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谁知道【服兹地,起兹爱,禁兹性,始乃佛怎么死的。】这是什么意思?

月溪法师成道碑
临海屈映光撰
香港沙田万佛寺开山祖师第一代主持月溪法师成道碑
生死事大,六道皆苦,欲了生死,须超轮回,数千年来,解释生死最透澈者,唯释迦如来一人而已。释迦佛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超脱生死,永离轮回,且人当生即可得见佛性。故自白马驮经西来,佛法盛传中土,达磨一苇东渡,大乘宏扬神州,以故,高僧辈出,宗门鼎盛,历代祖师见性成佛者甚多,惟具有金刚不坏之身,成为肉身菩萨,巍然莲座者,殊不多见,尤以香港,地滨南海,卑湿燠热,更罕得睹。故自盛唐六祖慧能大师弘法南来,成道于广东韶关南华寺,至今肉身巍然莲座,千余年来举世宗仰,曹溪法乳,继续南来。
今有余同里师友月溪法师,着述宏富,伟论雄辩,能汇各家之旨趣,振百代之宗风,本明心见性之真传,要在破无始无明,得见佛性,言前人之所未言,发前人之所未发,以此无量功德,数十年精严戒律修持,得证菩提,成为金刚不坏之身,肉身菩萨,巍然莲座而成佛道者。师俗姓吴,原籍浙江钱塘,先世宦滇,遂家昆明,三传至师,考讳文镜,积学隐德,妣陆氏圣德,茹素念佛,有子五人,师最幼,弱而好书,圭璋秀发,习儒业於汪维寅先生,年十二读兰亭集序,至“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句,慨然有解悟,问先生如何方能不生不死,先生告曰:“儒言:未知生,焉知死。”自是兼攻佛学,尤专心老、庄、濂、洛、关、闽之学,博综六经,随肄业于沪,遍访梵刹,参礼诸大德,年十九毕业上海震旦大学,即决志出家弘扬大法,父母幼为订婚,坚不娶,即于是岁礼静安老和尚,剃染受具戒。甫出家,精进猛勇,于佛前燃左无名、小二指,并剪胸肉掌大,炷四十八灯供佛,发三大愿:一、不贪美衣食,乐修苦行;二、虔心参究三藏经典;三、以所得讲演示导,广利众生。旋随悟参法师学天台、贤首、慈恩诸宗教义。
年二十二,遂膺各地讲经法会之请,遍莅众会,说法讲经,听者如市。应金陵之请,讲楞伽法会,师示众云:“众生本来是佛,只因无明,妄念生死,不能了脱,若能破一分无明妄念,即能证一分法身,无明妄念破尽,法身便即显露。”时法会中有开明尊宿,问曰:“若无明妄念从外面而来,与汝不相干,又何必去断?如妄念从里边生出来,譬喻龙潭出水,水源不绝,断了又生,生了又断,无有了期,修行断妄念,这个道理实在不通,古人云: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妄念断是佛,妄念起是众生,岂不是成佛亦有轮回耶?”师不能答。再问曰:“法师未曾明心见性,经中无此语,此语是注解中得来,见性人注解经典,路途便不错,不见性人注解经典,说南朝北,拉东补西,颠倒是非,是否?”师答曰:“是。”师顶礼尊宿,请教如何方法方能明心见性,尊宿告曰:“此语,法师可去问牛首山献花岩铁岩大德,他是悟后人。”
师星夜往参,问岩曰:“老和尚在此作什么?”岩告曰:“穿衣、吃饭、打眠、游山玩水。”师曰:“可惜你空过了。”岩告曰:“我可以空过,你不可以学我空过,你若到那一片田地,亦可以学我空过。”师问曰:“如何是那一片田地?”岩竖一指,师曰:“我不知道。”再问曰:“我今将妄念断尽,不住有无,是明心见性否?”岩曰:“否,是无始无明境界。”师问曰:“临济祖师说是无明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是否?”岩曰:“是。”师曰:“如何方法用功,方能明心见性?”岩告曰:“汝不可断妄念,用眼根向不住有无黑暗深坑那么返看,行住坐卧不要间断,因缘时至,无明湛湛黑暗深坑,囫的一破,就可以明心见性矣!”师听此言,如饮甘露,由此用功,日夜苦参,形容憔悴,瘦骨如柴,至八月某中夜,闻窗外风吹梧桐叶声,豁然证悟,时通身大汗曰:“哦!原来原来,不青不白,亦不参惮,亦不念佛,亦无死生事大,亦无无常迅速。”信口说偈曰:“本来无佛无众生,世界未曾见一人,究竟了解是这个,自性还是自己生。”向窗外望,正是万里青无云,四更月在天。师数日后再往问岩曰:“不求用功法门,但求老和尚印证。”岩举拐杖作打势,问师曰:“曹溪未见黄梅意旨如何?”师答曰:“老和尚要打人。”岩再问曰:“见后意旨如何?”师再答曰:“老和尚要打人。”岩点头,师将所悟禀呈,岩告曰:“子证悟也,今代汝印证,汝再将传灯录印证,汝大事毕矣,有缘讲经说法度众生,无缘随缘度日。”
师时年二十四岁,由是荷担如来大法,应各地法会之请,讲经说法,接引众生,师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等处讲经,则朱子桥庆澜先生为之护法,在北京、天津、青岛、南京、上海、杭州、四川、热河、湖北等处讲经,则余为之护法。师自后说法讲经,恒由自性中发露出来,故能化导群迷,阐扬宗性,广博宏辩,英彦莫能究其旨,精微妙说,睿智未可度其源,含识万端,弗可尽述。民国二十年冬,南来广州弘法,重修大佛寺,顿使五羊城三百年古刹,得以重光,菩提本来自性,赖以宏扬。抗战期间,遄返滇南,于机声弹影中,致力着疏经论,弘法利生。和平后,来香港住锡沙田万佛山晦思园,余来香港宏法,师延住晦思园中为余护持,余来台时,犹嘱回港长住晦思园,一同宏法利生。
师生于清光绪五年己卯八月中秋,长余五龄,生平风谊兼师友,晚岁交期胜弟昆,不啻为师与余写咏也。师于辛卯年,独自斥资于沙田万佛山兴建万佛寺道场,寺中建盖万佛殿、弥陀殿、玉皇殿、观音殿、准提殿、韦驮阁、万佛塔、罗汉栏等,于万佛殿中,塑佛像余万尊,阿弥陀佛金身造像高三十六尺,狂严壮丽,至丁酉年完成,历时七载,亲身参与担铁运石,造塑佛像,事必躬亲,曾竖一指说偈曰:“来本不来,菩提非树,明镜非台,去本不去,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古今诸佛,皆在老僧指头上放光现瑞,转大*轮。”师生平自奉节俭,而于造塑佛像,修持建庙,必悉力以赴,不计耗资之钜细,务必完成,其功德之伟大,诚足称矣!师对古今中外之理哲,皆能分别异同,有所指归,着作注疏经论九十八种,性喜游,足迹遍历海内名山大川,游华山时,曾自书华山待月室记,每游必携琴书随身,所至均有诗对,师所着诗词,有云霞色,无烟火气,其言极含至理,所谓荡荡无着,住于相而离相,不住于念,不着於言者耶。
师于民国五十四年乙巳三月二十三日,曾在香港拟讲圆觉经,偶感不适,自知时至,曾嘱其胞侄及左右弟子将其法体封龛入土,八个月内将肉身请出加漆铺金,供奉寺内,并说偈曰:“讲经说法数十年,度生无生万万千,待等此日世缘尽,遍满虚空大自在。”至晚八时,遂端坐入般涅槃,住世八十七载。其胞侄遵嘱将法体封龛,请回沙田万佛寺,至同年十一月十七日,拨土开龛,即见五官俱全,须发仍留,整体无缺,呈金黄色,遂加漆铺金,供奉万佛寺内弥陀殿,当此科学昌明时代,在亚热带气候之香港,而能有此奇迹,诚自唐朝六祖而后千余年来南中国罕有之盛事,故中外报章竞相传载,万方善信闻风景仰,四众弟子虔诚膜拜,华洋人士同瞻此一代真身菩萨也。
师生平讲经二百五十余会,度生五十余万众,以此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故能离六情以长存,历千劫而可久,超三域之平路,济众生之夷途,普济群生,悉拔旷劫,故道无不洽,德无不施,了悟大乘之宗,总解真如之旨。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华严经:“信解行证。”师实得心经、金刚经、华严经之要旨,故能得成无上正等正觉,永续佛陀慧命,此师之所以成道也。民国六十年春,师之胞侄吴星级来台,请余为师记其成道因由,余与师论交五十余载,情逾手足,师之行谊,余深知之,爰详述其证悟见性始未,及力行苦行难行而成佛道之纪实,撰文勒之贞珉,俾后之参修禅宗大乘佛学者,知所遵循焉。
公元一九七二年岁次壬子仲春月吉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弟子邢蓝田笔记 
月溪禅师讲
《心经》法会之因由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外灵鹫山,入深妙观照品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于是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神力,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习?”圣观自在遂为说是经。说毕,薄伽梵从三昧起,告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是乃如是,是诚如是。”于是舍利子、观世音暨诸眷属、天人、阿修罗、干达婆等一切世间,皆大欢喜,宣赞佛旨。
  研究是经,须先明五种意义,即“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是也,此隋智者大师所阐发者。兹先就释名言之,而显体、明宗、论用、判教,亦皆寓于其中矣。
“般若波罗蜜多”,梵语也。“般若”译曰“智慧”;“波罗蜜多”译曰“到彼岸”;“心”是显示本有之佛性,即常住真心;“经”译曰“径”。统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者,言人生梦幻,须能发明真心,方可觉悟而到彼岸,但能发明此常住真心者,又非般若智不可,故有般若则能发明真心,依此路径,定能达到彼岸也。
  心有数义:一、肉团心,即血心。二、六尘缘影心,即方便般若。三、一念妄动心,即一念无明。四、知觉思虑心,即观照般若。五、清净无为心,即根本无明。六、常住真心,即实相般若。
  般若分三: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方便般若。
  兹就三种般若及根本无明、一念无明之各个效能,与相互作用,以至吾人受持之方法,从了义经中古尊宿所开示者,提出集要,列作一表。学者能参透之,则经中真诠思过半矣。
  观照般若,即“阿赖耶识”,旧称“灵性”,近代人谓之脑筋,《易经》“阴阳二动”、《中庸》“率性之命”、宋儒所谓“气质”、王阳明所谓“良知良能”是也。内分见、闻、觉、知,有两种作用:一是能起净缘,即不起思想;一是能受染缘,即有善恶、是非、爱欲、喜怒等,是有漏的,人人的不一样。有漏者,即有为,换言之,思想忽起忽落之义也。依上所说,观照般若是能一动一静,不动即静,不过动时多,静时少耳。迦叶佛对观照般若曾有偈曰:“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俱不可得,非色亦非心。”
  见、闻、觉、知者,即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鼻舌身之所知、意之所觉四部分也。可分为“能缘”与“所缘”,意识曰“能缘”,其意识之所对曰“所缘”,简称“能、所”,亦即心境也。老宿云:“心本无生因境有。”言境为心之所造,心为境之所生,心、境息息相关,无时或间;如使心、境两忘,即归空洞,然非佛性之显示耳。
