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暴走大事件无神论者者大会和道金斯一起的是谁

Richard Dawkins
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是一名科学家,无神论者,YouTube上有一条短片,记录他较早前在伦敦的一次反教宗游行集会上的发言。
基于903个网页-
模因论的创始人道金斯(Dawkins)指出,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而语言既是文化信息传递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完全可以说,语言就是模因,模因就是语言...
基于229个网页-
DarrylDawkins
道金斯(DarrylDawkins)作为NBA历史上空前杰出。足球联赛91成为NBA历史上仅坎宁安接着成为勒CBS电视台NBA解说员,比利时NBA跳到
基于83个网页-
Clinton Richard Dawkins
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Clinton Richard Dawkins)指出,所有生命的繁衍都是基因自身为了生存而发生的结果,基因是我们的原动力。
基于64个网页-
Richard Dawkins
The Dawkins Delusion
Richard Dawkins
Richrd Dwkins
Professor Richard Dawkins
Darwin's Rottweiler
The Transition Sessions
Brian Dawkins
Paul Dawkins
Richard Dawkins
Gordon Dawkins
Darryl Dawki
更多收起网络短语
罗. 温 :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像你和理查德.道金斯的书“上帝错觉”把世界分裂成更多敌对的区域,因为他们的观点南辕北辙。
RW: But the irony is that books like yours and [Richard Dawkins's] God Delusion balkanise the world a good deal more, because they polarise views.
我们要从“基因中心观点”——或许回到理查德·道金斯的理论——而非“基因组中心观点”的角度来思考,后者是对这些基因元件进行不同的构造。
And we think in a gene-centric view -- maybe going back to Richard Dawkins' ideas -- than in a genome-centric view, which are different constructs of these gene components.
理查德·道金斯:生命的统一来自于进化,因为我们都是起源于单个共同祖先。
Richard Dawkins: The unity of life that comes about through evolution, since we're all descended from a single common ancestor.
Along these lines, the evolutionary biologist Richard Dawkins took the general step of suggesting that animals are the vehicles through which genes exploit to reproduce.
按此种方法,进化论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采取常规方式建议到动物是工具,可被用于繁衍基因。
Some studies have, motivated by Chomsky's work in expressed sorry, motivated by Chomsky's critique of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 have asked even in -- "What if we just looked at children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受到乔姆斯基,《斯金纳述评》的启发,一些研究甚至询问道,"要是我们只研究美国儿童又会怎样呢"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道金斯:上帝的迷思
博主按:《上帝的迷思》(The God
Delusion),(英)理查德·道金斯著,陈蓉霞译,海南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中文版和英文原版均可以在新浪共享资料下载。其中,英文版的上传网友将书名翻译为《上帝的错误》。本博转载一篇书评,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
宗教的正面价值,科学都可以提供&
这不是一本单纯的反宗教著作,其中的方法论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当代达尔文主义。当代达尔文主义不再标榜一种完全利己主义的道德,而倡导“己他两利主义”。一种道德一旦承认利他主义的正当性,那它显然就很难导致类似两次世界大战那样的大悲剧。
读过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批判宗教、弘扬无神论的新著《上帝的迷思》(The God
Delusion),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这本书的价值不要被我们低估。
可能导致这本书的价值被低估的原因太多了。首先,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普却有国界。道金斯的这本书是为英美人写的,所以其中有很多典故——无论“古典”还是“今典”——是中国读者不熟悉的。比如,其实有不少中国读者不太清楚新教(俗称“基督教”)和天主教(罗马正教)的区别和历史纠葛,但道金斯默认读者知道这些知识,因为在欧美,这根本就是常识。由此造成的阅读障碍是可以想见的。
