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的作用有社会作用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道德的定义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道德的定义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49|
上传日期: 10:31:2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道德的定义
关注微信公众号道德观念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dào dé guān niàn]
道德观念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属于社会伦理的范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
道德观念整体含义
它指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它是道德意识最基本的形式,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起指导作用。
道德观念道德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
道德观念观念
①:破除旧的传统~。 ②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
道德观念培养过程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锻炼,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道德观念作用
规范作为当然之则,具有普遍的、无人格的特点:它并非内在或限定于特定个体,而是外在并超越于不同的个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规范与个体及其意识彼此悬隔。无论是外在规范的实际作用,抑或内在意识的活动过程,都可以看到二者的相互制约。从中国哲学的看,规范可以视为“理”的具体形态,人的意识则属“心”之域,从而,规范与内在意识之间的互动,同时涉及“心”与“理”的交互作用。如前所述,规范系统的发生、存在都离不开入,其作用也基于人的接受、认同、选择。与人的意愿、态度、立场相联系,对规范的接受、认同、选择内在地涉及人的意识过程及精神话动或精神形态。接受、认同以理解为前提,后者不仅是指了解规范的具体规定、要求,而且包括对规范的必要性、正当性的判断;选择则出于人的意愿,当规范与人的意愿相冲突时,即使其意义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也往往难以担保它在实践中被遵循。这里的理解、认同、接受、选择,等等,都同时展开于意识过程,并包含心理的规定。
道德观念中外相同点
中外谚语表现出的道德规范是一样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和英语中的A lazy youth, a lousy age.(少年懒惰,晚年糟糕)相对应。“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和英语中的A useful trade is a mine of gold.(有用的手艺是一座金矿)呼应。
英语谚语中表示节俭的,有Labour overcomes all things.(勤劳压倒一切。)Thrift is philosopher's stone.(节俭是点金石。)Frugality is the mother of liberality.(节俭是慷慨之母。)等等。而在汉语中表示节俭的成语谚语就更多了,这里不一一举例。
·例 如,与“谦受益,满招损”对应的英文中有“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与“人贵自知之明”相对应的有“He is not wise that is not wise for himself.(不自知者是不智的)”。另外汉语中有不少谚语对妄想在行家门前班门弄斧的人加以讽刺的,如“面前读经书”,“”,英语中也有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决不要想教鱼如何游泳)。
·中 英谚语对于名誉的重要性都各自珍重。“”、“宁愿折骨头,不愿败名声”。Take away my good name and take away my life.(取我好名声等于取我生命--有点侠客剑士“剑在人在,剑毁人亡”的意味)。·Faith moves a mountain.(忠诚移山)和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十字架挂胸前,魔鬼在心中)是分别表示诚实意思的褒贬两种谚语。汉语里的 “”和“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与之对应。这里需要注意一点,西方谚语中的诚实是对主(“十字架”)的忠诚,而汉语中则提倡的是“仁义道德”。这也算是宗教和儒对西方和东方文化影响的印记。留心的话,在后面许多方面谚语的对比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或多或少这样的痕迹。
道德观念中外差异
汉语中有这样的说法,“交一个朋友千难万易,得罪一个朋友三言两语”和英语中的A friend is not so soon gotten as lost.(交一个朋友没有失掉那么快)意思相同;“朋友易得,知己难求”就是A faithful friend is hard to find.最好的翻译。  ·汉 语中,朋友这个词本身就具有(褒义),而在英语中似乎还有消极的意思,和许多用来形容朋友的消极的谚语。他们一边说着A man without a friend is only half a man.(没有朋友的人只算半个人),Friendships multiply joys and divide griefs.(友谊增添欢乐减轻痛苦)。朋友和个人利益冲突时,又有了新的说法。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也要照顾自己。)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偷实践的贼)。不难看出,从正反两种角度来看待朋友的利弊,有着辩证的味道。在西方的道德体系中,个人、自我永远是第一位的。西方友情观在,功利主义的冲击下,友情是互惠互利的代名词,蒙着一层厚厚的功利注意色彩。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钱包丰厚的人从来不需要朋友),Hungerknows no friend.(饥饿不识朋友,即人在饥饿时就顾不到朋友。),不仅如此,西方还讲究朋友落难时,千万不要伸出援手,以免殃及自身利益,如: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而中国文化传统中,特别是在儒家学说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来是小利益,这种文化氛围中,友情重于个人利益是公认的道德观。君子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可以“”,这也是西方思维无法理解的原因吧。  西 方的友情观和东方推崇的“士”和“君子”的友情观完全相悖(“士”和“君子”本身也是儒的产物)。个人猜想会不会和中国自古有“连坐”一说有关--亲朋关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一人犯罪,。呵呵,瞎猜。  插 句题外话,一著名美国影评人,将一个“第一次被重视、被当做人看待的”杀手转而为救人牺牲性命(典型的士为知己者死)看成是影片剧情的漏洞(曰:情感转变突然),即是出于他不理解东方的文化吧。自诩看过200~300部中国电影就可以对中国电影妄加评论指手画脚了?(呵呵,一肚子气,敬请留意近期推出《为香港电影鸣不平--观香港电影的秘密》。)
道德观念关于帮助等
中 国的传统道德观念,讲究“礼、义、仁、至、信”。仁,就是要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义,要仗义疏财,助人为乐。所以产生了“一人有难大家帮,一家有事百家忙”“互助互助,穷能变富”等无偿奉献的谚语。
·还 有一种是临时借用,以解一时之须的情况,在汉语谚语中更是不求感激。虽然这一借一还的简单行为,其实安暗藏许多玄机。英文的谚语中就把这“玄机”公诸于世,毫不避讳。如借出者的担心,He that has but one eye must be afraid to lose it.(只有一只眼的人当然怕失去它,隐义为 不借理所当然。)害怕借入者不能如约归还,Lend your horse for a long journey, you may have him returned with his skin.(借马给人去远行,可能还你一张皮)。甚至因为借贷过程产生的矛盾都有预料。Lend your money,and lise your friend.(借出你的钱,失去你的朋友)。还有些谚语直截了当劝人不要借钱和物给他人。Lend and lose, so play fools.(借出等于失去,所以装傻吧)。
当然,英语谚语中也不乏鄙视借债者的说法,He that borrows must pay with shame and loss.(借债的人必然要用耻辱或是损失偿还)。
其 实在中国,借还过程中上述英语谚语中的问题也存在。只是中国的仁义教育中“黄金不为贵,仁义值千斤”直白的表达出借出者担忧是“不仁”(其实感觉应该是不信)之举,借出者的担忧和常常遭受的损失又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中国的谚语从借入者的角度强调“借债还钱,天经地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甚至有些谚语还劝人还债要连本带利,如:“借人家一只鹅,还人家一峰驼”。个人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义”字当先,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就算出借时也有担心、犹豫,可深入骨髓的传统精神和道德标准在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东西相较,说不上孰优孰劣,不过现代人的实际行为中传统的已所剩不多,更西化,也被同化了。不论是否进步,至少说明,古代的信任体系比当代更有说服力。
道德观念面子问题
这 个面子和上面讲到的名誉其实相似。名誉常常与道德连在一起,一个有道德的人也就会有好名声,通常也会有好面子。只是不尽然。中国讲的“面子”有受人尊重的意思,衣冠不整,行为不当等小节不影响名誉,可还是会失去面子。
·相 关的谚语有褒有贬。“人怕不要脸,树怕剥掉皮”,“人不要脸,鬼都害怕”还有“死要面子活受罪”是说“”型的。
·对于可能影响到面子的流言蜚语,国人害怕的心态也可以从谚语中见一斑。“谣言可以杀人”“棍棒伤皮肉,恶语伤人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阮玲玉也以死回应“人言可畏”。
·西方的传统道德观念认为,名誉很重要,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只要自己不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犯法律,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十分重要。所以在英语的谚语中,同样的“棍棒”杀伤力骤减。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but words will never hurt me.(棍棒石头可能打断我的骨头,话语决不会伤害我。),其实说白了就是难听的话不回伤筋动骨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
·比 较来看,中国人要面子,而且很在乎周围人的评价,追其根源可能因为“儒”的影响下,人和环境社会是一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得到的评估(好与坏)才是判断名誉面子的标准。同样,对于西方谚语中不在乎他人看法、社会评价的特点,不难看出、个人至上的影子。
·另 外,在中国,和评价有时还是一道捍卫道德的无形的墙,对违犯道德的坏人坏事起着抑制,警惕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的“见义勇为,打抱不平、眼睛里揉不得沙子”都是“人言”正面作用的例证。
西 方文化中,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人人都有罪。一个人想要抨击别人的罪,首先要想到自己也有罪。“不要评断别人,上帝就不审断你们”。体现在谚语中,Physician, heal thyself.(医生,先治治你自己。)。而且,英语文化中把搬弄是非的人看得比贼还坏。A tattler is worse than a thief.对你说是非的人也会说你的是非。Who chatters to you, will chatter of you.
