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下,到佛庙用道教跪拜礼仪的礼仪来上香作揖可以吗?

道教祭拜的规矩礼仪
道教祭拜的规矩礼仪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网现仅将常见的敬神礼仪简介如下。一、叩拜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一)拱手礼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二)作揖礼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二、供养敬礼神像仪式,如:神像开光、神殿装饰、献神供品、敬香等,都属于供养的范畴。因道教敬神仪礼是伴随神像塑造就开始的,故我们先从神像塑造谈起。(一)神像塑造神像有木雕、泥塑、夹苎脱空、石雕等多种。在雕塑神像时,要进行敬神仪礼。其仪式主要有二:(1)择吉日良辰举行开工仪式。首先上供、焚香、诵经礼拜。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轻砍三个或七下,以示三请或表示赋予其三魂七魄。(2)在神像雕塑(造)过程巾,还必须有“装脏”仪式,其用意是使神灵能贯注到神像中,让神像真正成为神灵依附的分灵身。如是木雕,在神像背后开一方穴达到胸前,然后择吉日良辰“装脏”。“装脏”的内容通常有:经典,它代表神灵和智慧;铜镜,象征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恶;历书、五谷,象征神明能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沉香、朱砂、雄黄,表示可以避邪;红、黄、青、白、黑五色线,以应五行俱全;金银珠宝,表示神明能佑人富贵吉祥;灵符、香灰,表示神通。(二)神像开光神像塑好后,择吉日举行“开光点眼”仪式。事先准备好朱砂、白芨、金鸡(即雄鸡)、镜子、面巾、新毛笔等物。届时上供、焚香、诵经、念咒(念《金光神咒》)、焚表、诵念圣诰,由高功将神像上的红布取下,用新画巾为神像揩面,然后用新毛笔蘸朱砂、白芨和金鸡血的混合液点神像眼睛(也还顺便点口、鼻、耳,表示开窍),与此同时,在殿外由一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神像的眼睛中,以喻藉太阳的神光使神像能洞察人间。举行“开光点眼下仪式,旨在诚心祈祷神的分灵降临人间附之神像之上,使其成为具有通神启灵的分灵身,因此,其仪礼时分隆重。道教有—套专行开光科仪。(三)神殿装饰神殿,亦称神堂或殿堂。为了增加神的威严与肃穆眺气氛,令人进入神殿后受感辣而顿生虔诚敬仰之心,还要在神殿内布置多种装饰。主要有华盖、幔帐、幡、幢、吊灯等。华盖,原为天子宝座上所用以盖覆头顶的伞盖装饰,《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后世道教沿用,悬挂在神像头顶上瑞,象征神的尊贵与威严。幔帐,悬挂于神像前,上面绣有白云、仙鹤等图案。幡,悬挂神象前之幔帐两侧。《太清玉册》卷五:“所用之幡,以表示天地人之象”。在神像前,还要挂等,象征神光普照。(四)献神供品所供奉的神像就是神的分灵身,当时时予以供养。供,享献也;养,以饮食供奉也。其供品,平日为香、花、灯、水、果,此为常设之供品。做道场时则在前面五供的基础上,增设茶、食、宝、珠、衣五供,合为十供。供有一堂供、三堂供、五堂供、七堂供、九堂供几等。每五盘(或碗、或碟)供品为一堂。现今道观所献供品一般有茶(茶叶或茶水)果(水果或干果)、饭食(米饭或米制品)面食(馒头或面制品)、菜(青菜或干菜)。但供果禁李子、石榴、黑枣和梨,李子不供太上老君,石榴不供真武大帝。神的供品,也要依礼摆设。其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一茶、二果、三饭、四菜、五馒头。献供时,先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致礼,然后轻放供桌上。供献讫,还要敬香、叩拜。(五)敬香敬神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莫过于敬香。