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外赎回银行委外是什么意思思

“赎回”声骤起 委外业务何去何从 _ 东方财富网()
“赎回”声骤起 委外业务何去何从
作者:韩启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在银监会整治商业“三套利”背景下,委外业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早前,有关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大规模委外赎回的消息不断挑动投资者的敏感神经。外界一度认为,这是近期A股市场下挫的重要原因。不过多家银行随后又相继否认有相关动作,并称“没有减少相关委外投资的计划”。
  那么,实际情况究竟怎样呢?
  “赎回”背后
  “这波赎回并不是监管压力下的被动、集中抛售潮,而是机构自身的调整。”一位如此称。
  在其看来,到目前为止,监管新政并没有显著加剧短期的流动性抛售压力,虽然短期情绪有宣泄,但持续性有限,不会出现一致性、被动、大范围和持续的赎回压力。
  面对市场上有关商业银行委外大规模赎回的担忧,上海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也表示,大规模赎回可能性不大,“在央行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同时前期委外投资业绩有所欠佳的情况下,银行逐渐赎回委外或到期不续作,是可预期到的现象。但是,这一过程不会突然发生。事实上,市场和监管之间的博弈也是较为长期的。”
  除此之外,还有券商人士认为,当前委外面临赎回压力主要不是指未到期赎回,而是到期不续作,一方面在预期政策对债市继续扰动的情况下,银行有意愿赎回委外以避免进一步浮亏;同时监管规则趋严,同业存单和银行理财的未来增量受限,因而银行有意愿主动压缩其资产端,委外赎回相比压缩其他资产更容易。
  新金融记者注意到,除了4月12日发文要求对同业融资、同业投资和理财等业务占比较高的银行重点检查,并提高风险信息披露标准等之外,银监会4月21日又要求规范交叉金融业务,落实穿透原则,根据基础资产性质足额计提资本和拨备,不得对新开展的同业投资业务实施多层嵌套。
  按照银监会方面的说法,对于同业融资依存度高、同业存单增速快的金融机构,要重点检查期限错配情况及流动性管理有效性。对于同业投资业务占比高的机构,要重点检查是否落实穿透管理、是否充足计提拨备和资本。对于理财业务规模较大的机构,要重点检查“三单”要求落实情况、对消费者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的充分性。
  天风证券一分析师表示,近年来金融监管针对银行套利行为、业态的变化从而在监管重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早期更多着眼于对科目腾挪的监管,从2015年开始,关于影子银行、同业的监管逐步转向金融杠杆、同业套利等问题,更多影响到同业资金-理财-委外投资链条。”
  据其称,如果自查确认本行委外确实存在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地方,或者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麻烦,机构可能会优先选择赎回委外,以便在自查报告提交时或者应对现场检查时能有效降低监管风险。但对于如何界定是否符合问题单从文件上很难得到统一的标准,各家机构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也面临着不同的时间约束,而这也是目前各家银行反应不一、众说纷纭的由来。
  模式转变
  其实,不同机构对监管政策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
  具体而言,大行主要处于同业业务链条的最上游,主动性较强。而大量使用同业负债与同业存单加杠杆的中小银行,对监管收紧相对更为担忧。当然,在同业链条的最末端,管理银行委外资金或使用银行资金加杠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情绪最易受到冲击。
  “不论大行还是中小行,都会利用表外理财资金,或表内自营资金,开展委外投资。”分析师周君芝指出,委外投资的具体形式为:第一步,表内自营资金或表外理财资金将资金委托给券商资管、基金专户等委外投资管理人;第二步,委外投资管理人投资债券、货币市场工具以及非标等资产;第三步,委外投资管理人还将从货币市场上拆入资金、放大杠杆、做高收益;也或许再度委外投资,实现“多层嵌套”。
  根据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委外投资规模在10万亿左右,其中10%投资于股票市场。
  华泰证券相关人士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之所以有意愿进行委外投资,是因为委外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超过了直接投资信用债的收益率,而委外较高的预期回报率是以金融机构的期限错配(借短买长)、债市加杠杆为支撑的,其本质上是利用了从央行获得资金成本较低,而市场上存在相对高收益投资标的之间的监管套利机会。在其看来,近年来银行的同业存单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扩张较快,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为委外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孕育的温床。
  在穿透管理强化的大背景下,有业内人士预计委外投资业务将进一步向主动管理、精细化投资的大方向迈进。委外投资管理机构可以发挥在交易能力、择券能力、多策略运作上的优势,进一步拓展主动管理业务规模。
  前述天风证券相关人士表示,如果银行理财未来逐步向净值型产品的方向转变,则委外业务也将更趋向于FOF、MOM模式。委托资金会更着重于寻求业绩优异、风险回报比高的产品。当然这也不可避免带来更多挑战,比如如何在允许的范围内拓宽盈利模式、如何在更高的业绩压力下控制回撤、如何应对委托方的新标准等等。
(责任编辑:DF316)
[热门]&&&[关注]&&&
举报原因:
侵权(诽谤、抄袭、冒用等)
举报邮箱:
举报成功!
