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乘员”开坦克和普通骑兵和步兵的区别开坦克有区别吗

深度:俄阿玛塔坦克仍是西方三代 技术并不适合中国|坦克|阿玛塔|中国_新浪军事
深度:俄阿玛塔坦克仍是西方三代 技术并不适合中国
T-14新坦克齐头并进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阿玛塔坦克的出现,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坦克未来发展之路的热议。目前虽然各国四代主战坦克的研制普遍处于停滞阶段,但是各国仍然各自继续力量。只待出现一个明确的动因,四代坦克的研制便将进入快车道。
  目前,四代坦克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就“何为四代坦克”、“四代坦克要解决什么问题”没有明确的共识。就像阿玛塔坦克出现后,有人将其称之为四代坦克,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其只是一个披着时髦外衣的三代改坦克。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对,只不过参照的角度各不相同。
  对于俄罗斯来讲,冷战结束后的几次局部战争中,坦克的安全性问题突出。随着装备的复杂性越来越高,训练合格战斗人员的周期越来越长,势必要推进军队的职业化进程。然而如果继续像以前一样,让坦克兵在坦克里没有安全感,势必将加大推行军队职业化的难度。另外战争时期死状难看的坦克乘员极有可能成为敌人瓦解己方部队士气的武器。所以俄罗斯新一代坦克将保障乘员安全放在首位是理所应当的。采用乘员舱隔舱化设计和无人炮塔战斗室的阿玛塔坦克在乘员安全性上较T-90坦克有了质的飞跃,那么称其为俄罗斯的四代坦克并不为过。
  俄军对其新装备不太刻意保密。红场上就停了多辆最新型的T-14主战坦克,与T-15重型步兵战车。士兵们就在广上对其维护,旁边大量民众随时可以近距参观。真是对他们羡慕嫉妒恨!
  然而从阿玛塔的潜在对手们的角度出发,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以M1A2、豹IIA6坦克等三代顶尖坦克在经过改进之后,穿甲能力达到+RHA的水准,同时对于穿甲弹的防护能力达到700+的水准,并且这两项指标未来仍有提升的空间。这些坦克在与阿玛塔的对抗中并不会处于下风,西方因此发展四代坦克毫无必要。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看待阿玛塔,他仍然是一辆西方标准的三代+坦克。
  当然,不管以何种标准的三代+/四代坦克,都会为了达到其设计目标,应用很多非常前沿的高科技。现在我们就来掰一掰这些新式坦克所采用的高科技。
  减重是目前所有新式主战坦克在研制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当三代坦克发展到60吨以上之后,各国都认为如果再为了防护指标而堆砌重量,坦克的研制将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5月5日凌晨,俄阅兵部队完成了第二次夜间彩排。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几款新型武器包括T-14阿玛塔坦克、库尔干人25战车、T-15重型步战、联盟SV自行火炮等全部摘除蒙布露出真容!
  目前,新式坦克主要有三种减重手段:1、严格控制动力舱尺寸,得益于使用高功率密度的X型发动机和紧凑的传动系统,阿玛塔的动力舱容积仅3立方米左右,这比西方三代坦克省掉了不少重量;2、车体承力结构与基甲二合一,阿玛塔在使用高韧性中等硬度的装甲钢制作车体结构后,车体结构较T-90A减轻了不少;3、无人炮塔,将乘员从炮塔中移除后,可以减小炮塔容积、省出炮塔正面装甲块的重量。阿玛塔坦克利用这些省去的重量加强了底盘乘员舱的防护。
  提高火力
  在任何时候,提高坦克火力性能都是主战坦克设计中的一项主要工作。提高火力的途径有以下两种:
  1、加长火炮倍径获得高初速。阿玛塔所使用的2A82坦克炮较原先的2A46坦克炮长了不少,当然加长火炮倍径会影响坦克的机动性,但因为阿玛塔坦克底盘变长抵消了这种影响;
  2、采用更长的新式穿甲弹,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阿玛塔坦克的125分装穿甲弹较之前的BM44/48系列的弹长有所增加。
  提高防护力
  防护性能和坦克火力性能同等重要。提高防护性能有以下三种途径: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张数辆解放军99式改进型坦克在演习场地集合的壮观场面。图中共出现了9辆99式改进型坦克,说明该新型坦克可能已经开始大批量装备部队。
