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形容俾斯麦号战列舰舰娘 “永不沉没得海上堡垒”的英文原句是什么

俾斯麦号战列舰
KM Bismarck
服役时间:
建造时间:
标准排水量:
沉没时间:
命名/俾斯麦号战列舰
俾斯麦号战列舰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日—日),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首相”。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剔除奥地利)的代表人物。俾斯麦号战列舰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俾斯麦号战列舰(Bismarck battleship)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海军主力水面作战舰艇之一,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所建造的火力最强的战列舰。俾斯麦号特别出名原因是在建成后第一次出海作战中于日的丹麦海峡海战中于6分钟内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最大也是最著名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英国皇家海军因此派遣了大量军舰前往拦截俾斯麦号,3日后,日被以“英王乔治五世”号、“罗德尼号”战列舰和“胜利号”、“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为首的60余艘英国皇家海军的各型军舰及数型飞机围攻后被击沉。
建造/俾斯麦号战列舰
俾斯麦号战列舰该舰早在1932年代开始设计,原本计划在英德海军协定的限制内建造35,000吨级的战斗舰。但德国海军司令埃里希·雷德尔认为35,000吨级的军舰无法满足德国的需要,因此开始秘密研究建造更大型的战列舰。当法国新一代的敦刻尔克级战斗舰开始建造后,德国为了同法国海军抗衡,决定建造排水量40,000吨以上的超级战列舰,当时的代号“F”。F号战斗舰在日在汉堡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安放龙骨,该舰随后被命名为俾斯麦号。其后在日下水、在日正式竣工。首任舰长为奥托·恩斯特·林德曼海军上校。俾斯麦号服役时,标准排水量为41,700吨,超过英德海军协定规定的35,000吨。至于满载排水量,俾斯麦号及其姊妹舰提尔皮茨号已经达到50,900吨。相较于其他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因受基尔运河水深限制而显得比较宽,使它可在波涛汹涌的北大西洋上稳定地航行,另外载油量较大亦令其可参与类似太平洋上的远距离行动。主炮为双连装8门47倍口径380毫米SK/C-34炮,其主炮最大射速很高,最小仰角射速为3发/分,最大仰角射速为2.3发/分,达到同期战列舰(包括任意角度填装的法国战列舰)的最高水平,在一战后建造的战舰主炮中属于中游,弱于大和、衣阿华和维内托级,和黎塞留级、南达科它级、纳尔逊级大致相当,但强于乔治五世级。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舰桥前后各布置两座,射程亦不低于纳尔逊级的45倍口径16英寸主炮,性能在当时很先进。主炮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着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加上它的弹道低伸不利于远距炮战。但其装甲防护沿用 “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旧设计模式(称为“全面防护”),导致其装甲厚度远低于纳尔逊级的355MM,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其主装甲堡侧壁复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同时装甲总重量达到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比重,占标准排水量的38.2%。