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和过分依赖手机有什么关系

you have been blocked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比较分析
2009年第3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传统文化的两个学派,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儒家和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人生哲学做出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我们当代思想和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中国论文网 /2/view-688363.htm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人生哲学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9)11-361-02      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提出的人生哲学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都存在着极大的影响。下面分析这两种思想的异同。   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是关于人的学说,或者是关于人生的哲学的。儒家的人生的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教诲人们应该怎样的生活,如何做人。历代的儒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人生的哲学作了分析。儒家的人生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积极有效的意义,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所贡献。因此,儒家的人生哲学具有乐观主义的性质的。儒家特别重视现世的人生,珍视生命的价值,肯定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他强调人在人生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认为人是人生的主体,是自己人生活动的主宰。儒家认为,人生的不朽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儒家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奋斗精神,追求道义,并为人们构建并执着的追求仁爱精神,反对那种把世界视为苦海,悲观厌世,无所作为的人生哲学,反对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反对那种无视人的物质需要,否定人的物质利益,以追求虚幻的来世幸福为目的的绝对禁欲主义的人生观。   人生问题也是道家哲学的内在的主题。道家的哲学以“重生轻物”为出发点,其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其基本的精神却在“自然”两字。所以,它的人生哲学既具有重生和轻物的特点,呈现出鲜明的自然主义的色彩。道家的人生哲学从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出发,阐述人生的态度。道家的人生哲学的第一个观点是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强调人应该复归自然,人得之于天的自然本性才是至正之德。道家的第二个人生哲学的观点是“重生轻物”,淡化名利。道家的第三个人生哲学的观点是倡导与世无争、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      一、儒家和道家人生哲学的相同点      第一,儒家和道家都是乐生的人生态度:儒家认为人生是难得的。人是万物之灵。既然为人,就应该积极的把握人生,发挥自己的重大作用。这都表现了儒家对人生的积极的态度。先秦的道家比较达观,对生死没有那样的执着。道家崇尚自然,认为生和死都是自然界正常的现象。道教主张要修炼,修炼的目的就是要长生成仙,神仙可以长生不老,能够永远过着幸福的生活。所以道家对人生是积极顺应的。   第二,先秦的儒家和道家无论是“仁”或是“道”的思想,都是济世救世的情怀奔走四方,以持守真道的决心授徒讲学,无论是出处进退,都充分的表现了对人的关注。虽然他们对人的苦难的感受程度不同,所实行的拯救方法也不同,但是他们确实是胸怀天下,冷恤众生的。   第三,儒道都采取类推的思维方式来寻求社会理想的实现道路。儒道都主张非暴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道家提倡要从自身做起,自己修好道,再逐步推广开来。强调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都应该修道积德,修好自身,从而影响到家、乡、邦、乃至天下。这种涉及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路是一样的,都强调从个人开始,并逐步扩大影响范围,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修好自己,整个的天下就是理想状态了。可见儒道都是循着“个人――社会”的模式来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   第四,在实现人生的社会理想的方式儒道也是有相同之处的。儒道的“有为”与“无为”是相通的。道家的“无为”与儒家的“有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差别很大,但实际上,道家的“无为”还是“有为”的。“无为”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还是为了以“无为”达到“无不为”。儒家虽然倡导“有为”,但实际上儒家也有“无为”并不排斥“无为”。   第五,儒家和道家都关切人的生命价值,追求人生的崇高境界,儒家赋予生命的价值以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儒家认为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的价值就在现实世界之中。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命价值高于物质生活和物质生命的价值。道家重视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即个体价值,它主张顺应自然,反对刻意认为,以自然、完美为满足,最终复归自然。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儒道两家存在很多相同或相通之处。正是这些相同和相通指出促进了儒道两家的相互吸收和相互提高,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弘扬和发展。      