过分。而且,他手下还出过一个国家主席(李先念)、一个总书记(胡耀邦),以及陈锡联(76毛爷爷钦定的军事一把手),后来的秦基位(国防部长),刘华清(14届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这样的经历,其他将帅谁有过?
&&&&十七、临汾旅是全军唯一一个被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师级单位。
&&&&十八、徐是解放军历史上的经历最为丰富,长期屹立不倒的四朝元老,张国焘、毛泽东、华国锋、邓小平时代,许多老帅要不是在政治运动中倒下,要不就是身体不行长期休养,只有徐一直都担任重要军职。只有聂荣臻差不多可以与他相比。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精彩高清图推荐:林彪和粟裕谁更厉害?为何一个当元帅?一个才大将?
来源:科罗廖夫
这个话题,恐怕是有了互联网以来,网上争论最多的军事话题之一。早在九十年代末的国内军事论坛,就有关于林彪和粟裕的谁指挥打仗更厉害的大讨论,有好几万条跟帖,公说公公有理,婆说婆婆有理。最后也没争论出谁最更有理。
?解放军三野的最辉煌的战斗,粟裕不亏是常胜将军
林彪和粟裕是一对既生瑜何生亮的绝配,作为新中国的百战将军,他们都曾立过奇功,创造过我军作战史上的奇迹。
林彪和粟裕同岁,都是1907年出生,都在我军将帅中年龄较小但战功卓著而排名靠前,粟裕在大将中排名第一,年龄倒数第二;林彪在元帅中排名第三,年龄最小。他俩早年都加入叶挺的铁军,参加南昌起义,一个是连长,一个是班长。因为级别低,都没做成人民军队的创建者,朱德带他们走上井冈山。后来他俩都奔赴抗日战场,奇兵设伏,痛击日寇。
林彪和粟裕都出身于地主家庭,小时候家庭富裕,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两人都是身材矮小,性格内向,沉静好思,善于思考和总结,唯独不善于人际交往,不喜欢抛头露面,夸夸其谈。
两人作为高级将领,都在战场上负过伤。林彪在抗战时因穿着缴获的日军大衣,被误伤,留下怕风、怕光、怕声音的后遗症。粟裕更是六次负伤,两次伤在头部(三块弹片终身留在头颅内)。经常头疼,脸总是异常通红,经常说脑袋发胀,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甚至要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直线上。
名将都有些共同点,例如都喜欢看地形看地图,林彪、粟裕等将帅尤其喜欢看地图,一看能看上几个小时,每天的必修课就是看地图,一坐一站就是老半天。林彪曾说过指挥员和参谋必须熟悉地图,还要亲自对作战地区和战场进行实地勘察,核正地图,做到闭上眼睛面前就有一幅鲜明的战场图影,离开地图也能指挥作战。在你死我活、瞬息万变的战斗情况下,可以比敌人来得快,争取先机,先敌一着,掌握主动,稳操胜券。
图为淮海战役前,粟裕在看地图,指挥战斗
林彪看完地图往往亲自去现地勘测,粟裕的地图更是亲自带人绘制的。1967年,粟裕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刚果,返程时特地取道法国做短暂停留,下机后,直接驱车到诺曼底海边考察地形。甚至具体测量了当年临时人工港遗迹残骸,下水探摸了海底油管,以便为未来的台海登陆作战参考。
据林彪1933年4月给苏区中央局《红一军团龙岩漳州两役战斗经过报告》:此战役歼粤军第四十九师大部,俘1674人,缴获飞机2架,步枪2331支,机枪9挺,山炮、迫击炮各2门,步枪子弹13万余发,炮弹4942发,炸弹240枚。
杨成武回忆录里曾写道:林聂二人用手枪逼着俘虏的飞行员,带他们飞到厦门上空转了一圈,撒了几把传单。多年后,杨跟聂谈起此事,聂说当时我们年轻啊! 当时林彪26岁,已经当了三年军团长,真是少年豪杰啊!