  观照般若之作用,所谓“万法唯心”是也。言一切之法,尽由心之所生,亦尽由境之所造,心能造出九法界,而九法界亦莫非此一颗心。如恶逆心重,造地狱界;悭贪心重,造饿鬼界;淫欲心重,造畜生界;作善修圣,造天界;早求离苦,造人界;瞋慢心重,造修罗界;断我执(我执即我空,亦即方便般若),造小乘界;断法执(法执即法空,亦即一念无明),造中乘界;不断我执,不断法执,利用我执、法执,破空执(空执即空,空亦即根本无明),造大乘界。据此则知九界全在心之里面,无非观照般若,心之所造耳。惟能破空执,则见心外之心即佛性(注:我执、法执、空执,出《楞伽经》),此心外之心者,是天然的,不假心意识之所造也。《心经》为大乘法门,因地狱、饿鬼、畜生、天、修罗,凡夫不能见,故不具论,专言小乘、中乘、大乘之区分,而三乘之所以区分者,亦皆由心之所造而已。大乘断根本无明之说,见《胜王般若经》(注: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出《胜鬘经》、《华严经》、《涅槃经》)吾人依此受持,斯真不二法门耳。
  方便般若,一名“文字般若”,是观照般若中所起之一念妄动性(即“末那识”,中名“传送识”)起一念,即六根、六识、六尘,统称曰“根识尘性”。眼、耳、鼻、舌、身谓之前五识,意谓之(第)六识。人既有六根、六识、六尘,故思想极多,物象杂陈;如能净下不想,则一切销歇。而里面之无知觉净性发现出矣。
无知觉净性,即根本无明(注:即“无记性”,出《楞严经》;即“无记空”,出《六祖法宝坛经》),亦即“菴摩罗识”,中名“白净识”。此儒家所称之“先天无极”、《中庸》言“天命之谓性”、老子之“清净无为”、孟子之“浩然之气”、宋儒之“吾心宇宙”是也。如能到此境界,是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的,然切须明白,此尚非实相般若(佛性),而世人往往误认,殊大谬也!无知觉净性,是无善恶、是非、烦恼等,是可以打破的,果经打破,则真正佛性即显现矣。
  根本无明是暂有暂无、静有动无的,且是无色无相、空洞缥缈、无知无觉、黑冥不明的,此系一种迷源,切须打破。然如何方可打破?即使用观照般若,利用方便般若向裹面返看,行住坐卧无时或已,积之既久功夫一到,则豁然开朗,倏然自破,而妙明自性即行显示耳。古德有偈曰:“返看无明地,不管诸净界。忽破白净识,即证妙明性。”
  妙明自性即“实相般若”,无青黄赤白、长短、方圆、大小等色相,是无生死、无来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不受薰染,无漏的,人人全是一样的(注:真如不受薰染,真如恒守本性,真如不变易,出《华严经》)。所谓无漏者,即无为。换言之,动亦在、静亦在之义也。实相般若,本来具足,即三身、五智、五眼、六通也;法身、报身、应身谓之“三身”;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谓之“五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谓之“五眼”;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谓之“六通”。吾人研究佛学,即以显现实相般若为唯一之目的,人之无量苦恼难以解脱,是因佛性未得显示之故,推厥原始,即被根本无明所遮掩也;如一经打破,则观照般若内之一切喜怒哀乐、是非烦恼等种子皆扫地净尽,和盘托出矣。
  据上论断,欲显示实相般若,须打破根本无明,而打破根本无明,必须使观照般若利用方便般若,以返看的功夫打破之。所谓利用方便般若,亦即利用一念妄动性,而除止、作、灭、任四种病也。兹将四种病分析言之。
  止病 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圆觉经》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说名为病”。
  作病将一个恶思想,改作一个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舍妄取真”、“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尘合觉(起净缘),背觉合尘(起染缘)”。《圆觉经》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说名为病。”
  灭病 将一切思想灭尽不起。“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圆觉经》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说名为病。”
  任病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好。“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圆觉经》言:“任彼一切,随诸法性……说名为病。”
  释迦佛说:“世上甚么病都不算大,此病是大。”又说:“如是等辈,如来可为怜悯。”病既如此之大,应用何法去除?即以思想不止,除止病;思想不要作种种行,除作病;思想不要灭他,除灭病;思想不要随诸法性,除任病。但此种方法,是说与坐此等病者听,自能领会得出而除去;惟可与知者言,不可与常人论耳,学者其自参透可也。
  返看即是返照,是用思想向裹面看去。换言之,即是用六根向裹面返看,积之既久自能看破。《楞严经》载释迦佛说:“人之生生死死,皆从六根来;欲求免脱,亦须利用六根。”惟根根有意,切须明白。所谓返看者,要言之,即返看看自性,返闻闻自性,返念念自性,返触触自性,返思思自性是也。如依《心经》受持,眼根最为要着,亦极稳当,循此路径行去,不致误入歧途也。
  总之,人遇善知识,得闻佛法,了然有悟,而不能遽然显示本来妙明自性者,即根本无明有以障之耳。是以必使观照般若,利用方便般若,返照根本无明,除去止、作、灭、任四病,自能打破其迷源,久而久之,迷源一破,实相般若自然显示矣。兹使学者易于了解起见,作比喻于下:
  一、金原始是矿,矿非一产出即是金,比人是众生,非众生即是佛。矿合沙、泥、金而成,人秉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一念无明、根本无明而生。矿内之沙比观照般若、方便般若、一念无明,泥比根本无明,金比实相般若;矿经炼后则沙被淘出,即得纯金,而泥则化归乌有,但一经见金,再使成矿绝对不能的。比人一经修行得见佛性,则观照般若、方便般若、一念无明则无一不有,亦无一而非佛性,但根本无明既经打破即行消逝,惟佛性一经显示,使之再成众生,亦绝对不能也。释迦佛曾说偈曰:
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  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  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花相  思惟犹幻化  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 (注:出《圆觉经》)
  二、譬如一牛,性极顽劣,牧童不能驾驭,时常奔突,践食稻谷。有人告牧童曰:“牛不为汝制,汝之主人翁则能也。”童答以:“我家固无主人。”其人曰:“有则有之,汝自茫昧不识耳。即在汝家某一室内,其速往寻。”牧童急返,至其室,则门扃难开。其人复告曰:“门岂汝所能开?非用牛力不可。”童乃策牛力牴。既久,则门豁然开矣;主人一出,牛即驯服。此以牧童比观照般若,牛比一念无明、方便般若,门比根本无明,主人比佛性也。有人为之偈曰:
牛性本非驯  牧童驱策难  主人善驾驭  异在禁锢间
或告牧童曰  速扣主门阑  力有所未逮  终莫破此关
牵牛用角牴  乃见主人颜  牛忽垂耳立  四体若缚攒
吾人求佛性  亦作如是观
  《心经》以发挥涅槃妙心为指归,涅槃妙心即法身之义。故经上尝说:“法身充满于世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出《华严经》)是凡三藏十二部经典及吾人所修之一切法门,惟得涅槃妙心,无二义也。释迦佛说:“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注:出《法华经》)
  溯佛法之源流而知有宗派,成实、俱舍两宗逐渐微茫不具论外,尚可分为八:即禅宗、律宗、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三论宗、密宗、净土宗是也。如据经分宗,则《心经》以破空显现实相般若为宗旨,归属三论宗自无异义。然其他各宗,亦均可引入而作喻比,殊途同归,理无二致,即经典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兹分别言之:
  禅宗以见“本来面目”为旨趣。如向上一着,打破疑团,即见本来面目,则无量劫生死和盘托出矣。本来面目即实相般若,向上一着打破疑团,即打破根本无明。
  律宗即“南山宗”,以证“无上菩提心”为旨趣。持一戒则多戒必持,行住坐卧念五十三个偈句,然后破无明,得证无上菩提心界。无上菩提心即实相般若,无明即根本无明。
  天台宗即“法华宗”,以证“圆觉”为旨趣,破最后一品无明得证圆觉,即实相般若,一品无明即根本无明。
  贤首宗即“华严宗”,一名“法界宗”,以见“一真法界”为旨趣。须将细微无明打破,始得理无碍、事无碍、事理无碍、事事无碍,而到一真法界矣。一真法界即实相般若,细微无明即根本无明。
  慈恩宗即“法相宗”,一名“唯识宗”,以见“真如法界体性智”为旨趣。即以阿赖耶识利用六识转藏识,藏识转破,然后将阿赖耶识、末那识、六识、前五识等转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所谓真如法界体性智即实相般若,藏识即根本无明(见《楞伽经》)。
  密宗有作“密宗”、“行密宗”、“瑜珈密宗”、“无上瑜珈密宗”,即以身、语、意三业为三金刚。三金刚即实相般若,三业即根本无明。
  净土宗即“莲宗”,以见“自性弥陀”为旨趣。用见、闻、觉、知,使舌根念佛,净念相继,无明一破得见自性弥陀,则证常寂光净土矣。老宿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其斯之谓欤!自性弥陀即实相般若,无明即根本无明。
  总上所说,对于《心经》要旨虽未发挥尽致,然大体亦不外乎是矣。
  再作辩证如下:
  佛性不起妄念,而观照般若之见闻觉知能起妄念。老宿云:“真如不起妄念,起妄念者即非真如。”《林间录》载唐礼法师&真妄偈&曰:“真性法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
  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不同之点,即一为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的,一为有知有觉、有生有灭的。
