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采取优先审计高风险的贝塞尔曲线反求控制点点

国外商业银行审计的主要理论与方法(1)-审计论文-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国外商业银行审计的主要理论与方法(1)
一、风险基础理论&&&&& 国外的审计理论已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全面转向风险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理论的核心是从分析审计风险入手,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和“审计保证模型”,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找出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进行重点控制和检查,以保证审计质量。并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情况的调查和内部控制的测评,量化确定固有保证程度系数、控制保证程度系数,根据审计保证程度模型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然后针对这些风险因素状况和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对策,确定和实施规范的审计程序。与风险基础审计理论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是指被审计商业银行财务中存在错报或漏报的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下可能会影响审计目标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因而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过高,则审计中执行的审计程序和获取的审计证据可以随之减少,但却可能产生较大的审计风险;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过低,审计人员要执行详细审计程序和获取过多的审计证据,从而影响审计效率。在随后的分析性复核和实质性测试中确定抽样规模时,都会用到重要性水平,如根据重要性水平确定货币精确度(MP),根据货币精确度来确定可接受偏差和抽样间距等。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审计重要性水平一般以税后利润的5—10%确定,当税后利润很小或为负数时,则以净利息收入的一定比例来确定。&&& 二、审计程序&&& 将商业银行整个审计过程分为审计、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 1.审计计划阶段。审计计划阶段的非常详细,主要包括根据业务特点评价审计项目风险,选调人员组成审计组。调查的内容包括:被审计银行的经营业务、所占有的市场份额、面临的风险及所采用的风险措施、法人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政策;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银行各级管理层的内控活动及内部审计的作用;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程序。获取财务信息和业务经营数据后,执行初步分析性复核,通过初步分析性复核,找出异常变动的区域,作为审计的重点。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根据业务循环确定关键的内控活动以及与通用控制有关的内控活动,制定内部控制轮流测试计划和实质性测试计划。&&& 2.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并作出评价。由于银行电子化程度非常高,在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测试中,通常由熟悉财务和精通计算机的专家对被审计商业银行的计算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及处理程序进行检查,并对计算机内部控制作出评价。执行实质性的分析性复核,执行重大项目详细检查和细节测试,对财务报表进行检查。&&& 3.审计报告阶段。主要包括期后事项检查、获取管理人员陈述函、汇总审计结果和编制审计报告。&&& 三、采用的审计策略与方法&&& 1.优先采用依赖内部控制的审计策略。银行一般都具有相对较强的内部控制环境,包括健全的信息系统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和综合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国外商业银行审计以风险基础审计理论为依托,优先采用依赖内部控制的审计策略,根据银行业务经营特点,以业务循环来规范银行审计的程序,将银行主要业务活动划分为七大循环:即存款业务循环、贷款业务循环、支付与清算业务循环、资金业务循环、费用业务循环、固定资产业务循环、工薪业务循环。其中前四个是银行业特有的业务循环,后三个业务循环与别的行业相同。值得一提的是,资金业务循环指融资、拆借、投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头寸管理、流动性管理、利率管理、汇率管理等等,一般不以投机为目的。该循环涵盖的业务品种比较多,所涉及典型的金融工具有银行承兑汇票、国库券、可票据、存款证明、债券、商业票据、本票、通知存款、银行间贷款等,几乎除了存贷款之外的业务都可以归入该循环。&&& 对每一个业务循环,指出其主要的业务活动,然后针对每一个主要业务活动,提出相关的内控目标,针对每一个内控目标,还指出关键的控制活动,如对贷款业务循环中的“新发放的贷款需经过信用评估和审批程序”这一内控目标,其关键的控制活动有:(1)信贷经理/信贷委员会确保贷款的审批符合经营限额;(2)信贷委员会或信贷人员在其授权范围内审批贷款;(3)根据业务性质和借款人状况要求提供担保;(4)承诺贷款前初步评价借款人的财务和状况,包括地区和行业分析;(5)评价与复杂交易相关的额外风险;(6)信贷经理/信贷委员会基于信贷评级系统或外部机构的评级审批贷款;(7)全面评价借款人的整体状况。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书面文件,对上述内控活动进行测试,最后对整个贷款业务的内部控制作出评估,获取内部控制保证系数。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测试并不是笼统抽象的,而是有具体的目标、控制活动和评价标准。经内部控制评估,若其内部控制保证程度高,则可以减少贷款业务检查的工作量。转贴于论文联盟
欢迎浏览更多 → 文章
相关文章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请咨询客服老师
内容分类导航
本栏目Digg排行
本栏目热门文章
本栏目最新更新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我的图书馆
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日益复杂的组织内部关系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外部市场,使经济社会中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企业承担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需要顺势而为,不断调整自己的业务范围和审计目标。内部审计不仅关注内部控制,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目标从过去被动地差错纠弊,变为主动地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因此,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提出满足了现代企业对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方面的更高要求。
