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什么区别

民族主义者效忠于民族。爱国主义者效忠于祖国。这应当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有共同之处吗?
有,种族要比民族的概念宽泛,一个种族可以由许多民族构成,二者有交集,所以,二者常有共同的利益存在。
虽然印度独立了,但印度的独立是从殖民者胯下祈求来的,印度自以为自己是大国,其实只是貌似强大,实则软弱在蠢猪而已。一句话概括之,印度独立了,但印度人民从...
  所谓精髓对于某理论而言指能使理论得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理论体系各基本观点本质东西马克思主义国化各理论成其精髓都实事求方面正由于把握和运用了精髓才...
现代文学的斯芬克斯《呼啸山庄》存在着"复数与分歧",但直到今天,它还被当成"英国"文学经典,而它可能与爱尔兰的联系还很少受到关注,它幽深的政治目的也被忽视。如果...
答: 是不是母乳不够啊,可以营养素催奶啊
答: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答: 有很大区别。自学考试是成人教育,可以不需要高考或成人高考即可就读,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读,只要通过每门相应的考试才可毕业,但是考试比较严格、比较难,如果要拿学位,要...
答: 大公教育的面试培训班怎么样?该报班了,大家帮我看看大公教育的面试培训怎么样?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含义是什么?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含义是什么?
08-11-11 &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各个民族一律平等。一律平等的含义是,1、反对任何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2、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主义。3、国家尊重少数的风俗习惯。4、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文字、语言的权利和自由。5、对于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实行民族自治政策。6、民族自治的行政单位有,民族自治乡、自治县(旗)、自治州(盟)、自治区。7、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8、国家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9、要求各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建立社会主义的民族大家庭。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不但需要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也需要经济发达地区的帮助和社会各方面献计出力。各民族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就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基础。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学校更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民委以及学校的统一要求,主要采取课外活动的形式,采用团、队、班会,民族歌舞、民族团结故事会等方式,并积极配合学校的民族知识讲座,寓民族团结教育和文化娱乐、素质教育为一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之余,也引导同学们一定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引导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项应尽的义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各民族之间要团结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各个民族一律平等。一律平等的含义是,1、反对任何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2、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主义。3、国家尊重少数的风俗习惯。4、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文字、语言的权利和自由。5、对于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实行民族自治政策。6、民族自治的行政单位有,民族自治乡、自治县(旗)、自治州(盟)、自治区。7、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8、国家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9、要求各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建立社会主义的民族大家庭。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不但需要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也需要经济发达地区的帮助和社会各方面献计出力。各民族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就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基础。