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民党要把国民革命军改编为中华民国国民党组织架构图军

称谓/中华民国国军
常简称国军。在,由于和现实因素,大陆当局现称中华民国国军为台军。历史上被称为“华军”或者“重庆军”。
历史/中华民国国军
黄埔军校旧址孙中山于在支持下,在创立。7月,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初期的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经由师法的“以党建校,以校领军”模式,并参考苏联军事制度创设。早期,国民革命军的将领和军官由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创设的黄埔军校培养训练,军队亦效忠中国国民党,为、、的国民政府军事主力,亦为的前身。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六军,军长。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七军,军长。6月,湖南的参加国民革命,部队改编为第八军。7月,,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为,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为政治部主任,为政治部副主任。一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一军)/缪斌;(二军)/;(三军)/;(四军)李济深/;(五军)/;(六军)程潜/;(七军)李宗仁/;(八军)唐生智/。 现在,依照之规定,中华民国国军在遵守军队国家化后,不受任何党派的控制,以为三军统帅。其全称不再是“中国国民革命军”,仅为“中华民国国军”。 陆军主词条:中华民国陆军军旗中华民国是中华民国国军的一个军种。人数共有13万多,是陆海空三军之中人数为多的。 国防报告书指出中华民国陆军的任务是:“平时戍守本、外岛地区各要点,从事基本战力与应变作战能力训练,依状况协力维护重要基地与厂、库设施安全,适切支援地区重大灾害防救工作;战时联合海、空军,遂行联合作战,击灭进犯敌军,确保国土安全。” 中华民国陆军司令部内设各处室,另下辖各军团指挥部、防卫指挥部、航特指挥部、教育训练暨准则发展指挥部、师指挥机构、装甲旅、机步旅、空骑旅、特战旅、守备旅、守备队。 兵科专科学校计有:陆军官校(军官)、陆军专科学校()及陆军步兵学校、陆军装甲兵训练指挥部暨装甲兵学校 、陆军导弹炮兵学校、陆军化学兵学校、陆军后勤学校、陆军通信电子资讯学校、陆军工兵学校等。 中华民国陆军现有3个军团、4个防卫指挥部、7个地区指挥部、3个机械化步兵旅、4个装甲旅、3个炮兵指挥部、2个航空旅、2个特战群。 未来军队整并案,陆军司令部、联勤司令部、后备司令部三系统在整并,宪兵司令部则归为参谋本部宪兵指挥部,则不受陆军司令部掌管,也是唯一陆军兵科不受陆军司令管辖的。 空军主词条:中华民国空军军旗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 Air Force,缩写为ROCAF)是中华民国国军的一个军种。以空军司令部为首,下辖作战、、教育训练暨准则发展、后勤等指挥部、空军官校,员额约35,000人左右。 国防报告书之中指出中华民国空军的任务是:“平时负责台海侦巡、维护台海空域安全,坚实战备整备及部队训练任务,充实战力完成战备,适切支援各项重大灾害防救工作;战时全力争取制空,并协同陆、海军遂行各类型联合作战,以有效发挥空军作战之效能,歼灭进犯敌军,确保国土安全。” 海军主词条:中华民国海军中华民国是中华民国国军的一个军种,以海军司令部为首,辖下有舰队、潜舰战队、陆战队、海军官校等单位,共有3万8千余人。主要武器装备以主作战舰、辅战舰艇、潜舰、陆战、空中等核心战力为主,以建立现代化海军。并以建立“高效质精、快速部署、远距打击”之海军战力为目标,包括反封锁能力、保存战力等等。 时期的海军在教育时期甚早吸收西方思想,因此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当时清廷海军大多认同革命理念,并加入了中华民国海军的行列。但是在中华民国早期因割据的原因,海军建军脚步始终缓慢,加上海军内部也因支持军阀不同以及训练来源差异衍生出多个派系(闽系、系、东北系、电雷系),其中海军学校的闽系因成立历史悠久,加上支持国民党因此在前始终为最大海军派系,各系间彼此间因争夺中国海军的主导权始终明争暗斗;直到抗日战争日本将中国海军近乎全灭,国民政府得以整顿既有势力。,以“四海一家”为口号的海军军官学校于成立。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海军军官学校迁至。 国防报告书指出中华民国海军的任务是:“平时坚实战力整备、精进战备训练、执行台海侦巡,确保海域安全,适切支援各项重大灾害防救工作;战时联合友军遂行反制与阻敌对我之海上封锁或武力进犯,以维护台海对外航运畅通,确保国家安全。” 宪兵主词条:中华民国宪兵军徽中华民国宪兵(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Police,缩写ROCMP)为中华民国国军的一个部队,专司城镇战斗与维持、社会秩序。宪兵本质上是的兵科,但是平时为独立运作,不受陆军司令部管辖,而是由自己的所管辖,彼此间互不隶属。 中华民国宪兵身兼及军、身份,负责维护社会治安,执行军法,维持军队纪律,宪兵服务协助陆军、海军、空军官、士、兵一切问题,维护正、副元首及亲人、正副总统候选人、国外大使安全,卫戍首都、总统府及其他重要政府机关、机场及,执行反恐任务,平时可支援中华民国警察维护治安,战时亦可成为独立战斗及后勤支援部队。与其他国家宪兵不同的是,中华民国宪兵司令部直属,拥有独立的指挥、人事及后勤补给系统,其地位类似于古代之。 未来国军兵力结构调整后,宪兵司令部将由国防部改隶为,参谋本部宪兵司令部。继续维持独立于陆海空三军之外的超然传统。
各军任务/中华民国国军
陆军台湾空军IDF经国号战机空中巡航陆军部队为捍卫国家领土及主权之完整,平时以戍守台湾、外岛要点,从事基本战力与应变作战能力训练为主,及依状况协力维护重要基地厂、库设施安全,适切支援地区重大灾害防救工作;战时联合海、空军,遂行联合作战,击灭进犯敌军。&海军海军平时执行海上侦巡、外岛运补与护航等任务;战时反制敌人海上封锁与水面截击,联合陆、空军遂行联合作战。下辖海军陆战队平时执行海军基地防卫、戍守指定外岛;战时依令遂行两栖作战。 空军台湾“剑龙级”潜艇空军在平时警戒监视台湾周边的空中区域,对进入领空内的飞行进行辨识与引导的工作,必要的时候采取对驱离的措施。防空部下辖的防炮营负责空军机场的防空任务,以外购的天兵系统搭配、等为主力。 宪兵宪兵身兼军、司法警察身份,负责维护社会治安,执行军法,维持军队纪律,维护正、副元首安全,卫戍首都、重要政府机关、机场及军事基地,执行任务,平时可支援警察维护治安,战时亦可成为战斗及后勤支援部队。跟其他国家宪兵不同的是,中华民国宪兵直属国防部,是一个独立的陆军兵科,其地位类似于古代之禁卫军。
军衔/中华民国国军
主词条:中华民国国军陆海空军的阶级,军士官分别在其官阶前冠以其所属军种,例如:陆军一级上将、海军上校、空军中尉、陆军上士等是。1949年政府迁台后,陆续取消了准尉、特级上将及增加士官长等级,其余基本沿用1949年之前的制度。 &军衔&阶级章图示&&&军衔&阶级章图示&将官&一级上将4颗星&&校官&上将3颗梅花&&二级上将3颗星&&&中校2颗梅花&&中将2颗星&&&少校1颗梅花&&少将1颗星&&士官一等士官长&粗折杠3细折杠&尉官上尉3直杠&&二等士官长2粗折杠2细折杠&中尉2直杠&&三等士官长2粗折杠1细折杠&少尉1直杠&&上士1粗折杠3细折杠&士兵上等兵&3细折杠&&&中士1粗折杠2细折杠&一等兵2细折杠下士粗折杠1细折杠二等兵1细折杠
兵役/中华民国国军
兵籍号码台湾双十节阅兵1966年起,以征兵方式进入中华民国国军的役男,均依照《兵籍规则》统编兵籍号码。该规则规定征兵届龄男子,由所在户政机关,于役男身家调查时,即依《兵籍编号要领》规则,统编兵籍号码以利编管。该兵籍号码第一码,大部分依照户籍地所在县市,分为“天地玄黄宇宙”(引用自)等六大区域(根据实务经验,应为“天地玄黄宇金马宙”,共八种)。例如:户籍编号为天A123456之中华民国国军,该兵士设于。 ,中华民国《兵籍号码》取用国民所列之编号号码,不另设号。至此,“天地玄黄宇宙”为首的兵籍号码编号要领正式取消。惟1999年前服役之中华民国后备军人及特殊场所役男(如卫兵)仍沿用该兵籍号码。 兵役臺軍海龍蛙人特戰兵亮相雙十閱兵义务役期缩短年份 实施义务役役期缩短1年10个月 实施义务役役期缩短1年8个月 实施义务役役期缩短1年6个月 实施义务役役期缩短1年4个月 7月实施义务役役期缩短为1年2个月 实施义务役役期缩短为1年 实施全度,义务役只需服役4个月并列入后备役。 84年次之后出生者(公元),免服兵役。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军事历史研究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0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02:30:30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推荐到广播
608518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育良的手提包)
(不想学习。)
