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部欧美片 有个画面是这样的 有个军人把CD放在超级机器人大战画面里面后 机器跳了两下就爆炸了

在朋友车载cd上听到的一首歌。很嗨。中间有个小孩的声音好像是说 o no。然后就是那种机器人走路的生意_百度宝宝知道午夜场观影归来。电影很好,7-8分的样子,其他朋友都说了很多,我不多说了。&br&&br&主要集中火力吐槽国内特供的暴力后期转制3D版本。简直是丧心病狂啊!丧!心!病!狂!!!&br&&br&&br&(手持摄影和快速变焦带来的)激烈抖动画面+大量特写和大特写+快速跳切,它们可以说是《谍影重重》系列的标签性视觉风格。但是这三样都是3D电影会尽量避免的元素,因为它们会破坏3D电影的立体感。本片转为3D后,不要说缺乏立体感、画面偏暗等通病,抖动画面+快速剪辑+伪3D效果,直接就能造成观众的生理不适。我看完后不但眼睛不适,还有轻微偏头疼。&br&&br&&br&国内更过份的是虽然有2D拷贝但是影院基本不排片!起码北京首周末只有极少影院有极少场次的2D排片,等于没有选择。这已经是赤裸裸的在蔑视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了。&br&&br&【你们不就是要钱吗?给你还不行吗?能让我们踏踏实实看场好电影吗?!】&br&&br&——最新进展——&br&&br&从24号晚六点开始,可以在3D影厅下载《谍影重重5》2D版本密钥了。各位排片经理可以调整排片了!&br&&br&&br&&br&——为什么影院只排3D版本的一种答案——&br&&br&根据知乎网友@&a href=&/people/jian-guai-bu-guai& class=&internal&&见怪不怪&/a& 在回答中提供的信息,国内大部分影院只排3D版本的原因是:&br&&br&&blockquote&&a href=&/people/jian-guai-bu-guai& class=&internal&&见怪不怪&/a& 回复 &a href=&/people/zhang-xiao-bei& class=&internal&&张小北&/a&(作者)&br&是这样的:3d影厅是可以放映2d片源的,但问题是片方(比如谍影重重5)只会给3D厅3D版本的密钥,现在大部分影院的放映厅已经全部是3d厅了,那么没有2D密钥是无法放映2D片源的,这就给大家一种错觉,认为影院是在圈钱,其实真相并非如此。至于有些影院在放映2D版本是因为有些影院个别影厅还是2D放映厅,所以是可以放映2D版本的。归根结底,不是影院不想放映2D版本,实在是没法放映。&/blockquote&&br&也就是说,影院不背这个锅!&br&&br&参考阅读:&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电影密钥是如何工作的?怎样延长? - 电影院&/a&&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为什么电影院里很多大片都是 3D 的? - 3D 电影&/a&&br&&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3D 电影为何会遭到部分观众的抵制? - 电影&/a&&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为什么看3D和IMAX电影会感到头晕头疼恶心? - 3D 电影&/a&
午夜场观影归来。电影很好,7-8分的样子,其他朋友都说了很多,我不多说了。 主要集中火力吐槽国内特供的暴力后期转制3D版本。简直是丧心病狂啊!丧!心!病!狂!!! (手持摄影和快速变焦带来的)激烈抖动画面+大量特写和大特写+快速跳切,它们可以说是…
坐标纽约,在上映第二天看了这场发生在纽约的正邪对决。结合外网已有的猜测和个人的一些观点,来谈谈片里的彩蛋吧。其实要较真的话,也不能说是彩蛋,应该说是和之前HP书影的前后呼应。&br&&br&【下方大量剧透,未观影群众请戴好护目镜。由于看的是无字幕版,写答案时顺手用了人物英文名,所以答案里中英驳杂,请见谅。】&br&&br&&br&&br&&b&1. Percival Graves&/b&&br&&br&一脸正气(加帅气)的安全部长姓名拼写是Percival Graves。这个人物是美利坚最早的十二个傲罗的后代之一,请认准他的Graves姓氏。PG在魔法世界是个真实存在的人物。&br&&br&格林德沃长期假扮成PG在纽约制造混乱。而真的PG,很有可能像穆迪被小克劳奇囚禁那样,被格林德沃关在某个地方,并且被定期剪毛以制造复方汤剂。我个人倾向认为,格林德沃暂时还不会杀害PG,毕竟要熬复方汤剂就必须要有新鲜的原料,所以真正的PG应该像只会下金蛋的母鸡一样被藏在哪儿好吃好喝地软禁着。&br&&br&评论区里 &a href=&/people/liu-ze-kun-7-73& class=&internal&&刘泽坤&/a& 提到:&br&一般理论似乎都认为格林德沃用的是某种高深的易容咒不是复方汤剂...因为火焰杯里表示复方汤剂没法简单用Revelio咒解除&br&&br&后来另一位同学又提到,电影主创人员透露过格林德沃是使用复方汤剂而变形……所以现形咒算是个解释不通的bug吧。&br&&br&有意思的是Percival这个名字。格林德沃的老朋友、旧情人和死对头,邓布利多,全名叫Albus Percival Wulfric Brian Dumbledore。&br&&br&&b&没错,也是一个Percival。&/b&&br&&br&而且,这个中间名来自他爸爸,Percival Dumbledore。Percival Dumbledore又恰恰是因为为女儿复仇而去折磨麻瓜才最终死在阿兹卡班。换句话说,邓布利多的父亲,确实是个跟麻瓜渊源深厚的Percival in Grave.......&br&&br&这么一想,誓要铲除麻瓜政权,建立巫师威权新秩序的格林德沃,选了个Percival Graves来假扮,是不是也挺有意思的?&br&&br&顺带一提,Percival在古英语里的意思是刺破帷幔,也即掌握生死——帷幔是象征死亡的古老隐喻(比如魔法司一战里小天狼星之陨落)。&br&&br&亚瑟王麾下也有一位著名的Percival,为圣杯三骑士之一——这里又隐隐有三强争霸赛的影子。&br&&br&扯远了。总之,格林德沃虽一直冒着PG的名,言行举止却处处透露出他的真实身份。不管是审讯Newt时一句莫名其妙,恶毒又醋意的What makes Dumbledore so fond of you,还是审完后叫人立马把眼前这个讨厌的、颇受老邓赏识的Newt给处决掉,亦或是给Credence 的那个死亡圣器标志挂坠,都是表明其身份的线索。&br&&br&评论区有人问道,为什么Newt知道Graves是变了形的呢&br&&br&我觉得,鉴于邓布利多教授对Newt大学霸的关心和赏识,我们有理由相信,纽特从老邓那里了解过一些死亡圣器的事。或者,他当年被开除一事,也跟格林德沃有些许关联。又或者,在他研究Obscurus时,他听说过格林德沃对此也颇感兴趣。而C的挂坠、PG对Obscurus的执着,都可能令Newt察觉到了异样。Newt生于1897,来到纽约时已经29了,又去过多方游历,总该知道一些黑魔头的事迹吧……&br&&br&真正的PG以后会不会出来还是个未知数。&br&&br&&br&&b&2. 格林德沃与老魔杖&/b&&br&&br&根据书里的描写,早在来美国之前,格林德沃就已经是老魔杖的主人。格林德沃在1926年被美国魔法国会捉拿归案,但他与邓布利多的世纪决斗发生于1945年。所以接下来几部电影估计会讲一讲他如何逃狱,如何继续制造恐怖事件,以致最后终于迎来格邓决斗。&br&&br&感谢评论区众人的指正,在此更正一下,老魔杖易主和前主人是不是被咒语打败并无多大关联。JKR给的解释是老魔杖只认力量,只要它自己觉得前主人输了,它就会改变效忠对象。所以像德拉科和哈利这样,几乎都没碰过老魔杖的人,也能成为它的主人。&br&&br&纵观老魔杖易主史,我觉得可以把“被打败”这个概念再缩小一点,概括为更精确的“被缴械”,而且这个械还不必是老魔杖本身。至少老魔杖判定最近四任主人的逻辑是这样的:格林德沃击昏前主人直接抢走老魔杖(缴械?),邓布利多击败格林德沃后收用老魔杖(缴械?),德拉科天文塔楼上喊出了除你武器(缴械?),哈利在马尔福庄园一把抢走德拉科的山楂木魔杖(缴械?)。&br&&br&本片结尾格林德沃虽然被拘捕,但其实他仅仅是被Newt的小动物束缚了手脚,而他一直使用的PG的魔杖是他自己手滑掉落的。没有人真正对他做出过缴械行为,所以老魔杖尚未易主。那根有突出骨节的接骨木魔杖,可能还藏在他身上。这可能也是他之后能逃脱牢狱之灾的关键。&br&&br&评论区有很多人提出,格林德沃在片尾其实也算被制服并缴械了,很可能这时老魔杖有易主,然而之后G和纽特他们交锋又赢了回来。还有一种解释就是,G的被捕是他庞大计划里早已算好的一步,所以他不算输。这些假设都有可能,我们就静静等续集来圆故事吧。&br&&br&&br&&b&3.Leta Lestrange&/b&&br&&br&Newt被Queenie摄神取念,看透了内心——他曾有一位亲密的女性朋友,Leta Lestrange,但显然提起这个名字会对他造成精神伤害,二人之间发生了什么导致感情破裂的严重事件。&br&&br&Lestrange这个姓氏……没错,就是疯婆子Bellatrix的夫姓。这是个古老的纯血巫师家族,是“神圣二十八家族”之一,出了许多对黑魔法非常着迷的族人。Bellatrix嫁入这个家族纯粹是因为对纯血、地位、权势的追求,与爱情无关(她仅有的一点点“爱”,都献给黑魔王了)。而Leta很有可能是Bella丈夫的姑妈或姑婆。&br&&br&Newt被开除出校的缘由是“他的魔法生物危及同学性命”,真相是否与这位Lestrange有关?&br&&br&&br&&b&4.毒角兽&/b&&br&&br&HP7里提到,卢娜家里装饰着一只巨大的毒角兽之角(后来还爆炸了,间接救了哈利一命)。根据Pottermore的说法,卢娜最后嫁给了Newt的孙子。而在本片中,Newt跳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毒角兽求偶之舞。&br&&br&&br&&b&5. Obscurus&/b&&br&&img src=&/v2-3098aea960e705d3ced5ab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v2-3098aea960e705d3ced5ab_r.jpg&&(上图为我手头拥有的《神奇动物在哪里》一书扉页)&br&&br&买过《神奇动物》英文版的朋友可以注意一下,早在2001年这本番外出版时,罗琳就已经为它在魔法界的出版商取名为 Obscurus Books (默默然出版社),地址还有模有样地写成 18A,对角巷,伦敦。不知道罗琳是早在15年前就想好了 Obscurus的支线呢,还是说为了这次电影而把15年前生造的词赋予了新的意义。.&br&&br&Obscurus通常出现在小男巫或小女巫身上,当他们受到肉体或精神刺激而压抑魔力时,无处释放的魔力会化成寄生在身上的Obscurus。如果他们彻底失去自控,Obscurus会连带寄主一起抛弃实体形态,暴走成一团黑雾,对周边造成严重破坏。被Obscurus寄生的巫师叫做Obscurial,他们一般活不过十岁,除非身上有着强大的魔法潜能。当遇到能令他们的情绪平静下来的人时,Obscurial可以还原回人形。