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告诉你来告诉下工资到手能有多少

人民日报谈“人才难留”:有人月薪6万到手才3万多
[摘要]制造业企业高层次“蓝领”的缺口很大,但是根据城市现行规定,他们往往很难落户。有企业高级研发人员月薪达6万元,但扣除“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后,实际到手才3万多元。一位曾在国外留学、拥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回国后只评上了助理研究员。漫画作者:蔡华伟近日,本报记者对四川省成都市和绵阳市、河南省郑州市和洛阳市、浙江省杭州市和宁波市的121家企业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不少企业反映,创新中遇到“人才瓶颈”,在培养、引进、评价、激励人才和人才流动等方面,鼓励创新的人才政策落实还不是很到位,导致人才请不来、留不住,企业创新借不上人才的力。人才难引户口、子女上学、出入境管理等难题,都是限制人才流动的“拦”■制造业企业高层次“蓝领”的缺口很大,但是根据城市现行规定,他们往往很难落户“高校去了不少,招聘会也没少开,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杭州力太科技是一家工业物联网企业,市场总监吴赞说,高校里的专业对不上企业的需求,企业要花不少时间来培养人才,甚至还要承担自己培养的人才流失的风险。“创新需要一个健全的人才体系,要会动脑,更要会动手。”宁波永新光学董事长毛磊说,他们企业的技师、工程师缺口在70%以上。在精密光学加工、玻璃研磨等关键环节,必须靠手工。一些工艺上的创新,技师发挥的作用更大,但目前国内职业教育很难解企业创新之渴。一方面是人才难觅,另一方面是有了人才引进不易。除了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水,户口、编制、档案、子女上学、出入境管理等“后勤保障”问题,都是限制人才流动的“拦路虎”。中西部地区的很多企业都表示,一流人才投奔一线城市,二流人才去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成了人才“洼地”。“我们算文创产业,在郑州,月薪1万元算是高的,但在北京,1万元就是起步的薪水,高薪比比皆是。”河南华冠文化负责人梁兴深有感触:“收入低、人才引不进来,我们就只好琢磨着搬到一线城市去,这样一来,公司的成本将增加不少。”洛阳瑞泽石化副总经理王志中说,“一般人才问题好解决,顶尖人才奇缺。以我们正在开发的某项技术为例,有位海归博士有这方面的技术,可让能耗降低30%、投资成本降低60%,对企业来讲完全是颠覆性的。但以洛阳的条件,很难吸引这位博士过来,只能以合作开发的形式来推进项目。由于专家来的次数有限,项目的进展也比较缓慢。”“落户难”则让地处大城市的企业觉得“有心无力”。“制造业企业高层次‘蓝领’的缺口很大,但是根据城市现行的落户条件,往往解决不了他们的户口问题。不能安家落户人家就不愿意来。”一位东部制造业企业负责人无奈表示。编制是人才流动的一道屏障。中电科海洋电子总经理连雪海说,缺少体制内外身份自如转换的“旋转门”,让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心里总是“犯嘀咕”,这限制了他们参与企业创新。他建议设置“过渡期”和“缓冲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企业创新活动中去。对于在原单位取得的职务发明和专利,要有相关的制度设计,避免产生知识产权纠纷。“我的工作签证期限只有一年,年年都要重新办理,耽误了不少搞研发的时间”……调查中,时不时能听到,由于在开办银行卡、买房、出入境、子女就学等方面受到一些限制,不少“海归”人才缺少归属感,也导致创新的热情不太高。人才难留研发人员税负过重,企业“压力山大”■有企业高级研发人员月薪达6万元,但扣除“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后,实际到手才3万多元引来了人才,不见得就能留住人才。“人才现在是企业创新中的最大瓶颈”,洛阳一家新能源企业负责人说,“洛阳本身就不如大城市吸引人才,国企的工资待遇又受制约,既受工资总额的限制,还要考虑工资结构平衡的问题。我们企业骨干一级带头人补贴才6000元,而奖金待遇给技术骨干提高了,其他人就得降。”这家新能源企业下属的技术研究院院长年前刚辞职,对企业来说是不小的损失。企业负责人说,新进入能源行业的企业往往有资本助力,给个2倍、3倍的薪酬,就把技术骨干挖走了,不少民企还给高端人才开出了股权激励的条件,但是到了国有企事业单位这里却很难实现。“相比民企,我们确实很被动。”“我们是国有控股企业,人才问题特别突出,新人难进,‘老人’难留。走的人有的为了待遇,有的为了孩子。我们搞的是系统工程,一个型号要上百人才能做完,人才流失的影响很大。”洛阳凯迈测控副总工程师张从霞深有同感。其实,民营企业人才“失血”一样严重。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志明告诉记者,“同行来挖人,企业几乎没有办法阻止,只能吃‘哑巴亏’。工资稍微高一些,掌握了技术的工人可能就会‘跳槽’。现在一些制造业企业一般技师的流动率都在10%以上,企业承受了很大压力。”调查中,许多企业强调,目前吸引和激励人才主要还是依靠提高工资待遇,但现有的一些税收制度安排往往不利于企业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研发人员税负过重,企业‘压力山大’,拿什么激励人才创新?”