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与财务总监的区别,CFO和总会计师之间的区别

&&&&我国企业高级财务管理职位中,CFO(首席财务官)、总会计师与财务总监这三种制度并存,经常有人混同对待,但实际上这三者不等同,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CFO(首席财务官)负责财务、会计、投资、融资、投资关系和法律等事务。公司的财务部门、会计部门、信息服务部门都归CFO管理。CFO的重要职责就是通过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长期发展,因此,CFO应该是企业战略的管理者,代表出资方实施企业外部资本控制,并向股东和董事会负责。 2、财务总监是指由企业的所有者或全体所有者代表决定的,体现所有者意志的,全面负责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在这个意义上,财务总监实质上是所有者委托的监督代表。在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国有控股公司执行财政部、监察部的《关于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后,财务总监也作为派出机构向下属(下级)单位委派的履行管理、监督职能的会计人员的专门术语使用。我认为,从习惯和字面上解释,财务总监的职能应更多地理解为监督、监察。这与国际通行的首席财务官的职能有很大的区别。3、总会计师是总经理的理财助手、经营参谋,他由总经理提名,通过一定程序任命,与经营者利益完全一致。总会计师代表企业管理当局,是经理级财务管理人员,由总经理任命,对总经理负责。总会计师的职能是负责企业的日常管理,负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总会计师侧重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西方国家,“总会计师”更多地被称为“主计长”、“会计长”、会计经理或会计负责人,这一职位的主要工作是主管企业会计工作,向财务总监汇报工作。经过以上讲解,不知大家对于CFO、财务总监、总会计师之间的异同是否有更深的了解?高顿财务培训7、8月会在上海、北京等地开设财务总监课程、首席财务官课程。无论你是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亦或是财务总监、总会计师,都可以去听一下。推荐到官网或下载具体课程介绍。&高顿财务培训,为企业提供系统财务培训解决方案(3大类,29系列,200余门课程)所有课程均可定制为个性化内训课程。【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咨询热线】021-
财务管理培训课程咨询热线400-
财务管理培训的最新日记
······
······
你论文写完了吗? · 457条内容
就是那么简单几句我办不到 · 2288条内容
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 · 354条内容
纪念汪老逝世二十周年 · 157条内容
以赤子之心澄澈映照世界 · 120条内容
你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 886条内容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CFO(ChiefFnancial Officer)是现代公司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顶尖管理职位之一,是掌握着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现金资源的灵魂人物。学优网下面为你整理了关于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与CFO的区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三种制度历史渊源及定位分析1.总会计师制度。总会计师是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建立的,是我国企业财务主管职位的一种安排,定位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是一个既对国家负责,又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负责的职位。职责包括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同时要遵守法律法规,保护国家财产,是单位财务会计的主要负责人、企业内部管理层成员,主要承担内部受托责任。所以,我国的总会计师制度,更偏向于行政体系中的一种职位,而没有着重于强调财务上的绝对地位和财务上的重要性,是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法人治理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法人治理观念尚不够的一个产物。特点是强调管理,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2.财务总监制度。财务总监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上市公司和上海、深圳的一些国有企业以及部分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但其功能、定位和作用各不相同,有的相当于“总会计师”,有的相当于“CFO”,也有的相当于“财务部门负责人”,更有的介于“财务部门负责人”与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财务总监是基于工业化时代,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背景下,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凭借对国有企业的绝对控股或控制地位,向国有企业直接派出财务总监的一种管理制度。由出资者向国有企业直接派出代表对经营者的行为实施有效监督与约束的一种管理体制,为了使企业经营符合所有者意志,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合理运用和增值保值,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运营和监督效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在我国,财务总监委派制是国有资产财务监控的一种方式,是国有资产监督体系的一个环节,是完全站在国有资产的角度,强调外部监督责任。特点是强调监督,参与经营管理是强化监督的重要途径。3.CFO(首席财务官)制度。从世界范围来看,CFO制度产生于20世界70年代的美国,是当时企业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在信息化、全球化和金融化为主要特征的客观环境下,首席官制度和董事会结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制度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信息化的首席官制度不同于工业时代的总经理负责制和董事会制,首席官制则更多地强调精英和专家董事,强调民主与集中决策的恰当结合其显著特征是决策与执行的高度协同,管理与监督的高度分离。