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张学良的东北军战斗力不是东北军司令而是中央军总司令那张学良的东北军战斗力还会丢弃东北三省?

张学良帮过蒋介石_滚动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张学良帮过蒋介石
  传记:《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作者:王充闾出版:青岛出版社
  细按张学良与蒋介石的“交情”,客观地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东北“易帜”拥蒋,到协调中原战事助蒋,为“蜜月期”,这是两人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在他们磕头换帖,结为“把兄弟”的同时,于凤至与宋美龄也结拜为姐妹,于称宋母为“干娘”。随着就任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便驻节北平,节制冀、晋、察、绥、辽、吉、黑、热八省军事,权力与地位到达了巅峰。
  尔后,逐步进入了“摩擦期”,中经“九?一八”事变、热河失守,张学良被逼下野,欧洲考察后复出。
  最后是“交恶期”,一方要剿共,一方要抗日,结局为临潼兵谏,捉蒋放蒋。
  与此相对应,蒋介石对于张学良及其麾下的东北军,始而拉拢、利用,继则遏制、削弱,最后分化、剥夺。总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来也未曾像对待他的嫡系那样真正地信任过。
  应该说,张学良对于蒋氏的倚重与信赖,以至后来的“敲打、教训”,绝非源于私人情感上的好恶,或是出于个人的利害权衡,而是出自对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的关心,他从小就渴望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他说:
  良年方弱冠,屡参战事,亲见因战乱原因,满目疮痍,民生凋敝,自己同胞互相残杀,而有为有志之青年,多为牺牲,大伤国家元气,衷心实为忏悔。
  作为崭露头角的青年将领,他在军阀中首倡罢兵息争。在多次谏诤父帅未能如愿的情况下,愤懑不已,决心“一旦掌权,要尽量避免无意义的战争,要利用自己的机会和优势,尽力为国家的和平与统一做点什么”。但他并没有分疆割据、独霸称王的野心,无论是父亲期望他成为李世民,还是日本人别有用心地劝他做“满洲王”,他都不予理睬。至于问鼎中原,称霸全国,他更是从来都没有想过。他愿意在“一个领袖”之下,实现他的报国济民的宏伟抱负。
  在张学良看来,就当时局势而言,在各路军阀中,以蒋介石为最有能力、也最有实力统一中国。原来,他把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北伐的功绩,全部记在了蒋介石的名下,从而坚定了“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信念;又兼早年对美、英的富国强兵十分向往,而蒋介石已然得到美、英的支持;且其反苏、反共的政治倾向,与当时张学良的思想也是一致的。因此,早在东北“易帜”之前的1927年,张学良率军南下时,就试图与蒋介石联络,曾经致电蒋氏,希望能够罢战言和,共商国是,但未能如愿。
  第二年,他即主政东北,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东北三省的生存与发展。他认为,“要靖国难,报家仇,只有全国统一,才能全力对付日本”;“而欲速谋南北之统一,只有改旗易帜,才能摆脱势孤力单的困境,才能利用统一的力量与日本相抗衡,保住东北免入日本之手,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统一”。他的民族气节和以民族利益为基准的高尚情怀,使他毅然决然摆脱日本的控制,归顺南京国民政府。
  在中原大战中,张学良更是直接救助了蒋介石。当时,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取得了形式上的统一,但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各霸一方。蒋介石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削弱地方实力派的“削藩”行为,引起了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各派军阀的不满,联合起来反蒋,导致了1930年5月的中原混战。(三十)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揭秘29岁张学良靠什么顺利接掌东北军(图)
张学良把老爹培养他的招法也用到了自己儿子身上,小小年纪就让他们穿上了军装
原标题:张学良在父亲发生意外后靠什么顺利接掌东北军
日,年仅29岁的张学良向全国通电就职&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在张作霖死后一个月,顺利接手东三省的军政大权。
那么,在张学良接班的问题上,张作霖起了怎样的作用?他如何在自己突然出现意外的情况下保证了张学良接班的顺利进行?
