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看待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值GDP?

如何正确看待GDP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正确看待GDP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媒体解读习近平如何看待GDP
&&&&来源:&&&&
&&&&&&字号
原标题:媒体解读习近平如何看待GDP
  近日有媒体称,全国已经有70多个县市明确取消了GDP考核,中国正在告别“唯GDP时代”。
  长期以来,GDP一直是各界最关心的经济发展量度。GDP的规模、增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就业、人民生活水平。但是,“过犹不及”,一旦过分强调GDP,就会落入误区。有些地方唯GDP马首是瞻,以牺牲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为代价,“功在一时,罪在长久”,为地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有些地方为了追求GDP,上马一些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随之而来的甚至可能是暴力拆迁、征地纠纷等为社会带来无穷隐患的问题。
  改革必然经历阵痛。在一些地方主政者看来,改变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可能面临着失业、投资率下降等发展问题,或者说白了,就是“领导面子上过不去”的问题。但是为了中国的长远、可持续、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唯GDP是从”的陈旧思路必须转变。
  从福建到浙江,再到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对GDP问题有着非常丰富而全面的见解与论述。读懂习近平的这些论述,就能理解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思路,适应“新常态”。今天学习小组梳理了习近平对此问题的论述,供各位有志有为的组员、尤其是身居领导岗位的组员认真学习。
  1、要看GDP,但不能“唯GDP”
  要看GDP,但不能唯GDP。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经济社会发展是政绩,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立竿见影的发展是政绩,打基础作铺垫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政绩,解决民生问题也是政绩。
  ――《之江新语》(日)
  2、“不简单以GDP论英雄”
  我们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人口,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转方式、调结构是我们发展历程必须迈过的坎,要转要调就要把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否则资源、资金、市场等各种关系都绷得很紧,就转不过来、调不过来。各级都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日,在湖南考察
  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负责任的,既是对中国自身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3、既要GDP,又要绿色GDP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
  发展创新,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要求。单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则更难以持久。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避免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各国要通过积极的结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竞争力。
  ――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为此,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 。
  ――《之江新语》(日)
  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GDP 。
  ――摘自习近平日在丽水市调研时的讲话
  4、改变干部考核方式
  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要科学制定干部政绩的考核评价指标,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用人制度。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衡量政绩的要求和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之江新语》(日)
  5、不片面追求GDP
  政绩观与发展观密切相连。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一些地方出现了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的政绩观,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结果给地方发展带来了包袱和隐患,并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
  ――《之江新语》(日)
  “好”作为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主要贯穿于以节能降耗减排为代表的约束性指标中;“快”作为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则更多地体现在以GDP增长为代表的预期性指标上。在当前的条件下,要做到“好”比做到“快”难度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和执行工作计划时,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
  ――《之江新语》(日)
  6、GDP不是最终目的
  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
  ――《之江新语》(日)
  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我们仍然需要GDP,但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也必须明确经济发展不是最终目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才是终极目标。首先,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
  ――日在浙江省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议上的讲话
  7、不唯GDP,但也不能不要GDP
  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还是要加快发展,不是不要发展或者放慢发展。科学发展观不唯GDP ,但也不能不要GDP 。我们为了加快发展,就要更好地发展,不能把握发展的规律,就会欲速则不达,就不可能加快发展,也可能好的愿望会落空,也可能好的愿望适得其反,如果为了加快发展竭泽而渔,违背规律,急于求成,还是走老路,不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果就不可能加快发展,这个辩证关系要搞清楚,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日在湖州市调研时的讲话
  http://star./3430138.shtmlstar.false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责任编辑:UN639)原标题:媒体解读习近平如何看待GDP
(责编:潘婧瑶、盛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频道精选|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感谢您的浏览! - 新华网
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已被删除!