道金斯可谓著作等身。1972年,在还是牛津大学动物学系讲师的时候,他就开始了《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的写作,向公众介绍英国生物学家哈密尔顿的“内含适应性理论”(inclusive fitness
theory,也即“自私的基因”理论)及拟子(meme,或译觅母、弥因、谜米等)理论。1976年此书出版,立即引起轰动,并在1989年出了增订版。之后,道金斯又写了《延伸的表现型》(The
Extended Phenotype)和《盲目的表匠》(The Blind
Watchmaker),堪称“道金斯三部曲”。1995年,道金斯任牛津大学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教授,得以省去繁杂的动物学教学任务,专注于科普写作,迄今已写有十本著作及众多的论文。有关进化论的很多观点,道金斯在“三部曲”及《攀登不可能之山》(Climbing
Improbable)之中已有专门、精辟的论述,所以在《上帝的迷思》中,他几次请读者去参看他以前的著作。由于他的作品在英美本本畅销,所以这样的“偷懒”行为并不会阻碍多数英美读者对其观点的全面了解;但是在很多人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的中国,大量对必要知识论述的省略显然会增大读者的阅读难度。
更麻烦的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一个一神论宗教氛围淡漠的世俗社会,除去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在其他的族群中,一神论宗教很少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但这本书主要批驳的却是一神论宗教,特别是新教和天主教。如果一本书讨论的不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那它难以吸引眼球是不足为奇的。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哪一本国外的非小说类著作在中国没有适应性问题呢?既然如此,你说这本书的价值被低估,这种评语岂不是“普适”的,对所有这样的书都适用?所以我要从我个人的观点出发赶紧强调:比起别的书来,也许我们更应该避免这本书的价值被低估,因为它不是一本单纯的反宗教著作,其中的方法论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当代达尔文主义。这种源自生物学的崭新人文思想不仅可以破除上帝的迷思,而且可以在别的很多问题上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界重获自由,国外的各种思潮纷纷被介绍到国内,结果让国内一会儿是罗尔斯,一会儿是哈耶克,一会儿是福柯,一会儿又是施米特,其变幻不定有如流行乐坛。然而这些思想看似繁多,实则有限。“拿来”到今天,也算快全挖完了,其中却独独缺少了当代达尔文主义。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也许当代达尔文主义将是最后一种引入中国的重要思想了。
一说到达尔文主义,很多人文学者会不假思索地在它前面加上“社会”两字。的确,因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思想上多少促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的爆发,它在人文界已经是臭名昭著,然而社会达尔文主义其实是对达尔文主义的严重曲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中叶提出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之后,生物学界的主流对其充满怀疑,有几十年时间甚至拒不相信,反倒是人文学界狂热地拥抱、移用了这一理论,大胆地用自己的臆想补上了生物学家不敢遽断的事实缺口。到十九世纪末,已经有很多人相信,对人类来说,不仅一个族群内部的不同个体在优胜劣汰,族群和族群也在优胜劣汰,而且这种个体差异、族群差异的根源在于遗传因子不同。
然而更吊诡的是,这种构建在臆想之上的学说在二战后崩溃之时,人文学界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拒不承认遗传对个体心智的影响,也不承认族群之间存在任何优胜劣汰,甚至还有人对达尔文主义本身展开攻击。这些信念看上去更符合政治正确性,却同样是基于臆想,而且可以视为人文对科学试图吞并自身、搞“科学霸权主义”(或者换个更简单、更有鄙视性的说法——“科学主义”)的一种反击。
不过,虽然从1959年英国学者C.P.斯诺发表了著名的“两种文化”演说,彻底点破科学和人文各自组成圈子、几乎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以后,科学和人文对立的局面迄今未变,而且在表面上比几十年前更严重。但是已经有很多学者(包括斯诺本人)注意到,科学和人文其实正在缓慢地趋同,有合二为一、形成“第三种文化”的趋势。在我看来,当代达尔文主义就属于这“第三种文化”,而《上帝的迷思》则是当代达尔文主义在人类思想舞台上一次耀眼而迷人的登场。
在我看来,这本书批驳宗教的理由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宗教的正面价值,科学(尤其是达尔文主义)都可以提供。换句话说,在任何一个精神领域,都至少存在宗教和科学两套理论,没有一个精神领域是宗教独享、非上帝出面不可的。所以,那种认为宗教和科学各有各的分野的NOMA(英文“不相重叠的权威”的首字母缩写)观念是没有道理的。
在习惯上认为属于科学的领域,宗教的无力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生物学领域,主流科学家都相信达尔文主义早就不是假说,而是一种得到了无数次证实的理论。(甚至连已故前天主教教皇若望·保禄二世都在1996年承认进化论可以用于解释生命和人类肉体的起源。)和科学对立的“智能设计论”总是用生物体惊人的适应性和完美性试图说明进化的不可能,但是达尔文主义指出,进化不总是完美的,而且所有的“不可还原的复杂性”其实都可以通过渐变式进化实现。把不可还原的复杂性归于上帝的创造,不仅是偷懒的做法,违背了人类的求知、探索精神,而且永远都无法真正解决“无限退行”问题——如果复杂性是上帝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更复杂,它又是谁创造的?