  实相般若与本无明不同之点,即一为有知有觉、无生无灭的,一为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的。
  《指月录》云:“未见实相般若以前,佛性不受薰染;见得实相般若以后,观照般若、方便般若、一念无明皆变为佛性。”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不能于世间法分别佛法,不能于佛法分别世间法(注:出《华严经》)。
  龙树菩萨所著之《大智度论》谓:“佛性不空,其空不着空。”空又不空即根本无明。
  心外之心即涅槃妙心,然见涅槃妙心后,则心外无心矣。
  常住真心与思想心不同之点,即一为真知真觉,所谓终日知不离知,终日觉不离觉,而一切之善恶、是非种子不能立足;一为有见、闻、觉、知,其里面有善恶、是非等种子。故维摩诘居士说:“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实相般若生来即不能变,是谓“法身”;观照般若变为大圆镜智,是谓“报身”;一念无明变为平等性智,六识变为妙观察智,前五识变为成所作智,是谓“应身”。
  实相般若名“常寂光净土”,观照般若名“实报庄严净土”,一念无明名“方便有余净土”,方便般若名“凡圣同居净土”。如显示佛性后,则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各净土,皆变为常寂光净土。
  实相般若即真如,根本无明即藏识(是说见《楞伽经》)。
  以上名词,散见各书,有不同者,兹为分析列表如左:
  或谓心有譬喻之义,《般若经》多至六百卷,《心经》在《般若经》中能总持一切。譬如人身中之有心,以心为总要机关也,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亦通。
  《心经》是辨别心之作用的,以实相般若为体──即以显示佛性为依归;以观照般若为宗──将先天无极性观照破;以方便般若为用──用以破根本无明。
  以上释名、显体、明宗、论用之四种意义均已说过。兹再就判教言之,判者,是分别之义;教者,即经典之谓也。释迦佛十九岁出家,游历各地,经五年之久,后至雪山居住;又有五年,而一切思想灭尽不起,知是犯着灭病,必将此病除掉,方可打破根本无明,显示佛性;用功又复一年,至腊月初七日晚间明星出时,忽然无明一破得见佛性。佛曰:“奇哉!奇怪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惟因执着迷昧,不能证得耳!”遂下山说法,时年三十岁。从是岁起共说法四十九年有半,计分五个时期,后世称为五时说法:第一时期说《华严经》(专言圆顿一乘,发挥涅槃妙性);第二时期说《阿含经》(专言因果);第三时期说《方等经》(赞大褒圆,呵偏斥小);第四时期说《般若经》(破空显现真如实相);第五时期说《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及《涅槃经》(最后追说)。按期增高,逐渐精进,故有乳酪生酥、熟酥醒醐之比也。《般若经》共分八部,即《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道行般若》、《光赞般若》、《放光般若》、《文殊问般若》、《胜王般若》、《金刚般若》是也。《心经》是说《光赞般若》时所说。
  《心经》译本共有七种,以唐朝玄奘法师所译者号称精赅,且文字明白晓畅,故最流通焉。
  凡经文皆分为三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晋道安法师所阐发者。序分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分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分如四肢,运行不滞。《心经》是自“观自在菩萨”起至“度一切苦厄”止,为序分;自“舍利子!色不异空”起至“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止,为正宗分;自“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起至“菩提萨婆诃”止,为流通分。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者,观听圆明,智慧无碍,于法无取无舍,于根、尘、境、识无障无碍,得大自在之谓也。表示吾人各个所有之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是大自在的,诸佛得之不增一点,众生迷之不少一点,言胎、卵、湿、化生之一切众生,无一不有佛性,惟以能否显示而有差异耳。故《梵纲经》载释迦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我是已成之佛,尔等是未成之佛也。”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简称。菩提,译曰“觉”,亦译曰“普济”;萨埵,译曰“有情”,亦译曰“人”。合讲即吾人均有佛性,我今普济汝等使之觉悟也。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是用功、苦行之义。众生固各有佛性,然必使观照般若,利用方便般若打破根本无明、始能显示,斯须辛苦一番也。“深”是显示佛性事非容易,要努力向前,勇迈究取,念兹在兹,即是铜墙铁壁亦为之穿,铜墙铁壁即根本无明之喻也。故老宿云:“不经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又云:“假如今生不见实相,纵使骨枯髓干,终不放舍耳!”“般若”译曰“智慧”,“波罗蜜多”译曰“到彼岸”,“时”是指显示佛性后,永久不坏,无穷无尽之时期也。合讲即是使观照般若,利用方便般若打破根本无明,依此修行,功行甚深,即能显示佛性,而佛性一经显示,则永久不坏,这时自是另有一番景象。
照见五蕴皆空。
  色、受、想、行、识谓之“五蕴”,五蕴即五阴,一名“五众”。蕴,积聚也,藏也;阴是蔽覆之义。谓积聚身心,蔽覆本性也。色即见到色相,受即印上脑筋,想即发生幻想,行即追求造作,识即造成现业。言显示佛性后,觉照周遍圆满,五蕴本体即成真如本体。空者,是空其五蕴虚妄不实之相而已,本来妙理自性无可空也。古德有偈曰:“除痴须是色蕴灭,大圆镜智得显现。受蕴消灭我慢空,平等性智无不融。要除贪业灭想蕴,妙观察智无魔踪。行蕴消灭妒嫉除,成所作智起大用。识蕴消灭瞋心除,法界体性智周遍。”
  五蕴在观照般若里面,人之最初入胎五蕴,次住胎五蕴,次出胎五蕴,又次外界来的五蕴,里面出的五蕴,尚有生来的五十种五蕴。
  入胎五蕴:人死后,肉体是死的,灵魂是出来的,谓之中阴(一以业为主)。有七天期限,在此期内,飘飘荡荡,转入人、鬼、畜生各道之一道,然期限亦可延长,但最多不过七七四十九天。中阴投生缘熟,见男女交合,起一爱欲心,爱欲为因,爱命为果,因是看见,果是入胎,欲心重者成女,轻者成男(注:出《大般涅槃经》)。以五蕴言之,见男女交合是“色”,见交合印入脑筋是“受”,起爱欲心是“想”,思加入是“行”,入胎是“识”。
  住胎五蕴:人在母胎腹内成形,亦有五蕴,胎在腹内,与在家无异。譬如胎想吃物是“色”,心里印进是“受”,快来是“想”,得到是“行”,吃下是“识”。凡女人坐胎后想食之物品,多非夙昔所嗜者,或得到后食之颇多,斯即入胎五蕴使之然也。
  出胎五蕴:人出胎后亦有五蕴。譬如见得一物是“色”,印进脑中是“受”,要买是“想”,去买是“行”,买到是“识”。
  住世五蕴:人之幼年经过印在脑里,现在回想起来,是里面出的五蕴;现在的事印在脑里,是外界来的五蕴。此皆住世之五蕴也。
  作梦,是夜间发现白天之五蕴。其中有梦中吟诗作文、腾空越壁,此皆宿世五蕴潜伏于脑内而一时翻出也。
  生来五蕴:生来五蕴,即谚语所谓:“山河易改,秉性难移是也。”此亦宿世五蕴扣在里面而生此奇特性情耳。此种五蕴,共分五十种,列表如下:
五十种五蕴
身能出碍:对一种动作,分明可惧,而以为无碍。
拾出蛲蛔:生性执拗,心地阴诈,蛲蛲蛔蛔,如虫类之弯转。
空中闻法:凭空说无中生有之无聊神话。
心光见佛:假称闭眼能见一切之过去、未来。
空成宝色:凭空说能明了他人之思想。
暗见如昼:故意说在黑暗中能见鬼神。
烧斫不觉:自行烧斫,诡称不觉。
佛国无碍:言人如得师法,即作恶事亦无妨碍。
遥见远语:千里眼、千里耳之人,以幻术欺众。
形体迁改:即五种不男、五种不女之人。
注:五种不男,即未完成男性之五种人。一、生不男。二、犍不男。三、妒不男。四、变不男。五、半不男是也。五种不女,即未完成女性之五种人。一、螺、二、筋。三、鼓。四、角。五、脉是也。
悲心过分:事不当悲哀而悲哀之人。
勇功陵率:作事不自量力。
枯渴沉忆:夜间妄想横生,起来实无一事。
慧力过定:自作聪明。
忧心求害:杞人忧天之类。
喜悦不止:无忧无虑,风流自喜。
大我慢起:自高身价,徒事夸张。
随顺轻安:毫无准绳,遇事轻就。
拨无因果:怂恿他人去做恶事,反言绝无果报,即否定因果道理。
爱极发欲:所求不遂,因之生病。
锐思贪巧:以奸巧方法愚弄他人,如言能点石成金等。
游荡思历:飘流各处,专说人之来历。
绵吻求合:明知人不喜我,而设法求人欢娱。
物化求元:明明失意,偏要得意。
悬应求感:凭空要求感应。
乐寂求静:听风动鸟喧,即嫌烦乱。
爱研宿命:好研究生前之事。
贪取神通:语极怪诞,言来颇为神通。
爱灭求空:言人死后无一不了。
贪求长寿:想长生不死之人。
计度本末无因:言人本精血所成,实无灵魂可说。
计四偏常:本来是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而偏要反着说。
四颠倒: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长,而偏要反着说。
四有边:言人身三十六种成分属于地、水、火、风四部,不划界限。(见注一)
四不死:言人身地、水、火、风四部,永久不死。
死后有:言死后灵魂不能投胎。
死后无:言死后灵魂即行消逝。
死后俱非:说死后胎、卵、湿、化、鳞甲、羽毛全归乌有。
七断灭:说人身的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完全皆非。(见注二)
五涅槃:言天天在财、色、名、食、睡五者之中,即是不生不死。
注一:组织身体之成分,分地、水、火、风四大。骨、肉、爪、发之坚质属地;汗、血、精、液之湿性属水;流动属风;冷、暖属火。
注二:念是思想,择法是选择,精进是不怠惰,喜是应该做的便喜,不应该做的即不喜,轻安是应该做的去尽责任,定是不要散乱,舍是舍开分外的一切。
识阴十种(比以前四十种人较为高尚)
因所因:认根本无明为佛性,以真正学佛之因为错误。
能非能:言能等于无能。
常非常:能达到目的,反言达不到,而以达不到为到。
知无知:可以了解,反言不能了解,是以无知而说知。
生无生:可以能修,反言不能修。
归无归:将来能达到,反言不能到。
贪非贪:贪着去成佛,反言不贪着。
真非真:佛性是真的,他说不真。
定性声闻生缠空:小乘人断六根是不对的,他偏说是对。
定性辟支不回心者迷正知见:中乘人断一念妄动性是不对的,他偏说是对。
注:小乘定性声闻,因生缠空,不能成功。中乘定性辟支,迷正知见,亦不能成功。
