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帛书易之八卦分宫次序歌卦序是什么样的

帛书《周易》卦序研究--《湖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帛书《周易》卦序研究
【摘要】: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据统计,帛书中字数一共120000字有余,其中,有关于《周易》方面的就有2万多字。其后的几年中,帛书《周易》的内容不断显露出来,几十年来帛《易》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帛书《周易》一共有20000余字,学者们将他们分成《易经》和《易传》两个部份。帛书《易经》函六十四幅挂图、六十四个卦名、四百五十条卦爻辞组成,共计四千九百三十个字,学术界称其为帛书《六十四卦》。而帛书《易传》一共有16000字余,其中包括有《系辞》、《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和《昭力》六个部分。其中除了《系辞》外,其余的五个部分都是佚书。
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是帛书卦序与通行本卦序的一个比较,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帛书》卦名有三十一个与通行本周易相同,有三十三个不同,而经卦的卦序与今本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帛书《易传》所反映出的卦爻辞的内容,即有不同于帛书《易经》的,也有不同于通行本的。但是从其所引用的卦名和卦爻辞的顺序来看,显然是和通行本的卦序相近。第二个部分是考证帛书《易经》和通行本《周易》的成书年代。其中包括《经》《传》各自的成书年代,甚至于《传》中《系辞》和其他传文成书年代的考证。第三个部分主要试分析帛易六十四卦特征和不同的易学思想。对于六十四卦的卦序,重卦,成像问题的考究,以及古往今来一些重要的卦序,比如:京房八宫卦,洛书五行卦序和帛本卦序的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帛书卦序是逻辑近乎完美的卦序。最后一个部分是对卦序天地人的一个宇宙观的分析,其中包括《周易》的思想体系以及一些哲学反思。整个四各部分的内容是一个由体到用的一以贯之的逻辑过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B221【目录】:
摘要5-6Abstract6-9绪论9-11一.帛传卦序与帛经卦序和通行本卦序比较11-20 (一) 通行本卦序分析11-13 (二) 帛书《易经》卦序和今通行本卦序比较13-14 (三) 帛书《易传》卦序和通行本卦序比较14-20
1. 帛书《二三子篇》与通行本卦序对比14-16
2. 帛书《系辞》《要》《易之义》篇与通行本《易经》卦序对比16-20二.帛书《周易》与通行本《周易》成书年代20-29 (一) 帛书《易经》和通行本《易经》成书年代分析20-24 (二) 帛书《易传》和通行本《易传》成书年代分析24-29
1. 帛书《系辞》和通行本《系辞》成书年代分析24-26
2. 其他传文成书年代分析26-29三.帛易六十四卦特征试析和不同的易学思想29-35 (一) 帛易六十四卦特征试析29-31
1. 卦序问题29
2. 重卦问题29-30
3. 成象问题30-31 (二) 六十四卦和不同的易学思想31-35
1. 京房八宫卦和帛易卦序31-33
2. 洛书五行和帛书卦序33-35四.六十四卦——弥纶天地之道35-44 (一) 周易卦序之思想体系35-38
1. 阴阳相分35-36
2. 恒中之道36-38 (二) 卦序的哲学反思38-44
1. 帛书《周易》卦序的卦变与阴阳思想38-39
2. 帛书《周易》卦序之天人宇宙思想39-44结束语44-45参考文献45-47致谢4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尚信;[J];周易研究;2000年03期
李学勤;[J];周易研究;2003年05期
李尚信;[J];周易研究;1999年04期
欧阳维诚;[J];求索;1990年06期
丁四新;[J];周易研究;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任文昭;[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潘宇;[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胡奇光,方环海;[J];辞书研究;2001年06期
李孺义;[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赵建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刘玉平;[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程石泉;[J];孔子研究;2002年05期
周玉秀;[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吴怀祺;[J];齐鲁学刊;2001年03期
李锐;[J];齐鲁学刊;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银昌;;[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陈文豪;;[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蔡运章;;[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廖名春;;[A];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易学卷)[C];2005年