第三方登录:国民革命军_创先争优专题网_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当前位置&&首页&&国民革命军发布时间:&&浏览次数:&国民革命军
&&& 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8月18日效仿当时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以党建校,以校领军&的模式,并参考苏联军事制度后创设的军队。早期国民革命军内部的将领和军官由国民党在广州创设的黄埔军校所加以培养训练,军队亦效忠国民党与中华民国。1947年中华民国行宪后,国民革命军改组中华民国国军。解放战争中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击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中国政府正式的武装力量。国军残部败撤台湾,转为地方武装。
&&& 1&基本简介
  于1924年在苏联支持下,在广州创立。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介石。&建国湘军&为第国民革命军早期军服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初期的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1927年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接管位于湖北的英国租界。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六军,军长程潜。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七军,军长。6月,湖南的唐生智参加革命,部队改编为第八军。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一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一军)何应钦/缪斌;(二军)谭延]/李富春;(三军)朱培德/朱克靖;(四军)李济深/廖乾五;(五军)李福林/李朗如;(六军)程潜/林伯渠;(七军)李宗仁/黄绍f;(八军)唐生智/刘文岛。
  将军北伐初期,国民革命军的四、七、八军分别在湖南、湖北击败了吴佩孚;一、二、三、六军则在江西、江苏一带击败孙传芳及张宗昌。1927年4月26日发生宁汉分裂,北伐一度中断。国民党分裂成左派的武汉及右派的南京两个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将共产党人从军队内清除,并且取消国民革命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进行&清共&,史称&宁汉合流&。自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共产党于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成立属于自己的武装部队。8月蒋介石辞去总司令职。孙传芳乘机发动的反攻被何应钦、李宗仁在龙潭击败。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支持北伐的手下的国民联军,及手下的北方革命军并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国军编为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至6月,张作霖退出山海关外时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国军亦进至北京。12月,张学良在关外易帜,北伐宣布成功。
  在1928年7月国民政府开始研究裁兵时,属国民革命军名下的军队,有八十四个军约三百个师,共二百二十万人。当中尚未包括东北、四川及云南等地的部队。而且军队质素非常参差,不少是投诚及收编而成。1928至1929年曾开始编遣工作,计划将国民革命军缩编成六十五个师共八十万人,亦有订明国军最高指挥权在国民政府。但不久国民党内实力军人即互以兵戎相见,先后发生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多场国民党内战,加上对共产党围剿及用兵,编遣计划及军队国家化的计划遂无疾而终。
&2&投敌将领
  1、1933年春东北军骑兵第17旅旅长李守信于绥远林西率部投靠日军。被日方委任为经林留守司令。9月又改编 为察东警备军,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作战,司令官李守信。下辖两个师又一个炮兵队。伪蒙疆政府成立后所部 改编为伪蒙疆军第1军,李守信任伪蒙疆军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伪蒙疆军总司令部下辖九个师又一个炮兵团、 一个直属炮兵队、宪兵队。实际兵力约五、六千人。所部除炮兵外,全部为骑兵。该总司令部驻绥远。1939年9月1日所辖之第1军第1、2、3师被改编为靖安警备军(武装警察),所辖部队缩减为六个师。1944年秋所改编的靖安警备军又恢复原建制。1945年10月该部为国民政府收编为新编第 10路军,总司令李守信。李守信后与德王依靠旧部另组西蒙自治政府,任蒙古军副总司令。 
  附:伪蒙疆军序列
  总司令李守信
  第1军 军长李守信(兼)
  直属炮兵队 队长丁其昌
  第1师 师长刘继广
  第2师 师长尹宝山
  第3师 师长王振华
  第4师 师长宝贵廷
  第2军 军长德王(兼)
  第5师 师长依恒额
  第6师 师长宝彦图/乌云飞
  第7师 师长穆克登宝
  第8师 师长包悦卿
  警卫师(第9师) 师长雄诺敦都布/包海明
  炮兵团 团长王云五
  宪兵队 队长刘建华
  2、1935年绥远义勇军司令王英投敌。王英投敌后于张家口召集旧部,编成五个旅。日方授予大汉义军称号。 1936年11月该部进攻绥远傅作义第35军,结果为傅作义大败,所部五个旅有四个旅反正。王英逃亡天津。1937 年日方又委王英为绥西自治委员会委员长,王又召集所余残部及地方反动武装。该部于1939年改编为绥西自治联军,总司令王英。下辖三个师,师长由陈秉义、乌青云/王万抚、常志义分任。驻包头。兵力约四千人。1940年3月该部又在绥远五原遭受傅作义部重创,从此一蹶不振。&
  3、1938年国民党中央党务训练团军训处长刘夷被俘投敌。刘夷为黄埔二期生、刘峙之侄。投敌后任汪伪军官训练团团长、军事参议院参议。1942年成立汪伪中央警备军后任命刘夷为独立警备旅旅长。所部负责南京卫戍任务,装备为汪伪军事之最。
  4、1939年春第19军68师副师长蔡雄飞和团长汤家谟于山西离石被俘投敌。日方将该部俘虏编组为兴亚皇军,蔡雄飞、汤家谟分任正副司令。下辖两个纵队。兵力500人。所部后改编为日伪河东道保安队,指挥官蔡雄飞、副指挥汤家谟。兵力约三千人。该部驻山西赵城。 
  5、1939年秋军统忠义救国军第8支队支队长丁锡山率部于淞沪地区投敌。1940年所部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暂编第13师,师长丁锡山。1941年5月26日该师编入暂编第2军序列。1943年1月该师改编为浙江保安队。 
  6、1940年初第1战区豫北游击队总指挥刘昌义率部投敌。1941年5月第6集团军独立第3旅旅长谭松艇率部投敌。1941年6月3日上述两部被日伪改编为豫北绥靖司令部,司令刘昌义。下辖暂编第21师,师长刘昌义(兼)。
  7、1940年春东北挺进军高参白凤翔于绥西率所部千余人投敌。白凤翔原为东北军骑兵第6师师长,西安事变后拟升任军长,因张学良南京被扣调任马占山东北挺进军高参。 所部被改编为伪骑兵第6师,师长白凤翔。到1938年白凤翔又相继收编傅作义所部投敌官兵千余,乃受命成立伪东亚同盟救国军总司令部,白凤翔任总司令。所部扩编为骑兵第3、4、5、6师。兵力约二千人。驻绥远固阳。 
  8、1941年2月13日鲁苏皖边区游击纵队副总指挥兼第1路游击总指挥李长江于苏北率领所部8个支队投敌。该部原为地方武装,抗战爆发后改编为游击纵队。所部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第1集团军,总司令李长江。该部下辖四个师两个旅又一个独立团。驻江苏泰州、江都、靖江地区。兵力约12000人。1942年4月15日该部改编为五师一旅制。1943年12月24日被撤消番号,所部编入第5集团军序列。其中又有第24、25、26师三个师于1944年11月调隶第2方面军序列。李长江被调任汪伪军事委员会委员。
  附:第1集团军序列
  总司令李长江
  副总司令颜秀五(1941年7月21日任命)
  参谋长郝鹏举(1941年8月1日任命)/朱M(1942年2月13日接任)
  暂编第24师 师长颜秀五(兼)
  暂编第25师 师长秦庆霖
  暂编第26师 师长陈才福
  暂编第27师 师长何林春
  暂编第37师 师长丁聚堂(该师为暂编第10旅扩编)
  暂编第11旅 旅长孙瑞五 
  9、1941年春军统忠义救国军一部由蔡鑫元率领在江苏泰兴投敌。所部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暂编和平建国军第7路,司令蔡鑫元。11月该部改称暂编第19师,师长蔡鑫元。1944年1月26日该部被改编为苏北屯垦警备队。
