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扩张历史没有向亚洲扩张之前,中国的北疆在哪里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俄罗斯扩张史 相关说明性文字来自网络收集,欢迎下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俄罗斯扩张史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text]返回顶部&/&【历史⑨课】俄罗斯扩张地图(9)围观&·&&0评论&·&&0香蕉&/&&&/&&已收藏&/&&/&【历史⑨课】俄罗斯扩张地图(9)
今天将俄罗斯扩张这个系列继续,我们现在要说的是从彼得大帝去世到叶卡捷琳娜二世上台之前。
1.中俄中段边界的确定---《布连斯奇界约》-《恰克图界约》
恰克图界约,是清朝和俄国于1727年(清雍正五年)订立的条约。该条约重申了《布连斯奇界约》,划分了两国在今蒙古国地区北部边界。此外还规定了两国的通商关系。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边界得到确认,但是自额尔古纳河以西的边界尚无明文规定。清政府希望能够尽早划定该地边界,但是俄方认为拖延划界更为有利。对此,清政府将双方贸易与边界问题挂钩,限制俄国商人在中国的贸易行为。
1725年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认为清政府在对准噶尔的战争中有求于俄国,此时划分边界可以谋得更大利益,因此她于8月11日派遣萨瓦&弗拉季斯拉维奇&卢古辛斯基为“特遣驻中国全权大臣”,来华谈判商务和边界问题。
俄方的谈判要点有以下四点:
与中国缔结商约;
划分边界应以俄方绘制的西伯利亚地图为依据,俄国不能放弃贝加尔湖、乌丁斯克、色楞格河下游以及尼布楚等地,不能让中国在额尔齐斯河取得据点;
答应送回中国私逃者及非法逃离中国的人;
要求东正教传教士在北京的居住权。
经过一年的长途旅行,俄国使团于1726年底到达北京,之后中俄双方在北京进行了六个月的谈判,达成了共识。双方决定在边界上继续谈判并举行签约仪式。日,双方签订《布连斯奇界约》,俄方代表为萨瓦,中方代表为成吉思汗二十世孙博尔济金策棱。11月2日,又签订了《恰克图界约》。
同时,双方派员进行勘界,10月23日订立了《阿巴哈依图界约》,规定了恰克图以东至额尔古纳河的63个界标;11月7日订立了《色楞格界约》,规定了恰克图以西至沙毕纳依岭的24个界标。
布连斯奇界约不分条款,主要是约定两国以沙毕纳依岭至额尔古纳河一线为界,以北归俄国,以南归中国。恰克图界约共十一条,包括边界、商务、逃人、宗教、外交等方面,其中边界方面基本重申《布连斯奇界约》的。关于商务关系,主要是规定“准其两国通商。既已通商,其人数仍照原定,不得过二百人,每间三年进京一次。除两国通商外,有因在两国交界处所零星贸易者,在色楞额之恰克图、尼布朝之本地方,择好地建盖房屋情愿前往贸易者,准其贸易”。
布连斯奇条约基本上是中俄两国在平等状态下签订的。中国方面主要成果是确定了两个边界,获得俄方送还逃人的许诺,切断了俄国对中国西北叛乱者的援助。俄国则取得了在北京和恰克图的自由贸易权利(参见阿勒坦布拉格),并获得了原未完全控制的色楞格河下游地区。
条约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典藏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
2.准噶尔对哈萨克的再次打击
1723年春,噶尔丹策零担心沙俄吞并哈萨克,而且自1718年头克汗死后,哈萨克内乱不统一。噶尔丹策零从额尔齐斯河抽调了大量兵力,对塔拉斯河谷的哈萨克人发动了突然袭击。毫无准备的哈萨克人舍弃牲畜、毡房和衣物四散奔逃,来不及逃走的,或被杀、或被俘、损失惨重。年,准噶尔军队又占领了土尔克斯坦(哈萨克首领驻地)和塔什干。1738年又击溃并征服了大玉兹。俄国史学家在描述这时期哈萨克人的境况时说:“吉尔吉斯人(指哈萨克人——引者注)的破产景象极为凄惨,他们惴惴不安,仓皇逃命于各游牧地之间,结果畜群倒毙,人们饿得奄奄一息,男人抛弃妻子儿女,让他们听天由命。”
1.哈萨克对准噶尔的反击
在这种情景下,哈萨克三玉兹逐渐团结起来,组织抵抗力量,共同打击和报复准噶尔。他们劫掠其牲畜,杀掳其部众,甚至还收复了一些失地。1726年在萨雷苏河中游偏西的布雷塔河岸打败了准噶尔军。次年底又在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一次战斗中,重创了准噶尔军队,使之退出了中、小玉兹的一些土地。1732年,噶尔丹策零率军攻打哈萨克,“也蒙受损失而撤回,险些儿全部不能脱身。起先扬言,从哈萨克人那里获得了许多属人和牲畜,后来则许多人弃下成群的牲畜而徒步归来,令他们小心谨慎地驻扎在最边远的兀鲁思以防哈萨克来侵袭,并且人少不准外出。”可见当时哈萨克人的报复行动是非常激烈的。因此,噶尔丹策零决定彻底打击哈萨克人。
2. 沙俄对准噶尔北部土地的蚕食
18世纪前叶,存在着准噶尔、哈萨克和俄国的三角关系,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7世纪初以来,沙俄在吞并西伯利亚的过程中,不断侵入我国西北准噶尔蒙古地区。额尔齐斯河流域是准噶尔蒙古传统的游牧地,河的两岸还是准噶尔人与哈萨克人最好的冬季牧场。沙俄把它看作是具有一切优良条件的军事进攻线,认为依此“可以防止吉尔吉斯人(即哈萨克人—引者)的侵袭和防止准噶尔人的敌对破坏行动。”因而不断采取拉拢、诱骗和武装蚕食的两面手段进行侵略活动。一方面极力诱迫准噶尔上层贵族“臣服”沙俄,另一方面又不断用武力蚕食准噶尔传统的游牧地,在准噶尔辖地内构筑军事要塞,侵占土地并移民驻守。针对沙俄的侵略活动,准噶尔人民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 1607年就曾与西伯利亚汗国的库程汗组成联军,共同抵抗沙俄的侵略。 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僧格时就属民、领地、资源等问题与沙俄进行过坚决的斗争,顶住了沙俄的威胁利诱,挫败了其对准噶尔部扩张侵略的野心,使沙俄南侵的阴谋不能顺利进行。到了18世纪前期,沙俄加强了对我国西北地区的侵略活动,不断侵入准噶尔蒙古地区,用火和剑侵占肥沃富饶的牧场,杀掠准噶尔人民,激起了准噶尔人民一次次的反抗斗争。他们袭击沙俄移民地,捣毁其侵略据点,用暴力严惩侵略者。1715年10月,布赫戈利茨带领的沙俄东路远征军,窜入准噶尔部所辖的亚梅什湖岸,修建堡垒,构筑工事,企图以此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亚梅什湖向以产盐闻名,而且是准噶尔部重要的贸易中心。17世纪时,沙俄就曾企图侵夺这个地方,由于准噶尔人民的坚决斗争,才未能得逞。布赫戈利茨一行抵达亚梅什湖后,准噶尔人民识破了沙俄的阴谋,在大策凌敦多布的带领下,近万人集结到亚梅什湖畔,展开包围阵势,将俄军围困在森林中,不断用大刀、弓箭、鸟枪等武器袭击俄军,并消灭了前来增援的俄军,切断其后援。接着又利用俄军弹尽粮绝、士气萎靡之机,发动猛攻重创了俄军,迫使其炸毁堡垒,退出这一地区。亚梅什一役,使俄军损失近3000人,并缴获了大批作战物资和货币。1720年,准噶尔军民又在斋桑湖打败了哈利夫为首的沙俄侵略军。准噶尔人民的抵抗斗争,给了沙俄扩张势力以沉重打击,挫败了沙俄吞并准噶尔地区的阴谋。准噶尔人民为捍卫民族主权、尊严,保卫家园、牧地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沙俄的侵略气焰,与西北各族人民一起,有效地捍卫了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安全,赢得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安宁。 沙俄通过各种侵略活动,在额尔齐斯河沿岸地区建造了一系列的军事要塞,以此侵占土地和人民,并作为巩固和扩大侵略的据点。他们还利用准噶尔与清朝、哈萨克的矛盾冲突,侵占领土。1717年,准噶尔精锐部队进攻西藏,造成北部边境空虚,沙俄趁机侵入,在鄂木斯克与亚梅什湖之间构筑了热列金斯克堡;1718年,又利用准噶尔与哈萨克冲突之机,侵入亚梅什湖以南,修建了谢米巴拉丁斯克堡。自1586年至1720年间,沙俄在额尔齐斯河沿岸构筑了长达1600多公里的军事堡垒线,即额尔齐斯河堡垒线,侵占了准噶尔部的大片辖地。巴布科夫称:“这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准噶尔人的大量土地,”就是利用了准噶尔与清朝作战的时机才得以实现的。