二、儒家和道家人生哲学的不同点分析      第一,儒家与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不同。儒家关心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与儒家的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不同的是,道家不只关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是站在整个宇宙乃至全人类的高度,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他对人性、自然、自由的追求,他对名利的鄙视,它的柔弱不争的处事态度,它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及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在今天看来人具有现代的意义。   第二,对于人生的态度儒家与道家是完全不同的。儒家的避乱世与乱政,是与道家相近相补的一面。儒家的人生态度从总体上是积极进取的。但是道家的人生态度则是完全的消极避世的。因为有道无道对道家已无意义,不管政治的好坏与否都应逃避。儒道的处世态度对中国传统士大夫和普通的百姓均发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人生选择。   第三,儒道两家的人生进退之道或者是入世与出世的人生态度从总体上说是有差异的。所谓入世是人的生活总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个人的幸福主要是通过与社会的种种联系取得的,所以向外依赖与社会,投身于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相反,一个人反身向内求诸于自己,从自我内在的心里寻找生活的快乐之源,尽量减少与大众世俗的联系,摆脱对社会的依赖,从而享受自由自在的逍遥,我们称之为出世。儒家激励人们入世进取,建功立业,而道家则是关照自我,明哲保身。但是儒家的入世是由条件的相对的入世。而道家的出世也是建立在顺其自然而不假人为的基础之上的。   第四,在个人的道德问题上,儒家强调个人的社会历史责任,认为只有实现社会历史赋予自己的责任时,个人在社会中的道德才是完满与自由的。但是道家深感个体的困苦和无奈,他们自然不相信儒家的观点,道家认为在社会现实中很难实现真正的和谐,社会人际的和谐往往是认为的、虚假的,既不自然,也不自由。道家和儒家一样也讲道德,也以内在的德为美。但是两家对道德的理解是不同的。儒家强调的是人对社会的服从,道家强调的是人要顺应自然。因而道家是以顺自然合自然为美。   第五,儒家和道家对人生的理想的人格有着不同的追求。理想人格是指人的内在的精神修养和外在的言行举止都升华到一个高于常人的境界,透过儒家和道家的对自己理想人格的设定,可以鲜明的比较他们的不同的人生追求。在儒家看来,“仁”是君子所必须具备的首要人格。君子应当是奉行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君子志向坚定远大,把弘扬仁道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君子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君子型的理想人格具有“中庸”的风度和品格,“中庸”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君子言行应保持在无过无不及的理想状态。道家的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是守道同德,道是道家人和天地万物所必须效法的根本原则,唯有圣人才可以行自然无为知道。圣人不同于常人的心态,淡泊恬静,无知无欲,大智若愚,不求名利。因此道家的理想的圣人的人格是具有崇高的境界又具有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的抱负的。
  儒家在古代和现今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它鼓励人们积极的面对人生,积极的入世,这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唤起了人们的社会历史的主动性,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道家则是提倡归隐和明哲保身之术,它要人们逃避社会责任,这没有对社会起到直接的消极作用,但是这显然不可能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儒家强调人应当刚健在社会上应当有所作为,这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抱有的希望越大失望则是越大,有奋斗就会有挫折,有成功就必然有失败,一旦人们遭遇了挫折,儒家的思想并没有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心里安慰,这是缺乏道家的那种选择无为、不争的自觉性。道家的人生的哲学正好能够成为儒家的补充。   儒家的思想在古代乃至是现今的社会是有更大的积极作用的,因为它鼓励人们积极的面对生活,对社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积极的人生的态度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而道家的消极的避世态度是在逃避社会责任感,它的这种人生的态度是不可能对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有精神的,而需要的不能充分满足又是经常性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种种不如意的情况下的处事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荆棘,既有顺境,也会有逆境,而面临顺境与逆境的大多数情况下又不是主观所决定的。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处事态度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儒家提倡的积极的入世有为会在现实中遇到挫折,甚至是难以实现,那么道家的避世态度可以为人生理想实现的途中作为对儒家入世态度的一个补充。这样可以调整人生的态度,为更好的实现人生的理想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在处事中要儒道互补,进退相宜,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样会在更高的程度上达到自己的理想,相信我们现在的人们要在儒道的人生哲学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营养,以更好的指导自己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崔红丽.孔子和老子相关人生思想比较――反思儒道互补.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洪恩赐.论先秦儒墨道人生哲学的终极理想.