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互联网思维包括哪些金融出现问题最多

金钱鳘又称黄唇鱼,目前已经接近濒危灭绝的状态。
赴日游客越来越多,国内游客成为黑心商家的肥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跑路事件,投资者能要回本金的案例很少。那么,投资者该如何识破P2P网贷平台骗局?
  骗局一 高额年化收益做诱饵
  由于目前民间投资渠道狭窄,银行利息又很低,很多P2P网贷往往以高额年化收益为诱饵,令投资者心动不已。
  从平台收益率上来看,不同期限的项目收益大概会在8%-14%左右,并不会出现高达20%甚至30%的年化收益。
  高收益诱惑,这是很多伪P2P网贷平台惯用伎俩,很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投资人容易被高额年化收益所诱惑,忽略了年化利率越高,违约可能性越大。
  骗局二 前期准时付利息或红利
  目前众多的P2P网贷平台普遍都存在提现困难,借款逾期的现象。与此对应的是,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7月全国累计新增P2P问题平台62家。而新增问题平台中,失联36家、跑路3家,二者合计占比高达62.9%。而提现困难、终止运营的平台分别为19家、4家。
  对此,专业人士指出,很多失联的P2P网贷平台老板,一开始为取得投资者的信任,会按照协议准时付利息或红利给投资者。
  “平台用这种‘小甜头’的方式,让投资者们放松心理戒备,从而对投资者实现放长线钓大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投资者吃下受骗“定心丸”。
  推荐阅读:
  骗局三 发布虚假投资项目“秒标”
  所谓P2P网贷平台,一般是网贷公司提供平台,借贷双方自由竞价,撮合成交。“你有钱,他要钱,我搭个台来撮合”,这就是对P2P网贷平台最通俗的描述。
  按理P2P网贷平台的收益,应该来自“撮合”的佣金,但是现在一些P2P网贷平台的收益不在于此,而是虚构一些热门标的(投资项目),一上线就被“秒抢”,行业话叫“秒标”,忽悠很多投资者进行投资,然后骗取投资人资金,用于自己融资与敛财,进行经营其他项目。
  “秒标”都是跑路平台自编自导的骗术,以“秒标”的火热和紧迫性给投资者造成项目很有投资价值、收益高、客户多的错觉。
  其实很多都是平台自己造的假标,或者是自己发标自己投,这是一种骗术。跑路平台为招揽人气,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故意发放众多短期项目“秒标”,制造假象骗取更多的投资者上当受骗。
  骗局四 拆东补西制造赚钱假象
  庞氏骗局其实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收益并不是通过公司的业务来赚钱,而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
  这种手法,通常是在短时间内,投资者能获得回报,但随着更多人加入,资金流入不足,最下线的投资者便会蒙受金钱损失。这样的网贷平台幕后老板,把钱用在了别处,比如还银行的欠债,投资股票,满足自己的生活消费等,承诺给投资者的利益都是用后来投资者的钱去返还前期投资者的利息和本金,拆东墙补西墙,一旦资金链断了,最后只能跑路。
  骗局五 网贷关联公司做担保
  不少为让投资者放心,声称有担保公司保障资金安全,其实有的担保公司本身就是网贷平台的关联公司。有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除了线上有理财业务,线下也有大量理财门店,而理财端的资产大部分由集团内关联公司(小贷、典当、融资租赁等)提供,同时又由集团内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也就是“自己卖、自己保”,目前行业内有很多民间金融集团,投资者应谨慎对待,投资时一定要通过信用视界,查询借款人、担保公司和网贷平台是否有关联关系。
  总之,通易融提醒广大投资者,为降低风险,保证投资安全,年化收益率超过20%的平台不能碰;经常出现“秒标”的平台不能碰;单个项目融资金额巨大的平台不能碰;有自融与敛财嫌疑的平台不能碰;担保公司是网贷平台本身的关联公司不能碰。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为爱生活、爱旅游、爱美食、爱时尚的文艺青年们提供一个休息的...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热门推荐:
  作者: 寿星林
  2015年下半年,互联网+金融的市场频繁出现不良事件。概括起来讲是两个字“跑路”。2016年始,监管政策陆续出台。行业似乎进入了一个低迷的状态。有业内人士分析,已经触底即将反弹。我本人持谨慎的态度。事实上,不能把帐全记在互联网金融头上。这些问题本质上属于民间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市场的乱象。
  我以为一个尚在探索中的行业出点问题是正常的事儿,是在意料之中的。只不过没有想到来得如此迅速与猛烈。一个不成熟的商业模式加上一个不成熟的生态,必然导致调整与振荡。
  问题倒底出在哪里?