在天文学领域,智能设计论认为,一个宇宙要满足生命(特别是人类这样的智慧生命)的最初诞生,需要的条件非常苛刻,所以生命能够诞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生命诞生这种极小概率事件居然出现了,这一定是上帝的功劳。与之对立的则是1974年命名的“人存原理”:就算生命诞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我们知道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自身的存在就是证据。显然,人存原理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道金斯把人存原理也纳入达尔文主义,用来和宗教对抗,正是当代达尔文主义作为“第三种文化”的特性的体现。
在人文领域,科学又如何对抗宗教呢?这时候,当代达尔文主义拿出了两件有力武器:进化心理学和拟子理论。
进化心理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兴的心理学范式,其基本理念是:人类的心智和身体一样,都是进化的产物。正如身体分成一个个器官,各自执行特定的功能一样,心智也是“模块化”的,每个模块负责解决特定的一类进化适应性问题。然而,现代智人的心理模块适应的是一万年前石器时代的进化环境,所以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逐渐产生了一系列心理不适应问题。
很多人支持宗教的原因是,宗教可以作为道德的支撑,因为正义、善是先验的、不能推导的、上帝给予的,没有宗教,就没有正义、没有善,于是道德大厦就会轰然倒塌。再说,善往往体现为利他主义,可是在进化论看来,个体都是自私自利的,怎么可能促成利他行为呢?然而,进化心理学却指出,道德也是进化来的,根本不需要上帝的恩赐,而且至少有四种进化方式:一,个体会对其亲属表现出利他行为,因为亲属也携带有他的基因;二,个体可以通过互惠交换实现自利,这是博弈论可以证明的;三,互惠交换还可以让个体拥有好名誉,从而更有利于今后和更多人展开互惠交换;四,利他行为有时候还可以起到炫耀自己的好基因的作用。因此,道德进化的原初“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体基因的延续。进化心理学在这些解释中用到了内含适应性理论、博弈论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理论,这些新理论都是使当代达尔文主义区别于传统达尔文主义的重要特征。
其实何止是道德,宗教本身也是进化来的。不仅人类身体的进化常常不完美,人类心智的进化也常常不完美(如果以理性作为完美的标尺的话),然而很多不完美的进化心智却在石器时代有很强的适应性。比如先天心理使我们倾向于相信肉体和精神分离的“二元论”,以及诸事物皆有设计目的的“目的论”(如老虎的设计目的是吃人),这些理念至少可以使我们的祖先迅速摆脱有害环境(如看到老虎就赶紧逃走,而不是琢磨它是否已经吃饱),所以就在心智进化中保留了下来。宗教正是在二元论和目的论的先天心理上发展起来的。
而且,不仅宗教有一个进化式的起源,在起源之后,宗教也在不断发生着文化上的进化。任何一套宗教理念都可以分解为许多个“拟子”(文化基因),它们在人脑之间反复传播、变异,不那么吸引人的宗教拟子被淘汰,能够吸引人的宗教拟子存留下来,而且通过彼此的“连锁”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适应性,最终进化出来的就是极具蛊惑力的整套宗教理念。这种把自然选择的遗传算法抽象出来、用于文化演变分析的拟子理论,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新理论(上文已述,是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的)。
宗教还主要通过童年灌输的方式不断扩大自己在人群中的影响力,而儿童之所以会对父母的灌输全盘接受并在成年后继续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也是有进化好处的:只有这样,儿童才能迅速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存所需的全部本领。假如一个儿童颇有“主见”,拒不接受父母的经验之谈,那他在石器时代就很容易死掉,他身上那种让他有“主见”的基因就不可能保留下来。
综上所述,通过人存原理、进化心理学、拟子理论等新兴理论,当代达尔文主义在再次从科学“侵入”人文时,已经不再具有当年社会达尔文主义那样的可憎面孔。两者的最大区别,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标榜一种完全利己主义的道德,而当代达尔文主义则倡导“己他两利主义”。一种道德一旦承认利他主义的正当性,那它显然就很难导致类似两次世界大战那样的大悲剧。
当代达尔文主义还把人类的知识排列成一系列的层级,比如心理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比社会科学低一级;生物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又低一级;在生物学以下则是化学和最底层的物理学。虽然高层级科学不能“越级”还原,却可以还原为相邻的低层级科学(比如心理学不能直接还原为物理学,但可以还原为生物学)。在这一系列的层级中,最重要的层级是生物学,它是达尔文主义的出处,也是我们理解其他层级知识的出发点。比如心理学可以通过还原为生物学来认识,社会科学(如伦理学)又可以通过还原为心理学来认识。与此同时,化学、物理学知识所反映的宇宙“本质”,也应该通过人的尺度、人的视角来理解。这样富有人文色彩的思想,社会达尔文主义难道不是只能望其项背吗?