3.哈萨克小玉兹上层投靠沙俄
接着沙俄以额尔齐斯河堡垒线,作为“向准噶尔与吉尔吉斯草原(即哈萨克草原—引者注)深入进军的可靠基地”南下侵夺哈萨克草原。因为哈萨克草原是“通往所有亚州各国和各地的关键和门户。”由于哈萨克人经常劫掠沙俄的商队,使其与中亚地区的贸易屡受影响,成为其南进的一大障碍,因而从18世纪初开始,沙俄又根据“先臣服其人,然后吞并其土地”的贯用作法,一方面想方设法诱使哈萨克诸部上层臣服俄国,另一方面又在哈萨克草原建筑要塞,侵占其土地。如前面所述,当时哈萨克人处境危难,一方面内讧不断,另一方面不断受到周围部族的攻袭,特别是1723年准噶尔人的大规模进攻,使哈萨克人严重受挫,东迁西逃,生活动荡不宁。沙俄便利用这一时机采取收买、拉拢、蛊惑等手段,使哈萨克的一些首领先后表示臣服:1730年小玉兹的阿布海尔汗臣服沙俄;第二年底中玉兹的舍米亚卡汗宣誓臣服;1734年又有一些中玉兹的苏丹和首领宣誓称臣。但广大爱好自由的哈萨克人民反对臣服,他们经常袭击沙俄居民点,抢劫其商路,使其南侵活动不能顺利进行。同时,沙俄最害怕和怕心准噶尔与哈萨克两族的联合抗俄,“如果再以两个统治者(指蒙、哈统治者—引者)联姻的办法,和小帐联合起来的话,那么从中国现实的西部领土起,直到里海北部所有地方的人民,只要他们的领袖一声号召,就可能马上骚动起来。于是,从额尔齐斯河上游,直到咸海的俄国边境,就要在同一天内全面地暴露在攻击之下。”这段话是他们最好的自白。因而沙俄时刻挑拨、破坏准噶尔与哈萨克之间的团结,并利用二者的矛盾冲突所造成的边境空虚侵占土地。1716年准噶尔人在亚梅什湖打败布赫戈利茨的远征军后,沙俄竟唆使哈萨克封建主去攻打准噶尔,把准噶尔的主力部队引向阿亚古斯河畔与哈萨克对抗,从而大大削弱了准噶尔对沙俄侵略势力的防御力量。1718年又利用二者冲突之机,侵占森博罗特地方,修建了谢米巴拉丁斯克堡。18世纪40年代,噶尔丹策零要求哈萨克送交人质,以便“平静地生活”时,沙俄又派人给噶尔丹策零送信进行干涉。后来,准噶尔上层统治者发生内乱,哈萨克介入其中时,沙俄极力阻挠双方力量的联合,当喇嘛达尔扎拟与阿布海尔之女联姻时,沙俄“极感不安”,因为在他们看来,准噶尔与哈萨克双方力量的联合是对他们自身利益的严重威胁。除此之外,由于准噶尔人和哈萨克人坚决抵抗和打击其南侵活动,沙俄又采取“以夷制夷”的办法,挑动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人去惩罚哈萨克人,又挑动哈萨克人去攻袭准噶尔人。1744年,哈萨克小帐(小玉兹)人民劫掠了沙俄的商队,还搜走了沙皇的信件,沙俄便唆使土尔扈特人去攻击哈萨克人。他们策动敦杜克—达契集合部队,进攻哈萨克,并许诺以一切战利品作为报偿。后因畏惧准噶尔趁机强大,才最终未实行这一罪恶的计划。沙俄的这种“以夷制夷”的政策,削弱了准噶尔与哈萨克双方的力量,便于他们自己从中渔利。
4.阿夫沙尔王朝的崛起
王朝创立者纳迪尔沙出生于呼罗珊的一个土库曼阿夫沙尔部落的农民家庭,在童年时被卖为奴隶,后来成功逃亡。他加入了东安纳托利亚的一支突厥武装部落“阿夫沙尔”(即红头部落),地位迅速升高,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1726年,纳迪尔沙率军支持被入侵伊朗的阿富汗人废黜的萨非王朝沙阿太美斯普二世,并成功地赶走了阿富汗人。接着纳迪尔沙又着手收复被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占领的伊朗国土,在国内逐渐树立起超过沙阿本人的权威。于是在1732年纳迪尔沙废黜了太美斯普二世,将其放逐到呼罗珊,扶立太美斯普二世之子阿拔斯三世为傀儡沙阿。1735年幼主阿拔斯三世去世。次年纳迪尔沙自立为伊朗沙阿,建立阿夫沙尔王朝。纳迪尔沙在位期间,常年发动对外战争,年征服阿富汗大部地区,1739年入侵印度莫卧儿帝国,洗劫了德里。他还偷走了沙贾汉的孔雀宝座。纳迪尔沙利用从远征中掠夺来的财富,在伊朗大兴土木,鼓励文化,使伊朗又呈现出其在萨珊王朝统治的黄金时期的繁荣景象。
5.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1733年2月,波兰国王、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二世病故。一部分贵族在俄国和奥地利支持下,企图选举奥古斯都二世的儿子弗里德里克&奥古斯都二世为波兰国王,并决定把波兰的属地库尔兰送给俄国女皇安娜&伊万诺夫娜的宠臣E.J.von比伦,以酬谢俄国的支持。但波兰多数贵族一致提名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列琴斯基为王位继承人。列琴斯基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岳父,得到法国和西班牙的支持。日,列琴斯基以绝对多数票当选波兰国王。随之爆发了以西班牙、撒丁、法国为一方,以俄、奥为另一方的战争。俄军占领华沙,列琴斯基逃到但泽(今格但斯克)。10月5日,俄军强迫波兰议会选举弗里德里克&奥古斯都二世为波兰国王,称奥古斯都三世。日,俄军攻陷格但斯克,消灭法国军队1500人。列琴斯基逃往普鲁士。1735年10月,在维也纳签订了初步和约,双方承认奥古斯都三世为波兰国王。1738年,法国和奥地利正式签订《维也纳和约》。
6. 第四次俄土战争
俄国在俄国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取胜后,于1735年向土耳其帝国宣战,目的是夺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岛。年的俄土战争是在年的俄波战争之后由于俄土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日,米尼赫元帅的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占彼列科普,然后又占领克里木汗国首都巴赫奇萨赖,但由于瘟疫流行,粮秣和饮水不足,俄军被迫撤回乌克兰。俄军拉西将军指挥的顿河集团军,在布列达利海军中将的顿河区舰队的支援下,于日攻占亚速。1737年7月顿河集团军在区舰队的协同下强渡锡瓦什湖,在萨尔吉尔河交战(1737)中击溃了克里木汗的军队。7月13日,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克奥恰科夫。同年,奥地利参战,但奥军屡战屡败,土耳其连连胜利。为了接应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奥军,俄军于1739年初向摩尔达维亚展开进攻,使战争发生了转折。8月,第聂伯河集团军在斯塔武恰内战役(1739)中击溃土军,但自身也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根据摩尔达维亚代表团的请求,摩尔达维亚并入俄国。俄国面临瑞典入侵的威胁,而盟国奥地利又退出战争,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签订了贝尔格莱德和约(1739)。根据1739年9月俄土《贝尔格莱德和约》,亚速再次归俄国所有。在年的俄土战争中,强渡复杂水障碍(锡瓦什湖和克里木的琼加尔渡口)的经验丰富了军事学术。[1]