&&& 一、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含义及特点
&&& (一)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含义
&&& 狭义的企业风险指有碍于组织目标实现的威胁因素,通常分为三大类:外部环境风险、经营过程和资产损失风险、以及信息风险。由于事后补偿的保险难以发挥对组织风险结果予以弥补的作用,因此,风险管理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基于此,COSO委员会于2004年正式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称ERM),将企业风险管理定义为:是一个受机构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它可以运用在战略设定并贯穿于企业当中,设计企业风险管理旨在确认影响机构的潜在事件,并在风险偏好内管理风险,为机构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企业风险管理(ERM)由以下八个要素构成: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确认、风险评估、风险回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这八个方面组成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种观点认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风险就是审计风险;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所谓的“风险”不是单纯意义的“审计风险”,更大意义上是指企业风险。在《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第六版中提到“现在的内部审计人员要运用前后一致的方法来理解和评估审计风险,包括与单个被审计机构有关联的风险以及整个组织所面临的整体风险”,可见,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方法,以对整个组织的风险进行评估与改善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审计理念。
&&& (二)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特点
&&& 与制度导向型内部审计相比,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 一是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基础是内部控制。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机构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的影响,设计内部控制是为以下类别的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运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遵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过程就是内部审计的过程,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好坏,与审计风险的高低直接相关,所以内部控制始终都是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同时,内部审计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其它内部控制环节的再控制。重视日常控制活动,抓住内部审计监督评价环节,为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此外,构成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控。内部审计要对公司的风险管理加以评估与改善,首先要从内部控制领域中的风险做起。可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内部控制结构为内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内部控制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进入公司治理、评估改善组织风险的基础。
&&& 二是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内容是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需求。从ERM框架可知,它关注包括公司治理领域和内部控制环节的风险在内的一切风险,因此,风险管理不仅要求全面识别风险,而且要熟悉本单位的经营战略、工作程序、组织结构等,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特地位与专业知识满足了以上要求,风险管理必然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业务之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关注企业风险、识别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以降低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其审计报告可以作为揭示企业风险、防范风险以及信息交流的信号,协助企业管理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风险为出发点,不仅能够使其服务范围与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直接联系,而且以其在企业中的独特地位和专业知识能够从根本上解释和评估风险管理措施,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 三是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提高审计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重视信息,而且重视经济信息、产业信息和财务信息等,其审计模式是:在对企业所有风险进行彻底了解后,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进行排序,根据风险大小来确定审计范围,对于有证据表明风险较低的领域,应依赖内部控制或分析性复核;对于被认为风险较高的领域,分配更多的审计资源,可实施大量的实质性测试和余额细节测试。这样恰当、有效地分配内部审计资源,使得更多与风险管理相关的控制和活动得到关注,将审计手段与审计目标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审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绩效性。所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供了一种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提高审计效率的工作思路。
&&& 二、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及其途径