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将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层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同时重叠在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很大强化,超越同期建造的其它战列舰。它的TDS(鱼雷防御系统)设计为抵御250千克TNT的水下爆破,实际上却可以抵御300千克hexanite烈性炸药(德国当时使用的制式鱼水雷用装药,由60%TNT与40%六硝基二苯胺组成,其威力约相当于纯TNT的107%。巴掌的译文将其误译为C4的主要成分黑索金,结果令俾斯麦的水下防御能力凭空增长了至少三分之一。)此外它的装甲材料也很优秀,根据战后美国弗吉尼亚海军基地的测试,俾斯麦级的KCn/A装甲性能“明显好于”美国依阿华(IOWA)级的ClassA装甲,“是6-8英寸级装甲板中美国海军曾测试过的最好者”。总的来说俾斯麦级的火炮和装甲方案沿袭一战时的巴伐利亚级,比起同时代的英王乔治五世级和黎塞留级,大部分部位装甲薄了一点。坚固的焊接舰体和优质的装甲保护,以及30.8节的航速,令俾斯麦号能有效地吸引及相当程度上应付任何敌军战列舰。其主炮的威力亦可轻易地摧毁遇到的敌方护航运输队。以上条件可使俾斯麦号突破并进入大西洋的广阔水域,由德国油轮负责补给燃料,逗留在大西洋并攻击敌方护航运输队而不被英国及美国的航空器、潜艇及军舰发现。
参数/俾斯麦号战列舰
标准9.3、满载10.7
排水量(吨)
标准41700、满载50405
12x 瓦格纳式高压重油锅炉、3x 布洛姆·福斯式蒸汽涡轮机
最大功率150170马力
3轴三车螺旋桨推进
9280海里/16节、8525海里/19节、6640海里/24节
2092人(103名军官)
4x 双联装 380毫米/52倍径SK-C/34主炮
6x 双联装 150毫米/55倍径SK-C/28副炮
8x 双联装 105毫米/65倍径SK-C/33/37高射炮
8x 双联装 37毫米/83倍径SK-C/30对空机炮
2x 四联装 20毫米/65倍径MG C/38对空机炮
12x 单装 20毫米/65倍径Flak 30对空机炮
4x 阿拉多Ar 196 水上侦察机
侧舷装甲 145-320mm、甲板 50-120mm、防雷装甲 45mm
首尾横向隔墙 100-320mm、主炮塔 130-360mm
副炮塔 40-100mm、主炮座 340mm、司令塔 350mm
装甲总重量 17450吨 本级舰 舰名
(KM Bismarck)
德国汉堡布洛姆·福斯造船厂
提尔皮茨号
(KM Tirpitz)
威廉港战争海军造船厂
作战经历/俾斯麦号战列舰
突破大西洋俾斯麦号战列舰俾斯麦号的第一次及唯一一次的任务,是于日实行的莱茵演习行动(Rheinübung),伴随的有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德国另外的主力军舰,包括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因机械故障或战损而不能参加该行动;而俾斯麦号的姊妹舰提尔皮茨号还未完成海上测试。舰队由刚瑟·吕特晏斯(Günther Lütjens)海军上将指挥。德军的目标包括:尽量袭扰盟军的船舶以使英军暂缓派出护航运输队,令双方在地中海及北非的势力暂时平均;转移地中海的英国皇家海军力量令隆美尔及其部队由克里特岛入侵利比亚的计划风险减低。英国海军部早已怀疑德军会突破大西洋,而俾斯麦号已经出发的消息亦被Ultra情报机关解密(破解恩尼格玛密码讯息)证实,并且瑞典巡洋舰哥得兰号已发现了俾斯麦号的行踪。在3日后,俾斯麦号于接近卑尔根的挪威格里姆斯塔峡湾(Grimstadfjorden)下锚时被喷火式侦察机发现并拍下了照片。皇家海军的战列舰及其他军舰己作好部署,密切留意俾斯麦号进入大西洋时将会途经的各条航线。德军先取北航向,再取西北航向,成功平安无事地穿过挪威海,向格陵兰方向前进,驶向冰岛与格陵兰之间的丹麦海峡,即大西洋入口。由于舰队的航线距离北极圈很近,因此英国航空侦察没有发现德国人。由于德国人的主要目标是运输队,吕特晏斯希望能在浓雾的帮助下悄悄地突入大西洋。5月23日傍晚,德军被配备有雷达的重巡洋舰萨福克号及诺福克号发现,当时两舰正在丹麦海峡巡逻,期待德军的突破。