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把房产转移到省会城市及以上城市

我是销售代理机构
吉屋网月覆盖3000万购房人群,中文房产网站排名第4。
吉屋网月覆盖3000万购房人群,当前合作新盘超过2000个。
吉屋网月覆盖3000万购房人群,更快更准推广合作业务。
您的位置:
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 千万不要在这些城市买房
来源:搜房网综合整理 &&发布时间:
【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榜】近日,网络上层传出一份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榜,其中、、名列前三名。快来看看,有你的家乡吗?在这些地方自己是否买得起房呢?第十名: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 千万不要在这些城市买房昆明,享“春城”之美誉,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核心城市和旅游、商贸城市,亦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东盟开放的重要枢纽城市。云南每年的游客虽说不少,但由于地理位置限制,经济增长也比较缓慢。昆明去年11月样本平均价格8291元/㎡。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榜 有你的家乡吗?第九名: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 千万不要在这些城市买房虽说乌鲁木齐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和交通核心,也是第2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和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但由于位置和地理的关系,仍然惨在最穷省会之列。乌鲁木齐去年11月样本平均价格7484元/㎡。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榜&有你的家乡吗?第八名: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 千万不要在这些城市买房合肥虽然靠着江浙,但却没有沾到半点光。这种尴尬的地位,让合肥的经济没能迅速腾飞。合肥去年11月样本平均价格7398元/㎡。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榜&有你的家乡吗?第七名: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 千万不要在这些城市买房这是号称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龙城,却也是一座被煤炭工业包围的城市,目前太原正在艰难转型中。太原去年11月样本平均价格6963元/㎡。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榜&有你的家乡吗?第六名: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 千万不要在这些城市买房因为地处内地,兰州交通很是拥堵,现在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山造城,规划地铁。兰州去年11月样本平均价格6906元/㎡。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榜&有你的家乡吗?第五名: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 千万不要在这些城市买房长春是一座老工业城市,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鼻祖。但是除此之外,长春经济似乎没有更多亮点。长春去年11月样本平均价格6828元/平方米。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榜&有你的家乡吗?第四名: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 千万不要在这些城市买房这里有牦牛、青海湖、寺庙,还有浓郁的少数民族气息,但是经济发展缺乏推动力是硬伤。西宁去年11月样本平均房价为6043元/㎡。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榜&有你的家乡吗?第三名:拉萨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 千万不要在这些城市买房这里没有轰鸣的现代工业,山川遍布,景色优美,但交通也不方便,只能说世界屋脊可真不是好征服的。拉萨去年12月平均房价为7187元/㎡。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榜&有你的家乡吗?第2名:银川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 千万不要在这些城市买房这里被誉为“塞上江南”,水草丰美,是沙漠中的明珠。但是频贫乏,经济优势不明显,多以简单粗放的产业为主。银川去年11月住房样本平均价格为5116元/㎡。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榜&有你的家乡吗?第1名:贵阳中国十大最穷省会城市排行 千万不要在这些城市买房贵阳的自然风光不错,矿产资源丰富,但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导致招商引资困难。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落后,在省会中经济GDP总是垫底。贵阳去年11月样本平均价格4784元/㎡。
