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vs俄军单兵装备坦克团 摩步团属火箭炮连装备的是什么火箭炮

【炮兵团】千山老军说摩步旅下有团是炮兵团,大家来说说?_牛宝宝文章网【炮兵团】千山老军说摩步旅下有团是炮兵团,大家来说说?专题:千山老军说摩步旅下有团是炮兵团,大家来说说?是这样的,中国陆军的摩托化步兵旅确有团的编制,即炮兵团。大致情况如下:自1997年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军队规模先后裁减50万和20万,二是陆军部队的部分步兵师改编为规模较小的旅。1997年刚整编完毕的正常编制的旅,共下属十个营,取消了团这一级建制。这十个营分别是:摩托化步兵1营摩托化步兵2营摩托化步兵3营坦克营(不是合成化的装甲营)122毫米榴弹炮营130毫米火箭炮营37毫米高炮营(还没有改成防空营)工兵营(少数为工化营)通信营修理营另有直属侦察连、炮兵指挥连、反坦克连(反坦克导弹和反坦克炮混编)、汽车连、防化连、警卫连、教导队等直属分队和旅机关、旅部野战医院(卫生队)等。2000年至2001年,所有的师改步兵旅又陆续将炮兵力量合并,组建了旅属炮兵团。将炮兵指挥连、122榴弹炮营、130火箭炮营、37高炮营、反坦克连统一划入炮兵团。不过这个团的机关远没有师属炮兵团那么庞大和完整,而有点类似于步兵师司令部属的炮兵指挥部,而且这两种团的编制也不一样。2003年,在新一轮裁军中,又有一些师团部队遭到裁撤。这些部队中的一些建制营转编入原有的步兵旅中。使得大部分步兵旅(包括新改编的旅)的步兵营从3个增加到4个。目前中国陆军摩步旅的编制:地面突击力量——4个步兵营、1个坦克营;火力打击力量——炮兵团(2个压制炮兵营,1个高炮营);战斗保障部队——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1个修理营。其中炮团的编制及火力配置如下:炮兵团辖团指挥连,榴弹炮营(营部、3个炮兵连,122毫米榴弹炮共18门),火箭炮营(营部、营指挥连、3个火箭炮连,130毫米火箭炮共18门)、高炮营(营部、3个高炮连,37毫米双管高炮共18门)、反坦克连(2个100滑膛炮排、共6门炮,2个反坦克导弹排,HJ-8反坦克导弹系统共12套)。全旅战斗兵员约3800人,总兵力4300人左右。另外,自1999年后,随着各种轻型机械化主战装备的配发,有少量的摩托化步兵旅装备实施机械化改装,提升为机械化步兵旅。目前已知的有济南军区第20集团军机械化步兵58旅、济南军区第54集团军机械化步兵160旅。转载请保留本文连接:分享到:相关文章声明:《【炮兵团】千山老军说摩步旅下有团是炮兵团,大家来说说?》由“海青子”分享发布,如因用户分享而无意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TA的分享(转帖)二战后初期苏联陆军编制装备和冷战时期的战略战役态-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_突袭网
当前位置&:&&&&(转帖)二战后初期苏联陆军编制装备和冷战时期的战略战役态
热门标签:&
(转帖)二战后初期苏联陆军编制装备和冷战时期的战略战役态
来源: 由用户
编辑:张俊
二战结束后,苏联军队将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缩编为坦克师和机械化师。并在步兵师编入坦克和自行火炮团。苏军进入装甲化机械化改装阶段。40年代末50年代初期的苏联步兵师师属坦克团的编制装备:
编制3个中型坦克连,1个重型坦克连,1个重型自行火炮连,1个摩托化步兵连,1个高炮连等。中型坦克连是每排3辆车,连10辆车,重型坦克连是6辆车,重型自行火炮连为4辆车,全团坦克自行火炮共40辆。&&