图为缴获敌机“马克思”号,左为红一军团总指挥林彪,右为政委聂荣臻
关于两个人孰强孰弱的问题,一直是军史爱好者争论的话题。我们单就两人在解放战争中可统计的数据打一个分,至于谁更厉害,就留给您来评判吧。
1、统兵实力
林彪:★★★★★
粟裕:★★★★☆
解放军历史上单独指挥超过50万以上军队的将领只有三人:林彪、粟裕、彭德怀。大兵团作战并不是谁都能指挥的,兵越多管理越困难。
解放战争中,粟裕虽然只是任三野(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和代司令员,但是三野的实际作战指挥者。1947年,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10个纵队及1个特种兵纵队,约27万余人。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所部42万人,战后华东野战军的规模更是高达55万人。
林彪时任四野司令员,1945年底,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部队有27万人,辽沈战役期间,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扩张到四个兵团共70余万人,到平津战役时,他麾下将士超过了百万。
2 歼敌数量
林彪:★★★★
粟裕:★★★★★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精锐的嫡系主力部队,主要是是林彪和粟裕歼灭的。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万人,随后的平津战役中又消灭国民党军52万人(含起义部队),共歼灭国民党部队99万人,如果加上四野南下作战,歼敌数量会超过一百万。
华东野战军分别在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精锐共64万人,在渡江战役中歼敌30余万人,共计94万人。
蒋介石的全美械装备的“五大主力”,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歼灭了其中的两个,即辽沈战役中歼灭新1军和新6军。粟裕指挥华野歼灭了两个半,即孟良崮战役中歼灭整编74师、淮海战役中歼灭第5军,以及淮海战役中派出5个纵队与刘伯承指挥的中原野战军一起歼灭第18军。考虑到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起义部队较多,此项粟裕胜出。
3 自身伤亡
林彪:★★★★★
粟裕:★★★★☆
林彪: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总伤亡7万余人,平津战役伤亡4万人,合计伤亡11万人。
粟裕: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总伤亡9万人,渡江战役伤亡6万余人,合计伤亡15万人。
因为林、粟二人在各自指挥的战役中,所面对的敌人是不尽相同的,国共的兵力对比并不相同,敌我态势和双方采取的战略战术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如辽沈战役是我军70万人对国民党军55万人,淮海战役是我军60万对国民党近100万,但不能说辽沈就比淮海容易打。毛泽东对淮海战役作过点评,那是“一锅夹生饭”、“粟裕立了第一功”;但辽沈战役却是我军对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优势、装备齐整、士气高昂的国民党军的第一场大战役,这一战“扣住了蒋介石的命门”。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辽沈战役后,全国的民心以及双方部队的士气已经向有利于解放军的方向发展,粟裕在淮海战役所占“人和”远胜于林彪之于辽沈,所以才有了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的说法。淮海战役中我军方面,地方民兵参战人数达到60万,支前民工达到530万!而林彪刚入关时,老百姓对共产党的军队是不认可的。
4 对手评价
林彪:★★★★★
粟裕:★★★★
林彪、粟裕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中主要对手都是国民党名将杜聿明。杜对关外共军和关内共军曾经这样评价:“关外共军的战略战术和战力都是关内共军无法比拟的。