江西社会科学.2001(11).   [3]肖群忠.儒道的人生进退之道及其影响.道德与文明.2002(5).   [4]钟肇鹏.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浙江社会科学.2001(4).   [5]井海波.试论道家人生哲学的时代价值.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4).   [6]李斌.儒家的人生哲学与理想人格.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比较,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儒家道家佛家,道家与儒家的区别,道家 儒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儒家和道家,儒家在朝道家在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比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关于“治理”问题的比较研究--传媒--人民网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关于“治理”问题的比较研究
&&&&来源:&&&&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一)管理中的危机
建国以来,儒家思想失去了其正统地位,道家思想也被搁置在一旁,更不用提研究二者的应用问题,在政治管理方面一度采取了苏联的管理经验,即使像毛泽东提出的“鞍钢宪法”这样的探索也未深入下去。由于苏联的管理思想过于僵化,带有明显的机械化、集权化倾向,抑止了人员的自由与创造力,所以这种治理范式随着文革的结束也失去了“市场”。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管理学的涌入使中国不同层次的治理大为改观,但近些年来,这些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怀疑,学者们纷纷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将中国传统思想融合进现代的治理中,它是否比“西学”更易于被民众接受?”在实践中,单纯“经济人”的冷漠,西方企业文化与中国人传统思维的激烈碰撞乃至新制度主义的自身缺陷都提醒我们,中国应发展出现能体现中国特色又能与世界接轨的治理思想。只有这样,现代管理的危机才能消除。
(二)经济管理的启迪
当管理的危机向我们逼近的时候,是一些企业的新型管理模式提供了颇有价值的经验。他们的做法往往借鉴了儒家或道家的传统思想并加以改造,结果出乎意料,整个企业的运作更加顺畅,效益得到提高。如青岛的海尔公司提出“尊重人,重视人”的口号,他们所强调的“人本主义”正是与孔孟的“人本思想”暗合,却不同于西方那种狭隘的“个人为本”。我认为这种“群体为本”是要比“个体为本”先进的,西方鼓励个人发挥才能无可非议,但如果这种发挥的诱因仅局限高报酬和地位的升迁,其持久性将不容易维持,而儒家传统中强调的是集体中的个人,运用在实际中则会形成组织或部门的相对稳定,也有助于组织文化的确立。
我们再从中央电视台的经营运作中发现些经验。几年前,当卫星电视开始笼罩中华大地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还是一副老面孔,频道有限,机构庞杂,人员众多。如何使它的交易成本下降,充分发挥它在资源上和地位上的特有优势,使其保持高度的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就迫切地摆在台领导的面前,他们当时果断决定,要划小单位,赋予它们适当的权力,保持它们的相对独立性,采用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从我们分析看来,这就是道家典型的思想体现。“水式的管理”与“单位的相对独立”与老子的“有所为有所无为”及缩放观念恰恰吻合。
下面我们就从不同方面对儒家和道家的管理思想做一简单比较,以期反映出各自的特色。
二、具体的比较研究
(一)两种管理思想的要旨的比较研究
关于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问题至今说法不一,但概括起来可有以下几种主张:“仁礼”核心说,“民本”思想说,“中庸”思想核心论。但无论是哪种思想在治理中都是可以借鉴的。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要建立一个以礼为手段,以仁为归宿的德政社会,这在今天有现实意义,单单崇尚法律的无上权威只能是事后的追惩,要想治标又治本的最佳途径还是道德的教化。儒家的“民本思想”同样被我们忽视,孟子讲的“民为邦本,本国邦宁”即使在今天也是关系一个党派乃至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政府实施的政治管理其实质是维护广大民众的利益,像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一样,只有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管理才能得到广泛拥护和支持。同样,政府的治理过程亦不能偏废“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简单的折中主义,而是关心协调的力量,用中间的力量平衡极端的力量。可以说,它们是国家政治管理中维持稳定的因素。
道家则与其不同,简单统一的说法是“无为而治”是其宗旨。《老子指归》中讲道“有为乱之首也,无为论之元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这里的无为并非绝对无所作为,而是指有为前提下的无为,是上无为而下有为。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无为是建立在法度已正,名实已定的基础上;其次,君主应该先“修身正法”,然后“去己任人”使“参伍左右”奉法行事,由此可见,这种无为的思想乃是强调一个过程,即从有所为到无为最后过渡到无不为。它不是一种绝对的“消极”,而是“善利万物”,是精妙的辩证法思想。历史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无不受这种思想所影响,而今天的政府也不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全能的政府不一定是最好的政府。
总之,正是由于这两种思想主旨上的差别引起了它们运用中的不同,在这个层次上的差别更为显著。
(二)二者在具体治理过程中的比较研究
对于一个相对完整的治理过程,我们应该重点把握以下六个问题:
首先,从治理的本质上看,儒家与道家都从三个层次给予了回答。在“管什么”的问题上,二者的看法基本相同,都把人当作治理的核心客体;在“谁来管”的问题上,儒家中的“劳心者治人”与道家的“君主应善利万物”都把统治者放在主体位置;在“怎样管”的问题上,二者产生了分歧,儒家强调“和为贵”,道家崇尚“不与人争”,顺其自然。
其次,在治理的人性假设方面,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导出的仁政学说,还是荀子性恶论引发的礼义之治,儒家思想都没有停留在对人性的适应,而是对人性加以重视。道家思想则充分相信人性,它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不用刻意雕琢。