7×24小时热文榜
你可以按区域查找喀什新房、二手房,也可以按区域查询喀什房价。同时,你买房
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为什么五年内你必须把房产转移到省会及以上城市?,怦组词
  数周前,塞冬的表弟到北京出差,塞冬自幼和他一起玩耍长大,关系亲密,很自然的打开话匣子聊起了老家的事。
  表弟在省会贵阳市上班,在老家县城有一门面房,两三年前市值约百万,问询者众,如今打八九折,却已无人问津。
  而表弟的一桩心头大事,是希望为他的亲弟在省会安家。一边是日益贬值的县城资产,另一边是节节上涨的省会房价,表弟感到很紧迫也很无奈。
  周末和表弟聊微信,没想到仅仅过了两三个月,他关注的小区又涨了一千,而老家的门面房仍无人问津&
  也是上周末,塞冬和老家亲戚视频聊天,情不自禁地又一次推销了自己的观点:
  &老家的房子和门面一定要尽快处理掉,最多只留一套当临时旅馆和纪念品。其他的全转移到贵阳,最好是两城区+观山湖区的学区房,最好是全国大牌房开商的新房和次新房。&
  好友的质疑
  仔细算起来,从上大学到工作后,塞冬已经数不清劝过多少人把老家的房产转移到北京,现在回头来看,也无意中造福了不少身边好友。
  当然,也有许多人对塞冬的逻辑表示不解,他们的问题通常有以下几类:
  大城市有啥好的,堵车、空气污染又重,并不是人人都想去大城市,我呆在老家也挺好的,你看这些年县里也发展得很快呀。   塞冬你说得不对,现在国家不鼓励发展特大城市,而是鼓励发展中小城镇。国家都要疏解大城市人口了,你还在鼓吹大城市,你能比政府更聪明?   人家欧美大公司的总部都在镇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司和居民像欧美那样走向小城镇才是大趋势。   你没有考虑到我国是有户籍制度的,大城市不是想进就能进,大部分人还是只能呆在小城市,塞冬你说的不对。   本文就是想通过详尽的数据来告诉大家,上述论点究竟犯了哪些错误,为什么我们必须把家庭资产尽可能的转移到省会及省会以上规模的大城市。
  城市化后的&大城市化&
  无论在杂志报纸上,还是在网络论坛里,每每谈及中国的城乡差距、大城市病等,主流论调基本都是下面这样:
  中国的政治制度导致大城市资源过多,从而导致城市规模太大,人家欧美都是发展小城镇。   如果中国农村都像欧美农村那样便利,在村里就能找到世界500强的工作,谁还去大城市。   这样的论调从塞冬小时候一直持续到现在,热度不减。
  因为在中国,&反大城市&是一种从官方延续到民间的政治正确,中国也是世界上极其罕见的从财税、土地、规划等多项制度上有组织有纪律反大城市、挺中小城市的国家。
  然而,从全球历史和现实来看,却是这样一番景象:
  &城市化&是一种无法逆转的趋势。   &大城市化&在城市化完成后仍然会继续进行。   所谓的&欧美小镇&其实是&郊区化&而不是&逆城市化&。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格,美国历年top20&都市统计区(MSA)&人口变迁(PS:中美行政区划差异极大,美国行政区中city(市)的概念,其规模通常只相当于中国的&区/县&、小的甚至只有&街道/乡镇&大小。美国统计署的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MSA)口径,则大致类似于我国的&地级市&,中美的地级市/MSA数量都是300多个。):
  从上图可以看到:
  从1930年到1960年,在美国300多个&地级市&中,居住在top 20&地级市&的人口比重,从23.6%提升到了32.8%。   1960年美国基本完成城市化后,其&大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到2010年人口普查时,37.5%的美国人在top20&地级市&里。   要知道的是,201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57%,大致等于美国1930年的水平,也就是说,&大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就在眼前。   我们再来看一组美国各州的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美国各州最大&地级市&的人口占全州比重大都超过1/3,一些州甚至达到70%。
  以美国第一人口大州&&加州为例,其第一大&地级市&的人口占了全省的1/3,前两大&地级市&加起来则占了全省的46%
  一些读者会问:&塞冬你说得不对,我百度过,洛杉矶只有300多万人,旧金山只有80多万&。
  塞冬的回答是:&那指是的city人口,如前文所说,美国的city比中国的&地级市&范围通常小1-2级,如&旧金山city&只有海淀区面积的1/4。&
  为了和4000万的加州大致可比,我们选取人口在万的中国省份做对比,这是中国中等省份的典型规模。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6》、各省会城市《201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由上表可见,中国典型省份的省会人口比重大都在20%以下,其中一半不超过15%&&中国的城市化率和大城市化率,和美国相比,差距是巨大的。
  为了直观起见,我们看一个美国人口分布图,如下所示:
  西部内陆以荒漠和大农场为主,除了丹佛、盐湖城、拉斯维加斯等少数城市外,人口极其稀少。   人口较多的州(如加州、德州、佛州),有两三个人口中心,而普通的州,一般就只有一个人口中心,全州人口高度集中于这些少数人口中心。凤凰号出品
为什么必须把房产转移到省会及以上城市?