给张学良网罗一个团队
一个人想成就大业,单枪匹马肯定不行,得有人帮忙。这些帮忙的人,按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团队,只有有了自己的团队,创业才成为可能。张作霖身边就有这么一个团队。
张作霖起家靠的是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等一干拜把子兄弟,这些人成了张氏团队的早期人员,也是核心人员。在这个&保险队团队&的努力下,靠着几把土铳,从穷乡僻壤来到奉天这个大都市,又从奉天走向北京,走向全国,开创了威震民国的奉系,张作霖是其中的天然领袖。
可张学良呢?那可说是纯正的富二代,含着金钥匙长大。说张学良是公子哥,也没什么不妥。当别人还在学怎么骑马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私人飞机。要让这样的人去接班,难度不是一点点,可张作霖做到了!
张作霖明白,自己活着,大家还尊你张学良是大公子,可真等我故去了,人家会怎么待你呢!要想顺利接班,首要条件是接班人必须有自己的团队。这一点,古今中外的例子俯拾即是。李世民能顶着&杀兄弑父&的罪名顺利成为一代英主,关键是有尉迟恭、侯君集、李靖等天策府十八学士的鼎力支持;曹丕之所以能在曹操死后成功逼迫汉献帝禅让,靠的还是曹丕跟着父亲曹操南征北战培植的亲信华歆等人。自小熟知三国、隋唐演义的张作霖怎能不明白其中的诀窍。
怎样才能让张学良拥有自己的团队呢?
有枪便是草头王。要让张学良接班,就得让他掌握军权,要掌握军权就得当兵。可真要把张学良派去当个大头兵,却是不大可能的,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先例可循,你见过历史上哪个太子、阿哥从小兵干起?还不是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亲王、郡王了。这种事,只有在西方的王室贵族中才有能,比如,英国的哈里王子就被派去阿富汗打仗。
在中国人看来,让子孙从大头兵干起总不是那么一回事。直接派去当高级军官,也不是没有先例。但在奉军那种讲究资历的地方,保险队的老人们是不会买张学良账的,结果是树立不起威信,和没去一个样。最好的办法是进军校,军校毕业后再出来当军官。一来,军校可以使张学良接受初步的军事教育,知道打仗是怎么一回事;二来,为将来奉军的改头换面做准备。当时的奉军匪气十足,官兵虽然枪法准,但军队作战毕竟不是打家劫舍。拿破仑曾说过:&两个马木留克兵可以对付三个法国兵,但是一百名法国骑兵就不怕一百名马木留克兵,而一千名法国骑兵则能击溃一千五百名马木留克兵。 &军队作战讲究的是组织性、纪律性,而且军事技术的进步,导致军事组织结构日益复杂。让一群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人去和那些德国、日本教官训练出来的军队打仗,那不是找死吗?所以,张作霖让张学良入军校也算是为将来奉系军队的壮大、发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做准备。
东北讲武堂是张作霖为培养奉系集团的军事人才而专门设立的军事学校。入校的主要是奉军的下级军官。张学良曾自夸说,自己一进讲武堂就考了个第一。有些人认为这还不是沾了张作霖儿子的光。其实不然,当时讲武堂招收的都是奉军连排级军官,虽然挑的都是能识文断字的,但数学,物理学对这些人来说不啻于天书。而张学良自小文化基础比较好,能考第一确实不是因为他是东北王的大公子。
军校毕业后,张作霖并没有急着让张学良去当什么高官,而是&回锅&去当讲武堂的监督。本来讲武堂的最高领导人是张作霖,日常事务由教育长负责。但为了能让张学良参与到讲武堂的日常事务管理中,张作霖计上心来,特设了监督一职交给张学良。
