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关于生产,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罪的说法正确的是

您现在的位置: &&
&& 文章正文
2017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基本级)执法资格等级考试综合练习题及答案三
来源:易考吧 &
& 【易考吧:中国第一教育考试门户网】
专家推荐:& & &
&2017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基本级)执法资格等级考试综合练习题及答案三,更多、报名时间、考试内容、考试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请访问易考吧招警考试网()
2017年:考生请关注易考吧招警考试网--考试通知频道。1). 下列措施中,(
)属于刑事强制措施。A.拘役B.收容教育C.拘传D.强制隔离戒毒正确答案:C2). 下列内容不属于犯罪中止的情况有(
)。A.盗窃他人财物之后,又返还该财物B.犯罪分子自以为能将犯罪进行到底而自动停止犯罪,但客观上该犯罪不可能进行到底C.犯罪分子在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时认为条件不合适而停止犯罪D.客观上有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而犯罪分子误以为不能进行到底而被迫中断犯罪正确答案:ACD3). 以下关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刑法》中所称假药,是指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假药和按假药处理的药品、非药品B.生产、销售假药,足以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涉嫌生产、销售假药罪C.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的,即可构成犯罪D.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食品原料的食品的,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正确答案:AC......
这篇资料是易考宝典软件资料,需要购买【】软件后才能完整阅读!
【百万考生见证,九年销量第一】
软件介绍:
→ 下载考试软件!】  
编辑:[Toms] 【】
易考吧华图网校
&看了本文的易考吧网友还看了
版权声明 -----------------------------------------------------------------------------------&&&
如果易考吧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顾斐: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教研室主任,毕业于吉林大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硕士。曾参加05年申论考试的阅卷工作,长期…
&&&&&&&&&&
&&&&&&&&&&
&&&&&&&&&&
&&&&&&&&&&
&&&&&&&&&&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知识产权犯罪择一重罪处罚的适用
【案情回放】
被告人颜某为牟取非法利益,自2013年8月以来以低价购进假冒中华香烟及假汾酒等商品出售,于2014年1月被查获,当场查获货值金额116040元的假冒中华香烟,货值金额213768元的假汾酒,总价值金额329808元。经依法鉴定,查获的卷烟均为假冒注册商标且伪劣卷烟;假汾酒均侵犯了“杏花村”“牧童牛”等注册商标专用权,属假冒注册商标的产品。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货值金额达329808元,数额巨大,其行为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未遂)。鉴于被告人自愿认罪并主动缴纳罚金,可从轻处罚。法院依法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三年,并处罚金3万元。该判决已生效。
【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人知假买假,又在销售的产品中以假充真,未销售产品货值达329808元,其行为同时构成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及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根据法律规定,应当择一重处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法定刑为七年以上刑期,而知识产权犯罪侵犯客体为商标权人的权益,前者产品质量不合格,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其主观恶性程度和社会危害性要重于后者,在择一重处罚时,应以该罪处罚。本案应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第二种观点认为,被告人销售的假酒产品质量合格,其行为侵犯了汾酒公司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其行为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从被告人处查获的卷烟经鉴定为假冒注册商标且伪劣卷烟,货值金额没有达到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15万元的立案标准,该罪名不成立。如查获的卷烟价值达到15万元的立案标准,则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罪名成立,应当对被告人数罪并罚。本案应认定被告人犯罪数额为213768元,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定罪处罚。
第三种观点认为,被告人销售假酒的行为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被告人销售假烟的行为因犯罪数额没有达到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立案标准,该罪名不成立;因该行为同时也侵犯了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该数额应一并计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犯罪数额,共计329808元,对被告人应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定罪处罚。
【法官回应】
用伪劣商品假冒他人注册商标进行生产销售属牵连犯罪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假冒注册商标罪及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是两种不同的犯罪行为,但二者存在相互交叉的现象。犯罪分子为了销售伪劣产品,经常冒用他人注册商标;而假冒注册商标商品,也是将质量较差的商品冒用他人质量较好的商品,也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行为人用伪劣商品假冒他人注册商标进行生产销售时,属牵连犯罪,根据法律规定,应择一重处罚。
1.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处罚并非当然比其他犯罪重
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金额2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侵犯两种以上注册商标的犯罪行为,量刑标准明显低于前罪的标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犯罪数额是指销售金额,存在既遂与未遂犯罪形态;而假冒注册商标罪犯罪数额是指非法经营数额,是否销售不影响犯罪数额的认定,没有未遂问题。“两高”《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同时构成侵犯知识产权、非法经营等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这说明,在同时构成上述两罪时,应当择一重处罚,但并没有规定择一重处罚即按照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
2.本案应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定罪处罚
上述被告人销售假酒的行为侵犯了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产品质量合格,应定性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假酒质量不合格,则应定性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的假烟为劣质产品,如其销售金额满5万元或未销售货值达15万元以上,其行为则构成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应当对被告人数罪并罚。鉴于假烟的货值金额没有达到立案标准,该罪名不成立。因假烟同时侵犯了他人的注册商标,该数额应一并计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犯罪数额,以329808元认定被告人的犯罪数额,以体现罪责刑相一致原则。上述第一种观点没有正确区分两种罪名,简单择一重处罚,认定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不当。择一重处罚即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处罚并没有法律依据。第二种观点对两种罪名的认定观点正确,但未将假烟的货值金额计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犯罪数额欠妥。