其 实换一个角度来看,他们“不说是非”,不只是虔诚于上帝,更多的是出于尊重隐私。在西方,隐私是凌驾于道德之上的,个人隐私神圣不可侵犯。(注意,还是强调“个人”隐私)。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规矩的、有道德的人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明人不做暗事”。做了见不得人的事,它是无需隐瞒也瞒不住的“肚里没邪事,不怕冷风吹”“”。
总体上来说,中国和西方谚语在传统道德观念上存在的同异有以下几点:
1. 表达传统道德的基础(真善美)的谚语基本相同,这也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道德标准;
2. 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并在汉语谚语中体现出来的传统道德观念上留下烙印;而西方谚语同样无可避免的受到西方宗教(如基督教)的影响,例如在表示忠诚的谚语中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十字架挂胸前,魔鬼在心中。),十字架代表主,忠诚的对象也指向了“上帝”。
3. 汉语的谚语中体现了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并以此潜意识的规范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西方的传统道德无法避及的受到了,的冲击。在谚语中体现出来的是自己最重要,不要帮助别人和朋友,以免祸及自身,这种自私自利的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所不耻的。
4. 很重要的一点,汉语谚语表现出来的人是社会人,他们在社会环境中于朋友,亲人,周围邻人甚至帮助和需要帮助的人都产生关系,一荣俱荣,他们也受到环境的制约,如社会舆论,社会人的看法,议论,甚至流言蜚语。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维护名誉和面子都必须“君子坦荡荡”不做见不得人的事,也没有什么好隐藏的私密。相对来看,西方谚语中的人是个人的人,是英雄的人,是隐私的人。他们不屑向周围的别人求救(如借钱),也不愿意帮助别人或借出钱物给别人,他们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要遵循自己的标准就可以了。西方谚语中的名誉和道德有关,可面子似乎就和道德无关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个人隐私,即隐私至上。
5. 不过,这样不难发现,中国人活得有价值(在集体中体现价值),也活得累,生活在无数双眼睛里,无数张嘴下。西方名言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或许有时不必太拘于所有细节反而容易成功。
道德观念道德名言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行动者。 ——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 —— 邓肯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 马克思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 ——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 贝多芬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 卢梭
让我们把不名誉作为刑罚最重的部分吧! ——
对于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
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 夸美纽斯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 培根
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 —— 伊索
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宁可勉励克服痛苦,免得为了痛苦而追求慰藉。 ——
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
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 鲁迅社会公德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社会公德 ( social morals) 简称“”。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与“私德”相对,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
社会公德含义特点
社会公德含义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社会公德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生活秩序,都必须遵守为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社会公德特点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做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和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又昭示着一个社会道德风气好坏的程度。
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级或从事何种职业,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谴责。国家、社会团体、机关单位有时甚至可以以或、经济权力予以干预。
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因而,调整这种关系的社会公德在历史上比起其他各种道德分支来,具有更多地稳定性。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的发展,保存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
4.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做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5.渗透性。社会公德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它作为调节公共生活的准则,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诸如遵守公共秩序,保持公共卫生,敬老爱幼,尊师爱生,言而有信,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礼貌待人,互相谦让,济困扶危,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等。
社会公德主要内容
一,文明礼貌
二,助人为乐
三,爱护公物
四,保护环境
五,遵纪守法[1]
社会公德内容要求
社会公德的内容是对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为:
社会公德文明礼貌
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举止文明以礼相待。自觉杜绝说脏话、随便猜疑、欺骗他人等恶习。这是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
社会公德助人为乐
,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时时快乐、事事顺心,难免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人帮助、救济的时候。这就需要人们之间互相帮助,,,以助人为乐。对不法行为,每个公民都应当分清是非,挺身而出,智斗勇斗,见义勇为,都有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扩社会治安。
社会公德爱护公物
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其重要的内容。尤其在公共场合更要注意这一点。要爱护国家及不受侵犯。
社会公德保护环境
为了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环境整洁、舒适和干净,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这也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讲究公共卫生,造成优美环境,是人的重要保证;是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
社会公德遵纪守法
法律是对公民行为的必要约束及规范,是对道德的补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公共生活中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人们只有依照法律、法规及纪律的有关规定行事,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也保障自己所要从事的某项活动;才不会绐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失和伤害,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相对稳定和和谐,并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体现了人们共同的利益。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提高、增强法纪观念,自觉用法纪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法纪规定的义务,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各种违法乱纪现象作斗争,并能正确运用法纪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真正做到知纪懂法,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自觉遵守
社会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适应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且广泛的社会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环境、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社会公德的这种作用体现在:一方面肯定、维护和促进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碍于或有害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这主要是通过社会公德的规范方式来促进社会和个人弃恶扬善,,从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非强制性地调节和规范着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言论和行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有效地为满足社会与社会成员的需要服务。
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会公德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稳定而深刻、广泛而持久。社会道德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人们实践社会公德的自觉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因此,如果社会公德遭到了践踏和破坏,整个社会的就可能会瓦解,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将被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社会的精神文明当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的道德风尚通常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整个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一种反映和体现。因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总是先从社会风尚中表现出来。总之,在一定意义上说,的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进行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必须的基本道德。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增强,自觉地以社会责任感考虑自己的行动,遵循体现社会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规范。
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9您的位置: &
&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表现在什么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表现在什么
10:37&&自考365 【
  2010年1月自学考试《》真题多项选择题第4题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实际效果,其主要表现在( )
  A.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C.道德是决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力量
  D.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
  自考365网校解析答案:ABD
  编辑推荐:
本文转载链接:
欢迎访问:
自考真题库手机应用
& & & & & &
热门搜索:    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与影响因素
我的图书馆
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与影响因素
10:13:00&来源:中国新闻网&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变革的大背景下,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意识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应该怎样评价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道德状况,道德总体上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这个问题已经超出单纯道德评价的范畴,涉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成就的评价,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评价我国现阶段道德状况的立场和方法论
  考察道德现象,离不开具体的价值观立场、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
  1.价值观立场。道德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实践精神方式,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这就使得人们容易把道德本体化和独立化,忘记道德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事实上,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受经济基础制约,其独立性只有相对意义。评价道德的价值是正还是负、性质是善还是恶,总是具有两方面的维度:一方面,看决定道德发生发展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一方面,看道德对相应的经济基础起作用的性质。从根本上说,建立在进步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能够推动进步经济基础发展的道德,其价值为正、性质为善,反之,则价值为负、性质为恶。从这个基本价值观立场出发,评价当前我国道德状况的性质,就要放眼广阔的经济社会领域:根本标准,只能是生产力的标准,是经济基础的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标准。
  2.认识方法论。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进行评价,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现象。列宁曾说过:在社会现象领域,“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在道德领域,所谓整体的普遍联系,就是道德在生产方式以及上层建筑历史变革总进程中的状况,就是道德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以及同上层建筑其他方面相互作用的总联系方面。这才是反映本质的道德现象。