敬香,也称献香,世人多称烧香。敬香旨在“以香达信”,即以人的诚心通过香烟达于神明,所谓“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敬香有焚香、拈香两种方式。焚香较为常见,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线香(或料香或藏)敬神的仪式。具体做法:(1)选三柱(支)香,不要断香。(2)点燃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不能用口气吹灭)。(3)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4)用左手上香,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过一寸宽(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还要默念《上香时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若在一个神殿里供养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正位,次上右位,后两者各上一柱香,仪式相同。)(5)上香讫,即行叩拜礼。正所谓烧香拜神也。拈香最为隆重,只有在诸神圣诞或供斋设醮时,有主持(方丈、监院)或高功方行之。所拈的香有五种,即檀香、沉香、云香、紫降香和茄兰香,是为“名贵五香”。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称烧檀香。烧檀香比较讲究。香要劈成一分粗细,一寸长短;须有专用香炉(称檀香炉),还要另备一些香面(通常以线香碾成粉末代之)。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类)在檀香炉中间将香灰挖一小坑,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层香灰。接着,点燃少许事先折成一寸长短的线香,将燃着的那端插入香面内。拈香时用左手,三枚香分别先后三次投炉,上下植献(先中、次左、后右)或东西卧献均可。拈香时要默念《祝香咒》:“道由心学,心假(借也)香传。香焚玉炉,心寸帝前。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关告,径达九天。”拈香讫,退回跪垫,行三礼九叩大礼三、诵经我们知道,所谓“礼”,指表示尊敬的语言或动作,并由此而产生礼仪。前面所述叩拜、敬香、献供等都是道教礼仪中用动作向神致敬的形式。道教敬神礼仪中以语言向神致敬的形式,便是诵经。诵经包括念诵和歌赞两部分。念诵是指咏念经文与念诵道教诸神和真仙圣号。诸神真仙为无上大道的化身,信仰诸神真仙便是信仰道。道和经都是道教三宝(道、经、师)之一,咏念经文与诵念诸神真仙圣号,既是对诸神真仙的敬礼,也是自我修持的必要。歌赞是以唱的方式赞礼诸神、真仙的功德。赞词多采用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偈语,主要《三清宝诰》、《玉帝宝诰》、《斗姥宝诰》、《救苦宝诰》、《小赞韵》、《举天尊》、《人皈依》、《三皈依》等。诵经还是道教各种斋醮法事活动中比不可少的内容。道教早期诵经为直诵,主诵《老子五千文》,到北魏(386——534)嵩山道士寇谦之(新天师道的著名代表人物)吸收儒家有音乐伴奏的礼法仪式改为乐诵。到金代,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道后,建立了宫观丛林制度,规定住观道士须日诵功课。近现代丛林宫观形成了二课(早课、晚课)制。道门规矩卯时(5—7时)早课,酉时(17—19时)晚课。诵经的作用在于:(1)唱诵诸神、真仙宝诰,以表崇道敬神的虔诚之心;(2)礼拜诸神、真仙,以祈延生保安,超阴度亡;(3)通过诵经,以求开悟经义,保养元和,合助道力。是故,道教涌经有—定的礼仪和严格的规定。如上殿诵经以钟为号;开经前,焚香礼拜;要求道士斋戒身心,道装整洁,同声应和,不得交头接耳,思念不专。道教还规定,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能焚香、送经、朝神,也不供斋设醮。