王俊龙;;[A];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易学卷)[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杨鉴生;[D];复旦大学;2005年
冯靓芸;[D];复旦大学;2005年
杨世文;[D];四川大学;2005年
陈碧;[D];武汉大学;2005年
陈京伟;[D];山东大学;2005年
孟彤;[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程鹏万;[D];吉林大学;2006年
潘宇;[D];吉林大学;2006年
井海明;[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颜菲;[D];湘潭大学;2003年
李良贺;[D];吉林大学;2004年
贾景峰;[D];吉林大学;2004年
齐畅;[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张瑞芳;[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贺征兵;[D];湖南大学;2005年
刘云超;[D];山东大学;2005年
宋立林;[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张晨;[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张克宾;[D];山东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玮;[J];考古与文物;2003年04期
欧阳维诚;[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2期
李尚信;[J];周易研究;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万耕;[J];中国哲学史;2002年04期
傅京生;[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任俊华;[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张清宇;[J];哲学研究;2000年12期
任俊华;[J];中国哲学史;1995年01期
;[J];周易研究;1999年04期
苏永利;[J];哲学研究;2003年06期
高怀民;[J];周易研究;2000年02期
欧阳昱北;[J];船山学刊;1997年02期
李尚信;[J];周易研究;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白石;;[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方传铿;;[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赵吉惠;;[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王博;;[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张学方;;[A];中国鹿邑老子学会——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论文集[C];2003年
刘固盛;;[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徐心端;;[A];中国鹿邑老子学会——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论文集[C];2003年
傅伟勋;;[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李德仁;;[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梁涛;;[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熊铁基;[N];光明日报;2007年
姜澎;[N];文汇报;2008年
刘伟忠?姜舜源;[N];光明日报;2007年
刘笑敢;[N];中华读书报;2011年
孟旦(美国密执安大学哲学系教授);[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王咏刚;[N];中华读书报;2004年
霍印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李零;[N];东方早报;2011年
胡孚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陈静;[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晗;[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陈壮维;[D];吉林大学;2007年
陈仁仁;[D];武汉大学;2005年
冯晓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聂中庆;[D];复旦大学;2003年
文平;[D];湘潭大学;2010年
房振三;[D];安徽大学;2006年
吴勇;[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孙希国;[D];吉林大学;2012年