&br&&br&可怜的Credence默默压抑体内魔法多年,终究被魔法反噬,被无处释放的魔力化成的Obscurus吞没。Credence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信任,讽刺的是C并没有真的相信Second Salem那一套,却信了格林德沃的蛊惑,幻想着自己某天可以摆脱养母的束缚,重新学习魔法,扬眉吐气。但到最后他发现自己不过是被G利用的一个可怜虫,终于在一句you are unteachable之后发疯,变成一团黑雾肆虐纽约。&br&&br&在Credence被傲罗合力消灭后,Newt注意到有一小团Obscurus偷偷溜出了City Hall地铁站——这是不是代表Credence还没死,就像后来杀哈利时被反弹的咒语打中的伏地魔那样变成了一缕游魂?&br&&br&Credence明显是个十多岁的少年,活过了警戒年龄,他体内的魔法潜力应该是相当高的。而要想分离寄主巫师和Obscurus则几乎不可能,离开了寄主的Obscurus无法单独存活。Newt箱子里的那个Obscurus也是被放置在一个独特的magical field里才能保存下来。所以那一小团逃跑的Obscurus里应该包含了C本人的意志。&br&&br&所以Credence可能在接下来的电影里还会露面。&br&&br&但是Barebone夫人还收养了别的孩子,比如小女孩Modesty。她是不是其实也是巫师?特别是Modesty还不知从哪弄来了一根魔杖……虽然在被发现时她宣称这只是玩具。如果是巫师,她又该怎么学会控制魔力?&br&&br&话说Barebone夫人给孩子们取的名字完全体现了她的宗教狂热——Credence, Modesty, Chastity(信任、谦逊、贞洁)。可是Credence明显不信教,M也阳奉阴违,性格最像她的Chastity跟她一块儿死了,算是最讽刺之处。&br&&br&最后,基本可以推断,邓布利多的妹妹Ariana当年精神受到刺激后,魔力暴走,应该也是变成了一个Obscurial,才会误杀了自己的妈妈。阿不福思也说过,自己是唯一一个能令妹妹冷静下来的人。格林德沃明显是见识到了Ariana这种强大的破坏力,才知晓Obscurus的,所以才会在本片开头调查房屋、道路毁坏事件时,一脸若有所思。他当时估计已经计划好了,要利用这种黑暗力量帮助自己崛起,没想到看走眼了,以为Modesty是Obscurial,而忽略了Credence的感受,最终导致Credence的大爆发。
坐标纽约,在上映第二天看了这场发生在纽约的正邪对决。结合外网已有的猜测和个人的一些观点,来谈谈片里的彩蛋吧。其实要较真的话,也不能说是彩蛋,应该说是和之前HP书影的前后呼应。 【下方大量剧透,未观影群众请戴好护目镜。由于看的是无字幕版,写答…
&b&提示:这是一篇6000字的长文,把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打通评论,且有第三部【剧透】&/b&&br&&br&# 壮志未酬的黑暗骑士&br&&br&## 诺兰结构&br&&br&《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的,一开场全体观众就鼓掌的电影。「他几乎没有拍过烂片。」这就是人们对导演诺兰的评价。&br&&br&2005年的《侠影之谜》(Batman Begins),诺兰在平生第一部大片中,把「蝙蝠侠」塑造成一个内心冲突激烈的「黑暗英雄」,加以他最擅长的「非线性叙事」,把这个经典超级英雄故事说得跌宕起伏,却又不至于让普通观众觉得像《记忆碎片》那样看着费脑子。2006年的《致命魔术》(The Prestige),他进一步在大片中尝试挖掘人物心理深度的可能。2010年的《盗梦空间》(Inception),他把原本复杂的梦境说得层次分明,再次证明了他作为叙事大师的能力。&br&&br&而2008年的《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这是一座几乎无法逾越的顶峰。在有了第一部蝙蝠侠的试手后,诺兰对于大片的处理已经了然于胸。他史无前例地在一部好莱坞漫画超级英雄影片中注入了深刻的思想,他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甚至不可超越的经典反派形象,同时,这部影片做到了雅俗共赏。更重要的是,诺兰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找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大片叙事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在诺兰的后两部电影《盗梦空间》与《黑暗骑士崛起》中被采用,也被其它题材的大片所借鉴。&br&&br&照着「诺兰结构」拍的大片,几乎都不会很差。不过需要说的是,这个结构并非诺兰首创,只不过他是做得最好的一个导演。至于「诺兰结构」是什么?三言两语是说不清的,也许通过比较更容易理解。&br&&br&把《黑暗骑士》与《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今年另一部票房极佳的超级英雄电影比较,就会发现他们在叙事节奏和结构上有诸多相似。两部片子都是以反派人物的登场为开篇,而且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犀利」是关键,为的是快速渲染出敌人的强大。如果反派角色没有在影片早期登场,那这部片子就只能拍成悬疑剧了,不然观众会看得没头没脑——他们要在影片中解决什么坏人?而很快地,正义英雄得紧接着登场,并且秀一下自己的本事,在《黑暗骑士》中是蝙蝠侠勇擒「稻草人」与意大利黑帮;在《复联》里是各种英雄轮番显身手。然后的叙事的套路必然是正派反派的多回合较量,一般来说,在影片50%之前,是反派占上风,到了60%进度是,正派状态必须跌入低谷。然后正派勇猛反弹,强势回归至影片75%-80%的进度,笔锋一转,在眼看胜利时出现新的危机,但这个危机需要「很严重」,但有需要主角当机立断,花10%的进度解除危机,使全片进入最后的高潮。两部影片在叙事上莫不如是。&br&&br&在这个看似俗套结构上相似的前提下,《黑暗骑士》是如何做得更好的?至少有几个方面决定了它的优秀。首先,影片的思想深度让《复联》望尘莫及。其次,反派塑造上,小丑也是超乎寻常的丰满。一般来说,一个导演塑造反派,往往有三条路。一是让反派力量强大无比,如《复联》中的洛基;二是让反派的经历坎坷,以至于让人产生同情,如最近《蜘蛛侠3》(Spider-Man 3)中的「沙人」。这两种都是最好走的,前者直接,而后者追求的是所谓的「人物戏剧性冲突」。而诺兰却走了第三条最难走的路,让「邪恶」走向极致:小丑一点不值得同情,小丑也没有超凡武艺,但它的犯罪如此迷人,又有品味。最后,作为大片,大场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复联》的战斗场面非常过瘾,要做出好的大场面不容易,不是砸钱就能堆得得出的,这点我佩服乔斯·韦登。而诺兰在《黑暗骑士》中给出的大场面不仅节奏紧凑,匠心独具,以那段经典的「保卫哈维·登特」追车戏为例,从一开始小丑巧设路障,扫清障碍,到蝙蝠侠舍生挡炮弹,刚让警车上的警察松口气,小丑又把直升机给拿下,正当大家心焦时,蝙蝠侠的摩托车拍马赶到,把小丑卡车掀翻,原以为小丑搞定,却不料蝙蝠侠因不肯下杀手而自己撞倒在地,眼见小丑得逞时,哥顿警长「死而复生」,制符小丑。整个追车戏一波三折,不仅场面漂亮,而且处处为的是「推进剧情」。而《复联》用的场面却是人海战术,显然低了一个档次。&br&&br&正是这些对电影细节和整体的非凡掌握,成就了诺兰如今的盛名。那么他是否把这套结构在蝙蝠侠系列终章《黑暗骑士崛起》中发挥好,甚至到一个新境界呢?&br&&br&## 蝙蝠侠的旅途&br&&br&「每个英雄都有一段旅途,每段旅途都有一个终点。」作为第三部蝙蝠侠影片,诺兰的首要目标是给蝙蝠侠一个归宿,一个合情合理的归宿。&br&&br&《侠影之谜》中,蝙蝠侠的诞生缘起于布鲁斯·韦恩的父母双亡。布鲁斯因为害怕蝙蝠,而要求父亲带全家提前离开歌剧院,结果父母被抢劫犯杀害。正是这份对父母之死的内疚,使得布鲁斯对于「恐惧」有着极大的厌恶;正是对那些抢劫犯的痛恨,让布鲁斯渴望「复仇」和「正义」。然后这个年轻人对于「恐惧」、「正义」和「复仇」的理解都有偏差:黑帮老大法科尼「训斥」这位「高谭之子」根本不懂真正的恐惧,他以为自己已经无所畏惧,其实远非如此;布鲁斯从小的玩伴瑞秋训斥他把「复仇」和「正义」混为一谈;训练布鲁斯一身本事的「影子联盟」大师 Ra’s al Ghul 灌输给他一种凌驾于法律的正义观。&br&&br&布鲁斯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伴随着蝙蝠侠整个成长过程:《侠影之谜》中,布鲁斯克服了对「蝙蝠」的恐惧和神经毒气带来的身心恐惧,并让犯罪者恐惧蝙蝠侠;当第一部最后 Ghul 告诉布鲁斯,他们「影子联盟」早已策划摧毁高谭,但因布鲁斯父母这样的慷慨之士用他们的财富与之对抗而未获成功时,布鲁斯与「影子联盟」的对决就多了一重「为父母报仇」的含义——尽管这个联系非常牵强,也是第一部为何不够优秀的原因——但无论如何,蝙蝠侠最后并没有亲手杀了 Ghul:「我不杀你,但也不打算救你」。至于「正义」,这是蝙蝠侠永远的原罪:尽管他严格奉行「不杀人」原则,但从他披上披风,遁入暗夜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凌驾于法律至上的「义警」。没错,他每次都把罪犯制服后送给警察,但这不能抵消他在行动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这个原罪被小丑在第二部中利用,让影片《黑暗骑士》成为经典。如果诺兰能够在第三部给于蝙蝠侠解决这个「合法性」的问题,将会是一个极好的结局。&br&&br&蝙蝠侠从来就不是纯粹的「正义」。如果小丑是「纯粹的恶」,那么蝙蝠侠更像是政府——一个「必要的恶」:一个为了维护社会和平,拥有极大权力的执法者。约束政府的是宪法,而约束蝙蝠侠的是他自己的道德信条。民众相信蝙蝠侠能遵守信条时,一切平安无事;一旦民众不相信他还是个有自控力的英雄,那么他就和小丑没有什么区别了。&br&&br&可是蝙蝠侠希望做得更多。在第一部中,蝙蝠侠回到高谭市前跟老管家阿尔弗莱德说蝙蝠侠诞生的初衷。他希望有一个象征,一个不死不灭的象征,能够激励全民与这个腐败、黑暗、罪犯横行、官商勾结的势力作斗争。这才是蝙蝠侠最终的目标。作为布鲁斯·韦恩,他最爱的女人瑞秋也希望有一天,这个城市不再需要蝙蝠侠,正义和公平可以通过一套完善的秩序维持,那时候,她愿意和他在一起。&br&&br&在第二部《黑暗骑士》开头,已经有一些民众带着蝙蝠侠面具投身到蝙蝠侠的志业中,然而这并非蝙蝠侠想要的。哈维·登特,这位高谭的「光明骑士」才是蝙蝠侠完美的接班人。他不仅在与布鲁斯第一次会面中给蝙蝠侠深刻印象,而且作为公诉人(District Attorney),哈维不需要面具就能把全城黑帮绳之以法,他有着和蝙蝠侠一样的正义感,而且并不像大多数经常对蝙蝠侠心怀不满。最重要的是,这位真正的「打黑英雄」广受民众欢迎——We believe in Harvey Dent。他能够做到蝙蝠侠做不到的事情:让所有人相信,正义是可以通过法律实现的,腐败并非不可战胜。&br&&br&可是最后的结局我们都已清楚,这位最完美的蝙蝠侠接班人——准确地说应该是蝙蝠侠的替代者——却彻底堕落了。