每逢“戊”日前天傍晚,大殿门外必须悬挂“戊”牌,告示道众。盖此日名曰:“鬼哭日”。另外,介绍一下道教之常念圣号。有懂得道教礼仪者,遇见道士(一般尊称道长)一面行礼(拱手礼或作揖礼),一面恭敬地平声念道“福生无量天尊”,这便是道教常念的圣号.据道经载,诸神、仙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诚心诵念圣号,便可得到感应,消灾解厄,平安吉祥。教内道侣相逢则多是一面行礼(拱手或作揖),一面亲切地道声:“慈悲”。有事求问,也必先道一声“慈悲”。“慈悲”是道教常用的礼貌语。盖道徒崇尚道祖老子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并落实到平日言行中。三跪九叩”朝拜方法道教的宫观一般都是按照正确的走向,加以合理的空间运用,讲究收纳四方之灵气。一切道教建筑都围绕这种进行规划设计。如紫霄福地,道教建筑物中间形成混元浩荡的中和气场。因此,游客与信众都有一种庄严肃穆,安静祥和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朝拜,效果尤佳。科学、正确的“三跪九叩”朝拜方法程序是:一、当你来到庙观后,进入殿堂面对神像,两手放于两腿侧,两脚并拢,离跪垫三步远,身心要安静,肢体放松,妄念不存,等待心静了,气平了,精神也安宁了。二、头脑虚领有冲天之势,下颏内收,舌顶龈交,含胸拔背,虚心下气;手掐子午接通阴阳(手掐于午就是左手抱右手,左手拇指少商穴内侧按在右手无名指根节即九宫之位,右手拇指少商穴内侧扣住左手拇指指肚,以此沟通手肺阴经气和手少阳三焦经气,达到阴阳相和。男女左右手相反;是为手上太极,亦称太极阴阳手),合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三、迈出左脚,跨出右脚。要求举步轻灵,沉住气,三步走到跪垫前,两脚站定,弯腰鞠躬的同时拱手。此时手型是左右相合的太极阴阳手,高不过眉,低不过胸,在嘴前上下位置;然后两手徐徐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分出来,向右向下划半圆。四、在右手划半圆的同时身体下蹲,右手五指分开,掌心向下,按在跪垫前沿上,左手揸人右手,左手拇指接于右手劳宫穴之位,左手其余四指盖于右手背上。在做手上这一过程的同时,膝盖跪上垫子,脑门印堂穴向两手合谷处靠近,头轻慢的叩三下;引导腰背督脉之气上升于头顶百会穴,是为还精补脑。腰背形成弧形,命门处向外突出,整个脊背象张弯弓一样,正如《道德经》所说:“天之道似张弓乎”!尾骨处长强穴内收,两脚跟顶住长强穴。此时人体的形状犹如婴儿在母体内的形态,其呼吸是先天的腹式呼吸,消耗量最小,这一朝拜姿态在修炼术语中称为返老还童式,符合中医和人体科学要求,这一动作过程叫做“一跪三叩”。五、起身,左手先护住心,引导督脉之气下降十二重楼,落人丹田;右手再起,合成太极手于腹部气海或丹田前,脚踏实地,力量分配为脚跟七脚尖三,脚底涌泉穴成涵空状态,有利于真气上升和下降;两脚前后虚实分明。双手合住向前向上拱起,沉肩坠肘,到嘴前上下处,两手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分出来,向右向下划半圆的同时,身体下蹲,左手揸人右手,腰部命门向外突出,尾骨处长强穴内收,两脚跟顶住长强穴,防体内真气泄于外。这一动作过程为“二跪六叩”。六、再起身,左手护住心,右手随即上起,合成太极手于腹部气海或丹田前,脚踏实地,力量分配为脚跟与脚尖前三后七,双手向前向上起,高不过眉,低不过胸,两手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分出来,向右向下划半圆的同时,身体下蹲,右手五指分开,掌心向下,按在跪垫前沿上,左手揸人右手,左手拇指接于右手劳宫穴之位,左手其余四指盖于右手背上,在做手上功夫的同时,膝盖跪上垫子,脑门印堂穴向两手合谷处靠近,头点三下,合为“三跪九叩”。七、接着起身打拱鞠躬,左脚先退一步,右脚再退一步,两腿靠拢立正,弯腰打拱鞠躬而退出宫观外。到此,三跪九叩的朝拜仪式就结束了。整个过程安静详和,自然而然。道教为什么称之为三跪九叩呢?“三”者,在形体上来说是头手足,在内是精气神,在宇宙中是天地人,在自然界是水火风,要求一切“三才”相和而不相悖。