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出生在叙利亚战争难民 战争让你成为难民 有一群狂妄的中国人说叙利亚战争难民人是什么东西绝不接收留 你会怎么想

叙利亚人为何要当难民 外媒:原因找到了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大马士革人说,很多事情已见怪不怪。眼窝凹陷的孩子们在餐馆和咖啡馆外乞讨。就在几英里外,“伊斯兰国”正在与政府军和民兵激战;伤寒症已在耶尔穆克难民营内大面积爆发。斩首和投掷油桶炸弹已成为这个四分五裂国家的一道“风景线”。
英国《卫报》网站9月8日发表题为《“所有人都想离开”:希望破灭驱使叙利亚年轻人前往欧洲》的报道称,今年23岁、说话轻柔的苏海勒看不到叙利亚未来的希望。这名电视工程师东拼西凑了约2500美元作为路费,去欧洲寻找新生活,从而逃离这场永无尽头的战争。
苏海勒说:“我想改变生活,但在叙利亚我找不到任何办法。”
2011年3月,在苏海勒18岁时,叙利亚爆发了反对巴沙尔总统的动乱。从此,苏海勒的生活就被血腥冲突主导着,这场冲突已夺去25万人的生命。400万叙利亚人已外逃,还有650多万叙利亚人在国内无家可归。在政府军控制的大马士革,叛乱分子放置的汽车炸弹每周都会炸死大量平民。8月中旬,政府军炸毁了杜马附近的一个露天剧场,造成250人死亡。
报道称,大马士革人说,很多事情已见怪不怪。眼窝凹陷的孩子们在餐馆和咖啡馆外乞讨。就在几英里外,“伊斯兰国”正在与政府军和民兵激战;伤寒症已在耶尔穆克难民营内大面积爆发。斩首和投掷油桶炸弹已成为这个四分五裂国家的一道“风景线”。
苏海勒说:“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压力。我每月挣10万叙利亚镑,但我需要20万叙利亚镑才能维持生计。第二个原因是战争使得在大马士革生活受到很多限制。我正在设法找到5、6个朋友,一块去德国。是的,这很危险。但在这里生活更危险。”
他的3个好友都在服役时阵亡——哈桑死在巴尔米拉,萨米尔和萨利姆死在南部城市德拉。因为是家中独子,苏海勒被免除了义务兵役,但他确实考虑过响应政府征召志愿兵的号召——“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这一标语海报贴满了大马士革的大街小巷。
报道称,收到征召书往往会激起更多人的离开并引发争议。21岁的学生努尔就希望离开叙利亚,但他的双胞胎哥哥却希望留下来。护士阿纳斯原本希望自己的孩子留在国内,但在儿子萨利姆找到逃亡巴西的方法后,她转变了态度,变卖了自己的金首饰,给儿子做路费。在偷渡美国失败后,她的儿子现在待在一家收容所里。
她说:“我并不希望儿子离开,但我听说邻居家的孩子被迫击炮、汽车炸弹炸死后,我屈服了,同意他离开。”
不断膨胀的难民潮成了永无止境的话题和一些冷笑话的笑料。一名妇女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我可以免费教打算逃亡欧洲的叙利亚人学游泳。”另一名网友发帖戏称,朋友们在德国或在希腊小岛上会面比在大马士革街区更容易些。
报道称,自嘲式幽默显然是缓解抑郁情绪的一种方式。一名中年女商人说:“每周我都有一名同行会离开叙利亚。他们变卖房子、土地、汽车,筹集路费。这个国家正在流失青年人。”而且流失的步伐似乎正在加速。律师阿纳斯·朱达说:“移民潮才刚刚开始。”朱达一直在敦促西方与阿萨德合作打击“伊斯兰国”。
那些离开叙利亚的人并不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是被几乎看不到改变希望的局势所迫。苏海勒认为阿萨德是领导叙利亚的最佳人选。他还补充说:“所有人都希望离开,在被‘伊斯兰国’控制的地方情况更糟糕。他们是宗教狂热分子和杀人犯。如果你不祈祷,他们就会用鞭子抽你。”
报道称,现在,大马士革出现了一种新产业——为希望逃亡的叙利亚人提供建议的“服务商”。在过去几个月中,律师阿德南已帮助16人离开叙利亚,还有22人在排队等待离开。人数最多的一组年龄在17岁至25岁之间,其中包括即将毕业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不过,阿德南也有一些较为富裕的客户:一名30岁左右、居住在大马士革安全地带的政府部门负责人,还有一个人以5000美元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爱车,这笔钱足够其舒舒服服地离开叙利亚。
