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沈飞一年生产多少歼16总设计师对歼31的评价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网曝沈飞被收购 歼31战机前途未卜或将胎死腹中
网曝沈飞被收购 歼31战机前途未卜或将胎死腹中
变态装备,被曝光的时候都吓尿了!
核心:11月25日正逢罗阳逝世4周年纪念日,大陆媒体、业内人士及军迷纷纷刊文纪念这位“飞鲨之父”。28日晚间,就曝出“沈飞集团上市在即,拟作价73亿注入中航黑豹”的新闻。
中航旗下的黑豹公司拟收购沈飞集团,沈飞在研的中国第五代战机歼-31战机的命运将有何走向,也成为外界关注的话题。
北京时间11月28日晚间,中航黑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黑豹”)宣布,拟以73.108874亿元(1元人民币约合0.145美元)的价格,收购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飞集团”)。
这条看上去不起眼的财经类新闻之所以引发热议,还要从沈飞集团说起。
作为中国创建最早的现代化歼击机设计制造基地,沈飞集团被称为“中国歼击机摇篮”,代表作是歼-8、歼-11系列战机,以及中国航母舰载机歼-15。
日,就在歼-15舰载机首次在“辽宁舰”上实现成功起降仅仅两天后,沈飞前董事长、歼-15总负责人罗阳因心脏病猝死,成为中国航空业发展史上悲壮一笔,令外界无限唏嘘。
沈飞集团最近频上“头条”。11月25日正逢罗阳逝世4周年纪念日,大陆媒体、业内人士及军迷纷纷刊文纪念这位“飞鲨之父”。28日晚间,就曝出“沈飞集团上市在即,拟作价73亿注入中航黑豹”的新闻。
这也是继中航动力、中航动控、成发科技三家公司重组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以下简称“中航发”)后,又一条来自“中航系”公司的有关资产重组的重磅消息。
“中航三兄弟”重组中航发集团,被普遍视为中国航空业启动“飞发分离”,立志根治“心脏病”的标志性动作,此次沈飞集团上市的新闻,却引发各种争论和猜测。
陆媒披露的预案显示,重组完成后,中航黑豹将成为沈飞集团的唯一股东。原来以专用车、微小卡和液压零部件为主营业务的黑豹将退出具体经营,重组后的全部业务转变为航空产品制造业务,通过沈飞集团开展与运营。
有观察认为,沈飞集团在此次资产重组中是“乌鸡变凤凰”,也带动了中国军工资产证券化升温。不过,也有评论斥责,沈飞的“借壳上市”构想只为“盲目圈钱”,而在这项收购案中最令人关心的,无疑是沈飞在研的歼-31战机的前景如何。
日,沈飞研发的歼-31战机成功首飞,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同时研制两种五代机的国家。此前,只有美国同时研制了F-22和F-35两种五代机。然而,与进展顺利的歼-20相比,歼-31的命运却显得扑朔迷离。
成飞集团的歼-20自日成功首飞后,共有至少10架原型机、验证机先后试飞。日,第11届珠海航展开幕式上,两架歼-20首次对外进行了短暂的公开飞行展示,更是引爆舆论。
中国空军司令马晓天也对外证实,歼-20的入役“已有具体时间表”。
相比频繁曝光的歼-20,歼-31更多的时候是处于“神隐”状态,在公开场合露面的歼-31原型机也只有1架。2014珠海航展上,代号为“31001”歼-31战机原型机曾做飞行表演,这也是歼-31实体机唯一一次公开露面。
2016珠海航展上,歼-20在万众瞩目中完成飞行首秀,歼-31仅仅展出了一个1:2的模型。展板上注明的数据显示,这架新歼-31的性能比以往有所提升。
官媒也在航展期间颇有意味地放出“多国嘉宾排队看歼-31”的消息,然而这些不痛不痒的宣传仍难掩歼-31在歼-20的光芒下沦为配角的尴尬。
实际上,歼-31战机自立项起就一直备受争议,有关其型号、性能和市场定位,也时常引发各种质疑声音。
毕竟,与“一言不合就试飞”的歼-20相比,歼-31在媒体上展示的“干货”实在太少,隔三差五地被传出“研发受阻”、“有下马风险”这类的新闻,也并不意外。
在没有军方颁发“准生证”的背景下,歼-31项目一直被视为沈飞集团的一场“豪赌”。有观察指,此次借中航黑豹启动资产重组,可视为沈飞为歼-31“融资”的举动。有钱了以后,,歼-31战机的前景或许将更被看好。
不过,也有悲观的声音指出,从性能参数看,歼-31未必能被中国军方“相中”,而在政治因素占主导的国际军火市场,歼-31的外销型号FC-31究竟可有多大的作为,也很难说。
就在这则消息爆出来的前几天,一篇关于揭露沈飞与成飞恩怨的网文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两则消息一前一后曝出,都与沈飞有关,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神秘人士揭露成飞沈飞40年恩怨,称沈飞专注政治斗争
大家总说中国航空不行,你可知道沈阳那帮人多会运作上层关系搞斗争,包括沈飞集团、601研究所、黎明发动机厂等。其他厂争夺资源根本争夺不过,就是沈阳那帮院士搞不出成绩出来。
中国航空行业,从民国时期继承来的人才,主要在江西洪都。
江西洪都虽然集中了大部分民国时期的航空人才精英(例如陆孝彭这种天才),但是因为出身不正,很多人家庭成分不好,饱受排挤。虽然搞出了强五这种奇迹,依然被无情地边缘化,被排挤。
强五有多奇迹呢,作为一款五十年代设计的对地攻击机,竟然一直到九十年代引进俄罗斯的S27之前,是中国唯一能超音速飞行的飞机。以至于中国和苏联坦克海对抗的方案,就是用强五这个对地攻击机携带核弹进行打击。
好在这些人虽然家庭成分不好,但是因为是军工厂,所以文革中只批斗了非常短的时间就被保护起来了,没有吃苦。
新中国的航空事业,主要是从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中起家的。苏联手把手地把自己在航空方面的大部分技能都教给了中国人。
