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世界物质的本质是能量物质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反对“上帝

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必品文章网
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所属栏目:>>>>>
篇一: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带答案的
探究世界的本质
【使用说明】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勾画好课本的重点内容,并用红笔标出疑难问题,完成自学整理的相关题目,在预习的同时熟记基础知识。
2、在熟记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画出知识网络图,认真完成当堂检测,提升理解能力。
自主学习 二、内容
第1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________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2)宇宙间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________,并能为人的________所反映的____________。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____________,而不是指某一种________的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哲学上讲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作为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暂时的、可生可灭的。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___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______________,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_________。
3.总之,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__________。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__________。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________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唯心主义。***
[基础巩固]
1.欧洲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以在太空真空环境中生存的动物――缓步类,也被称作水熊。不仅仅是
探究世界的本质
太空,它们中的一部分还可以同时在真空和太阳辐射条件下生存,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可以在双重严酷条件下存活的动物。这说明(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生物的存在与神灵有关 ③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存在和发展条件 ④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A.①②
D.①④ 2.下列概念中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3.19世纪中叶,当人们还未发现珠峰是最高峰的时候,珠峰已经作为世界之巅屹立于蓝色星球上。这说明物质(
A.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B.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C.是自然现象的共同本质
D.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4.我们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能够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客观物质要素(
)①客观实在 ②生产方式 ③地理环境 ④人口因素 A.①②③
5.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由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这表明(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 [能力提升]
6.美国科学家曾宣称,已经在一个废弃的地下铁矿中捕获到暗物粒子。几十年来,暗物质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普遍的理论认为,在宇宙中只有四分之一的物质是可见的,而那四分之三的不可见神秘物质就是所谓的暗物质。如果这一发现最终得到证实,它将成为近百年来物理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从哲学上看,暗物质的存在再次证明(
)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不同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物质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D.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7.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④人类能够认识世界
8.材料一 由于连年超载放牧,我国草原草本植物由上世纪80年代前的130多种减少到30种;草场植被覆盖率30年间降低了50%~80%;每亩平均生物量不足20公斤,草场载畜量下降了46%。 材料二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内蒙古自治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现面积已达2.55亿亩。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以来,内蒙古天然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工程区植被状况明显好于非工程区,进一步证实退牧还草工程是恢复草原生态功能、提高草原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何联系?
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________的运动,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________状态。静止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_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_____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______和________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是__________的、________的和________的;而静止是________的、________的和________的。
(3)物质世界是________运动与________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____________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来说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换言说是“客观实在”怎么样的问题。物质除了运动这一根本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属性。***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的、__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____________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________,也不能被________。
(2)普遍性: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人的________,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________的规律。没有________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方法论要求
(1)必须________规律,而不能________规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____________的。人可以在________和__________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________和_______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规律不能被创造、改变或消灭,规律没有优劣之分,规律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具有条件性。
知识点一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有的人承认运动是绝对的,但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是(
)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B.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宋代诗人陈简斋的诗作“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事物是静止的 3.《2010年百名摄影记者聚焦中国》大型图片展在华盛顿开幕。展览以人为核心,通过政治、经济、(
A.运动是物质在运动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C.事物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D.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4.“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知识点二 运动是有规律的
6.日下午5时18分,甘肃民勤县遭遇强沙尘暴袭击,黄黑色的沙尘迅速笼罩整个县城,20分钟后,城区已是天昏地暗,马路上行驶的车辆只能打开灯光缓缓行驶。沙尘暴的形成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后果表明(
A.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受惩罚
B.事物是绝对运动的
C.事物是相对静止的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7.“杞人忧天”在古代是个笑话,但今日之忧“天”不再是无稽之谈了,这因为(
) A.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
B.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C.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着的
D.以错误认识引导下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8.日4时2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7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上述材料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B.要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利用和改变规律
D.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文化和日常生活四个主题,展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及其生活的进步。这说明
探究世界的本质
9.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日落幕,与会成员普遍认为面对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除非人类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界将不再存在。这提醒我们(
A.必须尽快创造和利用自然规律
B.必须放弃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C.必须从根本上控制自然界的变化
D.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10.据广州气象部门推测,2010年11月的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州可能平均三天就会出现一次降雨过
(2)“我们既要反对改造自然的狂妄,认为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也不能因敬畏自然而无所作为”这句话蕴涵了什么哲学道理?