&&&&同时代(年),苏联军队的坦克师属中型坦克团(也包括机械化步兵师师属中型坦克团),也就是单一型号坦克团,都是采用排2辆车,连7辆车,营22辆车,团67辆车,包括机械化步兵团团属的中型坦克营,也都是如此编制。所以一个坦克师编制的中型坦克在233辆以上(包括师属侦察分队的坦克)。苏军的还在反坦克分队编制SU-100,在步兵团编制SU-76,并且一直使用到50年代中期。&&
&&&&苏联军队40~50年代的装甲部队编制装备资料显示,苏联在1947年~1952年,重新生产3130辆ISU-122,年新生产了2450辆ISU-152,当时这两种自行火炮的底盘IS-2坦克已经停产。苏联重新生产这两种重型自行火炮可能是战后冷战开始,在核战争阴影下,重型自行火炮的突击能力和防护能力要高于其他陆军地面装备,所以为了增强地面部队的突击能力,重新开工生产。
&&&&ISU-122/152的生产数量,1945年战争结束前,一共这两种自行炮生产了4075辆。连同战后生产的,这两种自行火炮数量接近1万辆。
&&&&1951年,中国苏联签订60个步兵师装备进口协议,苏联告诉中国,由于安排生产很困难,必须在年3年内交付这60个师的装备,苏联强调的是生产困难而不是运输计划问题。可是苏联提供的这60个师的装备都是二战期间生产装备的。根据现有的纪录,这些装备1950年后,基本上都被新装备替代了,苏联会重新为了中国而生产吗?更大的可能是当时苏军换装更换下来的旧装备,这个三年的为中国陆军装备生产计划实际上是苏军的换装计划。后来很多中国军人因为埋怨苏联装备的陈旧而被打成右派,更证明了当时中国对这些事情也是讳莫如深的。
&&&&苏联军队1948年步兵师编制所说编制1488辆汽车,这个数据很不准确。苏联二战后,工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一直处于恢复性阶段,战争期间虽然美国提供了50万辆卡车,但是由于过度的使用,这些车的良好率很低,美国当时免费提供的车辆,却没有免费提供相应的备件,苏联的燃油和滑油的品质又远不如美国,所以这些车在战后的完好率不能很高。苏联在1949年汽车产量才恢复到1940年的水平。
&&&苏联军队战后的军事学说信奉火力至上,对于步兵师的编制压缩很大,而且即使1955年的苏联机械化师编制的汽车数量也不到1000辆,60年代末期苏联摩托化步兵师编制的汽车数量也不到1500辆。在这种情况下,1948年的普通步兵师就能编接近1500辆汽车,实在是令人怀疑。结合1952年中国从苏联进口的步兵师编制的汽车数量,苏军1948年步兵师编制汽车数量在600~800辆之间,不可能超过1000辆的规模。
&&&&苏联军队在二战后,经过1946年,1948年,1951年,1955年几次编制调整和换装,逐步摆脱了二战时期的临时编制体制,更加合理有效了,进入60年代,苏联陆军开始了全面机械化建设,其突击能力呈几何数字提高了。
&&&&战后,苏联陆军师编制的一个特点就是:装备编制多,人员、后勤编制少,以坦克师为例,坦克、火炮数量多于美军装甲师,但人员编制只大约是美军的70%,车辆只有美国的一半(苏坦克师编制轮式无装甲车辆辆)。战争初期突击力强大,但持续力弱。
&&&&二战后的苏联陆军,虽然几经变化,但是在集团军以下单位相比西方军队而言,人员和后勤装备编制少,主战装备编制多的特点是一直传承的。苏军信奉的大纵深、高速度、宽正面的大兵团机械化进攻作战理论。苏军的后勤保障主要依靠方面军和作战师这两级配备。作战团和集团军的作战支援力量(炮、工、通、电等)配备较多,后勤保障支援力量则不很多(相比之下团的后勤力量还有点)。苏军的方面军作战,后勤主要依托铁路网,物资兵员从铁路运输终点卸车,方面军后勤的汽车运输部队运到作战师集结地域,或进攻作战中,作战师的后勤运输分队随行保障。