执生(下列八种人是执着于五十种五阴的。换言之,此八种人尽可概括五十种五阴也)
外道:佛法以外之道。
大慢:自大傲慢者。
倒圆:明明颠倒,自谓圆满。
倒知:明明颠倒,自谓知的很当。
颠化:即疯颠。
断灭:即断灭种。
妄诞:一生出来就不对的。
天魔:天生魔鬼。
  以上所述五十种五蕴,率皆乖僻怪诞狂妄纰缪之流,然不可尽以概诸世人也。亦有人自降生即忠、孝、仁、慈者,斯不知是何世之五蕴耳?照见五蕴皆空,非用观照般若之照见,乃佛性之照见。于此须明了下述三点:
  一、观照般若内有五蕴,是照不破五蕴的。佛性没有五蕴,是能照破五蕴的,即佛性一经显示,其光明自然将五蕴照破。
  二、不是佛性能起五蕴,是将五蕴照破即是佛性。
  三、照破五蕴,尚须利用五蕴。
  显示佛性后,则五蕴被光明一照,自然扫开,而五蕴亦即变成佛性。所谓扫开者,是扫开五蕴种子之谓也。故曰空五蕴之种子,非空五蕴。
  佛性有体有用,体是如如不动的,扫开五蕴是佛性之用扫开的,亦非佛性之体教用扫开的;而五蕴变成佛性,亦是佛性之用变的,非佛性之体教用变的。尚须注意者,即“照见五蕴皆空”一句,关于讲解上,应依义不依字(语)。凡讲大乘经典,应明白法四依也。即一、依义不依字(语)。二、依智不依识。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依法不依人。
度一切苦厄
谓度一切苦厄,成就一切圆通也。缘人有八苦及无量苦,并有八风,皆依五蕴虚妄而生。若五蕴既空,则八苦、八风之一切苦厄,无不度脱而至快乐顺境,然须不为快乐顺境所转,方为是耳。换言之,即能转万物,不为万物所转,能支配一切,不被一切所支配,所谓“如能转物,即同如来”也。是说见《大智度论》。
2.正宗分
  即舍利弗,为佛子大弟子,于弟子之中智慧第一。舍利译“鶖”,其目最利;母名“舍利”,以母名,故曰“舍利子”。以下对人显示,故呼舍利子而告之。此一段是辨别依据《心经》用功,如何不误之途径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炊沙不能成饭,榨沙不能得油,如五蕴与真如有所异同,五蕴即非真如,真如即非五蕴,纵智慧到彼岸,亦焉能照得空时?众生为五蕴所迷,不能放下一切上般若船,故不能到彼岸,不能照见五蕴皆是空,度一切苦厄耳。色是五蕴之首,故举一以概其余,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云:“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余仿此,即受、想、行、识亦复如色也。色即一切幻色,空乃般若真空,总诸色相名之为“色”,总诸心法名“受、想、行、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即五蕴诸法,空相即真如实相,非五蕴灭真空现,惟真空现则五蕴亦变成真空,与真如本体无二无别耳。真如本体不生灭、无垢净、无增减,故诸法亦是。此是复呼舍利子之名,进一层以告之也。《华严经》云:“云何说诸蕴?诸蕴有何性?蕴性不可灭,是故说无生。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寂不可灭,此是无生义。众生既如是,诸佛亦复然。佛及诸佛法,自性无所有。能知此诸法,如实不颠倒。”《六祖坛经》曰:“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皆是此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是故,承上起下之词;空中,指佛性遍满虚空。世尊为迷心不迷色人说五蕴法,总诸色法为“色蕴”,开诸心法为“受、想、行、识”。四蕴既明,诸法空相,生灭、垢净、增减均不可得,是故空中无色、心二法。“无”字,是显法自性空义,非“有无”之“无”也,下同。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名十二处;根、尘相对,而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六识,合为十八界。根以“能生识”为义。尘以“染污情识”为义,根尘和合,识生其中。世尊为迷色不迷心人说十二处法,为色心俱迷人说十八界法,连说五蕴法,谓之“三科法门”,无非随众生机,俾各得解悟。故今既了达诸法空相,则蕴、根、尘、识、处、界皆变为真如实相矣。福州长庆大安禅师曰:“汝诸人各自有无价大宝,从眼门放光,照见山河大地;耳门放光,领采一切善恶音响。如是六门,画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即此意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明,迷昧不明之意;尽,灭尽也。无无明、无老死,言了达诸法空相后,根本已无无明与老死。即缘觉行人所修十二因缘还灭门,亦了不可得。
  佛法之中乘法门是断一念无明,《心经》是大乘法门,即无无明与老死,亦无一念无明可断。十二因缘缘觉所修:“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触“缘”、“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言生灭无常,有起有尽,尽而复起,起而复尽,循环不已也。兹列表于左:
  十二因缘还灭门,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苦、集、灭、道是名“四谛”,“谛”谓真理也。小乘人所修,以苦作受报之苦解(苦之果),集作招果之因解“苦之因”,灭作寂灭之乐解(灭苦之乐),道作修持之法解(成清净之果)。合讲即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之意。
  智是证深般若之智;得,即得深般若之果。了达诸法空相后,无智可证,亦无果可得,更何有四谛?故曰:“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昔行思禅师参六祖,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是小乘、中乘、大乘皆不要有之义?)”祖曰:“汝曾作甚么来?”曰:“圣谛亦不为。”祖曰:“圣谛不为,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以为是已见佛性的。据此则知,如显示佛性则五蕴皆空,何有阶级可落?而四圣谛亦言不到耳。
  自“是故空中”四字起直至“无智亦无得”止,读者其注意之。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据上论断,则知佛性以外,是(觅)一法了不可得的。且欲显示佛性,亦非以心意识及世智辨聪所能测度而可得的;若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注:出《圆觉经》)。
  菩提萨埵简称曰“菩萨”。菩提译曰“普济”,亦译曰“觉”;萨埵译曰“有情”,亦译曰“人”。合称即“普度众生有情”,此言普度之菩萨也。无所得故,能成就有情众生。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智慧到彼岸,则万里皆空,寸丝不罣,所谓“胸中不留元字脚”者是。换言之,心中无一丝丝痕迹,亦即丝丝站不住脚也。寒山诗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吾如何说?”此即表示得见佛性而无罣碍耳。
  心无罣碍境界,是言佛性遍满虚空也。老宿(&证道歌&)尝云:“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又云:“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此言法身是遍满虚空,空中之雾露云霞,好似法身上衣,而头头无碍也。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究竟,作彻底解,即到尽头也,是指无余涅槃而言。涅槃,梵语译曰“寂灭”,又曰“圆寂”、“不生不死”。此言能至此即究竟圆满彻底,不生不死而成佛道也。
  佛者,觉也。众生不觉,故对悲欢离合、生死苦乐,乃至种种幻境,皆生罣碍恐怖之心,所以有颠倒梦想;菩萨了达诸法空相,故能远离而至究竟涅槃。《楞伽经》曰:“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此之谓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译曰“无”,“耨多罗”译曰“上”,“三”译曰“正”,“藐”译曰“等”,“菩提”译曰“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也。此言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而成佛也。
  无上,言性统一切也;正等者,言无偏亏,无高下也;正觉者,言性觉圆明普照也。声闻、缘觉菩萨虽各有正觉,而非究竟。因二乘只能自利,菩萨虽自利利他,未有究竟圆满,均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也。
3.流通分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总括上文,谓证般若波罗蜜多有不可思议功德。咒,总持也;大神咒者,谓具大神通,能转万物,不为万物所转;大明咒者,谓能大放光明,照破一切生死昏闇;无上咒者,即最终极之实在,万物之根源,无以复加也;无等等咒者,实相平等不动,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无有阶级次第是也。此言般若总持胜过一切一切,生死烦恼无不自然度脱,且系诸佛及观世音菩萨亲历境界。故曰:“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证道歌&云:“证实相,无人法,?那灭却阿鼻业。”是世界上无何可比,无等可等之总持。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此系《心经》之大总持,是由经内拣选而出之精华也。此咒字亦可作经内拣出之精华解,且咒字有密之意义,是显说未足形其妙,而法之真体亦不容解说,故说咒也。咒乃密说,依法不译不解,强译强解,便乖圣意。然圣经之真义在此,但能虔心持诵,其功德与奉诵圣经等。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观世音菩萨将此经说毕,见释迦佛目已豁然,欲有所印证,即白佛言:“顷间所说,是否有合世尊心中之意?”佛告以:“汝之所说与我无异耳。”
  此经以寥寥五十余言(句),为《般若经》之总钥,众生之指南。虽经文深微难穷,然究其指归,不外大乘法门,而为成佛度生之本。文虽二百六十八字,可包《金刚经》三十二分之全。读《金刚经》而不读《心经》,是涉博而不返约也。乌可乎?