天地人三才合一思想是道教的思想主体,也是进行三跪九叩朝拜活动的指导思想。“九”是指九九重阳之数。丹经曰:“一点阴气不尽不仙,一点阳气不尽不死”。道教修炼希望达到纯阳之体,阴气除尽以至于仙的地位。通过这种特定方式的“三跪九叩”朝拜,可以治疗腰椎病、风湿病、关节炎和头脑精神不好以及五脏六腑的各种病症,其原理就是通过这种符合“道”的形体姿态升降开合,并配之以呼吸导引之法,逐渐调和体内阴阳二气的比例,达到阴平阳和。《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内经》曰:“偏阴偏阳谓之病。”按照中医的说法,喜怒哀乐悲思恐七情,风寒湿燥火暑六淫,是导致人生病的原因,内伤七情,外感六淫,使体内阴阳之气失和,形成气滞血瘀,经络受阻。只要通过“三跪九叩”,使形体和呼吸得到合理的升降开合,从而调和体内的阴阳之气。《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进行三跪九叩的整个过程都要保持中和的心态,使之无过无不及,不丢不顶,若即若离。宫观庙宇是一处神圣的宫殿,而非君王权威的御所,是平易近人而让人省思且可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之圣地。时代的变迁,人们也都因方便而随便忘了应有的礼节,而造成一些不敬之举却仍不自知,实為各庙方人员的疏忽。在古老民间信仰中有些禁忌是相传沿袭、约定成俗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神圣之间的尊重。例如:遇丧事者、女士月事者、临盆者、进出產房者、出生未满月婴儿均不进庙宇。為何上述之者不宜进入庙宇持香礼拜神圣?主因在於古时候家有丧事者,為亡者悲伤万分而无暇整理住家环境与个人清洁(守丧期间不理髮),因此住家与守丧者身上均有秽气而不宜进入庙宇;再言女性生理期间,由体内将经血排出,而经血是体内新陈代谢的污秽血气,所以也不宜进入庙宇。妇女怀孕生子虽是神圣传宗接代的事,但因母亲临盆时会排出大量恶露,造成產房及產妇与婴儿本身充满秽气,要到婴儿满月后,秽气方可散去。以下列出解除禁忌后进入庙宇参香时机:一、婴儿出生未满月者,產妇需做完月子方可进入庙宇(出入產房者须待婴儿满月后方可入庙宇)。二、参加丧礼告别式者,须满二十四小时方可入庙宇参香。三、探视亡者最后一面者,须满一週后方可入庙宇参香。父母或公婆往生者,须满四十九天后方可入庙宇参香。满週年后方可向 玉皇上帝参香。四、内外祖父母或夫妻,兄弟姊妹往生者,须满三十五天方可入庙宇参香。 五、堂表兄弟姊妹往生者,须满八天方可入庙宇参香。六、女性有生理期,须经期洁净后方可入庙参香。入庙宇参香者须服装整洁,不宜著无肩带或低胸之上衣及迷你裙或裤,更不宜浓装艳抹。再传统农业社会裡,上香敬拜圣尊时,重要的除了虔诚的心意,还须身心洁净,所以对这些宗教禁忌都会自我约束,也是老祖宗留给后人敬天地畏鬼神、谦卑互敬之礼节。或许有些信眾无法接受此理;但深思后,在我们生活中,若要会见尊者或拜访长辈,大家也都会注重服装仪容之整装与洁净,这正是互尊互重之基本礼仪。上香各宗教於教礼上均有一般沟通方式,以达到人与神之间的沟通方法,又有自然清静的作用。而以道教、及儒教而言,均用清香(主香)与神佛圣尊或先人来传达,内心的尊敬与虔诚之意。但又不知主香有何涵义?所谓「一主清香透苍穹,万道祥光照大千。」由此可知香的重要性,再道教中以三主香代表三清,(三清為玉清、上清、太清。)亦代表天、地、人,正可谓敬三清,敬天、地、圣贤人。因道教认為万物皆有灵,而以谦卑喜捨之心来敬仰宇宙万物,所以也成了多神教了。参香,插香是道教一种敬神礼佛与传递信息的方式与礼仪。一般习俗,参香完后,均是三主清香一齐插於香炉中,这属於一气化三清之意;若是将香主先插在中间,再插在龙方(亦是面向神像的右方)再插香於虎方(亦是面向神像的左方),就代表敬三清、敬天、地、圣贤人之意。但须把香主插正,不宜插的东歪西斜,或是将香主插於香炉最边缘,造成后者插香的不便而使手掌被香头所触烫。或是把香脚完全插入香炉中而造成「发炉」的现象,既是香脚相互引燃起火的,并非真的发炉。有些信眾则用抛的方式将香主直抛於香炉中,这种种方式都是不敬之举。近年来更有迷信上头香之信眾,為抢插头香而把整个香炉弄得东倒西歪,更是不智与不敬之举。所谓上头香是每人在每年的年初一的第一柱香,还有每日凌晨卯时(早上五点),开庙门时,自己所插的第一柱香也算是上头香。