  3.历史视野。经济进步与道德进步是同向还是二律背反,不能作静态的无谓争论,只能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动态比较中来评判。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即便是在历史最黑暗的时期,人类道德进步的总趋势并没有根本逆转。道德发展的这种客观规律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只有在历史的比较中,才能深刻认识到,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新中国,使中国人民在道德上和精神上获得了巨大跃进;而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在道德和精神上获得了新的巨大进步。
  二、我国社会道德状况在总体上获得巨大发展进步
  从正确价值观立场、科学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出发来分析认识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
  1.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坚实基础,从而使社会共同利益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利益基础。
  决定道德性质的直接基础是利益关系。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全社会始终得到倡导和坚持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其利益基础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共同利益。私有制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废除,使没落的旧道德特别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则,丧失了赖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础和利益基础。这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使多种经济成分得到迅速发展,多种经济利益得以普遍实现。不可否认,受私有经济成分发展的影响,受市场经济利润至上、等价交换等原则的影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确实有了更加顽强的表现。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从社会主流道德来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仍然是中国社会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据,就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了社会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时,过去实行单一公有制时造成的利益“大锅饭”局面和平均主义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变,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统筹兼顾,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实现余地,按劳分配原则获得了有力的道义支撑,自私自利并没有重新成为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
  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变革的道德,也给予经济发展以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与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既对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也催生了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适应的新道德观念和新道德规范。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新了传统的观念,激励着人们勇于变革、勇于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不断破除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陈规陋俗的进程中,不断为人们的行为确立新时代的准则。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道德价值的坚实基础,使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多年来,自身进行了许多重大变革,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如一、坚定不移。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都是中国共产党为自身设立的最根本的道德价值目标、道德价值尺度和道德建设的核心。党的这种道德价值目标和道德价值尺度,已成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天经地义的神圣道德观。
  第三,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立,从精神道德的意义上说,在于使人民群众通过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通过认识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将不断改造自身并升华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观规律,培育出对人类现实生活和未来前途充满正义、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道德学说,本质上是以真善美的价值目标激励人们为创造和建设新社会奋斗的实践理论,帮助人们站在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层面,把人类的终极价值、至善目标和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人民大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中国人民正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精神道德学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断建设真善美的新社会和新生活。
  2.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崭新道德,以及不断开展的群众性道德建设活动,又反过来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营造了良好的精神道德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第一,经济的发展进步和道德的发展进步之间存在的作用和反作用的相辅相成关系,决定了经济的发展进步,决不可能建立在社会道德总体滑坡的基础之上。一个伟大的事业,总是伴随着相应高尚的道义基础。党在领导人民建设新社会新生活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用先进的道德思想武装人民,用高尚的道德精神激励人民,用优秀的道德榜样引导人民。
  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明确提出了“五爱”的社会公德规范。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学习雷锋和焦裕禄的活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都坚持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成就作出新概括、任务作出新部署。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通过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集中阐述和部署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任务。党中央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制定下发了世界政党史上第一部由执政党制定的专门部署道德建设工作的文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以及深入贯彻落实,使全社会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更加自觉自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伟大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和全社会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新的里程碑。
  第二,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对社会整体道德质量的更高标准,对国民道德素质的更高要求,对社会向善价值追求的更紧迫期待,对社会各色各样败德行为的更严厉谴责,都深刻揭示了全社会道德状况向善前进的大趋势。对人的正当利益的肯定、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的个性的肯定、对人权的肯定;改革开放意识、进取竞争意识、自由民主意识、公平公正意识、和谐包容意识、生态环保意识等的增长,无不是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的表现。
  第三,社会道德建设领域大大拓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经济道德、公共道德、新闻道德、生态道德等各个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道德建设的触角,日益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延伸,道德调节社会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加深。
  第四,社会道德榜样的层次愈加丰富多样。道德模范的层次更加丰富多样,对人的道德评价的尺度也更加丰富多样。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杨善洲,这些精神道德上一脉相承的道德榜样所践履的主人翁责任意识、无私奉献精神和坚守品格,始终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普通群众和领导干部道德风貌的主流。
  第五,道德理论发展进步。我国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越来越系统化、规模化和科学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指导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
  事实证明,我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在总体上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同向的,道德建设的成就,在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一系列检验社会道德状况的关键时刻,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和证明。
  三、我们面临的道德考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这些考验,也必然会在道德领域表现出来。
  1.我国社会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
  第一,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时段。我国道德领域出现受到普遍关注和产生广泛争论问题的时期,集中表现在改革发展的节点时期,比如,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初期,实行商品经济制度的初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别是新的制度体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旧社会规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冲突的时期,旧规范往往失范,新规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领域。一是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容易发生权钱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钱腐蚀的领域,是腐败、诚信等问题多发易发的重灾区。二是现有道德严重失范的领域,比如,公共道德领域问题多发易发,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道德所调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人群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农民到城市新市民;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体制内的人到体制外的人;从国有制的人到个体、私营和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员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少数官员弄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腐化等。这些人的败德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大。二是一些企业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制假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沽名钓誉、抄袭剽窃、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不守公德、见危不救、以怨报德等。
  正是这些局部的、少数社会成员的败德现象,无形中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认为社会正在逐渐滑向一个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渊,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评价社会道德状况的悲观、消极情绪。
  2.出现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道德发展滞后性的原因。道德的发展轨迹和经济的发展轨迹是同向的,但决非简单同步。旧的道德观念将长久地影响人们,而新的道德观念转换成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规范,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既是宣传思想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工作,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艰巨任务。
  第二,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原因。在我国社会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期,道德问题往往折射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最为群众诟病的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虽然表现为官员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钱权交易多发频发,而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却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比如,屡屡引发国内外关注的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企业和商人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风险急剧加大,而社会征信等信用体系依然缺失。比如,遭致普遍抨击的见危不救、不守公共秩序等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文化向“陌生人社会”文化不断转变,而社会控制和约束体系逐渐弱化。比如,让人忧心忡忡的仇官仇富现象,虽然表现为一些社会成员的非理性心态,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贫富不均造成的社会心态失衡甚至扭曲。
  第三,法治和德治还不完全相适应的原因。社会上确实存在重法治轻德治的倾向,甚至有人对德治很反感,认为德治就是人治,德治是法治的对立面。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当前败德行为的代价过低,并与违法行为代价过低的情况交织在一起,这是导致许多道德问题持续产生的重要体制机制原因。
  第四,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的原因。一例败德的突发事件,会引起一些小报小刊和网络媒体的亢奋、躁动以及持续、深度的追踪报道,道德“滑坡”的舆论也随之铺天盖地般传播开去。而那些在默默无闻的场合、做着默默无闻的善事的平凡的道德模范们的事迹,却难以成为小报小刊和网络媒体关注报道的对象。但是,在平凡的道德楷模的事迹报告会上,有哪一个动情至深而泪流满面的听众,能够赞成我们的社会已经全面道德“滑坡”的论点呢?