所以,虽然道金斯一向都把自己归入科学家行列,他的这本书也肯定会引发一些人文学者(如国内的“科学文化人”)对其“科学主义”的新一轮指控,然而道金斯所秉持的当代达尔文主义思想早就不是单纯的科学了。它是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或者干脆说,它就是人文。
用这种新颖的人文思想,不仅可以打破上帝的迷思,而且可以打破其他许多迷思。比如很多政治科学家梦寐以求一种理想的、“普适”的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进化来的,而进化是不完美的,我们就应该放弃这种梦想,老老实实承认: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不可能是普适的,它总是要适应于某个社会的特殊文化,而且绝不可能做到完美,有些东西(比如公正与效率)肯定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当代达尔文主义在人文界还是一个十足的另类,其倡导者除了道金斯,也就只有美国哲学家丹尼特(Daniel
Dennett)、心理学家科斯米德斯(Leda Cosmides)和人类学家图比(John
Tooby)等少数几人。如果说前几波国外思潮是在已经成熟并具有相当影响力之后才引入中国,因此中国学人只有“拿来”的份的话,那么现在介绍到中国的当代达尔文主义思想本身还没有完全成熟,中国学人不光可以“拿来”,只要愿意,大可以亲身参与这一思想的建构。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进化心理学者杰弗里·米勒(Geoffrey
Miller)就殷切希望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学人踊跃加入到进化心理学的研究队伍中来。
转载于《东方早报》日第B09《书评》,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著名科普作家。&
博主补记:
&&&&内容简介
《上帝的迷思》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生物学家兼无神论者理查德·道金斯在继他的一系列科普大作后推出的又一力作。书中剖析了宗教的由来及对人类思想的禁锢和欺骗,作者认为“上帝假设”的集体非理性信仰不仅是严重背叛理智,而且导致了不宽容,压迫、固执、自大、虐待儿童、同性恋恐惧等现象,认为宗教是人类进化史的思想寄生虫。他大力提倡人们提升自我意识,亦即形成这样的意识,成为无神论者是一种现实的志向,并且是一种勇敢和值得离度赞赏的志向,从而最终成为一名幸福、安宁、有道德、充满理智的无神论者。
&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日生,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著名科普作家、生物学家。2005年被英国《前景》杂志与美国《外交》杂志评选为在世的全球100名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理查德·道金斯是目前全世界最著名的无神论者,日他公开表明自己无神论者的身份。他也是全世界最具争议的进化生物学家,他的每一本书都是畅销书。他还经常在各大媒体讨论、评论科学的各个面相。《盲眼钟表匠》与续篇《攀登不可能的山》(Climbing
Mount Improbabte
1996)都是进化生物学的入门书。这些畅销书中,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最有代表性,他的基因观念,颠覆了我们对自身的幻觉,深刻影响了一个时代。
道金斯的理论著作,除《自利的基因》外,以《延伸的表现型》(The Extended
Phenotype,1982)最为重要。《盲眼钟表匠》获得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非小说类最佳图书奖与美国《洛杉矶时报》的文学奖。英国广播公司(BBC)根据本书拍摄的电视片《万恶之源?》,获得最佳科学纪录片奖。另外他的《解析彩虹》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
  陈蓉霞,1961年11月出生于上海市。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98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所,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进化的阶梯》《破译生命密码》《两性冲突》等。主要译著有《起源之战》《适应与自然选择》《行走于理性的钢丝上》《安妮的盒子》等。
前言& 我不知道我可以说出来001
第1章& 一个充满宗教情感的非信徒007
应得的敬意 / 007
不应得的敬意 / 015
第2章& 上帝假说020
多神教 / 021
一神论 / 026
世俗主义、制宪元勋和美国的宗教 / 028
乏味的不可知论 / 035
NOMA(不相重叠的权威) / 043
伟大的祷告实验 / 048
内维勒·张伯伦的进化论学派 / 053
小绿人 / 056
第3章& 上帝存在的论据061
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据” / 061
本体论的论据和其他先验论据 / 063
源于精致美妙的论据 / 068
来自个人“体验”的论据 / 070
来自圣经的论据 / 074
源于受敬仰的并具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的论据 / 079
帕斯卡的打赌 / 084
贝叶斯定理的论据 / 086
第4章& 为什么几乎不存在上帝090
波音747的组装 / 090
自然选择理论是科学意识提升者 / 092
不可化解的复杂性 / 096
缺口崇拜 / 101
人存原理:地球版 / 109
人存原理:宇宙版 / 115
剑桥会议的插曲 / 123
第5章& 宗教的根源131
达尔文主义的诫命 / 131
宗教的直接好处 / 134
类群选择 / 137
宗教作为其他现象的副产品 / 139
宗教的心理学基础 / 145
小心行走,因为你踩到了我的文化基因 / 155
商品崇拜 / 164
第6章& 道德的根源:为何我们行善?170
我们的道德观有达尔文主义的起源吗? / 174
对于道德根源的一个案例研究 / 181
如果没有上帝,为什么还会有善? / 184
第7章& “善”之书和变迁着的道德风尚191
《旧约》 / 192
     《新约》要更好?