&&& (一)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 一是在风险环境分析中的作用。风险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经营目标不能实现的经营环境,包括内部风险环境和外部风险环境。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政治和经济等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企业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文化、诚信与道德价值、管理理念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与权责划分等,其是企业设定经营目标和战略计划的基础。由于经营环境是风险的根源,因此内部审计应从着眼于风险转到着眼于经营环境,通过对经营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社会环境、创业环境、内部审计应用环境和组织环境等)的分析,以进一步评估组织的“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并通过对企业各项环境因素变化的分析,将分析结果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反映给管理层,以便管理层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正是由于内部审计熟悉企业的内部环境、并具有相对独立的职能地位,可以全面客观的判断企业的固有风险、评价企业目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二是在风险事件识别活动中的作用。ERM框架要求识别出所有可能发生并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重要状况,该步骤非常重要,因为未被识别的事件不会在风险回应中得到处理,可能导致意外风险的发生。内部审计针对现有环境与经营过程,通常以各种类型的战略或各种形式的商业活动为基础的模板,观察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经营情况及整个市场的经营风险水平,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以其专业知识和技术,独立地推断潜在的重大风险。因此,在风险事件识别活动中。内部审计人员要判断管理层是否完全识别了单位的所有风险。
&&& 三是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通常要求采用风险评级和计分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排定优先次序,尽量找出风险存在的根本原因,以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案。对难以客观量化的风险事件,则采用主观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此时,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最得尤为重要,其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比较正确的选择。可见,在风险评估中,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风险的假设条件、计算方法的适当性来评价风险,以向管理层提供专业意见。
&&& 四是在风险反映和控制活动中的作用。对于经过识别和评估后的风险,企业都要经过风险与收益的权衡。ERM将风险反映分为j类:可接受风险、规避风险和减少风险。规避风险超出了企业的风险偏好,企业不能接受且无法经济有效地加以抑制,则须放弃该项目或计划从而避免风险带来负面影响。对于大部分风险,需要企业采取一定的行动,转移或分散风险,以达到企业可接受的水平。为此,企业需要对其风险加以控制,即将不可接受的“固有风险”转化为可接受的“剩余风险”,由于控制活动本身是很复杂的,内部审计人员通常采用分析性程序和详细测试,评估控制活动的有效性,使风险得以管理。因此,在风险反映和控制活动中,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分析、评估风险回避的合理性、减少风险措施的有效性,以降低组织承受的风险。
&&& 五是在风险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系统监控中的作用。风险管理涉及企业各个职能主体,是各管理部门共同承担企业的综合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从评价各部门内部控制制度人手,在各领域查找管理漏洞,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验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帮助企业管理当局进行风险的管理与协调。为此,内部审计人员需要采用风险监控方式,将经营计量系统记录的业绩与计划和预算中的预期业绩以及同一时期的竞争者业绩进行比较,来判断风险环境中新的风险和变化,便于管理者及时做出反应。可见,在风险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系统监控中,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报告以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传递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的信息,保证单位对风险的管理是一直有效的。
&&& (二)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 风险管理框架(ERM)下的内部审计关注的核心是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和剩余风险水平,由于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是对剩余风险的确认并提出咨询建议,因此,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途径是开展风险导向型审计。通过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内部审计将事后评价转变为更为及时和主动的事前事中的风险审查和事后的动态反应,全过程控制和管理企业风险,从而能够客观评价风险管理系统,以降低风险损失。因此,剩余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导向审计就是通过系统的分析、认定和评价被审计对象各个领域的固有风险及其管理状况,评价其得出的已量化的剩余风险水平,并据此确定进一步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内部审计部门要从审计的过程和整体角度分析审计风险在审计中的作用。把审计基础工作大量放在对被审计对象业务过程的调查,对内部控制要素进行控制测试,并对财务报表和业务操作程序、审计环境等进行科学分析、判断上,从而使期末需要审查的结果,在期初和期中得到判断。对剩余风险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将剩余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为此,需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了解管理层确定可以接受的剩余风险水平;确认业务活动领域的剩余风险并进行优先排序,将主要审计资源分配到高风险领域;审计师需要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企业尚未对某些重要风险采取管理措施,应同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对象的管理层进行沟通,并向其提出管理建议,从而协助被审计单位预防或检查将来可能出现的错弊。最后,内部审计师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提出风险审计报告。风险审计报告是针对剩余风险提出相关建议,以帮助管理层采取必要措施改进控制系统所形成的书面文件,它是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集中表现,也是内部审计发挥风险管理作用的重要形式。
&&& 三、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 (一)责任问题
&&& 企业风险管理作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主要业务,内部审计人员并不参与风险管理的建立和运行过程,而是在企业已有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再监督,以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或使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成为可能。