表弟的烦恼
数周前,塞冬的表弟到北京出差,塞冬自幼和他一起玩耍长大,关系亲密,很自然的打开话匣子聊起了老家的事:
表弟在省会贵阳市上班,在老家县城有一门面房,两三年前市值约百万,问询者众,如今打八九折,却已无人问津。而表弟的一桩心头大事,是希望为他的亲弟在省会安家。一边是日益贬值的县城资产,另一边是节节上涨的省会房价,表弟感到很紧迫也很无奈
周末和表弟聊微信,没想到仅仅过了两三个月,他关注的小区又涨了一千,而老家的门面房仍无人问津…
下图:表弟心念已久的观山湖区
也是上周末,塞冬和老家亲戚视频聊天,情不自禁地又一次推销了自己的观点:
“老家的房子和门面一定要尽快处理掉,最多只留一套当临时旅馆和纪念品。其他的全转移到贵阳,最好是两城区+观山湖区的学区房,最好是全国大牌房开商的新房和次新房”
好友的质疑
仔细算起来,从上大学到工作后,塞冬已经数不清劝过多少人把老家的房产转移到北京,现在回头来看,也无意中造福了不少身边好友。当然,也有许多人对塞冬的逻辑表示不解,他们的问题通常有以下几类:
大城市有啥好的,堵车、空气污染又重,并不是人人都想去大城市,我呆在老家也挺好的,你看这些年县里也发展得很快呀
塞冬你说得不对,现在国家不鼓励发展特大城市,而是鼓励发展中小城镇。国家都要疏解大城市人口了,你还在鼓吹大城市,你能比政府更聪明?
人家欧美大公司的总部都在镇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司和居民像欧美那样走向小城镇才是大趋势
你没有考虑到我国是有户籍制度的,大城市不是想进就能进,大部分人还是只能呆在小城市,塞冬你说的不对
本文就是想通过详尽的数据来告诉大家,上述论点究竟犯了哪些错误,为什么我们必须把家庭资产尽可能的转移到省会及省会以上规模的大城市
城市化后的“大城市化”
无论在杂志报纸上,还是在网络论坛里,每每谈及中国的城乡差距、大城市病等,主流论调基本都是下面这样:
中国的政治制度导致大城市资源过多,从而导致城市规模太大,人家欧美都是发展小城镇
如果中国农村都像欧美农村那样生活便利,在村里就能找到世界500强的工作,谁还去大城市
这样的论调从塞冬小时候一直持续到现在,热度不减。因为在中国,“反大城市”是一种从官方延续到民间的政治正确,中国也是世界上极其罕见的从财税、土地、规划等多项制度上有组织有纪律反大城市、挺中小城市的国家
然而,从全球历史和现实来看,确实这样一番景象:
“城市化”是一种无法逆转的趋势
“大城市化”在城市化完成后仍然会继续进行
所谓的“欧美小镇”其实是“郊区化”而不是“逆城市化”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格,美国历年top20“都市统计区(MSA)”人口变迁
数据来源:
/PBGeog/histmetropop.aspx
PS:中美行政区划差异极大,美国行政区中city(市)的概念,其规模通常只相当于中国的“区/县”、小的甚至只有“街道/乡镇”大小。美国统计署的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MSA)口径,则大致类似于我国的“地级市”,中美的地级市/MSA数量都是300多个
从上图可以看到:
从1930年到1960年,在美国300多个“地级市”中,居住在top 20“地级市”的人口比重,从23.6%提升到了32.8%
1960年美国基本完成城市化后,其“大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到2010年人口普查时,37.5%的美国人生活在top20“地级市”里
要知道的是,201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57%,大致等于美国1930年的水平,也就是说,“大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就在眼前
我们再来看一组美国各州的数据:
数据来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U.S._states_and_territories_by_popul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Metropolitan_Statistical_Areas
从上表可以看出,美国各州最大“地级市”的人口占全州比重大都超过1/3,一些州甚至达到70%。以美国第一人口大州——加州为例,其第一大“地级市”的人口占了全省的1/3,前两大“地级市”加起来则占了全省的46%