  10、1941年4月第33师副师长兼团长潘干丞、鲁苏战区独立团团长刘湘图于苏北率部投敌。所部分别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暂编第28师和暂编第22师,师长由潘干丞、刘湘图分任。这两个师分驻江苏高邮、宝应、兴化地区,直属苏北行营。其中暂编第28师于1943年9月改归伪淮海省节制。
  11、1941年6月21日江苏省保安第8旅旅长杨仲华于苏北率部投敌。所部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苏皖绥靖总司令部,总司令杨仲华。该部下辖三个师又一个独立旅。1942年2月18日改编为第2集团军,总司令杨仲华,编制未变。该部驻江苏东台、盐城、如皋、南通地区。兵力约一万人。
  附:第2集团军序列
  总司令杨仲华
  副总司令、参谋长不详
  暂编第32师 师长徐绍南
  暂编第33师 师长孙建炎
  暂编第34师 师长陈同
  独立旅 旅长田铁夫(后扩编为暂编第35师) 
  12、1941年8月第173师518团团长刘子清率部于皖北投敌。所部被改编为护国救民独立师,师长刘子清。驻安徽无为。兵力约二千人。 
  13、1941年11月第69军军长毕泽宇于山东韩城率领所部文大可教导师投敌。毕泽宇原为第69军参议,后于高树勋联合将准备投日的军长石友三活埋,得以升任军长。所部被日伪改编为暂编第31师,师长文大可。1943年4月23日该师被改编为山东保安队。1945年11月为国民政府徐州绥靖公署收编。毕泽宇投敌后调任汪伪军事委员
  会参议。
  14、1942年7月26日骑兵第1军代理军长兼骑兵第1师师长赵瑞、副师长段炳昌、骑兵第4师师长杨诚、副师长何j于山西净化率领所部投敌(据赵瑞回忆,所部于1942年7月14日在山西净化遭日军围击,损失一部,后奉阎锡山命率领所部开赴太原受日军改编。7月26日改编为山西剿共军)。 所部被日方改编为山西剿共军,司令赵瑞。下辖第1师(师长赵瑞兼任,副师长段炳昌)、第2师(师长杨诚兼任,副师长何j)。其中第1师师长后易为李宝森。该部司令部驻太原,第1师驻山西武乡,第2师驻山西崞县。兵力约五千人。 
  15、1942年4月22日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游击总指挥、39集团军副总司令孙良诚于山东定陶、荷泽地区率所部陈光然暂编第28师、赵云祥暂编第30师、王清瀚独立第4旅、黄贞泰新编第13旅、郭俊峰特务旅、于飞第4游击纵队投敌。投敌兵力约3万人。其中暂编30师、独立第4旅、新编第13旅为69军2个团扩编,第4游击纵队为地方武装组建,暂编第28师为181师一部扩编。所部为汪伪国民政府授予第2方面军番号,赵云祥暂编第30师扩编为第2方面军第4军,王清瀚独立第4旅扩编为第2方面军第5军。该部驻河南东明、考城。1944年11月该部调驻江苏扬州、泰州。 
  附:第2方面军序列
  总司令孙良诚
  副总司令张维玺(1943年2月任命,1944年8月张病逝,该职空缺)
  参谋长甄纪印(1943年9月于濮阳被8路军俘虏)/谷大江
  直属第37师 师长孙玉田
  第4军 军长赵云祥
  第38师 师长潘自明
  第39师 师长戴心宽
  第5军 军长王清瀚
  第40师 师长王和民
  第41师 师长宋荣馨
  第9军 军长孙良诚(兼)(该部原为汪伪第1集团军,1944年11月调隶第2方面军,详见李长江部)
  第24师 师长颜秀五
  第25师 师长秦庆霖
  第26师 师长陈才福 
  16、1942年6月新编第5军副军长刘月亭于河南林县被俘,旋投靠日伪。日方将新编第5军俘虏及地方散兵合编为暂编第7军,任命刘月亭为军长。1944年9月16日被缩编为第9师,编入暂编第11军序列。
  17、1942年夏江苏保安第5旅旅长徐继泰率部投敌。所部被改编为和平反共兴亚建国第3军,军长徐继泰。该部驻江苏灌云。兵力约3800人。
  18、1943年1月18日新编第4师师长吴化文、新编第1师师长于怀安、鲁西保安司令宁春霖于山东临沂、莱芜率领所部投敌。投敌兵力12000人。其中新编第4师为原第3集团军手枪旅扩编,新编第1师前身不详,鲁西保安司令部为地方武装组建。所部为汪伪国民政府授予山东方面军番号。新编第4师、新编第1师以及鲁西保安部队被改编为山东方面军第1军。7月又扩编为第6、7军两个军,山东方面军改称第3方面军。该部驻山东鲁村、南麻、悦庄地区。
  19、1943年2月25日第128师师长王劲哉、副师长李德兴、第六战区挺进军司令金亦吾于湖北咸宁被俘投敌,所部第128师第381、382、383旅旅长赵天时、任兰圃、薛豪平、第5战区独立1、2、3、5旅旅长潘胜富、苏景华、张海平、苏振东亦随同投敌。该部为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暂编第6、43师,师长由金亦吾、王劲哉分任。暂编第6师于1944年经汪伪军事委员会点验取消&暂编&字样。
  20、1943年4月23日新编第5军军长孙殿英、副军长杨汝贤、暂编第3师师长杨克友、副师长王瑞庆、暂编第4师师长王廷英、副师长王瑞亭于河南林县率所部投敌。投敌兵力约1万余。所部仍以新编第5军番号称呼,隶属汪伪第24集团军,孙殿英任第24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新编第5军军长。该军下辖孙殿英暂编第3师和王廷瑛暂编第4师。1943年12月23日该军脱离第24集团军序列,为汪伪国民政府授予暂编第11军番号,隶属由孙殿英新组建豫北剿共军司令部。所辖两个师分别改番号为暂编第7、8师,师长未变。1944年9月16日又将暂编第7军缩编为暂编第9师、暂编第6军缩编为暂编独立第16旅,加入该部序列。10月7日该部经汪伪军事委员会点验,所属各师取消&暂编&字样。10月10日改编为第6方面军,总司令孙殿英。该部驻河北新乡。 
  附:第6方面军序列
  总司令孙殿英
  副总司令康祥
  参谋长王维诚
  暂编第11军 军长孙殿英(兼)
  第7师 师长康祥(兼)
  第8师 师长王廷瑛
  第9师 师长刘月亭
  独立第16旅 旅长杜默庵 
  21、1943年5月10日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第24集团军总司令、太行山游击总司令庞炳勋、第106师师长李震汾于河南陵川被俘后通电投敌,所部第27军、第40军未及撤往黄河南岸者皆随庞投敌。所部仍以第24集团军番号称呼,总司令庞炳勋。下辖第27军、第40军、新编第5军。又陆续收编国民党散兵,扩编为暂编第23、46师和暂编独立第14旅和两师一个旅,但两个军的番号最终还是没有继续使用。1943年12月23日该部新编第5军脱离序列,另组豫北剿共军司令部(见上文)。1944年1月所辖之暂编第46师改番号为暂编第51师。10月7日经汪伪军事委员会点验,各师、旅皆取消&暂编&字样。10月10日改编为第5方面军,总司令庞炳勋。该部驻河南新乡、汲县等地,后移防开封。兵力约2万人。
  附:第5方面军序列
  总司令庞炳勋
  副总司令孙殿英(孙殿英另组豫北剿共军司令部后,该职空缺)
  参谋长王恒庆
  第23师 师长路朝元(该部为冀察战区第2总队投敌后改编)
  第51师 师长冯书堂
  独立第14旅 
  22、1943年5月山东保安第5师师长齐子修、山东保安第8旅旅长邱吉胜被俘投敌。所部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第8师,师长齐子修。 
  23、1943年6月第112师副师长荣子恒于山东费县率领所部2000余人投敌。1944年5月该部为汪伪国民政府扩编,授予暂编第10军番号。下辖荣子恒(兼)第52师、刘国祯第53师。1945年2月该军于山东为8路军重创,荣子恒阵亡。
  24、1943年7月山东保安第2师师长张步云率部投敌。所部被日伪改编为皇协军第1师,师长张步云。
  25、1943年10月12日第113师师长韩子乾、第351旅旅长吴漱泉于苏北被俘投敌。后为国民政府收编。
  26、1944年8月7日第10军军长方先觉、参谋长孙鸣玉、第3师师长周庆祥、第190师师长容有略、预备第10师师长葛先才、暂编第54师师长饶少伟于衡阳率领所余残部13300人投敌。所部为日方改编为先和军,军长方先觉,参谋长孙鸣玉,副参谋长赖典职。下辖第1、2、3、4师,师长周庆祥、葛先才、容有略、饶少伟。10月周庆祥、孙鸣玉逃归国民政府。11月才送达兵力约350人。11月21日饶少伟又逃归国民政府,随后方先觉、容有略、葛先才又逃归国民政府,该军无形消失。
&3&阵亡将领
  1、曾宪邦,陆军少将,第83师498团团长,1937年7月13日,北平
  2、佟麟阁,陆军上将,第29军副军长,1937年7月28日,北平
  3、赵登禹,陆军上将,第29军132师师长,1937年7月28日,北平
  4、张本禹,陆军少将,第13军4师12旅副旅长,1937年8月12日,北平
  5、黄梅兴,陆军中将,第88师264旅旅长,1937年8月14日,上海
  6、张树桢,陆军少将,第72师416团团长,1937年8月22日,河北怀柔
  7、曾庆敏,陆军少将,第66军159师457旅旅长,1937年8月17日,江苏江阴
  8、睦宗熙,陆军少将,第54军98师政训处处长,1937年8月17日,上海
  9、路景荣,陆军少将,第98师参谋长兼583团团长,1937年8月,上海
  10、蔡炳炎,陆军中将,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1937年8月25日,上海
  11、李友梅,陆军少将,第1军1师4团团长,1937年9月17日,上海
  12、尉迟凤岗,陆军少将,第7师21旅副旅长兼41团团长,1937年9月22日,河北保定
  13、梁鉴堂,陆军少将,第34军69师203旅旅长,1937年9月28日,山西雁门关
  15、姜玉桢,陆军中将,第34军66师196旅旅长,1937年10月11日,山西崞县
  16、庞泰峰,陆军少将,第63军91师22旅副旅长,1937年10月12日,河北宁晋