&&& (二)途径问题
&&& 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函数,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因此,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途径有两种:即风险管理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但对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而言,其路径专指第二种,即对剩余风险的确认、排序和建议。
&&& (三)侧重点问题
&&&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审计模式遵循了:目标一风险—控制的顺序,重视与企业目标直接关联的风险分析,所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评估企业风险管理时,关注的是优先选择高风险领域的控制,并且着眼于评估具体控制对风险管理的效果。此时,内审部门不再只是强化控制。而是通过规避转移和控制风险,使风险管理更加有效并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TA的最新馆藏高成长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关键控制点研究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成长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关键控制点研究
|0|0|暂无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留言内容不能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文/杨瑞芳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提要 实行会计电算化极大地方便了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提高了会计人员工作效率,同时对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只有对此进行全面深刻地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电算化审计事业发展。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采用会计电算化来进行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同时,也给现代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
  一、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审计对象和内部控制方法的变化
  1、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纸质材料记录,都有经办人签字和负责人签章,审计线索清楚。审计人员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的有关会计事项,系统就可能被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
  2、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对象与程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内部控制的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手工会计系统中的许多原有的控制措施都已不适合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功能是否恰当有效直接影响系统输出信息的真实和准确,内控环境的复杂性使舞弊行为有机可乘,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会计核算软件接口不统一。目前,大部分会计软件没有统一的标准数据接口,虽然《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已于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并于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但是目前各审计单位所采用的会计核算软件大多基于不同的数据库平台和数据库结构,生成的数据结构也不尽相同,使得财务数据较难整理和分析,必然会带来审计风险。
  (三)审计人员计算机水平普遍较低。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必不可少的审计技术,因为即使系统的全部账表都要硬盘拷贝,利用计算机还是比手工更迅速、更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查工作。但审计人员如果不懂得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就可能会带来审计风险。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实施计算机审计,以防范检查风险。在对证、账、表进行审计时,除了结合通常手工对系统进行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外,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信息失真的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需要在测试系统程序控制的基础上,每次审计时都利用实际数据或模拟数据测试被审单位的系统程序,将测试的结果数据与正确的或应当出现的结果进行核对,进一步检验被审单位电算化会计系统程序的可靠性,检查各项公式的设置是否正确。
  进行实质性测试要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尽可能使用审计专用软件实现会计数据从会计核算软件到审计软件的转换,由审计软件来完成大量的复核和核对工作,审计人员应着重对审计项目的有关数据重新组合,运用有效的审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不断地修改、充实和完善审计计划,执行切实可行的审计程序,深层次地审核审计单位会计数据的真实性,识别虚假或失真的电算化会计信息,控制误差风险以全面实现审计目标。
  (二)测试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控制风险。在对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审计时首先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核和评价应从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两方面的测试与评价进行。程序控制的责任者是软件开发部门。对本单位自行设计开发的电算化系统,应结合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档资料如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准、系统设计资料,审核系统的开发计划是否经过严格审核,仔细研究调查后方可实施,在开发过程中是否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工;对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则应重点审查该系统是否通过评审或鉴定,为适应被审单位特殊业务所做的调试是否经有关部门的确认。
  首次审计时不论软件是自行开发还是外购,都要根据系统的流程图、源程序、编程说明、用户使用手册等资料依次检查系统对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存储与输出,系统的初始化、维护与安全等各项操作所设置的关键控制点是否合法、合规、合理。