对方舰只在短暂交火后,英军巡洋舰自知不是对手,被迫释放烟雾并退往德军的射程范围外,以雷达尾随德军。同时,俾斯麦号主炮射击产生的巨大震动导致桅杆上的凝结冰脱落砸坏其雷达,迫使吕特晏斯命令欧根亲王号行驶至舰队前方,为舰队提供前方的雷达搜索。该决定在之后使英军分不清德军舰只,因为两艘德舰自身的轮廓十分相似,舰身喷涂的伪装也一样。丹麦海峡俾斯麦号战列舰5月24日,星期日,凌晨5时,德军舰队准备离开丹麦海峡,欧根亲王号的声纳探测到在左舷处有2艘未判明舰只。德舰立即做好了战斗准备。英国拦截舰队包括刚完工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及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由兰斯洛特·霍兰海军中将指挥。英国编队由胡德号打头阵,威尔士亲王号垫后。胡德号被视为皇家海军的骄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巡洋舰,但其弱点是甲板装甲相当薄弱。霍兰中将命令己方舰首对准德舰,以图尽快缩短双方距离。因为他知道胡德号的甲板装甲很薄弱,而假如炮战中双方距离超过10,000码的话,敌方的炮弹就很可能会落到己方军舰的甲板上,反之则会落到装甲带上。5时49分,霍兰命令向德军领头舰——欧根亲王号开火,因为英国人误将欧根亲王号当成了俾斯麦号。胡德号在5时52分主炮抢先开火,威尔士亲王号随后也向欧根亲王号开火。直到打了2轮齐射后,霍兰才发现攻击的目标是错误的,立刻命令将火力转向俾斯麦号,但已浪费了很多时间,并造成了一些混乱。当时双方距离大约为12.5英里,即10.9海里左右。5时55分,德国编队开火还击,集中火力攻击胡德号。由于英舰的错误判断,所以一开始炮击时并未命中德舰,反观德舰就没有犯这种错误,所以炮弹不断准确地向英舰射去。尽管霍兰拥有比德舰更强大的火力,但战场形势对吕特晏斯有利——由于英国战舰舰首正对德舰,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分别只能使用四门前主炮和六门前副炮,而德国军舰却能使用全部火力向英国人还击。此时俾斯麦号发射第三次齐射,命中胡德号中部,造成救生艇甲板产生火灾,并迅速蔓延。霍兰中将此时意识到己方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命令左舵二十度,以发挥全部火力。6时整,胡德号刚完成转向,俾斯麦号进行第五次齐射,一发(一说2发)炮弹贯穿了胡德号的薄弱的甲板装甲,引爆了主弹药库。胡德号瞬间折成两半,迅速沉入海中,包括霍兰中将在内的1418名官兵阵亡,仅有3人获救。德舰立刻将炮火指向威尔士亲王号。该舰舰桥遭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除舰长与一信号兵外所有舰桥人员阵亡。另外各处遭4发15英寸炮弹及4发8英寸炮弹击中,舰体受重创,数门主炮因故障与战损而无法发射,在重伤之下失去战斗力,被迫退出战斗。德国人也为胜利付出了很大代价。俾斯麦舰中弹三发,位于舰艏的二号燃料槽受损破裂;左舷被命中一发水中弹(来自威尔士亲王号),导致左舷一座锅炉被击毁,2号发电机舱被水淹没,舰体首倾3°左倾9°,右侧螺旋桨尖出水,航速下降至26节。为日后被围歼埋下了祸根。追击英国人很快确定了俾斯麦号的位置,并集结了大量的军舰前来围击,包括约翰·托维上将指挥的本土舰队及詹姆斯·索默维尔中将指挥的地中海H舰队。日,俾斯麦号遭到从胜利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式鱼雷机的攻击,被命中1枚鱼雷,但仅造成了轻微的损伤。随后欧根亲王号继续前进,进入大西洋,俾斯麦号则转向前往法国圣纳泽尔以修理损伤。其后英国人差点失去了同俾斯麦号的接触,但舰长吕特晏斯的错误决定(吕特晏斯以为英军仍然知道他在哪里,所以向本土发了电报,该电报被英军截获)使英军再次发现了俾斯麦号。最后战斗日清晨, 天空中云层低垂,6级大风正从西北方向吹来,令海面上波涛汹涌,俾斯麦号正以7节的航速摇摇晃晃的向西北方向开去。此时,这艘几天前还红透半边天的战列舰已经陷入无可挽救的绝境。在日,俾斯麦号在丹麦海峡的战斗中击沉了英国海军著名的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并击伤了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但是在与威尔士亲王号的战斗中,俾斯麦号自身也被对手的3发14英寸炮弹命中。