个性化推荐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网友点击排行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委外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内容来源:环球老虎财经
  “从曝出天量委外赎回,到股债双杀,传闻无疑主导着投资者情绪,也主宰着市场行情。当真相大白于天下,当委外赎回成为一种常态,市场或许能回归理性,这是不是意味着一轮补涨行情就在眼前?”  股债齐跌,牛熊转换,风声鹤唳...矛头直指银行万亿委外的赎回。这里面有多少是资金抽离直接造成的?又有多少是恐惧心理间接影响的?今天,我们褪去浮华,还原委外的“真实面目”。  沪指86天后终于跌破1%,超千只个股跌破2638点股灾新低。去年的债灾阴霾尚未散去,如今债市更是雪上加霜,快马加鞭奔向熊市。一切似乎都跟最近的委外回笼相关,面对庞大的资金抽离,市场成了惊弓之鸟。  为了解开投资者的疑惑,机构、媒体、网红经济学家纷纷对官方都搞不清楚的委外规模大肆猜测,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三五万亿。从股市抽离的资金大概660亿,抽血效应一般,专家认为,现阶段的委外撤回远远谈不上赎回潮,市场波动更多的是恐惧心理作祟。  各种对委外真相的揭秘,似乎是国家派来稳定市场的救兵,比如A股今日止住了跌势。所谓的真相是不是能经得起考验?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只需观察后续几天的市场走势。  银行委外规模:3-5万亿  郭树清上任后,银监会连发数封文件,三套利和四不当将处在监管空白的银行委外业务推上了风口浪尖,关于委外的规模以及可能对股债基等市场造成的抽血效应,一时间传闻四起,紧接着股灾4.0闻风而至,债灾进一步恶化。市场急需一些权威的、正面的回应。  国泰君安研究所银行组分析显示,理财中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基金或资管产品,截至2016年6月末约10万亿元,加之自营投资中相对应的资产规模截至2016年末近48万亿元,按10%的委外比例,整体委外规模约3-5万亿元。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表示,我们认为银行总体的与债券相关的委外规模在4-5万亿。按表内表外看,表内基金投资约9000亿,表外理财委外3-4万亿;按资管产品来看,公募基金委外1-1.5万亿,券商资管委外1.2-1.3万亿,基金专户1.6-1.8万亿,基金子公司和私募基金等不到1万亿。  综合各路专家的意见,银行委外资金规模大致3-5万亿,不是传闻的几十万亿,甚至上百万亿,这对市场信心是个不小的安慰。  股市抽血600亿,影响有限  人们对委外的恐怖之处在于,一旦资金巨量回撤,对于市场来说无异于灾难。前阵子股灾4.0的形成,跟这种恐惧脱不了干系。不过有券商今日发布了一项数据,甚慰人心。  申万宏源4月25日发布研报指出,股票市场委外赎回规模为227-660亿,实质影响有限。银行资金的投向结构中,占比最大的是债券和非标,股票市场的委外资金占比远远小于债券市场和非标债券。  银行委外资金赎回对于股市的影响路径,主要通过对A股的抽血效应及影响投资者情绪两方面。一方面部分委外资金赎回,对股票市场构成少量抽血效应;另一方面委外从债市抽回,流动性紧张局面加剧,股债联动,强化未来金融去杠杆进一步深化的预期,导致A股投资者情绪受到影响。  对于每日成交数千亿、甚至万亿的A股市场而言,600亿的抽血难以造成持续性影响。不过,委外监管不止,资金抽离难停,今天的安定不代表日后的安宁。  谈不上赎回潮,个别现象而已  万亿委外赎回一旦形成潮流,将一发而不可收拾,山呼海啸的资金撤离,没有哪个市场能够顶得住,灾难将一触即发。这种传言很快也被破解。  第一财经从多家资管机构处获悉,近日个别产品已经出现了委外机构赎回的迹象,但市场传言的赎回潮则“言过其实”。国内某大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解释道,该公司4000亿资管规模中机构赎回7亿,显然委外赎回的占比并不高。  业内人士看来,在银行流动性收缩的大背景下,一些委外产品逐渐赎回或是到期不续均是正常现象,但监管的本意是防止金融风险而非打压市场,在委外赎回引致市场暴跌、各种风险得到释放之后,新一轮的投资机会亦将显现。  当委外赎回成为“新常态”  4月的第三周,某大行百亿级赎回委外的消息让整个市场都坐立不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多方和银行人士交流,并结合长期跟踪了解发现,今年以来,大部分银行确实在调整委外管理人,大部分“只出不进”,增量业务很少,少数的增量主要在权益类。此外,所谓大规模集中“赎回委外”的消息更多的是传说大于实际情况。  据银监会披露,截至今年3月末,全市场理财规模和年初基本持平,微增不到1000亿元,上述11家银行中,理财规模下降超1000亿元的就有3家。银行理财控规模、处置和调整资产,是今年的常态。  截至3月末,理财产品规模达上万亿元的11家银行中,有6家银行较年初规模下降,且有3家银行下降规模超1000亿元;而规模增加最大的银行,增量没有超过千亿元的。也就是说,资产端处置并非4月份的独有现象。  从曝出天量委外赎回,到股债双杀,传闻无疑主导着投资者情绪,也主宰着市场行情,当真相大白于天下,当委外赎回成为一种常态,市场或许能回归理性......  