7. 沙俄向阿夫沙尔王朝退地--俄国历史上的奇观(在俄罗斯历史上很少有这种俄罗斯自己和平主动退地,几乎....没有)
伊土战争第三时期始于18世纪初,土耳其苏丹艾哈迈德又对伊朗发动战争.1723年伊土战争第三时期始于18世纪初,土耳其苏丹艾哈迈德又对伊朗发动战争.1723年春,土军乘萨菲王朝崩溃之机侵入外高加索,相继占领第比利斯,整个东格鲁吉亚,东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同时,土军还征服了伊朗西部的卢裏斯坦省.土耳其的胜利直接威胁到沙皇俄国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年对波斯的远征和土耳其的军事胜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马斯普二世同俄国签订1723年的《彼得堡条约》.1724年6月,俄土《君士坦丁堡条约》在伊斯坦布尔签订.条约规定,1723年俄伊彼得堡条约列举的里海沿岸所有地区转归俄国,外高加索其余地区,伊朗西部和克尔曼沙阿,哈马丹两城转归土耳其.土耳其取得如此有利於自己的条约,主要是由於法国的支援. 土耳其强占大片领土后仍感不足,於是又在1725年进军伊朗东部并攻占加兹温.1730年,伊朗的实权人物纳迪尔率军打败土军的进攻,并将其驱逐出哈马丹,克尔曼沙阿和南阿塞拜疆.塔赫马斯普二世为提高个人声望,令纳迪尔镇压阿富汗阿布达利部族霍拉桑起义,自己亲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马丹城下一战被土军击败.1732年,他被迫与土耳其签订和约,承认土侵占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归属土耳其.1732年,纳迪尔推翻塔赫马斯普二世,并同俄国签订《拉什特条约》(1732年),答应肃清外高加索土军后把库拉河以北归还俄罗斯,以换回吉兰省.1735年6月,纳迪尔率7万大军在卡尔斯城下打败了8万土军.1736年,纳迪尔即伊朗沙赫王位,著手改组军队,扩大军队数量和改善装备,特别注重发展炮兵.他的军队近代化计划得到英法军事专家的帮助.萨菲伊朗重新统一稳定之后,纳迪尔沙赫为夺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对土再次发动战争.3年的伊土战争未分胜负。
8.奥土战争
1737年1月,奥地利根据1726年奥俄秘约对土耳其宣战。战争初期,双方互有胜负。1739年7月,奥军在格罗茨卡遭惨败,继而贝尔格莱德失守,被迫议和。9月,双方签订《贝尔格莱德和约》。奥地利割让其占有的塞尔维亚北部以及波斯尼亚和瓦拉几亚部分地区。
1.准噶尔对哈萨克的吞并
1741年噶尔丹策零率领1.5 万人的军队攻入中玉兹,并一直追击到了奥伦堡,掳走了许多人和牲畜。同年,又派出两路军队,一路进攻中玉兹,一路攻打小玉兹。中玉兹的阿布赉汗在这次攻袭中被俘,直到1743年9月,经过双方谈判,阿布赉才获释。 这几次的进攻是致命的,“十八世纪四十年代,卫拉特封建主所取得的胜利,暂时竟使哈萨克中玉兹各执政者变成了他们的藩属和进贡者。”中玉兹的大部分首领都派人到准噶尔做人质,接受准噶尔的统治。由于卫拉特人的进攻和打击,几乎整个大玉兹和中玉兹的一部分,都隶属于噶尔丹策零。《圣武记》卷4:“旋值厄鲁特强盛, ……回部及哈萨克皆为其属。”准噶尔占领哈萨克地区后,在大玉兹地区设置了总督,负责征收贡赋,并为去中亚贸易的准噶尔商队提供保护和方便。《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9载:“至哈萨克之众……即如伊等,前曾向噶尔丹策零纳贡。”捷连季耶夫也指出:“吉尔吉斯人(指哈萨克人——引者注)的统治者向定居的民众征收贡赋,但不是给自己,而是给准噶尔的的珲台吉。”此外,准噶尔部统治者还在哈萨克实行了“人质制。”据记载,哈萨克中玉兹的大部分首领都曾派人到准噶尔为人质。“人质制”是准噶尔首领对被征服民族实行的一项统治政策,噶尔丹在征服回疆地区后就曾实行过,当时南疆回诸部和卓不是本人就是其一子,都要留在伊犁作为人质。通过“人质制”,准噶尔人就可以干预被征服民族的内部事务,向被征服者征收赋税,防止其反抗,史称“执其酋,收其赋。”大部分不愿臣服的中、小玉兹人乃向西迁移,中玉兹的一部分移往撒马儿罕。小玉兹移到了希瓦和布哈拉,大玉兹的残部则游牧到了忽毡。中、小玉兹人赶走了巴什基尔人,占据了咸海、里海、乌拉尔河之间的所有草原,在西伯利亚引起了新的部族骚动和迁徙。准噶尔对哈萨克的沉重打击,在中亚近代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于这一时期的情形,霍渥斯指出:“这是哈萨克历史上一个危急的时期,准噶尔的势力这时凌驾于中亚,把哈萨克汗国压成齑粉,把哈萨克人赶出故地,使其汗国瓦解。”哈萨克人也自称此时为“磨破脚板逃难忙,力竟颠仆苦湖旁”的时代。可见在这一时期的准噶尔与哈萨克的关系中,准噶尔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的。
2.沙俄对勘察加、千岛群岛、阿留申群岛的吞并和勘测
在1697年发现(也可能是再度发现)勘察加半岛后,征服工作即随之进行。当地居民曾掀起激烈的反抗,但在1732年之际被镇压下去了。1740年,俄国人在勘察加半岛的东南岸建立了海军基地波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几乎就在同一期间(约始于1711年),那些富于冒险性的哥萨克正在勘测千岛群岛,并声称其为俄国所有。此外,可能俄国人在1732年就己经第一次望见了阿拉斯加,但还不知道他们所望见的地方就是北美大陆:就在173?年,,费多罗夫和格沃兹杰夫大概曾到过白令海峡东岸、威尔士角附近一带地方。接着,便进行更有计划的勘探:1741年,白令①到达北美洲。而在1743年,第一批商队就航行到这盛产毛皮的地区,以后商队航行更是络绎不绝。阿留申群岛是在1741年波发现约,在此后的二十年中,俄国人同时也在勘测阿留申群岛。历史的场面就这样展开了:在这以后的一百多年里,野心勃勃的俄国人在北美洲做过许多美梦,提出过许多主权要求。
3.沙俄在乌拉尔方向的蚕食
在哈萨克地区的正北面,俄国人在雅伊克河(1775年改称乌拉尔河)上建立了奥尔斯克(1735年)和奥伦堡( 1743年),从而牢固地占领了这个地区。后来奥伦堡这个要塞就被用做向中亚腹地进行活动的基地。也就是在1743年,在雅伊克河的支流伊列克河上建立了伊列茨克寨要塞。1752年,又在伊施姆河上建立了一座也叫做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城市。
1. 准噶尔的急剧衰弱
18世纪中叶,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上层贵族为争夺汗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相互攻伐,使“各部人众,咸失生业”,不得安生。各部人民不断内迁附清,准噶尔的实力大大削弱,对哈萨克的关系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哈萨克中玉兹的阿布赉汗充分利用准噶尔的内乱形势,壮大自己的力量,打击准噶尔人。1747年左右,发动进攻,打败了塔尔巴哈台山背后拉斯特一带的土尔扈特人并占有了该地。第二年又打败了前来讨伐的准噶尔军,不少哈萨克部落陆续回到了塔尔巴哈台和巴尔鲁克山一带。同时,中玉兹的哈萨克还积极介入到准噶尔各派势力之间的斗争之中,攻强助弱, 从中获取渔利, 加剧了准噶尔政权的瓦解。 乾隆15 年(1750)喇嘛达尔扎推翻阿扎汗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而称准噶尔汗,被达赖喇嘛授以“额尔德尼喇嘛巴图尔”称号。为了扩充实力,喇嘛达尔扎曾于1749年向哈萨克的阿布海尔之女求婚,后者也准备接受这一请求,只是因其女病夭未果。联姻虽未成功,却逐渐缓解了双方的矛盾和仇恨。