李培志;[D];河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琪悦;[D];湖北大学;2012年
程善德;[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吕相国;[D];山东大学;2011年
孙桂彬;[D];山东大学;2012年
张淑琳;[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林雄洲;[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弓晓敏;[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张文波;[D];山东大学;2008年
李世芳;[D];山西大学;2006年
王敏光;[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骈宇骞:出土简帛书籍分类述略(六艺篇)(上)
我的图书馆
骈宇骞:出土简帛书籍分类述略(六艺篇)(上)
随着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二十世纪出土了大量的简牍帛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出土26.4万枚之多,其数量之丰富、内容之珍秘,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孔壁和汲冢。从时间上讲,上至战国,下至魏晋。从内容上讲,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在书籍类中,凡《汉书·艺文志》所载之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都有所发现;在文书类中,有关朝廷及地方官府的书檄、簿籍、法律、案录、符券、检楬等也都曾出土。此外,还出土了不少私人书札、遗嘱和遗策等。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为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展示了新的视角。李学勤先生认为:“在历史上长远的时期里,书籍是认识古代文化的唯一渠道。人们一代一代地传播着这种信息,古书在传抄、在出版,维持着古代文化的生存。书籍的绝大多数读者是信息的接受者,对古籍中显示的信息是信任的,只是对这些信息作出不同的解释说明,很少有人去考察信息本身的传递过程。直到近代,当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得不变革的时候,才出现对信息的怀疑,要求对传世古籍重新系统估价,于是涌现出了‘疑古’或称‘辨伪’的思潮。大家都记得,这一思潮怎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心目中中国古代的形象,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可说是对古书的一次大反思。随着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为认识古代文化提供了另一条渠道。文物和遗迹的发现和研究,是对古代遗存的直接接触,与通过书籍取得的信息难免有某种变形是不同的。上面谈到的对古书的反思,仍然是就书论书,一般只能是揭示古书内容可能存在的种种矛盾。考古学的成果则在书籍之外提出客观依据,特别是近年,从
地下发掘出大量战国秦汉的简帛书籍,使人们亲眼见到未经后世改动的古书原貌,是前人所
未曾见过的。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将能进一步了解古籍信息本身,知道如何去看待和解释它
们。这可以说是对古书的新的、第二次的反思,必将对古代文化的再认识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能对上一次反思的成果重加考察。”1
本文就是将目前已出土的主要简帛书籍,依《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将其相应列出。由于篇幅有限,有关简帛书籍的出土地点、时代、形制等只好省略,仅就各书的内容做简略的概述,其中较重要者则对其学术派别、学术价值也做些简要的叙述。
一、六艺略
“六艺”即指《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种儒家经典。《史记·滑稽列传》云:“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在《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中除了六经之外,还有《论语》、《孝经》、小学三种书,这三种书在当时都是学校诵习的课本。清人王鸣盛在《蛾术篇》卷一中曾经指出:“《论语》、《孝经》皆记夫子之言,宜附于经,而其文简易,可启童蒙,故虽别为两门,其实与文字同为小学。小学者,经之始基,故附经也。”
目前发现的与《易》有关的简帛书籍有九种:
1.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