委外缘由  在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银行此前依靠存贷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手握巨额资金的银行,面临着资产配置的巨大压力,让钱“生出”更多的钱,是委外爆发的最大动力。  银行委外业务的兴起,与近年来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理财及自营资金规模的加速增长息息相关。这些银行自身团队的投资能力与其拥有的巨额资金并不匹配,委托投资成为必然选择。  在极端情况下,2到3人可能就要管理700亿至800亿元的资产,在管理专业性、市场判断方面不及券商、基金。  另一方面,股市财富效应减弱引发理财需求激增,而持续下行的经济压力,又使得市场上的优质资产日渐难觅,“资产荒”的出现导致理财收益率存在继续下调的可能性。  2015年,A股巨幅调整,监管层着手严查场外配资,此前通过两融受益权和结构化配资产品进入股市的银行理财资金收益率持续下行。于是,更多国有大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入了“委外大军”,银行委外业务迅速发展,资金规模也日渐庞大。  而从更大的角度看,委外只是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传统的间接融资向以债市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渠道迁徙的一个表征。  比如,去年某家国有大行今年安排的首期委外(自有资金)规模就超过6000亿元。按照千分之五的收益率,首期就有30亿元左右的利润,接近全年利润的2%,如果算上后续几期以及体量巨大的理财资金委外规模,这块利润非常可观。”该行内部人士表示。  END  
[精彩推荐]委外赎回潮难现 流动性冲击需防
作者:王姣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08:10
  大规模赎回潮不会发生
  在业内人士看来,4月份银监会监管文件密集出台,对银行理财和同业业务的监管成为近期银行委外赎回的导火索。尽管后续部分监管指标压力大的银行确实存在被动降杠杆的需求,但预计大规模赎回潮不会出现。
  所谓委外业务,也被称为委托投资业务,是指委托人将资金委托给外部机构管理人,由外部机构管理人按照约定的范围进行主动管理的投资业务模式。而银行委外投资业务(包括自营资金和理财资金的委外投资)产生的背景,则是近年的持续低利率环境,以及由此导致的资产荒。
  业内人士介绍,起初,部分中小银行大量发行同业存单和理财产品,形成了大量的投资需求,但因自身缺乏相应的人才和技术,委外投资的需求应运而生。但在低利率、资产荒背景下,委外又承担了加杠杆、加错配以提高投资收益率的职能,受到银行的欢迎,委外规模增速由此明显加快。据机构调研了解,在2016年高峰时期,四大行理财资金的委外规模在2.5-3万亿元,整个银行业高峰时期可能达到5、6万亿元。
  然而,银行在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委外的资金链模式下,使各类资管产品金融工具层层嵌套,相互渗透,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隐患。为防控金融风险,2016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层持续推进金融去杠杆,从央行“缩短放长”抬升资金成本、将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到近期银监会密集发布多项文件,对银行同业、理财、投资和信贷等业务做出严格规定,金融业尤其银行去杠杆明显提速。
  “我觉得这是去杠杆政策的必然结果,一是负债增速放缓,二是监管加强,所以委外业务可能面临比较大压力。从历史背景来看,2014年以来同业委外业务快速发展,成为债券的主要持有人,目前趋势开始逆转,债券会面临比较大的抛压。”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黄文涛指出,同业存单快速膨胀支撑了委外和理财大幅扩张,随着监管初步明确了对发行和持有同业存单的计入同业业务以及相应标准,同业存单规模收缩,其对接的委外和同业理财也就面临赎回压力。后续来看,对于监管压力较大的银行,仍然存在主动赎回情况;对于监管压力相对较小的银行,后续也将随着委外到期不再续做,实现委外规模收缩。此外,即便监管压力不大,在监管明确收缩委外投资、缩降商业银行投资杠杆的情况下,银行整体委外占比面临进一步调低。
  目前多数机构认为,大规模委外赎回潮不会发生。黄文涛即指出,从银行层面来看,经历去年12月“债灾”后,银行委外普遍面临浮亏,提前赎回意味着亏损兑现,对银行特别是部分中小行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在当前债券市场由于严监管整体受抑制情况下,集中赎回容易形成踩踏,进一步扩大亏损,从监管以及银行自身出发都是不愿意看到的。此外监管层面给予银行自查时间也较为充裕。
中证公告快递及时披露上市公司公告,提供公告报纸版面信息,权威的“中证十条”新闻,对重大上市公司公告进行解读。
中国证券报官方微信中国证券报法人微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委外资金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