苏联援助的最大的航空集团就在沈阳,包括生产厂沈飞、设计所601所、黎明发动机厂等。
苏联人一撤走,仿制了一大半的歼七就此歇菜,自己竟然再也搞不出来像样的歼七了(后来的歼七是成飞搞出来的)。
在建设沈阳这个飞机大基地的时候,抽调了一批民国时期的航空精英去支援。结果等建好后这些人就被整惨了,还不如呆在洪都安全。
最有名的就是黄志千、徐舜寿两位民国大师。黄志千的技术更强,徐舜寿更擅长和解放后这些根正苗红的人打交道。
徐舜寿、张桂联等一批海归专家在反右的时候惨遭迫害,最后一些人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作为中间人的徐舜寿倒霉之后,这些民国出身的海归精英马上就统统完蛋,被排挤到一边去。黄志千后来飞机失事而死。
沈阳这帮人在解放后,因为研发不出来什么东西,长期以生产歼六为生,生产了可能有几千架吧。
改革开放后国家勒紧裤腰带,但是没勒沈阳这帮人的,把歼八的任务给他们了。
结果他们只是把苏联人的飞机拉长拉大,然后搞出了一个天天出事掉飞机的东西,还使劲吹嘘,并以此产生了一大堆院士。
歼八经常出事,但每次出了事故,沈飞就把责任推卸到飞行员头上。有一次被坑害的人是马晓天。马晓天差点摔死在事故中,结果拼死飞回来后,沈飞把所有责任推到他头上,他差点被扒掉军装复员。好在他是红二代,有人保他,才仔细检查原因,发现责任在飞机身上,他才没被赶走(现在他是空军司令)。
因为沈飞不给力,国家最后只能勒紧裤腰带,从苏联和俄罗斯进口Su27,让沈飞和601接着仿制。
后来国家的材料技术进步了,上级要沈飞用新型复合材料替换铝材,结果沈飞搞出的新飞机不能保持平衡,只好用铅块配重。上级要搞数字化取代模拟信号,结果沈飞搞的数字化系统导致天天颤抖。
最后国家没办法了,只好再从俄罗斯进口Su30,甚至打算进口Su35来给沈飞和601仿制。
在三线建设时期,从沈飞要分流一些人到大西南的成都开分店,那些当红的人自然不愿意离家远去,最后一堆被排挤、被边缘化乃至被打击迫害的人被踢出沈飞和601。
然后就有了成都的成飞和611所。
这些被踢出去的边缘化的人,虽然不擅长政治斗争,不擅长上层运作,不擅长整人,但是业务上则精得多。
他们先是把歼七仿制成功,然后又通过中美蜜月的机会学习了美国的全套业务流程(学的主要不是技术,而是工作组织方式、业务流程,以及电脑CAD辅助设计技术),然后通过和巴基斯坦的合作搞出了枭龙(靠着巴基斯坦给的3亿美元,成都这帮人终于有钱发工资了,本来连总工程师都要下班后卖面条谋生的,而且巴基斯坦还给了一架完整的F16给成飞研究),然后又自己研发出来了歼10。
结果歼10搞出来后,因为运作不过沈阳,差点胎死腹中。
好在386去成都视察,四川地方官设法让386去了一趟成飞,成飞找了最好的试飞员给386表演。386大赞,然后给了拨款,成飞这才出头。
解放军空军要搞四代机歼20。
成飞这帮人成功中标,令中航工业总公司非常不满。
在沈飞的运作下,中航工业总公司强行下令成飞把飞机后半机身分包给沈飞,中航工业老总林左鸣美其名曰叫做“打破竞争”。
这就是为什么歼20后半机身隐身性能很差。现在所有对歼20的诟病,都集中在后半机身。
为了给沈飞吃偏食,中航工业总公司集中全公司各个分公司的钱,给沈飞另起炉灶搞一款四代机。结果研究到现在,也没见研究出什么成果来。
因为成飞对亲儿子沈飞构成了竞争,中航工业很不爽。中航工业决定打击成飞。
政策之一就是把601和611的总工程师都调到北京来,然后把双方的副总工程师对调到对方当总工程师。
负责歼20的杨伟,因此被调到北京来坐冷板凳,换一个沈阳调来的人来负责歼20项目。
结果空军震怒,直接插手国企事务,说你们的人事调动我无权干涉,但是这个歼20项目必须是杨伟负责,否则我就不给项目款。
最后在空军的压力下,杨伟继续呆在成都,担任歼20项目的负责人。
苏联援助的中国航空的第二大基地在西安的阎良,这主要是搞轰炸机的。
改革开放后,阎良的西飞搞出来了飞豹歼击轰炸机。
结果好像也是因为动了沈飞的奶酪(影响了沈飞仿制Su30的生意),沈飞通过上层运作,不许再搞飞豹的后续升级版本了。
然后搞了一半的飞豹2.0就胎死腹中,传说中的隐身飞豹也不了了之了。
西安的红旗发动机厂研发出了ws10航空发动机,结果沈阳的黎明厂通过上层运作,把ws10航空发动机的后续工作无偿调拨到了黎明厂,把那些设计图纸都从西安统统拖去了沈阳。
结果他们连摘桃子都摘不好。
不知道是西安红旗厂偷偷留了一手,还是沈阳黎明厂学艺不精吃不透图纸,反正ws10后来事故不断,经常飞着飞着就喷零件出来,出了很多次事故。好在俄罗斯的飞机都是双发动机,坏了一个还有一个。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大型基地在贵州安顺平坝的大山沟里,这就是三线建设时期搞的贵航。
位置在深山里,远离交通线,甚至远离县城。
当年是抽调各个厂的精英去的,但因为在贵州,吸引不到人才,现在愈发衰落,已经成为成飞的小弟了。
因为天高皇帝远,这个厂的关系户很多,当年和日本人合资搞云雀小汽车,领导把关系户都塞进合资厂,结果把合资厂都搞得快倒闭了。
另外,在汉中还有一个陕飞,是搞预警机的,应该是西飞的小弟。
除此之外,在哈尔滨有一个搞直升机的哈飞,是苏联援建的。
三线建设时期又在景德镇搞了一个搞直升机的昌飞。
影帝建设天津滨海新区,要搞一个大的直升机公司,把这两个彻底降为代工厂。这两个企业坚决抵制,江西省分管工业的副省长到昌飞演讲,说头可断、血可流、官位可以丢,但是企业决不能丢。后来怎么进展我就不知道了。
中国早期航空三大天才人物,陆孝彭、黄志千、徐舜寿陆孝彭窝在洪都,被彻底边缘化,虽然搞出了强五但是不得重用,但好在人身安全。
徐舜寿被打为右派,惨遭迫害,最后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黄志千在徐舜寿被迫害后也被踢出核心,被边缘化了。
中期两大支柱,宋文骢、陈一坚
宋文骢被排挤出沈阳,踢到成都。
陈一坚被排挤出沈阳,踢到阎良。