具体损伤状况如下:水上飞机弹射器被摧毁,导致该舰无法放飞水上飞机;舰艏的燃料舱被击中,炮弹贯穿了舰艏左舷的60毫米装甲带(也可能是更低的位置),穿入燃料舱内,随后穿出了右舷,(根据幸存者的描述,炮弹在穿出右舷的时候发生了爆炸,撕开了一个直径达1.5米的破口。)在两侧的船体上撕开了两个大洞。这不仅造成燃料的大量泄漏,而且导致了严重的进水,而进水又污染了舰内的部分燃料,这使该舰的燃料状况出现短缺;一发炮弹从水下命中了左舷的一个锅炉舱,弹体撞在锅炉舱外45毫米厚的防雷隔壁上并发生了爆炸,损坏了船体,产生的弹片和装甲碎片切断了舱内的蒸汽管道,随后大量的进水导致该锅炉舱关闭。在日和5月26日,从英国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式攻击机两次空袭了俾斯麦号。其中,5月24日胜利号的舰载机发射的一枚鱼雷击中了右舷前桅位置的船体,但是由于定深器失灵,这枚鱼雷只击中了该舰的主装甲带,并未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损害。而5月26日的空袭则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这次空袭有两枚鱼雷命中该舰。其中一枚鱼雷在左舷主装甲带下轮机舱外的位置炸开,VII号隔舱外的一段防雷纵壁的焊缝被撕裂,造成包括左舷传动轴通道在内的部分舱室发生进水。好在进水很快就被损管人员控制住了。另外一枚鱼雷从左舷命中了后部装甲隔壁之后约1至2米的部位,摧毁了操舵系统并损坏了螺旋桨,还导致方向舵被卡死在左转12度的位置上,同时还造成船体外侧严重损坏并伴有大量进水。损管人员很快就明白这一创伤是无法修复的,只能通过调整两侧螺旋浆的转速来勉强航行,但是航速大减。由于此时该舰正在向东航行,西北方吹来的大风和洋流使海水不断灌入舱内,导致损管工作难以进行。因此德国人只得硬着头皮将战舰掉头向西北方向迎着风浪开去,以此减少进水,而那里正是英国舰队开来的方向。已经有名无实的“舰队司令”吕特晏斯将军悲痛的发出电报:我舰已不堪操纵,将战至最后一弹。而在日夜至5月26日凌晨,英国舰队就已经开始开始提速追赶德舰。其中以多塞特郡号的命令最为夸张,马丁(Martin)舰长下令全速航行,准备截击俾斯麦号,并且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撞击对手。现由于鱼雷攻击机的功劳,英国人将得偿所愿,一场复仇之战即将开始。日夜间至5月27日凌晨,数艘英国驱逐舰率先追上了俾斯麦号并开始用鱼雷对其进行攻击,而俾斯麦号也向对手回敬了猛烈的炮火。英国驱逐舰毛利人号(Maori)后来声称命中了1枚鱼雷,很多资料都将其计入命中数量中,并据此说明俾斯麦号水下防护对鱼雷的抵抗能力十分卓越。不过事实上由于夜间能见度太低,双方发射的炮弹或鱼雷均未命中目标,包括枪炮官冯.穆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von.Mullenheim-Rechberg)在内的德方幸存人员后来也证实夜间并没有鱼雷命中了俾斯麦号。倒是俾斯麦号的前甲板在夜间发生了一场小火灾,原因可能是由于照明弹落到了该处甲板上,火焰后来被海浪扑灭,很可能正是这一火灾使英国驱逐舰的舰员误以为鱼雷命中了目标。但是俾斯麦号则由于这些骚扰而无法进行有效的损管,人员也没有得到休息。英国驱逐舰为避免损失,在日出前撤离了战场。此时,俾斯麦号全舰上下都弥漫着绝望的气氛,疲惫不堪的水兵们抱着听天由命的心态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揭开不沉战舰的神秘面纱——俾斯麦号战列舰最后的战斗。此时,两艘英国战列舰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正从西北方向乘风顺水而来,水兵们摩拳擦掌,士气高涨。罗德尼号原本正在遂行为商船护航任务,但是与其说是护航,不如说是与商船同行更为恰当,该舰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前往美国的波士顿船厂进行整修。由于只是参加护航行动,因此罗德尼号没有携带满额弹药,这是该舰在后来的战斗中出现穿甲弹不足的状况的原因。不仅如此,该舰的锅炉此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故障,最大速度只剩下21节,船员中也有许多缺乏经验的新兵,因此该舰的整体状况可说相当不好。