爱你的邻居 / 205
道德的时代风尚 / 213
希特勒是怎么回事?他是无神论者? / 222
第8章& 宗教错在何处?228
原教旨主义和科学的颠覆 / 229
信念和同性恋 / 233
信念和生命的神圣性 / 235
伟大的贝多芬谬论 / 242
第9章& 儿童时期,受虐以及逃避宗教246
对躯体以及心灵的侵犯 / 250
保护儿童 / 260
教育界的一桩丑闻 / 265
再次提升意识 / 271
作为文学传统组成部分的宗教教育 / 274
第10章& 一种必需的空缺?290
宾克(Binker) / 291
抚慰 / 295
激励 / 303
长袍之母 / 304
前言:我不知道我可以说出来
多年来,我一直在酝酿写作本书。在这段时间里,某些想法不可避免地渗入到我的演讲稿中,例如,我在哈佛大学的坦纳(Tanner)讲座稿,以及在报纸和杂志上的一些文章等。特别是我发表在《自由探寻》(Free
Inquiry)定期专栏上文章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某些段落似曾相识。我要感谢这本令人钦佩的杂志的编辑Tom
Flynn,当他邀请我成为一名定期专栏作者时,是他给了我勇气。在写作本书时,我曾暂时中断给这个专栏投稿,现在我希望能恢复我的专栏,毫无疑问,我将利用这个专栏答复针对本书的批评和责难。
  基于多种理由,我还要感谢Dan
Dennett、Marc Hauser、Michael Stirrat、Sam Harris、Helen
Fisher、Margaret Downey、Ibn Warraq、Hermione Lee、Julia Sweeney、Dan
Barker、Josephine Welsh、Ian Baird、George
Scales。现在,像这样一本书的最终完成,必须体现在进入某个人气旺盛的网站核心,一个不断有补充材料、回应、讨论、问题和回答的论坛——谁知道将来还会有什么?我希望理查德·道金斯关于理性与科学基金会的网站,即,担负起这个任务,并且,我也非常赞赏Josh
Timonen对这个网站所奉献的艺术才能、职业精神和极其艰苦的工作。
  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谢妻子娜娜·沃德(Lalla
Ward),每当我面临犹豫不决和缺乏自信的关口,总是她给以耐心的劝说,还有,不只是精神鼓励和提出明智的修改意见,而且还在写作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大声对我朗读整本书的内容。由此,我才能非常直接体会到书中内容对读者而非我本人带来的感受。我愿把这种方法推荐给其他作者,但是必须提醒的是,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位朗诵者最好是一名专业演员,嗓音和耳朵都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语言的美妙旋律。
“我不会设法去想象一个人格化的神,就它允许我们有限的感官能够理解欣赏它而言,它就足以唤起我对于这个世界结构的敬畏。”
  爱因斯坦(Albent
Einstein)
  应得的敬意
  男孩俯卧在草地上,手撑着下巴。沉思于这纵横交错的根茎,微缩的丛林、蚂蚁、甲虫、甚至亿万土壤细菌的领地,虽然他当时未能详尽地了解,这些细菌无声无形地支撑起整个微观世界体系。突然,他发现自己不知所措。这片草皮上的微缩丛林似乎也突然渐渐放大,以至与宇宙融为一体,与男孩的痴迷心灵合二为一。男孩凝视着这片草地,他的宗教的措词解释这种体验,而最终成为神职人员。他被任命为英国国教的牧师,并成为我所在中学的牧师,一位我喜爱的老师。正是由于有像他这样正直的、自由主义的牧师,我才未曾受到宗教的强行灌输我们上课时的游戏就是让他撂下经文,转而讲一些激动人心的传奇故事,如“Fighter
Command and the Few”。他曾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当我以后读约翰·贝奇曼(John
Betjeman)的这首诗时,就有一种亲近感,并且我依然怀有对英国国教的某种感情:
  我们的牧师是一位老飞行员,
  而现在已经不再上天,
  但Rect’ry花园里的旗杆
  却还指向更高的事物……。