  当前社会存在的这些道德问题警示人们:道德考验必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但中国人民有信心经受住这一切考验。因为社会的道德主流是进步、光明、向善的,因为社会的道德问题是发展前进中的问题,更因为中国人民从事着以真善美为价值前提和价值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网络社会的道德问题
&&&&在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信息社会中,人的个体能力和人们“在一起”的群体感受将超越地区和国家等地理性因素的限制而达到全新的水平,有人甚至用“新生代”来描述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与传统社会中的人之间的差别。信息高速公路给人类的全面交往、接受新文化、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同时,它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我们未曾遇到过的消极影响,有些还会相当严重。
&&&&网络道德建设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性课题,具有涉及面广、与技术结合深、国际化、空白点多等特点,网络道德建设的难点和问题也林林总总,头绪纷纭。在国外,有人把与网络建设有关的社会问题概括为“7P”问题,即Privacy(隐私)、Piracy(盗版)、Pornography(色情)、Pricing(价格)、Policing(政策制订)、Psychology(心理学)和Protection of the Network(网络保护)。但我们认为,这7P问题还不足以系统反映电子空间规范化的困难和矛盾,网络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以下八对全新的矛盾。
&&&&一、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
&&&&物理空间是我们大家都熟悉并生活其中的实在,是传统的即有道德的基础。电子空间(Cyberspace)是由于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兴起而出现并日渐重要的人类交流信息、知识、情感的另一种生存环境。它有以下特征:(1)从信息传播的方式看,具有“数码化”或“非物体化”的特点。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反映、建立在数码的生产、存储、流动和控制之上。(2)从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看,具有“时空压缩化”的特点。当信息以数码的方式组织并以电子作为载体传送时,速度就是时间压缩的具体呈现。当各式各样的信息形式(影像、声音、文本)通过全球电话网络或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络传送时,国界和地理距离的暂时消失就是空间压缩的具体呈现。(3)从取得信息的模式看,具有“互动化”和“全面化”(文本、声音、影像等)的特点。有人把电子空间理解为人们进行物质、思想、情感、信息交往的“终极市场”、“电子世界”等等,它在性质上与物理实在不同,是网络道德适用的范围。
&&&&据报载,96年8月,哈佛大学附属精神医院麦克林医院开办电脑瘾症门诊。而马里兰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也因为上网成瘾的学生求诊日多而申请校外医生支援应诊。心理医生与治疗师认为,“互联网络瘾”确有其症,与沉溺赌博、吸毒和贪食等症无异。在德州一家戒毒所,一名17岁少年在瘾发之际全身打颤、痉挛、摔桌椅,外人见状猜想可能是海洛因或酒精毒瘾发作,其实不然,这名男孩是因为互联网络瘾发作了。据统计,若以酒精中毒的标准来衡量网络中毒,全美国2000万网络族约有2%至5%可能成瘾。专家警告,电脑瘾正无声无息地钻入家庭之中,使用者不会有所警觉,因为大家认为这不过是一台电脑,不会造成伤害,殊不知一旦变成重瘾,上网之后就很难退离网络,想把电脑关掉如同戒毒或戒酒一般难以断根。
&&&&“互联网络瘾”是极端的例子,它特别突出地表明了如果不能合理调适物理空间与电子空间关系,人类的生存质量将会面临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电子空间的出现大大提升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整体能力,因此,它是信息社会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必要的组成部分。信息的积累和交流是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在交往中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存在,人类的产生以语言的产生为基本条件。语言作为表达信息的工具,它第一次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人们可以接受和传播超出自身活动范围的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信息,分享知识,使协作的劳动成为可能。正是语言的出现使人的生存不同于动物,他们通过语言协同行动、积累知识,作为一个“类”而存在。语言这种信息传播工具作为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条件和发展标志,其不断演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能力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今天,电子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一次全面提升了人的接受、传播、存储、控制信息的能力,使人类的类存在的性质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另一方面,电子空间并不能取代物理空间,因为人毕竟还是一个物理的存在物。虽然,电子空间会极大地改变传统社会的结构,但人的物质、能量的需求毕竟还要在物理空间里得到满足,即使是人的感知和情感需求,也需要在物理空间里才能获得直接的满足,比如基于家庭的各种情感,就需要集中家庭成员的一个物理的地点才能很好的培育和升华。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两个人类必需的生存环境如何协调统一?因为人的各种存在环境应该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一个健康的人也必须在这些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统一的人格。但是,由于电子空间的飞速发展,电子空间和物理空间在某些情况下来不及进行充分的摩合,从而出现两个空间相互分离和相互抵触的情况。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电子空间的性质在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人类生活的复杂需要。现有的电子空间以因特网国际互联网为构架,而因特网国际互联网原先的设计目的只是便于学术交流,在人类生活中还有其它种种与学术交流性质不同的联系,因此,它在安全性、保密性、不同类型信息需要的专门处理、网络上各责任主体的控制等方面先天不足,不能适应人类生活种种复杂的需求。比如,当人们只是在网络上消遣时,人们对其安全性和保密性不会特别留意,当人们把存款放在网络上(如网络银行)时,他们对网络安全性和保密性的看法就会十分不同;当人们通过新闻组漫谈一些一般性的看法时,他们不会特别关心对方的地位和历史记录,而当人们通过网络做生意签订合同时,他们不可能不想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第二,由上述问题所决定,也由于网络发展普及程度的限制,电子空间进入人们生活的层次还比较肤浅。虽然电子信息网络迅猛兴起并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但它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还只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补充。电子商业、电子银行、网络学校等网络应用才刚刚开始。对多数人而言,他们仍生活在单一的物理空间中,而已经入网人们中的多数仍处于“进入”阶段,电子空间还不是生存的主要环境。这种情况造成的现实后果是,电子空间和物理空间是两个在很大程度上分立的生活空间,如果过分沉溺在网络中,有脱离社会现实生活的危险。
&&&&与电子空间和物理空间有关,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问题是虚拟实在。吉根特(Michael A.Gigante)在《虚拟实在系统》一书中说,“虚拟实在被描绘为在一个合成环境中的幻觉,而不是这样一个环境的外部观察。VR依赖于三维、立体、头部跟踪显示、手/身体跟踪和双声道。VR是一种沉浸的、多感觉的体验。”虚拟实在正向我们走来,它正发生在计算机售货长廊、软硬件公司内部和某些仿真站点中。VR技术在工程设计、遥控机器人学、临床外科设计、飞行模拟、数据可视化、教育、艺术以及娱乐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VR确实是一项不同寻常的、且具有深远的潜在应用方向的技术。虚拟实在能使人造物像真实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未来的大人和孩子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自娱,由于这些幻象全部经由电脑处理而产生,并非真实的情境,因此也就无需受实物大小和发生地点的限制。在虚拟实在中你可以张开双臂,拥抱银河,在人类的血液中游泳,或造访仙境中的爱丽丝。”
&&&&虚拟实在的出现和发展,将使电子空间和物理空间的界限在某些领域中模糊起来,比如驾驶战机进行实际的空战如同在玩电子游戏并无二致。正像文字和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一样,虚拟实在将改变我们对公众、自身、空间和时间的看法。虚拟实在能全面提高全民受教育的水平和方式,也能使儿童沉溺于凶杀和暴力;能使人们更好更广泛地感知世界,也能使人逃避现实,失去现实感。因此,对虚拟实在的应用方面和内容,应该有合乎人类整体利益的社会的判定标准。
&&&&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各有所长,共同构成人们的基本生存环境,它们之间的矛盾与电子空间内部的矛盾是网络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二、网络道德与既有道德
&&&&在电子空间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都与物理实在有很大不同,人将摆脱诸如邻里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物理实在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构造和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我们不能为了简单维护道德传统而拒绝电子空间闯入我们的生活空间,因为电子信息网络对我们的重要性就如同引进外资和对外开放,它是我国面临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也不能听任电子空间的道德无序状态,或消极等待其自发的道德机制的形成,因为它将由于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密切联系而导致现实道德失范。