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学校更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民委以及学校的统一要求,主要采取课外活动的形式,采用团、队、班会,民族歌舞、民族团结故事会等方式,并积极配合学校的民族知识讲座,寓民族团结教育和文化娱乐、素质教育为一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之余,也引导同学们一定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引导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项应尽的义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日,周恩来到达南昌,住在朱德家里。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在江西大旅社成立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谭平山等组成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为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接着,前委会详细研讨了有关起义的事项,进行了周密部署,决定7月30日晚举行武装起义。准备参加起义的武装力量有贺龙领导的第二十军;叶挺领导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十师,第四军二十五师第七十三、七十五团;朱德领导的第三军军官教导团等共约2万余人。  7月28日,周恩来前往第二十军指挥部会见贺龙,任命贺龙为起义总指挥。7月29 日,正当起义的准备工作紧张进行的时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国焘以中央代表名义从九江给前委连续发来两封密电,坚持要等他来南昌以后再决定是否起义。 30日,张国焘来到南昌,在前委会上,张国焘传达了共产国际代表的指示精神:一、我们的军事若无十分把握,可将我们的同志从军队中撤出,去组织工农群众;二、起义要得到张发奎(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四军军长)的同意,并且要一致行动。这个意见遭到了周恩来、恽代英、李立三、澎湃、谭平山的反对和驳斥。周恩来十分激动地说:“你的这个意思与中央派我来时的想法不相吻合。国际代表及中央给我的任务是叫我来主持这个运动,现在给你的命令又如此,我不能负责了,我即刻回武汉去吧!”周恩来气得还拍了桌子。20多年之后,周恩来在谈到南昌起义时说:“拍桌子这个举动,是我平生仅有的一次。”  南昌起义最早的发起人之一,当时担任对外的最高行政负责人、革命委员会主席团实际主席的谭平山见张国焘反对起义,气愤之下竟提出要将张国焘枪毙。  7月31日上午,周恩来主持中央前委紧急会议,继续争论了几个小时,直到得知张发奎已参加庐山反共会议,张国焘才不得不表示服从多数人的意见。会议最后将起义时间改为8月1日凌晨4时举行,并决定前委作为秘密领导机构不公开,起义的对外机构是革命委员会,而且还由叶挺签署、用贺龙的名义发出了绝密的作战命令:“我军为达到解决南昌敌军的目的,决定于明日(8月1日)4时开始向城内外所驻敌军进攻,一举而歼灭之!”  南昌城素有“火炉”之称,夏季气温高达35摄氏度至40摄氏度。8月1日正值盛夏时节,上半夜人们普遍睡得很晚,而且很多人都在房外露天入寝,上半夜开始行动容易被敌人发现,而下半夜天气凉爽,凌晨4时也正是人们睡得最沉的时候,这时行动不易被敌人察觉。  将起义时间改为8月1日凌晨2时的关键人物:第二十军副营长赵福生  7月31日下午2点,叶挺就把二十四师里可靠的营以上军官,秘密召集到师部,进行战前动员。与此同时,贺龙也秘密召集二十军的团以上军官宣布了起义的消息,布置了作战任务,并换掉了几个不可靠的连长,新任连长都是共产党员。  31日下午,朱德在嘉宾楼设宴款待留驻南昌的敌第三军两个团的团长。  粟裕当时在叶挺第十一军二十四师的教导队的一个中队,后来,他回忆到:“7月末的几天,担任警卫工作的我们,经常看到负责同志忙碌非凡,夜已很深,还在开会,大家都预感到将会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发生。果然7月31日下午,我们就接到‘擦洗武器,补充弹药,整理行装,待命行动’的命令”。  31日下午5时左右,前敌委员会召开了团长以上干部会议,布置战斗任务。周恩来参加了会议。晚上9时以后,全城戒严。起义总指挥部下发了当晚的口令“河山统一”,行动信号“三声枪声”,识别标志“领系红领带,膀扎白毛巾”,“在马灯和手电筒上贴红十字”。  31日晚10点多钟,一个紧急情况再次改写了历史。第二十军第一师一团三营副营长、云南人赵福生,偷偷溜出正在准备战斗的部队,潜入滇军朱培德的军队,将起义的消息告诉了滇军军官。第二十军第一师一个正在街上执勤的士兵,发现了赵福生鬼鬼祟祟地钻进了敌军指挥部。这个革命警惕性很高的战士,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贺龙指挥部。贺龙同志根据这一情况,赶忙到总指挥部向前敌委员会报告。前委经过研究和分析后,决定起义是不能停止和推迟的。因此,把原定8月1 日凌晨4时起义的时间提前2个小时。  江西大旅社内灯火通明,前后门都架起了机枪,加强了戒备。政治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印刷宣传材料。起义军警卫连集合在楼下走廊里待命。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起义时间提前为凌晨2时,一些起义领导同志分赴各主要战斗地点负责具体指挥。  让起义的枪声在1点钟以前抢先打响的关键人物:二十军第一师的一个哨兵  对于“第一枪”打响的具体时间,起义的领导者、参加者和目睹者,无一例外地都说是在夜间12点多钟打响的,而不是前委决定的凌晨两点。当时任起义军第二十军第三师师长的周逸群说,打响的时间原定8月1日4时,由于发现叛徒告密,提前两个小时,但是当晚12点半就听见枪声。  时任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谋长的陈奇涵说:“从7月31日午夜12点开始,不到3个钟头的时间,在南昌的反动军队全被消灭,并俘虏了一批反动军官。”  