  17、,陆军上将,第9军军长,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18、刘家麒,陆军中将,第9军54师师长,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19、郑廷珍,陆军中将,第25军独立5旅旅长, 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20、秦庆武,陆军少将,第70军19师113团团长,1937年10月17日,上海
  21、秦霖,陆军中将,第7军171师511旅旅长,1937年10月23日,上海
  22、庞汉桢,陆军中将,第7军170师510旅旅长,1937年10月23日,上海
  23、刘眉生,陆军少将,第85师510团团长,1937年10月28日,山西忻口
  24、官惠民,陆军少将,第4军90师270旅旅长,1937年10月28日,上海
  25、吴克仁,陆军中将,第67军军长,1937年11月9日,上海
  26、丘之纪,陆军少将,税警总团第2总队副总队长,1937年11月2日,上海
  27、吴桐岗,陆军少将,第67军参谋长,1937年11月8日,上海
  28、刘启文,陆军少将,第67军108师322旅旅长,1937年11月8日,上海
  29、唐惠洽,陆军少将,上海国民军事训练所副总队长,1937年11月11日,江苏昆山
  30、李伯蛟,陆军少将,第28军63师187旅旅长,1937年11月,上海
  31、吴继光,陆军中将,第74军58师174旅旅长,1937年11月11日,上海
  32、高志航,空军少将,空军驱逐司令兼4大队队长,1937年11月21日,河南周家口
  33、夏国璋,陆军中将,第7军175师副师长,1937年11月21日,浙江吴兴
  34、吴国璋,陆军中将,第75师副师长,1937年11月26日,浙江湖州
  35、饶国华,陆军上将,第2军145师师长,1937年11月30日,安徽广德(自杀)
  36、易安华,陆军少将,第71军87师259旅旅长,1937年12月9日,江苏南京
  37、萧山令,陆军中将,南京宪兵副司令、南京警备司令,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38、高致嵩,陆军中将,第72军88师264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39、朱赤,陆军少将,第72军88师262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0、姚中英,陆军少将,第83军156师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1、司徒非,陆军少将,160师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2、万全策,陆军少将,教导总队第1旅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3、蓝运东,陆军少将,预10师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4、陈节,陆军少将,第66军159师参谋处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5、李兰池,陆军少将,第57军112师57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6、李绍嘉,陆军少将,第83军156师468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7、罗策群,陆军少将,第66军159师副师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8、黄纪福,陆军少将,第66军159师477旅副旅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9、韩宪元,陆军少将,第72军88师524团团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50、华品章,陆军少将,第88师262旅副旅长兼野战补充兵团团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51、刘国用,陆军少将,第74军58师147旅副旅长,1937年12月13日,江苏南京
  52、雷震,陆军少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3旅副旅长,1937年12月13日,江苏南京
  53、谢承瑞,陆军少将,教导总队第1旅2团团长,1937年12月13日,江苏南京
  54、蔡如柏,陆军少将,第66军160师956团团长,1937年12月13日,江苏南京
  55、谢升标,陆军中将,苏浙皖游击司令,1938年2月,安徽广德
  56、徐积璋,陆军少将,第205旅旅长、晋南十八县保安司令,1938年2月,山西闻喜
  57、赵锡章,陆军中将,第19军70师251旅旅长,1938年2月21日,山西阴县
  58、刘震东,陆军中将,第5战区第2路游击司令,1938年2月22日,山东莒县
  59、王铭章,陆军上将,第41军122师师长,1938年3月17日,山东藤县(自杀)
  60、邹慕陶,陆军少将,第41军124师参谋长,1938年3月17日,山东藤县
  61、赵渭滨,陆军少将,第41军122师参谋长,1938年3月17日,山东藤县
  62、范庭兰,陆军少将,豫北别动队第5总队总队长,1938年3月28日,河南修武
  63、胡文臣,陆军少将,第8军33师3团团长,1938年春,江苏宿迁
  64、杨怀,陆军少将,第60师180旅359团团长,1938年4月5日,江苏溧阳
  65、罗芳,陆军少将,第13军89师529团团长,1938年4月6日,山东台儿庄
  66、江帷仁,陆军少将,江苏绥靖公署参议,1938年4月8日,安徽蒙城
  67、吕晓韬,陆军中将,第17军84师501团团长,1938年4月11日,山西安泽
  68、刘桂五,陆军中将,骑6师师长,1938年4月22日,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旗
  69、陈钟书,陆军中将,第60军183师542旅旅长,1938年4月24日,山东台儿庄
  70、李友于,陆军少将,第85军89师528团团长,1938年4月24日,山东台儿庄
  71、扈先梅,陆军少将,第51军114师36旅旅长,1938年4月28日,山东台儿庄
  72、周元,陆军中将,第48军173师副师长,1938年5月9日,山东蒙城
  73、李必蕃,陆军中将,第27军23师师长,1938年5月14日,山东菏泽
  74、黄启东,陆军少将,第27军23师参谋长,1938年5月14日,山东菏泽(自杀)
  75、邓佐虞,陆军少将,第139师参谋长,1938年5月18日,安徽萧县
  76、马骥德,陆军少将,第2军139师2旅副旅长,1938年5月18日,安徽萧县(自杀)
  77、马威龙,陆军少将,第27军46师136旅旅长,1938年5月24日,河南兰封
  78、陈蕴瑜,陆军少将,第8军102师304团团长,1938年5月24日,河南兰封
  79、毛麟义,陆军少将,第27军46师276团长,1938年5月24日,河南开封
  80、彭璋,陆军少将,第50师副师长,1938年5月,安徽宿县
  81、方叔洪,陆军中将,第51军114师师长,1938年6月,山东冯家场
  82、王桢祥,陆军少将,第12军20师副师长,1938年7月,湖北武汉
  83、毛岱钧,陆军少将,预9师35团团长,1938年9月2日,江西朱家山
  84、李秉君,陆军少将,第87军198师572旅1143团长,1938年9月,湖北圆峰山
  85、陈德馨,陆军中将,第29师86旅旅长,1938年9月,湖北黄梅
  86、范荩,陆军中将,第198师副师长,1938年9月,湖北黄陂
  87、梅一平,海军少将,海军守备队司令,1938年9月,湖北田家镇
  88、傅忠贵,陆军少将,鲁北游击司令,1938年9月23日,山东惠民
  89、杨家骝,陆军少将,第37军60师306旅360团团长兼第4支队指挥,1938年9月25日,安徽马回岭
  90、雷忠,陆军少将,皖北军事联络员兼游击总指挥,1938年9月28日,安徽霍邱
  91、蔡劭,陆军少将,预10师补充旅副旅长,1938年10月,湖北武汉
  92、田耘,陆军少将,第75军13师37旅73团团长,1938年10月,湖北蒲垢
  93、江煌,陆军少将,武汉行营政治部主任,1938年10月,湖北武汉
  94、钟芳峻,陆军少将,第153师459旅旅长,1938年10月18日,广东福田(自杀)
  95、朱炎晖,陆军中将,第94军85师546旅旅长,1938年11月3日,湖北金牛
  96、冯安邦,陆军中将,第42军军长,1938年11月3日,湖北襄阳
  97、张镜亮,陆军少将,新3军旅长,1938年11月,湖南岳阳
  98、徐积章,陆军少将,第205旅旅长,1938年11月15日,山西温喜
  99、郁仁治,陆军中将,山东1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军事特派员,1938年11月27日,山东肥城
  100、张廷玉,陆军少将,第3军第7师政训处长,1938年12月19日,山西沁源
  101、胡文臣,陆军少将,第33师游击3团团长,1938年,江苏宿迁
  102、韩炳宸,陆军少将,山东第13区保安副司令,1939年1月9日,山东莱阳