成飞和611所打败沈飞和601所,中标空军的歼20,结果上级领导马上给成飞小鞋穿,马上要收拾成飞的领导,好在空军震怒,把杨伟等人保下来了。
中航工业强行把歼20的后段跻身分包给沈飞,成为歼20最大的败笔。
西安的红旗发动机厂研发出了ws10航空发动机,结果沈阳的黎明厂通过上层运作,把ws10航空发动机的后续工作无偿调拨到了黎明厂,把那些设计图纸都从西安统统拖去了沈阳。
现在大大要搞大国企,要搞统一的大发动机厂。
我很担心成都、西安、贵州等地的人,在官场斗争上竞争不过沈阳的人。
过去是分家过,沈阳的那帮根正苗红的人不能直接插手其他企业的内部事务。
现在合成一家,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斗争、整人了。
太令人吃惊了:沈飞和成飞40年对比结果,差距如此之大沈飞(简称六O一所)
成立于1961年,是新中国组建最早的飞机设计研究所,主要从事战斗机的总体设计与研究工作。
1、到2011年,50年来只出产了J-8型歼击机,而且从J-8原型一直改到J-8ⅡF,结果也没人要(说得是出口)。
2、有人还说,出产了J-11/su-27,可那毕竟是人家毛子的货,沈飞山寨了不说,还不付专利费,搞得人家毛子特别上火。再说了,那也跟设计无关啊,仿制应该是112厂呀,跟601所无关呀。
3、J-15舰载机,是最让海军头疼的东西,等沈飞吧,瓦良格都快海试了,他还没弄懂折叠翼;跟毛子买吧,人家的生产线早关了,结果是江南造船厂的航母都不敢铺设龙骨,怕一个空壳等飞机呀。
总结起来,沈飞50年来就搞了个J-8型歼击机,一直在吃顾涌芬院士的旧饭,炒毛子的残根。
再看看人家成飞吧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又叫六一一所,建于1970年,是根据国家军机发展的需要,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分离而成的,建所之初全所只有几百人,现有职工近1800人。中国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是从事飞机设计研究的多学科、高科技的综合性研究所,拥有雄厚的技术、人才实力和精良的设备。
1、建所后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研制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该项目从1970年开始论证,后来由于受某些环境影响,指标变动很大。1975年正式立项时战技指标已更改了6次,几乎是一年一变。
在五上五下的激烈变动中,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艰难地从方案论证、详细初步设计、冻结技术状态,一直干到准备发生产图。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动力,没有能适合高空高速、耐高温的主体材料,该型号无法投入生产,不得不转为课题研究。
尽管如此,这项工作对研究所的发展,以及后来对国家重点型号的研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歼-7型战斗机及其各种改型,包括I型、Ⅱ型、Ⅲ型、ⅢA型、B型、M型、E型、G型、P型、PG型。现在,歼-7型战斗机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目前装备规模最大的战斗机之一。
该机依靠本身所具有的飞行性能好、轻小灵活、低成本、高效率率和使用维护简单等技术特点,在中国海、空军战斗机装备系统中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歼-7已于2006年停产。而且实现了整机出口,参与国际竞争。
3、枭龙/FC—1飞机
4、歼-10战机
5、J-20第四代隐形战斗机
总结起来,成飞在40年的时间里发展5款战斗机,歼击机研制的“国家队”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更可贵的是,他们已经适应了市场经济,能够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像沈飞“等、靠、要”的计划经济思想,而且建立和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骨干。以至于611所前所长杨伟无不自豪的宣称:611所现在是国内最好的飞机设计研究所。引得某些人怀恨在心,一力要把杨伟架空,掉到中行去当副总。听说幸亏空军干预,才得以继续担任四代机的总师。
要是歼-15交给成飞的话,估计早就能下蛋了。
2009年初611与601都有重大职务调动,杨伟不再担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职务,转任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改由季晓光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孙聪不再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职务,也转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改由赵民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
季晓光原本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赵民原本担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为什么要把这两所高层互换扶正呢?大家自己意会吧!