&&&&苏军作战师的战时保障有点勉强,完全建立在不受打击的良好状态(还没有考虑到汽车的机械损耗、公路的承受能力等平时因素)。当然,经过加强的作战师后勤力量基本上能够保障3天高强度进攻作战之内的保障任务。但是三天后,经过高强度作战损耗的一线作战力量可能就会减少很多。苏军跟美军不同,没有补充更换体制,这种损耗的部队,除了缩编再就是撤下战场,替换上后边新的生力军。前者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很难做到,毕竟军队的标准化、模块化只能达到营的级别,打残的营并不好缩编,再往下就无法达到了。至于后者,不仅会造成战线混乱,堵塞后续部队和物资前运的道路,还容易影响整体士气。苏军的预备役体制的单个预备役人员补入现役部队,通常是在战略后方动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苏军会在战区建立预备役临时补充部队和相应的分队。
&&&&苏联军队可能是想用第一批次的攻击部队的损毁来换取摧毁北约中欧的前线防御。实际上是用最精锐的部队作为整个战役中,在北约动员体制完成准备前,在美军主力没能运到欧洲并战役展开前,与北约前线防御部队同归于尽的。其后,苏军战前通过铁路运输而部署在战线浅后方的第二波次攻击部队投入前线攻击。这时北约的一线已经瓦解,即便美国军队部分运到欧洲,也无法立刻投入作战,在时间差上,苏军还是处于优势。苏军的第二波次进攻矛头可以更顺利的打击北约二线部队和增援部队,苏军70年代以后陆军作战部队重点的加强就是行进间改为作战队形,这是现代化军队战术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苏联军队战役战术就是进攻波次作战。
&&&&看80年代北约的资料和战法,不管是西德军、英国莱因军、还是驻西德美军,在战术上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迟滞。实际北约第一线部队要得是在苏军的进攻中坚决顶住苏联军队的第一波次进攻狂潮,利用战术空军的优势,打击苏军的补给线,远程打击华沙国家的铁路枢纽、桥梁、隧涵,不间断打击苏军的补给中心和运输线路。对于一线的苏军,顶住最重要,能在保持实力的情况下打退一个团,也最好别费大力歼灭一个团。北约军队只要能顶住,苏军就会派运输后勤部队来保障一线进攻部队,这样会给苏军造成战场运输调配上的混乱,阻止苏军第二波次进攻部队的投入。北约开始的时候最好还是阵地防御,不应该提前战役展开,如果北约战役展开,恐怕就上了苏军的当了,在北约展开的同时,作为进攻一方的苏军更容易战役展开。战役后方的反空降作战非常重要,苏军毫无例外的会在战线背后空降作战,不过当时西德的乡土保卫军的战斗力还是有点欠缺。
事实上,70~80年代,中国的对苏防御作战,跟北约基本差不多。在三北大量建设永久防御工事,配置大量装备直瞄火炮和机枪的守备部队,就是想迟滞苏联军队的高速进攻。位于二线的机动兵团(若干陆军军配属坦克师、炮兵师、野战高炮师、工兵团等)作为反突击力量。对于苏军这样的现代化机械化军队,中国军队数量再多,也是无法合围苏军机械化重兵集团的,最多只能把它的攻势打退。中国的三北守备部队基本上开战都要被损失掉,要得就是给二线留出动员的时间。省军区的独立师和战时军分区武装部组织的民兵团之类地方武装,主要配合二线的担任反空降任务的机动步兵师或陆军军,担负战区反空降任务。中国军队也是极力强调,战时一定要抗住苏军进攻的三板斧,只要抗住了这三板斧,不管前线损失多大,对整个战役和国家战略都是至关重要的。
北约军素质高、装备好,不太用依托永备工事单纯防御,可以小范围进行一线反突击作战。而中国军队由于人员素质低、装备落后单一,大的反突击作战在一线根本无法阻止,只能依托永久性工事被动防御。中国军队的战术空军的攻击能力基本上等于零,对于苏联军队的铁路补给中心只能靠二炮导弹来打击,对苏军的补给线根本也无法破坏。所以中国军队的战略就是,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因为常规作战,中国军队根本无法跟苏军抗衡,只能用核战把苏联拖入世界大战的泥潭。一旦中苏开战,部署在新疆军区、北京军区内蒙古前线、沈阳军区的将近150万前线部队,其实能起到的作用就是迟滞苏军的进攻,给北京争取8~24小时的预警时间,掩护中央撤退和国家转入战时体制。