再次,从治理的组织原则来讨论,儒家的思想可概括为“群”“分”“义”三个字。他们既强调社会的统一性,又将社会从等级结构、伦理结构、职业结构等若干方面对人给予精密地划分,而“义”则是社会与个人的关键纽带,它实质上是一种亲密型的人际关系。道家的治理原则就是统治者的“有所为”与“无为”的统一。“有所为”就是作那些关系大局的事情,“无为”就是不把精力浪费在臣民能办到的事情上。
第四,具体到治理的行为方式层面,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有共通之处,都不强调那种无处不在的治理模式,儒家更进一步的是它们主张的为政以德,这种治理可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为象征治理,也就是“垂衣裳而天下治”,其二为层级治理,各负其责;其三为自动治理,“行其所无事以治其事”。
第五,从治理的控制手段上进行比较,儒家的“道之以德”与“齐之以礼”两轨并行。据作者观点,“礼治”是法治的一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古代的儒家治理思想与今天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思想中从不同人为的手段实施控制,他们坚持“上善若水”,控制就是协调。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二者对治理的根本目标的见解,儒家提倡的是通过“仁政”达到理想的“大同”社会。道家则力求达到一种“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境地,对社会的治理收放自如。
从这六个方面不难看出儒道在治理过程中的差异,他们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现实治理时应选择地借鉴。
(三)二者运用过程中现实意义的比较研究。
根据儒家思想的启迪,建立现代治理机制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人性可以被改造,对领导者和被管理者都应进行道德塑造和教化,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统治的合法性,也减轻法治精神的现实压力。
2、善治需要政治信息的公开性,这就需要一种直接且亲近的沟通体系。儒家的思想中的“群”“分”“义”就是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联系起来,达到协调统一,这种上下的沟通是较为理想而且可以实行的。
同样道家的治理思想在建立现代组织和实施控制时可以被加以应用。
首先它可以被体现在权力的收放上。领导者应缩减政府层级,充分放权避免组织僵化,使首脑摆脱日常性工作的烦扰,发挥决策与统筹的作用。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满足下级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使决策层有较大回旋余地,使整个机构充满活力。其次,道家“水式管理”启示我们要增强政府的柔韧性,统分结合。水既能以小积大,也能化整为零,所以政府也应在不同时期将发挥整体功能与各路突破有机结合。最后,我们提倡的放权与“无为”不是坐收渔利,有效的约束与控制机制必不可少,治理过程中,政府不仅要使下级单位的行为与总目标相一致,而且要更调和利益集团因目标各异产生的种种摩擦,来维持整体的向心力。一个最好的教训就是“文景之治”后的七国之乱,我们现在的治理应避免重蹈覆辙。
(四)二者优势缺陷的互补研究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儒道有其局限性的一面。从善治的基本要素上看,儒道的治理模式在透明性、法治以及回应等几个方面发展还不完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还有待调整。进一步研究,儒家的思想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是它缺乏一种激励机制,而实际的治理过程这种刺激是必需的,它是创新与发展的源泉;其二,儒家“德治”优先,对下级的控制是软约束,这在现代社会不应提倡,严格的制度化管理会是更佳的选择,道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家缺陷,它更有利于下层结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也强调了制约机制的建立。
同样,道家思想的缺点在于“治理手段”的难以衡量,“收放在何处达到最好”,“领导者的智慧真的稀缺吗”等问题被普遍关注。在这些问题上,儒家的观念更好一些,它更关注组织原则的建设,这也就将治理“规范化”了。
我们应该看到:二者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扬长避短”,“灵活结合”将是探索新型治理模式的一条捷径。
今天单一治理模式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当我们重新审视儒道治理思想的时候,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理与理想。我们应该看到,精神财富的积累同样充满着存与灭、新生与腐朽的对抗;思想进步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时而抵御,时而改造,激烈如针锋相对,深刻如剜心剔骨,交融如涓滴齐汇,聚合如滚滚长江。我们渴望传统的瑰宝在今天重现光芒,期待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永远点亮,使中国的治理结构渐趋合理化与现代化。
1、《治理与善政》 俞可平著
2、 《从孔子到毛泽东》 江荣海著
3、 《论语》、《老子》 三联书店1996年版
4、 《近现代的先秦诸子研究丛书──儒家、道家》 周山主编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年12月版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发表成功!请登录后尽快修改密码。
笔&&名:&&&&
用户名:&&&&
发表成功!5秒后自动关闭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传媒推荐|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090793',
container: s,
size: '920,90',
display: 'inlay-fix'
于安谰编: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当前资料暂无简介~
当前资料暂无简介~
当前资料暂无简介~
本书内容丰富,实战性强,覆盖面广,排版新颖、风趣,具有国际品位。初级版共32课,分为上、中、下三册。
本书内容丰富,实战性强,覆盖面广,排版新颖、风趣,具有国际品位。初级版共32课,分为上、中、下三册。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关系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