而非各庙宇的第一柱香。另外还有一种世人容易忽略的,就是双手在胸前握太极,虔心奉无形香的心香,随时随地虔诚奉心香,即可得到圣尊之感应。由於插头香、抢头香以致人挤人,眾人抢挤一个香炉,造成强者得标,弱者受伤,而力有未逮,这非你敬拜的神明所愿意见到的。想想这般敬神求神有效吗?為了抢头香,而把香炉弄得东倒西歪,用抛的方式,将香抛於香炉中,实為不敬之举。愿虔诚的信眾们能够纠正自己的不昧之举。在言,家中的香炉之香脚若是插得太拥挤,為安全起见,可於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前(既廿九日或三十日及十四日晚上九点左右)清理神案时顺便拔取香脚,但须剩三主香脚,香炉中香灰若太满也可用未使用过的汤匙摇些起来与化金纸时同焚化,若无焚化金纸习惯,也可将香灰撒在盆栽上,以示尊敬之意。而祖先之香炉未必在初一、十五日才能上香,平常向神佛上香时,就可同时上香,感念祖先之德泽常留於后代子孙般去敬仰,犹如其精神不灭。用一份虔诚与感恩及学习的心去奉祀神佛与祖先,让我们更拥有一处清净、庄严的神案。现在如果有信徒来问我如何修炼?我会告诉他,烧香磕头去。 拜神燒香禁忌1. 民間並有燒香訣流傳,即燒香時先以左足入戶,不能回顧,回顧則容易致邪。2. 且拈香時宜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因為左手為淨手,而右手處理百事,容易受穢,是象以善包惡也。3. 祈祝時,一念寂然,五臟六腑之氣直上三天,更無滯礙。舉香宜雙手平舉至胸口,是謂「心香」,香頭至眉間高,即「玄關竅」之位,謂之「叩天關」。所祝之願隨香煙直上九重,謂之「通天」,插於舖滿稻穀灰之香爐,謂之「達地。」乃指所由心香之願,直叩天關,逕上九重,通天達地,以傳香信也。4. 祀神祭鬼,焚香亦有別。敬神為陽事,所以奇數為尊,燃香多為一炷、三炷,祭鬼為陰事,多用偶數,燃香成雙。(所以記住唔好燒錯香炷數, 否則........)5. 敬神燃香,幾炷各有含意(全是奇數):a. 燃香一炷,代表一心,象徵一心虔敬、一心向道。b. 燃香三炷,一者象徵皈依三清三寶,一者代表天地人三才三界。c. 燃香五炷,象微五方,代表遍召請東、南、西、北、中五方,多用於求財、尋人。d. 燃香七炷,象徵北斗,代表北斗七星,多用於延壽、散禍。6. 安香於爐時,以左手插香。
本文固定链接:
转载请注明:
于 日 发表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道教礼仪:道教朝拜礼仪(中西文图解)
道教礼仪:道教朝拜礼仪(图解)
Como postrarse ante el
按:据《道藏·道书援神契》:“说明道家稽首朝拜之礼,源自于周代古礼。陈撄宁先生在《答江苏如皋知省庐》一文中说:“道教方外,仍用自己姓氏,不忘本,不背亲,不绝伦常。”
大概是为了应敌的方便。有次我看北京京剧院排演,宋代剧中行此古礼,男女演员均是右手压左手,休息时问他们为何右手在上,回答说不知道原因。依据道教传统,男子揖礼问候,以左手在上;女子揖礼问候,则右手在上。同时两手互抱对侧拇指(两手虎口形成太极形状),即是《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之义。打坐结印,亦依此法式。对祖师行礼,抱拳置于额前;对亲友问候,则置于颌下;对师长揖礼,则抱拳鞠躬90度。道谚说:“未学道,先学礼。”可见礼节是学道入门的基石,因此有必要说明之。
1、澄心存神,敬对祖师。全身放松,两目平视,凝神于虚,存想所拜祖师形象。两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中指与裤缝对齐;两耳垂与槐子骨对正,百会与尾闾对正(见图一)。
Tranquilizar el coraz&n y concentrar el esp&ritu, con
mucho respeto por el altar. R los ojos
horizontalmente mi los brazos caen
naturalmente a los lados, mientras el dedo del coraz&n toca la
costura exter separar los pies horizontalmente
a la distancia de los hombros.