  103、林英灿,陆军少将,第152师副师长,1939年1月13日,广东清远
  104、杨家骝,陆军少将,第60师180旅360团团长,1939年2月,江西麒麟峰
  105、李国良,陆军中将,军训部辎重兵监、天水行营处长,1939年3月7日,陕西西安
  106、张胥行,陆军中将,第1战区副参谋长,1939年3月7日,陕西西安
  107、赵侗,陆军中将,冀察边区第1游击纵队司令,1939年12月31日,河北灵寿(被八路军击毙)
  108、龚选登,陆军少将,第79军76师参谋长,1939年3月,江西修水
  109、王禹九,陆军少将,第79军参谋处长兼76师226旅副旅长,1939年3月27日,江西高安
  110、陈安宝,陆军上将,第29军军长,1939年5月6日,江西龙里
  111、唐聚五,陆军上将,东北游击司令,1939年5月16日,河北迁安
  112、柳漱风,陆军少将,新6军高级参谋,1939年5月27日,湖南桃源
  113、陈世潘,陆军少将,江西省浮梁县团管区司令,1939年8月18日,江西景德镇
  114、马秉忠,陆军少将,暂编骑1师2旅旅长,1939年9月12日,河南淮阳
  115、邵一之,陆军少将,第5军200师600团团长,1939年11月,广西昆仑关
  116、马玉仁,陆军中将,苏鲁战区第1路抗日游击总司令,1940年1月3日,江苏阜宁
  117、丁炳权,陆军中将,第8军197师师长、长沙警备司令,1940年1月25日,江西武宁
  118、郑作民,陆军中将,第2军副军长兼9师师长,1940年2月3日,广西昆仑关
  119、韦灿,陆军少将,第131师782团团长,1940年2月24日,广西上思
  120、钟毅,陆军中将,第84军173师师长,1940年5月9日,湖北苍台(自杀)
  121、戴民权,陆军中将,第39军副军长兼第1战区豫南第5游击纵队司令,1940年5月,河南遂平
  122、,陆军上将(追授),第33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湖北南瓜店十里长山
  123、张敬,陆军少将,第33集团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1940年5月16日,湖北南瓜店
  124、蓝挺,陆军少将,第49师参谋处主任兼第4团团长,1940年6月8日,湖北南漳
  125、燕鼎九,陆军少将,第8军分区保安副司令、第1战区游击挺进军22纵队副司令,1941年1月28日,河南汝南
  126、朱鸿勋,陆军中将,第53军副军长,1941年1月,湖南
  127、张雅韵,陆军少将,第72军新15师44团团长,1941年3月24日,江西上高
  128、蒋志英,陆军中将,浙东沿海台州守备指挥部守备司令,1941年4月19日,浙江海门
  129、谢晋元,陆军少将,第88师262旅524团团长,1941年4月24日,上海(被刺殉国)
  130、王竣,陆军中将,第80军新27师师长,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
  131、梁希贤,陆军少将,第80军新27师副师长,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自杀)
  132、陈文杞,陆军少将,第80军新27师参谋长,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
  133、唐淮源,陆军上将,第3军军长,1941年5月12日,山西县山(自杀)
  134、寸性奇,陆军中将,第3军12师师长,1941年5月13日,山西毛家湾(自杀)
  135、陈中柱,陆军中将,鲁苏皖边区游击4纵队司令,1941年7月1日,江苏泰县
  136、杨生,陆军少将,第9战区南浔挺进纵队参谋长、游击2支队司令,1941年7月13日,江西南昌
  137、金崇印,陆军中将,第17军参谋长,1941年7月16日,山西绛县
  138、刘克信,陆军中将,河北民军总指挥部总参议兼参谋长,1941年7月,山西中条山
  139、艾亚春,陆军少将,第17军84师补充团团长,1941年7月,山西中条山
  140、章亮基,陆军中将,第18军副军长、第9战区军法执行总监,1941年8月,江西宜春
  141、刘世焱,陆军少将,暂8师15团团长,1941年9月,河南石门
  142、石作衡,陆军中将,第43军70师师长,1941年9月6日,山西绛县
  143、黄红,陆军少将,第95师284团团长,1941年9月,湖南岳阳
  144、赖传湘,陆军中将,第10军190师副师长,1941年9月24日,湖南梁家段
  145、朱实夫,陆军少将,新3师副师长,1941年9月25日,甘肃
  146、李翰卿,陆军中将,第74军57师步兵指挥官,1941年9月27日,湖南长沙
  147、武士敏,陆军中将,第98军军长,1941年9月29日,山西东峪
  148、凌则民,陆军少将,第96师288团团长、腊戌警备副司令,1942年4月,缅甸满纳
  149、朱士勤,陆军中将,暂30师师长,1942年5月4日,山东单县
  150、郭子斌,陆军少将,暂30师副师长,1942年5月4日,山东单县
  151、刘星南,陆军少将,暂30师参谋长,1942年5月4日,山东单县
  152、柳树人,陆军少将,第5军200师599团团长,1942年5月,缅甸
  153、戴安澜,陆军中将,第5军200师师长,1942年5月26日,缅甸茅邦
  154、胡义宾,陆军少将,第5军96师副师长,1942年6月27日,缅甸埋通
  155、王凤山,陆军中将,第34军暂45师师长,1942年6月28日,山西万泉
  156、闵季连,陆军少将,第36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云南保山
  157、张庆澍,陆军少将,鲁苏战区高参,1942年8月,山东莒县
  158、王立业,陆军少将,第70师副师长,1943年2月,山西稷山
  159、周复,陆军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2月21日,山东安丘
  160、张少舫,陆军少将,第51军113师参谋长,1943年2月21日,山东安丘
  161、杨世立,陆军少将,第84师251团团长,1943年4月,山西垣曲
  162、高道先,陆军少将,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1943年5月,山东
  163、陈涉藩,陆军少将,15师45团团长,1943年5月6日,湖南南县
  164、江春炎,陆军少将,第51军114师参谋长,1943年7月4日,山东邹县
  165、李竹林,陆军少将,滇缅警备司令、远征军兵站参谋长,1943年夏,缅甸
  166、陶绍唐,陆军少将,第3师副师长,1943年秋,湖南桃源
  167、陈飞龙,陆军少将,新10师代理师长,1943年10月,安徽凤台
  168、许国璋,陆军中将,第150师师长,1943年11月3日,湖南常德(自杀)
  169、彭士量,陆军中将,第73军暂5师师长,1943年11月15日,湖北石门
  170、黄永淮,陆军少将,第31集团军高参兼29师副师长,1943年冬,河南许昌
  171、孙明瑾,陆军中将,预10师师长,1943年12月1日,湖南常德
  172、柴意新,陆军中将,第74军58师参谋长兼169团团长,1943年12月4日,湖南常德
  173、张惠民,海军少将,第10军3师9团团长,1943年12月,湖南常德
  174、陈范,陆军少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高参,1944年1月31日,缅甸
  175、张剑虹,陆军少将,第5军高级参谋,1944年1月31日,缅甸
  176、曾万里,海军少将,东南亚盟军总部海军联络官、国防研究院研究委员,1944年4月14日,印度孟买
  177、吕公良,陆军中将,暂15军新29师师长、河南许昌守备司令,1944年5月1日,河南许昌
  178、杨尚武,陆军少将,新29师85团团长,1944年5月1日,河南许昌
  179、李培芹,陆军少将,新29师87团团长,1944年5月1日,河南许昌
  180、卢广伟,陆军少将,骑8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4年5月5日,辽宁凤城
  181、徐亚杰,陆军少将,暂6军参谋长,1944年5月,湖南雪峰山
  182、覃子斌,陆军少将,远征军198师594团团长,1944年5月11日,缅甸
  183、王家让,陆军少将,第13军辎重团团长,1944年5月,河南临汝
  184、肖孝泽,陆军少将,第36集团军高参兼代理参谋处长,1944年5月,河南陕县
  185、陈绍堂,陆军少将,第104师指挥官,1944年5月12日,河南陕县
  186、李家钰,陆军上将,第36集团军总司令兼47军军长,1944年5月21日,河南陕县
  187、周鼎铭,陆军少将,第36集团军总部副官处长,1944年5月21日,河南陕县
  188、王剑岳,陆军少将,第57军8师副师长,1944年6月10日,河南灵宝
  189、吕继周,陆军中将,第3军副军长,1944年6月
  190、余子武,陆军少将,第62军151师副师长,1944年8月3日,湖南衡阳
  191、王甲本,陆军中将,第79军军长,1944年9月7日,湖南东安
  192、李颐,陆军少将,第6军预2师5团团长,1944年9月14日,云南腾冲
  193、易凤翔,陆军少将,第97军196师588团团长,1944年9月,广西
  194、吴展,陆军少将,第31军131师392团团长,1944年10月10日,广西桂林
  195、阚维雍,陆军中将,第131师师长,1944年11月10日,广西桂林(自杀)
