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高老头的主人公》描绘了“地狱中的众生相”?

   内容摘要:文章结合法国波旁王朝复辟的时代背景和巴尔扎克作品的总体特点分析了《高老头》的主题,并提出了相关审读要求。"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高老头》的主题及其审读要求
2015年9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内容摘要:文章结合法国波旁王朝复辟的时代背景和巴尔扎克作品的总体特点分析了《高老头》的主题,并提出了相关审读要求。 中国论文网 /9/view-6965316.htm   关键词:《高老头》 主题 审读要求    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高老头》,为读者营造伏盖公寓、子爵府邸、高老头墓地……,诸多场景。启发读者在生活中,甚至是在自己身上寻找高老头、拉斯蒂涅、伏托冷……,诸多形象。这些场景和形象,很像现实,因为作品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又很不像现实,因为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前后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那么,作品为什么会长期以来倍受关注?作品与巴尔扎克本人的经历、创作特点有怎样的联系?它的主题是什么?应该怎样审读这个主题?阅读《高老头》要求读者具备怎样的文学素养?这些问题,引人深思。    一.巴尔扎克的经历与创作特点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当今文艺批评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巴尔扎克堪称是最伟大的小说家。和有些大手笔注重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同,巴尔扎克在作品中创造了整整一个世界。他笔下的世界,既是当时的,也是所有时代的。[1]    青年时期的巴尔扎克,饱受贫穷之苦。因此,他深刻理解法国底层社会生活,这也形成了他观察上流社会的独特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他隐隐地怀有进入上流社会的渴望。这些经历和情感,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巴尔扎克作品的独到之处在于,他的小说不是“各唱各的调”,而是相互关联,浑然一体,共同展现一个社会的历史,使他的文学世界壁立千仞。他自己曾说:“自成一家,远远不够,要自成一统。”而《高老头》就是这“一统”的起点。完成《高老头》后,巴尔扎克把此前此后的作品通过改动次要人物的名字,纳入这个系统,这样就树立起世界文学史的一座丰碑――《人间喜剧》。也正因为如此,解读《高老头》,既不能脱离巴尔扎克作品的整体,也不能无视他所处的时代。    二.对《高老头》主题的两种理解与笔者的分析    对《高老头》主题的解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作品突出强调了尊老问题。另一种认为小说揭示了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问题。    1.尊老问题    尊老问题是从作品的字面上就能读到的。高老头作为一个面条商人,在大革命期间苦心经营,成为商界巨头。他赚钱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而是为他的两个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使她们能够嫁到有钱人家,过上流社会的生活。大革命失败后,女儿女婿为自己的仕途和体面考虑,嫌弃高老头。为了他们,高老头歇业了。尽管如此,高老头还是倾其所有,维护女儿的面子。他卖了铺子,住进条件简陋的伏盖公寓。后来女儿逐渐把高老头榨干,高老头被逼出了脑溢血,在孤独中死去。    小说中的高老头被描写成了“父爱的基督”,甚至可以说爱女儿是这个人物唯一的特点。在女儿不愿意见他时,他会想象出各种原因宽容女儿,聊以自慰。他会在女儿经常走的路上远远地观望。能欣赏一下女儿的美丽,看一下女儿的快乐,哪怕只是远远的一瞬间,他也会满足好久。所以这种父爱既是真挚的,又是畸形的。而在高老头死后,女儿们甚至连安葬事宜都不闻不问。    高老头对女儿的态度与女儿对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尊老问题在作品中的确是非常鲜明地提出来了。所以,很多读者认为,尊老问题就是作品的主题。    2.揭示法国大革命前后的社会问题    但是在深入阅读作品以后,就会产生不少疑问,回答这些疑问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解读《高老头》的主题。    高老头对女儿的情感是父爱。可是女儿对他呢?为什么女儿丝毫不把他当回事,但是有时又去找他,去亲近他?联系高老头和女儿的纽带究竟是什么?如果把女儿每次找高老头的故事串起来,就不难发现,她们总是在与丈夫发生矛盾、丈夫仕途受挫、自己的体面难以维持等情况下亲近她们的父亲的。而在小说的结尾,当高老头一贫如洗、一病不起时,女儿们坚决地抛弃了他。