&&&&在电子空间中引入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是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道德的重要问题。人的生存需要秩序,而道德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维护者,它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人类发展到现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伦理道德传统,它们凝聚了人的价值理想,体现了人的尊严和需求。传统道德的运行主要依靠人们的是非观和社会评价,但在电子空间中,活生生的人在交往中退到终端背后,所表现出来的只是符号。在进行电子网络通讯的时候,你所看到的只是屏幕。在电子空间中,由于人们是在“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交往,他难于感受到对方的反应及其与他利益的关系,人们往往会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间难以做出的事情。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在学校有良好纪录的学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理直气壮地撬银行的保险箱,但金融电子系统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他们之中的“黑客”;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人在现实交往中隐瞒自己的性别,但“在线交谈”中自称是妙龄少女的通讯者极有可能是黑面大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计算机网络使那些不可能相会的人聚在一起的,但是,非人性化的中介使得人们的相聚或多或少非人性化了。人们交换电子函件电子邮件的行为方式如同驾车人那样:他们咒骂其他的驾车人,打出粗暴的手势,如同野蛮人一样,而他们中的多数在单位和家中从不如此。同样地,在电子空间中,由于隔着电子设备,粗暴的行为似乎就可以容忍了。
&&&&美国一个著名作家讲过他在电子空间遇到的一件事例。他收到过一个发自不曾见过面的家伙的电子函件电子邮件,那家伙在邮件上写道:我懒得说别的,只想告诉你,你是一个糟糕的作家。不幸的是,这类事情随时都在电子空间中发生着,这或许是因为陶醉于自己能够直接给著名作家发送电子函件电子邮件的能力,或许是由于看不到对方读到自己粗暴言词的痛苦表情。不管怎么说,这典型地反映出在电子空间引入道德运行机制的艰巨性。
&&&&如何在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文明的促进的同时抵御消极作用?如何协调既有道德与网络道德之间的关系使之整体发展为信息社会更高水平的道德?这些是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
&&&&三、信息内容的地域性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
&&&&信息反映的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的知识、情感、文化和社会制度,信息内容的这种特殊性是由于人们交往的地域特殊性造成的。而由于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信息的传播出现超地域特征。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与邻居和在地球另一端的人联络同样方便而迅捷,就联系的难易程度而言,地域的概念已经失去了意义。这就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一个网络社会中如何保持一个国家和民族这样一些地域性团体的集体意识?或者,对我们来说,如何在人们“在一起”的感受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在,由此而导致的道德问题已经出现,有些已经相当严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第一,黄色信息。黄毒泛滥对全世界各国的电子通信都是威胁,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不同,它对我国的危害更加严重,因为色情信息在某些国家是合法的,而网络的国际化使在某国的合法色情信息服务能够无障碍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电脑及互联网络的普及给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然而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之徒也乘机而入,把许多色情货色也打入电脑网络中,致使大批青少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灵健康。就英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牛津大学而言,学生们通过交互网络观看黄色录像的时间比用它进行学术交流的时间还多,严重影响了该校正常的学术气氛,因此学校当局不得不作出决定,禁止学生用交互网看黄色录像,并切断了一条可以看这种录像的渠道。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的色情电子信息服务达几十万家,对它们的访问人数甚至多于访问学术网点的人数。最近,英国警察与欧美有关国家的同行合作,开展了一次代号为“星爆”的整治电脑网络“红灯区”的联合行动,一举抓获了9名罪犯。他们还在英国中部城市伯明翰破获了一个专门向国际计算机网络推销色情产品的集团。
&&&&美国一个专家小组新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美国多数家庭电脑连通的网络中,有92万件带有不同程度色情内容的图片、文章和电影,电子公告栏储存的数据图像有五分之四含有淫秽内容。在法国“迷你”的计算机网中,各种色情信息和图像在不断地渗透和蔓延。荷兰和挪威在这方面更为严重。电脑网络中出现的“红灯区”引起了公众的密切关注,尤其使青少年的家长感到忧虑和不安。尽管色情文化在西方可以合法存在,但是一些国家的政府对这种危及社会安全的黄潮也不能不管。美国联邦调查局近期连连采取行动,对全国94个联邦执法区中的59个区进行搜。调查局人员扮装成儿童、引诱网络上的犯罪分子把他们当做色情活动的对象,从而获得罪证。先后对120家住户进行了搜查。逮捕了12名嫌疑。
&&&&美国参议院1995年早些时候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根据内容把电影电视作品实行分级的制度引入电脑网络,以帮助家长对青少年收视电脑图文进行选择和控制。法案还规定,对那些向未成年人传播色情图文的人应依据有关刑法予以惩处。据美国法律规定,制作、拥有或分发儿童色情材料者可判处最长10年的监禁和1万美元的罚款。法国政府成立了一个电讯高级委员会,专门负责电脑网络设置规定和道德观。这个委员会成立后,已经取缔了“迷你”电脑网络上传播色情的几家公司的节目。今年以来法国已有位市长下令在本市禁止张贴色情电脑的广告。法国警方还抓获了一名利用Internet与国际上一批色情图像贩子串在一起互相进行交换的不法分子。为了防止网络黄毒对青少年腐蚀,英国一家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种网络“过滤”技术,用户可为孩子设立密码,使用这种密码只能调阅经选择的内容,以此限制孩子调阅Internet中的不良信息。英国已在日开始实行这项技术。一些专家指出,随着各国电脑的普及和联网的扩展,这种网络泛黄现象有向全世界蔓延的趋势,各地都应严加防犯。
&&&&第二,恶意的政治信息。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是到处都充满详和与善意。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恶意的政治信息多数不能直接浸入它国民众。而在电子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天然屏障的屏蔽作用已经消失。新加坡为例,政府鼓励本国有更多用户与Internet互联的同时,又极不满意西方评论及传媒不公允地评论新加坡,包括抨击其法律苛刻,传媒受到控制,政府专制及不民主等报道。
&&&&第三,文化霸权主义。由于计算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某些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得相对普及,英语是电子文本的最主要语言,美国等西方国家是入网者最经常访问的地方,这就给西方某些文化霸权主义者以可趁之机,它们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倾销自己的文化,力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信息内容的地域性与信息内容的超地域性的矛盾加剧了国家间、地区间道德和文化间的冲突,增大了维护国家观念、民族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的难度。加拿大学者基蒙.瓦拉卡基斯明确提出“文化渗透”的概念,指出信息渗透的后果:“一种新的国际信息秩序可能出现,国际之间的权利关系很可能会受到工业上的优越条件、穿越国界的信息交流、文化主权丧失诸因素的重大影响。”目前,对非英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使用Internet更多的是接受信息,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将比以往更多地受到国外,特别是西方媒体和信息的影响。美国和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在政治和文化生活形态上的影响和渗透,已经引起了亚洲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注意。全球网络为个人制造假新闻和假信息提供着方便。在因特网国际互联网上,信息传播可自下而上,每个用户都可以制造信息,提供给网络向成千上万的用户传输,期间没有新闻审查和核实系统,而网络传输速度和范围都大大优先于传统信息传播媒体,其影响难以控制。
&&&&放纵西方文化的肆意侵染,无疑会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社会前提下,高技术的信息社会不应该损害世界文化的多元性。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中多媒体与电子信息产品的发展,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迅速扩大。但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的主动权毕竟掌握在信息输出国手中,面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怎样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对于以信息接受为主的非英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网络的互联有可能造成对本国文化冲击。如果各国不采取高技术手段保护和宣传本国的文化艺术,发展电子数据库,那么在国际环境下传媒保存各国文化的国际竞争中就要处于劣势。欧洲国家担心自己的民族文化淹没在美国的产品之中,法国曾多次表示要防止美国文化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占领国内市场,法国一直非常关注实施信息高速公路中的多重文化原则。法国文化部提出如果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缺乏适当的规范管理,就可能造成国家文化的丧失和对所有用户而言不平等的入网标准,应该建立公平竞争规范,培养和保护各地区的文化语言差异。在当今世界,信息是种决定性的战略资源,需要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信息过分依赖会潜藏着危险,本国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很好保护,信息自主权受到危害。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同发达国家合作建立数据库,作为回报,发展中国家可以取得数据库在国内使用权,但却会散失信息资源在国际上的发行权。且数据库选题多以发达国家兴趣为转移,不利于建立发展中国家全国网络信息资源的数据库体系,无形中会导致文化主权的丧失。印度学者提出,美国向其它国家的信息输出是为了将其所谓的“道德标准”强加于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莫博依说:几家实力雄厚的强跨国公司在信息网络上的称霸程度已接近于文化侵略。