CFO制度是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多层次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下,由企业所有者在企业内部建立的财务监督和管理机制,是为了保障所有者利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CFO既是董事会成员,又是企业管理层成员,在企业内部决策监督作用方面有其独立性,集决策、执行与监督于一身(平等的决策权、统一的执行权、独立的监督权),承受外部责任和内部责任的“双重受托”,法律责任与经营责任的“双重制衡”,监督责任与管理责任的“双重制约”。三种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CFO职责与权限比总会计师及财务总监要广。在公司职责范围上,CFO的重要职责就是通过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长期发展,因此公司许多与财务会计活动有关的事项、部门,均由CFO直接管理,或者由其决策。而《总会计师条例》规定,总会计师作为单位财务会计的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和经济核算,参与本单位的重大经营决策活动等。但对比而言,国内的总会计师的管理范围相对小一些,对高层决策则只扮演参与角色,仅起协助作用。而财务总监实质上是所有者委托的监督代表,作为派出机构向下属单位委派的履行管理、监督职能的会计人员。从习惯和字面上解释,财务总监的职能应更多地理解为监督、监察。2.CFO受重视的程度高于总会计师及财务总监由于CFO职责与权限比总会计师及财务总监要广,CFO这个职位受重视的程度必然会高于总会计师及财务总监,这就要求CFO必须跳出日常的基础会计和财务工作,站在整个企业的立场来观察和思考问题。目前我国总会计师制度和财务总监制度存在着一些弊端,相当一部分企业要么没有按照《会计法》设置总会计师职位,要么即使设置了,也不让总会计师进入高管层面,而且绝大多数企业的总会计师和财务总监在经理班子中排在末位。另外,也有一些设置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职位的企业,不是把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设在董事决策层,而是设在经理执行层,只对总经理负责,不对董事会负责。3.三种制度的核心职责一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无论是总会计师,财务总监,或首席财务官,三者都是企业涉财的第一把手,其共同的核心职责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都要求掌握企业的财务管理,掌握企业的财务报告和负有信息披露的责任,都要求遵守法律,并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利益。最近更新: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CFO:
48小时热门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与CFO的制度比较与演进
2011年第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16篇
  摘要: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与CFO是我国企业财务负责人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有着不同的制度基础。总会计师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财务总监是在特殊出资者状况下为抑制“两权”分离产生的代理问题而采取的一种人事安排;CFO制度是市场经济较为成熟及企业治理结构较为完善的条件下的财务负责人制度。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需要来说,CFO制度将是主流的发展趋势。 中国论文网 /3/view-1423978.htm  关键词:总会计师;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官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6-03      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与CFO(首席财务官)是我国企业财务负责人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有着不同的制度基础,有着不同制度设计上的需要与考虑。它们的并存在某种意义与角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制度变革或过渡转型的过程。本文拟对这三种形式进行比较,以期能为我国企业财务负责人制度的改革提供某些启示。      一、我国企业财务负责人制度的比较与分析      (一)总会计师制度   该制度在我国1961年的《工业十七条》中提出,1985年以《会计法》的形式予以明确,1990年的《总会计师条例》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1999年修改后的《会计法》作了一定调整,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   从总会计师的职能看,主要是组织本单位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因而类似于西方企业中的“主计长”。但从地位看,“主计长”大致是部门经理级别的中层管理者,而总会计师则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属于管理高层的协助性副职。这种地位的变迁反映了什么呢?另外,总会计师仅在前苏联、中国这样实行过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存在过或残存,那么它与该体制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都有生产及其管理的过程,都有经济品投入与产出的过程,都需要对其投入产出关系及其效率进行衡量的信息以及提供这类信息的会计职能。社会分工的发展使这些过程更加复杂,使这种需要更加迫切,这就需要相关的专家来领导或负责该职能的履行,“主计长”与总会计师就是擅长用货币这种工具来计量或监督的专家,“货币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错综复杂中给出统一的计量标准”。但是,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这种作用的发挥机制与效果并不相同。   