蝙蝠侠为了不让民众失去信念,担下了所有的罪名。问题是,正如诺兰在第三部影片上映前所说,「基于一时谎言的安稳是不持久的」,如果谎言被揭穿,民众信念彻底崩塌,该怎么办?蝙蝠侠,作为一个已经成为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恶棍,需要在第三部中重新恢复声誉。但这还不是当务之急,他是一个不怕背负骂名的「黑暗骑士」,只要能够重新让「正义」重建,让全民,无论是底层平民、中层白领、还是顶层精英,都能够重新相信,高谭可以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社会公平公正,让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不需要行贿,不需要巧取豪夺,甚至不需要蝙蝠侠在夜色中行侠仗义——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蝙蝠侠的精神。&br&&br&拥有最优秀的大片叙事结构,和完美思想内涵的蝙蝠侠系列,在最终的第三部中是否做到这点?&br&&br&## 搞不定&br&&br&超过两个半小时的影片结束,全场再次响起掌声。观众们在为什么鼓掌?火爆的视觉场面?一如既往的深刻思辨?还是一个大团圆结局?我不确定。&br&&br&我能肯定的是,第三部中诺兰犯了致命的错误。&br&&br&全片结构和第二部类似,尤其是前半段可以完全与前作媲美。不同于一些观众和影评人批评的,我觉得前半段毫不拖沓,节奏把控完美,没有一点罗嗦的内容:&br&&br&影片开始于第二部八年后的时间,高谭市一切太平,大家活在八年前蝙蝠侠和哥顿警长编织的谎言上,纪念着城市「光明骑士」哈维。另一边,影片反派登场,用了极其惊人的方法偷天换日地劫走了一个科学家。回到高谭市,猫女登场,她的身份是一名盗贼,在韦恩家偷财务,更重要的工作是,采集布鲁斯的指纹。而蝙蝠侠呢?八年没有现身,而且布鲁斯本人状态奇差,苍老无力,一瘸一拐。&br&&br&此时,另一个重要任务登场,警察布雷克。布雷克始终对哈维死亡那夜存有怀疑,他是蝙蝠侠的笃信者。贝恩在高谭市的地下水道组建军队,被哥顿警长发现,但警长被擒,虽然他拼死逃脱,但中弹受伤。布雷克见事态严重,竟然跑去韦恩家求见布鲁斯。布雷克表示他洞察到布鲁斯就是蝙蝠侠,希望蝙蝠侠复出拯救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高谭市,布鲁斯不置可否。对于蝙蝠侠是否复出,老管家阿尔弗雷德始终是反对的,他希望布鲁斯重新好好生活,但不要去继续做蝙蝠侠了,因为他觉得一旦付出,蝙蝠侠必然送命,而且觉得布鲁斯甚至希望为城市牺牲。俩人裂痕出现。&br&&br&布鲁斯还是决定复出。他门面探访病床上的警长,警长也希望蝙蝠侠能再次拯救城市,这更加坚定了布鲁斯的决心。接着最后一个重要人物出现,歌迪亚扮演的米兰达(Miranda Tate),一个富有魅力,财力雄厚且对投资绿色能源很有兴趣的女人,她与布鲁斯在酒会上碰面,表达了想投资的意愿。很巧,韦恩集团近年财力不济,又有一个秘密研制多年的核聚变项目,总裁福克斯也建议布鲁斯找米兰达投资。&br&&br&贝恩第一波攻势到来。他带领手下占领证交所,通过仪器篡改交易系统,让韦恩身无分文。蝙蝠侠八年后首次现身,但没能阻止贝恩计划,贝恩全身而退不算,自己还被全城警察围追堵截。当然,开着飞机(The Bat)的蝙蝠侠要脱身自然不是问题。&br&&br&韦恩身上现已分文没有,米兰达倒是在这次股市混乱中拿到了董事会席位。另外,阿尔弗雷德对蝙蝠侠复出非常不开心,他告诉韦恩,贝恩来历非比寻常,必是经过「影子联盟」训练过的高手。布鲁斯不想听管家唠叨,管家越说越激动,把当年烧毁瑞秋给布鲁斯诀别信的事情和盘托出。布鲁斯彻底心碎,与管家告别。&br&&br&「人财两空」的韦恩把核聚变设备交给福克斯和米兰达。蝙蝠侠请猫女帮忙带他去见贝恩决斗。那场打斗完全一边倒:蝙蝠侠用尽十八般武艺也动不了贝恩半根汗毛,自己却被贝恩心狠手辣的打个半死,背部错位。别说猫女不忍心看,连周围的的贝恩的雇佣军都不忍一瞥。贝恩当着蝙蝠侠的面把韦恩公司的所有装备,包括蝙蝠车和核聚变反应堆劫走。&br&&br&第二波攻势到来。全城警察杀入地下水道,早被贝恩料到:一些炸药就把警察困在地下。接着贝恩带着变成核弹的反应堆到橄榄球场,威胁民众。但这不是贝恩的真正目的,他是想要「革命」。他之前从哥顿那里得知的哈维之夜真相,此时将其公布于世,全城的精神支柱崩塌。接着贝恩宣布要结束这个城市的腐败,精英的特权,把权力还给人民。他把出城的桥除一座外,全都炸断,此桥作为补给桥,凡有人胆敢越过此桥,引爆核弹。除此之外,民众做一切皆可,无论是打砸抢烧,掠夺富人财富,还是抓人去「公判大会」。至于蝙蝠侠,他被贝恩丢在异国的一个地底牢房中。&br&&br&至此,全片上半段结束。除了布雷克开场就认出蝙蝠侠身份非常突兀外(竟然比小丑还聪明?!),贝恩展现出了一个超级反派所应有的心计和力量。他也做到了小丑所没有做到的事情:让整个城市陷入无政府主义的狂欢。而正方,无论是蝙蝠侠的身心俱疲,老管家的痛心疾首,还是警长的中弹和警察的集体被俘,都把这个城市推到了三部影片中最危险的时刻。可是,影片后半段陷落了一种奇怪的俗套剧情:&br&&br&布鲁斯所在的监狱与其说是监狱,不如说是一个训练营,因为根本这里没有狱卒,也没人阻拦你通过唯一的出口——那个天井爬出去,只要你有本事。伤痕累累的他得到了狱友的帮助。狱友不仅帮他恢复身体,还告诉他许多过去的故事,关于这里的一个传奇:多年来只有一个小孩子逃出去过,这个孩子徒手爬出牢房天井。布鲁斯想到了贝恩。高谭之子在牢房的电视里看到高谭彻底成为无政府主义的天堂,悲愤交加,多次尝试后终于成功。&br&&br&而在高谭市,警长,布雷克领着仅剩的一些人马作着抵抗。他们从福克斯那里得知这个核弹被拆下后很不稳定,三十余天就将爆炸,所以高谭毁灭不可避免,除非能把它装回实验室。但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没人能从贝恩手里抢东西,直到蝙蝠侠回来。蝙蝠侠回到高谭,与被这所谓「人民自治」的乱世吓坏的联手,从地下救了警察,并打通了去实验室的道路。次日,警察与暴民展开街头大战,蝙蝠侠与贝恩再次对决。知道了贝恩命门的蝙蝠侠,专打贝恩面具,成功打败对手。就在蝙蝠侠逼问贝恩核弹引爆装置在何处的时候,米兰达一刀捅向蝙蝠侠——原来她是最后的反派。米兰达花了一点时间介绍了她的身世:其实她才是那个逃出牢房的孩子,而贝恩是在牢里保护她的人,自然,她爱贝恩。另外,米兰达其实是蝙蝠侠的导师,「影子联盟」首领的女儿。惊愕无比的蝙蝠侠看着米兰达将即将爆炸的核弹开走。好在猫女及时赶到,一炮轰死贝恩,俩人一个飞机,一个摩托,追击米兰达。&br&&br&最后的结局是,米兰达因车祸而死,她死前将实验室用水淹了,在那里焦急等待核弹归为的福克斯白忙活。还有一分钟就要爆炸了,蝙蝠侠决定献身,用飞机提着核弹飞向大海,核弹爆炸——所有人都知道蝙蝠侠牺牲了。最后五分钟的剧情,我就不说了。&br&&br&无可挑剔的前半段和漏洞百出的后半段让人觉得这不是一部影片。各种小细节的错误使人心烦:一向「现实主义」的影片突然出现了「影子联盟」大师的鬼魂幻觉;无故出来送死的三个联邦探员;一会儿说外语,一会儿说英语的导师(他似乎在牢房中承担了阿尔弗雷德的角色);莫名其妙地让稻草人出来露脸;至于 Rises,诺兰似乎除了在影片中反复点题就想不出别的办法说通了。影片中出现几次生硬的点题:第一次是贝恩说「The fire rises.」;第二次是管家说「Sometimes, a man can rise in the darkness.」;第三次是牢房中狱友唱「Rise」歌为蝙蝠侠助威;第四次是蝙蝠侠归来在大楼上点燃了他的 Logo;第五次是最后两分钟的时候,一个新人物渐渐升起的镜头。&br&&br&但这些小细节还不足以致命。最大的问题是,诺兰没有把这个故事说通。&br&&br&我想问任何一个觉得「第三部优秀」的观众一个问题:最后,民众纪念蝙蝠侠是因为他和核弹同归于尽还是因为蝙蝠侠重新让民众相信了正义的可能?&br&&br&诺兰根本没有解决第一第二部留下的问题。蝙蝠侠在三部影片中口口声声说自己要成为一个「象征」,希望民众相信正义,希望终有一天,蒙着面的「黑暗骑士」成为不需要。可是,第三部影片中恰恰反映了这一切的不可能:民众在无政府状态下如此自在。除了孩子和被困的警察,电影中所有给普通百姓的镜头都表现出了「暴民的狂欢」。蝙蝠侠失败了,他彻底失败了,完全沦为一个「人肉拆弹部队」。民众对蝙蝠侠的同情也就是因为他自我牺牲地解决的核弹问题,仅此而已。可以想象,若日后再来一个反派,只要再次抓住腐败、特权、不平等问题,做做文章,就能成功。如小丑所说「It wasn’t hard. You see, madness, as you know, is like gravity. All it takes is a little push.」&br&&br&更进一步,诺兰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因为它是无解的。在影片前半段,诺兰已经留下了足够多的矛盾可以挖掘,顺着那些线索,我都可以找到比原作好得多的解决方案。&br&&br&在我看来,核弹根本不是问题,需要解决的是民众信念问题。诺兰甚至可以把影片设计得更加戏剧性:如果核弹不再是威胁,民众是否会继续享受这种无政府状态?如果是,蝙蝠侠如何重建正义?如果让蝙蝠侠与核弹同归于尽是诺兰口中所谓「重大牺牲」的话,那也太小家子气了。他完全可以让蝙蝠侠真实身份公诸于世——这个多次拯救城市的英雄,其实是民众最痛恨的城市精英,富人,所谓特权阶层。但是现在,他身无分文,女友惨死,新欢背弃,管家黯然离开,整整八年被世人唾弃,被敌人打得半死,可他依然没有抛弃高谭。蝙蝠侠的力量,不在于他受过特训,他有万贯家财,他有最好的武器装备,而是他意志坚定,他相信民众内心终究向善。他的经历能让民众相信精英可以善良,为富亦可为仁。&br&&br&实在可惜。诺兰原本可以让蝙蝠侠来一个真正精神上逆转。然而,他选择了一个最差的结局:让蝙蝠侠的初衷未得实现。
提示:这是一篇6000字的长文,把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打通评论,且有第三部【剧透】 # 壮志未酬的黑暗骑士 ## 诺兰结构 《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的,一开场全体观众就鼓掌的电影。「他几乎没有拍过烂片。」这就是人们对…