&&&&四、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
&&&&现在,绝大多数人们上网是通过电话拨号到网络服务提供商,登录后联通到因特网国际互联网,从而在个人计算机上实现信息勾通的功能,电话网实际上成为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的主要物质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通过电话拨号上网,人们自然期望电话通讯的惯例适用于网上行为;而网络服务提供商由于或者主要租用电信部门通讯线路,或者本身就是电信部门的一个部分,他们也自然而然地用通讯的模式套用人们的网络行为模式。总之,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在习惯上默认入网者的网上行为属于通讯的范畴,而通讯──依据多数国家的法律──是通讯者个人的事情,责任自负。但是,实际上,由于电子公告板、在线交谈、新闻组、建立个人和团体主页、一对多电子函件电子邮件等等多种功能网络应用的出现,人们网络行为的社会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通讯的范围,其影响是社会性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国际性的。因为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网络行为的各责任主体──如入网者、网络服务提供商、站点、论坛主持人、网络社团、网络国际组织、政府网络管理机构等对其权利和义务都不明确,造成网络行为各主体行为自由度与其所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不协调的情况。这一矛盾已经导致了许多消极的结果,诸如,假信息、不负责任信息和无聊信息的传播、网上漫骂与人身攻击,等等。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矛盾是建立网络道德要解决的关健问题。
&&&&立法者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电脑空间里的法律责任。由于信息和报文随时可从全球计算机网络上大量存在的电子地址和网点上产生,因此,有时是很难鉴别产生非法内容的人和地址。因此,最容易受到起诉的是各个ISP,而且大部分争论就集中在各个ISP对他们发送的材料应负的责任上。倘若ISP被认为是普通的发送人———类似于电话公司一样———或出版商,难道因此要对在他们的网络上发送的信息承担法律责任吗?这个问题现在正在困扰着美国的立法者。正在美国国会中审理的问题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版权法》,这项立法的目的是要把现在适用于物理媒体中的版权保护扩大到电脑空间里。这项法案将有效地要求所有存储和传输信息的网络管理信息公司,包括Internet业务提供商承担侵犯版权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各家ISP辩解说,他们不可能对他们成百万的用户和每天送往世界各地的无以计数的报文进行监控。America Online公司的助理总顾问兼公共政策主任威廉·布林顿(William Burrington)说,“我们只是一种渠道。如果你们让我们把责任大包大揽起来,就等于给用户发了一个信息,即侵犯版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你们是不必为此而受到惩罚的。就我们的用户而言,我们不能充当Internet警察的角色。”
&&&&美国那些热衷于鼓励其他国家保护计算机程序等的官员已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交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版权》的议案,据估计该组织将于近期对一项新的条约进行表决。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官员说,美国的建议很有可能成为一项国际指导方针。该组织的总干事阿派德·波格什(Arpad Bogsch)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157个成员国都同意这个文本。”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政府同样在努力解决在线版权的侵犯问题。例如,德国已为包括Internet在内的新业务规定了一个国家多媒体法律框架,负责处理诸如法律责任、版权以及德国刑法将如何适用于计算机在线服务业等问题。德国司法部长埃萨德·史密特·约契西(Edzard Schmidt Jortzig)说过,ISP应该对他们产生的内容而不是对第三者通过他们的网络发送的信息负责任。与此同时,好几个组织正继续为那些通过Internet开展业务活动的公司开发版权保护技术。日本电气公司(NEC)宣布,它已经为多媒体数据流开发出一种打水印的技术。这种最早可在今年年底投入使用的技术可在声频、视频、图像或正文数据上附加一个几乎抹不掉的印记。据官员说,如果这种水印遭到损坏的话,数据也就会受到损坏。在联合王国,都柏林特里尼蒂学院也已开发了一种水印技术,该技术可解决有关如何在图像的每一份拷贝件上附加独一无二的水印而不至破坏该图像外观的难题。该学院的解决办法是应用32位数字为数字作品进行编码,它可小到人眼都不能发现的程度。由于每种可以合法地进行拷贝的图像都会有一个独特的数字标识符,任何非法复制的图像均可查找到它最后被复制的合法拷贝。
&&&&五、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
&&&&合理的个人隐私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应该得到保证,同时,社会安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应该得到保证。一般说来,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的矛盾并不十分突出。我国法律规定,只有专门机关才有权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嫌疑人进行监视、调查、取证。在物理空间中,对多数人而言,他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等整个生活面貌的细节是通过分散的方式保密的。比如,人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是分开的,人在购物时和在旅游时接触不同的人,很少有人能对所有这些个人生活的细节进行汇总,个人隐私也就不会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信息社会由于电子信息网络深深溶入社会生活,人们会在网络上工作、娱乐、交往并且发挥社会作用,而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网络服务站点为了收取入网费和使用费,需要详细记录其客户的行踪(如同现在电话服务部门需要收取电话费记录下通话号码和通话时间一样),同时,由于电子信息网络信息收集的便利性,电子信息网络上的个人生活在技术上极可能成为“通盘为文件所记录的生活”,它可能细致到令人恐怖的程度,如果这些信息不能被有限制地使用,个人隐私权将受到极大的侵犯。在电子信息网络发达的国家,对个人隐私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的担心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忧虑。当然,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权,可以立法规定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泄露,也可以通过普及加密技术来实现,可是这样一来,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为了保护个人隐私,磁盘所记录的个人生活应该完全保密,除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网络服务站点作为计费的依据外,不能作其它利用,或者通过加密技术保障个人隐私;另一方面,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他的网上行为应该记录下来,供人们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监督,有关机关也可以查寻,作为执法的证据,以保障社会安全。这就提出了一系列伦理问题,或者进一步说,是基于道德的法律问题:大众和政府机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调阅网上个人的哪些信息?如何协调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之间的平衡?这些问题不解决,网络主体的权益和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网络社会的道德约束机制就不能形成,社会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1996年3月,第六届计算机、自由与隐私(Computer,Freedom and Privacy)国际研讨会美国波士顿市举行,这次会议反映了人们对隐私和社会监督之间关系的不同看法。
&&&&欧洲信息技术研究与发展策略计划中心主任乔治·默塔克代斯(George Metakides)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了个人的隐私权和对通讯审查的担忧。他指出,目前大家熟悉的个人、商业机构与政府间的拉锯战是不正常的。个人和商业机构需要隐私、保密和安全,因而极力赞同加密技术;而政府藉口为防止犯罪和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而反对加密技术。其实,对加密的控制有点像禁酒和禁烟运动一样,劳而无功。例如,在法国加密技术是受禁的,但这项技术在Internet上可以很方便地得到。他指出,欧盟很可能在“得到依赖的第三方”作为关键证据(Key Escrow)的加密技术方面形成一致意见。个人应该自由选择可以得到的加密手段,而不是政府设计或受政府控制的技术手段。他认为,政府应该在各自的法律之间寻找和谐,以便在加密技术、密码学方面达成国际一致。否则,建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将是不可能的事。只要全球在技术层次和法律层次上进行合作,就会寻找出一条既尊重个人稳私、又允许个人自由、同时也允许政府以恰当方式进行统治"的路径来。
&&&&白宫信息技术首席专家、加密技术政策的起草者、因为几年前就大力主张加强政府对电子通信的控制,在这次会上也被人称为“滤波器博士”的米歇尔·尼尔松(Michael Nelson)认为,公众用来保护稳私的较好的加密技术手段可能被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所利用,用于有组织的犯罪、炸弹袭击及其它一些非法活动而无惧政府的侦破。为解决这些两难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法律实施机构及情报机构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即对加密技术增强控制。当然,他也承认放松对加密技术的控制有数不清的好处,但同时也有数不清的坏处:数千人丧失生命、核扩散、毒品交易增加、以及其它犯罪活动。他认为,政府和商业团体正在合作寻找一个滤波器替代物。政府的最终目标应是提供一个让所有团体都可接受的方案,如果不能这样,也应是让所有团体都同等不愉快的方案。
&&&&壳牌石油公司的尼克·曼斯菲尔德(Nic Mansfield)以自身经历谈了大公司在实际过程中使用加密技术的做法。壳牌公司是由200多个分公司组成的、资产约170亿美元的国际财团,经营各种与加油站、气罐、石油冶炼等有关的业务。曼斯菲尔德估计,在壳牌财团内部使用E-mail的人数超过50万。壳牌公司有各种理由要求采用加密术,包括防止来自其它国家、公司的工业间谍。他指出,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对壳牌公司进行间谍活动,并美其名曰为了国家利益。他强调,反对"黑箱"式的安全,认为不能买一项相对他的商业来说一无所知的技术,"我们必须控制我们的商业"。他的发言代表了大财团的观点。
