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王国维信仰儒家吗的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8299所
24小时更新:2798
总量:5730060

学年高二历史学案:专题1 第3课《宋明理学》(人民版必修3)
学年高二历史学案:专题1 第3课《宋明理学》(人民版必修3)
资料类别:
所属学科:
适用地区:全国
所属版本:
资料类型:暂无
下载扣点:2点
上传时间:
下载量:1807次
文档大小:1.70M
所属资料:无
内容简介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代韩愈和李翱提出复兴儒学,其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推崇“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3)研习儒经义理的社会风气形成,理学孕育而生。
[深层点拨]佛教、道教的兴盛一方面给儒学带来危机,另一方面也给儒学的新生提供了动力和借鉴。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基础奠定
(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
2.形成:程颢、程颐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形成了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深层点拨]理学仍是儒学,是儒学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成为一种唯心主义哲学;理学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儒学与时俱进的特点,也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理论体系
(1)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的理气关系论。
(2)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修养论。
(3)“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4)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2.著作: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注解,从此《四书》成为理学的经典。
3.影响: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深层点拨]程朱理学的核心是“理”或“天理”。程朱理学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本原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1)核心思想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2)“发明本心”,即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3)“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应扫除。
2.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1)“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天理、本心、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致良知”。
(3)强调“知行合一”来防止伪善流行。
3.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理解深化]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主题一 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1.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1)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2)隋朝,儒、道、佛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4)儒家学者试图复兴儒学。
2.北宋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1)政治上:北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3)思想上: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
材料 右图为明朝丁云鹏的《三教图》。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集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的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明)丁云鹏绘《三教图》
(1)图片反映的潮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 (1)三教合一。
(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出现了融合的趋势;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列表区分儒学两次融合与发展
董仲舒新儒学 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观点
程朱理学 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主题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内涵有哪些?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2)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2.陆王心学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1)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即理也”的重要命题,主张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代的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命题,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表明心学系统理论建立。
材料一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岂不是天理?”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二 王守仁认为心之良知是为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良知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弊昧之极,良知又未尚不存也。
(1)材料一反映了朱熹的什么基本主张?朱熹提出这些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概述材料二的主要主张。
(3)从学问和修养的角度,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不同点。据所学知识,归纳这两种主张的共同点。
答案 (1)①主张:三纲五常即天理;“天理”和“人欲”是根本对立的;人们应克制自己的私欲,顺乎天理。②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致良知有不同的层次;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人。
(3)①不同点:材料一要求苦学,阅读典籍才能求得学问;材料二则要求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②共同点:理是万物的本原;注重个人修养;宣扬传统儒学思想(或重塑儒家价值理念);维护伦理纲常。
歌诀记忆二程和朱熹思想
“二程”的思想:天理是本原,伦理道德联。
格物又致知,理学代代传。
注: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朱熹的思想:三纲五常是天理,天理须存灭人欲。
格物致知明德善,朱熹思想内外传。
主题三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与影响
1.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新”在哪里?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2.宋明理学的影响是什么?
(1)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并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2)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答案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图示法整体把握宋明时期儒学发展
1.泰山名胜之一的红门宫左侧是弥勒院,右侧是元君洞,中间是孔子登临处。这反映出(  )
A.道教、佛教对儒家的巨大冲击
B.儒家正统地位的动摇
C.儒家自身的衰落
D.三教合一局面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红门宫左、右、中分别是佛教、道教、儒家的象征,反映的是三教合一的局面,因此D项符合题意。
2.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宋代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张载的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
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
解析 理学从本质上讲是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的。但同时它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反映了理学家关注国计民生的一面。
3.“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义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解析 本题通过对联的形式提供一个新情景,实际上考查朱熹理学与孔子学说之间的关系。通过“眼珠子,鼻孔子”反映出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通过朱子高于孔子反映出他们之间的发展关系。
4.“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程颐B.朱熹C.李贽D.王守仁
解析 材料强调人只要心存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是王守仁心学观点。
5.程朱理学和王守仁“心学”的共同点是(  )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解析 程朱理学和王守仁“心学”,都主张以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消除人们的私欲,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所以C项为两者的共同点。A项为程朱理学的基本主张;B、D两项是王守仁心学的主张。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知,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
材料二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 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材料一反映了儒学发展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朱熹怎样的主张?材料三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思想主张?
(3)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朱熹、王守仁的思想为什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答案 (1)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2)“三纲五常”即是天理。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3)“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以及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说教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
解析 第(1)问,要扣住“儒有焉”“释有焉”“道有焉”等关键信息。第(2)问,由材料中的“三纲”“五常”“理”“万物”“心”“良知”等信息概括其主张。第(3)问,从他们的主张目的与统治者要求的关系分析。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  )
A.儒学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
2.右图说的是宋代福建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救国治国之术
B.“天理”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说这段话的应该是(  )
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荀子
4.右图见于今江西流坑董氏祠堂,围绕此图所发表的议论正确的是(  )
①伦理道德是古代家族教育的根本 ②理学对基层社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 ③反映了理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④理学对民族思想人格的塑造曾起过积极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故④正确;再根据图中的“名家”,可推断①②正确;③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③,选B项。
5.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此人应是(  )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穷理致知”“传二程”,据此可判断应为朱熹。
6.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解析 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一物的探究,获得一物的道理、知识,明显带有科学性,故选B项。A、C、D三项均在强调伦理道德,可排除。
7.《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中,有一段话:“又问:‘人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上述内容反映的思想内核是(  )
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
C.致良知D.发明本心
解析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8.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在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
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
解析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其他三项均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右图是少林寺内的一座碑刻拓片,在一个大圆圈内,有一位双手捧“九流混元图”的人物。这个人物,整幅看上去是佛祖释迦牟尼正面像;若遮住画像一边,左边就是道教圣人老子侧像;若遮住另一边,右边则是儒教圣人孔子侧像。
材料二 右图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朱子语类》的书影。该书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1266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现在主要版本有宋咸淳二年《朱子语类》书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年)陈炜刻本、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广州书局本等。
材料三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四 “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守仁《传习录》
(1)材料一反映了社会的哪一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对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朱子语类》为什么会受到长久而广泛的重视呢?