本页面5秒之后将带您回到新华网首页。
您还可以:您现在的位置是: &
理性看待人均GDP超1000美元
摘 要:2004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表明,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这说明我国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是全球绝无仅有的人口大国。温家宝总理深刻地说过,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一般认为,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GDP,衡量
2004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表明,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这说明我国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是全球绝无仅有的人口大国。温家宝总理深刻地说过,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一般认为,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而人均GDP,则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超1000美元,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成长门槛”。现在我们跨过这道“门槛”,标志着我国已经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低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生活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意味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GDP人均超1000美元呢?笔者注意到众多的新闻媒体显著刻意突出渲染的是,它标志着“我国的消费结构将会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高档电器将加速进入家庭”。对此,我认为这种宣传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容易产生误导。因此,想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人均GDP超1000美元作一些理性思考。
正确看待人均GDP的前提,是理性对待GDP。我国人均GDP超1000美元,是以2003年我国GDP总量相当于1.4万亿美元为基础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将GDP看作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因为它提供了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正是由于一心一意谋发展,我国经济才一直保持着“超高速度”,特别是1989年到2003年的15年间,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8.8%。这是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但是,对于所取得的GDP成就,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需要有忧患意识。其一,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了,社会发展没有跟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民主政治建设等发展相对滞后,直接影响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例如教育投资,至今尚未达到《教育法》规定的占整个国民经济4%的要求。再如,我国GDP连续多年的高位增长,但各种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每年夺去近20万人的宝贵生命。其二,GDP增长的成本居高不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以上。世界银行综合自然资本、产出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计算的人均财富,中国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位居192个国家和地区的第161位。2003年,我国消耗的水泥、钢铁和煤炭,分别占世界的55%、26%和30%,但创造的GDP只占有全球的4%。其三,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整体恶化”。我国人口多,资源短缺,人均耕地相当于世界水平的42%,人均淡水仅为世界水平的27%,人均森林为世界水平的12.5%,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水平的50%。然而,伴随经济的高速、粗放增长,我国资源破坏和浪费却十分突出,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33%,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38%,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2%,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国内的铁矿、铝矿等过不了几十年就将开采殆尽。其四,经济发展过分依赖政府投资和国际市场。2003年,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5118亿元,增长26.7%,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接近70%。2003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8000多亿美元,达国内生产总值的66%以上,国内市场则相对疲软。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
由此,我们认为,虽然没有GDP的增长是万万不能的,但是,GDP的增长决不是万能的。因为,它不能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付出的代价,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更不能反映社会发展的整体状态。作为经济总量的GDP的这些缺陷,必然内涵于人均GDP之中。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当肯定人均GDP超1000美元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要看到这一数字的局限性,它并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真实。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定要有GDP的增长,但它的增长并不一定代表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人均GDP虽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富裕水平,但并不能全面衡量人民的幸福程度。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是怎样算出来的?是用全国人口总数除以国内生产总值所得到之平均值。作为一种认识经济发展的方法,“人均”有两个基本特点:全体性和无差别性。它在以13亿人口为分母的时候,舍弃了全国不同地区、人群的一切差异。它只是一种量化结果,难以反映事情的质的规定性。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说,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按世界银行1999年度的标准,人均GDP达到785-312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国家。现在我国人均GDP超1000美元,只大体相当“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所谓“不全面”,指的是现在还是一个偏重物质消费型的小康,精神生活、政治生活、人口素质、生态环境考虑较少,它还远未达到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的全面发展,远不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小康。所谓“发展很不平衡”,首先是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西部12个省市区,面积占全国的71%,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全国的18%左右;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以上,但西部地区却只有600美元。其次这种“很不平衡”还突出表现在城乡的二元结构和高低收入人群之间。1978年以来的20多年中,我国农业人口年均增加约392.7万人,而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仅仅增加1%左右;到2002年,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50%从事农业生产,但仅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15.4%,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已经达到3.2倍以上。一些地方的干部为了“形象工程”,大搞“圈地运动”,造成“三无”(无土地、无岗位、无保障)农民。我国还有1.2亿营养不良人口,不仅有9%的成人文盲,而且仍有近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镇失业率也逐年上升,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这些数字让人心情沉重,它决不是能用“人均”所能掩盖或抹杀的。
......(暂无全文信息,请到维普官网检索)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金月芽期刊网 20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