有必要简单普及一下罗杰·狄金斯,当今电影行业里最好的摄影指导之一。&br&&br&&img src=&/3f490bd0febdd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0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3f490bd0febdd_r.jpg&&&br&罗杰·狄金斯先生全名 Roger Antony Deakins ,1945年生于英国,他的母亲是演员,父亲是建筑工人。童年时代喜欢绘画,后进入Bath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学习形象设计,在那里产生了对摄影的兴趣,转入国家电影和电视学院(National Film and Television School)系统学习电影摄影。 早年他从纪录片和电视短片做起,直到1984年他以摄影指导的身份参与电影《1984》(由迈克尔·莱德福 Michael Radford导演,十年后他拍了《邮差》),才逐渐被公众熟知。&br&&br&罗杰·狄金斯和科恩兄弟的合作始于1991年的《巴顿·芬克》,至今已经合作了十二部长片。从2013年起,他和丹尼斯·维纶纽瓦成为新的搭档,完成了《囚徒》和《边境杀手》两部作品,一系列的好评也让他们俩成为《银翼杀手》续集的最佳人选。&br&&br&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罗杰·狄金斯的室内布光手法和美学分析。&br&&br&&br&&b&一:罗杰的布光手法&/b&&br&&br&罗杰的室内布光最大特点是自然,高效,专注“少即是多”的原则。&br&首先用一张图阐释一下罗杰在最新一部作品《凯撒万岁》的工作。&br&&br&&img src=&/eb443ba0dcc677de2a618929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eb443ba0dcc677de2a618929_r.jpg&&&img src=&/21beed6ba3eeab24dbcfd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21beed6ba3eeab24dbcfd_r.jpg&&&br&我们从布光计划开始分析。&br&&br&这场戏是乔治·克鲁尼进老板的办公室,和他争论的戏。&br&拍摄工具为Arri Alexa摄影机加上蔡司25mm广角,用Jib摇臂进行拍摄。(罗杰·狄金斯本人偏爱用21mm到32mm这个广角焦段进行拍摄)主要的人工光源为三个HMI日光灯+Bleached Muslin 作为滤光布,放在房间的右下角,很简洁。光源打在演员身上相对柔和,窗外的白天阳光作为很好的光源补充。&br&&br&&img src=&/92b1bd0a6e21cc2d13fe1f97a35294de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92b1bd0a6e21cc2d13fe1f97a35294de_r.jpg&&&img src=&/8a06ed9c10fac6f059fa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8a06ed9c10fac6f059fa_r.jpg&&&br&&br&再来看一场夜戏。&br&&br&白天的光相对好布置一些,只要把太阳角度算好时间,天气预报准确,一定时间以内基本上不会对现场拍摄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夜戏就相对难,非常浅显地说,导演想要创造的拍摄环境越暗,布光难度越大一些——在低光环境下还要保证演员的准确曝光,很考验摄影指导的布光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罗杰对《银翼杀手》续集坦言有压力,因为《银翼杀手》第一部没有日光戏,全是在模拟夜间的拍摄, 混合着雨水和霓虹灯,摄影指导Jordan Cronenweth在许多场景布置里还创造了许多移动光源。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罗杰本人对科幻的兴趣不大,还是维纶纽瓦把他拉上船的。)&br&&br&&img src=&/5c354a1d8c8d2df437e35aee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1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5c354a1d8c8d2df437e35aee_r.jpg&&(银翼杀手,1982)&br&&br&我们以斯嘉丽·约翰逊为例。&br&且不考虑年龄和妆容的因素,在这里只拿灯光做对比。&br&同样是夜戏,同样一个演员,同样的摄影指导,不同的场景中布光的反差可以让一个演员的气质和环境气氛差别很大。&br&&br&图一为斯嘉丽在《缺席的人》中,弹奏贝多芬Sonata no.8 'Pathétique' in C minor, op.13: II. Andante cantabile第一次出场的戏。&br&&br&主要光源为台灯,先从前景看。&br&前景是斯嘉丽的脸部,半身,光是柔光,左半边脸和右手曝光准确。&br&中景是钢琴,距离台灯相对较劲的琴键为画面高光处,钢琴琴身能大致仔细分辨。&br&远景的灰度和钢琴的刚好能区分开来。&img src=&/bceda_b.pn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8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bceda_r.png&&&br&同样是一盏台灯布光,但是利用对手戏的演员肩部将画面黑化三分之一,远景也同样被很好的黑化,这样只剩下中景的斯嘉丽有准确曝光,在几乎呈现三角形的硬光条件下,画面的对比度比上图明显要大许多,有点接近黑色电影(Film Noir)的视觉风格。&br&&img src=&/acff3905dcc53b781bbe193b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acff3905dcc53b781bbe193b_r.jpg&&&br&《缺席的人》中,同样是夜戏的范围里,涉及男性世界的纷争几乎都是以黑色电影的曝光条件来布光,高对比,光硬,黑白分明;然而涉及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少女戏份,就变成了柔光,适应少女气息,对比度相对较低,不同程度的灰阶为丰富。&br&&img src=&/aa2cf08e0645daf70e2aab2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13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aa2cf08e0645daf70e2aab2_r.jpg&&&img src=&/1c27f50b8fbfa0e3c01a5f06a33a65d0_b.png& data-rawwidth=&288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80& data-original=&/1c27f50b8fbfa0e3c01a5f06a33a65d0_r.png&&&br&&br&&b&二:罗杰的摄影美学分析&/b&&br&&br&1)正反打&br&&br&和好莱坞非常流行的肩部正反打不同,罗杰有自己的拍摄对话的构图方式。&br&举个例子,正常情况下,拍对话都是这样,一正一反,从肩部拍,和人物的视线平行。镜头则是长焦,把空间距离压缩得相对较紧,景深很浅,背景虚化。&br&&img src=&/8baf8b42ccec105a5614_b.jpg& data-rawwidth=&1278& data-rawheight=&7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8& data-original=&/8baf8b42ccec105a5614_r.jpg&&&br&但是罗杰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这样做,尤其是和科恩兄弟一起完成的电影。&br&罗杰的拍摄选择是,他把相机放在两个人的中间,从中间位置,用广角镜头拍,给的景深比较深,可以看见人物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甚至除了脸部以外的肢体语言也能得到很好地展现。&br&&img src=&/ec66a0dd1fa7db0441138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8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ec66a0dd1fa7db0441138e_r.jpg&&&br&当然,这样的空间关系可能不够明显,所以罗杰本人亲自示范了一下他的意思。&br&上图为长焦过肩。&br&下图为广角,镜头放在两个人物的中间。&br&心理暗示上是不是因为空间关系的变化产生了差距?&img src=&/d8de70a51f418aac3972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6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d8de70a51f418aac3972_r.jpg&&&br&&br&2)Push In 推镜头&br&&br&也是很普通又简单的方法,但是罗杰用得恰到好处,这种从远到近的连续移动能让观众不知不觉中对角色形成移情作用, 能在情绪上能保持更加连贯的状态。比如以下这一例子。&br&&br&&a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MTUyODUxNDQzMg%3D%3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Man Who Wasn't There&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当然科恩兄弟其他的一些片子,例如《冰血暴》《米勒的十字路口》并不是和罗杰合作的,里面也运用了一些推进镜头,所以有可能这种类型的镜头是科恩兄弟的偏好。&br&&br&&br&3)剪影&br&&br&罗杰本人对日落/爆炸戏份的剪影把握,不多说啦,上例子。&br&&img src=&/8cc4d859b231a574fab9e23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3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8cc4d859b231a574fab9e234_r.jpg&&&br&&br&&br&&br&&br&&b&三:授之以渔&/b&&br&&br&&br&身为业内最好的电影摄影师之一,罗杰·狄金斯从来不会吝啬他的工作技巧。如果英文好的话,可以参考这个网站(&a href=&///?target=http%3A///forum2/index.ph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oger Deakins, ASC, BSC&i class=&icon-external&&&/i&&/a&)罗杰本人会对网友的提问进行专业回答(实在是太热心了……)比如说这位网友向罗杰提问《醉乡民谣》的某场戏光怎么打,罗杰就很热心地回答:“这你得问Bruno啦!”(这部戏不是他担摄影指导,他当时在拍《007大破天幕杀机》)&img src=&/5e15b5c908c642f1f9ab7_b.png& data-rawwidth=&2332& data-rawheight=&12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32& data-original=&/5e15b5c908c642f1f9ab7_r.png&&&br&罗杰本人对网友和晚辈的请教很耐心,只要是看起来比较合理的问题他自己都会写答案回复,即使是一些很基本的常识,也是不厌其烦地科普。网友对《边境杀手》几场戏很好奇,尤其是士兵在夜幕降临时开始任务的那场戏,罗杰都在网站上回答了。还有网友问为什么有的对话场景要过肩拍特写,罗杰很耐心地解答:“主要是为了看人物的反应,视线平行的时候会有在观察这个角色的心理暗示。主要还是依表演需要决定。” 他本人也认为现在的影视泛滥过多的特写(学生片也容易犯这个问题,只追求好看,但是拍出来像MV,特写成灾),为了在视觉上煽情和好看而不考虑构图和情节上的合理性,这大概也解释了他为什么比较偏向于用广角镜头拍摄对话场景。&br&&br&一个勤奋工作,稳扎稳打,让一帧帧电影画面成为经典,慷慨对人分享自己业内知识的人,不管是业内还是业外,都会受人尊敬的。&br&&br&以上是我对罗杰简短的几个小场景分析,至于大场景的灯光布置,之后再更新,那也是他为什么能胜任《银翼杀手》续集的原因。