  1、增加复合装甲厚度,采用大防护系数的复合装甲模块,根据俄媒报道阿玛塔坦克的首上装甲防穿能力达到600RHA水平,较之前的T-90A有很大的提高;
  2、在坦克装甲外加挂大防护系数的重型爆反,最大限度地破坏射流的形态和干扰穿甲弹着靶的姿态,并将爆反爆炸的范围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阿玛塔坦克所使用的化石反应装甲基本具备了这种能力;
  3、不管坦克的装甲如何加厚,如何保护全面,总会有些抵抗不了的武器,比如大口径的重型反坦克导弹、串联战斗部反坦克火箭弹和末敏弹等等。阿玛塔坦克的主动防护系统通过软硬杀伤相结合的手段降低这类武器命中的概率,达到为装甲减负、提高防护力的目的。
  机动能力
  俄罗斯坦克对于机动性的理解与其它国家有些差别。其它三代坦克讲求行驶的平顺性和转弯能力,实现在行进间精准瞄准和射击的能力。俄罗斯坦克则要突出坦克的冲击速度,尽可能减少暴露在敌人火力下的时间,达成进攻目标。阿玛塔坦克在机动性的设计上沿用了以往的思路,采用半主动的扭杆悬挂提高了坦克在越野过程中的行驶速度。
  这些高科技的原理并不复杂,阿玛塔坦克的设计也做得很好,但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讲仅仅达到这些是完全不够的。
资料图:俄阿玛塔T-14坦克详解
  首先,类似M1A2SEP在优化了装甲模块的性能后完全有可能做到抗穿700mm+RHA甚至更高的水准。如果一样加挂重型爆反之后,抗穿的指标会轻松超过800mm+RHA的水平。目前125毫米炮及分装弹药的威力提升空间很快将耗尽,研制威力更大的武器系统势在必行。目前可选的有全新的使用定装弹的125毫米火炮和电热化学炮。
  其次,西方120毫米炮和长杆贫铀弹的威力超过了mm+RHA,并且目前美国在研制威力更大的M892A4型穿甲弹。如果继续单纯在常规布局坦克上通过堆砌装甲的方式来提高防护,坦克的全重势必超过60吨甚至到达70多吨,这对坦克的机动能力是非常致命的。采用新的布局,新的理念势在必行。目前最主流的办法就是无人炮塔,乘员全底盘隔舱化的设计,并将乘员的数量控制在3人或者2人。
  第三、目前坦克的主要威胁除了敌人的坦克之外,四面八方射入的各类智能反坦克弹药对于坦克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但碍于坦克车重和机动性的限制,单纯的加挂厚重的附加装甲块是不解决问题的。这就需要研制高度智能化、多功能的主动防护系统。新的主动防护系统不仅要能可靠的发现和对抗各类智能反坦克弹药,还要能有足够的抗损性和足够低的虚警率。
  第四、在未来战场上,各类反坦克武器的射程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坦克对于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需要更大的外延,仅仅靠目前坦克车顶安装的观瞄系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来自更高高度的光学/雷达系统来提供更大的观测范围。
  第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坦克的功能越来复杂,坦克乘员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在坦克的设计上需要重视人机功效性,并且提高坦克的自动化程度。无论是三人制还是两人制车组,精简掉不必要的任务将其实现自动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阿玛塔”坦克上装备了成套的主动防护系统,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为坦克减负的效果
  第六、坦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密,坦克乘员的培训和坦克的维修将成为一个瓶颈。未来坦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操作的易用性,故障自检能力,设备功能模块化。要做到小故障坦克乘员排除,大故障更换设备模块。5月7号发生在俄罗斯胜利日阅兵预演上的T-14坦克趴窝事件即是由于坦克驾驶员对于新型坦克的换档装置操作不熟练所致。假如能增加简单的故障提示装置,则减少了坦克驾驶员的训练难度。至少在战场上不会因为毫无头绪的处理故障问题而延误了战机。