阿德南说:“离开叙利亚已越来越容易。费用也降低了,但驱使人们离开的原因却没有改变。”
责任编辑:胡璇绚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搜索结果,中国搜索呈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9月9日,丹麦与德国边境的E45高速公路上,一名丹麦警察与一名难民小女孩正在玩游戏,小女孩显得非常开心。这几张丹麦的帅气男警与叙利亚难民小女孩玩耍的照片,抚慰了不少人受伤的心。
外媒称,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钢琴诗人”萧邦、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传奇式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难民出身。
近日,为逃离无情战火,成千上万中东难民离开家乡,涌入欧洲寻求庇护,处境让人相当心疼。有网友拍下几张丹麦帅警察陪着叙利亚难民小女孩玩耍照片,超温馨的画面让人相当感动。
在会员国意见分歧,部分会员国拒绝接受难民配额下,欧洲联盟司法与内政部长会议未能对强制重新安置难民政策达成决议。
本次欧洲难民潮中每一个颠沛流离的人对自己下一秒钟的境遇都是担忧的,即便到了布达佩斯火车东站,他们也无法平复心情,因为一路上他们担惊受怕,甚至亲眼看到同行的人死去。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国搜微视频BBC 决心让你当一回“叙利亚难民”
2011 年叙利亚内战爆发,黑夜中的地中海上就出现了各式各样完全超载、装满难民的小木船、橡皮艇,躲开各种海关的检查偷偷前行。而它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彼岸的欧洲国家,同时也是他们改变人生的一丝希望。
但这注定不是一次简单的旅程:黑夜中一点光亮也没有;海浪直接拍打在人的脸上;因为搭载人数过多甚至还有倾覆和沉没的风险;即便靠近目的地,也还要和对方的边境守卫队对峙。这对船上的每个难民必然都是一个忐忑不安的夜晚。
想要描述出难民的真实感受,文字明显是无力的。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虚拟的世界中完整的体验一次。
最近 BBC 就在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开场上发布了三部“纪录片”,其中就包括了一个目前体验最为“真实”的叙利亚难民项目“We Wait”。
看一百次报道,不如当一次难民
以下为“We Wait”的故事情节:
一片漆黑的夜里,地中海上一个小岛的沙滩上零零星星坐着几个来自叙利亚的一家老小,身边只有极微弱的灯光,而且都穿着救生衣,因为他们在等船。
而在地平线远处,依稀可以看到对岸的灯光。那些灯光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希望,只要到达了那里,他们就真正的到达了欧洲。那里有收纳难民的政策,同时还有各种慈善组织和好心人接纳他们,也是美好新生活的开始。
但是首先,他们需要跨过眼前这片黑暗。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这并不是他们的第一次“尝试”,这条黑暗的路上会穿越土耳其和希腊的海域,如果他们遇到了土耳其的海岸警卫队,他们就将被遣返;但如果他们能够遇到希腊的海岸警卫队,他们就能被救助回希腊。
但很可惜,预见土耳其人的几率远比希腊高。主视角所在的这个家庭 5 天前的一次尝试就被土耳其海岸警卫队拦了回来。
当时他们的橡皮艇正在一片黑暗中开足了马力向对岸开去,船上有人在祈祷,有人沉默不语,之前被抓过的人默念“这次千万不要被抓”。
就在这时,橡皮艇旁边突然亮起一道强光,船上的人几乎都睁不开眼。大家意识到决定命运的时刻又来了,但是没有一个人能看清对面究竟是哪一国的执法船。
对面的高音喇叭也异常刺耳,重复着警告性的命令“停止前进,把你们的引擎关掉!”。结果最终事实证明这次他们又遇上了土耳其人。他们唯有折返,重新找机会进行下一次尝试。
多次尝试都不成功,很多难民的心中都充满了绝望,他们早已被多次的奔劳折腾的够呛,但面对这最终的障碍,唯有继续尝试一条路。
他们甚至在路上遇见过正在下沉的别的船,那些水中的难民对着救命稻草大声呼喊,但是橡皮艇上也基本没有位置了,船上说不救的人也比说救的人多,最终他们选择了视而不见。