  制度控制的责任是会计软件的使用单位,是由人工实施的控制,独立于系统软件对制度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应注意:审核被审单位是否根据本单位实施电算化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组织机构模式,在电算化系统内部合理设置岗位,进行不相容职责分工控制。注意被审单位的机构模式是否根据本单位的规模、管理方式及发展方向恰当地选用了集中管理模式,或分散管理模式,或集中管理下的分散模式。
  电算化部门内是否遵循内部牵制原则相对独立,根据需要进行了合理的职责分工,如系统员、系统维护员、程序员、操作员、数据控制员、数据管理员之类的职责分工;各岗位人员的素质是否确实能够满足开展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审查系统工作环境的控制是否完善,是否建立和健全机器设备使用控制制度,是否制定和执行操作规程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和评价系统的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的薄弱环节,确定内部控制制度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帮助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决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和范围,减少和防止电算化系统的审计风险。
  (三)制定和完善新的审计准则。我国在审计方面制定了许多规范性文件。但是,由于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准则中的某些已不适应实际情况,一些新增审计内容在审计准则中又缺乏相应的条款,如电算化系统开发审计准则,新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软件功能规范和开发准则等。在制定新的审计准则时,要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应在以下方面进行规范:①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②审计证据的收集;③计算机审计过程及相关的审计技术;④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等。制定有关电算化审计准则和制度,是目前审计工作的迫切需要。
  (四)开展审计技术和方法研究。由于计算机处理和手工处理有很多不同点,从而产生了许多独特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和工具。计算机审计注重对业务事项和处理过程进行证据收集,如要收集符合性测试的证据,一般是通过模拟数据进行测试形成要收集的证据。因此,要大力开展对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如审计管理计算机技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测试技术、数据库或数据文件的审计技术、应用软件的审计技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评价技术等,特别是内部控制的测评技术,以尽快实现利用计算机审计。
  (五)加快审计软件开发。审计软件是计算机审计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没有良好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是很难开展实际的自动化审计工作的。审计软件的功能应具有针对会计程序本身合法性、正确性的审查功能;具有对机内会计数据文件的一致性、正确性的检查功能;具有验证会计报告的可信程度及会计软件内部控制措施的可靠性功能;具有审查审计报告、审计文书自动编制整理功能等。进而解决审计电算化滞后的实际问题,做到审计技术与会计电算化同步。利用计算机快速分类、检索功能、存储能力编制审计程序,可以进行大量的审计比较、抽样及核对工作,收集审计证据,减轻审计人员工作强度;事先用计算机设计测试案例,后用于测试被审单位的会计程序和数据文件,能够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审计员利用计算机存储有关法规条例、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等,随时调用,便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利用计算机对审计资料进行统计汇总,编制打印各种统计表、审计文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审计软件既可以加快审计工作的效率,又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规范化工作。但我国审计行业的审计软件很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应加大对审计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同时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开发或独立开发审计软件。另外,要加强国际交流,引进计算机软件技术,缩短计算时间。
  (六)加快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1、对现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技术等方面加以培训,使他们能胜任审计工作;2、购买必要的审计软件,对复杂的财务软件的审计聘请计算机专家进行辅导;开展审计的正规课程,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3、开设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控制用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相关的课程,加强计算机审计配套课程的教育;4、同时适当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西方审计理论和方法,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总之,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要求。开展计算机审计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新课题和新任务。一方面逐渐实现审计手段的计算机化,即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机所办理业务的审计;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档案、报表、信息处理、预测、决策等工作也逐渐地实现了计算机化。运用计算机审计能够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时效;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项目质量;突出审计工作重点,丰富审计手段;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相新江.论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赵红龙.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09.6.
[3]肖明.试论计算机审计风险与防范[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号
您是本站第 1998977 位访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风险业务审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