“目前国家鼓励创新的税收优惠主要还是在企业所得税方面,而影响高级研发人员收入的重要因素是个人所得税。”杭州一家云计算企业的首席运营官说,他们的团队成员不少是从美国硅谷回国的资深工程师。其中高级研发人员的月薪达6万元,但扣除“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后,实际到手的才3万多元。这种情况在“轻资产、重人才”的IT行业比较普遍。人才难“升”人才评价标准没有考虑企业实际需求,有的规定甚至直接把企业研发人员关在门外■一位曾在国外留学、拥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回国后只评上了助理研究员对企业中的创新人才来说,薪酬固然重要,但个人的上升渠道和发展空间也影响着创新的积极性和持续性。调查中记者发现,职称是反映企业人才境遇的一个典型缩影。一些受访企业表示,职称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对企业搞创新也十分重要。评定高新技术企业、申请项目、申报资质时,都会要求企业有多少高级工程师。研发人员职称情况是企业申请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必要条件。“比如我们要申报河南省的重大专项,就要求有正高或副高职称的人参与,有些项目还对参与的人数有要求,这是一个基本的条件。”洛阳一家制造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部长说。许多企业反映,现有的人才评价标准主要是针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制定的,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企业的研发人员很不公平,有的规定甚至直接把他们关在了门外。“职称是一张‘通行证’,没有它有些‘游戏’就参与不了。而目前民营企业很难进入职称评定体系,也缺少相对固定的申报渠道。”四川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总监表示。河南一家生物公司拥有150多名硕士、10多名博士,但都面临职称评定的问题。“我们的研发骨干评职称时很吃亏”,该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从美国引进一位领军人才李博士,在知名大学和跨国公司都工作过,回国后担任企业研究所所长。在大学里,李博士发表过多篇SCI(科学引文索引)的文章,但到了企业,我们只需要他的科研成果对产业发展作出贡献,需要的是成果转化后的经济效益。因此他只在地市评上了助理研究员,这和他本人的能力、水平和学术地位是不相符的。”调查中还发现,目前的职称评定还是沿用一些“老办法”,只看学历出身,不看实际贡献。对来自生产和创新一线的人才重视不够。从事网络安全领域的杭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人员中不少是自学成才的网络安全专家,过去的职业不尽相同,有的曾是妇产科医生,有的当过汽车修理工。因为不符合人才评价的学历要求,他们评职称的难度很大。“虽然收入不低,但依然缺乏职业荣誉感。”安恒信息副总裁冯旭杭说。不少企业认为,目前以职称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评价体系过于单一,需要针对不同类别人才设立不同维度的指标。企业研发人才的评价标准和高校、科研院所应该是不同的,应更侧重于成果转化和应用。既然人才千差万别,人才政策也就不能“一刀切”。(本报记者谷业凯、余建斌、赵永新、冯华、蒋建科、喻思娈、刘诗瑶)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zoecjyang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每月到手工资9000多 为何攒下的钱却很少?
能挣钱不算本事,能攒住钱才算本事。
那天晚上值班,有个用户(暂且叫她思思)过来跟我讲述了自己当前的困惑。
从毕业到现在工作有两年多了,每月的到手工资9000多。没记过账,每月的开支能控制在4000以内。不用租房、不用还车贷、房贷,爸妈也不用自己供养,这种“无压力”的生活让身边的很多北漂朋友很羡慕……
但那天心血来潮算了一笔账,思思才发现工作两年多以来,真正攒下的钱只有3万出头,心情顿时就不好了。
我也在投资理财,为什么账户里的钱却不见多呢?――这就是思思的困惑。
于是,规划君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听说过“拿铁因素”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对夫妻有每天早起,外出一人喝一杯拿铁的习惯。后来一位金融顾问告诉他们,每天喝两杯拿铁的花费一共70元,一年就是25550元,30年就是76.65万元!这就是“拿铁因素”效应。
拿铁因素,指的是生活中的那些非必要开销,比如上面那对夫妻每天一杯拿铁咖啡、还有看到电商打折就赶紧囤货、闲来无事逛某宝时发现的爆款、付了钱却并未真正使用的健身卡……
这些开支看似不起眼,也不会造成财务压力,但经年累月下来,数额也是不可小觑的。这些“拿铁因素”,足以掏空你的钱包。
所以,结论1就是:
很多人攒不下钱并不全是因为挣得少不够花,往往是不能理性消费。见到喜欢的就买,而且不在乎几十或者几百块钱的支出,长此以往,恐怕会成为财务质变的重要因素。
想把“拿铁因素”扼杀在萌芽里,那就定期检查自己的消费情况吧。
Ps: 对“拿铁因素”感兴趣,大家可自行百度
你在盲目投资吗?