&&&&苏联军队其实战后很多年,除了大兵团、高速度、大纵深的战役进攻作战理论外,还真的没有其他的军事理论出现,也造成了苏联军队理论的僵化。实际上苏军的这种战役理论的实战成果,1973的中东战争是很好的范例。过去人们对这次战争的认识还是仅限于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战争,其实整个埃及进攻西奈半岛的战役谋划都是苏联军队总参谋部制定的。埃及军队的战役准备、武器配置、武器种类都跟当时的苏军驻东德集群的二线部队差不多,有些装备还是苏军最精锐的矛头--驻东德的近卫师装备的。如果研究好了这次战争就能很好的了解苏联军队的进攻作战的特点和弱点了。也可能是这次战争让苏军感到了以往的理论的不足,1980年苏军进行了陆军师的编制装备调整,加强了后勤保障力量和陆军航空兵编入集团军和部分师,装备了新的自行火炮(1973年战争中,埃及机械化师的合成度还是低了一些,没有自行压制火炮伴随,苏联没有提供70年代初期装备的新一代自行压制火炮)。
&&&&1981年华约举行的代号为“西方81”的演习中,苏军投入了以师为建制的战役机动集群,准备随着北约前沿防线的被突破,苏联的战役机动集群迅捷插入北约后方,切断北约前沿部队的后援和补给,摧毁北约的指挥系统和导弹基地。这种编成和战法也震撼了北约,使得北约前沿的防御战略必须相应调整。其实苏军自60年代以来,还是少量保留有陆军军的编制的(以前的步兵军改编,如中亚军区的步兵第7军、第17军),还提出了战区独立坦克旅、空降强击旅、空中突击旅等新的作战编制,就是想完善苏联军队传统的大兵团进攻战略。苏联军队原有的战役理论只是适合全面战争、核战争条件下,跟二战以后屡次爆发的可控范围的地区冲突作战不很协调。不过苏军的后勤保障能否有效的保障战役机动集群的浅近前线后独立作战还是很有疑问的。阿富汗战争也暴露了苏军一些战役和战术理论的缺陷,苏联军队更像一个巨大但不灵活的巨人。
&&&&在80年代,有关于苏军编制战役机动集群的报道,以高机动独立装甲机械化部队,在战斗尚未完成突破即乘隙投入战斗,在北约后方独立作战若干天,打击战线后方的指挥控制中心、导弹阵地、后勤基地。这个设想十分大胆。不过,看苏联陆军师编制特点,对其能否在无可靠后方供应线条件下,以部队自身后勤保障能力,进行数日独立高机动作战,感到十分怀疑。后勤随行保障能力是难题之一。
像苏联军队这样庞大军队要转型不很容易,跟美国不一样,说转型,美军2~3年内陆军就能转型。集权体制下,既得利益集团非常庞大,势力很大,传统的东西在苏联和中国这样的国家具有非常可怕的实力,除非是遭受二战苏德战争初期那种毁灭性打击,否则很难转型的。苏军除了在理论上提出,少量编制了一些试验部队外,还没有大规模开展,苏联就解体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继承了苏联军队的战役战略战术理论,结果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僵化的体制终于结出了恶果。俄罗斯军队明白原苏联的那一套理论已经不行了,至少是不符合现实的俄罗斯了。经过几年的改革,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军队的战役战术有了很大变化,也出现了不少亮点。