一些读者会问:“塞冬你说得不对,我百度过,洛杉矶只有300多万人,旧金山只有80多万”。塞冬的回答是:“那指是的city人口,如前文所说,美国的city比中国的“地级市”范围通常小1-2级,如“旧金山city”只有海淀区面积的1/4”
为了和4000万的加州大致可比,我们选取人口在万的中国省份做对比,这是中国中等省份的典型规模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6》,各省会城市《201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由上表可见,中国典型省份的省会人口比重大都在20%以下,其中一半不超过15%——中国的城市化率和大城市化率,和美国相比,差距是巨大的
为了直观起见,我们看一个美国人口分布图,如下所示:
西部内陆以荒漠和大农场为主,除了丹佛、盐湖城、拉斯维加斯等少数城市外,人口极其稀少
人口较多的州(如加州、德州、佛州),有两三个人口中心,而普通的州,一般就只有一个人口中心,全州人口高度集中于这些少数人口中心
美国以外呢?——我们再来看看欧洲各国,并将其与中国人口规模类似的省份作对比
数据来源:
wikipedia,太多而不详列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了四川/成都&VS &德国/莱茵鲁尔胜出外,中国省份最大城市的人口比重普遍也不如欧洲国家——德国在西方也属于人口不太集中的案例
亚洲的日韩就不用多说了——典型的人口高度集中于首都:
我们拿韩国和浙江做个对比:
韩国的人口、面积、地形等基本情况,和浙江基本一模一样
韩国首都圈行政区面积1.17万平方公里,人口2550万,占全国人口的一半
浙江杭州市行政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人口920万,不到韩国首都圈的40%
再来看看日本:
东京圈一都三县行政区1.35万平方公里,人口3600余万,占日本人口28%
相比之下,北京1.68万平方公里,2100余万常住人口,规模小太多
过去几十年,欧美日韩等国/州的最大城市,伦敦、巴黎、首尔、东京...都在持续甩开和第二位的差距。英国越来越等同于伦敦,韩国越来越等同于首尔,日本越来越等同于东京,下图:伦敦相对于其他城市的巨大优势
下图:日本top都市圈的人口变化情况,即使同2-4位的大都市相比,东京的首位度也愈发提升
数据来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metropolitan_areas_in_Japan_by_population
说完大城市化,最后提一句,所谓“欧美企业总部都在小镇”,其实绝大部分是指巨型企业在郊区修建的总部园区,就和百度、联想总部在西北旺镇,阿里总部在西溪,华为终端总部在东莞松山湖,上海交大在闵行,中科院大学在怀柔是一个逻辑。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几万人的大机构通常会选择在郊区修建自己的园区,这是“郊区化”,而不是逆城市化
中国省会的未来规模
许多人可能会觉得,和发达国家比太遥远,中国未来可能并不会发展到欧美日那样高度发达的程度,那我们的大城市化水平也自然不会达到那样的高度。那我们就回头来和发展中国家比一比,看看穷兄弟们的城市规模——部分典型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都市规模如下所示(来源仍是wikipedia):
从上表可以看出,13.7亿人口中国的首都北京,大致和1-2亿人口的菲律宾、墨西哥、尼日利亚的首都相当,被印尼、巴基斯坦秒杀。而中国7千万以上的人口大省: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河北,除了广州和成都外,其他省会的人口规模都远远比不过土耳其和伊朗首都
于是我们会发现,中国特大城市、大城市、省会的规模,不仅比不过发达国家,甚至也比不过发展中国家中的人口大国。中国目前的“大城市化率”,其实是低于中国当前的经济水准——这和中国独有的制度是分不开:
城市土地国有:城市土地出让由政府垄断,政府严格限制大城市土地供给
户籍制度:通过限制大城市公共品对非户籍人口开放来限制人向上的自由流动
转移支付:每年数万亿资金在县、乡镇、村保持大量体制内就业机会和公共品供给