  第七、无论任何坦克采用如何先进的设计,都要考虑到车辆的整车成本。回首坦克发展史,每一次换代都是成本和效能之间的权衡。二战后,中型坦克取代重型坦克成为坦克的主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三代坦克替代二代坦克,虽然火控系统的成本达到了整车成本的一半,但是因为效能大大提高而慢慢被各国所接受。对于四代坦克来讲,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实现上诉的要求整车的成本可能会达到800~1000万美元上下,这对于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国家来讲,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除了以上这些要求以外,对于四代坦克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坦克战斗全重达到或接近40吨上下,在必要时坦克可以通过大型运输机进行空运。从目前看来,在这个重量指标之下达到前面所述指标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以此为前提的四代坦克只能降低火力和防护方面的要求,通过制造战场单向透明来压制对方坦克,并且让己方坦克实现一击必杀。(作者署名:俞硕 笔名炮霸707,坦克技术科普作者)
  5月7日,俄罗斯参加胜利日阅兵式陆空方队进行总彩排。今天的预演出了点小状况。一辆最新型的T-14阿尔马塔主战坦克,在彩排中出了故障,在红场前“趴窝”了。不过,事后经过牵引车的助力后,坦克又重新自主启动离开了红场。应该是个小问题不严重!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军事)
(编辑:SN118)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年太平洋战争中的坦克战
下载积分:550
内容提示:【精品】年太平洋战争中的坦克战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1|
上传日期: 00:21:4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55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精品】年太平洋战争中的坦克战
官方公共微信百年甲与矛_小宗师专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只是部分地认识到土木工事、机枪和高爆弹三者相结合所具有的强大防御能力,而它的对手——协约国对此则缺乏了解。因此,在西欧战场上,曾经出现了3年的战术僵局(如此局面的根源在于1914年前的长期和平,使欧洲将军们未能完全理解技术与军事残忍结合后的影响)。这种白白吞噬了上百万条人命而又毫无进展的战争局面,直到一件看起来全新的战争机械——坦克的出现才宣告打破。然而,作为针锋相对的应对措施,反坦克武器的出现却并非一蹴而就。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关于先有坦克还是先有反坦克武器的讨论从一开始似乎就是个伪命题,但事情却远没有字面上看起来这般简单。在一些人看来,漫长的世界战争史中,反坦克作战的历史或许是最短暂的,它甚至比空战的历史还要短。但在另外一些人眼中,这样的结论却又完全经不起推敲。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所有经历了日这一天的职业军人们而言,坦克并非是一种新事物,它只不过是旧事物的一种延续罢了。因为早在这一天到来之前的100多年间,随着冶金学、化学、弹道学、机械学等诸多工业领域的进步,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集大成者,即装备机械化动力和大口径火炮并覆盖钢制装甲的海军战舰。至于坦克最初诞生机构被称为“陆地战舰委员会”,更是一语道破了两者间的天然联系。也正因为如此,对抗坦克的战斗从本质上便是对抗“陆上装甲战舰”的战斗,军人们对此并不陌生,自然也积累了一些应对的手段。事实上,19世纪前半叶新科学技术的军事应用远落后于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例如,英国皇家海军1840年装备的最重的68磅级滑膛炮,尽管能够击穿24英寸厚的生铁板,但基本上和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海军炮一样笨重而且后坐猛烈。既便到了1860年,实际服役的舰炮也仍然与3个世纪前使用的大炮在主要方面并无区别。