程。为此,广州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开始演练人工消雨作业,对中雨以下的降水过程,可起到消、减的作用。但对中雨以上的降水过程,就并非“人定胜天”。这说明(
) A.人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是有条件的
B.人可以创造条件逐步消除规律 C.规律的作用受人的认识水平制约
D.创新精神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1.日,《城市经济导报》载文指出,未来五年目标任务艰巨,必须不辱使命、积极作为,自觉坚持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自觉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使科学发展的路子更加宽广、步子更加稳健。这里的“不折腾”可以理解为
A.规律是客观的,人无法限制规律的破坏作用
B.规律是客观的永恒不变的,所以只能按规律办事
C.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改变世界是以承认规律和客观事物的存在为前提的
12.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当地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提出了“人退沙退”的新思路,妥善安置牧民生活,并提出了“退休牧民”的新理念,使当地被践踏多年的脆弱的草原生态得到了喘息和初步逆转。“人退沙退”的治沙新思路说明了(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D.②③ 综合提升
13.湿地是地球的肾,对于湿地保护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一味地追求原始,存在“打碎新世界、恢复原生态”的冲动。时空变化是不可能复原的,盲目追求原始的生态环境就像春秋时代楚人刻舟求剑一样可笑。因此,我们既要反对改造自然的狂妄,认为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也不能因敬畏自然而无所作为。
请回答:(1)材料中说:盲目追求原始的生态环境,就像春秋时代楚人刻舟求剑一样可笑。从哲学角度分析楚人刻舟求剑的可笑所在。
探究世界的本质
14.材料一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毕尔生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黑格尔
材料二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材料三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恩格斯
请运用运动的哲学知识分析上述观点。
一、选择题
1.2010年,我国多省发生干旱,如河南省受旱面积达1 355万亩。尽管我们都不愿面对,但它毕竟发生了。这个事实说明(
A.自然资源是多种多样的
B.人类的破坏活动使自然界失去了客观性 C.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要牺牲自然 D.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A.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B.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C.必须解放人的思想去改变规律
D.要认识到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
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下面四项中与此观点所犯错误一样的是
A.按图索骥
B.稳如泰山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共同说明(
) 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7.在高速运行的神舟七号轨道舱内,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
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
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转载于: 海 达 范 文网: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2.2010年,科学家在南非玛拉帕(Malapa)山洞中发现了两具大约有200万年历史的古人类化石,科学家表示这些化石将填补人类进化历史一项重要空白,原因是在人类历史的那个特殊阶段究竟发生了什么,留存现今的骨骼化石几乎没有。这表明(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 B.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
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近几年,苏皖浙粤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风起云涌,农民经济活动的组织化程度迅速提高,农村生产力在合作组织中得到提升。农村经济正从由推行“大包干”而确立的“家庭竞争”模式,逐渐步入“家庭竞争”与“组织竞争”并行的态势。材料说明(
A.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C.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 D.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 4.下边漫画告诫我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日至24日,山东省经济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省委书记姜异康强调,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振奋精神、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当好表率,确保2011年经济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据此回答8~10题。
8.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材料中的“求真”是指(
) A.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C.找出物质和意识的区别
D.探究生命的起源
9.哪里失去了求真务实,哪里必然丧失生机,遭遇厄运,受到惩罚。这是因为(
)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B.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C.规律能够被人们把握和利用
D.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10.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替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替此事的“实”。其中的哲理是(
A.事物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B.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 C.真与假或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
11.2010年11月,为了缓解华北旱情,北京人工影响天气部门抓紧今秋首次寒潮天气袭击的机
探究世界的本质
会进行人工增雪,估计共增雪1 600万吨。这说明(
A.认识和改造规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 B.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C.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就无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2.2010年山东持续干旱,自日到2011年2月全省平均降水只有13毫米,比往年同期偏少85%。老天似乎总是在和我们作对,一方面是人们盼下雨望穿秋水,另一方面雨却千呼万唤不下来。这表明(
A.人们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自然界
B.自然界是客观的
C.自然界和人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D.离开人的影响,自然界才具有客观实在性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哪些哲理?