在胡德号沉没之后数小时,该舰临时接到命令,中止了当前的护航任务,加入到了追击俾斯麦号的行列中,并于5月26日傍晚6点左右与乔治五世号汇合。而始终负责监视俾斯麦号的两艘重巡洋舰多塞特郡号和诺福克号则在西面继续履行着自己的任务。战列巡洋舰声望号虽然也在舰队之内,但是由于其装甲薄弱,并没有被投入到最后的战斗中去,而是遂行为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护航的任务。这支舰队的司令官托维上将此时正坐镇在乔治五世号的舰桥,仔细的思考着当前的状况。他已经知道俾斯麦号受到了鱼雷机的打击,机动性肯定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是对于这个对手究竟还剩下多少战斗力则不是十分清楚。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向正东方向航行,开过俾斯麦号的前方,拦在德舰的北面,这样可以用全部侧舷火力形成对德舰的T字型阵势。另一种是向东南方向航行,从西面接近俾斯麦号,由于此时正是日出后不久,东面的天空光线良好,正好可以衬托出德舰的身影,方便炮兵瞄准目标。经过一番权衡,托维下令舰队提速,向东南偏东方向开去,占领俾斯麦号西面的有利射击阵位。这可能是考虑到德舰仅有一艘,转向不受队列限制,因此占据T字头的价值不大。但事实上俾斯麦号此时已经不堪操纵,转向颇为困难,如果向正东方向进行拦截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不过英国人对此时状况的了解颇为有限,因此没有采取这一措施。7点08分,托维上将下达了另一道命令,赋予罗德尼号在战斗中自由行动的权力。这可能是考虑到己方的参战舰艇数量并不多,而且对手也仅有一个,因此不必强迫各舰拘泥于相对缺乏灵活性的战列线。8点20分,诺福克号重巡洋舰再次报告了俾斯麦号的方位,2艘战列舰按照这一方位修正了航向,向战场进发。战斗即将打响,军官们都开始对下属下达命令。英国军官按部就班的对水兵们下达了一系列教科书式的指令,而且作战条件令他们无可挑剔。而德国人则在做最后的准备,由于德国军舰上的105毫米高平两用炮和其他小口径防空武器没有任何装甲保护,在战斗中横飞的弹片将对暴露在甲板上的弹药以及操作这些武器的水兵造成严重威胁,考虑到这些武器对英国战列舰并没有什么威胁,因此舰长林德曼命令操作这些武器的水兵都撤下战位,躲进了有轻装甲保护的舱室里,作为其他部门的后备人员随时待命。最后,8门380毫米主炮与12门150毫米副炮做好了战斗准备,对于英国人的数量则没有什么人太介意:在这种必败的战斗中敌人的数量究竟有多少并没什么区别,反正顶多也只能被击沉1次。相比于上一艘被贯之以“不沉战舰”头衔的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俾斯麦号并没有碧玉锚地之外的浅海沙床可以垫底,在她的身下只有一个深达数千米的深渊——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一艘水面战舰万劫不复的深度,一旦沉下去可就再也没有打捞修复的机会了。8点43分,罗德尼号的防空军官在大约25,000码的距离上望见俾斯麦号的身影出现在晨曦之中,汉密尔顿舰长只对舰员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前进,祝好运”。与此同时,在俾斯麦号上,警报声响彻全舰:左前方2艘英国战列舰!尽管这一天的风浪较大,但是战场上的能见度却出乎意料的好,俾斯麦号的枪炮官施耐德(Adalbert Schneider)和冯.穆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等人都很快就认出了2艘英国战列舰是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尽管这几乎是一场无悬念的战斗,但是紧张的气氛还是在双方水兵中迅速的蔓延,双方都忐忑的等待着炮声响起。注1:曾经广泛流传的说法称该舰由于舵机卡死而无法转向,因此不得不向西北方向航行说法,事实上是不正确的。对于多轴推进的军舰来说,通过调节左右两侧螺旋桨的转速也可以进行转向。俾舰的螺旋浆虽有受损,航行能力剧降,但是勉强仍可使用,并非完全不能转向。灭亡陨落“俾斯麦号”战列舰沉睡 日,俾斯麦号再遭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剑鱼”式鱼雷轰炸机空袭,被3枚鱼雷击中,其中1枚击中舰尾,沉重的结构受到损坏后向下压迫到舵机,导致俾斯麦号的舵角卡死在15度。