1946年,国民党向东北派了9个军30多万人,包括最精锐的远征军新1军和新6军。而林彪刚入关的11万部队还没有完成整编,入关时甚至没有携带武器。虽然到东北后林彪也很快发展了一些新部队,在东北新成立的十多个旅,成分极坏,缺乏政治认识,流氓土匪伪军甚多,真正的工农成分甚少。但经过东北土改和战争锻炼,东野部队越战越多,直至解放全东北,解放人口数千万,国民党军从此由战略进攻被迫转为战略防守。总而言之,林彪凭实力打败了东北的国民党军,这个是让对手心服口服的。
而杜聿明与粟裕交手,虽然杜聿明最终也失败了,但他却很不服气。杜聿明认为,国民党军如果不是蒋介石、刘峙瞎指挥,犯那么多错误,完全可以打败华东野战军。
林彪的军事思想中较为典型的有“六个战术原则”,归纳起来只有25个字,通俗、易懂、实用,堪称是我军步兵战术的经典教案: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四组一队:四组,即突击组、火力组、爆破组、支援组。一队,就是以上四个组编成的突击队。
四快一慢:四快就是向敌前进要快,抓住敌人攻击准备要快,突破扩张战果要快,追击退却敌人要快。一慢是发起总攻时机要慢。
三猛战术就是猛打、猛冲、猛追。
一点两面就是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弱点突破,打开口子向纵深扩大战果,同时以一部分兵力,从另外方向对敌实施钳形攻击,形成两面、三面或者四面包围。
林彪曾对自己和粟裕的军事指挥能力有如下评价:“我因为长期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担子很重,打仗较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孤军作战,一般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我是不敢轻易下决心打的。“
林彪的上述总结很客观,也很符合二人的指挥风格和作战能力。林彪与粟裕都是解放军历史上最杰出的将领之一,都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作为后人我们实在很难决出高下,所以,所有的评论和分析都带有主观性。
或许,我们可以用金融术语评价二人:林彪相当于大投行的操盘手,谨慎,风控做得好,盈利不大,但是资金回撤也小; 粟裕相当于屌丝出身的天才个人投资者,敢冒险,盈利动辄翻几倍几十倍,但是资金回撤大,甚至容易爆仓。
?档案解密:揭秘粟裕落选十大元帅的真相
战功卓著的粟裕大将
1950年,对粟裕而言,的确有些流年不利。先是攻台作战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山姆大叔在台外海峡横插一杠,使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准备之功,瞬间毁于一旦。
随后,毛泽东将他调往东北,还把攻台的战略预备队十三兵团、全军机动力量十九兵团以及他的老部队九兵团组成东北边防军(计划辖十一个军约七十万人,与粟裕十二个军的攻台部队差别不大),继续让他统领,还给他配备了东北野战军林彪的副司令员萧劲光、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副主任萧华做副手,准备出兵朝鲜和老美大干一场。
不想,多年的战伤却早不发晚不发,偏偏这时候出来凑热闹,特别是头颅里的三块残碎弹片,弄得他头痛难忍,左右环视都困难,吃饭还得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直线上。
沙场死人堆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人,当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何况军人生来为战胜,有仗可打,有兵可带,正是“大丈夫立功异域,以建功业(班超语)”之时,粟裕何曾不想效法东汉定远侯班超,与让自己攻台半途而废的美国佬,痛痛快快拼杀一场?
但病来如山倒,纵是英雄如粟裕,也只能仰天长叹,徒唤奈何。他托罗瑞卿给毛泽东带信说:“新任务在即,而自己病症未见转好,心中甚是焦虑。”
中央苏区时期就是红一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的罗瑞卿,这时候是国家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委,自称毛泽东的“大警卫员”。