但是,上述各类国家的数据可以表明,人们向往大城市的意愿在全球都是一样的。中国独特的制度,并不能抹掉人们的内心需求,而只能是通过给新移民创造麻烦来人为地减缓大城市化速度。就像一个蓄水池,虽然出水口被人为缩小,但终有一天水还是会流完。于是在现实中我们就会看到,中国特大城市的规划往往是首先迎合决策者的主观意愿,而通常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然后在一次又一次被现实打脸后,只能按照实际的人口规模来修改规划以作为补救: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里预计,北京到201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250万以内,但实际上北京到2000年就达到了1382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里预计,北京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以内,但实际上北京到2010年就达到了1961万
于是,在2015年时,北京2020年总体规划又被修改为: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
于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入,大城市化的持续,政府规划被现实教训得步步“退让”,中国的省会最终可能将会发展到如下规模:
6000万人以上的大型省:省会人口达到万
万人的中型省:省会人口达到600-1500万
2000万以下的小型省:省会人口达到300-600万
届时,中国大多数省1/5-1/3的人口将会集中在省会,全省2、3位的城市大都将只有不到省会一半的人口。部分双核、三核的省,如山东、辽宁、福建、内蒙、江苏等,届时将会是top2、3的城市占据全省1/2-2/3的人口,其余城市的规模则将会小到无法相提并论
关于这一点,塞冬在老家的一位好友已经有所感触,他说:“以前并没有觉得贵阳有多好,但现在去贵阳,发现商场里都挤满了人,而老家地级市的商场里服务员比客人还多,就几年时间,差距被实实在在的拉开了”
投资品、消费品和纪念品
说道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塞冬你这说法有点夸张了,中国和美国不一样,美国是移民国家,美国的小地方本来就是大农场没啥人。但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小地方世世代代住满了人,保定、阜阳这些大平原地级市,都是上千万人口,怎么可能会在几十年后缩减到相比省会不值一提的程度”
塞冬对此的回答是:老龄化+少子化+城市化将共同造就这种奇特的突变
我们就以著名的中原塌陷区人口大市阜阳和其省会合肥为例,我们先来看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数据:
阜阳,户籍人口1014万,常住人口759万,比2000年减少40.4万
合肥,户籍人口502万,常住人口570万,比2000年增加124万
一来一去,10年间,阜阳比合肥的人口优势减少了164.4万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常住人口统计的是全量人口,也就是说,大量城市化率很低的中老年人口会长时间作为阜阳的基数。而另一点,中国的出生人口在快速递减,而这也将会神奇的改变人口分布,如下表所示,我们做一个简化的小模型来进行推演(不代表真实数据):
2010年时,假设整个经济体共有100人,城镇化率为50%,也就是50人住在各级城镇,50人住在农村。我们假设每一级城镇都住10人,常住在省会及以上的占总人口的20%
假设在2010年时总共有20个25-35岁青年,他们的城镇化率已达到75%,20人中只有5人还常住在村里,常住在省会及以上的为30%
由于90后出生人口大跌,到2025年时,25-35岁的年轻人的数量,只有2010年的60%,也就是12人。而这12个人中,选择居住在省会及以上城市的仍然是3+3人,所有的空缺都将由下层居住地来承担。于是,2025年这一代的年轻人,其城镇化水平提高到了90%以上,常住在省会及以上的达到了50%
照此演化下去,当较低城镇化水平的中老年沉淀基数人口逐渐走向衰亡,整个经济体的城镇化率就越来越趋近于新一代劳动力的城镇化率。同时由于生育大幅下滑所造成的空缺基本都由中下层区域来承担,整体的城镇化水平、大城市化水平,就会伴随着超低生育率而戏剧性快速攀升
上述推论的一大环节:“生育大幅下滑所造成的空缺基本由中下层区域来承担”是否成立?