自从有了张学良这个监督,讲武堂的事情基本上是张学良管。这样,从职务上来说,张学良与老师们是上下属关系,与学生就是师生情谊。我们常说黄埔军校是国共双方将领的摇篮,而东北讲武堂又何尝不是奉军军官的摇篮呢?张学良长期掌管东北讲武堂,对讲武堂的师生人品、才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这是一个领袖人物成长的开始,也是一个接班人建立自己接班团队的基础。这一切全都在张作霖的计划之中。后来事情的发展也果如张作霖所预料的那样。随着奉军的不断扩军,大量东北讲武堂的毕业生被充实到奉军各级部队当中去。而在人事方面,张作霖又放手让张学良做主,所以像日后比较著名的东北军将领如黄显声、许庚扬、牛元峰,甚至开国上将吕正操、万毅都与张学良有师生情谊。而当时在讲武堂任教官的郭松龄、何柱国等人也恰是在此时与张学良建立了特殊的友情。
这样,张学良就以东北讲武堂的教官和毕业生为基础,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团队。
让张学良打出威信来
如果认为张作霖仅仅让儿子当个东北讲武堂的监督就能确保日后能够接班的话,那就太小看张作霖了。老谋深算的张作霖明白,在部队中立威的关键是能打仗、会打仗、打胜仗。一个娃娃兵,没上过战场,别人是不会服你的。
于是,在儿子还没毕业时,张作霖就从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东三省巡阅使卫队旅中挑选了一个团的士兵,配属骑兵、炮兵、机关枪各一连,工兵、辎重各一排,组成一个超强的加强团让张学良率领去剿匪。剿灭几个土匪需要这么强的兵力吗?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叫杀鸡用牛刀,保证只胜不败。张作霖的目的有二:一来给张学良树立打仗的自信心,这个自信心太重要了,你总不能让一个人刚从军校毕业就去打败仗吧?万一打败了,弄不好,张学良一辈子不敢上战场,那张作霖的精心培养不是全白费了吗?二来呢,在奉军中立威,要让奉军将士知道,虎父无犬子,我张作霖的儿子也是凭本事走到这一步的。
张学良果然不负父望,剿匪马到成功。张作霖的把兄弟、时任吉林督军的孙烈臣极为识趣地公开通电:张学良在吉林剿匪指挥得当,作战勇敢,敬请提升为卫队旅旅长。张作霖推辞了几次后,就顺水推舟任命儿子为卫队旅旅长。张学良当上旅长后,所遗团长一职就交给了军校教官郭松龄。这是张学良第一次把自己人推荐上来任职,也是打造自己班底的开始。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一溃千里。张作霖眼看局面无法收拾,马上派人让张学良丢下部队赶快跑。要是连儿子都给吴佩孚抓了去,丢人现眼不说,接班人大计可就全玩完了!可没想到,张学良在郭松龄的协助下,张弛有度,打得有板有眼,最后还是在儿子的保护下才压住阵脚。这一下,奉军的老帅们真正的刮目相看了,再也不敢小瞧这个公子哥了。但这种令人刮目相看还是有保留的。为什么?虽然打了胜仗,可谁都明白,这其中郭松龄起了很大作用,你张学良到底有没有两把刷子还不一定呢。但在不久发生的郭松龄反奉事件中,张学良的出色表现则让所有人都闭了嘴。
郭松龄举起反奉大旗后,一路势如破竹杀向奉天。张作霖被打得没了招,把前线的一切事务全权交给张学良处理。张学良先是组织部队抵抗,成功地把郭松龄部队阻挡在巨流河一线,然后以情感联系瓦解郭部。因为郭部的军官大多由张学良提拔,张学良在前线一喊话,这些军官大部分自动放下武器。事后,张学良又力主对这些军官既往不咎,一概重新留用。这一手极其漂亮,虽然张作霖装模作样地大骂一通,声称要对参与反奉的官兵追究责任,但他心里也明白,真追究起来,奉军还打不打仗?所以当张学良提出所有军官一律留用的主张后,张作霖也就同意了。他知道:好人让儿子做了,这些人出于感恩,将来对张学良会更加忠心!