但此后,由于整个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变化,军事上的变化也同样具有戏剧性。随着工业革命迈向军事领域的步伐逐渐深入,美国内战结束后,作为“工业之花”的蒸气动力装甲舰开始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成为大洋的主人。其赖以称霸的本钱,便是遍布周身的重盔厚甲。1882年,谢菲尔德公司的罗伯特·哈德菲尔德发明了用淬火法制造锰钢的工艺,勒·克罗索特则于1888年制成镍钢。镍钢装甲的采用,可以使战舰在装甲厚度不断降低的同时保持更强的防护性能。而后来哈维的钢表面硬化处理和1895年更高级的克鲁伯工艺,更是将这些钢制装甲舰的体积和战斗效能提高到了一个可怕的程度。而随着战舰钢制装甲强度的增加,为了击穿其钢制防护外壳,火炮自身的反装甲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先是从1879年的法国海军开始,通过在炮尾闭锁装置中采用断纹螺栓的办法克服了后膛炮失事的可能性,海军炮炮管由铸铁改为煅铁,制造炮身套筒的煅铁由钢所代替,减少了套筒的厚度。到1881年,英、法海军的舰炮全部由钢制造(通过酸性转炉炼钢法,大批量生产优质钢在费用上与铸铁和锻铁相比不相上下)。同时,一些燃烧较慢的弹用无烟火药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这些火药或以烧焦的稻草作为焦炭,或用硝化纤维制造。由于硫磺含量大大降低,因此不但使炮身加长以获得较高的初速和较大的射程成为可能,而且也有利于通过改进弹丸头部的设计,提高弹丸的穿甲能力。随后披有风帽并拥有碳化钢制弹芯的穿甲弹便因此出现了。炮钢质量、火药配料、镗孑L精度方面的许多精心改进显然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有了这些技术改革的成果,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叶的20年问,海军炮的穿甲性能和能有效瞄准的距离都提高了好几倍,而这些技术革新同样使陆军火炮获益非浅。所以从这个层面剖析,尽管坦克的诞生是1915年的事,真正出现于战场更是1年之后的索姆河,但装甲与反装甲的斗争却早在之前的几十年就已经展开了。至此,关于坦克与反坦克武器之间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也就成了一个与实际完全脱离的纸面悖论。步枪,机枪,追击炮、野战炮与最初的反坦克战斗我们可以将坦克在索姆河战场的出现,理解为工业化时代一场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陆上海战”。是的,英国人终于不堪忍受机枪、堑壕、铁丝网造成的杀戮之苦,将改头换面的装甲舰推上了陆地,以求打破僵局。这些陆上装甲舰的最初表现也的确令人眼前一亮。日这一天,英国以21个步兵师的兵力,在18辆坦克的支援下,在10公里宽的正面上分散攻击,5个小时内向前推进了5公里。这个战果以往要耗费几千吨炮弹,牺牲几万人才能取得。而日在康布雷,更多的英国坦克又在6英里宽的阵线上对有限的目标发动了进攻。尽管450多辆坦克中只有300辆到达进攻出发线,但在头12个小时的战斗中便有一大半伤残毁损,所剩坦克大部分不是因机械故障而未能坚持到24小时结束,就是因驾驶员精疲力竭而无法开动,只剩少量坦克集中起来又进行了一天的战斗。但到第二天为止,英军仍然攻占了宽度约20公里的突出部,深入德国防线约10公里。这是自1914年以来西线最成功的一次突破,更是在不可置信的短时间内完成的。应该说,这样的结果是情理之中,但又有些令人诧异。要知道,海上的军人们已经在极其类似的境况下战斗了几十年,局面从没有过如此的偏颇,那索姆河战场上的“陆上战舰”——坦克却为什么能收获如此显著的战争效果?显然,对此只能有一种解释,即一方突然将海上的战争手段用在了陆地上,而另一方却对此毫无防备。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是“陆地战舰”坦克自身的作战效能是压倒性的、或是缺乏有效的对抗手段所致……事实上,如果以索姆河会战为起点,我们会发现在坦克这种“陆地战舰”“上岸”的初期,其像征性的威慑意义要远大于本身的战场价值。一方面,坦克的出现在德军中曾经造成了极度恐慌,甚至在战斗结束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后,德军士兵仍然惊魂未定。德军第3军团的参谋长对其上级作了这样的报告:“在最近这次战斗中,敌人使用了一种新型作战武器,这种武器极为有效但又十分残酷”。因此,这些初期的坦克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应当归功于它在德军士兵中所产生的巨大心理作用。