有必要简单普及一下罗杰·狄金斯,当今电影行业里最好的摄影指导之一。 罗杰·狄金斯先生全名 Roger Antony Deakins ,1945年生于英国,他的母亲是演员,父亲是建筑工人。童年时代喜欢绘画,后进入Bath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学习形象设计,在那里产生…
在我写下这个答案的时候,有个恶心且充满恶意的答案暂时在这个题目下占据了第一位。&br&&br&先引用这个答案中的几个句子:&br&&br&&blockquote&不管知乎豆瓣上一帮所谓专业还是业余的影评人怎么或认真或装逼地去评价一部电影,中国的主流观众都只是把看电影当做一种业余课余的娱乐方式而已,别看个电影就把逼格端那么高,尤其是看这种电影。&br&&/blockquote&&br&&blockquote&部分但也不在少数的自认为品味高的人,也别瞧不起普通大众观众,你们只是比他们多看了一些高质量的电影,逼格比他们稍微高一点而已,但也高不了多少。而且你明知《变4》拍的(原文如此)不怎么样广告也一堆,还不是照样陪女朋友陪基友去看了这部电影,看的时候谈笑风生傻乐成那样,回家之后一上豆瓣知乎发现差评一堆,立刻摆出严肃脸,然后打下“我从头到尾一直犯困几乎没笑这片子不怎么样”之类的评论,我真的觉得,啧啧。&br&&/blockquote&&br&这个答案的主旨,只是想向不喜欢《变形金刚4》的观众发泄心中的恶意,竟能得到如此多的共鸣,看来怀有恶意的人实在是为数众多。&br&&br&我的看法是这样:&br&&br&1、首先我根本没兴趣对号入座,如果说该作者的假想敌是「瞧不起普通大众观众的自认为品味高的人」的话,那肯定和我没任何关系。&br&&br&2、我讨厌《变形金刚》整个系列电影,我认为它们烂透了。我不在乎自己是多数派,还是少数派,也不在乎是否和票房指标保持一致。&br&&br&3、我对你们任何一个人是喜欢还是讨厌这部电影都没兴趣,同时觉得任何在品味上抱团取暖、党同伐异的行为都很可笑。看明白了吗?我讨厌的是这套电影,不是喜欢它的芸芸观众。&br&&br&4、喜欢或讨厌一部电影是一个人的自由,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立场对影片或其主创加以赞美或批评,但每个发表意见的人应该有免于被攻击的权利。&br&&br&5、为防有的人看不明白,我可以说得更清楚一些:我的确是骂上面那个答题者了,但不是因为他喜欢《变形金刚》(关我屁事?),而是因为他攻击了和他意见相反的人。&br&&br&6、如果有讨厌《变形金刚》的人去攻击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也就是该作者的假想敌),我同样反对。&br&&br&7、学会和品味不一样的人相处吧!你在地球上找不到哪怕一个,和你品味完全一样的人,或是在这里,或是在那里,你们分道扬镳。——致每个因此而心怀恶意的人。&br&&br&最后答题:&br&&br&《变形金刚》系列的票房丰收,对中国电影的制作在短时间内也许并没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因为对中国电影产业正发生着的翻天覆地变化而言,《变形金刚》的出现只是其中的一个步伐或阶段而已,马上就会有新的票房里程碑取代它。但它对发展相对平缓的好莱坞电影制作却有非常大的影响,历史上好莱坞一直对海外市场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依赖,这种依赖程度从未像今天一样大。&br&&br&如今好莱坞业界普遍将以中国为首的海外市场看作是对DVD收入萎缩的弥补。所以,海外市场(尤其是中国)对好莱坞电影的喜好筛选,在未来将决定许多资金的走向。最直观的导向体现在类型和题材的选择上,可预见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幻、动作片推出,而文化障碍较大的类型如传记、喜剧和政治片,将会更难得到投资。&br&&br&所以,对于中国市场的壮大,好莱坞是欣喜与忧虑并存。
在我写下这个答案的时候,有个恶心且充满恶意的答案暂时在这个题目下占据了第一位。 先引用这个答案中的几个句子: 不管知乎豆瓣上一帮所谓专业还是业余的影评人怎么或认真或装逼地去评价一部电影,中国的主流观众都只是把看电影当做一种业余课余的娱乐方式…
这一届奥斯卡,循规蹈矩、投评委所好的电影有不少,《房间》则是充满新意的一部作品。&br&&br&长达7年的非法拘禁和性虐待,还生下了一个从未见天日的孩子,这样骇人听闻的罪行,本身就很抢眼。密室求生的电影有很多,但《房间》塑造了杰克这样一个生来就处于被绑架状态的人物,因而他的世界观是倒错的;关于家庭伦理问题的电影也有很多,但多数着眼于平凡生活,像《房间》这样探讨绑架幸存者的心灵困境的则少之又少。在此之上,再把这迥异的两样风格合二为一,并相辅相成者,《房间》更是当属首创。前半段的残酷与惊险给了后半段家庭困境有力的事实基础,让伦理问题、环境适应、和主人公解不开的心结都无比可信,而后半段的这些纠葛,又充实了前半段对母子俩困苦生活的故事内核,将影片的主题和层次上升到了一个另外的高度。&br&&br&小男孩杰克出生于这个房间,从未离开过,这个小小的房间就是他5年人生的全部,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相信在这四堵墙和小小的天窗之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空间,外面送来的食物、玩具卡车,都是如电视里的东西一样变出来的魔法。当然,只有5岁的他,也不会去深究。因为没有其他经历的对比,这个小房间作为整个世界,他并没有什么可厌恶恐惧的,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熟悉和理所当然,他每天和桌子椅子电视衣柜道早安,这里更有永远不会离开他的妈妈。因此,他装病装死的逃脱之举,完全是基于对妈妈的爱,而对她的无条件顺从。&br&&br&&img src=&/d90afd78cecbe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br&可想而知,当他终于见到外面的世界那一刻,该是全片焦点最集中的高潮。这是逃脱计划最抓人的关键时刻,影片在这一段也精彩纷呈,牢牢揪住了观众的心,毕竟这个逃跑计划太简陋太冒险了。我们都担心小男孩装死被发现,也担心他跳下车后找不到路人。更何况,他在此之前并不相信妈妈之外的任何人是真实存在的。&br&&br&回想这部电影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幕,大多数观众眼前一定会浮现小杰克第一次见到天空的那双眼睛。并没有夸张的表情,但我们都看到了他心中的震惊与错愕,而几乎忘记了逃跑。那时,我们都感同身受,只为杰克高兴鼓掌,全然忘记了这是一个正常成长起来的孩子演出来的。&br&&br&&img src=&/3e31f6a7f145b2bec5b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3e31f6a7f145b2bec5bc_r.jpg&&&br&&p&至此,电影前半段都在讲述如何逃出肉体的囚禁,主要是妈妈的自由渴望,儿子则只是听从妈妈的指令。然而逃出生天并不意味着理所当然的幸福团圆,毕竟被囚七年,母子二人都面对着如何逃出心灵的囚禁的问题,这也许更加艰难。这也是影片后半段的主题所在。人们对于暴力受害者心理创伤的关注,远不如对他们身体自由的关注。绑架案受害者获救后,我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一切问题就此得到了解决,幸存者应该更加积极地珍惜生活。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少数离开北朝鲜进入韩国生活的人,应当无比幸福才是,然而他们的自杀率竟然居高不下,这是不是和杰克有些异曲同工?《房间》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在现实的刻板印象中细腻地发掘并抓住这些心灵层面的矛盾,并不温不火地探讨下去。&br&&br&影片借此探讨了人在内心中对自由和禁锢的定义。对于妈妈,7年前她还是个17岁走在上学路上的少女,在禁锢中她无时不刻渴望着回到甜蜜的家。当她终于如愿回家后,却已为人母,而孩子的父亲则是深仇大恨的绑架犯。更糟糕的是,她记忆中的家已不复存在,父母已经离婚,而当年的密友也早已杳无音讯。总之所有人都过着各自的生活,没有了自己的存在似乎也好好的。这一点虽怪不得人,但令她十分恼怒。在禁闭中,她心里只有保护儿子和争取自由两件事,而出来之后,她面对的事情多得多了,竟无法适应,甚至再难容忍与儿子共处一室。7年的禁闭让她的心灵也关上了大门,深陷自我中心的泥沼。&br&&br&对于孩子,面对外面的世界,他震撼而恐惧。他不敢和妈妈之外的人说话,因为在之前的人生里他都不相信他们是真的。他对那个一切都熟悉,永远都有妈妈在的“走不到边”的房间更有感情。那个房间对他而言并不象征着罪恶,而是温暖的家,他并不认为外面的世界更好。对他来说,回到那个房间才是自由,外界才是禁锢。&br&&br&在两个人的并肩战斗中,妈妈一度败下阵来,甚至与孩子也冲突不断,直至打算自杀投降。相比之下,孩子更加无畏,更早地突破了自我。毕竟还在可塑期,他适应得很快,剪掉长发便是他成功的象征。母亲的牙齿和儿子的头发,这些出自彼此身体的象征符号,形成了母子二人之间独特的情感纽带,也是一种精神能量的互换。乔伊对儿子说:“你又救了我一次”。第一次,杰克将乔伊救出于强暴者的房间,第二次,则是将她拯救于内心的囚笼。而这也是影片的主题:被偷走的岁月,被禁锢的灵魂,终将被善意温暖,被爱救赎。&br&&/p&&br&&img src=&/affde169b960a2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affde169b960a2a_r.jpg&&&br&&img src=&/688d76a12ec7f0b17fde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688d76a12ec7f0b17fdee_r.jpg&&&br&&p&从片头与房间里的桌椅橱柜问早安,到片尾与它们一一道别,这才是母子二人逃脱禁锢,重返自由的完整过程。视角独特,细节得当,是这部电影比普通犯罪悬疑片高杆的地方。&br&&br&而心灵层面的故事,十分仰赖演员的表现。《房间》的戏剧张力和内心戏的焦点,都落在了母子俩身上。两人都不孚众望,饰演乔伊的布丽o拉尔森在电影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表演十分到位,以27岁的年纪,拿下了奥斯卡影后,当之无愧。如果说布丽o拉尔森撑起了整部电影,符合学院影后的全部标准,饰演杰克的小朋友雅各布o特伦布莱则更加充满惊喜,像璀璨的星光一样,让整部电影绽放出闪亮的光彩。在这个层面上甚至比布丽更胜一筹。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br&&/p&&br&&img src=&/7fc1aedc80bba2cd0b66bf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7fc1aedc80bba2cd0b66bfb_r.jpg&&&br&&br&&p&&a href=&/feidudumovie& class=&internal&&肥嘟嘟看电影 - 知乎专栏&/a&&br&&/p&&p&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p&