2.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楚简《周易》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是目前发现最早、文字保存最多的一种文本。共存58枚简、1800多字,涉及34个卦的内容。简本原无书题,“周易”二字是整理者根据竹书内容所定。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所藏一枚《周易》残简也可缀合进来,可以看出上博藏简和香港中文大学藏简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整理者介绍,上博藏简的发现,对解决易学研究中所谓的“九六”之争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上博藏楚竹书《周易》与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阜阳汉简《周易》乃至王家台秦简《归藏》之间的比较研究,将使我们对卦、爻辞等问题有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
3.马王堆帛书《周易》
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卦序与传世本有很大的不同。传世本分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始于乾,终于离;下经三十四卦,始于咸,终于未济。而帛书本则不分上下,始于乾,终于益,它的排列方法与汉石经、传世本完全不同。有人认为它比较原始,有人认为它或者是另一系统的传本。李学勤先生认为:“由帛书的卦序至少可以看到这样几点:第一,帛书《周易
》的经传是互相结合、密不可分的;第二,帛书卦序已经包含了八卦取象的观念;第三,帛
书的卦序充分贯穿了阴阳对立交错的观念。”他还指出:帛书本卦序蕴含着阴阳学的哲理,
在体现阴阳规律这一点上,帛书本显然胜于传世本。但“帛书经文要晚于今传本经文的出现
,它是根据阴阳学说重排卦序的一种别本。《系辞》是成篇很早的古籍,其年代不会晚到
战国中叶,至于帛书《周易》其整体的形成是很迟的,有可能晚至秦亡以后,它应该是楚地
易学一派整理的结果。2
4.马王堆帛书《二三子问》上下篇
帛书《二三子问》原无书题,“二三子问”是张政 先生根据该书首句文字拟定的。其内容是以问答的形式,分别对乾、坤、鼎、晋等卦的部分卦辞、爻辞进行了颇具儒家哲学色彩的解说,很明显它是儒家“易传”的一种佚书。
5.马王堆帛书《系辞》
帛书《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五篇抄在同一幅帛上。《系辞》始于今本上篇的首章,终于今本下篇的末章,但帛书《系辞》没有今本《系辞上》的第八章和《系辞下》的第五、六、八章及七章的一部分。李学勤先生认为:“《系辞》是成篇很早的古籍,其年代不会晚到战国中叶。3
6.马王堆帛书《易之义》
7.马王堆帛书《要》
8.马王堆帛书《缪和》
9.马王堆帛书《昭力》
《易之义》是以夫子自述的形式通论《易》之大义,在今传本《系辞》中也可以找到它的一些踪迹。而《要》、《缪和》、《昭力》则是三种佚书。《要》也是以夫子自述的形式写成
的。《缪和》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缪和、吕昌等与孔子讨论《周易》的问对;第二部分是
孔子自述,直接以“子曰”的方式来解释《周易》;第三部分是以历史传说和历史故事印证
《周易》。《昭力》是昭力和孔子讨论《周易》的问对。李学勤先生认为:缪和、昭力的姓
氏都是典型的楚国姓氏,疑二人皆为楚地易学的经师,他们的书很可能是属于楚国传易的系
据文献记载,历史上曾发现过几次不同的《尚书》写本,如《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孔壁《尚书》,《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记载的刘德征集到的《尚书》,《汉书·杜林传》中记载的漆书《尚书》和《论衡·正说篇》中记载的河内女子老屋发现的二篇《尚书》等。&
在出土简帛文献中,目前还尚未发现《尚书》文本,但在有些出土简帛书籍中却发现了有引用《尚书》的情况。如在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篇中,就有引用《尹诰》一条、《君牙》一条、《吕刑》三条、《君陈》二条、《祭公之顾命》一条、《康诰》一条、《君奭&》一条,共十条。其中《尹诰》即《书序》的《咸有一德》,属于所谓的《古文尚书》,而《祭公之顾命》则相当于《逸周书·祭公》。此外,在郭店楚简的《成之闻之》中也有引用《尚书》的情况,其中有《大禹》一条、《君奭》三条、《□命》一条、《康诰》一条,共六条。其中《诰命》一条为逸书。从这些引用《尚书》文本的情况来看,它对研究《尚书》的成书与流传很有帮助。5
目前发现的与《诗》有关的竹简书籍有两种:
1.阜阳双古堆汉简《诗经》
阜阳汉简《诗经》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诗经》抄本,出土时竹简严重残损,经过清理,仅存长短不一的简片170余枚。无书题。与今本《毛诗》对勘,知有《国风》与《小雅》两种。《国风》中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曹》、《幽》等14国残片,只有《桧风》没有发现。计有残诗(有的仅存篇名)65首;有的仅有残句,如《小雅》则仅存《鹿鸣之什》中的4首诗的残句。6从残存诗篇文字来看,和今本《毛诗》有许多不同。李学勤先生认为,这些残诗“肯定不属于齐、鲁、韩三家诗”,“它不属于传统上习知的经学系统”。阜阳双古堆在原楚国境内,可能是楚地经学的孓遗,入汉后渐归亡佚。7