2、两手结太极阴阳印(男左女右,即女子右手在上,男子左手在上。向人稽首问候,与静坐皆依此式),举于额前(见图二)。
Las manos forman el sello del Xiu Lian (la mano
derecha encima de la izquierda para las mujeres y lo contrario para
los hombres) y luego subirlo al delante de las
3、左手放于心窝(见图三),同时右手下行,腰徐徐下蹲;右掌向下按于拜垫中央(见图四)。
Ponerse la mano en el coraz&n (los hombres la
izquierda y las mujeres la derecha), al mismo tiempo bajar la mano
derecha los hombres (izquierda las mujeres) y el cuerpo despu&s de
tocar la mano el centro del coj&n.
4、左掌向下,覆盖于拜垫中央右手之上,与右手交叉成十字。两手按于拜垫中央后,两膝随即跪下;同时整个身体拜下,额头平贴于地面(见图五)。注意跪拜时勿抬臀,而是全身俯伏如灵龟状(使任督二脉之气,畅通无阻)。
Bajar la mano que se tiene en el coraz&n y ponerla
encima de la mano derecha (hombres). Mujeres la derecha encima de
la izquierda, para formar con las manos una cruz. Al mismo tiempo
doblar las rodillas y bajar las caderas completamente, inclin&ndose
como en forma de tortuga y con la frente casi tocando las
5、左手拾起,依前放于心窝处,同时右手按住拜垫将身撑起,头与两膝离垫起身(见图四)。
Volver al coraz&n la mano y al mismo tiempo la otra
mano se apoya en el suelo para subir todo el
6、两手仍结太极阴阳印,同前举起额前(见图五)。此为一礼。
Las manos forman el sello del Xiu Lian y se lleva
delante de las cejas. Hasta aqu& es una vez.
7、如是三次,是为三礼(如遇重大场合,则为九礼,名曰“大礼”)。
Repetir tres veces mas.
8、三礼完毕,结印弯腰,垂至膝前(见图六),同时退后一步,两手结印再次举至额前,此为“谢祖师”。如是礼毕。
Despu&s de las tres veces, bajar el sello hasta la
altura de las rodillas, inclinando a la vez el cuerpo y despu&s
retirarse un paso atr&s, enderezando despu&s el cuerpo y levantando
el sello hasta delante de las cejas.
(图片摄于欧洲道教第一丛林巴塞罗那清静宫道观,
FOTOGRAFIA DEL PRIMER TEMPLO TAOISTA EUROPEO QING
JING GONG,BARCELONA)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直播四川: |
您当前的位置 :&&&
字体:[][][] &[][]
  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非常讲究。
  道教礼仪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规范。其与戒律所不同之处是,戒律是用条文明确下来,违者必罚。而礼仪则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属于道教仪范部分。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
  道教自创立后,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礼仪形象时,承继了道家和吸收了儒家以及中国传统礼仪的一些礼节,结合道教的实际情况,在对道士的衣食、住行、视听、称谓、斋坛等众多方面的外在形象进行规范化,使其从言语、服饰、出入、饮食、诵听、斋醮等方面有别于观外俗人,约束道士清心修道,超越凡尘。