&&&&来自弗吉尼亚州的律师马克·拉什(Mark Rasch)认为,隐私权并不是一项绝对的权利,我们必须让权给政府从事合理调查。来自科罗拉多州的费尔·杜波易斯(Phil Dubois)律师却持另外一种观点,他反对政府所拥有的监控权。来自迈阿密大学法学院的米歇尔·弗罗姆金(Michael Froomkin)教授认为,个人通信一般都希望有一种保密的氛围,因而使用加密手段理所应当。而拉什认为,个人的这种倾向只能导致政府除采用目前已有的窃听法外,更加强调监控的重要性。双方都没有说服对方,会议组织者也不想给出一个最终解决方案,最后只好宣布“暂时休庭”。
&&&&环环网(WWW)在商业应用上的指数增长趋势、以及政府的法律实施需求,已经给世人提供了一个关注全球范围内隐私问题的机会。
&&&&六、信息共享与信息独有
&&&&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目标是“全球信息共享”。信息的使用价值可以被无限次分享而无损毫发,因此,只有共享信息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潜在的价值,极大降低全社会信息生产的费用。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谁能更有效地搜集信息、掌握信息、加工信息、使用信息,谁就能够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因此,从社会共同进步、缩小国家间、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创造一个每个人不论其出身都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的环境来看,信息应当共享,也就是说,信息共享是道德的。但是,首先,从信息的生产来看,信息生产需要创造性的发挥和投入,一些大的信息产品所耗费的劳动往往是惊人的,信息生产者有权利要求占有信息产品的所有权,通过信息产品的销售,补偿其投入并赚取利润。从信息的传播来看,它需要大量的软硬件产品的支持,这些网络产品的生产也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必须在网络使用者身上得到必要的回报。进一步说,由于经济条件不同、个人能力不同、所在地区和国家不同、掌握语言不同,不同的人享受信息的条件是不同的,从而造成多种形式的对信息共享的背离──其极端是信息垄断。从信息共享与信息独有各自的合理性来看,必须找到各自适用的合理范围,使其相得益彰。信息共享极端化是不道德的,其表现有盗窃知识版权、计算机“黑客”等等。不过人们似乎对另一极端的不道德行为──信息垄断──过于放纵,研究和谴责都不够。
&&&&对知识产权的侵犯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而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更加剧了其严重的程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区,由于商业软件联盟与当地软件组织的共同努力,加上更加严格地执行版权法,因此有效地降低了软件盗版率。但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软件盗版仍然相当普遍,而且在明目张胆地进行着。美国软件出版商协会(SPA)已就一名男子在Internet上非法发送软件一事向其提起民事诉讼。被定为处理电脑空间软件盗版的第一桩诉讼案指出,这位名叫马克斯·布特勒(Max Butler)的男子已经把享受版权保护的软件上载到由一家Internet服务提供商(ISP)管理的一个文件传输协议(FTP)的网点上。尽管有关在Internet上违反知识产权的案件极为罕见,但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改变,因为Internet对传播非法拷贝实在是最方便快捷的工具。与此同时,世界各国政府为了充分保护在WWW上发送的音乐、录像、电影、文学、软件及其他数字作品的拥有者的权利,正在极尽全力改变现行的版权法律。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也已表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尽管盖茨明显感到遗憾的是政府几乎没有制定什么规章制度,但他指出,软件开发商在寻找法律途径来解决Internet上的知识产权方面拥有既得利益。
&&&&面对目前严重的盗版现象,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并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但由于国家有关软件保护条例不够完善;对盗版软件实施查处的执法部门较多但不集中(如工商局、版权局、专利局等,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很大作用)等原因,使得盗版现象仍没有完全根除。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软件监管机构,打击盗版行为。这个机构应以执法部门为主体,并相应地吸收一些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这样不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判定软件是否侵权,而且可以迅速地采取法律手段,以确保厂商的利益不被侵犯。只有严厉打击盗版行为,才能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从而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的正常发展。
&&&&对信息资源的不正当或不正常的垄断与对知识产权的侵害一样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某些公司被过分膨胀的商业利益所驱动,它们对信息产权的“保护”达到了妨碍正常学术交流的地步。第二个原因是客观条件制约使对全社会有用的信息深藏在人类难以取得的地方,出现客观上的“信息垄断”。在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资源网络的建设做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计算机系统(含硬件软件)如同运输工具,通信网络系统如同道路,然而,仅有“路”和“车”还远不够,关键问题是要有“货”,可如何使做为“货”的信息资源为国民经济服务,是应该认真作好的。面对世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目前,我国各种计算机网络建设如雨后春笋,
&&&&各行各业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要长期的积累,如不引起足够重视,建起来的网络就如死水一潭,只能当摆设,即使信息高速公路建起来了,也将形成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局面。可见,数据库的开发、建设,是开发信息资源的基础。促进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各方面取得共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联合入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积极发展我国的数据库,创出名牌产品,创出信息精品,使其走向市场、服务社会、形成产业,特别是要打破信息垄断和封锁,通过深化改革逐步提高信息共享程度。
&&&&七、网络开放性与网络安全
&&&&网络的价值在于信息共享,而要实现信息的共享需求网络保持一定的开放。在电子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共享信息资源,进行相互交流,而新的技术也把更多的应用转移到Internet之上,例如电子函件电子邮件、电子购物、企业虚网等的应用,这些应用使大量重要的信息在公用的Internet网上传送,同时,也使存储着重要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接到了Internet网上。但是,最安全的网络是自我封闭的网络,网络的开放性与网络的安全恰恰是一对矛盾,从理论上说,网络的安全性与其开放程度成反比。
&&&&网络安全问题自有网络那天起就存在了,只是当时人们并没有充分重视,随着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明显。有人认为,“当前,最为火爆的网络是互联网,互联网最大的问题便是安全问题,因为它从问世之日起便是一个以‘无政府’为口号的公用网络,谁都可以上去‘漫游’一番或‘冲浪’一回。”
&&&&据美国安全部门统计,每年入侵美国机密机构系统的次数可上万次,更可怕的是,这之中很大一部分成功地侵入这些机密机构。经常可以看到关于电话少年侵入高度机密的军事机构计算机系统的事件,但更多的侵入事件没有报道或者根本没有人发现!因为Internet网太开放了,所有上网的人既可成为网络的一个用户,也可成为网络的一个破坏者。虽然大部分侵入事件可能是无恶意的,但侵入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危机。造成的后果小到私人邮件被人拆读、电子信用卡被盗用,大到国家机密被盗,甚至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瘫痪。随着互联网的商业化,有许多公司、企业和机构也开始在互联网上进行业务活动。由于每个公司、企事业单位等都有一些不能为外人或竞争者知道的数据,所以保密成了他们进入互联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而“内部网”便应运而生。所谓内部网就是建立于企业内部的互联网,这个网络既可以是LAN(局域网)也可以是WAN(广域网)。所谓“内部”指的是它不是一个公用网络,而是一个专用网络,但由于与互联网相连,就一定会用TCP/IP技术,而不能用原有的或一般的网络协议。然而,用TCP/IP技术的同时却要求一般公众不能从外部的互联网,即一般意义下的互联网访问这个内部专用网,达到这一目的关键便是“防火墙”技术。除此之外,在确保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方面,尚有数据加密技术和智能卡技术等。网络的安全问题是在通向信息化社会的进程中遇到的,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已经远远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未来信息社会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信息网络建设正在全面辅开,因而对目前这些所谓“网络安全”的“技术问题”进行“社会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八、网络资源的正当使用和不正当使用
&&&&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型──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络是由学术网络发展而来,因此,它具有深厚的非商业传统,即网络的建设应该是公益性的,网络的使用应该是学术性的,为此,还形成了一些保证其学术特色的网络行为规范。但是,随着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的扩张,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建设者,并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对网络资源(网络线路、存储器、使用者时间等)的商业性应用,如广告、电子商业、网络信息有偿服务等等,网上企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但是,在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络上,非商业网络与商业性网络是联结在一起的,对网络的商业性使用,导致对学术网络资源的大量占用。对网络资源的商业性使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对网络资源的商业性使用是否合理?它应该被限制在什么范围内?如何使用网络资源才合理?
