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周团长时打腊子口带眼镜的团长是谁

关于长征中的小故事200字
关于长征中的小故事200字
  导语: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引导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来,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过程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或感人,或悲伤的故事,下面就请大家跟随小编的脚步,一同感受那段刻骨铭心的长征记事。  篇一:激战腊子口  日,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1方面军第1、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由俄界出发,沿白龙江东岸。爬高山,穿密林,歼灭了一些敌人堵击部队,于17日到达岷山脚下的腊子口。  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口宽约30米,周围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两个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延伸,两边绝壁峭立。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隘口处的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横跨于两岸陡壁之上,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蒋介石在岷县、腊子口地区配置了两个师,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出路。鲁大昌两个营的兵力驻守在腊子口,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师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可随时增援。他们在桥头和山崖上构筑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网。  毛泽东清楚地知道,腊子口再险,红军也要攻下来,否则就得重回草地去。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没有挡住红军的前进,雪山草地红军都走过来了。毛泽东果断地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9月17日下午,红1军2师4团向腊子口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可是由于地形不利,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冲锋十几次都没有成功。在半夜时分,部队暂停进攻,重新研究作战方案。根握新侦察到的情况和战士们的建议,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杨成武率领第6连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如果偷袭不成就连续发动进攻,达到疲劳敌人,消耗敌人弹药,造成敌人恐慌的目的。另一路由团长王开湘率领第1、第2连,悄悄地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后面去。  战斗再次打响了,正当正面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刻,迂回部队已摸到腊子口右侧峭壁下。一个苗族战士手持带铁钩的长杆,顺着陡壁最先爬了上去,然后将事先接好的绑腿缠在树干上放下来,后来的战士拉着绑腿一个接一个地全部上去。他们突然出现在敌人的后方,吓得敌人魂飞魄散,扔下枪支仓惶逃命。  聂荣臻对攻占腊子口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道路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打开,全盘都活了。”  腊子口这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早已被当做经典战例载入长征史册。当年攻占腊子口,与其说是用手榴弹打开的,不如说是红军指战员以血肉之躯夺取的。  党中央率陕甘支队通过腊子口后,9月20日,进占甘南的哈达铺。至此,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终于走出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区域,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利用恶劣的自然条件“困死”红军的阴谋。  篇二:金色的鱼钩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是否会获得一些启发,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读出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老班长的精神是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作为当代的优秀青年,我想我们需要的正是他们的这种品格,这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愿这种品格伴随我们一生!  篇三:爬雪山  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于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大金山。红军大多来自气候炎热、潮湿的南方亚热带地区,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一开始见到雪山,的确非常壮观。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大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他们告诉红军,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大金山。如果你能在山上张开嘴,山神就会把你掐死。总之,大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山。鸟儿都飞不过去,人最好是别靠近它,但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到了大金山的跟前,从山下就可看到覆盖山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高。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爬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6 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几座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总兵力达10万余人,士气高昂。  篇四:五位战士渡乌江  1935年元旦,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耿飚化装到乌江江边侦察,他刚刚接到强渡乌江的任务。  乌江素以天险著称,为遵义的天然屏障。江面宽约250米,深不可测。水流湍急,水温仅有10度,对岸敌人密布岗哨,工事坚固。这么宽的江面,如没有渡河工具,渡过几乎不可能。二师立即赶制竹筏,同时挑选出习于水性的18个战士,准备派他们游水过江,以扰乱敌人的警戒,掩护后续部队强渡。  第二天9时左右,18人中的8个勇士,每人各备驳壳枪一支,奋然跃入江中,带着架设悬桥的绳索,向对岸游去。江宽水急,人虽游至对岸,可绳索怎么也拉不过江。只得以竹筏强渡,竹筏至中流时被敌击沉,强渡无功而返。当夜,又组织第二次强渡,将单层竹筏改为双层竹筏。4只竹筏同时强渡,3只被江流阻回岸边。三连连长毛正华的第二筏划至江中后也没有了消息。  第二天,强渡继续进行,当竹筏划至中流,只见从敌人工事下的石崖里,跳出几个人来,向着敌人一阵猛烈扫射,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落荒而逃,我们的竹筏这才顺利地登了岸。这些接应的人是谁呢?  原来,毛连长于2日晚偷渡时,率战斗员4人登第二筏,这个竹筏不知怎样竟然靠了彼岸。在他们登了岸后,等待其他竹筏靠岸,却都不见来人。这种情况下,5位战士只能围坐在一堆,在乌江边石崖下过了一夜。  第一批强渡的十几个战士与毛连长等会合了,在占领了敌军的岗哨阵地后,继续向敌人仰攻,接连几个手榴弹,在轻机枪掩护下,刺刀用上去了,敌人阵地被彻底夺取了,一个排死伤过半,其余的仓皇逃窜。因此,天险的乌江,就这样的被突破了。更多热门小故事推荐:1.2.3.4.5.6.7.