而杨伟与孙聪新职务主要工作之一,据说就是负责天朝上国空军选定的下一代战机型号。话说-------从某些人的角度看:这杨伟已经拿到四代机那么重大的项目了,却还要使一些手段去坏别人的事情,可说是惹了众怒。
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是好事,但不该抢舰载机项目的,简直是把饭勺都伸到别人的锅盆甚至碗盘里了,难不成想让别人连口稀饭都没得喝吗?!有些事不要做的太绝!
这次两所所长上调,两所副所长交换扶正,人家601所的孙聪毫无迟疑的二话没说就到北京报到去了。可是611这边呢?!
现在的情形却是--601所前任副所长季晓光奉调到了成都要接任611所所长,晃到现在已经过了多久了,杨伟就是不肯让出办公室,听说还放出话来:「我杨伟的办公室就是在这里,不在北京」。在某些人的眼里:这杨伟的态度、行为,真是不识相、恶劣至极!
可是若换个角度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从杨伟的立场看问题---------杨伟只不过是个喜欢做事的人,骨子里有天生自信与不服输韧劲,渴望在挑战各种疑难问题中不断锻炼,渴望不断的超越自我,喜欢和611所一群年轻人一起努力拼搏不断的创造奇迹。
做事情也喜欢卯着一股劲,坚持去完成,不管多辛苦,多难,都不会选择放弃。杨伟担任611所长期间缔造出亮丽的成绩,结出丰硕的成果,敢情这年头出成绩求上进还是错了?!四代机项目我们611可是完全凭实力赢来的呀!想再争夺别的项目也是要凭我们的真本事去竞争!我何错之有???
即使我杨伟话说得难听一点,让某所的人下不了台,但也不应该因为这个就要设计把我杨伟架空、把我调离原岗位-把我调离“我热爱的本职工作”吧?!
孙聪是顾诵芬的嫡系高足,在中航上头有人,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里还有他孙聪的名字呢!他孙聪是真的高升了,前途无量,自然是会屁颠屁颠的直赴北京去了!可我呢?那是明升暗降啊!这世道还有公平吗?||||||||||||
中国军工赤裸大泄:央视突然曝光沈飞歼31生产线
  中国配歼-31实力将超俄罗斯比肩美国
  俄罗斯米格飞机制造公司总经理巴尔科夫斯基日前声称,不久前完成首飞并且亮相珠海航展的中国第二款隐身战斗机歼-31,配备两台俄罗斯RD-93发动机,是一种面向国际市场的多用途战斗机。他还表示,歼-31飞机给人留下了良好印象,尽管飞机的一些结构方案显然借鉴了美国第5代战斗机的技术,但是它绝对不是仿制品,而是中国非常好的自主设计产品。
  据环球网援引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米格飞机制造公司总经理巴尔科夫斯基日前声称,不久前完成首飞并且亮相珠海航展的中国第二款隐身战斗机歼-31,配备两台俄罗斯RD-93发动机,是一种面向国际市场的多用途战斗机。
  俄媒称,珠海航展期间俄罗斯官方代表披露了对华出口的一些细节。其中有关中国新型隐身战斗机歼-31配备俄罗斯发动机的推测得到了米格飞机制造公司总经理巴尔科夫斯基的证实,他在接受美国《国际航空新闻》杂志采访时虽然指出了歼-31项目的个别不足之处,却在整体上对中航工业研发的这种新型战机给予了正面评价。巴尔科夫斯基表示,歼-31飞机给人留下了良好印象,尽管飞机的一些结构方案显然借鉴了美国第5代战斗机的技术,但是它绝对不是仿制品,而是中国非常好的自主设计产品。
  中国航母配歼-31 实力将超俄罗斯比肩美国
  世界上对航母战力的分析,其战斗力强不强,恐怕舰载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中国航母上部署的就是J-31,那么中国航母无疑比俄罗斯航母实力还要强,甚至可以比肩美国航母战机,因为美国除了和F-35,恐怕还没有哪一种战机能够与中国四代机相抗衡,美国目前虽然部署了F-22,但据分析称中国 最新的J-31就作战性能来说,不比美国F-35差,甚至可以比肩F-22。又有分析称中国J-31的作战对象就是指向F-35,果真如此,日本在跟中国进行海战时,恐怕要忌惮的更多了吧。到目前日本部署战机看恐怕还没有一种战机可以打败J-31。
  歼-31作战半径超美F-35
  据人民网报道,中航工业称歼-31结合隐形战机外形,具有低成本,可负载重武,及作战半径大等特点。 歼-31采用单座、双垂尾、双发,机长16。9米,机高4。8米,翼展11。5米。双涡轮风扇式发动机并未确认,但中航工业称内燃油可保证该机作战半径达到1250千米,而携带副油箱(或空中加油)则可保证作战半径达2000千米。最大马赫数1。8。起飞重量为17500kg,起飞距离400米,着陆距离600米。