&&&&美国军队自40年代就是一直是非常现代化的军队,这个现代化不仅仅是武器装备方面,更多是编制体制、管理体制、战术战略战法等诸多方面,欧美军队历来重视后勤的作用。美国军队在冷战时期最多只有18个陆军师,相对于苏联军队同时的200多个作战师。美军完善的后勤和整补体制,40年代就实现了以各兵种营为标准单元的体制,部队的标准化、模块化比任何国家的军队都要早。二战中,美国的陆军师不过80多个,美军的师一级战术单位的数量只有总体规模相近的德、苏、日军的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也只有美军的师是始终能保持齐装满员的。二战时,美军有的步兵作战单位战时累计伤亡超过200%,但是还能一直保持战斗力,这都归功于美国先进的整补体制。而其他国家的军队,如果作战部队伤亡超过30%,基本上就可以视作成建制失去战斗能力了。韩战中,美军在朝鲜始终保持6~7个作战师,即便是有的师(如步兵第24师)、团(如步兵第31团)被打残了,也能很快整补好,不用一两个月就能成建制再次投入战斗。这种整补体制保证美军只需要维持少量的作战单位,就能完成战略和战役任务。
&&&&相比较苏军,二战中被全歼和打残了将近400个师,又重新组建了将近400个师,部队的建制变化很大。苏军二战后,建立了满员师、简编师、架子师三种类型的师,苏军的架子师其实跟预备役师没有什么区别,各种装备大都是陈旧的替换下来的,平时储存在仓库中,战时靠动员预备役来完成满编,一般来说这种师只能在动员后8~12个周才能投入战斗。苏军的作战其实还是要靠大约不到总数一半的满员师和简编师,简编师在动员2~3周后就能遂行作战任务。苏联的预备役比较庞大,人数多达1600多万人,不过只是简单的登记,没有平时的预备役点验和集训,也没有平时的预备役编组组织,完全靠战时登记筛选,所以说苏军的整个体制其实就是为全面世界大战准备的,并不适应常规的地区和民族冲突等模式。如果说中国在60~70年代末,吃了将近20年的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的亏,那么苏联更惨,二战后40多年都是如此的临战体制,苏联能支撑到90年代初期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美军高效的整补体制之所以能如此操作,还是与美国的人口教育素质高(40年代就高中毕业普遍,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很多,大多数人从小就能摆弄枪械和汽车拖拉机电器等)、国力整体强大(各种产品不仅生产数量巨大,质量性能也很好,科学研制能力也非常强)、现代公司体制和管理体制完善(很多企业管理人才从军将现代企业的很多科学管理模式带入军队,军队管理手段科学而人性化)、民主法制国家体制(人民平时就养成了遵守法制的观念,而不是集权国家要靠命令和恐吓惩罚来控制国民,民主国家的人民不需要进行很多爱国遵纪守法等教育,只要法律合法,人民自然自觉的遵守,管理起来很方便)等,这些条件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不完全具备,有的国家只能具备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苏联就是想学美国也学不来,只能在自身特色基础上作些小的调整补充。
&&&&应该说苏军的战役理论比较符合50~80年代的苏联国家体制和战略(且不说这个战略是否正确)。从管理体制上说,美军拥有全世界水平最高的专业军士,而苏军这些都是军官的工作,美军的士兵管理都是军士负责,苏军是军官负责管理士兵和指挥,美军有完善的文职行政管理体制,苏军还是要靠军官体制来管理。举个例子,苏军的政工人员编制比美军(牧师体制)多20多倍(我军比苏军还要多几倍),却无法保证苏军官兵的心理问题(如阿富汗战争中的问题),在关键时刻无法保证军队不倒向反对派,也就是说这些机构和军官不仅不具备任何管理和指挥能力,连原本最低要求的监视功能都缺乏,这也根本谈不上什么效率问题了。
&&&&60年代以后,苏军极力推崇核武器的制胜作用,组建了战略火箭军并置于首要地位。但由于陆军在核战争中的独特作用,仍然倍受重视。这一时期,陆军编制有了很大变化。摩托化步兵师的编制人数在1964年为9900余人,到60年代后期已增至13000余人,装甲输送车也由254辆增至470辆。