2.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论论》全书有29枚简,共存1006字,有60首诗名。原无书题,“孔子诗论”为整理者根据内容所加。全书内容都是孔子弟子就孔子授《诗》内容的追记,其中也有一些内容是孔子对诗歌的论述,但不见传世文献的记载。今本《诗经》内容有《国风》、《小雅》、《大雅》和《颂》,而《孔子诗论》与传世本的顺序正好颠倒,称为《讼》(颂)、《大夏》(大雅,夏、雅古可通假)、《小夏》(小雅)和《邦风》(汉儒为避刘邦讳,改邦为国)。《孔子诗论》序中的论次也和今本《诗经》中的大序相反,许多诗句的用字也和今本《诗经》不同。简本《孔子诗论》没有今本《诗经》小序中讽刺、赞美的内容。李学勤先生认为:全篇《诗论》可分为十二章。“非出自孔子之手,也不像《论语》那样直记孔子言行,而是孔门儒者所撰,内中多引孔子亲说。”“《诗论》的作者能引述孔子论《诗》这么多话,无疑和子思一般,有着与孔子相当接近的关系。符合这个条件、能传《诗》学的人,我认为只能是子夏”,“从传世文献推考,子夏很可能是《诗论》的作者”。8
关于出土简帛书籍中的《诗》,除上述外,我们在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
《缁衣》篇中也发现有引《诗》19条,其中包括逸诗1条。又郭店楚简《唐虞之道》引《吴邿》,裘锡圭先生的按语认为当读为《虞诗》,《虞诗》引文也不见文献记载,故也当为逸
据文献记载,历史上也曾发现过几次《礼》书文本,如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写本《礼记》等书;10河间献王刘德得《周官》六篇,11河内民女拆老屋得《礼》三篇,12孔子故里鲁淹中《礼古经》五十六卷等。13
二十世纪出土简帛书籍所见《礼》书约有五种:
1.武威磨咀子汉简《仪礼》甲、乙、丙本
武威汉简《仪礼》共存竹简469枚,可分为甲、乙、丙三个部分。14甲本《仪礼》共有398枚木简。原无书题,但有篇题,还有篇序,它们是《士相见之礼第三》、《服传第八》、《特牲第十》、《少牢第十一》、《有司第十二》、《燕礼第十三》、《泰射第十四》七篇,共存22971字。
乙本存木简37枚,较甲本木简短而窄。内容仅为传本《仪礼》中的《服传第八》一篇,篇题写在篇道第一、二简简背。共存3042字。
丙本存竹简34枚,出土时残断严重。其内容为传本《仪礼》中的《丧服》一篇,篇末计字尾题为“凡千四百七十二”字,但实存1285字。
对于武威汉简《仪礼》的文本,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简本整理者认为,它与今本郑玄注的校记比较,合于今文者超过古文,当是属于今文本的系统,但也搀杂了一些古文本的读法,因而推测简本是属于西汉晚期传后氏(后仓)礼学的庆氏(庆普)本。15而沈文淖先生认为,西汉晚期传《礼》学者只有后氏一家,大、小戴和庆氏都是出于后氏之传,他们的经
本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属于今文本系统,而简本当是以今文读古文,因而是揉合今古的另一
传本,沈文淖先生称之为“古文或本”,他认为今本(郑玄本)是来源于这个本子。16
2.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内礼》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内礼》,现存竹简 枚。其内容与今本《大戴礼记·曾子立孝》、《礼记·内则》有着密切的关系。17
3.马王堆帛书《丧服图》
马王堆帛书《丧服图》全图是由一个朱色的伞盖和19个正方形色块(加上残缺部分应该是24块)组成,从上到下有部分方块中间有墨线相连,其中左侧一线有5块朱色,其余均为黑色。此外,图中还有6行56个字的有关丧服制度的记载。据陈松长先生介绍,这56个字主要记述了汉初人丧服的有关规定,其中提到了三年之丧、期年、九月、七月等服丧期,但没有言及三月或更短之丧期者,这与汉文帝遗诏短丧的规定不太吻合,与传统的丧服记载亦有区别。因此,陈松长先生认为“这或许是轪侯家族自己奉行的丧服制度的一种图文式的记载”。18
目前出土的简帛文献中还没有发现《乐记》的文本,但却发现了两种与“乐”有关的书籍。
1.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采风曲目”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采风曲目”共存7枚竹简,原无书题,“采风曲目”为整理者据内容所定。简文记载了40首诗的篇名和演奏诗曲吟唱的各种音高,非常奇特。据马承源先生介绍:“在一篇或几篇成组的篇名之前写有一个特定的音名,这些音名用两个字组成,一是
‘声’名,即是五声音阶的名,其中发现了宫、商、徵、羽四个‘声’名,另有穆、和、讦
等九个变化音名,这些变化音名为前缀,也有后缀。这九个音名是否就是楚国乐名还不知道
,因为诗曲可能有本地的,也有外地传入的,但可以说这是楚国郢都流行诗曲的调名。一个
特定的音高下有一篇或几篇诗名,说明每一篇诗都有它特定的音高,并不是随意用任何音高
可以自由吟唱的,可见当时音乐已经达到较成熟和规范的水平”。19此外,在这7枚诗曲音调的竹简中还记载了我国古代唱诗时乐器伴奏的四声和九个音调,这是我国音乐史上重要的发现。
2.店楚简《乐说》
郭店楚简《乐说》,大家知道在郭店楚简中有一篇名为《性自命出》,共存竹简67枚。原无书题。李学勤先生经过研究后认为,《性自命出》篇恐怕原来不是一篇,而是两篇。从1号简至36号简为另一篇,其中心内容是论“乐”的;从37号简至67号简为另一篇,其中心内容是论性情的。他认为“前半的乐论,其根本思想与《乐记》一致,即性感于物而生情,而乐足以陶冶性情,发挥教化的作用。梁沈约、唐张守节都曾说《乐记》系公孙尼子所撰,我讨论过,公孙尼子是孔门七十子之弟子,其学术倾向近于子思,又可能同韩非所说仲良氏之儒有关。郭店简儒书多与子思关联,有这样的乐论是自然的。”因此,李先生“建议把《性自命出》的前半独立出来,称为《乐说》,余下的一半称为《性情》。20
馆藏&2437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孔子与《易》学
文化中国-中国网 .cn  时间:
13:40  责任编辑: 任子鹏
三、 孔子是如何对《易》进行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的?