难怪德国人最初倾向于把坦克视为一种不正当的武器。与其说是坦克打败了德军士兵,不如说是德军士兵在遭遇坦克后低落的士气打败了自己。对此,富勒在评论康布雷地区的坦克作战时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坦克的主要价值在于对士气的影响,其真正目的是威慑而不是摧毁敌人”。换句话说,相比于技术革命对海军的冲击,技术对陆军的冲击不那么具有戏剧性,这使1914年参战的军队实际上仍然保有19世纪的那些战术和作战概念。但坦克出现的严酷现实却表明这些军队用以参战的每个战术概念都已经过时了。另一方面,与人类历史上第一件将巨大的机动能力同火力、防护成功地组合成一体的钢制装甲舰相比,作为它们的陆上“复制品”——坦克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成熟。按照当时评价海军战舰的标准来看,投入索姆河会战的坦克只是一些设计仓促、制造工艺粗糙不堪的劣制“战舰”。这些由薄薄的低碳钢板围成的菱形铁盒子只能以5,56公里/时的最大速度行驶。而且在行进时,其乘员舱内活象一座人间地狱,噪音巨大的发动机不但使舱内温度升高到30℃以上,排出的有毒废气更是令人难以忍受,甚至需要配带一种笨重的防毒面具。而在全车8名乘员中,只有车长和驾驶员2个人知道坦克当时的位置和行驶方向,其余的炮手基本同瞎子无异,就连乘员互相之间的沟通也只能依靠彼此间的手势勉强进行。更糟糕的是,从机械状况的可靠性上来看,这些初出茅庐的“陆上战舰”根本是不堪使用的铁棺材。早在运抵法国参战之前,在英国本土训练坦克乘员时,第一批制造出的坦克中多数实际上已经损坏,以至后来预定参加索姆河会战的只有区区60辆。而在这60辆坦克中,开出车场的只有49辆,其中36辆到达了进攻出发线,在步兵前面或与步兵一起发起冲击。最后只有9辆依靠自己的动力开了回来,其余都因为机械故障或翻到沟里而动弹不得,白白损失掉了,完好率只有区区的15%。正因为如此,面对这种刚刚上岸但并不完备的“陆地战舰”,其实只要克服掉最初心理上的震撼,既便这些看似吓人的庞然大物没有因自身机械故障垮掉,凭现有的武器也一样能够应付,而根本无需去研究制造专门的反坦克武器。事实上,作为坦克的最初“受害者”,对战争技术一向敏感的德国人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英国过顶履带坦克使用的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装甲钢板,而只是一些被蔑称为“锅炉钢”的低碳钢板,并且厚度也仅为5~12毫米。这就使德国人手中的大部分武器都能有效击毁这些做工粗糙的战争机器,甚至包括普通的步枪和机枪。事实上,当带有铅芯的子弹命中坦克表面时,弹体首先会被撞扁,接着铅芯被从壳体内挤出,形成一个以圆周状向外辐射的“溅射体”。在高速碰撞的作用下,铅芯几乎变成流体,并以近乎爆炸的速度向四周扩展,对人体有着致命的杀伤效能。不幸的是,对初期的坦克来说,由于窥视孔、观察缝、枪炮发射孔以及手枪射击孔等大大小小的缝隙遍布周身,这就使普通的步/机枪弹有了可乘之机。通过缝隙和接合部进入坦克战斗室的铅质“溅射物”往往使得铁盒子内的乘员苦不堪言,轻者挂彩,重者送命。普通的步/机枪弹尚且能给早期坦克造成严重威胁,那么在对抗坦克的问题上,特制弹药的有效性或许就更高了。德军K型子弹的实战应用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尽管这种弹药在配发部队时坦克还未被发明,但当坦克出现后,德军前线士兵很快发现了K型子弹的另外一种用途。为了对远距离目标和带有防护的目标进行精确瞄准射击(比如防护前沿堑壕内的哨兵与了望哨的薄钢板),K型子弹比普通子弹重,并且含有一颗碳化钨弹芯。这不但使其远距离射击精度比普通铅芯弹要高,而且对于钢板的侵彻性能也要更好。该枪弹显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反坦克潜质。实战表明,在800米距离上,K型子弹能够有效对付英国早期过顶履带坦克的6~12毫米低碳钢板。这对首先吃过坦克苦头的德军而言意义重大,不仅意味着普通步兵通过密集射击的“溅射体”杀伤能在理论上对坦克乘员形成威胁,更由于K型子弹的存在而拥有一种真正有效的反坦克能力。当然,尽管早期坦克自身有着无可辩驳的脆弱性,而步/机枪这类轻武器在一定程度上也的确能够利用这种脆弱性而对其造成损坏,但并不能因此认定只拥有轻武器的步兵就必须承担起对抗坦克的主要职责。而且,让步兵去面对这些有外裹钢甲并能够徐徐推进的庞然大物也是不公平的。很少有步兵具有如此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这种隆隆而来的“钢铁怪物”步步逼近时,一直不间断地用手中的步/机枪射击,直至这个怪物在碾过他们头顶前侥幸停下。