  196、陈济恒,陆军中将,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1944年11月10日,广西桂林(自杀)
  197、吕旃蒙,陆军少将,第31军参谋长,1944年11月10日,广西桂林
  198、胡厚基,陆军少将,第7军170师副师长,1944年11月13日,广西桂林
  199、史蔚馥,陆军少将,广西绥靖公署高参,1944年11月10日,广西永福
  200、洪行,陆军中将,第6军新39师副师长,1944年12月17日,云南龙陵
  201、齐学启,陆军中将(追授),新38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5年3月13日,缅甸(被刺殉国)
  202、王宇震,陆军少将,第64师参谋长,1945年,河南洛阳
  203、张治平,陆军少将,第21军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5年,湖北
  204、胡旭盱,陆军少将,军事委员会陆军突击总队第1突击队司令官,1945年6月23日,浙江孝丰
&4&抗战时期
  (1938年1月)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
  第21集团军 司令官商震,下辖:第32军 军长商震(兼),骑兵第14旅 旅长张占魁
  第1集团军 司令官宋哲元,下辖:第53军军长万福麟,第77军 军长冯治安,第181师师长石友三,第17师 师长赵寿山,骑兵第3军 军长郑大章
  第68军 军长刘汝明(直属),第92军军长李仙洲(直属),第106师 师长沈克(直属),第118师 师长张砚田(直属),新编第8 师 师长蒋在珍(直属),新编第35师 师长王劲哉(直属),骑兵第4师 师长王奇峰(直属)
&4.1&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南路前敌总司令,下辖:第3军 军长曾万钟,第9军 军长郭寄峤,第14军 军长李默庵,第93军 军长刘戡,第15军 军长刘茂恩,第17军 军长高桂滋,第19军 军长王靖国,第47军 军长李家钰,第61军 军长陈长捷,第14军团军团长冯钦哉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下辖:第35军军长傅作义(兼),新编第2师 师长金宪章,骑兵第1军 军长赵承绶,骑兵第2军 军长何柱国,
  第18集团军 总指挥朱德
  第66师 师长杜春沂(直属),第71师 师长郭宗汾(直属),第33军 军长孙楚(直属),第34军 军长杨澄源(直属)
&4.2&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
  作战地区:苏浙方面
  兵力: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
  第10集团军 司令官刘建绪,下辖:第28军 军长陶广,第70军 军长李觉,第79师 师长陈安宝,暂编第13旅 旅长杨永清
  第19集团军 司令官罗卓英,下辖:第4军军长吴奇伟,第18军 军长罗卓英(兼),第79军 军长夏楚中,第25军 军长万耀煌,第73 军 军长王东原
  第23集团军 司令官唐式遵,下辖:第21军 军长唐式遵(兼)
  第28集团军 司令官潘文华
  第23军 军长潘文华(兼)
  新编第4军 军长叶挺(直属),独立第6旅 旅长周志群(直属)
  宁波守备 司令王皓南,辖第194师 师长陈德法
  温台守备 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12旅 旅长李国钧
  游击总司令黄绍雄
&4.3&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共辖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第12集团军 司令官余汉谋,下辖:第62军 军长张达,第63军 军长张瑞贵,第64军 军长李汉魂,第65军 军长李振球,独立第9旅 旅 长李振良,独立第20旅 旅长陈勉吾
  第8军团 军团长夏威,
  虎门要塞 司令陈策
&4.4&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津浦线方面李宗仁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
  第3集团军 司令官于学忠,下辖:第51军军长于学忠(兼),第12军 军长孙桐萱,第55军军长曹福休,第56军 军长谷良民
  第11集团军 司令官李品仙,下辖:第31军 军长韦云淞
  第21集团军 司令官廖磊,下辖:第7军 军长周祖晃,第48军 军长廖磊(兼)
  第22集团军 司令官邓锡侯,下辖:第41军 军长孙震,第45军 军长邓锡侯(兼)
  第24集团军 司令官顾祝同(兼),下辖:第57军 军长缪樟
  第27集团军 司令官杨森
  第3军团 军团长庞炳勋
  第59军 军长张自忠
  海军陆战队
&4.5&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副司令长官:朱绍良
  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
  兵力:共辖5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第17集团军 司令官马鸿逵,下辖:第81军 军长马鸿宾,第168师 师长马鸿逵(兼),骑兵第1旅 旅长马光宗,骑兵第10旅 旅长马全忠,宁夏警备第1旅 旅长马宝琳,宁夏警备第2旅 旅长马得贵
  第80军 军长孔令恂
  第82军 军长马步芳
  骑兵第5军 军长马步青
  第191师 师长杨德亮
  挺进军 司令马占山
  武汉卫戍司令部
  总司令:陈诚
  兵力:共辖1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
  第2军 军长李延年,第49军 军长刘多荃,第54军 军长霍揆章,第60军 军长卢汉,第75军 军长周岩,第13师 师长吴良琛,第57师 师长施中诚,第77师 师长彭位仁,江防总司令刘兴,海军陆战队
  西安行营
  主任:蒋鼎文
  兵力:共辖1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第11军团 军团长毛炳文,下辖:第37军 军长毛炳文(兼),第43师 师长周祥初
  第17军团 军团长胡宗南,下辖:第1军胡宗南(兼),第8军 军长黄杰
  第21军团 军团长邓宝珊
  第38军 军长孙蔚如
  第46军 军长樊崧甫
  第86师 师长高双成
  第165师 师长鲁大昌
  暂编骑兵第1师(直属)
  骑兵第6军 军长阎炳岳(直属)
  闽绥靖公署
  主任:陈仪
  兵力:共辖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
  第75师 师长宋天才
  第80师 师长陈琪
  福建保安第1旅 旅长陈佩玉
  福建保安第2旅 旅长李树棠
  福建保安第3旅 旅长赵琳
  海军陆战队第2旅
  军委会直辖兵团
  兵力:共辖17个步兵师
  第20军团 军团长汤恩伯,下辖:第13军军长汤恩伯(兼),第52军 军长关麟征,第85军军长王仲廉
  第2集团军 司令官孙连仲,下辖:第30军军长田镇南,第42军 军长冯安邦
  第8集团军 司令官,下辖:第36师 师长蒋伏生,第50师 师长成光耀,第92师 师长黄国栋,第93师 师长甘丽初,第167师 师长薛蔚英
  第26集团军 司令官徐源泉,下辖:第10军军长徐源泉(兼),第87军 军长刘膺古
  国民革命军序列四 (1938年11月)
  第一战区(辖区 豫省及安徽之一部)
  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二战区(辖区 山西及陕西之一部)
  司令长官 阎锡山
  第三战区(辖区 苏南皖南浙闽两省)
  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四战区(辖区 两广方面)
  司令长官张发奎
  第五战区(辖区皖西鄂北豫南方面)
  司令长官 李宗仁
  第八战区(辖区 甘宁青及绥远方面)
  司令长官 朱绍良
  第九战区(辖区 赣省一部鄂南(长江以南)及湘省)
  司令长官 陈 诚薛 岳(代)
  第十战区(辖区 陕西方面)
  司令长官蒋鼎文
  鲁苏战区(辖区 苏北及山东方面)
  总司令于学忠
  冀察战区(辖区 冀察文面)
  总司令鹿钟麟
  国民革命军序列五 (1944年冬)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 胡宗南(代)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 阎锡山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 顾祝同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 李宗仁
  第六战区
  司令长官孙连仲
  第七战区
  司令长官余汉谋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 朱绍良
  第九战区
  司令长官薛岳
  第十战区
  司令长官李品仙
  冀察战区
  总司令高树勋
  驻印军
  总指挥萨尔登副总指挥郑洞国
  下辖新编第一军孙立人,以及新编第六军。共辖6个美械师、两个榴弹炮旅、两个坦克团,全系美械装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乃国军中作战能力最强的战区。