月溪法师谈顿悟
问:悟后的光景如何?答:悟后无量的生死种子和盘托出,此时根尘识俱变为佛性,见性后在本体上看,是一律平等的,无所谓佛,无所谓众生,无所谓众生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菩提烦恼同是空花。未见性前,一假皆假,妄识所支配故。既见性后,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时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大地山河皆为佛性,石头瓦块概属菩提,嬉笑言谈真心妙用,扬眉瞬目佛法宣流。盖即体起用,即用归体,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无不自得,前时怎样也不得,现在怎样也得。佛性是定,起念是慧。
问:顿教与渐教,渐教是由修小乘断六根,修中乘断一念无明。但六根与一念是不能永断的。修大乘用一念六根随一根,破无始无明。由小中大是为渐教;顿教指小乘、中乘皆非,直修大乘,是名顿教,是否?答:是。
问:如何方知悟后的人?答:悟道之事,惟悟与悟乃能知之,他人不知。从前佛在世,迦叶问佛:“佛的佛性,缘何他人不知?”佛答言:“譬如两家穷人,其屋内埋藏多金。他人告以屋本有金藏,可急掘取。一家则果然照掘,成为富翁。一家则未掘,仍受穷苦。”佛言:“你不掘取而能得金,其理非是。”此喻出《大般涅槃经》。金者,喻如自性,穷者喻如众生,富者喻如悟后的人。亦如两同乡人,他乡相遇,互话本地风光,如甜如蜜,他人未之省也。
问:祖师语录中,迦叶、阿难、马鸣、龙树、达磨、五祖、六祖、百丈、马祖等千百人皆是证道的人,未曾说过“我是某人化身、某人应世”种种的神话,或说“我死了生于东方、西方”。又问:假如有一人证道后,发愿生西方或东方否?答:自古及今悟道的人,当下见自性,自性遍满十方净土,自性遍满虚空,净土亦遍满虚空。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世界,都在自性之内,都在净土之内。这个净土是指“法身净土”,叫“常寂光净土”,我今设一比喻,喻如中国。北平如西方世界净土,南京如东方世界净土。西方、东方之净土叫作“报身净土”。报身净土者是私有的,如同娑婆世界是业报之秽土,痛苦甚多,西方、东方及他方净报之净土无痛苦。净报之净土亦非法身真净土。在净报之净土修到见性之后,自性法身始生法身净土。法身净土喻如太阳,太阳一照,则十方世界皆见。故见性后,则生东、生西尽成两头话,两不相干了。娑婆世界、东方、西方、他方世界中,有见自性者,其所证的法身净土,乃是一般无二的。净土分为四种:“常寂光净土”,如太阳之光,遍满虚空,十方世界皆有,是真净土,又叫“法身净土”;“凡圣同居净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三种净土是“报身净土”,是净报报身得来。如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业报得来的秽土一样。我们这个秽土是假的,那三个报身净土亦是假的,那三个净土东方、西方、十方世界皆有。四种者,一真三假。假如见自性后,则不受后有,所言“某人化身、某人应世”,乃是世俗谬说神话,一人说假,万人传真也。
问:悟道、见道、证道有何差别?答:道乃本来之意。悟道者,豁然贯通本来也,证道者,亲证自性也。见道者,亲见自性也。三种名目实一也。
问:悟道、修道、见道、证道有何差别?答:悟有两种,有解悟,有证悟。证悟乃前言之豁然贯通也。解悟者,乃了解修行之道理也。修道者,乃照法修行也。见道者,乃破无明见佛性也。证道者,乃亲证自性。“证”有请明眼人印证之意。
问:先悟后修?先修后悟?答:先修后悟,宜先明白此道理,照此法门去修,然后悟道,此悟乃证悟之悟,非解悟之悟;先悟后修,此悟乃由解悟修到证悟。沩山和尚说:“汝等豁然贯通,修不修是两头语,除却习气就是修也。”
问:悟后的人与不悟的人,衣食住是否一样?答:是一样。
问:修行明心见性证悟后,将来肉体死了,生东方净土?或生西方净土?如释迦佛、达磨、六祖、百丈、临济、马祖,古今证道人肉体死了,他是在什么地方?又在西方修行见性后,还生那一方?答:见性后,自性遍满十方,充塞宇宙。既言十方,则东方西方皆在其内,自性所在之遍满虚空,是常寂光净土,即法身之真净土;至东方西方等,乃报身净土,即假净土。报土者,如我们娑婆世界秽报之不净土。报土者,有成住坏空。净报秽报皆假。如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成,如东方净土是药师佛十二大愿所成,如我娑婆秽土是我们众生业力所成。有成必有坏,是相对的。常寂光净土是绝对的。自性比太阳,太阳光明一照,遍满虚空,遍满虚空比常寂光净土,有自性即有常寂光净土,有常寂光净土即有自性,是一非二,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无成无坏的;古今证道的人,见自性后,自性遍满虚空,无所不在,还有什么地方分别?肉体死活与自性了不相干。在西方见性后,与在此土见性无二无别。
问:理虽顿悟,事要渐修?答:理虽顿悟,是解悟,是了解修行的道理;事要渐修,是照着所了解的法子修。
问: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处世?答:见性的人,自性之中,本无生死可了,无佛法可修,修与不修是两头话,但随缘度日,有缘说法度众生,无缘随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撑船过生活,疏山和尚卖布过生活,又有领众修行过生活,有独善其身过生活,有深山野外过生活,有闹市街前过生活,有处清净境界,有处烦恼境界,有清闲自在,有终日奔忙,有天子三诏不赴,有终日乞食,有坐脱立亡,有头朝下脚朝上而死者,有坐监牢而死者,有被斩头而死者,有终日受帝王供养,有穿荷叶衣服食松花,大约如是,种种境界皆可随缘,自性心中两不相干,在他的心得,如《圆觉经》说:“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云云。他们的达人境界,如古人云:“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非但我今独达了,河沙诸佛体皆同。”
问:见性是生前见,是死后见?汉明帝永平八年佛法过东土,到现今见佛性的人有多少?有没有历史可以考查?见性是否人人皆可作到?答:是生前见。从佛法入中华后见性人很多,其数不能悉记,在我由历史考查,大约有二千余人,尚有见性而无史可考者很多。见性乃人人可作,但要明白修行用功的法子。见性的人历史还有很多,因我没有看见,中国地土太大,见闻难周。问:如诸佛诸祖见性后,肉体坏了,去什么地方?阅祖师的语录,参禅人假如未悟,死了堕落不堕落?答:自见性后,自性遍满虚空,无所不在,还有什么去来?还有什么地方?肉体坏了与自性两不相干。参禅未悟,依《华严经》古祖师参禅未悟,发愿来生,早闻佛法,明心见性,普度众生。问:明心见性的人,惟悟与悟乃能知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人不知。我今说一古人的事情,有一个禅师,名归真,他去见沩山和尚,沩山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答归真,沩山问:“归真何在?”他不能答,便转下山去。行到半山,遇着仰山和尚,问他何故下山,他答:“被沩山问,不能答。”仰山教他答云:“鼻里耳里。”乃返见沩山,沩照前问,他答:“鼻里耳里。”沩山告曰:“此话不是你的,是仰山的。”照上所讲,故惟悟与悟乃能知之,不悟者不知。以上的辩论,是否?答:是。
问:有人说:“一念未动前,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若能悟得,但要除却烦恼妄想,然后方能证得。”照我解说,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阴身,不是本来面目;一念未起前是无始无明,非本来面目。烦恼妄想从外来,何干汝事?烦恼妄想从内有,除了又起,是有轮回。一念不动是见闻觉知的净缘;起烦恼妄想是染缘;染缘、净缘除了,是空空洞洞的无始无明。自性是真知真觉,如如不动的,除却染缘,起染缘,与自性了不相干。若能见性,烦恼妄想,皆变为自性。是否?答:是。
问:大慧禅师,大悟十八遍,小悟不知其数。如我解释大慧悟道因缘,圆悟禅师举问五祖法演禅师语曰:“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慧师当下豁然贯通。悟道一悟就悟,无阶级、无层次、无大小。大悟、小悟指解悟之悟。其解深者为大悟,其解浅者为小悟。是否?答:是,不错。
月溪法师谈佛性
问:坐时心里清清净净,不住有,不住有无;不住非有,不住非无。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起念动念历历孤明,不被外缘所转,是佛性否?