  换一个时间和地点,那个孩子本应是我,他曾站在繁星下,对猎户星座、仙后座和大熊星座心醉神迷;为银河那静寂的天籁之音而感动落泪;为某个非洲花园里的鸡蛋花、喇叭花的阵阵夜间幽香而陶醉。为什么同样的情感却把我的牧师和我引向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这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对自然和宇宙的某种类似神秘主义的反应是科学家和理性主义者所共有的。这与超自然的信仰无关。我的牧师至少小时候大概还不知道(我小时候也不知道)《物种起源》最后几行的内容——著名的《纷繁的堤岸》一段,“群鸟鸣于灌木,昆虫飞舞上下,蠕虫爬过湿地”。如果读到这些内容,他肯定会同意这样的说法,于是,他就不会成为牧师,而是转而信服达尔文的观点,即所有生物都“按照在我们周围起作用的法则而被产生出来”。
因此,从自然界的冲突中,从饥馑和死亡中,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最远大的目的,即高等动物的产生,直接随之而来。最初仅被注入少数或一种形式;随后在这个星球上,按照既定的引力规律周而复始地展开,从一个如此简单的开端出发,无穷无尽最美丽、最奇妙的生物形式已经并且还在源源不断地进化出来,这种生命观奇异壮观,能力非凡。
卡尔·萨根(Carl
Sagan,,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研究地球生命起源、行星大气、行星表面等,尤以探索地球外生命现象闻名。著有《宇宙间的智能生物》《伊甸园之龙》《魔鬼出没的世界》等——译者注)在他《暗淡的蓝色星球》(Pale
Blue Dot)中写道:
几乎不会有主流宗教这样来对待科学,然后得出结论说,“这要比我们所想的更好!宇宙果真要比我们的先知所说的更大、更宏伟、更精致、更优美?”相反,他们会说,“不,不,不!我的神是一个小神,我就要他以这种方式行事”。一种宗教,无论新旧,只要它重视由现代科学所揭示的宇宙的壮观,就能够博得通常的信念几乎无法获取的尊严和敬畏。
萨根所有的著作都触及以往被宗教所独占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奇迹的深处。我自己的著作也有这样的风格。因此我听说自己常被描述成一个具有深刻宗教情感的人。一个美国学生写信给我,说她曾问她的教授对我有何看法。教授说,“毫无疑问,虽然他那种绝对的科学观与宗教无法调和,但是,他洋溢着的正是对自然和宇宙的心醉神迷。依我看,那就是宗教!”但“宗教”是一个恰当的词汇吗?我不这样认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和无神论者)史蒂文·温伯格在《终极理论之梦》(该书有中译本,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译者注)中也表明了这种看法:
有些人关于神的看法过于宽泛多变,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在任何地方找到神。据说,“神是终极实?”或“神是我们更好的自然”或“神是宇宙”。当然,就像任何其他词汇一样,“神”这一词汇可以被赋予我们所喜欢的任何含义。如果你想说“神是能量”,那么,你就能在一堆煤里找到神。
温伯格显然是对的,如果“神”这一单词不想变得毫无用处,那么,它应该以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方式来使用:表示一个“适合于我们崇拜?”超自然的造物主。
  因为我们无法区分什么可以被称作爱因斯坦的宗教和什么可以被称作超自然的宗教,所以,才引起许多令人遗憾的混淆。爱因斯坦有时借用神的名义(并且他不是这样做的唯一的无神论科学家),这就招来了急于想去误解的超自然主义者的误解,他们声称这样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也和他们一样信神。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时间简史》中具有戏剧性(或者是恶作剧?)的结尾,“因为那时我们应该知道了上帝的心智”,受到广泛曲解。这让人们错误地相信,霍金是一个信奉宗教的人。细胞生物学家厄休拉·古迪纳夫(Ursula
Goodenough)在《自然的神圣深处》(The Scared Depths of
Nature)一书中,看起来似比霍金或爱因斯坦更加信奉宗教。她热爱教堂、清真寺和寺庙,并且她的书中的许多段落显然招来断章取义的解读,这就为超自然的宗教提供了“口实”。她走得太远了,以至称自己是一个“具有宗教情结的自然主义者”。然而,仔细读完她的书后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她是一个和我一样坚定的无神论者。