&&&&摩步师内编有3个摩步团,1个坦克团,以及炮兵团,高炮团,独立坦克营,独立火箭营,独立火箭炮营,独立侦察营,工兵营,通信营,卫生营,运输营,防化连,交通指挥连和直升机中队。全师编有坦克259辆,装甲输送车470辆,40火箭筒252个,57反坦克炮36门,85/100反坦克炮18门,无后坐力炮36门,CY-100自行炮30门,反坦克导弹发射车36辆,各型迫击炮63门,122炮36门,152炮18门,火箭炮24门,高炮/高机96门,“蛙”式火箭3门。
&&&&坦克师内编有3个坦克团,1个摩步团,以及炮兵团,高炮团,独立坦克营,独立火箭营,独立火箭炮营,独立侦察营,工兵营,通信营,卫生营,运输营,防化连,交通指挥连和直升机中队等。全师人员11000,编有坦克369辆,装甲输送车281辆,40火箭筒108个,57反坦克炮12门,85/100反坦克炮18门,无后坐力炮12门,CY-100自行炮10门,反坦克导弹发射车12辆,各型迫击炮33门,122炮36门,152炮18门,火箭炮24门,高炮/高机96门,“蛙”式火箭3门。
&&&&80年代苏军标准化摩托化步兵师编制如下
&& 全师约13294名官兵。师部:
245名官兵,3辆BTR系列轮式装甲车,6部SA-7/14/16(北约代号)近距防空导弹。2×摩步团: 2×2523名官兵,
2×156辆BTR系列轮式装甲车。摩步团: 2424官兵,147辆BMP系列步兵战车。坦克团:
1143名官兵,94辆主战坦克。炮兵团: 1062名官兵, 48门2S3自行加榴, 18部BM-21火箭炮。地空导弹团:
504名官兵, 20部SA-6/8/11/15(北约代号)机动中近距防空导弹,
21部SA-7/14/16(北约代号)近距防空导弹。地地导弹团: 170名官兵,
4部FROG-7或SS-21(北约代号)战术弹道导弹。反坦克营: 195名官兵, 12门T-12反坦克炮,
9辆BRDM系列侦察车。侦察营: 340名官兵,3辆BRM侦察车,
16辆BRDM系列侦察车)包括4辆BRDM-2rkh核生化侦察车), 12辆BMP步兵战车, 6辆主战坦克。直升机中队:
200名官兵, 6架米-24突击直升机, 6架米-8运输直升机, 6架 米-2侦察直升机。独立坦克营: 51辆主战坦克。工兵营:
395名官兵。
&& 80年代苏军标准化坦克师编制如下
&& 全师约11620名官兵。师部:
245名官兵,3辆BTR系列轮式装甲车,6部SA-7/14/16(北约代号)近距防空导弹。3×坦克团: 3×1640名官兵,
3×94辆主战坦克。摩步团: 2424官兵,147辆BMP系列步兵战车。炮兵团: 1062名官兵, 48门2S3自行加榴,
18部BM-21火箭炮。地空导弹团: 504名官兵, 20部SA-6/8 /11/15(北约代号)机动中近距防空导弹,
21部SA-7/14/16(北约代号)近距防空导弹。地地导弹团: 170名官兵,
4部FROG-7或SS-21(北约代号)战术弹道导弹。侦察营: 340名官兵,3辆BRM侦察车,
16辆BRDM系列侦察车)包括4辆BRDM-2rkh核生化侦察车), 12辆BMP步兵战车, 6辆主战坦克。直升机中队:
200名官兵, 6架米-24突击直升机, 6架米-8运输直升机, 6架米-2侦察直升机。工兵营: 395名官兵。
&&&&80年代苏军标准化空降师编制如下
&&&&全师约6554名官兵。师部:
160名官兵,3辆BMD系列空降步兵战车,6部SA-7/14/16(北约代号)近距防空导弹。3×伞兵团: 3×1473名官兵,
3×115辆BMD系列空降步兵战车。炮兵团: 620名官兵, 30门 2A18M(D30)牵榴,
6部BM-21火箭炮,6部SA-7/14/16(北约代号)近距防空导弹。防空营: 155名官兵, 18门ZU-23高炮,
12部SA-7/14/16(北约代号)近距防空导弹.。突击炮营: 180名官兵, 31辆 ASU-85突击炮,
12部SA-7/14/16(北约代号)近距防空导弹。侦察连: 75名官兵。工兵营: 220名官兵。
80年代苏军标准化炮兵师编制如下.