所以,尽管高老头对女儿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女儿把他当做父亲的唯一原因却是――金钱。可为什么两个女儿都不约而同地如此对待高老头呢?其中固然有女儿们自身的性格原因,但更具根本性的原因恐怕不在于此。在波旁王朝掀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复辟以后,暂遇挫折的新兴资产阶级试图以金钱为武器击败贵族阶级。与此同时,封建贵族也拼命敛财,垂死挣扎。所以,高老头实际上是拜金主义的牺牲品,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拉斯蒂涅是作品中又一主要人物,其地位甚至比高老头更重要。如果只写尊老问题,巴尔扎克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写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还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而这些人物对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又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拉斯蒂涅作为外省破落贵族子弟,在巴黎是穷困大学生。巴黎的花花世界刺激了他向上爬的欲望。他的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告诉他运用“心狠”、“女人”、“作假”三大法宝往上爬。同时伏托冷对社会的叛逆又教会了拉斯蒂涅另一套处世哲学。初涉巴黎的拉斯蒂涅经历了各种事件,在埋葬了高老头以后,也“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后来,这个奋斗者成为了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巴尔扎克肯定他作为“可怜的大学生”的个人奋斗,但对其最终走上伪君子、野心家的道路充满了厌恶,认为“利己主义完全武装了这个年轻的贵族”。[1]其实,不仅拉斯蒂涅“利己”,公爵、子爵夫人们与男士交往的随意态度、伏盖公寓的众生相……等等,都深刻揭示了波旁王朝复辟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可见,爱金钱不仅仅体现在高老头的两个女儿身上,更体现在一大批人物身上,它植根于那个时代、那个社会。    为什么巴尔扎克把《高老头》放在他的《人间喜剧》之首?小说和他的其他作品有什么联系?在巴尔扎克决定把作品整理成记录法国社会的史书般的巨著后,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高老头》。在他的《朱安党人》、《欧也妮.葛朗台》等作品中,伏托冷、拉斯蒂涅不断出现,穿针引线,这两个人物,既体现了巴尔扎克性格的诸多方面,也使这些作品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巴尔扎克的创作体系。    可见,仅仅把“尊老”作为《高老头》的主题,的确是极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忽略了作家的良苦用心。笔者认为,对作品主题比较恰当的叙述是:真实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资产阶级暴发户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2]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着重描写了被金钱扭曲的畸形的家庭关系;刻画了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心理历程和个人奋斗经历。    三.审读要求    什么年龄段的读者比较适合读《高老头》呢?在提倡“海量阅读”的今天,不少小学生开始阅读这部作品。笔者认为,小学生阅读《高老头》尚嫌太早。他们不论是语言水平还是生活阅历都达不到阅读要求。他们读这部书,只能是浅尝辄止,只能肤浅地把作品主题理解为“尊老”。这样的阅读活动对他们无益。    高中生和大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积累。在具备相关历史知识和情感积淀的前提下,可以初步尝试阅读《高老头》。当然,成年人不仅具备相关历史背景知识,还有更加丰富的的生活阅历,也就更适于阅读。这样的阅读更适于被称为“审读”。    此外,对于巴尔扎克的作品,要系统地读,既要理解巴尔扎克所处的时代,又要掌握其作品的系统性,避免断章取义。    四.结论    《高老头》主题的复杂性对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出了较高要求。读者要想比较透彻地领悟该作品的主题,需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较深厚的文学积累、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生活阅历。    参考文献    [1][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2][法]巴尔扎克(著),李翠莲(译).高老头.北京:朝华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查看: 241|回复: 5