看过了很多相关报道的我,在虚拟的世界中再次体验难民的焦躁、忐忑、失望、恐惧,不由得心生恐惧,同时心中对战乱让他们不得不颠沛流离充满了同情。
绝不只是一个全景视频那么简单
如果你是一名“游戏迷”,“We Wait”在你眼里也许看起来就像一个单机游戏里面的过场动画,只不过更长,更黑。
同时因为它跟游戏一样并非预先录制,而是通过显卡运算实时生成,所以硬件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播放,硬件的条件基本与 Oculus 官方的推荐配置持平:
显卡:NVIDIA GTX 970 / AMD 290 同等或更高
CPU:Intel i5-4590 同等或更高
内存:8GB 及以上
系统:Windows 7 SP1 及更新
其他:两个 USB 3.0 接口;支持 HDMI 1.3 视频输出
其次“We Wait”故事取材于整个故事取材于 BBC 对叙利亚难民的大量真实采访和报道,完整的讲述了一个叙利亚难民家庭第二次尝试偷渡地中海逃往希腊的经过。
制作方是来自英国的 Aardman Digital,它制作的定格黏土动画电影非常出名,其中就包括“超级无敌掌门狗”系列。值得一提的是,“We Wait”同样也是 Aardman Digital 的第一次 VR 制作尝试。
当被问到制作这样一个“纪录片”,与普通的游戏以及交互作品有什么不同时,Aardman Digital 制作人 Ben Curtis 表示:
因为对硬件有一定需求,所以我们的注意力全部的放在了目标上:如何让用户融入一个特定的地点和时间,并且让他们真正有所体会。
整个开发团队在报道之外也深入的去体会了难民在故事中的状态,然后利用来自 Noitom 的 Preception Neuron 直接将人的动作转化为虚拟世界中的人像动作,这也使每个角色的动作特别流畅而且真实。环境音乐方面,开发团队也不马虎,直接采用了立体感更强的 3D 音乐。
这一堆技术堆砌下来,最终我们就获得了一个高度仿真的叙利亚难民渡海前往希腊的旅程,而且远比文字、图片、普通视频更加有沉浸感。
图片节选自
正如爱范儿(微信号:ifanr)主笔 Odin 之前的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
一般的舞台下,导演可以直接用镜头来突出这个重点;但在 VR 舞台下,导演只能单纯的透过敍事手法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包括声音(GIF 档案没有收录呕吐声)、演员的眼神和动作等,否则观众就完全错过了这个重点,戏就连不上了。
在“We Wait”中,BBC 和 Aardman 也做了一些尝试:如果你的举动会和其他角色形成互动比如目光相对时的躲避,起立转身时的询问对话等);同时还在场景中利用了一些非常独特的手法,比如通过手电筒光引导用户朝指定的方向看,从而实现剧情的延续。
这种全面拟真化的交互设计,比普通视频中的角色与观众“对话”还要更加直接,从而真正打破戏剧世界的“第四面墙”,创造出观众可以进入的入口。
VR,让你成为新闻和历史的“亲历者”
这三部“纪录片”并不归属于 BBC 普通纪录片之列,而是由 BBC Taster 一手打造。而后者则可以说是 BBC 的一个“实验室”,里面包含了各种新奇的创意,而 360 度全视角 VR 视频作品占了绝大多数。
但“We Wait”上线几天已经获得了 28 次打分,总分高达 4.5 分,可见大家对它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虽然“We Wait”的人物建模和画面细节依然非常粗糙,但是却将难民所亲历的那个忐忑不安的黑夜,淋漓尽致地展示在了离你眼镜最近的 VR 眼镜之上。
当然,这种方式在带来冲击之余,在投入上明显更多,从事实采集(文字、图片)、情景建模、动作捕捉、再到最终合成视频,不但耗时很长,而且成本数倍于普通的视频。但 BBC 的尝试无疑是一次里程碑,代表越来越多媒体正在思考,如何利用 VR 交互技术的优势位置,来改变新闻和历史的呈现方式。
从“We Wait”这个例子来看,更多的时间和资源需求使得这样独立制作的 VR 内容不可能全面铺开,更加简易而方便的 360 度 VR 视频仍将是主流的升级方案。但是对于一些已经发生,甚至当时没有实际视频留存的历史事件来说,“We Wait”的方式将会是一次观感的“飞跃”。
试想,如果我们能时不时用 VR 将人类历史的惨痛教训(战争、歧视、暴恐)过一遍,又哪里会出现那么多的重蹈覆辙呢?
