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国防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之间是什么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辩证关系、;【关键词】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要求;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辩证关系;(一)国防建设必须依赖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二)经济建设所必须的安定的国内外环境来自国防实;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有国家就要有国防;(三)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马克思说过,军队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二、经济建
【摘 要】本文主要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辩证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创新和确保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关系 要求
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辩证关系
(一)国防建设必须依赖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则是政治作为阶级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关系的根源。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也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国民经济能够为国防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物资和优秀人才,能够有效地改善国防设施,更新武器装备,加大国防科技投入,从根本上提高国防力量。
(二)经济建设所必须的安定的国内外环境来自国防实力的增强和发展,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证
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有国家就要有国防。江泽民同志曾说:“一个巩固的国防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纵观历史,一国的强盛莫过于一个强大的国防力量作后盾。如果国家的国防实力不强,其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经济建设就无从谈起。每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把国家的独立自主、领土完整和经济建设视为国家的基本利益,而国防建设是保障三者的先决条件。
(三)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
马克思说过,军队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开路先锋作用,对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加强国防建设能够促进科技的进步。国防建设分娩出来的高新技术能促进经济革命。
可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对立统一、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服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国情需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选择适当的比例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创新
(一)定位创新:富国和强军统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富国与强军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建设为中心初期,强调军队建设服从经济建设;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写入了十七大报告,标志着追求“富国”和“强军”新目标的统一。
“富国”与“强军”二者不可偏废的定位创新的提出,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有关原则和方针,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突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均衡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体现了统筹和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具备了强军的经济基础后,需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是保持经济建设继续稳步推进的重要保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作为一种和平年代的常态表达,被写入十七大报告并非空穴来风。
(二)成效创新:质量与效益统一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积极推进“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打赢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战争。我国军事变革的成效要实现质量与效益相统一。
成效创新来自于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尤其是武器装备采购体制的变革。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6年为军品市场探索阶段,确认了军品作为市场客体的商品属性问题;从年为军品市场的初步建立阶段,确立了军品研制者和军品使用者作为市场供求主体的地位;从1998年后为军品市场逐步发育走向完善阶段,逐步确认总装部的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1999年,国防科技工业五大总公司改组为十大集团公司,完全按照企业方式运作,逐步形成了国防科技工业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有效市场供给主体。所以,十七大报告提出“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从武器采购体制来说,形成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有效分割,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军费。国防科技工业也跻身市场化的行列,武器采购体制的发展顺应了市场体制的要求。
(三)科技创新:军用与民用统一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军用与民用统一是国防科技工业的一种国际化的趋势。军用与民用统一的实质,在于将军事工业内部剩余产能在民用领域充分释放,将领先技术向民用领域合理转移。
1.军用与民用统一要完善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相对于军工市场有限份额,民品市场空间巨大,二者结合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和配置我国的生产和技术资源,增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讲,军民统一是实现军用和民用两个领域相得益彰的有效手段。
2.军用与民用统一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统筹考虑军需民用、平战衔接,可以使平时的国防经济与民用经济的发展比例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3.军用与民用统一要建立和完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经
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
三、科学统筹,确保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一论述在充分肯定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应该遵循的指导方针。
(一)要谋求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内在统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是确保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专业论文、91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思考等内容。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论文摘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 ,我们党在不同的 历史时期...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王军辉
摘要:近代中国遭受的所有屈辱和不公都明确的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这一思想,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关系思想的 丰富和发展,是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关系的科学 指南。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论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作者: 吴龙 专业名称:电气与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系 电气 1204 班 2014 年 1 月 16 日 题目:论述国防建设与经济...  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整理版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用辩证统一的观点阐述了一个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浅谈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赵国亮摘要: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了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一 系列宝贵经验, 确立了国防建设与经济...  关键词:国防建设 经济建设 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国家建设的一个重大关系。和平时期,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一关 系,在一定程度...  四、国防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 国防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 关系提到战略的高度,要求全党全军...新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思考
《军事历史》肖裕声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确立为党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党总结国防建设长期实践形成的新认识、作出的新概括,是党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准确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新中国成立5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新世纪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一、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走良性发展的道路,才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动力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对国防建设水平始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就不会有强大的国防。加强国防必须首先发展经济。  早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席就指出:“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和“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作为两件大事来抓。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被迫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与此相适应,中共中央不得不对既定国家建设进程作出必要的调整,提出了以“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来处理所面临的战争与建设问题。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国家财政执行“战争第一”的原则,军费开支维持在32.9%~43.1%的高水平,装备购置费的比重由1950年的7.5%上升到1952年的32%。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坚决贯彻“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没有国民经济的恢复,没有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援,是很难取得战争胜利的。