《六角丛书·中外名著榜中榜:高老头》(巴尔扎克 (Balzac.H.),林一鸣)
定价:7.00
打折价:6.00
作者:, 著
作家:巴尔扎克 (Balzac.H.),林一鸣 著
图书分类:&&
关键词:六角丛书·中外名著榜中榜:高老头,巴尔扎克 (Balzac.H.),林一鸣,光明日报出版社,0,世界名著,在线购买,折扣,打折,
所属丛书: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印刷时间:
纸  张:
印  次:
正文语种:中文
附  件:
套装数量:0
读者对象:
《高老头》是中国读者最熟悉、最喜爱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这座巍峨的文学里程碑中,《高老头》是最出色的小说之一。作品的主题不是单纯的父爱,而是父爱与虚荣心造成的悲剧。这种虚荣心在当时法国社会中,比单纯的父爱更具时代色彩和典型意义。  教育部在最新颁布的《普通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定《高老头》为中学生文学名著必读书目。
《高老头》是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序幕。《人间喜剧》中的许多重要人物,都在《高老头》中初次登场。《高老头》以1819年底和1820年初的巴黎为社会背景,通过面条商高老头和他的两个女儿的故事以及青年大学生拉斯蒂涅的“奋斗史”,描述了巴黎社会光怪陆离的众生相。
巴尔扎克(年),法国小说家。1 828年,巴尔扎克写了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后来编入《人间喜剧》,改名《舒昂党的人们》)。这是巴尔扎克所写的第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第一次用巴尔扎克真姓名发表。此书问世,初步奠定了作者在文学界的地位。从1829年开始,一直到1848年,是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的时期,也是他文学事业的全盛时期。巴尔扎克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共创作小说91部。  译者简介:  林一鸣,广州外国语学院毕业,现为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工作之余,从事法国文学翻译。生性平淡,不喜交游,唯好读书,更迷恋文字翻译,心甘情愿“带着镣铐跳舞”,其实也是因为喜欢读书。把自己喜爱的法文作品翻译出来,在让更多人分享阅读的愉悦时,自己也倍加快乐。译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
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编辑将《中外名著榜中榜》的书目寄给了我。看到这些书目,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那实在是一些再熟悉不过的书名,让我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中学时代。  1959年,我读完小学,考上初中。这在今日,实属平常,但在当时,还真算回事儿。家里人认为,中学生就不能再看作小孩子了。身份变了,待遇也随之改变。印象深刻的有三条:一是有了早餐费,可以到街上“自主择食”(上小学时只能在家吃早点);二是可以使用钢笔(上小学时只能使用铅笔);三就是可以读大人们读的书了(上小学时只能看童话和连环画)。这第三条待遇我还提前享受:在开学前的暑假中,我一口气读了许多“大人书”。  这是我和中外名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我的母亲在大学里当资料员,借书有“近水楼台”之便,每天下班,她都会给我带书回来,我也就一通狼吞虎咽,看完再让母亲去借。读些什么,早已记不清了,无非挑那些好玩的读,半懂不懂,囫囵吞枣。现在回忆起来,最喜欢读的外国名著,竟是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如果还有什么,那就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了。这些书,肯定读了不止一遍,否则不会如此刻骨铭心,念念不忘。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书决不是我的启蒙读物。我的启蒙读物和许多孩子一样,也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格列佛游记》等等。但为什么记忆深刻的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带有探索(探案或探险)性质的书呢?我想,这与心智的逐渐成熟有关。初中,是一个人的心智由懵懂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中外名著的作用,就像是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让我们看见外面那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时期,读到什么并不重要,读懂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是想读,是读个没完。  