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货币以市场价格的形式发挥作用,各种经济品的市场价格是由各个市场参与者通过平等、自愿、自由的博弈而形成的,是他们就经济品的“稀少性价值”进行各自分散的判断或评价的差异在信息交换过程中逐步调整的结果,因而是个社会性(集体性)的分散决策的过程。关于各种经济品的供应、需求、成本、“剩余”等方面的信息是广泛地分散于各个企业与消费者中的,是一种扁平的分布结构,这些信息其实是实时变化的,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是隐含的,因而只有扁平的分散决策结构才能保证这些信息的充分流动、显示、更新与利用。这正如哈耶克指出的,“对瞬息万变的外部条件的适应能力是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真正原动力。它需要满足两个先决条件:(1)决定权必须始终掌握在个人手中,他们比所有的计划机关都能更准确、更迅速地对自己领域内的变化做出反应。……。(2)竞争市场上的自由的价格的形成。……价格体系如‘用来记录变化的机器’,有这一条件,现代的劳动分工以及生产资料的协调应用才能成为可能”。在这些条件下,市场价格能比较公允、客观、准确、动态地衡量各经济品的“稀少性价值”及其变化。   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实际上是以计划价格的形式来发挥作用,即由计划者通过行政机制来确定价格。这是通过多层级的金字塔结构来进行集中的决策,信息的利用结构与其极其扁平的分布结构极不匹配,信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传递都会产生严重的衰减、扭曲或失真,因而会导致决策的严重失误和执行的走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成为计划经济体制或行政体制中的常态,根本症结在于它企图以一种工程性的过程来集中地处理浩瀚如海的信息,在于计划者自负地高估了自己有限的理性。因此,以计划价格来衡量各种经济品的价值往往是出于计划者的一种“臆想”,具有相当的盲目性,而且这种衡量又是刚性的,不能适应其特殊性状态的变化,往往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态。   正因为如此,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对其生产过程、投入产出过程的计量与监督更为困难和复杂,因而计划者寄希望于相当精明的会计技术专家来解决这个超级计量难题:即在缺乏市场价格及其中所包含的大量信息的情况下去衡量这些过程的效率、效益。激励措施是行政体系中常用的方法,即提高这类专家的行政级别或地位,尽管在事实上这些专家也不可能完成这个只能在市场中才能完成的任务。      (二)财务总监制度   该制度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是在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或出资者职能与其经营权相分离的背景下,为抑制“内部人控制”等代理问题及其引致的代理成本而设计与采用的制度安排。我国实行这种财务负责人制度也是基于类似的背景与考虑。   财务总监首要与主要的职责在于“监督”,即受所有者或出资者之托从财务活动或过程的意义上对经理层进行监督,以有助于实现委托人的保值增值目的。这里我们想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财务总监制度是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而不是较其更早形成与更广泛存在的私有企业或基于私有产权的公司制企业呢?   对于私有企业,所有者(业主或合伙人)对企业财物(资产)的运作过程进行绝对的、直接性的控制,其“财”(价值)与“物”(实物)是结合在一起进行控制的,当然不需要设置什么单独的财务总监了,老板自己就兼了。对于基于私有产权的公司,其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扩大资本、分散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多个所有者(股东)的存在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成为其基本特征,股东们是以股东会这种组织化形式掌握包括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在内的最高权力,并委托董事会与监事会而不是一个单一的财务总监来节制、评价与监督经理层。至于国有企业,其出资者职能由政府或其代理机构履行,是以外在于企业的行政体制来实施监督的,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不计效率地从实物层面来实施事无巨细的管理(包括监督),也不需要财务总监(总会计师部分地履行了其职能)。但在市场经济中,这种监督由于效率太低而不可能实行,只能实行“两权”分离,相应地对国有资产的实物监督也转为了对国有资本的价值监督(保值增值),因而选派财务总监来负责该任务成为其中的制度安排之一。      (三)CFO(首席财务官)制度   国内不少文献将西方国家的CFO与财务总监混同,其实二者在性质、职能、身份等方面都有着根本的区别。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是企业负责财务运作及其管理的主要的、专业的高管团队成员,虽
然是由出资者或其代表(如董事会)聘任,但一旦聘任后就是作为总经理班子的成员来展开工作的,即是相对独立于出资者的,而不是像财务总监那样仍受出资者的直接控制,如在人事、薪酬、定期或不定期的工作汇报等方面。在职能上,CFO首要与主要的职能在于提升企业财务活动的效率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即在于经营而非监督,在于创造“剩余”而非抑制代理成本。可见,CFO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地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专业性优势,而不是抑制“两权”分离所带来的劣势。   那么,我们要问:“两权”分离带来的问题不需要CFO制度来解决了吗?事实上实行该制度的基本背景就是:(1)企业或公司实行了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比如经理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利润分享计划、股票期权计划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营者的所有者化”,使“两权”分离实现了部分的融合,既通过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匹配实现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又通过利益机制弥补了人力资本难以抵押的缺陷而形成的约束。从制度经济学来理解,这实际上是以代理成本中激励成本的增加替代其监督成本及目标偏差引致的效率损失,并力图产生“制度剩余”。(2)市场(包括资本市场与经理市场)较为成熟,市场机制对经理层的行为监督与绩效评价在相当程度上以显现化、持续化的方式进行。