话说到这里,青竹觉得有必要明晰两个概念,那就是《易》与《周易》。
青竹认为,在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之前的《易》就叫做《易》,而被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之后的《易》则叫《周易》。
当然,《周易》这个名称不是孔子自己起的,而是他的徒子徒孙们起的。
道理很简单。如果在孔子“喜《易》”之前,《易》就叫《周易》,那么,凭着孔子对于周朝特别是周公的无比崇拜,他是不可能简称《易》的。而事实上,孔子却一直称《易》为《易》,如:“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史记o孔子世家》)、“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o述而》)、“子曰:‘《易》之义谁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刚’”(帛书《易o易之义》)。
至于孔子的门徒们为什么把孔子的作品称之为《周易》,稍后再予解释。
前面说到,司马迁记载说孔子对《易》进行了“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等项创作,司马迁的这些话在帛书《易》出土之前,我们是很难理解的。如今,我们见到了汉代皇室收藏的帛书《易》,真象可以说基本大白了。
青竹认为,帛书《易》之所以不流传于世,是因为它是专供卜筮用的《易》书,不是给一般人看的。也正因为不流传于世,所以它就很好地保留了卜筮《易》的原貌。
而孔子编写的《易》也就是今天的《周易》,是为了施行教化用的,所以会因自汉武帝以降历代王朝的“独尊儒术”国策而广行于世。
因此,对比一下《周易》与帛书《易》,我们便不难发现孔子对《易》是如何进行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的。
1、 序——重排卦序
帛书《易》的六十四卦,分八宫排列,每宫八卦,按八卦相重的原则排列。八宫之顺序为:键宫、根宫、习赣宫、辰宫、巛(chuān)宫、夺宫、罗宫、筭宫。每宫上卦不变,下卦从本宫卦列首开始,以下的次序为:键、、根、夺、习赣、罗、辰、筭。《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卦序,仅仅四卦(键、恒、筭、中复)与王本相同。其余六十卦的卦序都不相同。
帛书《易》也分上、下经,但每经四宫共32卦,非常齐整。这样做的好处,青竹认为是便于装订成册,利于巫祝们检索。
相比之下,《周易》虽然也分上、下经,但六十四卦却有34卦分配在下经,而上经只有30卦。
从《周易》卦序——乾、坤、屯、蒙……颐、大过、坎、离||咸、恒、遯、大壮……中孚、小过、既济、未济来看,孔子显然是想通过对《易》卦序的重排,载入他想赋予《周易》的“德义”——先有天道,后有人伦,人伦当顺从天道。孔子对于卦序的这一刻意安排,按他的门徒们的理解则是:“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稺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序卦传》)
2、 彖——给每一卦写彖语
《易》原本为卜筮之书,孔子在改写《易》之前也曾用《易》做了预测试验。据帛书《易o易之要》载:“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虽然孔子的预测准确率高达70%,但孔子觉得这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于是孔子决定:“《易》,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帛书《易o易之要》)即,孔子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清除《易》中的祝卜成分,进而发挥出其道德教化功能来。
为了做到这一点,如前所述,孔子通过反复琢磨和精心安排,将原有的八宫卦序打乱,完全按照自己的道德教化需要进行编排。
但孔子觉得,仅仅如此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重新编写的《易》流传于世之后,很多人未必会领会他的意图,于是他又决定于每一卦的卦辞下,重新写一段彖语,借以进一步冲淡祝卜的元素。
如,键卦的卦辞为:“元亨。利贞。”这是卜筮《易》原有的、祝卜意味很浓郁的卦辞,如果不加引导,一般人见到这样的卦辞很可能又会受到“误导”,于是孔子紧跟其下写下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样的彖语,将原先的两组断语一分为四,变成:“元、亨、利、贞”这四种德性,然后通过《文言》进一步解释这四德。