这一届奥斯卡,循规蹈矩、投评委所好的电影有不少,《房间》则是充满新意的一部作品。 长达7年的非法拘禁和性虐待,还生下了一个从未见天日的孩子,这样骇人听闻的罪行,本身就很抢眼。密室求生的电影有很多,但《房间》塑造了杰克这样一个生来就处于被绑架…
0701更新,请往最后看&br&&br&泻了个药&br&&br&最近真是陷入mad max无法自拔&br&&br&首先多图预警一下&br&说到车,个人也是汽车爱好者,所以对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兴趣&br&&br&那么就说说咯&br&&br&1.Gigahorse&br&&img src=&/779f4bf71ded_b.jpg& data-rawwidth=&830& data-rawheight=&5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0& data-original=&/779f4bf71ded_r.jpg&&&br&Gigahorse是不死老乔的坐骑,miller导演太喜欢尖刺和火箭尾,所以用了两辆1959年凯迪拉克Eldorado加上一辆大脚车搞出这么一庞然大物,不算后面的尾翼和其他旗帜,这车有四米高,反正郭敬明是上不去&br&&br&&img src=&/48ea53d9b4aa6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48ea53d9b4aa6_r.jpg&&&br&&img src=&/4f72cf298aa43f193cc16c_b.jpg&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3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9& data-original=&/4f72cf298aa43f193cc16c_r.jpg&&&br&&blockquote&1959款凯迪拉克以经典的火箭尾翼设计成为美国文化的图腾,而极尽奢华的Eldorado Biarritz敞篷车更是为人们所熟知。此次拍卖的这辆1959款Eldorado Biarritz敞篷车采用Eldorado车型独有的汉普顿绿涂装,白色顶篷可收着于原厂的盖板(parade boot)内,原厂的空气悬挂依然保留。&br&&/blockquote&&br&2.peace maker&br&&img src=&/bf78afee3e4b_b.jpg& data-rawwidth=&853&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3& data-original=&/bf78afee3e4b_r.jpg&&&br&peace maker由克莱斯勒Valiant Charger和坦克履带(下方有说明)合体而成。车主老头叫什么来着给忘了,反正一直逼逼叨让我想起了处刑人,杀人之前先念经。&br&&br&&img src=&/65c84cb81b04c08f896bdd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65c84cb81b04c08f896bdd_r.jpg&&&br&克莱斯勒Valiant Charger&br&&br&&blockquote&克莱斯勒澳大利亚分部的Charger,全名为“Chrysler Valiant Charger”,产于1971年-1978年,图中这款则是VH Valiant Charger R/T型。 &br&这款车型的数据:&br&265 cu in (4.3 L) HP base engine (218 bhp (163 kW), 3spd manual, $3395.00&/blockquote&&br&&img src=&/1dccdc4fb9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4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1dccdc4fb9_r.jpg&&&br&peacemaker 动力系统&br&&blockquote& Two brothers have revealed how they built a dual track lightweight tank for the film, which has a top speed of 70mph (113km/h). The vehicle is shown during testing in this image。The Peacemaker has 1,000 horsepower and was created by Howe and Howe Technologies, a specialist company owned by twins Mike and Geoff Howe.&/blockquote&&br&3.MAX的Interceptor&br&&br&&img src=&/4a9ea199_b.jpg& data-rawwidth=&1391& data-rawheight=&6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91& data-original=&/4a9ea199_r.jpg&&&br&福特falcon xb,73款,主角必备车&br&&br&&img src=&/8d6fa35fb00bbb97ce6c48_b.jpg& data-rawwidth=&473& data-rawheight=&3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3& data-original=&/8d6fa35fb00bbb97ce6c48_r.jpg&&&br&&br&大概长这样&br&&br&疯狂的麦克斯1里,就有咯&br&&br&&img src=&/8f0aa1dbb89b6_b.jpg& data-rawwidth=&495& data-rawheight=&2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5& data-original=&/8f0aa1dbb89b6_r.jpg&&&br&&br&官方这么说&br&&blockquote&MAX'S ORIGINAL MUSCLE CAR, THE GLORIOUS XB FALCON COUPE - ONCE KING OF THE HIGHWAY NOW A WOUNDED BEAST OF SALVAGE AND SAND, FORCED OFFROAD AND RUNNING ON THE SMELL OF AN OILY RAG. SCOTT HAT AND BELT-DRIVEN BLOWER INTACT BUT BATTERED, REAR TYRE MORE RAG THAN RUBBER, RUSTED THROUGH AND RATTLING WITH ONE TOO MANY REPAIRS AND FAR TOO FEW ORIGINAL PARTS. A LEGEND SPOTTED IN THE GUTTER, PUNCH DRUNK BUT STILL PROUD, LEFT BEHIND BY HISTORY'S DOWNWARD SPIRAL, OUT OF PLACE BUT NEVER OUT OF CONTENTION... SIMPLY THE BEST, TINA.&br&&/blockquote&&br&4.the nux car&br&&br&&img src=&/82872fca8754cfd87f006c723caa3599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82872fca8754cfd87f006c723caa3599_r.jpg&&&br&nux的车是有年头了,原车型来自1932年的福特Deuce coupe。&br&&br&&img src=&/daf38ddc947ac97beec7eee17e7c21d3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daf38ddc947ac97beec7eee17e7c21d3_r.jpg&&&br&&br&&Wild& hotrod with chopped top, based on 1932 Model 18 or B three window coupe,电影中改装的的是五窗版,下面这个&br&&br&&img src=&/aeaa07b9bff5c00abd93e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aeaa07b9bff5c00abd93e_r.jpg&&&br&&br&5.the war rig&br&&br&&img src=&/39b4d1e806378cfcb944bba8ff1c8719_b.jpg& data-rawwidth=&858& data-rawheight=&5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8& data-original=&/39b4d1e806378cfcb944bba8ff1c8719_r.jpg&&&br&FURIOSA的座驾,原型是捷克的太脱拉(TATRA)1983年投产的太脱拉T815,之后改装加载6轮驱动和18轮驱动的双v8引擎。车顶上那两个车厢就无从考证了&br&&br&评论中有盆友会说看不出来是T815,其实T815只作为先锋车头,驾驶舱向后整体平移,前盖引擎室的空间增大,经过大幅面改造,所以有点看不出来。&br&&br&&img src=&/ba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aa_r.jpg&&&br&&img src=&/2d33badb8b43cf9a94e9f_b.jpg& data-rawwidth=&579& data-rawheight=&3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9& data-original=&/2d33badb8b43cf9a94e9f_r.jpg&&&br&军用版T815简直了。。。