(3)企业或公司形成并运行有效的治理结构,在企业权力包括财权的配置上实现了基本的制衡。也可以说,“两权”分离引致的问题已在相当程度上从更为根本或基础的市场制度、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等方面得到较好的解决,从而有可能让属于更具操作意义的管理制度组成部分的CFO制度主要着力于财务方面专业优势的发挥。      (四)三种财务负责人制度的比较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总会计师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不能从市场中得到关于投入与产出的各种经济品的“稀少性价值”的价格信息的情况下,计划者出于强化企业会计核算功能的需要而设计的一种行政措施。其职能以会计核算为主,以服务于国有资产的各级代理人为主要目的的会计监督为辅。这种财务负责人制度反映的是把会计当成一种核算技术或工具的理念,是把总会计师视为该技术或工具的工程专家的理念,也是“31程经济学”在会计领域中的体现。   财务总监制度得以形成的基本背景包括:(1)国有资产的“两权”分离引致了各种代理问题需要抑制;(2)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国有资产从具体的实物层面的过程管理转向注重其中重要环节的价值管理;(3)政府作为惟一或绝对控制的出资者,使企业规范的治理结构难以形成或形同虚设。该制度的出发点在于政府这个特殊的出资者为抑制代理问题而委派专门代表――财务总监对国有资产的运作进行价值层面上的监督,也即财务监督,以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其基本职能在于财务监督而不是提升理财效益。严格来说,它在财务创新上的意义并不大,实际上是种以“人”(财务总监)治“人”(其他经理层或代理人)的人事安排,因而反映的是“人治”的理念,是一种对其代理人半信半疑并施予宫廷权术的理念,   CFO制度的基本背景是市场制度或环境的基本成熟与企业或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完善和有效。其目的是充分发挥CFO的专业才能与优势,通过企业财务运作效率的提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剩余”。因而,CFO的基本职能是在与资本市场的沟通中高效地配置企业的财务资源,而非会计核算。CFO既不像总会计师那样成为CEO的副手、对其负责,也不像财务总监那样去监督、约束甚至掣肘CEO,而是作为其战略合作伙伴,有如篮球团队中后卫与前锋的关系。这反映出通过完善市场与企业制度的根本层面(股权结构、治理结构、激励约束制度等)来解决代理问题,并激励与约束包括CFO在内的经理层的理念。      二、三种财务负责人制度的实施与演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深入发展,使总会计师的性质、适用范围和基本职能都发生了相当的变化。总会计师不再只是与市场隔离的、负责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工程技术性专家,而是要负责与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沟通并配置企业财务资源的市场活动家。其适用范围也随国有经济的调整而调整。2003年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中明确在“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有参股公司”中采用该制度。其基本职能也不只是局限于负责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而是扩充到财务运作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是逐渐向西方发达国家的CFO职能靠拢。正因为如此,2002年11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将其英文名称中的“General Accountants”改为“Chief Finan-cial Officer(CFO)”,是以先实至而后名归的方式显示了这种发展方向或趋势。   在我国财务总监制度率先在深圳市试用,后在各个地方政府或企业集团的国有资产管理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仍未形成统一、明确的制度规范。正如以上分析,它与其说是种制度创新,还不如说是种人事安排上的调整。该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财务总监由惟一或绝对控制的出资者委派,在人事关系上隶属于他,在职能履行上听命于他,因此这并不是一种规范的企业治理的制度安排。严格来说,它只能在仅存在惟一的出资者的企业中才能适用,比如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或私有资本独占的企业(包括家庭资本联合完全控制的公司),因为只要出资者是多元化的,即便另外的股东所占股份微不足道,按《公司法》的规定,财务总监也不能由绝对控制的股东直接指定或委派,而应通过股东大会批准或由股东大会产生的董事会聘任,尽管按这种治理程序得到的实质结果会大同小异,但程序上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还是要履行的;财务总监应对全体股东而不是仅对其中之一负责;财务总监应隶属于监事会而非像大股东的特派员那样独自地展开工作。   CFO制度在我国目前仅在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实施,据《首席财务官》杂志“2005年度中国CFO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70.76%的中国财务负责人的主要职能仍是会计核算、监督与日常的、中低端的、常规性的财务管理,即“主计长”与“财务经理”职能的简单叠加而已。可见,在我国CFO还不是一种成熟或占主流的财务负责人制度,实际上它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在我国还不够成熟。   总之,总会计师制度在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的残存,财务总监制度是仅适应于特殊出资者状况的一种权宜的人事安排措施,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需要来说,CFO制度将是主流的发展方向或趋势。我们应在市场制度、股权结构、企业或公司治理结构、激励与约束制度等方面积极地创造条件,才能使之成为主流的财务负责人制度。在此之前,财务副总(并不等同于CFO)将是CFO的替代性前身。      参考文献:      [1]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格尔哈特?帕普克,知识,自由与秩序――哈耶克思想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务总监 cfo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