  首先看一下商业逻辑。一个行业之所以能存在并可持续发展,必然存在着与社会进步相吻合的商业逻辑。互金的发展可能与“两多两难”有关。巨大的流动性与民间财富储备,决定了盲目与试错的必然性。
  第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是谁+谁?现在好象是清楚了,是金融+互联网,本质是金融。可是一谈到这个问题,技术派就急了,我们不懂金融怎么办?还有一些人却觉得不难,他们认为“渠道为王”,有人买产品,还怕没有产品供给吗?事实不是如此。过去一年多以来,基建类的政信产品需要排队和预约。那么互金平台怎么办?有弊什褪钦庋附吹摹
  另一种理解是只有有牌照的金融机构才有资格互联网+。我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这个观点。但如果是这样,就不需要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那么行业的重整就是一个抹去旧的重新来过的动作。比如银行,一直是互联网+的,比如信托机构,加互联网有着天然的优势。
  第二,我们就看一下流量重不重要,流量是否是估值的唯一标准,如果有弊什戳耍教褂忻挥屑壑担有一点,现在也渐渐清楚起来。原来流量可以做假,是可以刷的。平台刷流量最简单的方式是“长拆短”,这就是埋下了定时炸弹。这几日,我扫了一个本地区广告做得最响的几个平台,天标林立。
  到现在,人们终于明白了,光有流量没有资产不行,光有流量拥抱一堆烂资产更加不行。谈到资产还是要回到金融这个点上来。没有高质量的资产做支撑,烧钱模式下的获客,最终将因为市场的一点点小波动,或者是政策的重大调整而成为一堆灰烬。最近,市场上的“流量派”不讲话了。着实也委曲地讲不出话来。还有一类人讲不出话来,就是在这些流量与入口企业中投了许多钱的VC们。TOVC模式走到了终点。
  第三就是要搞明白什么是互联网+?为什么要互联网+?互联网+是什么?我在公司年度工作会议的时候与同事们分享过我在制造企业的体验。从传统落后的制造到数控时代再到互联网+时代,装备与技术的不断革新及演进,给过去三十年的中国制造企业带来了量与质的飞跃。互联网+也是一次从技术革命层面向商业模式、生产方式、管理思想等层面充分递延的一次生产力脱变。互联网是科技,这个充满灵性的工具,将大范围的改变我们固有的思维,从而在与社会生产结合的过程中,带来进步的力量。而线上交易的高效、透明将给金融创新带来不可替代的契机与惊喜。
  其四,要想清楚一个逻辑,那就是投资收益是怎么来的?投资者的钱去了哪里?这是核心。我不止一次地讲,超过10%以上收益率的高息产品,投资者必需认真研究投资到哪里了?花这个钱的人有没有产生更高价值的可能性。人们为什么要借钱?是不是正常的符合逻辑的消费与投资。互联网金融如果只是存款搬家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是“高息放贷”更加没有意义。如果是为了吸引投资者(流量)发布的假标,那就是违法。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中介”这个说法是否合理也值得商榷。信息中介的意思就是只管发信息,搞错了,出了风险我不管。这个理由十分牵强。当然,绝大多数平台还做不到信息的充分批露,还是以“某公司”“某人”表达关键信息。我们难以想明白这是为什么?
  数牛金服旗下的“浙金网”,选择了“新型城镇化”这个领域,虽然它处于需求侧,但是投资者的钱却是实实在在地用在了诸如“造城”、“筑路”、“治水”等领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是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建设成果之品质的。我们与投资者一起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还有就是投资收益不断因为融资方的要求降低。最近已全部降到年化7.5以下。这或许就是互联网+金融需要寻找的意义。
  我以为,互联网+金融,可能还应当加“产业”,产业是整个商业逻辑的支撑点。只从技术革新层面与金融创新层面思考这个行业,会导致“平台空心化”,从而使互金创业变得没有任何价值。
  赢利模式决定的商业模式?