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步兵如何阻击坦克方面,一战中也的确发生了一些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反坦克战例。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一些德国步兵三五成群地蜂拥到坦克上,用他们的手枪对着坦克装甲上的各种孔洞向车内进行射击。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则把集束手榴弹放到坦克顶部,将装甲顶部炸扁。还有个别例子,就是德军步兵曾经用手抓住机枪,试图将其拖出车体之外。还有1辆坦克是被步兵含磷手榴弹消灭的,这种手榴弹通过窒息作用杀死了坦克的全体乘员。但这种个别战例显然说明不了什么,也不具备现实的普遍意义。当然,反坦克这个职责终归要有人去挑起大梁,但显然是个令人挠头的问题。究竟会是谁呢?不过,大方向还是清晰的,以时代背景的综合角度考虑,被喻为“战争之神”的炮兵或许要比步兵更适合扮演这样的角色。在德军炮兵手中的绝大多数火炮面前,英、法那些做工粗糙的坦克只是些大馅薄皮的铁盒子,更由于巨大的投影面积而不存在能够避开炮火的任何希望。不但一戳既破,还会在一阵绚丽的爆炸声中尸骨难全。换句话说,要对付那些最原始的“陆上战舰”,当时陆军火炮在威力和精度上都够了。事实上,德军是非常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在索姆河战役后的几次坦克进攻中,英军坦克其实只部分地取得了成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由内燃机驱动的“钢铁巨兽”机械可靠性一如既往的糟糕,另一方面则是德军在克服掉了最初对于坦克的心理震撼后,开始利用炮兵有效地对抗坦克了。但问题在于,如果要进行机动防御,却不是每种火炮都适合的。毕竟坦克不单单只是由钢板包裹起来的火炮堡垒,凭借自身的机动能力打破堑壕战的僵局才是其诞生的初哀。换句话说,既然坦克可能在战线的任何地点出现,那么与之对抗的火炮也必须是轻便而机动的(当然还要保有足够的威力),否则便失去了机动防御的意义。这样一来,可供选择的范围便缩小了。不过,既便选择的范围很小,但也不代表没有。德军从1916年起开始普遍装备的战壕追击炮便是一种相对理想的反坦克火炮。当然,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用迫击炮来执行机动反装甲任务无疑是荒唐的,但以那个时代坦克技术水准来看,却又有着足够的合理性。事实上,德国人在为这种制式迫击炮重新设计了一种新型炮架后,便使其具备了进行低射界射击的惊人性能。只要能巧妙选择战场环境,该炮用于对坦克进行射击是非常容易的。根据日一份德军文件的说法,“经过改造的战壕迫击炮在500米的距离上射击精度非常好。在这个距离上,坦克肯定会被消灭。在稍远的距离上,即在500~800米距离上,轻型堑壕迫击炮的火力非常有效。结果,坦克不得不调头逃跑……一个堑壕迫击炮的炮手班,可以在距‘雌性’坦克火力200码外将其击毁,自己则并不存在任何危险”。虽然堑壕迫击炮的反坦克效能已经很令人赞叹了,但在德国炮兵中,对英国坦克威胁最大的却来自于M1896式77毫米野战炮。按照当时的标准衡量,它相当轻便,可以始终将火炮与前车挂在一起,作好随时出击的准备。并且由于其液压反后座系统的设计相当成功,从而能够以足够的初速发射一种6.81公斤重的钢质尖头穿甲弹,只要命中一发,就可将坦克彻底击毁,实在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反坦克利器。日,英军在坎布里亚发动的一次坦克攻势中,M1896式77毫米野战炮的反坦克效能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一名叫克鲁格的德军下级军官独自一人操纵一门这种野战炮消灭了5辆英国坦克(此人的事迹当天既登上了《黑格电讯新闻》,并被官方授予“福莱斯可威斯”炮手的荣誉称号而大肆吹捧)!显然,无论是步枪、机枪、K型子弹,还是77毫米野战炮,其实都很清楚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坦克诞生前,对其的反制手段便已存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制手段也将向着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充满针对性的道路延伸下去。专业反坦克武器的初现与技术效率迷局任何技术创新都可能产生逆反效应,这是显而易见的。