毛泽东深刻指出:“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他认为:发展工农业生产,是加强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们的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基于这一认识,一俟战争结束,中共中央即决定精简整编军队,降低军费开支,把发展经济作为全国人民致力的主要目标。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付诸实施后,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956年,针对“一五”计划期间军政费用占国家财政预算30%的情况,毛泽东指出:这个比重太大了,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要使它降低到20%左右,把钱省下来搞经济建设。为此,他要求把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提高到战略方针的高度来认识。并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统筹解决的重要矛盾之一,要求全党全军从全局的高度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毛泽东幽默地指出:“你对原子弹是真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开支,多搞经济建设。你不是真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还是按老章程办事。”年,尽管国家军费开支比例作了大幅度下调,军费开支仍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5.3%,保持了一定的比例,加上军队人员减少,军费仍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仍发展较快,将战争年代的杂色装备大部更换为国产化、制式化装备,现代化程度也明显提高。相反,国防建设如果超越国家经济力量的限度,既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会削弱国防建设。在这方面,中国也是有教训的。在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共中央在主观指导上出现的一些失误,形成“一切以战备的观点来衡量”的思维定式,军队员额激增,军费开支加大。一方面长期将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国防事业中,挤占了应该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停滞和落后,又反过来影响了军队现代化建设,使预算中的军费因买不到计划中的装备而闲置起来。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建设与发达国家进一步拉大差距,中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针对长达十几年之久的国防建设挤压经济建设的情况,邓小平明确指出:经济不发达,国力太弱,国防现代化就不可能。为此,要横下一条心,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经济建设,一切围绕这个中心,不受任何干扰。他说:“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选》第3卷,1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邓小平要求,军队不但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如何支援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人民解放军坚持在以国家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下行动,裁减员额100万,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以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逐年下降;积极参加国家与地方的重点工程建设,腾出部分机场、港口、设备和空闲的营房、仓库、场地等为地方建设服务,全军医院和大部分服务设施向地方开放;军工企业积极发展民品生产,利用军队取得的高科技成果为地方建设服务;积极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等。与此同时,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国防和军队的长远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指出,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前提是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军队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继续贯彻忍耐的方针,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体谅国家的困难。江泽民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发言权,归根到底是要依靠实力;在国家的综合实力中,经济实力是最基础的力量,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把经济实力搞上去,否则就没有发言权。1995年,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强调指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由1989年的16909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2倍,年均增长9.3%,居同期世界各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之首。在1995年和1997年分别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总量由居世界第十位跃升到第六位,大大提高了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1999年,江泽民总结改革开放20来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刻指出:“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大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所有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提高国际竞争力,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关键所在。”这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经过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虽然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的说来,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经济不够发达仍是制约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制约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作用大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整个国家建设这盘棋上,军队和国防建设固然重要,但现代化建设总得有先有后,经济建设必须优先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只有确保经济建设的优先发展,才能确保国防建设的良性发展。脱离经济建设的基础,片面追求国防建设的畸形发展,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面临外敌大规模入侵之时,国防投入可在短时期内超越国家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但是国防建设的投入不能长期在国家的财政支出中占据过高的比例,不能超越国家经济力量的合理承受的限度。否则,无异于杀鸡取卵,不但会严重制约国家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会反过来制约国防建设,使之陷入非良性发展的状态,最终给国防建设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相反,国防建设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和依托,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不但可以努力减轻国家负担,积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而且可以从根本上增强国家的军事潜力与军事实力,使国防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获得强劲而持久的发展动力。这是新世纪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二、国防建设必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走同步发展的道路,才能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一个巩固的国防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任何一个国家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有可靠的安全保障。如果没有这种安全保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和侵犯,主权得不到维护,就会从根本上损害国家利益,其他任何利益更是无从谈起。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之所以能保持一个基本和平的环境,就是因为全党全国都始终在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在新民主主义建设中,以及将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国内外的敌人会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和抵抗,我们还必须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巩固国防,来保障祖国的建设”。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新中国在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积极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为打好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人民解放军在建国初期通过进口与仿制相结合,添置了100多个陆军师的装备和数千架飞机及部分海军舰艇,使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大大改善,从而为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奠定了强大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按照“突破尖端,加强常规”的武器装备发展方针,在加快常规武器国产化步伐的同时,高度重视尖端武器的研制和发展。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国防力量……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积极开展科研、生产协作,集中使用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协同攻关。即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也不仅没有下马,反而在“一年抓它七八次”的精神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取得进展。1964年,中国成功进行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1965年,中国成功进行飞机空投原子弹空爆试验。1966年,中国成功地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1967年,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这些成就的取得,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民解放军已经形成常规武器与尖端武器相结合的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武器装备体系,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发生质的变化,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对此,邓小平深刻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就说明,只有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才有利于对潜在的敌对势力形成足够的威慑,才能营造一个有利的安全环境,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我有话要说……
已有条评论
导读 · · · · · · · · ·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您的位置: &
浅谈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关系
优质期刊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县域经济发展思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