  “自然主义者”(naturalist)是一个模糊不清的词汇。对我来说,它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英雄,休·洛夫廷小说里的兽医杜立德(Dolittle)(顺便提及,他比贝格尔舰上的那位博物学家更具“哲学家”的气质)。在18世纪和19世纪,自然主义者的含义与今天我们大多数人所想的一样:自然界的研究者。这种意义上的自然主义者始于吉尔伯特·怀特,他们通常是神职人员。达尔文本人年轻时曾经打算进教会做神职人员,他的美好愿望是做一名乡村教区牧师,有闲暇从事对甲虫的研究工作。但是,哲学家在另一种十分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自然主义者”,把它当成超自然主义者的反义词。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在《无神论:一个简明导论》(Atheism: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中解释道,一个无神论者献身于自然主义就意?着:“大多数无神论者的确相信的恰是,虽然宇宙中只有一种原始材料,并且它是物质的,但是,从这种原始材料中所产生的却是心灵、美、情感、道德价值——简而言之,就是赋予人类生活以丰富内容的全部现象。”
  人类的思想和情感源于头脑里物质实体之间极其复杂的互相联系。这种哲学意义上的自然主义无神论者,相信自然界和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可观察的宇宙后面没有隐藏任何超自然的智能造物主,肉体消亡后不存在灵魂,不存在奇迹——除非针对我们尚未理解的自然现象。如果某些现象因为我们现在尚未完整理解而似乎游离于自然之外的话,那么,我们希望最终能够理解它并将它纳入自然界之内。我们解析彩虹,但丝毫无损于它的魅力。
  经过更加深入的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看起来像是具有宗教情感的伟大科学家,他们的信仰却不是如你所想象的那样。这肯定适合于爱因斯坦和霍金。皇家天文学家、皇家学会会长马丁·里斯(Martin
Rees)告诉我,他去教堂是作为一名“不信宗教的英国国教徒……只是出于对宗族的忠诚”。虽然他没有任何有神论的信仰,但是,他却能分享宇宙如前所述提及的科学家心目中所激发的诗意般的自然主义。在最近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我质疑我的朋友、产科医师罗伯特·温斯顿(Robert
Winston),他是一名在英国犹太人社区受到尊敬的重要人物,结果他不得不承认,他的犹太教信仰也具有这种特性,实际上他不相信任何超自然的事物。虽然他几乎已经承认,但在最后关头却又羞于承认(公正地说,他本来是受命采访我,而不是相反)包含这次访谈节目的电视纪录片还配有一本书(Winston
2005)。。当我向他施加压力时,他说他认为犹太教提供了一套很好的教规,可以帮助他规划人生和过上好生活。也许犹太教确实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那与犹太教的任一超自然命题的真值却没有丝毫关系。有许多属于知识分子阶层的无神论者,他们也许不但出于对某种古老传统或被迫害亲戚的忠诚,骄傲地宣称自己是犹太教徒并且遵守犹太人的习俗,而且也因为某种糊涂的和让人困惑的意愿,把此称作为泛神论的“宗教”,其中一位闻名遐迩的代表性人物就是爱因斯坦。他们也许没有信仰,但是,借用丹·丹尼特(Dan
Dennett)的话来说,他们“相信信仰”。丹尼特(2006)。
  爱因斯坦的这一名言常被引用,“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就是瞎子”。但是,爱因斯坦也说过,
“当然,你们所读到的关于我的宗教信念的言论都是谎话,而且,这一谎言还在不断地重复着。我不相信一个人格化的神,我从不否认这一点,而且已经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它。如果说,我的身上有某种可以被叫做宗教情感的东西的话,那么,这就是对科学迄今为止所能够揭示的这个世界结构的无限赞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神论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