这使俾斯麦号已无法回避英国舰队的攻击(在海流和风的影响下,俾斯麦只能向北北西方向前进,而这是英军的包围网中央),速度再度降低,而且很难控制航向。日晨,英军的主力追击舰队赶到,包括英王乔治五世号与罗德尼号战列舰及诺福克号和多特塞郡号用炮弹、鱼雷轮番对操纵失灵的“俾斯麦”号进行轮番攻击。于八点左右俾斯麦号进入战列舰主炮射程,两舰迅速接近,并用其16英寸及14英寸主炮轰击俾斯麦号。俾斯麦,前后火控站先后被击破,甚至在前20分钟内舰艏的两门主炮就先后报废。事实上,从战斗开始,到战斗结束,俾斯麦号一直只攻击罗德尼号,但是15英寸炮无法贯穿“BIG SEVEN”中以惊世骇俗防护能力着称的纳尔逊级战列舰罗德尼号。俾斯麦号被最少数十枚,甚至上百枚大口径穿甲弹以及数百枚小口径炮弹击中,加上至少1枚鱼雷。最后的一枚16英寸炮弹是在极近的距离发射的(大约3,000码)。但直到10时25分俾斯麦号仍然没有沉没,甚至引擎尚在运转。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德国人开始准备自行炸沉军舰以避免被俘获。英国多塞特郡号重巡洋舰随后在近距离发射了3枚鱼雷,全部命中。10时36分,俾斯麦号终于沉没于布雷斯特以西400海里水域。“永不沉没的战舰”沉没了,大西洋海成为它的水下坟墓 。前后,皇家海军派遣了大量军舰前往拦截俾斯麦号,包括多达8艘战列舰及战列巡洋舰,和2艘航空母舰,即皇家海军约半数的力量,才最终将俾斯麦号击沉。英军指挥官托维上将在战斗后说:“就像一战时的德意志帝国海军一样,俾斯麦号进行了一次最勇敢的战斗,抵抗着数倍于己的敌人,以至于在她沉没时她的旗帜还在飞扬。”此役之后丘吉尔首相也对俾斯麦号做出了极高的评价称其为“人类造舰史上的杰作”。
基本数据/俾斯麦号战列舰
标准排水量:俾斯麦号41700吨/提尔皮茨号42900吨;满载排水量:设计49400吨/最大52600吨。尺度:长248米/宽36米/型深15米/设计满载吃水10.2米/实际最大吃水10.7米。动力:12台高压锅炉,3台蒸汽轮机,设计最大功率138000马力,实际稳定最大功率260000马力,实际极速最大功率280000马力。航速:34节;载油7400吨,续航力:8500海里/19节,9500海里/16节。武备:4座双联装380毫米/52倍径(按英国标准是48倍口径)SKC34主炮;6座双联装150毫米/55倍径副炮;8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2座四联装、12座单管20毫米高炮(提尔皮茨号为18座四联装、6座单管20毫米高炮)。装甲:主侧舷装甲320毫米;双层装甲甲板,上装甲甲板50-80毫米,主装甲甲板80-120毫米(布置在第三甲板位置,与主舷侧装甲一同重叠在弹道上);主炮炮塔130-360毫米,炮座340毫米;指挥塔350毫米;防雷装甲45毫米。防雷系统设计要求抵御250公斤TNT炸药,实际可抵御300公斤德国hexanite烈性炸药。装甲总重17450吨(不含炮塔旋转部分),舰体结构总重11691吨。建造材料:舰体结构,St52造船钢;立面装甲,KCn/A表面渗碳硬化钢;水平装甲,Wsh高强度匀质钢;防雷装甲,Ww高弹性匀质钢。舰载飞机:6架阿拉多-196型水上飞机(用于侦察、校射与联络)舰员:1927人。全体舰员编入12 个分队,每个分队180-220人。
失败原因/俾斯麦号战列舰
俾斯麦号战列舰英军根据破译的德军密码,对“莱茵演习”中预先出海的补给舰和油船展开围捕,至6月23日,2艘补给舰和5艘油船五沉两俘,无一幸免,至此宣告了“莱茵演习”计划彻底破产,也宣告了德军使用大型水面舰只破坏大西洋航线的结束,自此后,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再无大的作为。在围歼“俾斯麦”号的作战中,电子战已初露端倪,卢金斯5月25日发出的长篇电报,无疑是最大失误,如果英军不是依靠此次电报定位,测出德舰基本方位,要想凭军舰、飞机的搜索,在不知道目标范围的情况下,绝对是大海捞针一般的困难!对“俾斯麦”号造成致命打击的“箭鱼”式飞机鱼雷攻击,也是在军舰无线电引导下才取得成功的,而“俾斯麦”号巧妙摆脱英军巡洋舰跟踪的,更是电子战中的神来之笔!由此可见,制电磁权在六十年前战争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不用说今天的现代化战争了。而飞机在此次作战中所表现出的作用,更是充分说明制空权对与制海权的巨大影响。