本文已影响681人
精彩抢先看New&&Top
最热文章榜Hot&&Top
Copyright ©【长征之路】(六)突破腊子口
我的图书馆
【长征之路】(六)突破腊子口
突破腊子口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险,周围群山耸立,峡道宽仅8米。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宽的木桥可通行。山后,敌人3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军北上之路。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于9月12日,毛泽东率一军团来到腊子口外。在离腊子口不远的朵里寺,向林彪、聂荣臻、罗瑞卿、刘亚楼等人部署腊子口战斗。聂荣臻和林彪从朵里寺毛泽东的住处出来,天正在下毛毛细雨,前面高峻的腊子山正锁在云雾里。白龙江的支流石沙河从栈道底下奔腾而过。一尺多宽的小小栈道,被荒草和枝条掩着。他们顺着这条小径一直前进到二师师部,与左权一起实地勘察了地形,对二师师长陈光和政治委员肖华布置了攻打腊子口的任务。腊子口,可谓险峻已极。长征途中他们经过的险关不算少了,但像这样险恶之地还没见过。小小的口子,不过30米宽,两面都是绝壁,形成一个长达百米的甬道。湍急的腊子河从这道缝隙里奔流而下,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成了两山间唯一的连接点。桥头筑有坚固的碉堡,桥西是纵深阵地,桥东山坡上筑满了三角形碉堡。腊子口后面没有仓库,屯积着大批粮食,敌人做了长期死守的准备。桥头守军两个营,整个腊子山梯次配备了一个旅。在岷州城内,还驻扎着鲁大昌4个团的主力部队,随时可以增援。入夜,战斗打响了。攻打腊子口的是二师四团,六连担任主攻。毛泽东一次又一次地派人到军团指挥所,问六连突击队的位置,有什么困难,要不要增援。聂荣臻听着口子上传来的手榴弹的爆炸声,派人了解战斗进展情况,知道仗打得很艰苦。由于口子太窄,敌人用手榴弹控制了木桥前面那段隘路,&50米的路面上铺了一层手榴弹破片和没有拉弦的手榴弹,有的地方已经堆了起来。六连已伤亡多人。午夜两点钟,林、聂令六连撤下来休息,重新组织进攻。他们来到四团指挥所,组织指战员共同想办法,经讨论决定:仍以六连正面进攻,吸引住敌人;以一、二连从腊子口的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背后去进行突袭。究竟怎样攀登这样笔立陡峭的崖壁呢?有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从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毛遂自荐。他用一个带铁钩的长竿子,钩住岩缝,像猴子那样攀上险峻高耸的绝壁,然后从上面放下绳索,迂回部队便顺着这条绳索一个一个地都攀上去了。可惜这个苗族小战士只留下了外号,没有留下姓名。这时,林彪、聂荣臻、左权就站在相距200米远的栈道旁边的树林里,敌人的子弹不时飞进树林,二师政治部组织科长刘发英就是在这里负重伤后牺牲的。主攻的六连重新调整部署,组织敢死队,隐蔽地接近到桥的这一端。一个战士抓着桥下横木过桥时掉迸了激流,把敌人惊动了,敌人向桥下猛烈射击,从而也就吸引了敌人的火力,连长胡炳云乘机带着人冲上去,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腊子口背后的半山腰升起一颗表示迂回成功的白色信号弹。白色信号弹刚从高空闪烁着徐徐下降,红色信号弹接着钻进苍穹。放信号的是四团通信股长潘峰,他只顾高兴忽略了上前一步便是悬崖,就这样从悬崖上滚落下来,多亏一条小路把他挡住了,才没掉进激流。他从昏迷中醒过来时,天已拂晓,发现敌人正向后溃退。他成了腊子口胜利的目击者。腊子口的顶峰披上霞辉时,六连敢死队与四团团长王开湘率领的迂回部队胜利会师。敌人逃跑时在老林里放起了火,一时间火乘风势,烈焰腾空,噼噼啪啪之声遍山崩响。勇士们在忽闪忽闪的火焰中冲过去,长追不舍。聂荣臻来到腊子口桥头,面对半尺深的手榴弹破片层,伫立良久,慨然长叹。他想,关非不险,路非不难,倘使我们的部队有一营之众纵深防守,纵有10万之师又焉能扣关而入?是我们的部队太勇猛、太机智了!没见伤亡数字。据我估计,最多几十人。因为战斗规模不大,且采取了佯攻和偷袭方式,敌军一触即溃。