在这件事中,张作霖及奉系的老派看到了张学良的指挥作战能力和在军队中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从此再也不敢小瞧张学良。张学良自己也说:&我真正在东北军中树立威信是在郭松龄反奉后。&从此,张学良开始独当一面,张作霖也对张学良完全放权。
后来奉军和北伐军对抗,张作霖把所属军队编成七个方面军,其中嫡系三、四方面军完全由张学良指挥。虽然最后奉军吃了败仗,退入关内,但作为主力的张学良的三、四方面军并无多大损失。在政治上,张作霖也开始让张学良适度参与。比如,张作霖退出北平,就把与蒋介石和谈的重任交给了张学良。
这样,经过一系列的历练,张学良在奉系乃至全国都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人虽死恩威还在
有自己的团队,有资历、有能力,但这并不成为能够接班的必然条件。还有一个条件是各方派系的支持,特别是实力派的支持。
任何一个军政集团都不是铁板一块,大多分成形形色色的派系,奉系集团也不例外。在1928年,奉系大约可以分为老派和新派。老派中又可以分为以张作相、汤玉麟为首的一派和张海鹏、王永江、于芷山一派。前者跟着张作霖起家于八角台保险队,后者主要是张作霖在一次次高升的过程中加入的。虽然其中很多人也和张作霖结拜了兄弟,但毕竟属于外来者。新派主要是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陆大和东北讲武堂的土派和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洋派。土派早期以郭松龄为首,郭死后以张学良为首,洋派的首领是杨宇霆。
历史上为了争夺最高权力,统治集团各派别争得你死我活导致分崩离析的比比皆是,为何奉系集团内部各派别却能达成妥协,一致支持张学良呢?那得从各个派系的具体情况分析。
先说杨宇霆为首的洋派。杨宇霆加入奉系后深得张作霖信任,历次奉军出关作战,杨一直担任总参谋长的角色,全权策划奉军的战斗。大树底下好乘凉,在杨的手下,聚集了一批出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留学生。他们人数虽少,但却担任奉军的关键职务,力量不可小视。但在郭松龄反奉中,杨宇霆为了一己私怨,怂恿张作霖枪毙了郭松龄,得罪了奉军中一大批军官,这些人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杨力量。所以在争夺最高权力斗争中最先被PK掉的就是杨宇霆。
再来看老派,其主要势力范围是地方行政,说白一点就是有钱。其中又以张作相等人最为重要,他们长期担任吉林、黑龙江等省的督军,势力盘根错节。按理来说,张作相是最有可能接张作霖的班。张作相长期追随张作霖,对张作霖忠心耿耿,而且一直担任奉系二把手的角色,让张作相接班是再顺理成章不过了。
事实上,事情也果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日,东三省议会联合会发表通电推举张作相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吉林保安司令,张学良为奉天省保安司令,万福麟为黑龙江保安司令。但张作相&坚辞不就&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之职,并建议张学良担任&此一重要职务&。
张作相为什么自己不愿意担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呢?首先,张学良子承父业继承&大统&乃当时天经地义之事;其次,张作相对张作霖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不想&乘人之危&夺权;再次,新派和老派矛盾深重,如果处理不慎,容易引发内讧。洋派和土派虽然有矛盾,但在对付老派的态度上却是目标一致。老派在历次奉军出关中搂钱、占地盘,新派认为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盘却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这也是郭松龄反奉的原因之一。张作相虽然得到老派的支持,但并不容易全盘掌控奉系,弄不好满盘皆输。
在这种情况下,张作相分头说服老派们支持张学良子承父业,以维护奉系团结。其他老派人也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关内是蒋介石的北伐军,身边是狼子野心的关东军,局势危如累卵。凭自己手中那点兵力,如果处理不好,弄不好再来一次&郭松龄反奉&,大家都一起玩完。所以,他们也同意了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日,夏日的阳光明媚,沈阳邮局的发报员向全国的邮局发出了一份&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电报。与此同时,在沈阳的大街小巷,也贴出了一张同样内容的布告。落款是: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张学良。
奉天的精英们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他们有了新的领导人,一盘散沙的奉系又成了铁板一块。关东军司令部里那些虎视眈眈的军官们则恨得咬牙跺脚,本以为张作霖一死,东北肯定会因为抢班夺权出现大乱,没想到,张学良竟然异常顺利地接了班。
关东军的军官喟叹:人算不如天算,而深知内情的奉系元老们则说,有时候,天算也不如人算,雨帅(张作霖)可以瞑目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史辉]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
新闻早班车