我们要更多:从沉浸到完全融入
在爱范儿(微信号:ifanr)主笔 Odin 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完整的剖析了 VR 正在如何对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戏剧产生变革性的影响:
舞台,可以说是话剧的最基本要素,而 VR 技术就将这个最基本的要素完全倒置,成为整个戏剧学的最大挑战:演员被扯下神坛,舞台的中心点变成了观众。
VR 对于戏剧来说改变的只是观众和演员的位置,而在“We Wait”中观众实际已经变成了纪录片中的“参与者”,从观看一个故事变成了体验一个故事,而后者明显来的更加深刻。
随着更加先进的图像渲染、动作捕捉技术的出现,这种形式的质量会有所提高,同时成本也会有所下降,最终实现随时随地的全息录像功能。让人们真正的 0 距离去了解世界。
届时,叙利亚难民危机这样的事件或许将会带来更大范围的共鸣:发生在难民船的事,也同时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有好的产品或者项目希望我们报道,猛戳这里
344文章总数
全新爱范儿 App 现已适配
Android 及 iPhone
使用微信扫码关注爱范儿微信公众号
关注爱范儿微信号,连接热爱,关注这个时代最好的产品。
想让你的手机好用到哭?关注这个号就够了。
关注玩物志微信号,就是让你乱花钱。4088099,这是最新逃离叙利亚的难民人数
  9月6日,希腊,自土耳其出发的难民穿越爱琴海抵达莱斯博斯岛。从土耳其渡海抵达欧洲,成为叙利亚民众的主要逃亡路线。原标题:强渡地中海 生死逃亡路
  4088099,这是联合国难民署最新公布的逃离叙利亚的难民人数。
  自从2011年3月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700多万民众流离失所,其中300多万难民逃到叙利亚的邻国土耳其、黎巴嫩、约旦和伊拉克,数十万难民逃往欧洲。
  回不去的家乡,留不下的欧洲,无法跨越的地中海,一头是乡愁,另一头却是生死未卜的命运。叙利亚民众的美梦与热望被战争摧毁,他们中有的人在叙利亚通往欧洲的颠沛流离中永远离开,有人历尽艰难幸运地获得安顿。
  难民,是他们无法选择的身份,能否获得重生,却取决于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怜悯。
  【战火】
  中产生活瞬间被粉碎
  叙利亚战争爆发前,穆罕默德是一个成功的男人,他有一幢大房子,一家电子商品商店,还有一栋房子用来出租。此外,他还拥有一个有7个孩子的幸福家庭。
  战争开始后,穆罕默德放弃事业带着家人逃往黎巴嫩。对他来说,曾经的中产生活就像一场梦。由于走得仓促,他们什么都来不及带走。现在,穆罕默德一家和5个亲戚一起挤在黎巴嫩一个农场的帐篷里。
  这个帐篷是用废弃的包装袋和硬纸板拼成的,地面是泥地,厕所就是一个大坑。这里没有水电、也没有暖气。眼看着天气越来越冷,穆罕默德却没有足够的钱给孩子们买一双暖和一点的鞋,只能让孩子们继续穿着凉鞋。
  自从叙利亚战争开始以来,平均每天会有200多人丧生。相比离开祖国的400多万难民来说,近600万难民依然被困在叙利亚境内,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
  17岁的瓦拉曾经有个幸福的家庭。她回忆说,2011年4月一天晚上,她正在家里跟父母一起准备吃晚饭,突然,所有的灯都灭了,房子陷入黑暗中。过了一小会,天空重新亮起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在附近响起,与之相伴的还有邻居们的尖叫声,“就像死神围绕在我们周围”。
  2011年4月底,随着空袭越来越频繁,瓦拉家的房子被炸毁了,父母带着她搬到祖父母家中避难。在祖父母家,她们住了一年半,9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2012年年底,瓦拉祖父母家的房子被炸毁,两名亲人在爆炸中死亡。现在,瓦拉的父母准备带着她逃往约旦,至少在那里,他们一家人能不用担惊受怕地生活。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叙利亚难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