  道教礼仪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礼即是礼节,仪即是仪式。也就是说,道教用特有的礼节的形式规范道士行为的一种仪范,是区别于俗人的具体行为仪式。
  道教自创教后,就制定了一套礼仪,以后历代不断增改、完善。全真丛林制度的建立,对礼仪的要求则显得尤为重要。道教对违反礼仪者,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常以清规论处。
  道教宫观礼仪
  道教宫观的道士必须住庙,要求宫观内保持良好道仪风范,不得混同于俗。道士与道士之间一般称道友、道长等,对年老道士一般称某爷。道人宿舍中须清洁素雅,不得华饰,但要整齐,道人不得裸身而卧,不得在卧室内荤酒、神侃。
  道众宿舍不得把俗人随便带入,更不能留宿。乾道、坤道不得在同院中居住,相互之间应保持距离,清心寡欲,不起邪念。乾道、坤道之间不得随意串门。
  早上开静后,需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朝拜祖师,上早课,诵经聆听,持心修炼。
  到其他庙内挂单,要遵守其庙中规范,不经允许,不得常住。
  道教穿戴礼仪
  服饰是道教宗教形态上的一个突出标志,人们可以从服饰上清楚地辨认出道教徒。道士在庙都必须头上戴巾,身穿便服、白袜、布鞋。
  道人服饰,古有“羽服”、“羽衣”之称。道教服饰最早的统一定制是从南朝刘宋时的陆修静开始的。
  现代道人穿的服装,大小上衣皆为“大领”,是明代以前汉民族的服装样式。黄色黑边,受戒时用;法衣,指做道场“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时“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经师上殿念经、做道场穿的法服,也有素净不绣花的,通称“班衣”。大褂、道袍一般多用蓝色,以象天色和东方青阳之气;法衣则多红、黄色,也有蓝色、绿色;方丈穿的法衣多为紫色;班衣以红、黄居多。
  道教把道教徒戴的帽子称为“巾”,巾有九种。分别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
  道士的合格服饰,不仅是衣帽整齐,而且要衣冠整齐。所谓的“冠”不仅指帽子,而且指特制的礼饰。最通用的有黄冠、五岳冠、五老冠等,这些是作法事时用的,专场专用,不能随便戴上。
  道人的鞋、袜也有规矩,鞋以青布双脸鞋为最合格,一般穿青布圆口鞋或青白相间的“十方鞋”,多耳麻鞋也可。袜则统用白布高筒袜。
  道人裤管必须装入袜筒内,不得敞着裤管。不穿高筒白袜,亦须把裤管齐膝下绑扎。不扎裤脚上殿,殿主不让进殿,进了殿要受罚。
  道人不得顶“冠”入厕,戴“冠”入厕者要受罚。巡寮执行任务处罚人时,必须衣冠整齐,庄严从事。
  道教迎接礼仪
  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时,须行拱手礼或作揖礼。
  拱手礼即抱拳拱手。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可口说:“无量观”或“善哉、善哉”,也可说:“道祖慈悲”。“无量观”有与人祝福无限之意。与人相见,一手持物时,则伸出一手,食指内屈为礼(为一气化三清之意)。
  作揖礼即躬身稽首。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双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臀部突出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礼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言语礼仪
  进入法堂以及上宴席,不应高声言语,也不应大声咳嗽。不得多言,不得与师辈争话,不言人过失。不说俗人家务。不言为媒保事。不与妇人低声密语。质疑询道当礼拜致敬。如问家常事,不必礼拜。不与人说符咒幻术及一切旁门小术。道教称以上这些为“净口”。
  道教科斋礼仪
  斋醮是道士日常生活中必修之课。斋醮的礼仪很复杂,如敬香、礼叩、做道场等。敬香时,还应上供敬神。
  上供有香、茶(水)、灯、花、果等。道人把供品双手端到供桌前,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一礼,然后放到供桌上。供品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茶、果、饭(米制品)、菜(青菜、干菜)、馒头(面制品),还可以酌水献花以表道心。