(3)王守仁的“心学”与朱熹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其实质一样吗?
答案 (1)趋势:三教合一;影响:儒学面临危机,儒学家开始应对思变。
(2)《朱子语类》记载的是朱熹的思想,而朱熹的理学思想自南宋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且成为宋明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主要区别:求“理”的方法不同,王守仁是“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朱熹则是“格物致知”。
实质相同:王守仁的“心学”与朱熹理学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学习思考】
1.(P13)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
提示 石介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儒家学者有意将在文化渊源上原本属于中原的道家之学及道教归于与中原文化有本质区别的蛮夷文化的范畴之内,以贬低道家文化,进一步抬高儒学的地位。
2.(P14)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提示 “孔颜之乐”是指孔子和颜回以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为乐,也就是“天理”的核心“仁”。其实质是借孔子、颜回的权威,重塑传统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地位,以复兴儒学。
3.(P15)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提示 朱熹认为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提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而且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他的这些观点不能为当时的统治者接受,所以被斥为“伪学”;但是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们的自然欲求,消磨人们的反抗意识和不满情绪,用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维系专制统治,从根本上说他的思想更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后来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4.(P16)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王守仁)的这种观点?
提示 他肯定了文化对于人心影响深远的事实,肯定了精神力量的作用。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夸大了这种作用,但是他的忧虑又是有道理的。实际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否定和轻视文化的作用。
【自我测评】
(P17)概括比较朱熹和王守仁对待人生修养的不同点。
提示 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王守仁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材料阅读与思考】
(P17)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提示 “良知”的说法出自孟子。王守仁借用“良知”一词,又指出“良知既是天理”,是对孟子的发挥。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王守仁特别强调“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对朱熹“致知”命题的修正,更加明白简易。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预览已结束,如需查看所有内容,请下载资料!
对不起,此页暂时无法预览!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金版学案】高中历史专题整合(打包8套)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因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整合人民版必修3热点一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时代思想内容特征原因春秋战国仁、礼、为政以德百家之一,不被重视不能满足诸侯争霸需要(续表)秦受压制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大一统,君权神授独尊,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建设大一统政治的需要宋明理学重新确立正统,新儒学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明清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民本等批判继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文化专制(明八股取士,清大兴文字狱) ?例题分析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解析:此题实际上考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到董仲舒时候发挥儒家学说,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从思想上加强政治上的统一,完成君主专制理论。答案:D?跟踪训练1.著名儒学大师朱熹在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A.创立儒家学派B.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C.将儒家思想提升到“天理”高度D.主张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答案:C2.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能体现黄宗羲“科学性”和“民主性”的主张有( )①“童心说” ②建立“天下之法” ③实行“众治” ④工商皆本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热点二 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了解儒家思想的两重性特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既有积极作用,又有保守的糟粕。它曾在不同的时段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给古代中国思想史添加了丰富的营养,并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但它又被一些专制君主利用,成为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压制民主的理论根据。(1)理解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①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其核心思想是“仁”、“仁政”等民本思想;②董仲舒在继承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基础上,汲取了诸子百家中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增加了“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内容,形成了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的新儒学体系;③宋明理学在继承董仲舒儒学的基础上,糅合佛教、道教思想中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儒学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其中,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2)认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世界影响。①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道德规范;“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当今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为贵”和“君子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教无类”、“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等关于教育和学习的思想至今仍体现其独特的魅力,显示其进步的价值。②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特别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从中汲取了丰富营养,合理地处理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建立的“东方工业模式”、“儒家资本主义”证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3)批判儒家思想的保守性和负面作用: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因而,它具有保守性的一面。从董仲舒发端到宋明理学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极其明显的。?例题分析从成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下列成语中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影响的是( )A.一尘不染、不即不离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C.礼尚往来、杀身成仁D.不法常可、严刑酷法解析:此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主张仁、礼可知C符合儒家思想的影响,A是佛教思想,B是道家思想,D是法家思想。答案:C?跟踪训练1.在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这主要是因为黄宗羲( )A.是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代表,是中国反封建的先驱B.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主张C.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答案:D2.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答案:C热点三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共同点比较1.共同的生活背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2.共同的经历:都参加过抗清斗争。3共同的进步思想: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本思想,即“人民为主”;都主张“工商皆本”,重视手工业、商业,都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但他们的早期民主思想发育尚不健全,没有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例题分析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B.中央集权制C.专制主义制度D.君主立宪制解析:从材料中所说的内容看,此位思想家反对君主独裁、一人专制,这是黄宗羲的主张。答案:C?跟踪训练1.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指( )①李贽 ②黄宗羲 ③顾炎武 ④王夫之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D2.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 )A.以“异端”自居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答案:D
亲!请或新用户?
按教材找资料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信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