  作为国际军火市场上另一款五代战机,美国的F-35战斗机最大速度为1。6-2。0马赫,不空中加油状态下作战半径达1110公里。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更多关于 沈飞,中国军区,央视,歼31 的热帖惊讶!沈飞歼31败给成飞歼20的原因曝光
未来网综合
  沈飞四代亮相之后,大家普遍有一个感觉,尼玛苹果又要告三星了……
……尼玛土鳖山寨无底线啊,没错,沈飞看起来就像是F35的前机身加上F22的后机身,尤其是垂尾和进气道设计,几乎就是YF22和F35的翻版。沈飞继获得“沈霍伊”荣誉称号之后,看来又要获得“沈洛马”的光荣称号了
  看到沈飞四代亮相,可能很多人会期待它的早日服役,但是让你失望的是,也许沈飞四代并不会出现在中国军队的装备序列当中,因为沈飞四代并没有国家立项,换而言之,这是沈飞和中航集团自己内部的项目,类似枭龙,国家没有立项,没有投资,自然也没有必然性去采购,而所有的风险,自然也是沈飞和中航自己承担。
  假如你看过601所李天院士的传记,那么上面有一段已经把沈飞四代的来历说得非常明白了:“……2007年10月底,总装备部正式发文宣布611所的方案胜出,并以611所为主,601所参加,共同组成国家队进行新一代战机的联合研制”“……当时所领导考虑不能由此就停止对新机的研究工作,考虑所未来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锻炼队伍和培养人才必须下决心掌握新技术。所里决定自筹资金开发一个新的项目……李天全面负责技术工作”
  很明白了,2007年在空军下一代战机方案竞标中,沈飞再一次败北,失去了以自身为主体研制重型四代战机的资格,但是601所领导考虑到,第四代战机的研发事关601所的未来,无论竞标失败与否,四代战机这个槛是一定要迈过去的,不突破第四代战机的整体技术,就只能在苏27上打转转,601在未来只能被其他竞争单位越拉越远。所以,即使没有国家投资,601也决定自担风险,自筹资金进行下一代战机的研制。
  而这个考虑得到了中航工业总部的大力支持,一方面,中航工业对601这个共和国航空业长子一直爱护有加,对他们积极进取的态度持肯定态度;另一方面,中航工业也不愿意看到611所一家独大,611入21世纪后风头极盛,歼10,枭龙,歼20等项目接连成功,赚足了眼球和风头,而611所作风桀骜不驯,令中航总部颇为头疼,此次601有意继续这场竞争,无论于公于私,中航都应该对其鼎力支持,多一款先进战机面世,对中国航空工业和国防也都是一件大好事。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使这种“计划外”的项目投资成为可能,在以往,由于国力有限,能够挤出资金保证已立项的项目已经颇为不易了,更不用说“编制外”项目了。战斗机,尤其是四代战机研制费用极高,美国研制F22和F35的经费都是动辄数百亿美元的天价,没有庞大的资金支持,光凭601的决心,恐怕挡了裤头都凑不齐一个零头。
  而中国目前强大的国力,则提供了这种可能,中航工业通过这些年的资产运作,积累了大量资金,尤其是一航二航合并之后,将二航汽车板块打包出售,并将资产用于金融、房地产等多行业投资,获取了相当的利润,这些利润,为601的项目,提供了资金保证。可以说,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玩不起四代机的。
  此外,另一个原因则是,当年重型四代竞标,总装备部头一次采用了“全程全要素竞标”模式,也就是大到整体方案,小到一个子系统部件,都需要进行竞标,通过竞标,谁好谁上。而这种竞标,也不仅仅限于航空工业口,事实上,电子工业,兵器工业,航天工业的诸多企业这一次也参加到竞标当中。
  611所打破行业内潜规则,坚持使用大量航空口之外的子系统部件,保证了方案的性能和价格优势,而601所,则没能这么做,依然依靠航空口内部企业,肥水不流外人田。结果方案竞标601落败,随着601败北的,还有一大帮中航内部的子系统厂所,他们的未来,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而此次中航大力支持601自筹资金的方案,不仅仅是为了601的未来着想,也是为了诸多子系统厂商考虑。
  这样一个内部项目,注定了它得不到歼20那样的全国性资源,其地位就如同嫡子和庶子一般,不可同日而语。沈飞能够拿到的资金和技术资源相当有限,所以项目必须大量利用成熟技术,技术上少冒险,成本上要廉价。