喇嘛达尔扎上台后大肆杀戮反对者,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于1751年逃入中玉兹阿布赉汗处避难。阿布赉也乐于利用准噶尔的内部矛盾来削弱其力量,因而积极支持二人,并拒绝了喇嘛达尔扎让其交出二人的要求。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在中玉兹避居一年多后,返回准噶尔,并于1752年底杀死喇嘛达尔扎,达瓦齐莅临准噶尔大台吉之位。之后,又在阿布赉协助下,清除争权者和反对者。1753年夏,由于杜尔伯特部“不愿臣服于达瓦齐,而想拥立纳默库济尔噶尔”,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便邀请阿布赉出兵联合攻击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杜尔伯特部。阿布赉应其请,抽调出5000名士兵,向杜尔伯特部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哈萨克士兵破坏了大片牧场,掳走3000多名男女和儿童,劫夺了大批牲畜,使杜尔伯特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迫使其举部内迁归附清政府,才有了乾隆皇帝“万树园宴赏三车凌”的历史画卷。综上所述,内讧削弱了准噶尔的凝聚力,使其不再能组织起强有力的力量对付哈萨克人,相反却要借助哈萨克人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封建政权了。 1753年10日,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纳的联盟宣告结束,双方逐鹿于伊犁,准噶尔内战再燃,哈萨克封建主又参与到他们之间的冲突之中。阿睦尔撒纳曾派其弟向阿布赉求助,请求他提供马匹、骆驼和羊只,许以俘虏和武器等;阿布赉还应其请,出兵进扰准噶尔的西境,迫使达瓦齐分兵防守。许多次的随征,使阿布赉不仅夺得了很多牲畜和俘虏,而且也逐步实现了削弱准噶尔这一强大宿敌的目的。参与这类军事行动的,不仅是中玉兹的封建主,哈萨克其他封建领地的上层也参与了进来。“由于他们购买来的或其他方法弄来的许多财物和俘虏运到小玉兹就成了一本万利的东西”。因而,哈萨克封建主们一会儿“帮助”这个准噶尔活动家,一会儿又“帮助”另一个活动家,每次都带回大批牲畜和俘虏之类的战利品。这些所谓的帮助,实际上极大地削弱了准噶尔的实力,又使哈萨克人获取了大量财物,壮大了力量。与此同时,趁着准噶尔内乱之机,哈萨克的大玉兹也逐渐摆脱了准噶尔的控制。
2. 波斯的王权更迭
由于阿夫沙尔王朝纳迪尔沙的宗教政策(压制由于纳迪尔沙的宗教政策(压制什叶派)和经济压迫,伊朗各地经常爆发起义和暴动,最终纳迪尔沙于1747年在呼罗珊被一伙密谋叛变的封建主刺杀。死后整个伊朗陷入混乱,其侄子阿迪尔&沙阿下令杀死除沙鲁克&阿夫沙尔(纳迪尔沙之孙)外所有纳迪尔沙的儿子和孙子,自立为沙阿。原纳迪尔沙的近卫军将领阿富汗人艾哈迈德沙&杜兰尼也试图夺取王位,但没有成功,被迫逃回阿富汗,不过他成功地夺去了纳迪尔沙的部分宝藏。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建立了杜兰尼王朝,使阿富汗脱离了阿夫沙尔王朝的统治。1748年阿迪尔&沙阿被其弟弟易卜拉欣&阿夫沙尔发动的政变推翻。然而易卜拉欣&阿夫沙尔夺取政权不到两个月就被自己的军队推翻。之后库尔德人和土库曼人的部落首领推举纳迪尔沙的孙子沙鲁克&阿夫沙尔为沙阿名义上统治呼罗珊。1749年,一些阿拉伯、库尔德和札剌亦儿部落的首领推举萨非王朝王室后裔赛义德为伊朗沙阿,号为苏莱曼二世。沙鲁克&阿夫沙尔被推翻并被弄瞎双眼。几个月后,沙鲁克&阿夫沙尔的支持者又推翻苏莱曼二世,沙鲁克&阿夫沙尔继续统治呼罗珊,但是其只是各部落操纵的傀儡。此时的伊朗各路诸侯纷纷称王,其中前纳迪尔沙的将军卡里姆汗以设拉子为首都建立了桑德王朝。经过多年战争,桑德王朝占据了除呼罗珊及以东地区以外的阿夫沙尔王朝的土地。卡里姆汗没有攻击沙鲁克&阿夫沙尔是出于对纳迪尔沙的尊敬。1779年卡里姆汗去世,桑德王朝陷入混乱,伊朗北部的恺加部落首领阿迦&穆罕默德&汗趁机扩张势力。1794年灭桑德王朝。1796年阿迦&穆罕默德&汗加冕为伊朗沙阿,建都德黑兰,建立恺加王朝。同年征服呼罗珊,处死了沙鲁克&阿夫沙尔。阿夫沙尔王朝终结。
1.清灭准噶尔
1755年,清军分兵两路向伊犁进军,平定准噶尔势力,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积极协助和支持,哈萨克中玉兹的阿布赉汗也在同时从西面进攻达瓦齐,在东西两面夹击之下,达瓦齐军很快瓦解,达瓦齐本人不久也被维吾尔族霍吉斯伯克擒获送交清政府,蒙古准噶尔部地方政权灭亡。同年秋,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清军进剿时,曾几度逃入阿布赉处,并借中玉兹的兵力阻挡清军,阿布赉甚至为他向清政府求情乞命,这个时候的阿布赉牙帐俨若阿睦尔撒纳的保护所。1757年初,清军再度进剿,同时派人到阿布赉处,说明清政府的平叛决心,要求他协剿。于是,当阿睦尔撒纳再次逃遁哈萨克境时,中玉兹人开始阻击,“剿其众”,阿睦尔撒纳只带20余人走附阿布赉。这时的阿布赉在清军的晓谕下,决定放弃旧日情谊,准备将阿睦尔撒纳擒送清政府。穷途末路的阿睦尔撒纳只带侥幸保全性命的8个随从。“徒步夜走俄罗斯”, 以后病死于彼。在这以后,阿布赉积极配合清军的剿抚行动,派出3 万哈萨克士兵与清军一起追剿阿睦尔撒纳余党,平息了阿睦尔撒纳之乱。同年6月, 阿布赉归顺清政府,“愿将哈萨克全部归附”,并遣使奉表内附。1757年秋,哈萨克大玉兹首领也臣服清廷。这样,准噶尔与哈萨克都成为清政府的属民,其游牧地也纳入到了清朝版图之内。
2.七年战争开炮♂
七年战争发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冲突则集中于1756年-1763年。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宾。在有些国家的历史中,这场战争依照其所在区域发生的战斗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在美国被称为“法国-印第安战争”;在加拿大法语区这次战争以“征服之战”的名称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语区则被叫做“七年战争”(发生于北美,1754年-1763年);“波美拉尼亚战争”(普鲁士与瑞典之间,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纳提克战争”(发生于印度次大陆,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1758年-1763年)。
这场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驱动。英国与法国和西班牙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普鲁士,这个日益崛起的强国与奥地利正同时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外争夺霸权。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之后不久,列强间进行了“伙伴交换”(&Switched Partner&):普鲁士与英国建立了联盟,同时互为传统对手的法国和奥地利缔结了同盟关系。英普同盟日后陆续有德意志小邦(特别是汉诺威)以及葡萄牙参与,而法奥同盟则包括瑞典,萨克森,以及后来加入的西班牙。俄罗斯帝国起初与奥地利同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后改变了立场,并同瑞典一样与普鲁士单独缔结了合约。