我们继续以日本为例(因为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就是完美拷贝20年前的日本):
在日本整體人口減少的背景下,保持增長的是東京圈的1都3縣(東京、埼玉、千葉、神奈川)和愛知、滋賀、福岡、沖繩各縣。東京都人口達到1351萬人,增加2.7%。東京圈人口達到3613萬人,在5年裏增加了51萬人。在日本全國所佔的比例比5年前提高0.6個百分點,達到28.4%
http://zh./politicsaeconomy/politicsasociety/26.html
也就是说,当全国出生人口打6折,并导致20年后年轻劳动力数量打6折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能不会打折(东京人口不减反增),中等城市打6折,县城打4折,小镇打2折,农村打1折——越往下层的区域,越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年轻人口减少——》经济缺乏活力,就业机会少——》促使年轻人口进一步逃离
就中国自身而言,陷入此恶性循环的典型案例就是比全国早10年进入老龄化的东三省
于是,大家会慢慢觉察到这样一个事实:
年,一线城市从5千涨到2万,小县城也从800涨到3000,全国一荣俱荣,大家皆欢喜
年,一线城市从2万涨到8万,省会翻番,但小县城则在3000横盘多年
然而需要知道的是,2016年仍然处于85后高峰人口购置婚房的末班车,小地方仍然有一定接盘人群。再过3到5年,当人口总量比85后打6折的95后站上房市舞台时,全国人民可能会发现自己手上的筹码,进一步分化成三大品类:
1、&&投资品:大型地级市、省会及更高级别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全国年轻人口打6折时,这些城市的年轻劳动力数量不打折,固定资产仍然不乏接盘人群
2、&&消费品:普通地级市、县城——全国年轻人口打6折,这些城市打4-6折,接盘人数量腰斩,人口快速老龄化,当前山海关外的惨状将会原封不动的在5年后重现在这样的城市——这些地区的房产属于消费品,有使用价值,但难以原价转手了
3、&&纪念品:偏远的县、镇、村——这些地方的年轻人口将会打1-2折,固定资产大批沦为“乡愁纪念品”。半个世纪以后,中国农村大地上将矗立着上亿栋300平米钢筋水泥大独栋纪念碑,用来纪念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头十年期间,在中华民族最佳人口红利期里所造就的人类煤铁水泥工业文明巅峰
万事万物都是相联系的,人口、周期、规划,这些看似宏大的主体,却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许多人可能并不太在乎家庭资产的增减,只求过得舒坦即可,但这实际上是一个博弈,就如同无厘头的抢盐大赛一样:
“虽然我不想抢,但我怕别人给抢没了,于是我也被迫参与其中抢”
抢盐是很无厘头的,但资产转移竞赛、学区房占坑大赛,并不是无厘头,而是有其背后实实在在的供需逻辑。祝本号的用户们都能提前避开波谷,逃离纪念品,把家庭资产放置到更加安全的避风港,而不至于成为下面新闻这样的空置纪念碑
日本空置房:每7.4套房中就有一套空无人住
.cn/world/yzjj/.shtml
下一篇文章,塞冬会对哪些二三线城市具有投资价值,以及各地区的人口结构所带来的学区房投资价值进行分析,看看哪些地区的家长需要提钱准备学区房,敬请期待
二、巨变!中国这七大城市正在悄然崛起!
作者:姚建莉、陈新华、郭璐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ID: jjbd21)
通过对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吸引力、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能力、交通通达程度等多个指标分析得出,重庆、成都、天津、武汉、苏州、杭州、南京这7个城市正在崛起,其中杭州、苏州、武汉、天津4个可能成中国“新一线”城市!
正在崛起的苏州
有经济学家提出,如果想防止一线城市出现房地产泡沫,中国需要更多的一线城市。近两年,社会各界也常讨论“新一线城市”话题。
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程度显现还有差距,未来城镇化进程加速,更多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陆续跻身一线城市是必然趋势。
根据GDP指标,中国目前GDP达万亿的城市有10个,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成都、天津、武汉、苏州、杭州。另外,南京GDP也即将破万亿。也就是说,从经济实力上讲,北上广深以外的七座城市均有成为一线城市的潜力。
但GDP无法真正反映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对这些城市的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吸引力、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能力、交通通达程度等多个指标分析判断,未来另外四个一线城市可能会是杭州、苏州、武汉、天津。
准一线各有特色
重庆、成都、天津、武汉、苏州、杭州、南京七座城市中,未来一线城市候选表中首先排除的是成都、重庆。
按照住建部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重庆和成都都是国家中心城市,而且西部必须要有一个承载中心,至少其中之一应成为未来一线城市。
尽管这两座城市GDP总量高、面积大、人口多,但这三方面的成绩主要来自于其地域广阔,涵盖面广。其中心城区对应的指标则小得多,而且其在科创、交通、国际影响力及人才吸引力等方面落后于其它几座城市较多。
当然,正如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所说,成都、重庆位于“一带一路”的重要位置上,借助于亚欧之间的战略地位以及中西部开发,未来整体发展提升较快。
剩下的杭州、苏州、南京、天津、武汉中,杭州已经被社会各界公认为未来全国第五座一线城市,江苏两大经济体苏州和南京的对比中,苏州在整体创新、区域优势、现有经济体量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都胜过南京。武汉因高校、科研等资源的集聚效应造就了光电技术、生物制药、智能制造的辉煌,又是中部地区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的主要城市。天津是“十二五”以来国家政策集中地,大量的国企项目投资在当地,而且拥有空客交付中心。