13.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2010年的全球灾难不断,将近26万人因各种灾害失去生命,特别是地震对人们的生命威胁很大,但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 14.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这说明(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静止是绝对的
C.事物是静止不动的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7.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2010年全世界自然灾害频繁,干旱、洪水、飓风、地震等极端天气状况比以往更为严重。将近26万人因各种灾害失去生命,据此,有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人们只有服从它。
结合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认识。
15.日,宜万铁路开通。这条被誉为中国“西南山区铁路艰险之大成者”的铁路,连接重庆万州与湖北宜昌,总投资225.7亿元,造价是青藏铁路的两倍,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宜万铁路的建成表明(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
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二、非选择题
16.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存在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探究世界的本质
5篇二: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
信宜一中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课(一)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
4.1世界的物质性
一、知识目标
1.物质的概念
2.世界是物质的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二、读书、基础填空(提前根据书本完成填空,在书中勾画出相应知识点,抽问2位同学)
(一)、物质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并能为人的
2、物质的唯一特性: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
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
的组成部分。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
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从人类社会的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件的基本要素是
。这三者都是
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
(四)、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的,人类社会的
(必品文章 www.bipin.org)
,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
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 也具有客观的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
的产物,它是在
中伴随着人和
三、个人疑问:上述填空有哪些自己找不到、哪些词语或句子不理解?记在下面:
▲四、自习课提前解答以下问题,在课堂上小组进行交流讨论:(5分钟) .................................1.如何正确理解物质的概念?
2.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
3.为什么说人类社会上具有物质性?
五、构建知识体系
六、本课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4.1世界的本质 课时练习
1. 我们应该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③它是世界的本质 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2. 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
为前提。(
A. 承认自然、社会的可知性
B. 承认自然、社会的永恒性
C.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 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
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下列体现了客观实在性的有(
①党的十八大通过的决议 ②2012伦敦奥运会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
④科学发展观
4. 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②科学发展观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⑥辩证唯物主义
5.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
A.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 物质是不可认识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认识的
C. 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同本质的概括
D. 物质包括所有的物质的具体形态
6. 日,沈阳降下鸡蛋大小的冰雹并伴随大风,而气象部门却没有提前预报。对此,专家解释,冰雹形成短促,雷达难以捕捉,以目前的技术难以准确预报。这表明(
A. 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 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7. 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是一个以汉字“人”延伸出来的虚拟的小家伙,名字叫“海宝”(HAIBAO)。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海宝问世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D. 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8.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这一网络流行语来自社会现实说明 (
A.物质是客观的
B.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C.物质决定意识
D.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2)基因技术能回避吗?为什么?