1763年法国,西班牙与英国签订的《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以及萨克森,奥地利与普鲁士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标志着战争的结束。这次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著称。战争总共造成了约900,000-1,400,000人死亡。
英国在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获得了绝大部分位于加拿大东部的新法兰西,西属佛罗里达,一些位于西印度地区的加勒比岛屿,西非海岸的塞内加尔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陆上对法国贸易站的绝对优势。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约之外,并在随后进行的庞蒂亚克战争 (Pontiac's War) 之后再也无力恢复过去的地位。在欧洲,战争起初在普鲁士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是好运和成功的策略帮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复了普鲁士的国家地位并且在战后保持了“战前的状态”(status quo ante bellum)。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参战并没有帮助这些国家取得曾经的列强地位。法国被剥夺了大量的殖民地并背负了沉重的战争债务,西班牙虽然失去了佛罗里达,但是得到了法属路易斯安那,并恢复了在战争期间被英国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宾的控制。
英国首相纽卡斯尔公爵(the Duke of Newcastle)对于英-普的联盟体系能够阻止战争在欧洲爆发持乐观态度。但此时,一支庞大的法军部队已经于土伦集结,而后法国对地中海上米诺卡(Minorca)岛的进攻标志着法国对英国战争的开始。英国尝试缓解紧张局势的努力在米诺卡岛之战中遭到了挫败。该岛于6月28日被攻占(为此海军将领约翰o宾(Admiral Byng) 受到了军事法庭审判并被处决)[21]。英法两国于5月18日正式宣战[22],这已经是两国于俄亥俄谷地(Ohio Country)爆发冲突的近两年后了。
收到北美地区已经发生冲突的报告,并依据英普同盟获得了英国的支持保证后,腓特烈二世于日正式跨过了萨克森——一个与奥地利联合的德意志小邦——的边界,他将此视作针对法奥联军对西里西亚即将发动的攻击的先发制人的大胆行动。腓特烈二世为此次对奥战争设定了三个目标。首先,腓特烈打算彻底占领萨克森以消除其对普鲁士的威胁;然后利用萨克森的军队及财富支撑普鲁士的战事。腓特烈的第二个目标则是进军波希米亚,在那里他可能为他的军队建立由奥地利负担的冬季营地。第三,腓特烈意图从波希米亚进攻摩拉维亚,夺取奥尔米茨(Olm?tz)的要塞,然后进军维也纳以迫使奥地利停战[23]。
依照这一方案,在为西里西亚的陆军元帅库尔特&冯&什未林(Kurt von Schwerin)留下了25,000名士兵以防御来自摩拉维亚或匈牙利的入侵,以及命令在东普鲁士的陆军元帅汉斯&冯&列瓦尔德(Hans von Lehwaldt)防御来自东方俄国的任何入侵行动后,腓特烈开始率领军队进攻萨克森,普军分成三路进军,位于右翼的是由布伦瑞克公爵斐迪南(Duke Ferdinand of Brunswick)率领的15,000人的纵队;左翼纵队由布伦瑞克—贝文公爵 (Duke of Bruswick-Bevern)率领,下辖18,000人;处于中央的则是由腓特烈二世亲自统率,以陆军元帅詹姆斯&凯斯(James Keith)为助手的30,000人军队[24]。布伦瑞克的斐迪南正在逼近开姆尼茨(Chemnitz);布伦瑞克—贝文公爵横穿卢萨蒂亚(Lusatia)迫近包岑(Bautzen);与此同时,腓特烈与陆军元帅詹姆斯o凯斯计划进攻德累斯顿。
萨克森和奥地利的军队对此毫无准备,他们的军队迅速溃散。腓特烈在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德累斯顿[25]。在日爆发的罗布西茨会战(Battle of Lobositz)中,腓特烈国王阻止了被孤立的萨克森军得到来自奥军布劳恩(Browne)将军的支援[26]。普军迅速横扫选侯国,最终导致了普鲁士对萨克森的占领,以及萨克森军队于1756年10月在皮尔纳(Pirna)的投降,随后萨克森军被强制编入了普鲁士军队。对中立的萨克森选侯国的攻击激起了整个欧洲的愤怒并加强了反普联盟[27]。而奥地利在此期间的惟一显著成果是占领了部分的西里西亚。
英国起初对普鲁士突然的入侵行为感到惊讶,但随即开始将补给以及670,000英镑(以2013年币值计算约为84.4万英镑)运送给她的新盟友普鲁士[28]。一支由英国人组建的德意志人(汉诺威人)混合部队由坎伯兰公爵(the Duke of Cumberland)统率以保卫汉诺威不受法国的入侵。英国人试图将荷兰拉入同盟,但这一要求被拒绝了,因为荷兰人希望保证自己完全的中立[29]。除了军队数量上的巨大差距,这一年成为了普鲁士旗下武装力量在欧洲大陆上获得成功的一年,与英军在北美战场令人失望的表现形成明显对比。
1.大小和卓叛乱
大小和卓之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大、小和卓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上两位著名的伊斯兰教领袖。大和卓是指波罗尼都 [1],新疆喀什噶尔人,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长子。小和卓指霍集占,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幼子。和卓是波斯语的汉语音译,意思是“圣裔”,就是专指伊斯兰教创始者穆罕默德的子孙,后用来称呼伊斯兰教学者和大阿訇。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后,将被囚禁的大小和卓释放,并派波罗尼都招抚天山南路各城。不久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和卓兄弟乘机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等地。[2-3]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霍集占杀死清军副都统阿敏道,举兵自立。次年(1758年),乾隆皇帝发兵征讨大小和卓,在库车、叶尔羌、和阗等地与大小和卓交战。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小和卓兵败西逃,经葱岭进入巴达克山(在今阿富汗东北部),被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擒杀,叛乱遂平。大小和卓之乱的平定标志着清代中国统一战争的完成,也是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一。此役之后,天山南路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清代中国疆域臻于极盛。回部平定后,清廷设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各部,设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管理回部。此后的六十多年中新疆没有发生大的动乱。
2.七年战争中沙俄军队横跨波兰(大波波:俺悲愤!!)