对原有的技术加以改进使之用于对抗技术创新是这一现象的一种自然写照,但很少有人意识到,逆反效应的极致或许会产生专门的反技术创新(当然,这也是一种技术创新),而且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战争史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反坦克武器便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于德国。1918年6月,通过将制式毛瑟7.92毫米步枪按比例放大,毛瑟公司研制出了一种13毫米反坦克步枪。这种武器与毛瑟98式步枪几乎完全相同,唯有身管长度超出了放大比例,另外就是多了一个手柄,在枪托前面又安上了一个轻型两脚架。有限的实战测试表明,尽管这种被称为T型反坦克步枪的武器后坐力惊人,并因此深为德军官兵所痛恨,但它在110米的距离上发射的穿甲弹却能够穿透当时装甲防护最好的英制MK lV型坦克的任何部位。显然,如果能够将这种T型反坦克步枪大量投入生产,那么德军每一支连级甚至排级步兵分队,都将拥有一种真正有效的反坦克手段。然而,最终这种T型反坦克步枪却被德国官方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一点令很多人感到万分诧异。但事情的真相果真只有“荒唐”两个字么?作为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专用反坦克武器,T型反坦克步枪的遭遇实际上是陷入了一个典型的技术效率迷局。技术效率通常指收效与投入的比率,是所有物质活动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何提高技术效率是长期以来困扰人类文明的一个问题。而作为一个捷径,要想大大提高某一方面的技术效率,一个有效方法便是以单一的专用性代替大而全的多用性。鱼雷艇与战列舰的关系很好印证了这一点,小而造价低的鱼雷快艇(投入)有可能摧毁大而造价高的战列舰(收效)。事实上,高度专业化带来的高效率对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每一次飞跃,新的专门武器都显示出可以打败比它们更精致、造价更高的武器装备的动人前景。尽管后者是多用途的,但却易受专业化武器唯一“输出”的攻击。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坦克这种技术创新产物的威胁下,划时代的T型反坦克步枪正是一种因用途“窄”而针对性效率极高的自然产物,毕竟以造价低的武器去战胜造价高的武器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因此,德军在1918年战争的关键时刻对其莫名其妙地漠视似乎很难令人理解。事实上,因高度专业化用途“窄”而使高效率武器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高度专业化武器最初的高效率与其易受反措施抵消之间往往只有一个短暂的时间间隔,这个周期开始时的企图越大,间隔就越短暂。所以,在现有武器或通过对现有武器进行改良仍能有效抵消敌方的技术创新效果的情况下,T型反坦克步枪在德军眼中也就不是什么挽救战局的救命稻草,只是一根浪费资源的“烧火棍”罢了。同时,还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尽管德军统帅之一的鲁登道夫十分强调跟坦克作战。日,他在一项命令中宣布,凡是在反坦克作战中表现出色的个人都将被登在《每日通讯》上,并将被授予勋章或荣誉称号。但总体而言,由于当时协约国方面的坦克自身存在着极大的不完备性,作为承受坦克这种新式突破技术装备压力最大的一方,同盟国方面对反坦克问题的总体感觉并不十分紧迫。再加上率领部队于1914年参战的德军将领们大都是在19世纪80年代入伍的,他们的传统和技术更接近于纳尔逊时代而不是20世纪。尽管由于几年的战争使得军事科技正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发展,但对这种技术变化的适应就足以占据大多数军官的时间。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T型反坦克步枪这种“早产”的专业化反坦克武器的命运。不过,不管怎么说,从日开始,装甲与反装甲的矛盾在陆地战场已经产生。这两者对抗的大幕不但没有因为1918年年底一战的结束而落下,反而正以其特有的步伐徐徐拉开……(未完待续)(编辑/笔哺)提醒您本文地址: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乘务员和空姐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