有了这份好奇心,就有了阅读名著的冲动;而有了这份冲动,就能培养阅读的习惯。进入高中以后,我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了。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我在高中时阅读的,当然还有契诃夫的小说和泰戈尔的诗。至于中国文学名著,则最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杂文。我很晚才读《红楼梦》(这与时代有关),但我认为:《红楼梦》是最应该推荐的不朽之作。  说这些话,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不过讲讲个人的经历和心得体会;提到的那些书,也未必人人必读,不过举例说明而已。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件“谋心”的事。归根结底,是要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心智得到开启,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它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或强求。也因此,我不主张什么“青年必读书”。在我看来,书只有“可读”,没有“必读”(做研究除外),所以只能“推荐”,不能“要求”。我作此推荐,因为在我看来,这套丛书所选,大多都值得推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日报出版社还做了一件极好的事,就是把这些书的价格定到了最低。这可真是功德无量!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虽然家境尚好,却也买不起许多书。每次逛书店,往往乘兴而去,惆怅而归。我们知道,名著,并不是读读就可以的,它应该伴随我们的一生。名著,也不该束之高阁,让人仰望,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就在我们身边。这就需要将名著的出版“平民化”,让“旧时王谢堂前燕”,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想,这大约是这套丛书的又一个意义吧!  易中天  日于厦门大学
本故事开始的年代,在沃盖公寓寄宿的房客共有七位。全楼最好的两套房间都存二楼,沃盖太太住了较小的一套,古图尔太太住了另一套。她丈夫生前是法兰西共和国军队的拨款审核员。她带了一位名叫维多利娜?泰伊菲的小姑娘同住,像母亲一样爱护她。两位女客膳宿费每年一千八百法郎。三楼的两套房间分别住了人。一位叫普瓦莱,是个老头子;另一位四十上下,戴着假发,染了颊髯,名叫沃特汉,自称从前做批发商。四楼有四个单间,租出去两间,老姑娘米索诺小姐住了一间;从前制作细面、意大利通心粉和淀粉的老板,大家叫高老头的,住了另一间。另外两间准备租给候鸟,租给那些像高老头和米索诺小姐,每月只拿得出四十五法郎来住宿吃饭的穷学生。不过沃盖太太不愿招留这些人,实在揽不到客人才收,因为他们面包吃得太多。  那一时期,一个从安古莱姆附近来巴黎攻读法律的青年,租了那两个房间中的一个。他名叫欧仁?德?拉斯蒂涅,家里人口众多,每年省吃俭用,挤出一千二百法郎供他上学。家境贫寒,促使他发愤用功,小小年纪就懂得了父母的期望,算出了做学问能给自己谋到什么利益,预先就适合社会未来的需要,给自己准备美好的前程,以便捷足先登,出人头地,从社会榨取利益。倘若没有他那些好奇的观察,以及他在巴黎各家公馆沙龙出入钻营的机灵,本故事就会缺乏真实的色彩。大概,正是由于头脑精明,渴望打探一桩制造惨事与遭受惨事的人一致讳莫如深的秘密,本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  四楼上面,有一间阁楼,用来晾晒衣服。还有两间小房子,住着做粗活的男仆克利斯朵夫和胖厨娘西尔维。  除了七个房客,沃盖太太好好歹歹总有八个法科或医科学生,以及两三个住在附近的常客单包晚饭。餐厅可以容纳二十个人,晚餐有十八人,早餐却只有七个房客,坐在一起,倒像是一家人。大家都趿着拖鞋下楼,对那些包饭客人的衣着神气,以及头天晚上的事件,来一番私下的评论,言语亲密,充满信任。这七位房客都是沃盖太太的宠儿。她根据各人膳宿费的数目,来确定照顾和尊敬的分寸,像天文学家一样,不会有一丝误差。这七个房客虽是萍水相逢,心里打的算盘却是一般无二。三楼的二位房客每月只付七十二法郎。这种便宜的价钱(只有古图尔太太例外),只在圣玛赛尔郊区、贫民产科医院和流民技艺培训所之间才有,表明这些房客都很困窘,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隐秘罢了。因此公寓内部的寒碜,在主顾们同样褴褛的衣着上再一次显露出来。男人们穿着旧得辨不出颜色的礼服、阔人住宅区扔在街角落的鞋子、磨损的衬衫和破烂的罩衣。女人们穿的袍子式样老旧,染过后又褪了颜色,缀着补好的旧花边,戴着使用过久、磨得发亮的手套,老是扎着橙黄色的领围,披着泛线的肩巾。衣服虽然破旧,几乎每个人的身体都很结实,经受了人世间狂风暴雨的吹打,几乎每个人的脸都是冷漠、刚毅的,好像磨得发毛不能再用的银币一样模糊,干瘪的嘴巴包着贪婪的牙齿。让你一见之下就感到他们已经演完或者正在上演的惨剧。