在1757年初,腓特烈二世又一次发动了主动进攻,他率军进入了波希米亚王国,期望给予奥军一次决定性的打击。在赢得了日血腥的布拉格会战(Battle of Prague)——这次会战中双方均蒙受了巨大损失,而普军将奥军压回了布拉格的防御工事——之后。随即普军开始了布拉格攻城战(Siege of Prague)[30]。紧接着,腓特烈从进攻布拉格的部队中抽出了5,000士兵去支援驻扎在波希米亚的科林(Kolin)的,由布伦瑞克—贝文公爵率领的19,000人的部队[31]。这支军队轻易地将由弗兰茨&利奥波德&冯&纳达斯迪&奥夫&弗格拉什(Franz Leopold von N&dasdy auf Fogaras)将军率领的奥军轻装部队逐回了其位于波希米亚位于冈(Gang)与库滕曼(Kuttenmen)的据点,从而使普军的形势更加安全。纳达斯迪的撤退导致了道恩(Daun)元帅不得不率领他规模大很多的奥军部队向德意志地区边界撤退以保护暴露的侧翼。在日,道恩元帅向西北方向进军意图包抄普军的左翼[32],作为回应,腓特烈随后于日也向西北方向进军以包抄道恩的奥军[33]。然而,道恩探知了腓特烈的行动。-18日,道恩将军队转向腓特烈的新驻地。在日清晨,一场大雾覆盖了战场,因此腓特烈对道恩在夜晚的行动一无所知,直到清晨6点,当齐腾(Zieten)将军带领普军前卫穿越普兰加(Planjan)镇时才了解了奥军的真实位置[34]。腓特烈二世是时正在其军队左翼的前列。普军的左翼实力较强,因为腓特烈期望从这里展开对奥军的攻击。普军于日午后发动进攻。然而,腓特烈随后得知奥军正在攻击其右翼[35]。他迅速将部队从左翼撤回,以加强右翼并填补在他的前方由于曼斯坦因(Manstein)少将率领其部队攻击阵线前方玉米田中克罗地亚部队造成的缺口[36]。但这样又用尽了腓特烈左翼的部队,因此他不得不取消进攻并且重新部署以防御其左翼。然而兵力的不足最终使得普军的左翼与中央开始崩溃[37]。
因此,腓特烈在科林会战中战败,这也是他的首次军事失利。不仅由于兵力的不足造成了科林会战的失败,而且由此带来的部队进一步损失更迫使腓特烈不得不停止对布拉格的攻击并且从波希米亚撤退。[38]
当年随后的夏季,俄军75,000人的军队入侵梅梅尔(Memel)。梅梅尔有着普鲁士最坚固的要塞之一,然而在五天的炮火轰击之后,俄军得以涌入该要塞[39]。随后俄国人将梅梅尔用作进攻东普鲁士的前进基地,并且于日在激烈的格罗斯-耶格尔斯多夫会战(Battle of Gross-J&gersdorf)中击败了一支规模较小的普军。接二连三的失利不仅迫使腓特烈取消对波希米亚的入侵,而且他还必须回撤更深至原先普鲁士的控制区[40]。腓特烈战场上的失利刺激了更多持机会主义立场的国家加入战局。瑞典随即对普鲁士宣战,但仅派出了17,000人的部队入侵波美拉尼亚[41]。瑞典人认为这支小部队足以用来占领波美拉尼亚,而且并不会与普军进行任何作战,因为普鲁士还必须要面对其他多个方向的强敌。
形势对此时的普鲁士非常严酷:奥军正在向普鲁士控制区进攻,而在苏毕兹亲王统率下的法军正由西方赶来。然而在1757年的11月与12月,德意志地区的全局形势发生了逆转。首先,腓特烈于日的罗斯巴赫会战(Battle of Rossbach)中摧毁了苏毕兹亲王统率的法军[42],并于日在洛伊滕会战(Battle of Leuthen)中大败数量远胜于己的奥军[43]。通过这些胜利,腓特烈再一次建立了自己欧洲最优秀将领的声望,并且他的军队也被看作是欧洲战果最辉煌的军队。然而如此多的成就无法掩盖普鲁士人必须四面受敌的不利局势(西面的法国,南方的奥地利,东边的俄国,北面的瑞典)。与此同时,一支由许多德意志小邦——例如巴伐利亚——组成的混合部队也完成了组建并归属奥地利指挥,用以威胁普鲁士对萨克森的控制。
而此时,由坎伯兰公爵率领的汉诺威军队主力于哈斯滕贝克之战(Battle of Hastenbeck)被击败。汉诺威被迫签署《克洛斯特-采文协定》(Convention of Klosterzeven),随后遭到法军入侵[44]。这使得普鲁士原本已经十分艰难的处境变得更加复杂。这一协定将汉诺威与布伦瑞克排除出战争,使得普鲁士的西方门户洞开。腓特烈向英国提出了给予其更多的支持的紧急要求。因为环顾德意志,腓特烈已经失去了任何外部的军事支援。[45]
英国在北美遭受了更进一步的挫败,尤其是在威廉&亨利堡。但是在英国本土,稳定的政治体制已经被建立了起来。从1756年开始,继任的纽卡斯尔公爵政府与威廉&皮特(William Pitt)政府相继下台。在1757年8月,两人同意结成政治伙伴,建立联合政府以向英国的作战给予全新且更加坚定的领导。这一全新的战略同时强调了纽卡斯尔公爵的在欧洲大陆承担更多义务——尤其是防御德意志地区——的意志,以及威廉o皮特利用英国海军夺取法国位于全球的殖民地的决心。这一“双重战略”将在接下来的五年内主导英国的政策。
在1757年末,虽然归功于普鲁士在罗斯巴赫与洛伊滕的胜利,形势开始倾向于腓特烈一边。但戏剧性地为腓特烈扭转了整个局势的则是俄罗斯帝国从东普鲁士撤军的决定。
预计俄国很大可能不会于1758年前展开新的行动后,腓特烈将部署在东线的大军调至列瓦尔德元帅麾下以反击瑞典的入侵。普军迅速逐回了瑞典人,占领了大部分的瑞属波美拉尼亚并封锁了其首府施特拉尔松德(Stralsund)[46]。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先于他的部长们废止了《克洛斯特-采文协定》,汉诺威重新加入了战争[47]。1757年冬季,汉诺威军的新统帅布伦瑞克公爵斐迪南重组了汉诺威军队,并组织了一系列的进攻将法军逐回莱茵河西侧[48]。
日至17日间,在奥军中服役的匈牙利将军安德拉斯&哈迪克(Andr&s Hadik伯爵)发动了可能是匈牙利骠骑兵(hussar)在历史上最著名的行动。当腓特烈率领他强大的军队向南进军时,这位匈牙利将军出人意料地指挥他绝大多数为匈牙利骠骑兵的5,000人部队绕过了普军,并用一个晚上占领了普鲁士首都柏林的部分地区[49]。为了免遭破坏,柏林付出了20万泰勒(thalers)的赎金[50]。当腓特烈听说了这一令人感到耻辱的占领行动后,他立即派出了一支规模更大的部队去解放这座城市,但哈迪克成功地与他的骠骑兵退出了城市并抵达奥军阵线。哈迪克随后因此被提升为奥地利陆军元帅。
1.7年战争-沙俄攻占柏林
1758年初腓特烈展开了对摩拉维亚的入侵,并对奥洛穆茨(Olomouc)发动进攻[51]。但在奥军于多姆斯塔之战(Battle of Domstadtl)中消灭了一支为普军攻击奥洛穆茨输送补给的运输队后,腓特烈中断了攻城并从摩拉维亚撤军。这标志着他对奥地利领土最后一次大规模入侵的结束[52]。东普鲁士在整个冬季都由俄军占领,且直到1762年都在俄军的控制之下。尽管如此,腓特烈并没有将俄国人看作一个迫在眉睫的威胁,他仍期望与奥军进行决战以将奥地利彻底踢出这场战争。