&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腊子口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腊子口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此役也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名称腊子口战役地点迭部县东北、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交界处时间1935年9&月参战方中央红军、国民党刘文辉川边军、胡宗南中央军、鲁大昌甘肃地方军结果中央红军胜主要指挥官毛泽东;蒋介石&喜欢就给我们来个zan如何?不然团团会难过的···
馆藏&32693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长征故事之红军如何突破腊子口& &继续来看系列报道《长征故事》。1935年9月,红军到达素有天险之称的腊子口附近。聂荣臻元帅曾回忆说:“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但是就算前进路再险再难,红军也一直勇往直前。今天的《长征故事》我们就来一起来看红军是如何突破腊子口的。&&&&&&& “人过腊子口,像过老虎口。”腊子口是藏语的转音,意为“险绝的山道峡谷。”其间两山对峙如刀劈斧剁一般,沟底只有30余米宽,被水深流急的腊子河占去一大半。为阻止红军北上,国民党军沿腊子口、康多一线布设了数道防线,尤以腊子口为重点。无论如何,付出惨重代价刚刚走出草地、翻过雪山的**红军,不能再走回头路。突破天险腊子口、打通北上通道就成为红军唯一的选择。守敌在隘口木桥的两侧构筑了坚固的碉堡,设置了仓库,囤积着大批的武器、弹药和粮食,准备长期死守。有长征“开路先锋”美誉之称的红4团,再次挑起重任,担任突破腊子口的任务。9月16日黄昏,战斗打响。4连指战员在轻重机枪掩护下,发起猛烈进攻。狡猾的守敌凭借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等红军接近桥边时,才开始疯狂扫射。红军连续组织的几次冲锋均告失利。次日凌晨2时许,红4团指挥员决定改变策略,以政委杨成武指挥2营继续实施正面进攻;同时,由团长王开湘带领1营的两个连从腊子口右侧攀登崖壁,迂回到敌人的背后进行突袭。半夜时分,杨成武组织敢死队再次向腊子口敌人阵地发起猛攻。迂回到山顶的红军官兵如神兵天降,居高临下,向敌人没有顶盖的碉堡和阵地投掷手榴弹,敌人死伤大片。正面进攻的敢死队,手持大刀,身背马枪,勇猛地冲向敌人。官兵们上下夹击,打得敌人丢盔弃甲,仓皇而逃。9月17日,当晨霞洒满大山时,红4团终于占领天险腊子口,腊子口一战,标志着红一方面军赢得了长征路上的险关之战,打破了国民党妄图用恶劣的自然条件“饿死”“困死”红军的阴谋。该作者最新发布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分享此页到:
  刚告别四川若尔盖的大草原, 甘肃的黄土高坡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8月26日一早,我们从甘肃迭部县城向北出发,进入了险峻的岷山。山道崎岖狭窄,一侧是悬崖峭壁,一侧是无底深渊,行驶在这样的路上,我们都感到心惊肉跳。车子行驶了近二个多小时,一座矗立在峡谷中的纪念碑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座由白色花岗岩制成的碑高10米,上镶刻着红军名将杨成武亲笔书写的“腊子口战役纪念碑”,我们知道,令人激动的腊子口到了。
  来之前我们了解过,腊子口是红军长征途中由川入甘的必经门户。 “腊子”在藏语里有“山坡、陡峭”之意,腊子口则由藏语“ 腊子库”演变而来,意思是“山脚的深谷”。 走过纪念碑身后几百米处,我们到了腊子口。
  日,党中央率由红1方面军第1、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的陕甘支队走过草地后,沿白龙江东岸穿过深山峡谷和原始森林,于9月17日到达腊子口。而甘肃军阀(时任第14师师长)鲁大昌安排两个营的兵力在腊子口层层构筑工事,还部署了三个团的兵力纵深把守住腊子口山后的天险要道,企图阻断红军北上之路。当地民谣说:“人过腊子口,像过老虎口”,敌人在此构筑的工事更无异于给腊子口这个虎口装上了利齿,想一口吞噬红军。