很多人总以为,只要我投资理财了,资产就一定会增值。醒醒吧,那是梦。投资产品并非越多越好,盲目理财,也是导致资产缩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难道投资也有错吗?
投资没错,但盲目投资是大错。市面上的产品多如牛毛,五花八门的投资类别更是眼花缭乱。我相信,而且99.99%的敢肯定,很多人对自己投资的领域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看到其他人都在理财,被安利了很多励志故事后,便立即随大流跟着投资。什么基金、股票、贵金属、P2P等等,可谓要什么有什么。
我们对产品仅仅了解个大概,是远远不够的。自认为懂了投资,其实也只是明白了一些很浅的道理,比如储蓄有多么重要、什么是基金、理财不要把钱放在一个篮子里等等。但具体到实操,“纸上谈兵”肯定行不通。
所以,结论2就是:
分散投资本没错,但别过火。否则有点儿风险,毛爷爷说没就没。并且要抛弃羊群心理,投资是自己的事,多学多看,自己做决定,而非问别人自己到底该不该买。
你真的把攒钱当回事儿吗?
有时候不是你没有能力攒钱,而是你根本就没有攒钱的决心。
很多人对于攒钱,心里默认的公式是“收入-支出=储蓄”,抱着“先花着,到月底看剩下多少攒多少,没有就算了,反正有钱的时候就享受,不能苦了自己”的心理。所以这类人,攒不下钱再正常不过了。
不储蓄,也不记账,往往在遇到用钱的时候,就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真抓瞎了,束手无策;二是不顾一切的缩减支出,然后一夜回到解放前,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所以,结论3就是:
没把攒钱当回事儿。如果把“收入-支出=储蓄”的公式,换成“收入-储蓄=支出”,工资到手,先把下决心要攒的钱存起来,剩下的当作支出,不信你攒不下钱。
想攒钱,可以按我说的做:
思思每月至少有5000块钱用于积累资本。
★如果拿出其中的2000元开始基金定投,年末的总储蓄金额就有2.4万元;
★拿出2000块钱放在正规平台的P2P里,年末的总储蓄金额同样有2.4万元;
★剩下的1000元,可以放在货币基金里,作为可灵活运用的现金储蓄。年末的总储蓄金额为1.2万元。
这样,不算中间的投资回报、工作奖金以及加薪的部分,一年下来至少攒够6万元。如果再算上投资收益,保守估计一下,利息也能有3500块钱。跟当前相比,一年攒钱量比两年储蓄的两倍还多!
换一种心态对待攒钱,换一种方式开始攒钱,或许在第二年、第五年乃至下一个十年,会有完全不同的收获。
能挣钱不算本事,能攒住钱才算本事。
那天晚上值班,有个用户(暂且叫她思思)过来跟我讲述了自己当前的困惑。
从毕业到现在工作有两年多了,每月的到手工资9000多。没记过账,每月的开支能控制在4000以内。不用租房、不用还车贷、房贷,爸妈也不用自己供养,这种“无压力”的生活让身边的很多北漂朋友很羡慕……
但那天心血来潮算了一笔账,思思才发现工作两年多以来,真正攒下的钱只有3万出头,心情顿时就不好了。
我也在投资理财,为什么账户里的钱却不见多呢?――这就是思思的困惑。
于是,规划君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听说过“拿铁因素”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对夫妻有每天早起,外出一人喝一杯拿铁的习惯。后来一位金融顾问告诉他们,每天喝两杯拿铁的花费一共70元,一年就是25550元,30年就是76.65万元!这就是“拿铁因素”效应。
拿铁因素,指的是生活中的那些非必要开销,比如上面那对夫妻每天一杯拿铁咖啡、还有看到电商打折就赶紧囤货、闲来无事逛某宝时发现的爆款、付了钱却并未真正使用的健身卡……
这些开支看似不起眼,也不会造成财务压力,但经年累月下来,数额也是不可小觑的。这些“拿铁因素”,足以掏空你的钱包。
所以,结论1就是:
很多人攒不下钱并不全是因为挣得少不够花,往往是不能理性消费。见到喜欢的就买,而且不在乎几十或者几百块钱的支出,长此以往,恐怕会成为财务质变的重要因素。
想把“拿铁因素”扼杀在萌芽里,那就定期检查自己的消费情况吧。
Ps: 对“拿铁因素”感兴趣,大家可自行百度
你在盲目投资吗?