1758年4月,英国与腓特烈签署了《英普协定》 (Anglo-Prussian Convention)。协议规定英国付给普鲁士每年670,000英镑的援助。英国同时派遣了9,000人的部队以支援斐迪南的汉诺威军。这是第一支被派遣至欧陆的英国部队,同时该做法也是对皮特曾经反对向欧陆派兵政策的修正。斐迪南在率军渡过莱茵河并引起法国方面的戒备之前,已于1758年3月成功将法国人赶出了汉诺威与威斯特伐利亚(Westphalia)并且重新夺取了埃姆登(Emden)港的控制权。但随后,尽管他有在克雷费尔德之战(Battle of Krefeld)击败法军以及短期占领杜塞尔多夫(D&sseldorf)的战果,他仍被迫撤回莱茵河的己方一侧。在撤退过程中,他成功地避开了法军的大部队[53]。
在此时,腓特烈对俄军在东线进展的关注与日俱增,并且决定前往迎击。在日爆发的措恩多夫之战(Battle of Zorndorf)中,在腓特烈指挥下的35,000普军向坚守的43,000名由费莫尔伯爵(Count Fermor)率领的俄军发动攻势[54]。虽然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伤亡且俄军最终有序地撤离了战场,腓特烈仍然宣称其为己方的胜利[55]。在9月25日爆发的胜负未分的托诺之战(Battle of Tornow)中,一支瑞典军队击退了普军的六次攻势,但在费赫贝林之战(Battle of Fehrbellin)再次胜利后,瑞军并没有选择向柏林继续进军[56]。
拉锯战的局面持续到了10月14日,道恩元帅的奥军在萨克森的霍克齐之战(Battle of Hochkirch)中奇袭了普军主力。腓特烈损失了许多大炮,但仍借助茂密的树木为掩护做到了有序撤退。最终奥军除了霍克齐之战的胜利以外,在萨克森并没有取得大的进展或者决定性的突破。在对德累斯顿的攻击受阻后,道恩的军队被迫撤回奥地利控制区过冬,因此萨克森仍然为普鲁士人所占据[57]。在法国,1758年是令人失望的一年,有鉴于此,法国任命了乔伊索公爵(Duc de Choiseul)为新任首相。乔伊索计划通过对英国和汉诺威的猛烈攻击在1759年结束战争。
1759年-1760年
1759年见证了普鲁士的几次惨败。在凯伊之战(Battle of Kay),或者帕尔齐希(Paltzig)之战中,俄军统帅萨尔特科夫伯爵(Count Saltykov)率领47,000俄军击败了卡尔o海因里希o冯o韦德尔(Carl Heinrich von Wedel)的26,000普军。虽然汉诺威人在明登之战(Battle of Minden)中击败了一支60,000人的法军,但奥军元帅道恩也在马克森之战(Battle of Maxen)中还以颜色,迫降了一整支13,000人的普军。腓特烈自己则在库勒斯道夫之战(Battle of Kunersdorf)中损失了半数的兵力,这也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惨重的失败,并几乎使得他退位自尽。这一系列的灾难部分源于他对俄军实力判断的失误,尽管俄军早已在措恩多夫(Zorndolf)和格罗斯-耶格尔斯多夫(Gross-J&gersdorf)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另一方面,法国人在1759年于卢瓦尔(Loire)河口集结陆军,在布雷斯特(Brest)和土伦(Toulon)集结舰队,以准备计划中对英国本土的入侵行动。但是两场海战的失败阻止了这些。1759年8月,让&弗朗索瓦&德&拉&克卢&萨布朗(Jean-Fran&ois de La Clue-Sabran )率领的法国地中海舰队在拉各斯海战(Battle of Lagos)中被一支由爱德华&博斯科恩 (Edward Boscawen)率领更大规模的英国舰队击溃。而在11月20日的基伯龙湾海战(Battle of Quiberon Bay)中,英国海军将领爱德华&霍克(Edward Hawke)率领的23艘风帆战列舰(ship of the line)追上了德o孔夫兰元帅(Marshal de Conflans)拥有21艘风帆战列舰的布雷斯特舰队,英国舰队击沉、捕获,迫使搁浅了多艘法舰。这一战的失利迫使法国取消了登陆英国的计划。
1760年对普鲁士人来说意味着更多灾难的来临。福凯(Fouqu&)的普军在兰茨胡特之战(Battle of Landshut)中被打败。法国人占领了马尔堡(Marburg),瑞典人则夺取了部分的勃兰登堡(即普属波美拉尼亚)。但汉诺威人却在沃伯格之战(Bttle of Warburg)中战胜了法国人,继续阻止着法军从东线对普鲁士的攻势。奥地利人则在劳东将军(General Laudon)统帅下占领了西里西亚的格拉茨(Glatz,现在的克沃兹科)。在利格尼茨之战(Battle of Liegnitz)中,腓特烈在军力为一比三的局势下战胜了奥军。可不久之后,他的首都柏林就被萨尔特科夫的俄军与莱西(Lacy)将军的奥军于10月份时短暂占领。而这一年的结尾虽然见证了托尔高之战(Battle of Torgau)中腓特烈对道恩统帅的奥军的胜利,但普鲁士人也付出了很大的伤亡,而且最终让奥军有序地撤退。
1.7年战争结束
科林战役后,法军分两路在西线展开了军事行动。正西的黎塞留公爵率法军在8月迫使英国王子威廉&奥古斯都(坎伯兰)公爵指挥的英国汉诺威联军投降,柏林以西汉堡——不莱梅——汉诺威方向门户洞开。腓特烈派去布伦斯威克的斐迪南亲王仅凭著一支小小的各国联合部队,就化解了西方方面法军的进攻。另外在西南方向,黎塞留的副司令,法国将军夏尔&德&罗昂 (苏毕兹亲王)会合了德意志诸侯联军,总兵力六万以上,穿过萨克森前来夹击普鲁士。普鲁士本土正南的萨克森、西里西亚则有奥地利主力,与普军主力对峙。正东有8万俄军进攻东普鲁士,由普鲁士列瓦尔德元帅挡住,当年,俄军亦于早前的5月间开始向战场调动军队。夏季,乘奥、法军对普军兵力的牵制,俄军进军东普鲁士,期间两军展开大猎村战役普军却先占优势,但俄军后又反败为胜。俄军取胜后,没有太大发展。战斗中,俄军著名统帅,当时的旅长鲁缅采夫崭露头角。东西南三线同时推进,整个欧洲都在向普鲁士进逼。
腓特烈从布拉格撤军后,审时度势,选择其一路打击之。普法两军于11月间举行经典的罗斯巴赫会战,法军大败。普军在罗斯巴赫会战后,主力又由西东进,截击进入西里西亚的奥军,并于12月间举行全年度的最后一次大会战洛伊滕会战,取得全胜。
1758年1月,俄军占领东普鲁士,腓特烈率主力迎击,8月25日普军在奥德河畔措恩多夫击败俄军。1759年俄奥联军在奥德河会师,8月与普鲁士进行库勒斯道夫战役,普军被击败。同时英军在汉诺威击败法军,9月奥军占领德累斯顿,普军转入防御。此时联军内部发生矛盾给了普军喘息之机,1760年7月,普军在西里西亚以少胜多击败俄奥联军,8月普军在利格尼茨击败奥军,11月在托尔高战役中再次击败防守坚固阵地的奥军,普鲁士以巨大的代价保住了萨克森领地,得以恢复实力。
在海上和殖民地,英法两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1756年4月,法国海军击败英国舰队占领地中海的梅诺卡岛,1758年,英军攻占布雷顿角,包围路易斯堡,7月路易斯堡投降,第二年9月英军攻占魁北克。1759年,法国舰队在拉古什和基伯龙被英舰队消灭,1760年英国占领整个法属加拿大;1761年,英国占领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地。