  在总体设计上,沈飞四代的针对性还是比较强的,首先它不能是重型机,否则和歼20一比它只有死路一条,而且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搞一款重型战机,成本上也受不了,第二它必须和以制空型为主的歼20划清界限,否则依然是死路一条。也就是说,沈飞四代必须谨记差异化营销,要钻歼20的空子,利用国内甚至全世界都尚无中型多用途隐身战机的机会(F35已经是重型了),做这个市场的先行者。而中型多用途四代,在未来,不仅大量第三世界国家会有四代机的换装需求,更重要的是,中型多用途也许会成为海军航母舰载机的标配,或者假如歼20进展不顺利,或者价格过高数量过少……这都是沈飞四代的机会。
  沈飞四代机的定位,是非常精准的。不得不说,作为中航的掌舵人,林左鸣还是有点水平的。
  这样,沈飞四代的定位也就明了了,一款601所自筹资金,未经过国家立项和肯定的项目,着眼于外贸为主,兼顾国内需求。是沈飞在两次主力歼击机竞标落败之后的绝地反击之作!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为沈飞鼓掌,有竞争,有斗志,就比万年啃歼8强!
  好了,让我们来看一看沈飞这次的绝地反击之作吧……
  一个奇葩的编号:31001,相比歼10的1001,歼20的这个不符合军队规范的编号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反正也无所谓,是中航自己的项目,爱刷什么编号刷什么编号,在机尾上画上了一个类似“雕牌透明皂”的老鹰,和沈飞四代的名字:鹘鹰。唯独没有八一军徽,这也代表了它的身份,一个内部自筹资金研制的研制项目。总体看,沈飞四代与激进个性的歼20不同,采用了和F22/F35相似的常规布局,中规中矩,应当来说,常规布局符合低风险思想,是沈飞四代这款练手和外贸机相对正确的选择。
  不出所料的是,中四采用了双中推发动机,既不是F22/歼20的双大推,也不是F35的单大推。这个设计实属无奈,中国不像美国,可以为F35配备推力高达19.5吨的单发发动机,只有和米格29一样使用双中推设计。但是作为双发的中型四代,要实现全面的性能,是极其困难的。
  典型的隐身机的菱形机头,隐身性能没话说,但是机头直径相比歼20小了一圈,意味着无法像歼20那样装上大口径机载雷达,但是毫无疑问沈四将配备代表目前最高水准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中国机载雷达技术已经基本完成了技术突破,未来5~7年将是中国AESA雷达大泛滥的时代。进气道上,看样子应该是采用了S形进气道,能够从正面一定程度屏蔽发动机叶片,保证隐身性能,这年头不管是大S还是小S,没有S身材,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
  和歼20一样,沈飞四代也采用最近红遍半边天的DSI进气道,而没有采用了沈飞浸淫多年的和F22类似的双斜切加莱特进气道,从歼10B开始,DSI已经彻底被TG白菜化了,洛马心中此时一定有如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但是沈飞研究加莱特进气道多年,颇有研究,这次却没有使用颇有心得的设计,也是正常,令人有些不解。也许是加莱特进气道重量大,影响隐身,而且设计复杂吧。不如DSI更加适合本土化战机。
  整体机身设计中规中矩,没有亮点,机身光滑,虽然不像F22那样线条流畅,但至少比F35这个胖墩好看得多。同为中型四代机,沈四相比F35更加苗条顺滑,这是和沈四的定位相符的,多为一款多用途四代机,沈四必需将对地打击和制空能力相平衡,更加轻薄顺滑的机身意味着更低的重量,更小的阻力,当然也就有更快的速度和机动性了。
  垂尾,沈四这货的垂尾像极了YF22,高耸入云的垂尾,提供了高速条件下的飞行稳定性和气动效率,没有采用歼20的全动垂尾,当然也就去掉了歼20身上那个被万人唾骂的腹鳍,沈飞这次算是割掉了腹鳍这个TG航空业设计的盲肠了……但是高耸的垂尾也付出了重量、阻力和隐身的代价,当然这个问题F22也有,但是F22有强力发动机,增加一点重量阻力无所谓,但是对沈飞而言,就不是无所谓的了。
  机翼,机翼目前还看不到全整的翼型,但是看上去机翼较薄,这一点和F22与歼20一样,薄的机翼,就意味着更低的飞行阻力,有利于高速飞行,F22和歼20是为了速度而生的,但作为多用途的沈四居然也使用了薄机翼,让人有些费解。看来沈四还是想追求高速,但是薄机翼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就是升力不足,会影响亚音速机动性和武器载重能力,而且薄机翼难以布置大的机翼油箱,载油量大大缩水。