信宜一中《生活与哲学》第四课(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学案
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以及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读书、基础填空(提前根据书本完成填空,在书中勾画出相应知识点,抽问2位同学)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
的一种特殊状态,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
没有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的、
(2)联系:物质世界是
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
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原理: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
,也不能被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
②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要求: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
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
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与规律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某种特殊的运动。②特点不同。运动是
的;静止是
三、个人疑问:上述填空有哪些自己找不到、哪些词语或句子不理解?记在下面:篇三:第四课_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第二单元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考点扫描:物质、运动、规律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规律客观性哲理
二、考情分析:尊重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2009辽宁文综21;规律含义/2010辽宁文综39(1)
三、知识梳理:
1.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的含义: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含义:
规律的特点:
规律客观性哲理:
四、重点难点:物质的含义;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五、纠错释疑:
1.物质不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注意:物质是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2.规律在任何时候都发挥作用(注意:规律是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人们可以改变或创作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但不能说人能制造规律或创造规律)
3.主观能动性制约着规律的客观性(这是唯心主义观点,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4.区别 “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固有属性”
5.“规律”和“规则”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它、消灭它或者改变它。规则是主观的,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制定的,可以制定它、废除它或者修改它。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它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六、问题探究:
现代家庭重视孩子的培育,名目繁多的“培训班”让孩子们应接不暇,疲于奔波,你认为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不对,错在哪里?请用本课涉及的哲学道理进行分析。
七、课堂检测: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据此回答1~2题。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⑥辩证唯物主义
3.“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问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
4. 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深度撞击”号经过170多天的飞行,成功地在距地球1亿多千米外准确命中坦普尔1号彗星内核。“深度撞击”被比喻为“在高速飞行的针上穿线”。撞击的成功,表明
A.客观规律是可以为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C.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
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实验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5.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笨手笨脚去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已经是过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的八戒未必不会打猴拳,未必不会教授猴拳。这是因为
A.运动是物质在运动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C.事物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D.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6.哪里失去了求真务实,哪里必然丧失生机,遭遇厄运,受到惩罚。这是因为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B.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C.规律能够被人们把握和利用
D.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7.(09年高考.20)2图3两个市场调查员对同一地区的调查之所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是由 ①反映客观世界的侧重点的不同决定的
②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主动创造性的不同决定的
③是否如实反映客观对象决定的
④是否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决定的
8.科学研究是面向未知世界的认识活动,追逐科学发展现状以提炼问题依赖于研究者的学术素养与理论兴趣。在科学认识活动中
①科学问题的形成遵循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
②科学问题的提出与科学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③科学问题的选择反映出研究者的兴趣爱好
④科学问题来源于实践并决定着实践的水平
9.(10年高考.39(1))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严谨性作简要分析
10.中国农业大学成功地获得我国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猪,这是我国独立自主完成的首例克隆猪。此次克隆猪的诞生,将为我国深入开展异种器官移植、优质猪培育以及地方良种猪保种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此有人说“人们能够认识、利用和创造规律,为人类谋福利。”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八、课堂小结:基本观点―整个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人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规律。
(3)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人们成功地获得体细胞克隆猪,正是利用规律的具体表现。(4)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因此,认为人能够创造规律的观点
是错误的。
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发布的《公报》来看,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有这样七个方面的“不变之变”值得关注:科学发展的主题不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要转变;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产业发展的体系要拓展;社会建设的重点不变,收入分配的关系要调整;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文化产业的建设要提升;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变,整体推进的力度要加强;加强党建的主线不变,科学执政的能力要提高;治国方略的大政不变,社会发展的合力要增强。
请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角度分析材料中的“不变之变”。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世情、国情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因此,要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路线、方针、政策也需要调整与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②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科学发展的主题、经济政策的思路等的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③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做好今后五年工作,要做到“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篇四:高三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篇五: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2013年春期高2015届政治导学案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ABH04
【课程标准】
内容目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自主收获】(课标、考点)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概念
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②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
,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过程看:人类社会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从存在的基础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_______。
(3)世界物质性原理
世界观: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a href="http://img.bipin.org/d/new/"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说囊馐兑豢季褪巧缁岬牟铮窃诶投邪樗孀湃撕腿死嗌缁嵋黄鸩摹R虼耍澜缡________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________。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易错提醒】
1、哲学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
3、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__和________。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③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对立统一关系
(1)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________的、________的和绝对的。
(2)相对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
②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_____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______________。