南京的情况比较特殊,虽是江苏省会城市,部分指标上也超过其它城市,尤其三产占比超过天津、武汉,人均GDP也超过武汉,但相比之下,南京的亮点并不突出。
作为老工业基地,南京产业转型较难,新业态发展压力较大。2015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占比高达78%。就创新活力而言,南京落后于苏州、武汉。而和天津相比,南京这几年在国家战略上处于劣势。
杭州: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之城
除了北上广深,最接近一线城市的是哪里?相信很多人会投票给杭州。尤其G2O之后,杭州的国际地位迅速攀升。接下来杭州还将举办2022年亚运会。
按照杭州市长张鸿铭的说法,G20峰会给杭州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红利,“现在大家一提到杭州,不用再介绍这是离上海多少距离的一个地方,杭州就是杭州。”
虽然单就人口、GDP总量,杭州还只是中国第十,但在国内大城市中,杭州是屈指可数的连续六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城市,第三产业占比已达到61.1%。杭州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靠前。
当某些城市还处于制造业发展阶段,杭州依托阿里巴巴、“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已经开辟了新的路径。过去十年间,杭州市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
而在几年前,因为没有选择重工业、制造业,而转向科技和金融,杭州的经济发展一度陷入困局。然而正是这一着棋,造就了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更造就了新的杭州。
“杭州并没有特意扶持某个大企业,比如阿里巴巴,但是杭州的制度、环境等吸引了这样的企业留下来。”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查志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因为阿里巴巴,如今的杭州已经形成了一个互联网生态圈。中国第一座互联网金融大厦的落户,吸引了大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入驻,包括蚂蚁金服、挖财、铜板街、51信用卡、恒生电子、数米基金网等。
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指出,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杭州居全国首位,拥有金融街、中关村的北京和拥有陆家嘴的上海,仅排在第七和第八位。
首份披露城乡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显示,杭州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同样居全国首位。
在日常生活方面,因为支付宝,杭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之城。“在杭州,只要一个手机就可以生活,这在全国没有其它城市可以做到。”查志强说。
今年8月起,杭州成为全国首个用支付宝就可以坐公交的城市,无须押金。只要芝麻信用分在600分以上,不管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可在杭州的景区、机场、公交站等315个点免费借雨伞和充电宝。
技术的创新带来生活方式的创新,更带动整个城市的创业创新。近几年,杭州的创业氛围,经常被拿来与北京、深圳放到同一层面相比较。杭州的信息经济、旅游业的发展,正好迎合了时代的需求。
宏观面上,杭州有1个国家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2个国家级的高新区,2个国家级的双创示范基地,24个国家级的众创空间,19个省级的特色小镇,这些都是创新的载体。
苏州:低调的园区经济先行者
尽管在国际知名度上,苏州没有G20后时代的杭州那般风光,但苏州的经济实力、工业园区建设、创新创业氛围等多项指标上都胜过杭州。
作为非省会城市,苏州的GDP超过杭州近40%,一直是个低调的前行者。经济上,苏州被叫“苏老五”好多年,GDP仅次于北上广深,近些年才被津、渝超越。
苏州“十三五”规划中,定位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苏州没有国家布局的钢铁、化工、车船、军工等重要工业,也缺乏教育、科研、医疗资源,但先天的优势是紧挨着上海。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学院首都经济研究所教授张贵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苏州靠近上海,一方面可以疏解上海的人口,另一方面紧跟上海科技等方面的创新步伐,甚至在某些方面和上海逐步同城化,相比南京更为开放,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更为灵活。
从乡镇企业做起,从上海挖技工,苏州做出了全国闻名的苏南模式,再引入外资,给外企做配套,如今拥有沙钢、金螳螂、波司登、恒力、同程网等大型企业。如今,九十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苏州投资。
2015年,苏州的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列全国第五,仅次于北上广深。谷歌旗下的风投部门Google Ventures首次投资的中国企业是苏州的旭创科技。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是苏州经济的里程碑,20多年来创造了跨越式发展奇迹。2013年园区GDP、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分别是开发建设之初1994年的168倍、940倍和3200倍。
园区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生态环保指标列全国开发区首位。