  对于F22和歼20而言,武器载重能力并不重要,他们是专业制空机,而机翼油箱小也不重要,他们有巨大的机身可以放油。但是沈四没有这个条件,作为多用途战机,武器载荷能力至关重要,而中型机机身空间本来就不大,机翼容积又无法有效利用,外加两台发动机耗油,沈四的航程实在是不令人乐观。搞得不好就像米格29一样腿短……F35相反采用了较厚的机翼,虽然牺牲了速度,但是提升了机翼升力和油量,这对一款对地攻击为主的战机而言是恰当的。可以说,要在中型机这个不大的平台上实现全面均衡的性能,是不现实的,必须有所取舍。
  不仅仅采用薄翼面,更重要的是沈四采用了大后掠角机翼,和F22和F35的钻石翼型不同,沈四的翼型可能更接近于三角翼,这种翼型搭配薄机翼面,毫无疑问是为了高速而生。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翼型对一个常规布局的多用途中型机可能并不合适。沈四的机翼,实在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传说中的隐身八爷……这种翼型虽然在高速性能上有所增分,但是翼面积太小,可能比F35的还要小,这么小的翼面积,外加薄翼型,沈四的整体升力特性不容乐观(没有升力就没有机动性),另外考虑到发动机这个万年短板,沈四的机动性可能也就比F35A略好一些,总体优于绝大部分三代机,也就只是这样了。而武器载荷方面,沈四也肯定不如F35。
  从目前亮相的图看,沈四拥有一个较大的腹部弹仓,内部弹仓已经是隐身机的标配,处于多用途考虑,沈四的弹仓容积一定会尽可能的大,以利搭配对地攻击武器。网上有人分析这个弹仓长度大致在4.4米左右,不管这个数字对不对,反正也应该差不离,这个长度搭载现有空空导弹没有问题,但是假如要搭载大型对地对海导弹,还有困难,事实上F35也只能搭配一批最新研制的新型对地攻击导弹
  这一点并没有问题,未来中国一定会配套研制一批先进对地对海攻击武器,沈四和歼20都可以使用。但是限于中型的机体,所以不要指望这个弹仓能做到多大,沈四机体要比F35薄,其弹仓深度很难超过F35。而且沈四和F35一样没有侧弹仓,意味着无法方便的挂载近距空空导弹,F35目前就只能外挂AIM-9X空空导弹,内置AIM-9X还要等到至少2014年,而且由于没有专门的侧面格斗弹仓
  所以假如要挂载近距空空弹,那么就要在机腹中挤占其他武器的位置,这是相当尴尬的事情。对F35而言,其主要任务是对地攻击,对空尽可能使用远程空空导弹进行超视距空战,尽量避免进入近距格斗。而沈四作为一款全用途战机,需要执行相当的制空任务,没有专门的格斗弹仓,是一件非常蛋疼的事情,未来可能只有在腹部弹仓中挂载2中2近了,这远比不上F22和歼20的6中2近,不过也许未来中国有了弹径和翼展更小巧的空空导弹,或许可以努力塞进去4中2近,可以期待一下。但有利的是,作为常规布局的沈四,使用翼下外挂点会比鸭式布局的歼20方便得多,这样固然会牺牲隐身,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弥补沈四由于机体小而造成的内部武器载荷弱的缺陷。
  发动机,恐怕是最没有争议的问题了,从图片上看,沈四装配两台俄制RD-33或者国内仿制的涡扇-13型号,考虑到沈飞的习惯,个人认为是国内仿制型号的涡扇-13的可能性略大一些,但不管是RD-33还是涡扇-13,反正都是完全的杯具(有说发动机是太行改型的,可以洗洗睡了,眼神差也不能差到这种程度)。
  作为一个四代中型战斗机,使用两台三代发动机倒数水平的发动机,无论如何都是杯具,但是考虑到国内发动机的实际水平,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和歼20一样,先用手头的发动机把飞机飞起来再说,等国产发动机跟上了,再换。沈四也是这样。RD-33原产自大家熟悉的毛国,是前苏联在80年代研制成功的配套米格29的一款发动机,这款发动机继承了苏联发动机一贯推力大,作风猛,特性泼辣的优点,但毛病就是寿命短,可靠性差,重量大,工业设计水准低下。RD-33最大推力8.3吨,苏联人号称推重比达到8,但是这个数字水份非常大,苏联人发动机净重标准极松,很多必要配件和滑油都不算进重量,号称1050KG的发动机总重量其实只是个纯理论重量,等到所有配件全部装上后,实际重量要达到1220千克,所以RD-33号称8的推重比,实际上仅有6.7。
  中国在90年代引进RD-33的改进版RD-93发动机,用于外贸机型枭龙,同时进行了RD-33的国产化工作,仿制的RD-33编号涡扇-13,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试飞,距离最后成熟装机已经很近了,但是无论如何,涡扇-13仿制自RD-33,性能上不用指望太多。使用这两种发动机,沈四的性能是不用指望了,什么超巡,什么超机动,都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且更蛋疼的问题是:航程!