每当毛泽东离京外出或在京参加社会活动,他总是亲自部署警卫事宜,大部分时间还亲自陪同。
凡毛泽东出入的活动场所、行走路线、所乘汽车状况,他都不敢丝毫懈怠,总亲临现场检查。毛泽东要走的路线他要自己先走一走;要坐的椅子,他也要事先坐一坐,做到缜密周详,确保万无一失。
毛泽东将自己的安全托付给罗瑞卿,自然也是基于对他莫大的信任。
正源于这种信任,在“国难思良将”,急需粟裕挂帅出征之时,毛泽东派罗瑞卿专程前往青岛探望粟裕,看看他病情的严重程度到底如何。
罗瑞卿回来,如实以告。
毛泽东无奈,只得走马换将,让两个“候补队员”上场,先是林彪,这又是一根“病秧子”,最后只好让彭德怀去了。
多年后,垂垂老矣的粟裕回首往事,感慨赋诗说:“将军只合裹尸还,何其生入玉门关。”
一般人以为粟裕只是在为自己蒙冤与赋闲吐露不平之气,其实更多的应该是叹息当年未能“统兵提锐旅”,攻克台湾或者征战朝鲜。
以粟裕大兵团作战的超一流表现,毛泽东攻台作战、抗美援朝都将其作为首选,当然是深思熟虑后的谨慎之举。
而粟裕也只要左右成功一个,他的功勋在军事统帅里,则几乎可称“国士无双”,后来的蒙冤或许不至于好像小媳妇一般的狼狈,平反或许也就顺利得多。
但正如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历史留给每个风流人物的最后结局,总是一种遗憾。粟裕也不例外,后人只有慨叹“收台抗美囊中事,天意可怜不属公”了。
不过,即便没有这两仗,他的赫赫战功与军界地位也早已跻身统帅人物行列了。
他麾下如云的战将以及他的“粟总”之称,就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陈赓曾说:“我虽然是个大将军衔,但是当年却是当元帅般神气,统帅过两位上将和一位大将。”
他指的是1931年做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师长期间,手下两个团长许世友与徐海东,后来分别授衔上将和大将;另外还有一位小班长陈锡联,后来授衔上将。
1955年国庆节,肖华(右三)与洪学智(左一)粟裕(右二)陈赓(右一)在天安门城楼上
陈赓是个极诙谐的传奇人物,这个说法自然是玩笑。他所说的当年,还无所谓大将上将,他统领的那几个人,还只是初出茅庐的中下级干部而已。
而后来同为大将军衔的粟裕则不同。他作为一个方面军的统帅,完全可以“牛”气十足地说,1955年授衔之前,曾直接指挥或毛泽东计划令其指挥过三个大将和二十六员上将。
这些可都是货真价实的“牛”人,人人有两把“刷子”,指挥过数万乃至上十万人马。
第一个大将是陈赓。1947年12月,粟裕奉毛泽东“由粟亲率(华野部队)南下与陈(赓)谢(富治)会合,并归粟统一指挥,沿平汉向南直迫武汉”的电令,指挥陈赓打过平汉路战役。
1948年1月,毛泽东又多次明示粟裕,令其指挥陈赓兵团作战:“粟裕及陈谢两军统一由粟指挥,由现地向豫鄂陕边行动。”
粟裕(右)与陈赓
因为陈赓兵团属于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与华野是兄弟部队,而且陈赓资格比粟裕老,南昌起义就是营长,粟裕不过是警卫班长,因此毛泽东特意交代粟裕:“陈谢及十纵、十二纵受你们指挥,你们应当放胆指挥。”
1954年10月,粟裕被任命为总参谋长,陈赓也做了副总参谋长,又成为粟裕的副手,在其直接领导下工作。
第二位大将是张云逸。这是一个比许多元帅资格还老的“元老”级人物,曾做过两年的新四军代军长,是粟裕的老上级。直到解放战争快结束的时候,粟裕才在指挥体系与职务上超过他。
当然,如果粟裕1948年5月不谦让陈毅,担任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那么这种超越就可提前一年。
1949年6月,华东军区与第三野战军机关合并后,粟裕是华东局分管军事的常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主持华东军区及三野总部工作的副司令员、三野前委书记。张云逸为华东军区及三野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实际负责山东军区工作,成为粟裕事实上的下级。
这年6月27日,粟裕收到张云逸、许世友等人攻打长山列岛的请示电后,电示他们攻夺时应注意的事项。不久,长山列岛被攻克,成为跨海作战第一个成功的先例。