年,苏州连续三年上榜福布斯创新力最强城市前三甲!仅次于深圳、北京,甚至超过了长三角龙头——上海。苏州各类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也占据全国较大份额,国内唯一服务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的综合性融资平台——“千人计划”创投中心就设在这里。
苏州新三板挂牌企业数列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
苏州管辖的四个县级市(昆山、常熟、太仓、张家港),经济总量在全国县级行政单位中常年稳居前列,昆山市(县级市)常年稳居全国百强县首位。
武汉:光电之都
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顶梁柱,武汉成为近几年中国城市中一颗耀眼的新星。
自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武汉承载了实现中部崛起、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重要任务。
年这十年间,武汉的GDP增幅达到了387%,大多数年份的增速超过现有一线城市。
作为老工业基地,钢铁、汽车产业一直是武汉的支柱。而近几年,武汉的产业转型也实现了新路子。如今的武汉,核心产业聚焦在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三大块,未来要打造中部现代服务业中心。
武汉市“十三五”规划中,未来目标是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经营多年的光谷和东湖新区开始双星闪耀。
光谷GDP已占据武汉半壁江山。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在科技部公布的全国114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中,光谷综合实力居全国第3位,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居第2位。
2015年,光谷火车站已经开工,到2020年,光谷火车站将成为联系武汉和武汉城市圈的重要交通枢纽。今年初,国家存储器基地也在光谷开工。
同济大学发布的全国482个中国产业园区排名中,东湖高新区居第4位。根据《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未来要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改革。
武汉的这些发展,离不开其内的高校、科研资源。承担着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创新型城市试点任务的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是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国第三大科教中心。
武汉已经是国家层面的超大城市,物流、交通也非常发达。“十二五”期间,武汉的高铁网已经形成通达多个国家中心城市的8小时交通圈,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全国铁路四大路网主枢纽之一。
天津:五大国家战略叠加区
2015年,天津市GDP总量居全国第五,仅次于北上广深。这一年,对天津的意义非同凡响,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自贸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五大国家发展战略同时叠加,全国只此一家。
在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薄文广看来,天津最大的优势,是紧靠北京的区域优势,“从区域平衡角度,或者区域协同发展角度,天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点。”
尽管是“灯下黑”,但天津在行政层级上是直辖市,也是北方特殊的交通、港口、物流枢纽,可以辐射环渤海乃至三北地区。
天津和其它城市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人口流入量非常大,近年来平均每年增加近50万人。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天津自身的大项目、大工程,吸引大量人才;二是北京限制人口规模导致的外溢效应。
天津的高速增长,依靠的是国家的政策红利带来的大批重点工业项目。自滨海新区成为国家战略以来,其累计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数万亿。滨海新区因大飞机等领军的高端重工业竞争力很强,在未来也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获批自贸区成为创新的绝佳契机。依托自贸区这个支点,天津吸引了更多资金和人才,未来更要建立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制度创新新高地、转型升级新引擎。
金融领域中,天津的融资租赁一直领跑全国。如果说北京是中国金融的决策中心,上海是中国金融的交易中心,深圳是中国金融的市场中心,天津则是产业金融中心。
天津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加快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建设。与自贸区对应的“金改30条”后,天津的融资租赁业务更是飞速发展,租赁飞机占到全国的90%,租赁船舶占到全国的80%。
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未来京津之间将有5条快速铁路或高铁。目前天津到北京正在考虑修建新的城际铁路,该铁路将连接北京新机场。接下来,产业转移的带动效应也将呈现。
除了这4个城市,你觉得还有哪个城市算得上是“新一线”城市?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省会房产报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