  道人上香,先在香炉中虔诚地上三炷香。不上断香,不上没燃着的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上下摆灭,不可用秽气吹灭。三炷香点燃后,来到垫前双手举香与额相平,躬身一礼,再到香炉前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平插直,香与香之间距离不可过寸。上香次序为先中,次左,再上右香,上香后复回跪垫礼叩。
  道士礼叩分为三礼三叩、三礼九叩两种。行礼时,双手上不过眉,下不过膝。其具体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帘,平心静气,二足离跪垫约五寸,二足跟距离约二寸,足尖相距约八寸,形成外八字状。
  行礼为:双手于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无名指根节(子纹),右手大拇指掐左手中指梢节(午纹),左手其余四指抱右手,此即外呈“太极图”,内掐“子午诀”,其寓意为“抱元守一”。行礼时手与鼻相平,不可高于鼻。然后掌心向内,掌背向外画弧,滑落于胸口上,右手画弧线向下右环绕,同时躬身。
  叩首为:右手心向下按在垫上,左手离开胸口弧线向下左、右方向环绕,按在右手背上,与右手重叠形成十字,双膝同时跪在垫上,左右手小臂同时着垫上,二肘尖与两个膝盖同在一条直线上,头叩在手背上。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紧接收回,双手复握如前,起身站定,此为一礼一叩。
  如此三礼三叩毕,足向后退半步复一礼,原地转向值殿道长,躬身一礼,此时三拜三叩完毕。
  三礼九叩是道教隆重大礼。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等道教节日,住观道众做祈祥、祝寿接驾道场时,方丈、监院拈香行此三礼九叩大礼。
  道士叩拜,是对太上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即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
  道士必须参加各种道场活动,衣冠整齐,虔诚祈祷。不得打闹嘻笑,要庄严从事。
  道士出家后还需“冠巾”。“冠巾”是出家道人正式成为道人的仪式。这种仪式只在子孙庙举行。冠巾也叫“小受戒”。行冠巾礼时有数师在场,如冠巾师(高功)、度师(即恩师、师父)、拢发师、引进师或引礼师等。
  斋醮科仪的礼仪很复杂,也是最讲究、最重要的。做道场时,一定要以道教常规对待。
  每逢朔、望以及重大道教节日,除给祖师朝拜外,还要弟子给师父顶礼,学生给先生顶礼。
  戊日是道教忌日,不拜神,不敬香,按古代定制,戊日时宫观要关门休息。
  道教吃住礼仪
  在过去,道教的丛林宫观对吃住有严格的仪范。道士吃饭要依仪范进斋堂吃饭,名“过堂”。常住在斋堂吃饭有三种规矩:一是便堂,不讲礼仪,随便用斋,但必须食素,且不能说狂语;二是过堂;三是过大堂。过堂吃饭叫“过斋堂”,要衣冠整齐,在斋堂门外排班进斋堂用斋。常住九月十五日起到三月十五日止都是“过堂”吃饭。腊月二十五“接驾”后到正月初五午斋毕均要“过大堂”。过大堂八大执事在客堂搭衣(班衣也叫法衣)整班,客、寮带班到监院寮(有方丈者到方丈寮)门口,两两相对隶立,监院出寮(搭衣、捧如意)两使者随出,站立监院两边。同打一躬,客、寮引班到斋堂门口,分班续立在两排道众后边。
  道众听到打梆号,衣冠整齐到斋堂门口外排班,执事排班请监院,堂头衣冠整齐去请供,两名经师,一名护供,一名站在堂内。堂头请供(一小盂饭,一小盂清水,一双筷子,燃香三炷,一炷烧在司命炉内,两炷放在供盘上),举供齐眉,入堂,供于灵祖像前。按道教仪式击梆。
  吃饭时,叫“让斋”。不“过大堂”,平时过堂,由堂头“让斋”。“让斋”完毕,侍者归座,合堂用斋,切忌“响堂”。大众用斋,行堂左右巡视,随时给添饭、添菜。斋堂用的碗筷摆法亦有法规。每人面前两只碗,左饭右菜,横筷子两碗前近身处。若欲添饭,以目注视行堂,用筷指左碗;欲添菜指右碗。行堂持饭、菜桶至前,要多少,以筷在碗内划圈,行堂根据所划添饭、菜。吃好时,将筷直置于两碗中间,以示斋毕。堂头看大众全用斋毕,目视侍者,侍者下座,喊:“大众结斋”。
  食毕,方丈、监院、道众,同打一躬,依次退出。
  道众吃饭时必须先供奉祖师。
  腊月二十八日客堂备席,请果茶执事团年,道众吃“混元菜”。年三十下午于山门外设香案,供本宫前羽后化各派灵位牌,监院、高功、经师去大厨房“接灶”,做祝寿科仪,接着便是接喜神,抢喜钱。
  初一至初五日;这五天中午皆吃“混元菜”。现在一般宫观,吃饭另行“过小堂”仪。很少举行“过大堂”礼仪。
责任编辑:刘凤玲
望着吉力嫫沙色一家老小,提着一整箱的银饰,身着坎肩,裙裾飞扬,含笑…
周刚要到社上走访调查,一般都选择翻山越岭,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的礼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