  当我们站在这个当年虎口下抬头望去,只见一座大山似乎是被谁用一把巨斧从中劈出一条缝来,峭壁在我们头上直上云天,两边岩石相距只有50、60米宽,腊子河湍急地在我们脚下流过,穿过两山间一道长约百多米的狭窄的走廊。就在两山之间的河面上,现在新架了一道木桥,据说这是按照当年红军激战腊子口的原貌复制的,桥的东头同样复制了当年敌人的碉堡和工事,,我们眼里的腊子口天险雄风犹存,几根老树桩插在水里,还依稀可见当年红军抢占的木桥的遗迹。
  虽然我们认为现在看到的已经十分雄险了,但当地老乡告诉我们,说20多年前这里第一次修一条沙石公路、现在又修成了柏油公路,这个隘口已被炸宽了点,原来只有30多米呢。老乡还告诉我们,说沟口那边山上原来有敌人几个碉堡,1976年因修水电站把碉堡炸了。按照老乡的形容,原来的腊子口远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更险。
  当年率部攻打腊子口的杨成武将军回忆,“木桥把两边的绝壁连接起来,要经过腊子口,除了通过这小桥别无他路。桥东头顶端丈把高悬崖上筑着好几个碉堡,四挺重机枪对着我们必须经过的三四十米宽、百十米长的一小片开阔地……。透过两山之间30米的空间,可以看到口子后面是一个三角形的谷地,山坡上筑有不少工事。”
  就这样一个有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之地,红军却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攻破它。聂荣臻在其回忆中说,“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在付出了惨重代价才走出草地后的红军,难道还要走回去吗?在这种情况下,撕碎敌人在腊子口的封锁、打通北上通道成为红军当时唯一的选择。
  9月16日下午4时,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军第四团先头营在腊子口与守敌接火,但被敌人的机枪火力和下冰雹似的手榴弹给挡了回来。入夜,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率全团展开攻击,但敌人在桥头堡以密集的重机枪火力和倾泻而下的手榴弹对红军交织出一片火网,红军反复攻击未能得手。于是王开湘和杨成武把望远镜对向了敌人石堡旁的悬崖峭壁,想从那里爬上去攻击敌人。
  我们在腊子口下,经当地人指点看到了红军攀爬上去的那道悬崖,那是一面从山脚垂直而上、高约有百米的石壁,除了山顶上长有几棵小树外,整面石壁光秃秃的没有落脚的地方,我们想象不出,除了猿猴,怎么还会有人能爬上去?
  但在当年那个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来自贵州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说他能爬上去。于是天黑后,团长王开湘率一支部队迂回过河来到那道绝壁之下。那个苗族小伙真的爬上了山崖,还甩下绳子,让一连连长毛振华率队伍爬到了山顶,在天亮前到达攻击位置,从天而降出现在敌人阵地侧面,并向山下的部队发出总攻信号。
腊子口的一线天
  杨成武回忆,“晨曦中,总攻部队开始过河。全团的轻重机枪一齐向隘口炮楼逃出来的敌人扫射。六连的同志更是威风,连步枪也不用射击了,一个个身背马枪,抡起雪亮的大刀冲向独木桥,向敌人左砍右杀……”,“经过两个小时的冲杀,我们突破了敌人设在口子后面三角地带的防御体系,夺下了一群炮楼……,又经过我二营近一个小时的连续冲锋,敌人终于全部溃败,我们便全部占领了天险腊子口”。
  脑海里记着杨成武将军如此意气风发的回忆,又身处在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腊子口下,我们似乎能想见“红军的勇士们簇拥着战旗站在腊子口上欢呼,每一个战士的身上都沐浴着血色般的霞光”的情景。那一刻,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叹:尽管这些战士刚困顿不堪地走出草地,一个个衣衫褴褛、饥寒交迫,但他们仍保持着钢铁般的意志,面对强敌无坚不摧,面对困苦无往不胜。
出处:千龙网,来源:桂林晚报作者:黄月波 唐林洪 周波
&更多内容请点击下页阅读《腊子口:这里的变化静悄悄》
分享此页到:
标签:红军,腊子口战役,长征,苗族,贵州,云贵川
相关资讯:
资讯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激战腊子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