③静止是________、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________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反对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_______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易错提醒】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注意二者的区别。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固有的属性(因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前者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坚持了辩证法的观点。后者否认相对静止,属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概念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__________、必然的、________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________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________,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____________,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易错提醒】
1、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完全一致的。
2、(1)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3)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4)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5)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3、“规律”和“规则”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它、消灭它或者改变它。规则是主观的,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制定的,可以制定它、废除它或者修改它。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它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世界观:(1)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实事求是;又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
3、反对: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课内巩固】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2.(2011?江苏)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2012?浙江)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
里包含的道理有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科学家利用电子对撞机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俘获少量“反物质”,这对人们研究宇宙的起源有着重大意义。反物质,是一切反粒子及其集合的总称,是正常物质的反状态。据此回答4~5题。
4.科学家俘获的反物质
A.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事物
D.是人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反物质概念是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最早提出的。他在上世纪30年代创造性地把当时人们看起来互不兼容的两个
基本物理理论――量子理论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在一起,为今天科学家成功俘获反物质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保罗?狄拉克的科学理论成功俘获反物质说明了
A.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B.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就能认识未知世界
C.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
D.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6.“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看不到万有引力?”,事实上,万有引力作为自然界的规律之一,只有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
示。我们之所以“看”不到规律,是因为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固有联系
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主观联系
C.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7.(2010?海南)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
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8.(09?江苏?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9.(2002?全国)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
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0.大家对“盲人摸象”和“刻舟求剑”的故事都耳熟能详。认真分析“盲人”和“求剑者”,他们的行为实际上并不是
从主观出发办事情,但我们认为其行为并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①全面的把握实际
②把握事物的部分实际
③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实际
④把握事物的某个方面
11.(2011?浙江卷)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
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这表明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12.(09?山东?22)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④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
13.(09?海南?20)2009年事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他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
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15.(上海?18)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本质的、必然的和
16.(2012?安徽)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17.日,本世纪首场日环食在天空中上演,这是近22年来首次在中国发生的日环食。日环食从中非西部
开始,15点01分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16点55分左右,日环食在中国胶东半岛“带食日落”。根据天文学家的预测,下次出现更长时间的日环食,可能要等到2034年。日环食这一天象奇观说明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地理环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8.(北京市西城区2012届高三期末考试)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而太阳每天又都是新的。这一说法
A.只看到了绝对运动
B.既看到绝对运动,也看到了相对运动
C.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
D.既看到绝对运动,也看到了相对静止
19.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如皋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
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D.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20.(2012?福建)图11、图12蕴涵的哲理有
①图11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图12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11、图12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11、图12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1.(11?重庆)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破坏力较小,但速度相对较快,横波破坏力较大但速度相对较
慢。根据这一特性,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十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应对时间。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对地震的成功预警,根源于地震活动的规律性
B.对事物因果联系的推测,提高了地震预警的预见性
C.地震预警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认识地震规律的程度,决定着地震预警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22.漫画《没有过不去的桥》告诫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能够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
B.可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阻碍
C.就能办好一切事情
D.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
23.沙漠治理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鄂尔多斯人另辟蹊径,变“征服沙漠”
为“善待自然”,他们把沙漠绿化、沙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实
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发展模式”。
“鄂尔多斯发展模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认识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社会实践
C.自然界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意志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
24.(2004?江苏?不定项)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①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④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25.日,解放军报载,中国探月工程二期“落”月的最关键一步DD嫦娥三号发射任务定于2013年下半年
进行,中国将实现对地外天体的首次软着陆探测。届时,地月系将增添一个飘逸的身影,月球将迎接来自地球的新“客人”。自转、公转,月球、地球、太阳、银河乃至宇宙,组成了一个动静相宜、浩如烟海的神奇物质世界……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答: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②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6.水利专家说,治理淮河的思路逐步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也就是试图完全消除洪水灾害,转变为承认
洪水的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设施,力争将洪水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结合材料中淮河领域洪水“管理”的实践,谈谈如何理解“治水要按规律办事”。
答:(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洪水有其特有的规律,治水要尊重洪水本身的特性;(2)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治水思路的转变说明人们对洪水规律认识的深化,并逐步纠正不合规律的思路和做法,按规律办事,使洪水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质的本质特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