很多人总以为,只要我投资理财了,资产就一定会增值。醒醒吧,那是梦。投资产品并非越多越好,盲目理财,也是导致资产缩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难道投资也有错吗?
投资没错,但盲目投资是大错。市面上的产品多如牛毛,五花八门的投资类别更是眼花缭乱。我相信,而且99.99%的敢肯定,很多人对自己投资的领域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看到其他人都在理财,被安利了很多励志故事后,便立即随大流跟着投资。什么基金、股票、贵金属、P2P等等,可谓要什么有什么。
我们对产品仅仅了解个大概,是远远不够的。自认为懂了投资,其实也只是明白了一些很浅的道理,比如储蓄有多么重要、什么是基金、理财不要把钱放在一个篮子里等等。但具体到实操,“纸上谈兵”肯定行不通。
所以,结论2就是:
分散投资本没错,但别过火。否则有点儿风险,毛爷爷说没就没。并且要抛弃羊群心理,投资是自己的事,多学多看,自己做决定,而非问别人自己到底该不该买。
你真的把攒钱当回事儿吗?
有时候不是你没有能力攒钱,而是你根本就没有攒钱的决心。
很多人对于攒钱,心里默认的公式是“收入-支出=储蓄”,抱着“先花着,到月底看剩下多少攒多少,没有就算了,反正有钱的时候就享受,不能苦了自己”的心理。所以这类人,攒不下钱再正常不过了。
不储蓄,也不记账,往往在遇到用钱的时候,就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真抓瞎了,束手无策;二是不顾一切的缩减支出,然后一夜回到解放前,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所以,结论3就是:
没把攒钱当回事儿。如果把“收入-支出=储蓄”的公式,换成“收入-储蓄=支出”,工资到手,先把下决心要攒的钱存起来,剩下的当作支出,不信你攒不下钱。
想攒钱,可以按我说的做:
思思每月至少有5000块钱用于积累资本。
★如果拿出其中的2000元开始基金定投,年末的总储蓄金额就有2.4万元;
★拿出2000块钱放在正规平台的P2P里,年末的总储蓄金额同样有2.4万元;
★剩下的1000元,可以放在货币基金里,作为可灵活运用的现金储蓄。年末的总储蓄金额为1.2万元。
这样,不算中间的投资回报、工作奖金以及加薪的部分,一年下来至少攒够6万元。如果再算上投资收益,保守估计一下,利息也能有3500块钱。跟当前相比,一年攒钱量比两年储蓄的两倍还多!
换一种心态对待攒钱,换一种方式开始攒钱,或许在第二年、第五年乃至下一个十年,会有完全不同的收获。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请专家计算一下
你总得说清楚吧,是什么钱?工资?分红?稿酬?劳务?还是单位业务收入?如果是工资,每个月能到手6000的话,税前大概是7000左右,但是因为还有三险等因素,所以工资应在左右.
其他答案(共4个回答)
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收入额 应纳税额
1 不超过2100元 不超过 500元 5 0 2100元. ()*5%-0=25
2 超过元 超过500至2000元 10 25 3600元. ()*10%-25=175
3 超过元 超过元 15 125 6600元. ()*15%-125=625
4 超过元 超过元 20 375 21600元. ()*20%-375=3625
楼上说的因素存在,你税前的收入有一部分是不计税的,很难说你究竟多少是要缴税的。按照上面的计算你的税率是15%,速算扣
除数是125元,税款是625元,+6000元,税前是6625元。
实际到手的收入=工资 + 奖金 - 五险一金 - 个人所得税
五险一金是要扣除的,扣除之后再计算个人所得税。
每月收入按什么计算,是要看你在什么情况下去讲这...
一、月薪10000元(暂不考虑“三险一金”)
应交个人所得税=()*20%-555=745元
二、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税前工资3000,那就是这个是含税工资,单位不承担个人所得税.
如果你的"五险一金"个人部分为200元
应交个人所得税=(0...
开发者选项通常用于开发人员测试使用,三星On7(G6000)为Android 5.1.1系统,此系统自动隐藏了该选项。如果您想连接91助手等相关软件,则需要开启...
不知你需要的是什么车型?若是乘用车的话:可以考虑年限在八年左右的,愿价在十万左右;或年限在五年左右,原价在六万元以内的。但一定要对车辆进行详细的检查(特别是车辆...
#乌兰察布白泉山庄#可以到店选房吗?开发票?店内开发票可以吗?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没有人告诉你吉他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