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以上所说的与佛性了不相干,是无始无明及见闻觉知净缘的作用,非佛性的本体。不住有是净缘,不住无是无明;不住非有亦净缘,不住非无亦无明。照而常寂是净缘,寂而常照是无明。惺惺寂寂是净缘,寂寂惺惺是无明。妙有真空是净缘,真空妙有是无明。历历孤明亦净缘,故非佛性。佛性乃绝对,所问皆相对。
问:我今万念断了,清净不动,是佛性本体否?
答:佛性是本来不会起念的。起念、断念是相对的。佛性是绝对的,本来不起念,亦不用断念,故起念、断念是知觉作用,与佛性了不相干。
问:十法界之中,但起一念佛界,时时觉悟,其余九界不起。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终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起念十法界中,但起一佛念,此念乃知觉之念。佛性乃大觉,本来不起念,亦不用觉悟的。
问:坐中舌抵上颚,湛然不动,是佛性否?
答:不是。此清清净净的境界,乃无始无明。古人说:“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此语为临济禅师所说。又古人云:“修道之人不识真,只因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问:我今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这个还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都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灭的,故了不相干。
问:我起一恶思想,改作为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尘合觉,背觉合尘,是佛性否?
答:否。《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改恶迁善是为人处世所应该的,不能为见佛性。恶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恶是相对的,真心是绝对的,两不相干;恶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对不实故;取舍是妄识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体。能舍是妄,所取非真,见闻觉知所支配故;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空无所有的。自性能生万法,与无所有了不相干;背觉合尘固非佛法,背尘合觉亦非菩提,相对待故。譬如一面明镜,灰尘一来,明镜变为黑板;背尘合觉,灰尘拭去黑板变为明镜。忽来忽拂,明镜变黑板,黑板复明镜,不是很麻烦的吗?
问: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当知真性非从灭尽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思想一起,真心变为妄念;思想一灭,妄念复为真心。是有轮回相对的,佛性是绝对的,无轮回。
问:思想任他起也好,灭也好。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思想任他起也好,灭也好,就以为不执着一切相,殊不知自己执着了不执着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碍,自己不知罢了。
问:所问的都非佛性,究竟是个什么境界?
答:照和尚所问的种种境界,与外道、儒家、道家及佛法的小乘、中乘相同。佛法是明心见性的,非从装作得来。止妄念是小乘的断六根。灭一念是二乘的断一念无明、修十二因缘;婆罗门的断爱念;先天道门断妄念、清净归无极;老子的清净无为。婆罗门将心来比明镜,妄念来比灰尘,但是灰尘拭了又来,思想灭了又起。譬如饱不思食,饥则思饭,有饱必有饥,饿时思食亦是妄念。如要断绝妄念,除非死了方可以。老子以少思寡欲、不摇精神为养生之道。但是他的清净的痕迹,就是根本不清净了。譬如黑白二色,说白是净、黑是染,但是黑白皆是色,本无染净之别。如王阳明主张“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为格物”。无善无恶是空无所有,同一念不起;知善知恶是思想起。善恶起时,究竟从内而起,抑从外而来?若说内起,善恶二者何是汝心?若说外来,何干汝意?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杨雄谓人之善恶混。韩愈说人性有善、有恶及可以善、可以恶三种。三者所说之性,皆见闻觉知之性,非佛性。书经云:“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者,亦认空为有。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未发之中亦空无所有。宋儒朱子等主张“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派论心之大要,无非是改恶迁善及空洞无极之旨而已。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全以外道之中道及庄子之放达为注脚。中道的见解,便是不着二边,不落有无,在正中间之谓。昔有一外道名曰大慧,当日与佛辩论时,大慧主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佛即告谓:此等皆系骑墙而不落二边的话。盖佛性本是如如不动的,是绝对的,而大慧所说乃相对的。
问:照一般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一念不觉而为众生。妄念断了,反归佛性,与法师 所讲,大相冲突。
答:“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因一念不觉而为众生”,此话非佛经所说,乃是后人伪造。佛经乃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未说本来是佛。要明此理,可将唐时一位祖师辩论的话相告。真妄辩论,照外道所见,思想断灭便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断,断了又起。妄心变为真性,真性变为妄心。反反复覆,何有了止?我今说一譬喻,有妇人,夫死守节,是为贞操。设若再醮,便失贞操。后悔再嫁之非,复归故夫之室。是寡妇者有贞操乎?无贞操乎?若云贞操未失,岂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妇譬如脑筋;守节譬如思想不起;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复返夫家譬如再断思想。思想再断真性恢复之见,是何异寡妇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错,修末无益也。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常怀懵兹理。”就是说佛性本自清净,那里会起妄念?起妄念的是脑筋,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从佛性起,那么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胜止的。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必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学佛错用功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众生本来是佛,一念妄动而为众生”,此理是指背觉合尘,“将一念妄念断了,反归佛性”,是指背尘合觉。此论,与孔老及外道无二。老子之无极是不迷昧的,由一变二,由二变三,三变无量无数,由无量无数反归三二一,还归无极,一念不动。亦与孔门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相同。起一佛念,时时觉照不迷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全真即妄,全妄即真。此说近于王阳明的良知良能。仍是一念思想作用。
问:法师言众生本来不是佛,究竟佛性先有?无明先有?
答:不能说佛性先有,亦不能说无明先有。佛性、无始无明、见闻觉知、一念妄想,无始以来本有。众生本来是众生,众生皆有佛性。我今说一譬喻,譬喻金矿内的金子。金子不显露出来,便是为泥沙等杂质所遮藏故。此等杂质就好比无始无明一样。无始无明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得金子就须把金矿来锻炼;要见佛性就须把无始无明打破。金矿销成金子之后,永久不会复变为矿;众生成了佛之后,永远不会变凡夫。我们的佛性是无始无终的。譬如金子在矿还未曾镕销的时候,就已然有了。镕炼了以后,永久不会变为矿了。
问:一念未起以前不是佛性,是什么呢?
答:一念未起以前是无始无明。空空洞洞,一无所有,非是佛性。
问:父母未生前是佛性否?
答:父母未生前是中阴身,非佛性。乃假业缘投胎。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如何分别?
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无生无灭的、是无漏的,人人的是一样。本来不可以用名字代表,因教化众生,乃不得不强名之曰:本来面目、一真法界、自性弥陀、常住真心、无余涅槃,不受熏染,本不动念,不被万物所支配,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的。见闻觉知之性,乃一念无明之所由起。分两方面,一面是净缘,一面是染缘。净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一清清净净思想,无烦恼、无是非觉悟的思想;染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善恶是非种种思想。佛性之觉乃大觉,见闻觉知乃识觉。大觉者,本来之佛性也,识觉者,无始以来迷昧,今日乃知有佛性,方始觉也。
问:真如究竟受熏染有变易?抑不受熏染无变易?
答:真如在未见性时,不受熏染、无变易。未见性时,乃见闻觉知作主,而受熏染、有变易;见性后是佛性作主,佛性之本体真如乃不受熏染、无变易,为支配见闻觉知者,不被物所转而能转物,即是转识成智也。故如指此转法,亦可谓之受熏染、有变易,但本体固不受染变也。兹将从前三藏法师问慧海和尚之话相告: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三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如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便作变解;闻说不变,便作不变解。”三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
问:法师讲经,讲佛性恒守本性,始终无有改变,佛性不受熏染,出何经典?
答:佛性恒守本性,始终无有改变,出《华严经》第三十卷;佛性清净,无染无乱,无碍无厌,不受熏染,出《华严经》第七十三卷。
问:佛性不起妄念,妄念从何而起?
答:妄念是从见闻觉知灵性起,佛性是如如不动的。假如佛性能起妄念,则妄念断为佛性,妄念起为众生,岂不是成佛亦有轮回乎?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的分别?
答:“佛性”乃本来面目,是无生死,无来去,有知觉的(知觉者,即本来大觉之觉,非知觉之觉),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是不受熏染,无漏的,人人是一样的。本来无名字,因说法乃随拈一名字,如真如实相、自心现量、如来藏心、无余涅槃等,都是一样的。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本不起念;“见闻觉知”是会起念的,是分两方面:染缘、净缘。净缘者,心中清清净净,一念不起,起念者乃起觉悟之念;染缘者,乃起善恶、是非、爱欲、喜怒哀乐、烦恼、思想,种种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不是一样的。假如一念不起,亦是见闻觉知,非佛性也,我们未见性以前乃见闻觉知作主,见性以后乃佛性作主。佛性与见闻觉知中间有无始无明隔阂,上明下暗。上明者如太阳,下暗者如世界。太阳如佛性,世界如见闻觉知。不见太阳因被乌云遮障,乌云如无始无明也。
问:法师说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一个心来说法?