第三员大将是萧劲光。这位林彪东北野战军里的副手,红军时期也是粟裕的上级,在1950年6月以海军司令员的身份配属粟裕指挥,准备攻台。
肖劲光和粟裕
攻台计划取消后,他又被毛泽东特意安排为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准备协助粟裕抗美援朝。
粟裕指挥过的上将,华东野战军里就有王建安、叶飞、许世友、陈士榘、钟期光、唐亮、宋时轮、韦国清、张爱萍、傅秋涛、宋任穷等人。
这些令国军闻风丧胆的将领,除张爱萍、宋任穷时间较短外,其余均长期在粟裕麾下南征北战。
1940年,曾参加南昌起义的新四军干部在皖南合影。前排左起:周子昆、袁国平、叶挺、陈毅、粟裕
1947年12月至次年1月,粟裕又一度指挥过中原野战军将领苏振华、谢富治、杨勇、王宏坤。
1950年7月,东北边防军成立时,萧华、李聚奎、邓华、赖传珠、洪学智、韩先楚等原林彪麾下的战将,均被毛泽东安排为粟裕的部将,有几位后来做了副总参谋长,直接归总参谋长粟裕统领。
1954年总参谋部时期,归粟裕统领的副总参谋长还有西北野战军彭德怀麾下的战将张宗逊、彭绍辉、王震、华北军区聂荣臻的战将杨成武以及红色“特务”头子李克农等人。
1947年,唐亮与陈毅、粟裕等在鲁南
以上将领共二十九人,占正式授衔的九名大将、五十七名上将的百分之四十四。
粟裕统领的大将、上将如此之众,中将级别及其以下的将领则更不消说。他统率的三野最强盛时有八十万之众,兵多将广,仅次于林彪的四野,中将级别的将领原本就“人多势众”。
这自然是陈赓所说的“元帅般神气”了。不过,有些元帅因为未能直接统兵的缘故,还不曾指挥过如此众多的战将作战。
事实虽如此,但与陈赓性格迥异,又十分低调的粟裕,当然不会说“比元帅神气”,哪怕只是闲聊间的玩笑。
正因为粟裕如此“风光”过,他和其他七位元帅一样,也获得了“粟总”或“粟老总”的雅号。
解放军总部以及各个方面军里,有八位统帅级人物常常被部下或同仁称为“某老总”或“某总”,并一直沿用至建国后,成为比他们的职务或军衔更令世人景仰的称号。
朱德:红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被称为“朱老总”。
贺龙: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被称为“贺老总”。
徐向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被称为“徐总”或“徐老总”。
彭德怀: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野战军(一野)司令员,被称为“彭总”或“彭老总”。
林彪:东北野战军(四野)司令员,被称为“林总”。
陈毅:华东野战军(三野)司令员(实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中野做副司令员),被称为“陈总”或“陈老总”。
聂荣臻:华北军区司令员,被称为“聂总”或“聂老总”。
粟裕:华东野战军(三野)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代司令员,被称为“粟总”。
在方面军级的军事主官中,只有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是例外,未被称为“刘老总”。
原因是他出于谦逊,不允许部下称“刘老总”,大家也就习惯于称“刘司令员”了。
因此建国后,与罗荣桓被称为“罗帅”、叶剑英被称为“叶帅”一样,刘伯承常常只被尊称为“刘帅”。
粟裕与林彪因为最年轻,统率千军万马时属“少壮派”,很少有人称之为“粟老总”及“林老总”。
张震回忆说:“我到(总参)作战部时,在总参工作的首长只有聂荣臻和粟裕两位。我还是按照解放战争时期的习惯,分别称他们为聂总、粟总。”
张震是粟裕的老部下,称呼“粟总”不奇怪,有元帅军衔的叶剑英,出于对粟裕打仗本领的钦佩,在1958年9月欢迎被“贬”到军事科学院当自己副手的粟裕时,竟也不叫粟裕同志或粟副院长,而是叫“粟总”,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一称呼。
“文革”中,江青处处飞扬跋扈,对许多元帅颐指气使,大为不敬是家常便饭,但对解放战争常给毛泽东和自己带来惊喜的粟裕,一点也不敢小视,常常以“粟总”称呼他。
?常胜将军—粟裕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视剧林彪元帅全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