这不是打着灯光,绘着布景,在舞台上扮演的惨剧,而是生活中无声无息的、连续不断的惨剧,它表面上冷冰冰的,却把人心搅得激动不安。  老小姐米索诺疲惫的眼睛上面,戴着一个绿色塔夫绸的遮光帽檐,由黄铜丝箍边,那副样子,就是怜悯之神见了,也要吓跑。瘦骨嶙峋的身体上,披着一块肩巾,穗子稀稀拉拉、零零落落,似乎盖住的是一具枯骨。当初她一定俊俏美丽,圆润丰满,怎么落成现在这样形销骨立的样子呢?是因为荒唐胡闹,还是因为伤心过度,抑或求财心切呢?是爱得太多了吗?过去是做服饰脂粉生意的,还是操皮肉生涯的?她是因为年轻时,春风得意,享尽欢乐,而在老年遭受报应,形象丑恶,使得路人唯恐避之不及?她眼睛惨白,目光冰冷,面孔萎缩,模样狰狞,声音凄厉,宛若冬天将临时灌木丛中的蝉鸣。她自称护理过一个患膀胱炎的老人。那位老先生有儿有女,但儿女们以为他没有钱,把他扔下不管。老先生留给她一千法郎的终身年金。那些儿女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跟她吵一次,要讨回这笔钱,还说三道四,往她身上大泼污水。尽管寻欢作乐摧残了她的容貌,可是脸上还有些许白皙与细腻的遗迹,令人揣想她身上残留了几分当年的美貌。  普瓦莱先生像是个木头人。他在植物园的小径上散步,像是一个灰色的影子,戴一顶皱皱巴巴的旧鸭舌帽,有气无力地抓着一根象牙球柄已经泛黄的手杖,身上穿一件褪色的礼服,空空的下摆荡来荡去,遮不住空荡荡的裤子。两脚穿着蓝袜,摇摇颤颤,像是喝醉了酒,一件白背心邋里邋遢,襟前缀着粗纱的花饰,缩做一团,火鸡式的脖子上结一条领带,与襟饰绞缠在一起。看见他这副模样,许多人寻思,这个中国皮影是否属于在意大利大街上溜达的伊阿佩托斯之子的后代。是什么工作使他这样干瘪?是什么激情使他坑坑洼洼的脸变成猪肝色?这张脸要是画出来,会让人觉得虚假。他从前干什么丑事?或许,在司法部任职,刽子手处决弑君犯,采办的种种物品,如遮面的黑布,筐篓里铺的吸血的糠,挂屠刀的细绳子等等,账单都交由他所在的办公室核销。也许,他曾在屠宰场门口当收税员,或在公共卫生处当副巡视员。总之,这家伙好像是我们社会大磨坊的一匹驴子,也像是巴黎那些傻瓜,给人当枪使,却不知使枪人是谁,还像是公众的不幸或丑事围着转的中心人物。说到底,他就是那种人,我们见了,少不了要说一句:“这种人终究也是不能少的哟。”这些脸色苍白,经受着精神或肉体痛苦的人,巴黎的上层社会是不知道的。巴黎真是一片汪洋大海。你丢下探锤,也没法测出它究竟有多深。你浏览它吧,描写它吧,不管你多么细心,不管探测这片海洋的人如何众多,如何热情,总可以找到一片未被开发的地方,一个未为人知的场所,总可以采到几束鲜花,拾到几颗珍珠,总会遇到一些怪物与前所未闻,为文学上的潜水者所遗忘的东西。沃盖公寓就是这些奇怪的场所之一。  有两张脸与多数房客和包饭的常客形成鲜明的对比。维多利娜?泰伊菲小姐肤色苍白,病怏怏的,好像患了萎黄症似的,终日郁郁不乐,局促不安,样子十分贫困寒酸,可她的脸终究不老,动作敏捷,声音清亮。这个不幸的人就像一株灌木,新近移栽在土性不合的地里,一树叶子都萎黄了。泛红的脸色,灰黄的头发,纤细的腰身,处处透出现代诗人在中世纪的小雕像上发现的那种风韵。灰中带黑的眼睛,流露出基督徒的温柔与驯良。衣服虽然朴素便宜,却勾勒出年轻的体型。她的美在于,心情高兴的时候,她是极其动人的。幸福是女人的诗意,正如衣衫是女人的外表。要是舞会的欢乐在这张苍白的脸上映出红光,要是优裕的生活使她稍稍凹陷的面颊丰满,泛起红晕,要是爱情使她忧郁的眼睛变得炯炯有神,她完全可以与最美的姑娘一较短长。她缺的是第二次创造女人的东西:衣衫与情书。她的经历可以写一本书。她父亲认为有理由不认这个亲生女儿,把她拒之于门外,只给她六百法郎一年为生,又在财产上做了手脚,以便全部传给儿子。古图尔太太是维多利娜母亲的远亲,当年母亲绝望之中,便是在这位太太家去世的。古图尔太太把维多利娜当做亲生女儿一般抚养。不幸的是,共和国军队的拨款审核员的寡妇除了亡夫的遗产和抚恤金,一无所有,时时可能扔下这个年幼无知、一文不名的姑娘,任凭社会摆布。好心的太太每星期带姑娘去望一回弥撒,每半个月做一次忏悔,不管怎样都要把她培养成一个虔诚的少女。古图尔太太这样考虑也是对的。宗教感情给这个弃女铺展了前程。姑娘热爱父亲,每年都回家,给父亲带去母亲临终时的宽恕,可是父亲年年毫不动情,闭门不纳。能够在中间调解的只有哥哥,可是四年之中他没有探望过妹妹一次,也没有给她任何援助。她祈求上帝使父亲睁开眼睛,使哥哥生出手足之情,她还毫无怨恨地为他们祈祷。古图尔太太和沃盖太太只恨词典上骂人的词太少,骂不够这种豺狼虎豹的行为。可是当她们诅咒那狼心狗肺的百万富翁时,维多利娜却总是说些好话,就像受伤的野鸽,痛苦的叫喊中仍然流露着爱。  欧仁·德·拉斯蒂涅的脸是地道的南方型:白皮肤,黑头发,蓝眼睛。举止风度,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显示他是个贵族子弟,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谨守礼俗,举止高雅。虽说他爱惜衣物,平时只穿隔年的旧衣服,可有时出门,却也能打扮得衣冠楚楚,风度翩翩。平常他只穿一件旧礼服,套一件破背心,歪歪扭扭,皱皱巴巴地结一条穷学生用的黑领带:裤子邋里邋遢,靴子也换过底。
[标签:SKUID]:
[标签:分类1]:1713
[标签:分类2]:3258
[标签:分类3]:3320
[标签:分类A]:小说
[标签:分类B]:世界名著
Powered by【上一篇】
【下一篇】
暂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老头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