&&& 加农炮旅:
72门2S7大口径自行火炮或M30牵火)。3×榴炮旅: 3×72门2S3/2S5自行陆或D-30/D-20牵榴。火箭炮旅:
72部BM-21或BM-27火箭炮。反坦克旅: 48门T-12反坦克炮, 36辆BRDM系列侦察车。工兵连。
&&&&80年代苏军有五大战区。西部战区包括驻东欧的西方集群(东德),北方集群(波兰),中央集群(捷克),波罗地海军区,白俄罗斯军区,卡布桑军区。西北战区包括列宁格勒军区。西南战区包括南方集群(匈牙利),基辅军区,欧达沙军区。南部战区包括塔吉斯坦军区,北高加索军区,中高加索军区,以及入侵阿富汗的苏军。远东战区包括中亚军区,西伯利亚军区,巴库尔军区,远东军区。战略预备队包括莫斯科军区,伏尔加军区,乌拉尔军区。苏联解体前夕,中亚军区取消,伏尔加军区与乌拉尔军区合并。在战时,苏军的军区和国外的集群自动成为方面军建制。苏军的A级部队是进入临战状态的部队。B级部队的装备和A级部队差不多,但兵力只保持在标准编制的50-70%。C级部队只有老式装备,兵力不到标准的一半。D级部队是空架结构,只维持5%的人员,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完成动员。
&&&&1980年代苏军远东军区是有A级部队的,A级师有第194近卫摩步师(隶属第3近卫集团军),第5坦克师(隶属第5合成集团军),第14近卫坦克师(隶属第6近卫集团军),第9近卫摩步师(隶属第11合成集团军),此外军区直辖的第6近卫空降师,第33炮兵师,第218炮兵师也是A级。苏军蒙古集群的第
39集团军当时也是主要针对中国,其下的第72近卫坦克师和第112近卫摩步师也是A级。
&&&&远东军区空军的主力作战部队编有3支航空军,标准化的序列如下。
&&&&第1远东航空军
&&&&战斗师(90架米格-23,45架苏-27)
&&&&战斗轰炸师(135架苏-17)
&&&&侦察飞行团(15架米格-21R)
&&&&第2远东航空军
&&&&战斗师(90架米格-23,45架米格-29)
&&&&战斗轰炸师(135架苏-17)
&&&&侦察飞行团(15架米格-21R)
&&&&第3远东航空军
战斗师(90架米格-23,45架苏-27)
战斗轰炸师(90架苏-17,45架米格-27)
侦察飞行团(15架米格-21R)
更多精彩 >>>[图文]一句话漏出的秘密:我军摩步团团属炮兵火力大大提升
热度81票&& 浏览220次
  在日晚央视七套电视新闻中,兰州军区某红军团让战士考军官,团长点名榴三连一名新兵来当考官,一句榴三连,透漏出我军摩步团炮兵营现在列装有122亳米榴弹炮的秘密,做为比较资深一点的老军迷,大家一般都知道,我军摩步团所属的炮兵营,过去列装的火炮,一般是100亳米,120毫米迫击炮和107亳'米12管火箭炮:
  目前团属炮兵营列装的轻型火炮的主耍型号有:
  71式100毫米迫击炮其最大射程为4.7公里,最小射程为170米,射速是每分钟为15-20发,距离公算偏差为1/130,方向公算偏差为1/300,战斗全重74.5公斤。该炮以性能好、精度高而著称。
  89式100毫米迫击炮,这是国产100毫米迫击炮系列中最为先进的火炮,其火炮全重78.5公斤,射程增加了37%,达到了6.4公里,深受部队欢迎。
  86式120毫米迫击炮。这种火炮从身管到弹药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设计,该炮全重206公斤,与64式相比,重量虽然增加了18%,但射程却增加了36%,达到7.7公里,其威力明显增加,从而加大了团属炮兵的压制火力强度。