山东热点城事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侄女忆张学良往事:“是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 ――中新网
本页位置:
侄女忆张学良往事:“是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
张闾蘅 向本刊记者回忆大伯往事。本刊记者 曹海鹏摄
  张学良:从东北到台北
  侄女张闾蘅讲述大伯往事
  65年后,我们再次透过历史的硝烟,回望那段抗战救亡的岁月。
  在那个激荡的年代,在西安事变 前夜、在抗战正面战场、在抗日根据地,张学良 、张治中 、左权、李济深、蒋光鼐 ……一寸江山一寸血,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大国的尊严。
  如今,民族甫兴,国力重振,为缅怀父辈伟绩,再现中华民族的那段苦难史和英雄史,本刊继去年《新中国60年家国志》之后,特别推出家国志第二季――《抗战家国志》,以飨读者。本系列报道将分10期刊出。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周海滨|北京报道
  6月3日,张学良诞辰110周年。
  从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少帅”,到被国人误解的“不抵抗将军”,再到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的一生的故事早早定局。
  能够讲述张学良人生轨迹的张氏子裔是张学良第五个弟弟张学森的女儿、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来来速递货运有限公司董事张闾蘅。1967年,张闾蘅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先在香港工作了几年,又回台湾住了一段时间。张学良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她与妹妹张闾芝便成了大伯张学良关系最亲密的家人。
  今年3月6日,在北京贵宾楼饭店,张闾蘅沉浸在对伯父的追思中,不时眼眶湿润。“只要我回到台湾,大伯几乎每天都来,他往屋里一坐,打开话匣子,讲他的童年、在东北的往事,讲祖父张作霖的趣事,也讲囚禁生活中逗乐的事”。
  在张闾蘅眼里,大伯张学良“是一个喜剧人物,却活在悲剧里面”。
  “不抵抗”
  ――“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的”
  张学良正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是在日,年仅28岁的他向全国通电就职“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三年后,“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战而退。
  后来人们大都认为,是蒋介石 的一纸“不抵抗”命令,把整个东北给丢掉了。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1991年5月,张学良在纽约回忆起这段历史。有人提问:“大陆拍摄的电影《西安事变》里演到:蒋介石下手谕,令你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没有这道手谕呢?”张学良立即回答:“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藉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在北京召开了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决定不能抵抗。张学良将决定发给了南京的蒋介石,蒋回电报:同意东北军高级会议的决定。之后张学良又召集国民政府的外交官顾维钧 、章士钊及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汤尔和 等人举行会议;几天后又邀胡适、曹汝霖等27名政要、社会名流会商东北问题,众人决议认为应依靠国联、听命中央。
  不抵抗政策背后的始作俑者是蒋介石还是张学良?甫时,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对事变的处置是:诉诸国联,并准备抵抗。但是,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前,东北早已沦陷,华北也已危急,蒋介石却始终没有准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举动。正是因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张学良才最终决定实行兵谏,发动“西安事变”。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视频图片2010}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少帅张学良幽闭期间险些被处死
&&&&来源:&&&&
【人民日报出版社已授权人民网读书频道进行连载,禁止其它网站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出版社联系】
人民网北京3月31日电& (陈苑)《军政名人的最后岁月》一书记述了民国以来34位政界、军界历史名人人生的最后岁月,这些人物既有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伟人,也有蒋介石、何应钦、阎锡山、汪精卫、张作霖等反面人物。本书内容丰富,包括历史未曾释疑的谜案,档案里鲜少记录的空白,值得一读。