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假冒注册商标罪及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法律适用
结合上述案例,笔者根据该犯罪的不同情形,就两罪的处罚轻重进行分析。如被告人自己制造假酒且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经鉴定为劣质酒,其行为同时构成了两罪。如其犯罪数额在50万元以上,据择一重处罚原则,定性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在七年有期徒刑以上量刑,实务界对此没有争议。
实践中的争议主要体现在犯罪数额50万元以下如何定性。下面以犯罪数额21万元为例来分析:(1)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在既遂情况下,应在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量刑,其刑期可确定为二年;未遂情况下,刑期可确定在二年以下有期徒刑。(2)假冒注册商标罪,该行为侵犯了两种以上商标,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应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侵犯了一种注册商标,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根据其数额,其量刑宜定为二年六个月左右。该刑期均比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重。
综上,存在侵犯两种以上注册商标的情形下,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处罚要重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在产品未销售的情况下,假冒注册商标罪以非法经营数额作为处罚依据,其刑期要重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的刑期。在产品已销售情况下,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知识产权犯罪的量刑差别不大。实践中两种判决结果都存在,大多以社会危害性较大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
总之,对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应认真把握两种罪名的性质,根据产品质量的合格与否,正确定性。在两种犯罪存在牵连的情况下,根据择一重处罚原则,不能简单讲某个罪名轻重,而应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如产品的属性、质量、数量(销售金额、货值金额、非法经营数额)、假冒商标的种类、犯罪既遂、未遂等情况综合分析判断,以准确定罪量刑。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人民法院报:《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人民法院报:《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热&&&&&
【字体: 】
人民法院报:《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作者: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政策法规来源:人民法院报&&&&点击数:4739&&&&更新时间:
&&&&  近年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相当猖獗,呈现出领域广、规模大、案值高、危害烈的特点,成为危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毒瘤。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活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但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而且伪劣商品流出国门,严重败坏国家声誉,危及我国改革开放大业。
&&&& 从执法实践看,每年都有大量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件被查处,仅去年10月26日至今年2月上旬,全国行政执法机关共立案查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件22万件,货值金额55亿元,但是真正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定罪判刑的较少。全国法院审理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1999年仅有275件,2000年为345件。究其原因,主要是立法规定比较原则,有关部门对法律规定的理解存在分歧等。为适应司法实践需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
&&&& 一、关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行为方式的界定和鉴定问题
&&&& 《解释》第一条前四款对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a在产品中掺杂、掺假、a以假充真、a以次充好、a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四种行为方式进行了界定。
&&&& (一)关于a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从字面上看,所有在产品中掺入杂质或者异物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a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但这样解释,诸如在一吨大米中掺入一把沙子等情节显著轻微的行为也就被包括进去,显然覆盖面太过宽泛。从立法本意考虑,我们理解,刑法打击的重点,应该是该种行为的结果,即a致使产品不符合质量要求,降低、失去应有的使用性能。其中,产品的质量要求有些由法律、法规规定,有些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有些由产品或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以及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
&&&& (二)关于a以假充真。我们理解,以假充真本质上是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的行为。例如,以萝卜冒充人参,以土豆冒充天麻等。
&&&& 有一种意见认为,假冒他人的品牌、产地、厂名、厂址的行为,也属于a以假充真,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也应该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我们理解,第一,刑法规定了侵犯注册商标和注册商标标识的犯罪,而没有规定侵犯品牌、产地、厂名、厂址的犯罪,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三条也没有规定对侵犯品牌、产地、厂名、厂址的行为a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就是说,立法者认为侵犯品牌、产地、厂名、厂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没有侵犯注册商标和注册商标标识的社会危害性大,尚不足以动用刑法惩处。第二,如果将侵犯品牌、产地、厂名、厂址的行为解释为a以假充真,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对这种行为判处的刑罚,将远远高于对侵犯注册商标和注册商标标识犯罪判处的刑罚,造成量刑上的轻重失衡,与立法本意不符。第三,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对于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构成犯罪的行为,如果假冒产品的质量合格,应认定为侵犯注册商标的犯罪;如果假冒产品的质量不合格,则应当认定为属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中的a以次充好,而不是a以假充真。
&&&& (三)关于a以次充好。一般来说,以次充好,是指以质量差的产品冒充质量好的产品的行为,也即以低等级、低档次产品冒充高等级、高档次产品的行为。在实践中大量发生的以残、次、废的零配件组合、拼装后冒充正品的行为,以及以旧的零配件组合、拼装后冒充新的产品的行为,是这次a打假斗争的重点,也属于以次充好,《解释》对此进行了强调。
&&&& (四)关于a不合格产品。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a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2)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3)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该款是对产品质量的总的要求,因此,《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a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产品。