  米格29之所以声名狼藉一大原因就是其航程实在太短,上天就没油了,而之所以航程太短,一大原因就是其中型双发结构,米格29和沈四这样中型机体不像苏27,歼20那样有庞大的机体可以放大量内油,而且用于双发设计,两个发动机要占用非常多的内部空间,使得油箱布置更加困难,像米格29这样的飞机,机内燃油仅有3.4吨,而身材比米格29小了一大圈的F16采用单发设计,机内燃油都有3.1吨,双发设计给机内油箱布置带来麻烦。油载的少,耗油量反而更大,两台发动机运转的耗油量相当惊人,尤其是RD-33这种苏联油老虎,烧油如烧水一般……此外,双发设计机身会更加宽大,飞行阻力也会更大,飞行油耗自然看涨。几个因素综合下来,米格29航程杯具也就不足为奇。米格29挂副油箱最大航程才2100公里,而同样挂载副油箱,同样的中型战机,单发设计的F16C/D最大航程居然高达3900公里!设计上的带来差异可见一斑。
  沈飞四代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不仅双发小尺寸机身难以容纳大量燃油,而且RD-33耗油量巨大,更重要的是沈飞四代作为隐身战机还不能经常使用副油箱,航程问题要解决起来恐怕比米格29更困难(米格29后期型就改用一个超大型机腹副油箱)。假如继续使用RD-33或者涡扇-13,沈四的命运只有一个:一个隐身版米格29,又一个机场保卫者,这种飞机在现代是不会有任何机会的……
  当然,你会说沈四又不可能永远用RD-33,对的,没错,RD-33只是现阶段无奈的选择,未来还会换装新一代国产先进中推力发动机。和歼20一样,虽然现在无奈使用AL-31FN这种落后一代的发动机,但是未来等国产的涡扇15定型,歼20就会有质的飞跃了!而沈四在未来,将配备新一代国产先进的9500KG级中等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这款9500KG级发动机可以堪比目前世界上顶尖的F414和EJ200发动机。但是沈四的这个飞跃,还要等上更长的时间……目前,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的重中之重是歼20的涡扇15,这是天字第一号工程,会集中一切力量攻关,就目前中国的实力而言,是没有能力同时并行两个先进发动机项目的。集中精力于涡扇15,也就意味着9500KG级中推项目无法快速推进,虽然先进中推项目在国内开始预言非常早,比涡扇15还要早得多,但是由于现在涡扇15是首要任务,所以其他项目都要让路。假如一切顺利,涡扇15发动机有望在2018年左右服役,而相应的,9500KG级先进中推项目的定型,可能至少要等到2020年了。而作为一款以成熟,快速,性价比为亮点的外贸型沈四,恐怕这个时间是无论如何也等不起的。在2020年之前,顶着两台RD-33发动机的沈飞四代,很难打动任何客户的心。
  沈飞四代的设计其实充满了各种矛盾和无奈,一个在只有重型机才能生存的年代,被迫设计一款中型机,一款本应取舍性能的战机,却试图造的面面俱到,一款本应该迅速投放市场的“私生子”项目,却由于各种束缚还需要长时间的等待……沈四未来的路其实很难走。沈飞四代是一个没有国家承认的项目,它必须风险自担,所以它的生存关键就是:成熟、性价比、和能够快速装备部队,这也是作为一款外贸机型想要成功的先提条件。沈四的生存,必须依靠出口,而项目自身的定位就是“以国际市场为主,兼顾国内市场”,很简单,能够开拓国际市场把中四卖出去,项目就活了。问题是,出口需要一款怎么样的战机呢?
  先不去考虑F35,美帝一轮跑马圈地已经把身边盟友所有下一代战机订单拿到了手,这些国家我们可以不用去考虑了,指望中四抢F35饭碗的,那是痴人说梦话。我们的传统市场,想来想去,也就只有巴基斯坦、埃及这些了……未来10~20年,随着F35的泛滥,第三代战机将逐渐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隐身第四代战机,对于巴基斯坦这种国家,四代机是必须的,否则无法抗衡印度的威胁,但是像歼20这样的重型四代机我们的传统客户恐怕挡了裤子也买不起几架,所以中型四代机是不错的选择。在性能上,中型四代机并不需要超巡这个华而不实的能力,超巡只是为中美俄这种大国量身定制的绝技,像巴基斯坦这种国家,国土面积有限,不需要四代机拥有超巡能力,不然刚进入超巡就出了国境线可就尴尬了……相对应的,是要强调多用途,要一机多能,用尽可能少的数量干尽可能的多的活。
  但是沈四的设计却让人有些费解,作为一个多用途战机,本不需要过分强调高速,然而沈四的设计却处处体现出高速特征,尤其是翼型的选择,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在发动机落后的情况下使用高速构型提升整体的高速性能,甚至在换装9500级先进中推后可以像超巡性能做一个冲击,这显然并不需要。而这个翼型带来的是翼载荷过高,升力特性差的问题,随之而来就是亚音速机动性差,载荷能力弱,航程短的弱点。这些弱点显然是巴基斯坦空军不可能接受的,巴基斯坦空军不可能装备一款隐身化的歼8或者米格29,况且这款飞机的发动机很长时间内都毫无着落。
&&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关注微信公众号"麻辣未闻",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编辑:小文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客服电话:010-
看新闻不过瘾来这里吐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飞 歼3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