  第一方面军
  司令官卢汉
  第二方面军
  司令官张发奎
  第三方面军
  司令官 汤恩伯
  第四方面军
  司令官王耀武
  昆明防守司令部
  总部直辖部队
  地方绥靖部队
  军委会直辖部队
  国民革命军序列六 1939年4月(抗战相持阶段)
  第一战区(辖区:卫立煌河南、安徽两省北部,共12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二集团军 总司令孙连仲;
  第三集团军 总司令孙桐萱;
  豫北自卫军 总司令朱怀冰
  第二战区(辖区:山西全部、陕西东北部,共32个步兵师1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3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 卫立煌(代);
  第四集团军 总司令孙蔚如;
  第五集团军 总司令曾万钟;
  第六集团军 总司令杨爱源;
  第七集团军 总司令赵承绶;
  第八集团军 总司令孙楚;
  第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王靖国;
  第十八集团军 总司令朱德;
  晋陕绥边区军 总司令邓宝珊;
  战区直辖部队 总司令张励生
  第三战区(辖区:浙江、福建全部,江苏、安徽南部,共2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司令长官:顾祝同
  闽绥靖区兼第二十五集团军 主任兼总司令陈仪;
  第十集团军 总司令刘建绪;
  第三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上官云相;
  第二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唐式遵;
  第四战区(辖区:广东、广西全部,共18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张发奎(代)
  第十六集团军 总司令夏威;
  第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余汉谋;
  第五战区(辖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共28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李品仙;
  第二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孙震;
  第二十九集团军 总司令王缵绪;
  第三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张自忠;
  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部 司令郭忏;
  战区直辖部队
  第八战区(辖区:绥远、宁夏、甘肃、青海,共6个步兵师9个步兵旅4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朱绍良
  第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马鸿逵;
  傅作义部队 总司令 傅作义;
  东路部队 总指挥鲁大昌;
  第九战区(辖区:湖北南部、江西西部、湖南全部,共52个步兵师。)
  司令长官:陈诚
  第一集团军 总司令 卢汉;
  第九集团军 总司令 吴奇伟;
  第十九集团军 总司令 罗卓英;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 商震;
  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杨森;
  第三十集团军 总司令王陵基;
  第三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汤恩伯;
  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部 总指挥樊松甫
  第十战区(辖区:陕蒋鼎文西,共9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蒋鼎文
  第三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 蒋鼎文(兼);
  第十六军
  鲁苏战区(辖区:江苏北部、山东全部,共7个步兵师。)
  总司令于学忠
  冀察战区(辖区:河北、察哈尔,共5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
  总司令鹿钟麟
  军委会直属部队:第一、五、三十一、三十六、七十一、九十九等军。
  重庆卫戌总司令部 总司令刘峙。
  (注:1940年7月,战斗序列再作调整,共计268个步兵师、44个步兵旅、12个骑兵师、8个骑兵旅)
  国民革命军序列七 1945年1月(抗战反攻阶段)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蒋中正;参谋总长 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程潜、白崇禧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 胡宗南(代)胡宗南第四集团军 总司令孙蔚如;
  第二十八集团军 总司令李仙洲;
  第三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王仲廉;
  第三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李文;
  第三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丁德隆;
  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董钊;
  商南指挥所 主任郭寄峤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六集团军 总司令杨爱源;
  第七集团军 总司令赵承绶;
  第八集团军 总司令孙楚;
  第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王靖国;
  第十八集团军 总司令朱德;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二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唐式遵;
  第二十五集团军 总司令李觉;
  第三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李默庵;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张发奎
  第十六集团军 总司令夏威;
  第三十五集团军 总司令邓龙光;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刘峙
  第二集团军 总司令刘汝明;
  第二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孙震;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六战区 司令长官孙连仲
  第十集团军 总司令王敬久;
  第二十六集团军 总司令周N、宋肯堂;
  第三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冯治安
  长江上游江防军 总司令吴奇伟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七战区 司令长官 余汉谋
  第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 余汉谋;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 朱绍良
  第三集团军 总司令赵寿山
  第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 马鸿逵;
  第二十九集团军 总司令李铁军;
  第四十集团军 总司令 马步芳
  傅作义部队 总司令 傅作义
  晋陕绥边区部队 总司令邓宝珊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九战区 司令长官 薛岳
  第一集团军 总司令孙渡(副);
  第三十集团军 总司令王陵基;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十战区 司令长官 李品仙
  第二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李品仙(兼);
  第十五集团军 总司令何柱国;
  第十九集团军 总司令陈大庆;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冀察战区 总司令高树勋新编第八军
  昆明行营 主任 龙云
  驻印军 总指挥 萨尔登 新编第一军 直属及特种部队
  重庆卫戌部队 总司令 刘峙 第十四军等