英军22日首先发现德舰离开卑尔根的是飞机,26日在搜索毫无收效的情况下发现德舰踪迹的又是飞机,而给予德舰致命损伤的,最终导致其沉没的还是飞机!可以说,在整个海上围歼战中,每到关键时刻,总是飞机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反观德军,因为没有远洋航空力量,威风八面的“俾斯麦”号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成为英军的刀俎。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燃料问题,即使德军出现上述漏着,如果“俾斯麦”号燃料充足,绝对可以凭借其高速航行,在英军主力舰队到来之前,进入岸基飞机保护圈。仔细算一算,“俾斯麦”号燃油装载量为8000吨,可以供军舰以最高航速航行八天,由于疏忽没有在挪威卑尔根停泊时补充燃料,出丹麦海峡时又没有按计划进行海上加油,此时已消耗了2000吨,加上后来被“威尔士亲王”号击中舰首燃料舱,又白白损失了1000吨燃料。再经过三天两夜的高速航行,燃料所剩无几。在最后阶段“俾斯麦”号一直不敢开到28节以上的高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足够燃料。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2次
参与编辑人数:10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46:32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永不沉没”的海上堡垒-俾斯麦号战列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闻名于世的俾斯麦号为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首舰,也是历史上第四艘以十九世纪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命名的德国军舰,于1936年动工,1940年8月服役,满载排水量达50,000多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其排名至1941年才被排水量超过70,000吨的日本战列舰大和号超越。俾斯麦号是当时纳粹德国海军的象征,舰船武器精良、防护完善,外号“永不沉没的海上堡垒”(Unsinkable Bismarck),但它在执行其第一次战斗任务后就被击沉。日早上,俾斯麦号与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秘密离开波兰格丁尼亚的港口,展开“莱茵演习”行动,准备突破英国皇家海军的海上封锁,进入大西洋以拦截并摧毁来往英国和北美洲的运输船队,切断英国的海上补给线。但随后两舰行踪在挪威卑尔根附近海岸先后被瑞典巡洋舰和英国侦察机发现,为了阻截德舰进入大西洋,英军调集了多艘军舰前往围歼。5月24日清晨,德舰在丹麦海峡与英军爆发了丹麦海峡海战,在短暂的激烈交火中,俾斯麦号在开战不到十分钟后就击沉了被誉为英国皇家海军骄傲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胡德号的沉没在英国国内引起极大的震动,时任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随后点名下达了“击沉俾斯麦号”的命令,以提高英军的士气。丹麦海峡海战之后,俾斯麦号由于在战斗中被也击中了燃油舱,因此先与欧根亲王号分手,准备返回法国圣纳泽尔,但在途中被尾随追击的英国舰队依靠无线电信号和PBY水上飞机发现行踪。5月26日,由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起飞的剑鱼式鱼雷轰炸机所发射的鱼雷击中了俾斯麦号,导致俾斯麦号的尾舵被卡住,无法控制正常航行方向。5月27日早上,俾斯麦号终于被英军舰队包围,在连续受到近两小时的猛烈攻击之后,俾斯麦号最终沉没在大西洋。本文内容于
19:47:47 被国军P-40战机编辑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俾斯麦号战列舰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