如此一来,人们根据孔子的彖语,就很难进行预测了,因为彖语跟预测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3、 系象——给出每一卦、每一爻的象征意义
完成了彖语后,孔子意犹未尽,于是打算在每一卦、每一爻下给出其象征意义,这就叫做系象。如: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象曰:云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终吉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系象的目的,也是为了把读者把往道德修养方面引导,避免其“陷入”卜筮的“误区”。
4、 说卦——口授心传
孔子的说卦这一工作,是对他的学生们口授的,而《说卦传》则是他的后世徒子徒孙们根据各自的师传记载和发挥的。所以,司马迁说的孔子的“说卦”与见载于传世本《周易》的《说卦传》并不是一回事。
孔子在编写新《易》的过程中,常常会把自己的研易心得说给身边的弟子听。孔子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他的弟子们能领会他编写新《易》的良苦用心,深刻理解他所做的一切修改,以便能更好地把自己的这一创举传播于世。
孔子给弟子解说卦辞、爻辞的言论,目前可见的主要载于帛书《易》之“二三子问”及“易之义”中。如:
“二三子问曰:《易》屡称于龙,龙之德何如?孔子曰:龙大矣。龙刑■,叚宾于帝,伣神圣之德也。高尚行虖星辰日月而不眺,能阳也;下纶穷深■之■而不沫,能阴也。上则风雨奉之,下纶则有天[神护之]。
[游]乎深■,则鱼蛟先后之,水流之物莫不隋从。陵处,则雷神养之,风雨辟乡,鸟兽弗干。曰:龙大矣。”
——帛书《易o二三子问o第一章》
PS:■为不能在IE中显示的汉字。欲知原字,请参阅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电子版下载地址:http://ishare..cn/f/.html)
5、 文言——更有力地向德义引导
孔子对于《易》的所谓文言,主要指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修改卜筮《易》的卦名及卦、爻辞用字,使之更文雅,意义更宽泛;二是准备给每一卦、每一爻撰写一段类似于其所系之“象”一般的言论,以更直接、有力地引导人们向“德义”方面解读《易》。
然而,孔子的这项工作很不成功,这可能是他最后进行的工作,而那时的精力已经非常有限之故吧。
从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孔子给卦、爻写的“文言”,只写成了乾、坤两卦的“文言”,其他各卦的及各爻的“文言”都还来不及写。
文字的“文雅”化方面孔子倒是做了一些工作,但也是很有限。
据湘潭大学帛书周易研究所邓球柏统计:“《帛书易经》共四千九百三十四字,与传世的王(弼)本不同的字为九百五十七个,约占百分之十九点三九。如:“孚”作“复”,“谦”作“嗛”,“征”作“正”。《帛书易经》与王本《易经》有三十五个卦名不同。如:“乾”作“键”,“坤”作“川”,“否”作“妇”,“离”作“罗”。”
但即便如此,孔子对于《易》的文字改动对于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以帛书《易》的“键”、“巛”(青竹按:“巛”,大部分释文隶为“川”,不妥)二卦为例,键,本义是插门的金属棍子;门闩。《周礼o地官o司门》:“司門掌授管鍵,以啓閉國門。”贾公彦疏:“謂用管籥以啓門,用鍵牡以閉門。”《急就篇》卷三:“釭鐧鍵鉆冶錮鐈。”颜师古注:“鍵以鐵,有所豎關,若門牡之屬也。”《淮南子o主术训》:“是故十圍之木,持千鈞之屋;五寸之鍵,制開闔之門。”宋陈傅良《历代兵制》卷三:“轅門之設,實施啟閉,無鍵而關,視之孔易。””而“巛”则是套住“键”的孔或环,也叫“牝”《《礼记o月令》“﹝孟冬之月﹞脩鍵閉”汉郑玄注》:“鍵,牡;閉,牝也。”孔颖达疏:“凡鏁器入者謂之牡,受者謂之牝。”
而孔子觉得这两个卦名太土了,意义也不宽泛,于是分别将此二卦重新命名为乾和坤。如此一来,卦名“文雅”了,人们看到卦名之后的想象空间也大多了。
再如,帛书《易》中的“浸龙”,本意是浸泡在水里的龙,孔子也觉得这一说法太“没内涵”,于是最终将之“文言”为“潜龙”。潜龙指的是暂时潜伏于水中或深渊中的龙,孔子“感觉”这比“浸龙”有韵味多了。
文章来源: 中国网文化中国
         2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
版权与免责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帛书周易卦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