同年12月俄军中将彼得&鲁缅采夫攻克了普鲁士要塞科尔贝格,普军再次陷入绝境,此时却出现了被后世称为“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的戏剧性事件:1762年俄国女沙皇病逝,新沙皇彼得三世是腓特烈的狂热崇拜者,他登基后立即同腓特烈结盟,俄军撤退,归还了占领的全部领土,瑞典也跟着退出战争,普鲁士得以起死回生。10月底,被废的沙皇彼得三世被杀死,叶卡捷琳娜对外宣称是消化不良而死,俄国正式退出七年战争。俄国退出使反普同盟瓦解,日英法签定了《巴黎和约》,其中法国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15日普奥签定《胡贝尔图斯堡和约》,普鲁士同意撤出萨克森,而奥地利承认西里西亚归普鲁士所有,奥地利未能收复西里西亚领地。
2. 俄罗斯对亚洲大陆最东端的吞并
俄国对楚科奇半岛的海象牙唾涎三尺,因为当时海象牙价值很高,一俄斤等于一张中等成色的貂皮,是国际市场的畅销晶。特别是杰日涅夫绕行楚科奇角以后,于一六四八年在阿纳得尔河建立了阿纳得尔斯克堡,为夺取海象牙和占据楚科奇半岛打下了基础。西伯利亚衙门于一六五二年六月曾命令雅库次克督军,派人去楚科奇地方,“征收貂皮和鱼牙(即海象牙——笔者注),使国库获得更多收益”④。俄国殖民者多次用兵,企图征服楚科奇人。 一六四九年布戈尔在一年内就进行了三次征伐⑤。楚科奇人以牙还牙,回击俄国的入侵,如一六五三年数百名楚科奇人聚集到下科雷姆斯克,将俄军据点团团围住,他们不给哥萨克烧柴,也不供应水,使哥萨克陷于绝粮断炊的境地⑥。由于楚科奇人的顽强斗争,使俄国长期未能治服楚科奇民族,而且到十八世纪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斗争。从一七O一年开始,俄国政府感到非下大力气不足以征服楚科奇人,先后发动四次较大规模的远征,其中一七三一年二月由少校帕夫鲁次基率队四百三十五人围剿楚科奇人,这次进攻历经八个月,进行三次交战,杀死楚科奇人上千名⑦。一七四三年俄国枢密院直接下令,专门委派帕夫鲁次基再次出征。一七四七年三月楚科奇人同帕夫鲁次基一伙遭遇。他们聚集到山头上,居高临下,打击俄军。哥萨克发起冲锋时,楚科奇人如猛虎下山,神速扑向俄军。哥萨克惊恐万状,纷纷抱头鼠窜,楚科奇人乘胜追击,战败俄军,缴获不少枪支,杀死了头目帕夫鲁次基。 经过近百年的反抗斗争,到十八世纪中叶,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让步措施,接受楚科奇人的和谈条件。从此,楚科奇族才最后被俄国所兼并。
3.俄罗斯对亚洲扩张的暂时性总结
从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的过程中,至少可以看出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俄国向东扩张,是以沙皇为代表的俄国 政府指挥、策划和组织的,其目的是为了兼并少数 民族,夺取毛皮等财富,扩大“经济领地”。但是在 征服中,政府也直接或间接支持、怂恿“民间”的 殖民活动,即打先锋的殖民者除了政府组织的军人 外,也时常有实业者、商贾和移民。这种殖民扩张 的特点,使人认为似乎俄国的殖民是由个人的发财 致富、冒险妄为的心理所驱使,是盲目的自发行 为,与政府无甚关系。实际上,这些“民间”的殖 民活动虽然具有某种程度的自发性,但却都是秉承 沙皇的旨意,进行扩张的罪恶勾当,这些人实际充 当了沙皇东征的别动队,只要他们干出“成就”,沙 皇政府立即予以表彰、承认和资助。这种殖民特点 具有欺骗性。
第二,俄国采用一切殖民者所惯用的手法,即 武装暴力与和平收买的两手。俄国哥萨克用“马刀 和鲜血”、“火的战斗”征服西伯利亚各族人民,也 采用诱骗、收买等方式,“劝说”各族加入俄国国 藉。他们或者以交易为借口,或者拿出实物税册, 欺骗当地人签字画押,然后以此作为臣服俄国的 “凭证”。
第三,俄国为牢固控制西伯利亚,在征服过程 中逐渐设置机构,实施殖民统治。十七世纪整个西 伯利亚设立了四个督军辖区,共十九个县28。辖区 和县均置督军,总揽所属地区的一切大权29,由于 督军权柄过大,更加重了对人民的统治。此外俄国 考虑到西伯利亚的历史、民族等特点和传统习惯, 采用了一些适用于当地特点的变通措施,如启用当 地头人、酋长,保持各民族的基层组织形式和风俗 习惯,采用实物税制度,进行经济盘剥。这样有利 于俄国的远征和殖民统治。
第四,俄国政府巧妙地利用了西伯利亚的地理 形势,即河川密布的特点,经过连水陆路,从一条 河窜入另一条,行进较为便捷;同时也利用了少数 民族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生产落后等弱点,采取 挑拨离间、坐山观虎斗等手法,能使用区区兵力, 迅速占领大片土地。
恩格斯在论述十九世纪俄国的对外政策时指 出;“在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是对别国领土的赤裸裸 的强力的掠夺?是明白的抢劫”30,这句话用来说 明俄国对西伯利亚的征服也是合适的。回顾俄国对 西伯利亚的兼并,再次暴露了沙皇俄国梦寐以求的 是要成为世界帝国,也再次证明俄国是一个十分阴 险狡猾的殖民主义者。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不但可以使我们了 解老沙皇的真实面目,而且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当代 霸权主义的本质及其历史根源。
本作品来自AcFun文章区,未经允许禁止商业性转载,非商业性转载请注明本作品作者及出处,并在正文内容中保留本段全部说明。
&【历史⑨课】俄罗斯扩张地图(9)该投稿暂无简介准噶尔完了,七年战争结束了,现代中国的疆域也打下了,沙俄在北亚和东北亚的侵略暂时告一段落。下一个就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了。准噶尔完了,七年战争结束了,现代中国的疆域也打下了,沙俄在北亚和东北亚的侵略暂时告一段落。下一个就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了。[+展开简介]投1蕉安利给基友官方下载友情链接反馈本站不提供任何视听上传服务,所有内容均来自视频分享站点所提供的公开引用资源。Copyright (C)
AcFun. 保留所有权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领土扩张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