&&& 对此,有的同志提出:对不合格的产品要作必要的区分,有瑕疵的次等品只要标明情况也是可以销售的,只有在卖的时候才能知道是否冒充了合格产品,因此,应将在仓库中查获的不合格产品与在销售环节查获的不合格产品区别开。我们理解,次等品根据规定只要标明质量状况是可以销售的,只有冒充没有瑕疵的产品时才是a不合格产品。如果在仓库中查获,其尚未a冒充,自然不属于伪劣产品。但是如果已经实施了a冒充的行为,则属于不合格产品。
&&&& 在查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过程中,对于某些行为是否属于a在产品中掺杂、掺假、a以假充真、a以次充好、a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可能无法直接判断,这就涉及鉴定问题。对此,应该委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例如,产品质量法第十九条规定:a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法律、行政法规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标准化法第十九条规定:a县级以上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检验机构,或者授权其他单位的检验机构,对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进行检验。法律、行政法规对检验机构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处理有关产品是否符合标准的争议,以前款规定的检验机构的检验数据为准。
&&&& 二、关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金额标准问题
&&&& 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百四十九条的规定,生产、销售伪劣商品,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以上的行为构成犯罪。但是,各地在查处案件时,由于种种原因,在绝大多数案件中能够查到的仅仅是伪劣商品本身,而难以甚至根本无法查清伪劣商品的销售金额,致使大量案件无法以刑事案件立案侦查,无法进入刑事司法程序。
&&&& (一)关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销售金额问题
&&&& 关于销售金额,《解释》第二条第一款作了明确规定,即a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的‘销售金额’,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全部违法收入,不应该扣除成本及各种费用,包括所得的和应得的两种违法收入。前者指行为人出售伪劣商品后已经得到的违法收入;后者指行为人已经出售伪劣商品按照合同或者约定将要得到的违法收入。
&&&& (二)关于伪劣商品尚未销售时的金额标准问题
&&&& 为妥善、有效解决司法实践的困惑,《解释》第二条第二款规定:a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的三倍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我们理解,这样规定的主要理由是:第一,社会危害性方面。生产者、销售者生产、购买伪劣商品的目的,就是为了销售。已经生产和购买后准备销售的行为,其社会危害性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对这类行为中情节严重的情形也不定罪处罚,将会使绝大多数的制假、贩假的人逃避法律追究。第二,刑法理论方面。根据关于既遂、未遂标准的刑法理论,既遂是指行为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的行为;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实施完毕刑法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据此,生产、购买伪劣商品,尚未来得及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的行为,应认定为属于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未遂状态,应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未遂)定罪处罚。第三,法律规定方面。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这一罪名,如果机械地以销售金额认定是否构成犯罪,则刑法条文规定的生产伪劣产品罪则毫无意义。如果对尚未销售的生产者仅因没有销售金额就不追究,显然与立法本意不符,也不利于打假工作的开展。采用货值金额可以解决打假斗争实践中存在的难点。此外,2000年7月修改后的产品质量法在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违法行为进行罚款处罚的规定中,也采用了a货值金额的提法。第四,法律适用方面。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了四个不同的量刑幅度,有四个不同的销售金额,因此,《解释》这样规定有利于司法部门根据伪劣产品货值金额的具体情况适用不同的量刑幅度。
&&&& (三)关于货值金额的计算方法问题
&&&& 产品质量法第七十二条规定: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计算。《解释》第二条第三款据此作了规定。至于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问题,应当按照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1997年4月22日联合发布的《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计办[1997]808号)的规定,委托指定的估价机构确定。
&&&& 三、关于两个a足以的鉴定问题
&&&& 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的前提,分别是行为a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a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这就涉及对两个a足以进行鉴定的问题。
&&&& 2001年2月28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五条规定:a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管全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药品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药品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第六条规定:a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承担依法实施药品审批和药品质量监督检查所需的药品检验工作。据此,我们理解:生产、销售的假药是否a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应由经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鉴定。《解释》第三条第一款对此进行了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三十六条规定:a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可以确定具备条件的单位作为食品卫生检验单位,进行食品卫生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据此,我们理解: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是否a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应由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机构进行鉴定。《解释》第四条第一款对此进行了规定。
&&&&  四、关于有关罪名的情节认定问题
&&&& 刑法在关于第一百四十一条生产、销售假药罪,第一百四十三条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第一百四十四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第一百四十五条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等四个罪名的规定中,分别将a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a后果特别严重、a情节特别恶劣等情形作为加重处罚的量刑幅度。我们理解,这些情形都是关于对人体健康危害结果的规定,相互之间应该存在可比性和一致性,司法解释应该反映这种危害结果上的可比性和一致性,所以,在《解释》的有关条文中,对于危害结果的有关情形进行了大致相同的规定。