答:自性无两际、无中际、无后际,你唤什么叫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佛云:“我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个字。”
问:“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偈,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辨别。
答:神秀偈所见,是从见闻觉知说,不外染缘净缘。妄念一起,明镜化为黑板,妄念一灭,黑板化为明镜。起灭无常,有何了期?是染净相对故。六祖偈是从自性中说,自性如如不动,觅染缘净缘了不可得。“本来”二字即是指自性说。
问:马祖说:“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赵州和尚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佛佛。”
答:禅宗的道理,假如汝未悟时,怎么说都不是的。假如证悟以后,怎么说都是。如马祖指导学人,“即心即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指自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指自性是佛,不用头上再安头。僧问赵州和尚:“汝将来向什么地方去?”赵州云:“佛佛。”指自性无去无来。
问:佛有十恼:六年苦行、孙陀利谤、金枪、马麦、琉璃王杀释种、乞食空钵、旃遮女谤、调达推山、寒风索衣、双树背痛,既然明心见性,还有业障么?
答:自性中业障、福障了不可得,古人云:“若欲忏悔者,端身念实相,诸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自性中业障本来空,本来空是业障,古人云:“四大原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古人又云:“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佛在世,有二比丘,一犯杀戒,一犯淫戒,心中觉得有罪,去问维摩居士,居士告彼等识取自性,二比丘听一老尊宿唱,推罪性了不可得,二比丘豁然大悟。
问:释迦佛、过去的祖师及我们一切众生、阿弥陀佛、药师佛的佛性,是一样或是两样?
答:是一样,不是两样。
问:有人言“佛性有染,有染即众生,离染即佛。”在我的见解,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染是知觉作用,染与不染与佛性无干。假如见性后,染即变为佛性。
答:不错。
问:如诸佛诸祖见性后,肉体坏了,去什么地方?阅祖师的语录,参禅人假如未悟,死了堕落不堕落?
答:自见性后,自性遍满虚空,无所不在,还有什么去来?还有什么地方?肉体坏了与自性两不相干。参禅未悟,依《华严经》古祖师参禅未悟,发愿来生,早闻佛法,明心见性,普度众生。
问:正法眼藏,不着神通。如我见解,自性是如如不动,如一切外道,有几十天不吃饭者,有能腾空飞者,有能用种种神通者,与如如不动的自性了不相干,故名正法眼藏,不着神通。鬼怪现象,自性亦不怕,佛在面前,自性亦不喜。用地来比,金在地上地亦不喜,粪土在地上,地亦不厌,因自性如如不动故,佛法是说明心见性的人话,不是说神通的神话。如此见解是否?
答:不错。
问:古云:“法离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求法,非求法也。”照我解说,自性如如不动,是真知真觉,如古人云:“是知而无知,不是无知而说知。”见闻觉知求法,若将妄念断尽,是无始无明,空无所有,是无知而说知也;起一念,不知有、不知无,非空非有,历历孤明,是见闻觉知作用,非真如自性也。是否?
问:上次法师开示之语,弟子大旨尚能领会,但弟子于本来面目及“谁”字话头,尤无下手处,惟“万物归一,一归何处”,据弟子所见,万物皆是六根六尘六识,一即是根本无明,如此用心,似乎有个入处,特不知合乎禅宗参究功夫否?
答:“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是指自性能生万法,遍满虚空,非指六根六尘。根本无明、六根六尘是妄念,不是万法。是万念归一念,用此一念,向根本无明用心参究。根本无明是空洞黑暗,从这里打破,能生万法的自性,就会发生出来了。照上所问,用功的路子,是不错,万法妄念不合,妄念是从见闻觉知生,万法是从自性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者,是指见闻觉知之认识;自性能生万法,是遍满虚空,包罗万象。
六祖惠能与坛经
达磨所传释迦单传直指禅法,至六祖惠能,发挥尽致,禅宗途告大成,六祖原一不识字沙门,而具绝顶之智慧,其所发挥道理全自如来性海中流出,直捷了当,斩尽一切葛藤,删除一切滥调,最为亲切,最为透澈。以前对于自性法身顿渐等理,拘于文字,每多滞泥。六祖直捷指出,无有一尘之隔,若排云雾而顿见太清,因此宗风传播更广,获益者众多,甚至行婆走卒,皆解参禅,皆能悟道,一时明心见性之哲,不可指数,真亘古未有之盛事也。
传灯录慧能大师传云:“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者,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父行瑫武德中左宦子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三岁丧父,其母守志鞠养,及长家尤贫窭,师樵米以给,一日,负薪至市中,闻客读金刚经,悚然问其客曰:“此何法也,得于何人,”客曰:此名金刚经,得于黄梅忍大师尸师途告其母以为法寻师之意,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刘志略结为交友,尼无尽藏者,即志略之姑也,常读《湼盘经》,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尼遂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告乡里耆艾云,能是有道之人宜请供养,于是居人竞来瞻礼,近有宝林古寺旧地,众议营缉俾师居之,四众雾集俄成宾坊。
师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岩室间,遇智远禅师,师途请益,远曰:观子初姿爽拔,殆非常人,吾闻西域菩提达摩传心印于黄梅,汝当往彼参次,师辞去直往黄梅之东禅,即唐成亨二年也,忍大师一见默而识之,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至仪凰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湼盘经》,师寓止廊廪间,暮夜风扬刹幡,闻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酬答未曾契理,师曰:“可容俗流辙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印宗窃聆此语,竦然异之,翌日邀师入室,徵风幡之义,师具以理告,印宗不觉起立曰:“行者定非常人,师为是谁。”师更无所隐,直叙得法因由,于是印宗执弟子之礼,请受禅要,乃告四众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萨。”即指坐下卢居士云,即此是也。因请出所传信衣,悉令瞻礼。至正月十五日,会诸名德为之剃发,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受满分戒,其戒坛即来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置也,三藏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侧手植二菩提树,谓众曰:“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开土,于此树下演无上乘度无量众。”师具戒已,于此树下开东山法门宛如宿契,明年二月八日忽谓众曰:“吾不愿此居要归旧隐。”时印宗与缁白千余人,送师归宝林寺。韶州刺史韦据请于大梵寺转妙*轮,并受无相心地戒,门人纪录目为坛经盛行于世。然返曹溪雨大法雨,学者不下千数。中宗神龙元年降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客一乘”二师并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今遗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悲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见如来若坐若卧是人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之回,主上必问,愿和尚慈悲指示心要。”师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偿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儿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其性能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憎;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寐,妙用恒沙。”简蒙指教溪然大悟,礼辞归辟表奏师语,有诏谢师。
一日师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落沾洽悉得发生,承五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先天元年告诸徒众曰:“吾忝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淳熟决定不疑,堪任大事,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师说偈已,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大师于唐先天二年癸丑入灭,得法者除印元等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标为正嗣,其外藏名匿延者不可胜纪。宗门以不立文字为本色,故自初祖达磨以至五祖弘忍,所传语句寥寥无几,至六祖慧能,有坛经传世,达磨禅法,始得窥其全貌。六祖坛经所发挥之道理,全自自性流出,一言一语,不离自性。盖证悟之后,胸中七通八达,随手拈来,无非自性也。六祖之法乃持自性戒,发自性愿,凭自性力,度自性众生,皈依自性佛。坛经云:“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又云:“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又云:“我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禅宗以“涅槃盘心”为本体,湼盘妙心者,即六祖所谓“本源自性”是也。自性以定为体夕以慧为用,定慧同出自性一体不二,故曰:“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意”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坛经中所提出之“一相三昧者,定也,体也。“一行三昧”者,慧也,用也。已明心见性然后得此两种三昧,体用一如,故六祖标无相为体,无念为宗,无住为本。盖即“湼盘妙心”之旨极也。荷泽显宗记云:“无念为宗,能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夫真如无念,非思念而能知,实相无生,岂色心而能见,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湼盘,无行而行,即超彼岸,如如不动,动用无穷,念念无求,求本无念,菩提无得,净五眼而了三身,般若无知,运六通而弘四智,是知即定无定,即慧无慧,即行无行,性等虚空,体周法界”。故知六祖坛经,乃以发挥“湼盘妙心”之体用为宗旨,其禅法为般若三味。坛经云:“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般若三昧究为何如耶,实为参禅者所不可不知,兹特为详述之,般若有三种:实相般。若(即体)(二)观照般若,(即智)(三)方便般若(即用)换言之,实相般若即佛性,观照般若即见闻觉知,方便般若即六根,修行之时,用观照般若主使方便般若打破无始无明,证实相般若,证悟之后实相是佛性本体,观照方便是佛性妙用,实相是定,观照方便是慧,实相(即佛性)是法身,观照(即见闻觉知)是报身,方便(即六根)是应身,三即一,一即三,谓之一体三身,体用一如,定慧平等,妙用恒沙,坛经云:“心量广大,徧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又云“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关于打破无始无明一节,坛经云:“当用大智慧,(即观照般若)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即无始无明)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又云:“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禅参用功时,用般若智慧向无明窠臼照去,照到山穷水尽时,机缘成熟,无明窠臼团的打破,一刹那闻,佛性现前,净名经所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是也,此时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圆满具足,无欠无余,是名般若三昧,亦名明心见性。
摘自《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
月溪禅师问答录  
~弟子姜智圆 敬编
南京法一和尚
(1)问:坐时心里清清净净,不住有,不住无;不住非有,不住非无。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起念动念历历孤明,不被外缘所转,是佛性否?