  军委会直属部队 第六十九、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九军等。
&5&解放战争
  在美国的斡旋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1946年2月在重庆签署《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方案规定在12个月内将中国的军队减为108个师,90个师为国民党部队,18个师为共产党。之后再在六个月缩编为国民党50个师,共产党10个师。但是整军尚在开始阶段时,两党已在同年6月再次开战。1947年起,各地共产党军队放弃国军称谓,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以国民党领导国民革命军残部败撤台湾,转为地方武装。
&6&军队序列
&6.1&序列一
  1926年7月(北伐战争时)
  总司令:蒋介石(蒋中正);军事总顾问:加伦;总参谋长:李济深;总参谋次长: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总政治部顾问:铁罗尼
  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党代表缪斌;顾问 切列巴诺夫
  第二军:军长谭延];党代表汪精卫(未到职);副党代表李富春;顾问 预不罗甫斯基(苏联)
  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党代表朱克靖;顾问 马赤意利克(苏联)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兼);党代表廖乾吾;顾问 巴罗
  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副党代表李朗如;顾问叶林
  第六军:军长程潜;副党代表林伯渠
  第七军:军长李宗仁;党代表黄绍f;顾问 予金
  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党代表刘文岛;顾问 奥依尼其
&6.2&序列二
  1937年8月20日(抗战初期)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参谋总长 程潜;副参谋总长 白崇禧
  第一战区(辖区:平汉、津浦两铁路线,共26个师又6个旅。)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
  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
  第二集团军 总司令刘峙;
  第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卫立煌
  第二战区(辖区:晋、察、绥,共13个师又16个旅。)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六集团军 总司令杨爱源;
  第七集团军 总司令傅作义;
  预备军 总司令阎锡山(兼)
  第三战区(辖区:江、浙,共18个师又7个旅。)
  司令长官:冯玉祥
  第八集团军 总司令张发奎;
  第九集团军 总司令张治中;
  第十集团军 总司令刘建绪;
  第十五集团军 总司令陈诚
  第四战区(辖区:闽、粤,共13个师又3个旅。)
  司令长官:何应钦
  第四集团军 总司令蒋鼎文;
  第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余汉谋
  第五战区(辖区:鲁,共18个 师又1个旅。)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后由李宗仁调任
  第三集团军 总司令韩复榘;
  第五集团军 总司令顾祝同
  直属部队
  第一预备队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二预备队 司令长官刘湘;
  第三预备队 司令长官龙云;
  第四预备队 司令长官何成F;陈绍宽将军
  第十七集团军 司令长官马鸿逵;
  第十八集团军 司令长官朱德;
  骑兵第二军 军长何柱国
  空军 (共九个大队,各式飞机305架)
  总司令 蒋中正(兼);前敌总指挥周至柔
  海军 (各种舰艇共66艘,总排水量五万九千余吨)
  总司令陈绍宽
&7&历史评价
  国民革命军徽章国民革命军,在大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共同领导的革命军队,是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主要力量;四&一二政变之后,国军二次北伐统一全中国,成为巩固辛亥革命成果,维护国家统一的军队;对日抗战中,国军作出巨大牺牲,成为抗战的主力军,中共军队名义上也成为国军的一部分;在中,国军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内部的派系分化和经济崩溃,最终以失败告终。编制序列
&8&绥靖部队
  川康边防 总指挥刘文辉;
  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 主任潘文华
  川康绥靖公署 主任邓锡侯
  广西绥靖公署 主任李宗仁
  太原绥靖公署 主任 阎锡山
  广东绥靖公署 主任余汉谋
  滇黔绥靖公署 主任 龙云
  鄂陕甘边区 总司令陈继承
  豫省警备司令部 总司令刘茂恩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 何应钦(兼) 直辖新编第六军等
  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王杰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霍揆彰
  远征军直辖及特种部队
  黔桂湘边区 总司令 汤恩伯
  第十集团军 总司令夏楚中
  第二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王耀武
  直属及特种部队
  滇越边区 总司令 卢汉
  第一集团军 总司令 卢汉(兼)
  第五集团军 总司令杜聿明
  第九集团军 总司令关麟征
  第二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李玉堂
  (上述部队共计115个军,含331个师、23个独立旅)
  1946年6月(抗战胜利至解放战争前)国军序列
  国防部部长 白崇禧白崇禧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 何应钦
  参谋总长 陈诚
  陆军总司令顾祝同
  海军总司令 陈诚(兼)
  空军总司令周至柔
  联合后勤总司令黄镇球
  东北行营 主任熊式辉
  第一绥靖区 司令官孙渡
  第二绥靖区 司令官石觉
  第三绥靖区 司令官赵公武
  第四绥靖区 司令官廖耀湘
  冀东绥靖区 司令官牟庭芳
  直属新编第一军
  北平行营 主任李宗仁
  第十一战区 司令长官孙连仲
  第十二战区 司令长官傅作义
  徐州绥靖公署 主任薛岳
  第一绥靖区 司令官汤恩伯
  第二绥靖区 司令官王耀武
  第三绥靖区 司令官冯治安
  第八绥靖区 司令官夏威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六集团军 总司令王靖国
  第七集团军 总司令赵承绶
  第八集团军 总司令孙楚
  郑州绥靖公署 主任刘峙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胡宗南
  第三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王仲廉
  第三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刘戡
  第三十八集团军 总司令董钊
  第四绥靖区 司令官刘汝明
  第五绥靖区 司令官孙震
  西北行营 主任张治中
  第三集团军 总司令赵寿山
  武汉行营 主任程潜
  第六绥靖区 司令官周N
  第七绥靖区 司令官王陵基
  第十集团军 总司令欧震
  第二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李玉堂
  衢州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
  广州行营 主任张发奎
  川黔湘绥靖公署 主任潘文华
  川康绥靖公署 主任邓锡侯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 司令 陈 仪
  云南警备总司令部 司令霍揆彰
  重庆警备总司令部 司令孙元良
  重庆行辕主任 何应钦,张群(代)
  西昌行辕 主任贺国光
  淞沪警备总司令部 司令李及兰
  京沪卫戌总司令部 司令 汤恩伯
  历任陆军总司令
  姓名 政党 就职时间 离任时间 备注
  何应钦中国国民党1944年 1946年5月 第壹任
  顾祝同中国国民党 1946年5月 1948年4月
  余汉谋中国国民党 1948年5月 1949年4月
  顾祝同中国国民党 1949年4月 1950年3月
&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国民党警察等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