&&&& 需要注意的是,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了三个量刑幅度,但其中没有规定已经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但尚未造成人员伤亡时的法律适用问题。我们理解,已经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造成众多人员中毒的,可根据中毒人数的多少、中毒程度的轻重,分别认定为对人体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后果,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其他特别严重后果,适用《解释》的有关规定处罚。
&&&& 五、关于购买、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行为的定性问题
&&&& 一段时期以来,因购买、使用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而导致的医疗事件频频发生,对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我们理解,对于这种行为应当以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定罪处罚。《解释》第六条第四款对此进行了规定。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从事经营性服务的医疗机构或者个人,其购买、使用医用器材的行为属于以牟利为目的的经营行为,与销售医用器材的行为无异。如果其明知是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而购买、使用,那么,其主观上就具有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的故意,在客观上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时,完全符合刑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的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的构成要件,就应当以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定罪处罚。第二,产品质量法有类似规定。产品质量法第六十二条规定:a服务业的经营者将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二条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用于经营性服务的,责令停止使用;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使用的产品属于本法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的,按照违法使用的产品(包括已使用和尚未使用的产品)的货值金额,依照本法对销售者的处罚规定处罚。
&&&& 六、关于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
&&&& 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犯罪,以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重大损失、特别重大损失作为定罪处罚的标准。我们理解,农业生产的产值较低,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关系社会治安的稳定,因此,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犯罪活动,比生产、销售一般伪劣商品的犯罪活动具有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与此相适应,其定罪量刑的标准应该比生产、销售一般伪劣商品犯罪活动的标准更为严格。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定罪量刑起点标准一般以二万元为宜,同样,分别一般以十万元、五十万元作为使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特别重大损失的起点标准。
&&&& 七、关于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
&&&& 刑法第四百一十四条规定了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我们主要考虑到,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主要发生在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中,而该罪的第一个量刑幅度是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这样便于司法实践操作。同时,《解释》也考虑到高检在《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中制定的关于该罪的立案标准,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放纵依法可能判处a二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作为a情节严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之一。
&&&& 关于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的主体问题,有人认为,根据刑法第四百一十四条的规定,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对象是a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而行政机关没有查处犯罪的职责,所以,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的主体,不能是行政机关。我们理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等行政机关,属于法定的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行为负有查处、追究职责的机关,而且,从刑法第四百一十四条规定的犯罪制售伪劣商品犯罪的行为方式看,也只有这些机关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司法工作人员不依法追究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可按照徇私枉法罪定罪处罚。
&&&& 八、关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共犯问题
&&&&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在全国许多地方已经出现规模化、集团化、地域化的特征,制假村、制假协会等早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对此,符合犯罪集团特征的,要依法认定为犯罪集团。但是,各地在查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活动时,对于虽不直接参与制假,但明知他人制假仍为他人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许可证件,或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运输、仓储、保管、邮寄等便利条件,或者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人员,往往感到无法定性处理。我们理解,该些行为人主观上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犯罪人具有共同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故意,客观上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犯罪人提供了便利,该种提供便利的行为属于共同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一部分,所以,对此完全可以认定为事先通谋型的共同犯罪。
&&&& 九、关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想象竞合问题
&&&&这主要是指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时,可能同时构成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或者构成非法经营罪的问题。
&&& &(一)可能同时构成侵犯知识产权罪的情形
&&&& 生产、销售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伪劣商品构成犯罪的行为,既构成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又侵犯了他人的注册商标权,构成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对此,根据刑法理论关于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的原则,应按照处罚较重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定罪处罚。
&&&& (二)可能同时构成非法经营罪的情形
政策法规录入:&&&&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政策法规:
下一篇政策法规: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政策法规
没有相关政策法规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