&br&&br&6.FDK&br&&br&&img src=&/7b8a53d7b30ce5bab1fd_b.jpg& data-rawwidth=&1039& data-rawheight=&6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9& data-original=&/7b8a53d7b30ce5bab1fd_r.jpg&&&br&这个很好认,甲壳虫改造(不太能看出是哪款甲壳虫,看上去像战后的Type1),加上了V8引擎,话说,不是汽油很稀缺么,怎么都是大排量!&br&&br&&img src=&/0ce9dee92f50f744238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0ce9dee92f50f7442386_r.jpg&&&br&7.Plymouth Rock&br&&br&&img src=&/bf9cbe0c73e68282_b.jpg& data-rawwidth=&832& data-rawheight=&5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2& data-original=&/bf9cbe0c73e68282_r.jpg&&&br&由1937年普利茅斯轿车改装而成,这改的面目全非……&br&&br&&img src=&/87a8debf2bab99ed4fd6fd39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87a8debf2bab99ed4fd6fd39_r.jpg&&普利茅斯家车大概都这样&br&&br&8.Doof Wagon&br&&img src=&/25bf31eea41d0aa7c2593c6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1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25bf31eea41d0aa7c2593c6_r.jpg&&&br&madmax4最火的角色必须是吉他手,自带BGM的一般都是高手。doof wagon其实你从侧面看,一下就能看出来这是个什么玩意&br&&br&&img src=&/5f341f83785bfa33cafb61_b.jpg& data-rawwidth=&1501& data-rawheight=&8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1& data-original=&/5f341f83785bfa33cafb61_r.jpg&&&br&四不四有点眼熟,四不四阅兵时候有印象&br&&br&&img src=&/54f47abd6f164ecc7b50a7b54c077136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4f47abd6f164ecc7b50a7b54c077136_r.jpg&&&br&奏是这个,官网对此车的用词是missile-carrier,恩,没用truck也没用vehicle。原车型为德国曼恩集团MAN KAT A1 8x8“越野卡车”,此车被德国军方拿来各种加载和改造,62年研制,76年入编,2006年还在使用&br&&br&9.Big Foot&br&&br&&img src=&/e03c29e61696caed09c624_b.jpg& data-rawwidth=&1095& data-rawheight=&7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95& data-original=&/e03c29e61696caed09c624_r.jpg&&&br&你爹开大脚,你也开大脚,烦不烦。车身为1940款道奇卡车,named farco。没错,加上了一台V8发动机,然后加上了66寸的大轮子,于是这个big guy就有了这辆big foot。&br&&br&&img src=&/a2de4c9cfc1ec376c57edc1e_b.jpg& data-rawwidth=&628& data-rawheight=&3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8& data-original=&/a2de4c9cfc1ec376c57edc1e_r.jpg&&&br&在卡车之家发现国人竟然有收藏!&br&&br&更毕&br&&br&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br&&br&&p&&a href=&///?target=http%3A///r/eky8pAPEj17wrUfH9xlo&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eky8pAP&/span&&span class=&invisible&&Ej17wrUfH9xlo&/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0701更新,请往最后看 泻了个药 最近真是陷入mad max无法自拔 首先多图预警一下 说到车,个人也是汽车爱好者,所以对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兴趣 那么就说说咯 1.Gigahorse Gigahorse是不死老乔的坐骑,miller导演太喜欢尖刺和火箭尾,所以用了两辆1959年凯迪拉克…
三栖母舰的控制室内,弗瑞抿了一口咖啡后悠然地躺在沙发上自语道:“神盾局加上复仇者联盟,不出一周,这个古老的国度将成为美国的新殖民地。”&br&&br&就在这时,控制室大屏幕上弹出一条美国队长发来的消息,弗瑞打开通讯后说道:“噢,我英勇的队长,你是给我带来什么好消息了么?”&br&&br&在电话另一头的美国队长道:“抱歉,局长,我因为在路边扶了一位摔倒的老人,反而被他讹诈说是我推倒他的,现在我正被关在拘留所里,恐怕不能继续为国效力了。”&br&&br&弗瑞听后惊讶地从沙发上跳了起来,正想回复什么的时候,电话那头已经被挂断了。&br&&br&“没想到出师不利,一开始就损了一员大将!”弗瑞一时无奈,然后打开科尔森的通讯,问道:“科尔森,目前战况如何,告诉我,我们已经成功夺下了几座城市。”&br&&br&科尔森在电话里焦急道:“局长,我刚想联系您,目前战况非常不妙啊!”&br&&br&“非常不妙,难道世上还有能抵挡我们神盾局和复仇者的力量!?”弗瑞惊讶道。&br&&br&科尔森答复道:“我们很多特工因为贪便宜,昨晚去吃了街边的小吃档,然后马上食物中毒,现在还在抢救中;派去东莞搜集情报的黑寡妇三天前已经失去了联系;还有蜘蛛侠,好像被某种魔法洗脑了,现在整天揣着手机不工作,还说他马上就要发财了!”&br&&br&“你说什么,彼得他怎么了!”弗瑞咆哮道。&br&&br&就在此时,弗瑞的朋友圈里,蜘蛛侠更新了一条状态:蜘蛛牌美白面膜,纯天然蜘蛛丝炼制而成,保证让你的脸蛋从此白嫩滑,告别衰老,你一直很美!&br&&br&后面还附了一张他敷面膜的照片。&br&&br&“不可能!我们怎么会连一枪都没打,就如此损失惨重。对了,托尼,赶紧给我联系钢铁侠,我现在急需和这个智囊商量一下对策!”弗瑞对身边的人命令道。&br&&br&恰好这时,钢铁侠也发来一条消息。弗瑞赶紧接听到:“亲爱的托尼,求求你告诉我你现在平安无事!”&br&&br&岂料电话那头却传来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喂,你是那个穿着铁皮衣的男人的朋友吧,他刚在我这里吃了一顿青岛大虾,吃完后竟然说自己带的钱不够。他的那身铁皮衣已经抵押给我了,你现在赶紧叫人带钱过来,不然他就得在我的厨房里洗一百年的碗了。”&br&&br&说完那个男人就挂电话了。&br&&br&失去最后一个希望的弗瑞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瘫坐在椅子上,思索了一阵,自语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现在先行撤退,等准备充分后再从头来过!”&br&&br&就在他准备通知科尔森撤退任务的时候,科尔森却先打电话过来,弗瑞只听见电话里科尔森恐惧道:“局长,局长,我们被包围了,三栖母舰已经沦陷了!”&br&&br&弗瑞:“你说什么!不可能,这绝不可能!”&br&&br&科尔森:“我也不相信,但这是事实。就在刚才,母舰的中央广场上突然凭空出现了几百个身着红衣绿裤的敌人,她们纪律严谨,动作整齐划一,明显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特种兵。更恐怖的是,她们会发出一种能控制人类动作的声波,听到的人身体会不受控制的与他们一起手舞足蹈。天啊,那恐怖的声音已经传过来了!局长,我也控制不了我自己了,救我……”&br&&br&弗瑞:“科尔森!科尔森!快回答我!”&br&&br&只听见电话那头传来了一阵邪魅的音乐:“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br&&br&弗瑞终于感受到彻骨的恐惧,他将所有事情联系在一起,咆哮道:“阴谋,这全部都是一个阴谋!但不可能,我们神盾局的保密工作是完美的,入侵中国的计划绝不可能提前败露!”&br&&br&这时一个声音从弗瑞身后传来:“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局长。”&br&&br&弗瑞刚想转身,就发现一柄手枪已经抵在自己的头上。拿枪那个人,是一位梳着背头,穿着军装,外貌很绅士的男人。&br&&br&弗瑞:“你是谁?”&br&&br&男人:“我姓张,你就叫我局座吧。”&br&&br&弗瑞:“我承认神盾局这次一败涂地,但在被捕前,我能不能有一个请求。”&br&&br&局座:“不约!”&br&&br&弗瑞:“不不不!你误会了,我只是想知道,破获了我们神盾局侵略情报的是哪个牛逼的敌人。”&br&&br&局座向遥远的东方望了一眼,眼神里充满敬意,然后答复道:“北京朝阳群众。”
三栖母舰的控制室内,弗瑞抿了一口咖啡后悠然地躺在沙发上自语道:“神盾局加上复仇者联盟,不出一周,这个古老的国度将成为美国的新殖民地。” 就在这时,控制室大屏幕上弹出一条美国队长发来的消息,弗瑞打开通讯后说道:“噢,我英勇的队长,你是给我带…
大家注意到没有,里昂戴着面具下楼梯时犹豫了一下本来可以混着受伤警员逃出去,但是里昂自己选择下去和史丹同归于尽的,一个有着将近20年的职业杀手没那么容易死去,他这样做也是为帮马婷达忘记仇恨希望她长大成人好好生活,他不是在为自己而活了而是为别人而活了!同时也升华了电影的主题,里昂本身一死也算是自我的救赎,试想一下一个杀手和一个12岁的小女孩最终能生活一起逍遥自在么,史丹肯定不会放过他仇家也是时常盯上门这是里昂想要给与马婷达的吗?不是所以里昂深知只有自己的死才能唤醒马婷达更加成熟更加热爱自己,因为他19岁的爱情已经受伤过一次他不想重蹈覆辙,所以悲剧是最好的结尾,认同的点个赞!