&&&&目前,因特网国际互联网已经发展为一个无所不包的网络,由于入网者主体的变化(从学者到普通人)、网络信息资源主导内容的变化(从学术信息到生活信息)、信息表达方式的变化(从单一的文本到多媒体),有限的信息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对信息资源的需要,这使得对信息资源的商业使用与非商业使用问题演变为如何有效地使用现有网络资源的问题。即,哪些使用是对网络资源的浪费,因而是不正当的?哪些使用是正当的,可接受的?
&&&&虽然我们睡眠更少并且拥有更多的节省劳动的设备,一个老生常谈是我们比我们的祖辈拥有的时间更少。在发电子函件电子邮件或者参与讨论组的时候,你将占用他人的时间。确信对方读你传送的内容不是浪费时间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带宽”一词有时与时间混用,但它其实是指不同的事情。带宽是指电子空间中联结人们的电线和信道的信息传输能力,它决定信息传送所需的时间(即使是光纤也是如此)。带宽有时也用来表示主机系统的存储能力,当你无意中给同一个新闻组传送五次同样的信息,你就既浪费了时间(人们需要阅读五个拷贝)也浪费了带宽(信息在信道上传送五次并且储存五次)。
&&&&Internet以其无与伦比的计算机资源优势,为世界各行业的用户提供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先进的信息发布工具。尽管Internet上信息资源纷芜复杂,似乎没有头绪,但根据信息资源利用性质可理清其脉络,分为三类 :
&&&&开放式信息:Internet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宝库,包含五花八门的各种信息,允许用户随时查询。它提供大量信息交流场所,有足够的信息资源允许用户求知,获得公用共享软件,查询相当的事实和数据信息。通过Internet网络,用户可随时查阅各图书馆目录和文献资料,使用远隔千里的计算机处理信息数据,超级计算机的借用使得本地资源贫乏不再是科研难以克服的障碍。
&&&&注册信息:注册式信息指获取信息事先要在主机方开有帐号,进行记费查询。在Internet信息资源网上,信息查询网点成百上千,用户可根据要求自己上网查询信息。随着Internet网络功能增加,且其通讯费较低,国际上著名联机检索系统的传统服务受到冲击,它们纷纷在Internet上设置地址,方便用户通过Internet联机检索有关的信息数据库,以即时获得所需的各种数据和信息,这类信息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数据是引进的,或是自建的,要想使用必须支付费用。
&&&&交流式信息:在Internet网络上,存在许多新闻论坛(NETNEWS),允许用户在网上参与各种主题讨论,足不出户即能获得有关某主题的最新信息。信息是在网上与人讨论中获取的,这类信息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结果,需要动态地沟通,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观点。特别是Internet向商业用户开放后,Internet上的信息交流变得更为丰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商业活动中,网络用户比非网络用户更占据信息优势,Internet能帮助用户获得先进的科技信息,了解商业机会和发展趋势。在新闻小组中附加公司名称,还可增加公司知名度,改善企业形象,相当于间接做广告,Internet 上有广阔的信息资源供商业使用。 用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可在Internet上创建主页(Homepage),通过Homepage,最小的公司与最大的公司能获得平等的竞争基础。作为Internet用户,要合理高效地使用信息资源,以维持Internet的运转效率。
&&&&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是对人类生活带有革命意义的迅速发展的技术,作为一种技术,说到底它是一种工具,它对人类的作用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它。由于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使用方式对我们每个人生活重要性,我们不能听任任何有自己特殊利益的个人和团体垄断电子信息网络使用方式的决策权。以上八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是网络发展中突显出来的重要问题,应该在广泛的范围内由人民发表意见,并且进行深入的社会、价值和伦理研究,以期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生活得更幸福、更安全、更自由、更丰富多采、更具有尊严。
&&&&选自《网络伦理》第三章 网络社会的道德问题
&&&& 严耕 陆俊 孙伟平 北京出版社1998年5月版
当今社会的道德问题
作者:李大苗
辛亥革命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不足9%。即使以匡数来理解,也不足以表明误差。其一,哪怕汉语的乡镇与城市有别,今天中国的乡镇依旧不同于西方的乡镇语义,而且,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城市也不同于西方语义中的城市。所以,就1911年的“城市化率”而言,比较准确的理解是“非农化率”。
  学理性并体系化观察城市,大约是1980年代初才开始。在考察和比较西方的城市后,恍然发现中国的“城市”理念与西方大为不同。于是,便有了“扎堆一起的大村庄”的说法。即便这样,仍不足以描述历史实态。北京有着很多“大院”,密闭地与北京这个“城市”独立。在那个时代,每周甚至每日都有“班车”,但用语是“进城”,听起来和农民赶集的声响差不多。
  世界各地的“城市”,最初缘起的因由相近无几,然后走的路数却大相径庭。尤其到了中世纪末期之后,可以用德国的一句谚语表述:“城市的空气是自由的”,但就中国历史的普遍而言,城市是农业流民的最终落难地。无论是精神还是生活,就中国而言,对城市的价值向往,是上海开埠之后。以同期各种史实与想象作言,我相信,“租界的空气是自由的”,尽管听起来不快甚至忿然,但没有办法否认这个说法是真实的。
  “租界的空气是自由的”,的另一个语义是,那个时代,中国的其他城市都不能提供类同租界的自由。“自由”,可以以不同层面或领域为表述,但最根本也最真实的则是它的人格表述。也就是,自由是一种人格存在,独立的,自决的且自为的个体存在。若以租界为参照,那么可以说,“自由”是一种城市化社会的人格,但并非所有城市都能给出或做就的社会人格。倘若说,当年的租界有着什么根本不同的话,显然是“制度”,也就可以理解,自由是一种制度性的社会人格,并因其制度性的社会人格,而成为个体的正当权利。
  对自由的社会人格的专用称谓是“市民”。比照前面的说词,显然算是重复地说,并非所有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就是“市民”。市民与农民,绝非仅仅是职业不同,或者单纯于生活方式不同,而是两者的社会人格不同,当然,也反过来说,农耕社会与城市社会的有着制度上的不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业道德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