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以上所说的与佛性了不相干,是无始无明及见闻觉知净缘的作用,非佛性的本体。不住有是净缘,不住无是无明;不住非有亦净缘,不住非无亦无明。照而常寂是净缘,寂而常照是无明。惺惺寂寂是净缘,寂寂惺惺是无明。妙有真空是净缘,真空妙有是无明。历历孤明亦净缘,故非佛性。佛性乃绝对,所问皆相对。
(2)问:我今万念断了,清净不动,是佛性本体否?
答:佛性是本来不会起念的。起念、断念是相对的。佛性是绝对的,本来不起念,亦不用断念,故起念、断念是知觉作用,与佛性了不相干。
(3)问:十法界之中,但起一念佛界,时时觉悟,其余九界不起。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终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起念十法界中,但起一佛念,此念乃知觉之念。佛性乃大觉,本来不起念,亦不用觉悟的。
(4)问:坐中舌抵上颚,湛然不动,是佛性否?
答:不是。此清清净净的境界,乃无始无明。古人说:「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此语为临济禅师所说。又古人云:「修道之人不识真,只因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5)问:我今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这个还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都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灭的,故了不相干。
(6)问:我起一恶思想,改作为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尘合觉,背觉合尘,是佛性否?
答:否。《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改恶迁善是为人处世所应该的,不能为见佛性。恶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恶是相对的,真心是绝对的,两不相干;恶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对不实故;取舍是妄识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体。能舍是妄,所取非真,见闻觉知所支配故;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空无所有的。自性能生万法,与无所有了不相干;背觉合尘固非佛法,背尘合觉亦非菩提,相对待故。譬如一面明镜,灰尘一来,明镜变为黑板;背尘合觉,灰尘拭去黑板变为明镜。忽来忽拂,明镜变黑板,黑板复明镜,不是很麻烦的吗?
(7)问: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当知真性非从灭尽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思想一起,真心变为妄念;思想一灭,妄念复为真心。是有轮回相对的,佛性是绝对的,无轮回。
(8)问:思想任他起也好,灭也好。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思想任他起也好,灭也好,就以为不执着一切相,殊不知自己执着了不执着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碍,自己不知罢了。
(9)问:所问的都非佛性,究竟是个什么境界?
答:照和尚所问的种种境界,与外道、儒家、道家及佛法的小乘、中乘相同。佛法是明心见性的,非从装作得来。止妄念是小乘的断六根。灭一念是二乘的断一念无明、修十二因缘;婆罗门的断爱念;先天道门断妄念、清净归无极;老子的清净无为。婆罗门将心来比明镜,妄念来比灰尘,但是灰尘拭了又来,思想灭了又起。譬如饱不思食,饥则思饭,有饱必有饥,饿时思食亦是妄念。如要断绝妄念,除非死了方可以。老子以少思寡欲、不摇精神为养生之道。但是他的清净的痕迹,就是根本不清净了。譬如黑白二色,说白是净、黑是染,但是黑白皆是色,本无染净之别。如王阳明主张「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为格物」。无善无恶是空无所有,同一念不起;知善知恶是思想起。善恶起时,究竟从内而起,抑从外而来?若说内起,善恶二者何是汝心?若说外来,何干汝意?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杨雄谓人之善恶混。韩愈说人性有善、有恶及可以善、可以恶三种。三者所说之性,皆见闻觉知之性,非佛性。书经云:「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者,亦认空为有。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未发之中亦空无所有。宋儒朱子等主张「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派论心之大要,无非是改恶迁善及空洞无极之旨而已。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全以外道之中道及庄子之放达为注脚。中道的见解,便是不着二边,不落有无,在正中间之谓。昔有一外道名曰大慧,当日与佛辩论时,大慧主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佛即告谓:此等皆系骑墙而不落二边的话。盖佛性本是如如不动的,是绝对的,而大慧所说乃相对的。
(10)问:照一般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一念不觉而为众生。妄念断了,反归佛性,与法师所讲,大相冲突。
答:「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因一念不觉而为众生」,此话非佛经所说,乃是后人伪造。佛经乃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未说本来是佛。要明此理,可将唐时一位祖师辩论的话相告。真妄辩论,照外道所见,思想断灭便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断,断了又起。妄心变为真性,真性变为妄心。反反复覆,何有了止?我今说一譬喻,有妇人,夫死守节,是为贞操。设若再醮,便失贞操。后悔再嫁之非,复归故夫之室。是寡妇者有贞操乎?无贞操乎?若云贞操未失,岂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妇譬如脑筋;守节譬如思想不起;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复返夫家譬如再断思想。思想再断真性恢复之见,是何异寡妇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错,修末无益也。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常怀懵兹理。」就是说佛性本自清净,那里会起妄念?起妄念的是脑筋,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从佛性起,那么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胜止的。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必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学佛错用功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众生本来是佛,一念妄动而为众生」,此理是指背觉合尘,「将一念妄念断了,反归佛性」,是指背尘合觉。此论,与孔老及外道无二。老子之无极是不迷昧的,由一变二,由二变三,三变无量无数,由无量无数反归三二一,还归无极,一念不动。亦与孔门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相同。起一佛念,时时觉照不迷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全真即妄,全妄即真。此说近于王阳明的良知良能。仍是一念思想作用。
(11)问:法师言众生本来不是佛,究竟佛性先有?无明先有?
答:不能说佛性先有,亦不能说无明先有。佛性、无始无明、见闻觉知、一念妄想,无始以来本有。众生本来是众生,众生皆有佛性。我今说一譬喻,譬喻金矿内的金子。金子不显露出来,便是为泥沙等杂质所遮藏故。此等杂质就好比无始无明一样。无始无明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得金子就须把金矿来锻炼;要见佛性就须把无始无明打破。金矿销成金子之后,永久不会复变为矿;众生成了佛之后,永远不会变凡夫。我们的佛性是无始无终的。譬如金子在矿还未曾镕销的时候,就已然有了。镕炼了以后,永久不会变为矿了。
(12)问:一念未起以前不是佛性,是什么呢?
答:一念未起以前是无始无明。空空洞洞,一无所有,非是佛性。
(13)问:父母未生前是佛性否?
答:父母未生前是中阴身,非佛性。乃假业缘投胎。
(14)问:「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分别如何?
答: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自无始以来就有的。不能见佛性即为无始无明所遮障。「无始无明」是空空洞洞、一无所有、无知无觉、不起念。禅宗所说的黑漆桶底、无明窠臼。把这个无明一打破,即见佛性,是无始而有终的;「一念无明」乃妄念之起,此妄念乃永久不能断的,是无始无终的。将来我们见佛性后,妄念皆变为佛性。古人云:「无明实性即佛性。」
(15)问:无始无明可破,与一念无明不可断的道理?
答:无始无明譬如盗魁,一念无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贼匪所用的武器。欲为民除患,必须剿贼。但擒贼要擒王。所谓:「歼厥渠魁,胁从罔治」。盗首巳除,股匪无主,则其受抚也必矣。若不擒魁首而擒附从,不特擒不胜擒。即一时股匪剿尽,而他时贼王仍再招新匪,贼患仍不可平。六根烦恼一念无明,皆从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而来。根本无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来妙明自性也。再设譬喻,譬如有留学生从外国回来,他的学问很好,本可在上级社会谋生,但接引无人,发展无路,因而赋闲。惟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仰事抚蓄,全无依靠。于是为环境所迫,挺而走险,斯文作贼。无奈为人所执,送诸有司。审问之下,得悉来由。苟有司善为之谋,则告诫一番,后当代觅一枝栖,以解决其生活问题,则他不但不再为盗,或从此上进,造福社会。盖推其为盗之由,存于衣食无着。今得其所,已除为盗之因,则何来犯罪之果?若有司不揣其本,而齐其未。惟其犯罪之果是治,而不究其犯罪之因,将其监禁。殆至期满,释放出狱,岂知他从此胆气加壮,由小贼而变为大盗矣!此有司之不善处理也。是喻何解?留学生喻脑筋,境遇困窘喻根本无明,为盗被囚喻造业受苦,善处置之有司代寻职业喻大乘人断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
(16)问:「佛性」与「见闻觉知」如何分别?
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无生无灭的、是无漏的,人人的是一样。本来不可以用名字代表,因教化众生,乃不得不强名之曰:本来面目、一真法界、自性弥陀、常住真心、无余涅槃,不受熏染,本不动念,不被万物所支配,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的。「见闻觉知」之性,乃一念无明之所由起。分两方面,一面是净缘,一面是染缘。净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一清清净净思想,无烦恼、无是非觉悟的思想;染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善恶是非种种思想。佛性之觉乃大觉,见闻觉知乃识觉。大觉者,本来之佛性也,识觉者,无始以来迷昧,今日乃知有佛性,方始觉也。
(17)问:照法师所讲,通已明白。与法师会面时少,请法师莫嫌麻烦,将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慈悲慢慢的说说。
答:照佛法说只有一乘。小乘、中乘乃是方便引导的。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佛说方便法门,以化城引入宝所。
小乘的修法,苦集灭道叫做四谛,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声闻。苦是受报的苦,集是招果的因,灭是寂灭的乐,道是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意思。谛是审实不错的意思。修的方法,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清清静静的,静到只有一点净念,这就是小乘所达的境界。就是老子清净无为的道理,就是方才所问的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历历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境界。
中乘的修法,十二因缘就是中乘所修的修法,修行的人叫缘觉。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乃佛vs李小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