  中国107毫米轻型火箭炮:被世界军界誉为游击战利器,全炮体积和外形尺寸小,重量轻,可由吉普车牵引和人力分解搬运,运动灵活,很适合沙漠戈壁和山地游击作战,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使用单管,双管,四管,八管简易发射.使用炮弹有杀爆弹,磷铝燃烧弹等,火箭弹战斗部重8.33千克,杀伤半径12.5米,一发炮弹重18.8千克,一个人正好扛一颗,该火箭炮最大射程8.5公里,突击性好,另外该炮在做好发射准备,瞄准目标后,炮手可以离开炮位遥控发射,所以107毫米火箭炮,是一种精良的攻击近距离面目标武器,最适合用于歼灭敌集群目标,装甲车和其它软目标.
  过去我军摩步团属支援火炮,有效射程一般在10公里以内.而我军最常见的各型牵引式122亳米榴弹炮,[最大有效射程14---21里]属于中型支援火炮,过去一般都列装在摩步师所属的炮兵团,属于师级支援火炮[常见的牵引式型号有三种:54-1式 ,83式 ,86式].
  83式122毫米牵引榴弹炮:是我军在70年代,在63式122榴弹炮[射程15公里]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最大射程18公里,比54式122榴炮提高三分之一[54式12公里],射速每分钟六到八发,方向射界左右各54度,全重2.65吨,采用半自动炮门和底凹弹,是我军第三代122牵引榴弹炮,是师属炮兵团主要压制兵器
  86式122毫米榴弹炮的身管较长,为30倍口径,全重3.2吨,射速每分6~8发,具有360°射界,可使用杀伤榴弹、破甲弹、增程弹、烟幕弹、照明弹及反装甲子母弹等多种弹药,使用一般炮弹的射程为18公里,使用底凹增程弹射程可达21公里。W86式使用的反装甲子母弹内装30枚子弹、破甲厚度500毫米,最大射程15公里。
  从日晚央视七套电视新闻中,一句话透漏出来的信息判断,目前我军己大幅提升了团属炮兵的火力打击能力,将过去师属炮兵团才有的火炮122亳米榴弹炮,下放到团属炮兵营,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强了我军摩托化步兵团,团属炮兵的远程火力打击能力,从过去的8公里以内,提升到最远可达21公里,就算炮兵营只列装有一个122亳米榴弹炮连,[6门火炮],那也会使团属炮兵营作战效能今非昔比.[目前我军团属炮兵营,可能列装有一个100或120迫击炮连,一个63-1式107亳米12管火箭炮连,一个122亳米榴弹炮连]
  泉南海军上士/007兄弟
  日忽悠于泉州
[中华兵器大全 中国武器大全 ]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2 (23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96 (26次打分)
【已经有22人表态】
[感动最多的]
[路过最多的]
[高兴最多的]
[难过最多的]
[搞笑最多的]
[愤怒最多的]
[无聊最多的]
[同情最多的]
免责声明:本站消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及互联网,文章信息均以注名出处。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涉及政治观点,不涉及反动及泄密文章,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指正,必当即刻改正,谢谢合作!兵器爱好者交流QQ群:
| 友链联系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战俄军装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