精彩书摘:
(二)少帅张学良幽闭期间险些被处死
人们曾形容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情同父子”,蒋介石对张学良委以重任,而张学良对蒋介石也“绝对忠心”。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国破家难的危局下,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要求蒋介石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战。从此蒋张关系恶化,张学良遭囚禁,辗转漂泊,行踪无定……台湾发生“二二八”事变,防卫张学良的特务队长刘乙光得到通报,说是有人想趁混乱营救张学良。于是,刘乙光将手下200多名特务全副武装起来,实行紧急状态应付事变,并做出决定,如果台湾事变闹到不可收拾时,就将张学良和夫人一起处死。
一、天涯羁旅
日上午,一架大型飞机从重庆白市驿机场腾空而起,冲向茫茫的云海,径直向东飞去。偌大的机舱中,只坐着一对中年夫妇,男的身穿藏青色中山装,脸色憔悴、两鬓染霜,但眉宇间仍透出勃勃英气,他,就是10年前发动“西安事变”的领导人物、家喻户晓的张学良,依偎在身边的漂亮女士便是他的红颜知己赵四小姐赵一荻。
张学良微闭双目,倚靠在椅背上,想到蒋介石在囚禁他10年后,还要将他押解到台湾这个陌生的孤岛去,不禁长叹一声,感慨良多,过去经历的种种风云也一齐涌上心头。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日出生在辽宁省海城县一个叫张家窝堡的小村庄。他父亲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张学良是他的第一个儿子,再加当时张作霖又打了胜仗,便为张学良取乳名叫“双喜”,后来又因张学良出生时,他母亲听到村里有人呼喊“小六子”,所以又改为“小六子”。
张学良七八岁时,他父亲就请来台安举人崔骏声为他开蒙,还先后请来海城的名儒杨景镇、白永贞、宋文林、张梦九等人当他的老师。在这些老先生的教导下,张学良读了很多古典经籍,还写得一手好字,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国学基础。后来,张学良进入奉天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由于勤奋好学,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1920年,张学良从讲武堂毕业,即在他父亲的军队中任第三混成旅的第二团团长。张学良深知,他之所以能当团长,并不是因为他的才能,而是因为他是张作霖的儿子。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使自己与所任职务名副其实。此后,张学良严格要求自己,在治军和剿匪战争中屡立战功,特别是经过两次直奉战争,他由于指挥得当,功勋卓著,为军界注目,第二年晋升为旅长。很快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奉军中能独当一面的高级将领。
1928年春,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派系军队,发动了对张作霖的“北伐”,5月1日攻占济南,随后继续北进,逼近天津,张作霖见大势已去,于6月3日放弃北京,率部退走东北,次日凌晨,张作霖乘坐的专列行至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车站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置的炸弹炸翻,张作霖被抛出车厢外,臂断肢折,昏死过去。随从人员温守善及同车返奉的张作霖的三儿子张学曾,急忙赶来,抱住张作霖,坐进临时找来的一辆汽车,飞快驶往大帅府。
进帅府后,张作霖已奄奄一息,他喃喃说道:“我受伤太重……恐怕不行了!告诉小六子,以国家为重,好好地干吧!叫小六子赶快回沈阳。”说完就气绝身亡。
张学良正在保定前线指挥战事,得知父亲惨死的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万箭穿心,他紧急将军队撤至滦河一带,进行战略收缩,将必要的军务处理完毕后,化装成士兵模样,搭乘军车回到沈阳。
在父亲的灵堂前,张学良长跪不起,声泪俱下地发誓:“爹,小六子回来了,您安息吧,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此生不为您报仇,我誓不罢休。”
6月20日,张学良宣布正式就任奉天军务督办,全权处理东北地区军政事务。此时,蒋介石军队已占领北京、天津地区,并进至冀东滦河,与奉军隔河对峙。由于新疆督军杨增新宣布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全国领土只剩下东三省不在青天白日旗之下,因此,蒋介石便加紧策动张学良及早换旗,归顺南京。
日本炸死张作霖后,企图乘机占领东北的阴谋并没得逞,但仍不肯放弃分裂满蒙的方针。因此,日本方面坚决反对东北“易帜”,采用威胁、利诱相结合的手段,逼迫张学良充当其控制下的东北王,以达到日本独占的目的。
在险象环生的复杂局面下,张学良临危受命,沉着应对,他清醒地认识到,御外侮,报父仇,必须靠全国的力量,全力对外。面对日本人的挑衅与阻拦,张学良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并鼓励东三省人民发起统一行动,与日本相抗衡。他还设法与英、美等国接触,争取国际同情。在内部,张学良开展了一系列整肃行政、屯垦裁军的工作,以减轻人民的负担,为“易帜”作准备。