  为什么叫互联网金融的原因大致来自于阿里“余额宝”的启蒙。而微信则将“入口”与“流量”的价值推到了极致。百度则是推波助澜地“闷声大发财”。
  种种变态而诡异的氛围让互联网金融企业一出生就脱变成以“销售”“规模”“交易量”“注册用户”等关键词为估值核心的资产销售平台。平台的获利方式平质上就来自于交易产生的佣金。它从原本的撮合,迅速演化成垃圾债权交易市场。而做为整个市场中最大的渠道“银行”,则把握了风险最低的资产市场,大赚通道钱。创业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们,从0到1,或自建资产,或自购资产,或代销资产。早已经从“信息中介”异变为“信用中介”。甚至自融或假标。
  高举创新的大旗,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着实火了一把。一批完全没有章法的产品推送到市场中。比如,几乎所有的大平台都有“天标”,当天就可以提现。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哪怕挂购货币基金,从投资到赎回需要几个工作日。这是最为明显不过的“资金池”。高息标也充斥市场,甚至有高达20%的。做一个简单的题目: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产品收益率。那么20%的产品就有五分一的可能性收不回来。这样明摆着的风险,却被无视。一方面是百姓的从众与非理性。更多的是互金企业自导自演的无可奈何,是自身节操问题与对法律的无知。现在国家开始监管了,很多人出来埋怨管的太严酷,这能怪谁呢?事实上损失已经造成,某租宝、泛亚这样的事件在2016年还会产生。我想想都有些怕,怕被误伤。
  互联网金融为什么很难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因为风险管理的门槛高、成本高、专业性高。
  如果只是将互联网金融当做一个销售通道来看待,那么它是无法独立生存的。如果平台自身来设计与研究资产,那么我们所对应的能力就受到挑战。如果我们从财富管理平台角度思考这个行业,我们可以发现互金企业当中的绝大部分无法解决资产供应问题,以及拥有独立风险管理能力与对资产选择的独立性评价。由于平台的生存模式一般为获取佣金与中介费用,如果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一些风险极大的资产就会流入平台,从而再也不可回头。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个行业整体上讲由于其显性的“高门槛”,而让企业不可持续。
  有一些公司可以生存下来,比如蚂蚁金服。蚂蚁是经典的集团型混业金控模式,旗下有网商、金产交易中心、保理公司、创投、担保等一系列平台。蚂蚁综合了多种金融工具,形成了从资产供应、销售、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等一体化的生态系统。初步具备了风险自我净化的能力。这些都是大布局大动作,专业性高,成本高、门槛高。
  另外,互金企业的技术专业性要求也很高。一个与钱打交道的平台,每天都会有黑客光顾。如果只是花买一个软件,没有专业的技术团队支撑,完完也是迟早的事情。而一个公司培育一个成熟的有持续创新与进化能力的专业团队,成本也是极高的。
  因此,管理层很难制订一个万能的政策可以让行业走向正轨。只能是一管就死,死一大片。市场天然就具备自我淘汰与净化的力量。2016年,对于灾难性的大平台倒下事件频发的状况,行业将无以应对。我在出席山西互金行业的一次研讨会时,分享过对18个月整改期的理解。这是让互金企业用来“找问题、擦屁股”的18个月。
  我想,已到了转型的关键结点上。这种转型没有统一的范式。各家都有各家的道路与方法。但立足点,仍然要从过去的教训中找到问题的关键。它激起了金融创新的一池春水,唤醒了传统金融机构对互联网+的重视。它打破了金融的垄断,发出了颠覆式的声音。它说来就来了,市场还没有制度性的支撑。它倒底是一个好孩子还是坏孩子需要用时间来证明。
  可以确定的是,市场必然会淘汰一批误入歧途的孩子。留下一些认真做事,懂得敬畏的好孩子。现在,冬天确实已经来了,我们要做的选择:只是活下来!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互联网金融第一媒体,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国内外最新互联网金融资...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声明:本网部分信息转载于其他网站,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