大家注意到没有,里昂戴着面具下楼梯时犹豫了一下本来可以混着受伤警员逃出去,但是里昂自己选择下去和史丹同归于尽的,一个有着将近20年的职业杀手没那么容易死去,他这样做也是为帮马婷达忘记仇恨希望她长大成人好好生活,他不是在为自己而活了而是为别人…
《我虽死去》讲述日,北师大女子附中前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卞仲耘在校内被红卫兵殴打致死。穿着军靴,手持短棍、木枪,将卞仲耘活活打死的红卫兵,都是花季年华的少女,是什么让她们变得比野兽还疯狂,对一个50岁的长辈下此毒手?&br&&br&崔卫平说:“不假思索地跟着别人去做,回避思考——既不想思考又没有能力去思考,正是刚刚走过的二十世纪一些重大灾难的社会根源。”&br&&br&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少年、教师、工人、店员、医生、工程技术人员或汽车司机为何会变成人性泯灭的纳粹、红卫兵?&br&&br&阿伦特从耶路撒冷审判中获得的启示是:正因为平庸的“普通法西斯”机械地服从,才使得“奥斯维辛”式的灾难真实地发生,它所造成的浩劫要比所有邪恶本能汇聚起来所产生的灾难还要可怕。&br&&br&接到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1961年7月开始进行一项服从实验。后来他在《服从的危险》里写道:&br&&br&“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的刺激,权威者通常仍然可以命令他继续。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可以做出几乎没有任何底线的行为,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br&&br&现代民主社会有没有产生法西斯独裁的危险?2008年,根据Todd Strasser同名小说改编的德国影片《浪潮》给出了答案:法西斯离现实生活并不遥远,有了合适的环境与土壤,共性压倒个性和独裁的恶魔就会破土而出。&br&&br&弱小、强悍、受到欺凌或欺凌别人的人都可能团结到专制的旗帜之下:弱小的希望强大,强悍的希望更加强悍,每个人都能从组织那里获得认同、安全和归属的感觉。于是,懦夫成了拔枪欲射的怒汉,温文尔雅的处子也会狂热地挥手敬礼、四处张贴“浪潮”的标记。&br&&br&学生组织“浪潮”成立仅仅5天便风靡了整个校园,显示了专制的终极诱惑:服从、纪律、团结、共性;整齐划一的服装和步伐,凸显专制的力量:不随波逐流,就会被“浪潮”孤立或淘汰。个性和怀疑在这里不受欢迎,一个领袖、一个“浪潮”、一个目标。&br&&br&统一服装的好处在于,每天早上起来至少可以不必绞尽脑汁去考虑该穿什么;放弃独立思考随大流,意味着你不必承担错误决策的后果,却能尽情享受行动的快乐;学习不好、不那么漂亮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融入集体之中,以集体的面目出现;你将远离毒品,再也不会无所事事。&br&&br&《浪潮》清楚地表明:独裁并不遥远,专制也很容易,人们是那么乐于服从,只需要训练五天,便会不由自主地卷入独裁专制的浪潮。爱人反目,同学翻脸,首领一声令下,异议分子竟遭同窗好友群起而攻之———天下真小,酷似纳粹、文革的情景在《浪潮》里再度上演。&br&&br&“浪潮”如此富有魅力,以致老师宣布结束实验,一个沉溺其中、渴望组织发展壮大的学生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而吞枪自尽。&br&&br&1922年沃尔特o李普曼发出警告:大众绝对无知者的比例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大,这些人是精神上的儿童或野蛮人,是煽动者的天然猎物。 &br&&br&教育一个具有自由、民主的坚定理念,在任何情况下都惯于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可能需要20年;而培养一个纳粹,却只需要5天,这就是《浪潮》带给人们的警示。遏止强横、征服、专制的心魔,惟有靠培育自由、开放、宽容的心态和民主手段的训练,以及权力相互制衡的民主制度来完成。&br&&br&中国的落后是全方位的,根子上还是现代文明教育的落后。没有自由民主的常识教育和民主手段的训练,学好数理化无足以建设一个自由、平等的公民社会。教育不改革,华夏后代的苦头还有得吃。等到非改不可的时候再来吃后悔药,恐怕就晚了。&br&&br&附.米尔格拉姆:&br&&br&A假装技术人员,B假装学习者,C是不知情的被实验者。A对C声称这个实验是为了研究惩罚对学习的影响(实质是研究服从的条件)。B、C在不同房间,由C教给B单词。如果B回答有误,C即可按下按钮对B进行电击惩罚。电击从75伏到330伏以上。&br&&br&B其实并没有被电击,但要根据电击的不同程度假装做出相应的反应,如痛苦的尖叫,强烈要求离开等。C可以随时停止实验,但A会对其进行鼓励,如不用承担电击的任何责任,“继续进行是必要的”、“你没有选择,必须继续”等等。如果经过四次怂恿,C仍然希望停止,实验才会结束。&br&&br&米尔格拉姆用了40个不同职业的被试者充当C(20-50岁),有26人(65%)服从了A,一直进行到450伏。米尔格拉姆和他的同事大吃一惊,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甚至只有1%才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电流。由于结果和预期相差太大,他又进行了一次实验,让B的抗议显得更加痛苦。结果,40个新被试者中又有25人(63%)进行到底。
《我虽死去》讲述日,北师大女子附中前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卞仲耘在校内被红卫兵殴打致死。穿着军靴,手持短棍、木枪,将卞仲耘活活打死的红卫兵,都是花季年华的少女,是什么让她们变得比野兽还疯狂,对一个50岁的长辈下此毒手? 崔卫平说:“不…
1.2004年日本电影《感染 Kansen》典型的日式恐怖电影,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医院里,由于医院设备陈旧,针头重复使用。由于大夫和护士的粗心大意错把氯化钾注入病人体内,造成病人死亡。医院和学校是最容易营造恐怖的地方,医院的破旧黑暗更是增加了几分恐怖,全片又充满绿色的冷色调,恐怖指数不亚于《咒怨》;与其说病人的感染,其实是医生护士心理的感染。&br&&img src=&/396259debb45f774eee58_b.jpg& data-rawwidth=&423&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3& data-original=&/396259debb45f774eee58_r.jpg&&&img src=&/fa0fce50c364f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fa0fce50c364fa_r.jpg&&&br&2.《灵动:鬼影实录》这是一部在北美上映的投资一万美金的小成本恐怖片上映后票房口碑节节攀升,与当年的《电锯惊魂》很是相似。全片以手摇DV摄影拍摄的伪纪录片电影,通过一家家庭录像的形式展现,真实感很强。原来大火的《女巫布莱尔》一样,后来的《墓地邂逅》系列也是,都属于伪纪录片,镜头摇摇晃晃。&br&&img src=&/37ac58c00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37ac58c00b_r.jpg&&&br&不喜欢这种风格的就别看了,免得晃晕了。因为第一部大火,后续又拍了几部,甚至还有日本版的。&img src=&/4cf5fa990da_b.jpg& data-rawwidth=&403&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3&&&img src=&/a0c31cf07b7ed832af284_b.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a0c31cf07b7ed832af284_r.png&&&br&3.《鬼打墙 Enter Nowhere》2011年的,三个陌生人离奇般的困在森林里的一个小木屋。电影的开头会让人以为接下来会出现杀人狂或者什么怪物,其实接下来并没有一些恐怖片那么恐怖,需要安静的观看。上半部分可能有点儿枯燥,下半部剧情紧凑。&br&&img src=&/ddce295c0a32f9be856bf7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ddce295c0a32f9be856bf7_r.jpg&&&img src=&/bde5c2c88bcaac_b.jpg& data-rawwidth=&418&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8&&&br&&br&4.《旧日噩梦 Frayed》同样也是一部需要安静耐心观看的电影,故事开始的很简单,幻想与现实相互交织,虽然各种反转在电影前半部都有些刻意铺垫,但还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br&&img src=&/805b5da8b0c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img src=&/39bec7bf2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5.《时空罪恶》2007年的西班牙电影。西班牙的恐怖惊悚类电影本人还是很喜欢的。尤其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死亡录像》系列、《黑暗面》等。&br&&img src=&/ecd62adc00b224ee8b5a0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ecd62adc00b224ee8b5a0_r.jpg&&&img src=&/26a2b73ee208d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26a2b73ee208de_r.jpg&&&br&这部电影和美国电影《恐怖游轮》很像,也属于时空类电影,它的格局要比《恐怖游轮》要小。总之还是不错的,值得一看。&br&&img src=&/4a73bdd32bf17a9868217a_b.jpg& data-rawwidth=&421&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1& data-original=&/4a73bdd32bf17a9868217a_r.jpg&&&img src=&/855ecc7daedf62b7b046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855ecc7daedf62b7b046b_r.jpg&&&br&6.《当你熟睡 Mientras duermes》2011年的西班牙悬疑惊悚类电影。想一想每天在门口跟你热情的打招呼,问你早安的和蔼彬彬有礼大叔,在你每天晚上躲在你床下的魔鬼,待你吸入迷药入睡时他爬上你的床。当人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隐私是多么可怕!&br&&img src=&/0e1af20cfa9_b.jpg& data-rawwidth=&421&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1& data-original=&/0e1af20cfa9_r.jpg&&&img src=&/7cdf94af1d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7cdf94af1d_r.jpg&&&br&7.《死亡论文 Tesis》同样也是一部西班牙电影,电影比较老。记得是小时候看的,也是一部低成本惊悚类电影,导演很会营造恐怖气氛,演员颜值也是满分的。&br&&img src=&/ab348c85ca79ed727f547d95b02fd847_b.jpg& data-rawwidth=&421&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1& data-original=&/ab348c85ca79ed727f547d95b02fd847_r.jpg&&&br&8.《杰克的衣柜 Jake's Closet》这个电影算是挺冷门的2007年的美国电影。讲述一个在支离破碎的家庭中长大的小男孩,家庭不睦对孩子的伤害是最大的。整部电影展现了小男孩杰克的矛盾心理,小演员内心戏演的不错。&br&&img src=&/dece6195e6aac151d814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4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img src=&/5d199b25d1e6292afaec466d5a20dc02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5d199b25d1e6292afaec466d5a20dc02_r.jpg&&&br&9《黑暗侵袭The Descent 》每年我都至少看两遍。密闭空间的窒息感,黑暗山洞狭小空间压迫感,带入感极强,仿佛你也跟在她们后面一起找寻生命的出口,影片很干净,没有拖泥带水,故事层层推进,全程没有尿点。全片拍摄几乎都在黑暗中进行,导演的用光也很不错。影片探讨的在友情,爱情沦陷时,人性阴暗面开始暴露,这种阴暗是最恐怖的…&br&&img src=&/b9cb551af1fe998ad14a7a8_b.jpg& class=&content_image&&&img src=&/c9e90eeb634a5c46c5fee11330ada919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10.《殉难者 Martyrs》2008年的电影,属于宗教恐怖片,画面有些血腥,活剥人皮。利用非人类的折磨使人看到另一个世界,影片残酷的有点儿苍白。当整个人体活剥后真是让人毛骨悚然。&br&&img src=&/89cc6eb11fb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img src=&/b8e0c4d38d309a11d017d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b8e0c4d38d309a11d017d_r.jpg&&&br&11.《双宝斗恶魔 Tucker & Dale vs Evil》2011年美国和加拿大合拍,在当年圣丹斯电影节上映的。属于好莱坞恐怖片中很重要的亚类型--喜剧恐怖片。好莱坞喜欢各种元素混搭,就像2013年丧尸与校园青春混搭的《温暖的尸体》口碑与票房都不错。&br&&img src=&/201dbbde9a31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201dbbde9a31f_r.jpg&&这部电影将恐怖与喜剧元素相结合,这种电影恐怖元素已经不占主体了,更多的是喜剧,血浆不要钱。被大家所熟知的此类型就是《僵尸肖恩》《亡灵》了。电影更想表达的讽刺人类的愚蠢,无知。&br&&img src=&/fcc2b1a20d49c081dcc74e2a32314f87_b.jpg& data-rawwidth=&402&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2&&&img src=&/a55ab4eae37eb7ecb23757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a55ab4eae37eb7ecb23757_r.jpg&&12.《心智相投 Like Minds》2006年英国与加拿大合拍的,居然是英国新晋影帝冷峻小生小雀斑主演,当时看这部电影时还不认识他,只觉得这个小鲜肉演的不错。也属于宗教类惊悚电影,只是有点儿卖腐的嫌疑。&br&&img src=&/c7c938ccf379c116f1171_b.jpg& data-rawwidth=&405&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5&&&img src=&/94b22aaa11f83defadc98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94b22aaa11f83defadc98_r.jpg&&13.《约书亚 Joshua》2007年美国电影。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主演山姆洛克威尔,很喜欢这个演员,演技值得肯定,尤其是在邓肯琼斯的电影《月球》里的表演,真的让人竖起大拇指。这部电影节奏很慢,看时要有耐心,小演员演的也很不错。&br&&img src=&/0c122ecbca9e_b.jpg& data-rawwidth=&405&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5&&&img src=&/79b5c123367cda0de9ff65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79b5c123367cda0de9ff65_r.jpg&&14.《预言 Yogen》2004年日本电影。酒井法子、崛北真希主演,光看主演就想看了是吧。营造的恐怖气氛仍然是直达人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美机器人动画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