日,张学良见时机成熟,毅然发出通电,正式昭告天下:“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于是,悬挂了十几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代的五色旗降落,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在全东北升了起来。东北“易帜”后,奉天省改为辽宁省,省会奉天改为沈阳市,张学良被南京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
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分割东北的阴谋,维护了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是张学良对中华民族所做出的一大贡献。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1933年侵占了热河省,1935年又发动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蒋介石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于1935年9月,让张学良任“西北剿总”副司令,率10万东北军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然而不到3个月的时间,张学良军队就损失近3个师的兵力,使张学良及东北军官兵受到极大震动。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下,张学良同中共多次联系,并达成协议,停止敌对行动,联合抗日。
日,蒋介石来西安布置“剿共”,对张学良作战不力多有抱怨,张学良乘机慷慨陈词,要求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尽早结束同胞间的这种相互厮杀,联合起来,共同抗日。蒋介石一听大为震怒,骂张学良“中了共产党的骗术”,并宣称:“剿尽‘共匪’之前,决不轻言抗日。”
受了蒋介石斥责后,张学良并不泄气,10月31日,蒋介石在洛阳举行50大寿庆典,张学良乘蒋高兴时,再度进谏,要蒋领导抗日,并质问蒋:“共产党与日寇,究竟谁是我们真正的敌人?”蒋介石一听,当即变脸,呵斥张学良“一派胡言”,并拂袖而去。
心情苦闷的张学良还不甘心,回到西安后,于11月下旬提笔给蒋介石写了一封《请缨抗敌书》,蒋介石回他六个字:“时机尚未成熟。”张学良仍不死心,于12月3日亲自驾机到洛阳,向蒋介石面陈抗日愿望,两人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张学良气愤地说:“你要是不改变主意,坚持内战,我们东北军没法带下去了,学良无能,只好请委员长亲自出马说服大家了。”
“好啊!”蒋介石冷冷答道,“我明天就去西安,看看你的部队是听我委员长的,还是听共产党的一套宣传。”
12月4日,蒋介石来到西安,立即向张学良、杨虎城提出两个方案,一是全力进攻陕甘苏区;二是调驻福建和安徽,陕甘两省让给中央军去“剿共”。张学良、杨虎城不能接受这两个方案,他们下定决心,一不打内战,二不离开西北,通过秘密研究后,第一步“苦谏”,求蒋抗日,如苦谏不成则采取“兵谏”,逼蒋抗日。
12月7日,张学良前往华清池,见到蒋介石后,表示有些话要向委员长陈述。
“陈述什么?是不是还是洛阳那些话?”蒋介石不高兴地问。
“是的,还是那些话。”张学良恳切地说,“学良之陈述完全是从党国利益出发。国父当年也同共产党搞过合作,现在日本侵略,大敌当前……”
“你懂什么?”蒋介石打断张学良的话,“剿共是既定国策,决不动摇,你就是用枪打死我,也不能改变!”
张学良痛苦地摇摇头,声音已变得嘶哑:“学良已数日难眠,以为当前国策,应当放弃‘剿共’,枪口对外,否则,我们将成千古罪人!”
说到这里,张学良声泪俱下,抱头痛哭。蒋介石却勃然大怒,训斥道:“共产党的毒你中的太多了,不要再讲了,我不愿听!”
张学良绝望了,他站起身,步履沉重地跨出了房门。后来,杨虎城也去做了委婉劝说,也为蒋介石所拒绝。
12月9日,西安青年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举行爱国请愿,张学良劝学生回去,并表示一星期内以事实回答大家。随后,张学良与杨虎城进行最后密商,决定“兵谏”捉蒋,逼他抗日。12月12日晨5点许,东北军卫队营一连兵力在孙铭九等率领下,冲进华清池,与守卫士兵展开激战。蒋介石在睡梦中惊醒,着睡衣逃出,在骊山一块大石后躲藏,捉蒋部队立即搜山,找到了缩成一团的蒋介石,即将他解送至西安新城大楼。与此同时,东、西北军联合行动,很快解除了蒋系势力的武装,控制了局势,至此,张学良、杨虎城实现了“兵谏”捉蒋的计划。
随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达到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而张学良则在送蒋介石回南京后被蒋扣押,在经过所谓军法会审后,开始了被囚禁的漫长岁月。
回首往事,张学良尽管生出无尽的感慨,但他并不后悔,过去的他,也许有种种不是,值得欣慰的是,在关系民族安危的大事上,他对得起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汉卿,你看下面,景色真美!”赵四小姐用手轻轻拍一下张学良,指指窗外,想把他从沉思中拉出来。
张学良睁开眼,转过身,透过机窗向下望去,田畴万顷,山河环绕,想到这一去,恐怕再也不能看到大陆的山水了,于是他睁开眼睛,凝神窗外,要把这千万里江山永远地装进自己的心中。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学良东北军实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