时任第二十军教导团团长的侯镜如也说:12点以后,还没到预定时间,就听到市内传来激烈的枪声。  当年在松柏巷天主堂工作的李桐森回忆:“7月31日晚上,天气很热,我和同事都睡在男堂内的院场上,反动派的兵也有一部分睡在外面。到半夜12点钟后,突然一个同事叫起来:‘外面打枪!’话未说完,接着又响了两枪。这时大家都惊醒了,刚一坐起,‘霹啪霹啪’的枪声接连地响起来了,并且越打越紧,于是大家都连忙往屋里搬。”  第二十四师七十二团的羊角也详细记录了起义的时间:“我在熟睡中被叫起来。团部里的情况显得异常紧张,在昏暗的灯光下,人们在大厅里拥挤着,都焦急地期待着新的任务。这时,远远地传来了很激烈的枪声。人们都挤近团长发问:‘贺龙已经干上了,我们是不是也该提前发动?’照原定计划,是要在午夜后两点钟起义的,现在二十军方面却在1点钟以前就抢先打响了。团长在电话上向师部请示以后,叫各个营立即按自己的任务发动攻击。”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一、讨论党纲草案;二、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三、选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陈独秀在报告中,着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决定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依据和过程。代表们就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党的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则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扬民主,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和明确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建党初期,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   可以肯定的是南昌起义“第一枪”在8月1日凌晨1点之前就打响了,而且是二十军方面抢先打响的。那么,二十军方面为什么抢先打响呢?又是谁抢先打响的呢?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定论。有一种说法是:二十军第一师的一个哨兵打响了“第一枪”,尽管这个打响“第一枪”的哨兵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  南昌起义时,虽然江西省政府主席姜济寰是国民党左派,已经明确表示“跟共产党走”,但省政府卫队却控制在右派手里。省政府卫队大约有一个连的人数,基本上是南昌当地人,他们的消息自然要比其他各军灵通。省政府卫队得知共产党将要在南昌暴动的消息,凭自己的一个连的兵力自然不敢和起义部队抗衡,但也不甘心束手就擒,便准备“走为上策”:31日夜12点钟以前,省政府卫队全副武装,准备在战斗打响前,以搞野外演习为名,把队伍拉出城去。他们从省政府的后门,悄悄溜出去。省政府是贺龙的二十军第一师将要占领的目标,已经被贺龙部队严密监视。省政府卫队才出后门,就被二十军第一师的哨兵发现了。夜晚看不清标志,二十军第一师的哨兵喝问:“口令!”省政府卫队答不上来,又退回了省政府大院,哨兵马上鸣枪告警,一共开了三枪,正好与起义的信号吻合。这就是南昌起义的“第一枪”。  许多等待行动的部队听到了这三声枪响,认为这是起义指挥部发出的行动信号。虽然还不到规定的行动时间,但既然指挥部的信号已经发出,自己部队已准备就绪,离预定的时间已经很近,事不宜迟,各部队就立刻发起了进攻。城内城外各处枪声都响了起来,南昌起义开始。  省政府卫队的100多人,很快就被第二十军第一师解决了。  第二十军第一师的两个团围攻旧藩台衙门里的敌第五路军总指挥部费了很大力气。守敌警备团是朱培德从云南起家的精锐部队,事先又得到了那个叛逃的副营长赵福生的密告,做了应战准备。战斗打得异常激烈,贺龙和刘伯承亲自指挥战斗。战斗结束时,赵福生混在俘虏群中,被本部官兵认了出来,押到了贺龙面前,贺龙下令将其就地枪决。  叶挺、朱德所率起义军也迅速消灭了敌人。8月1日上午6时,敌军3000余人被全部歼灭。起义军总指挥部的5层大楼上,鲜艳的红旗迎着朝霞飘扬。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南昌武装起义就这样取得了胜利。南昌起义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启了中国历史的崭新篇章,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而这三个历史地位、政治立场各不相同的人物,则都因其历史机缘,不同程度地改写了南昌起义的时间。这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历史的一种必然。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冷鹏:越南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有何不同
我的图书馆
冷鹏:越南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有何不同
冷鹏:越南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有何不同 12:04:51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冷鹏点击:1426次摘要选举,尤其是差额选举在越南被屡屡提及。越共十大在选举总书记之前,通过差额推荐后再进行等额选举,引起国际舆论的关注,而后越共基层、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乃至政治局委员增补都进行差额选举  时值深冬,河内依旧树木繁茂。在这个2016年春天到来前的越南首都,还可以看到比往年更多一些的繁忙。  以往分割着头顶天空的凌乱电线、电缆,旧的被剪了,新的被归成一绺一绺的,看着整齐多了;街道上的老树固然遮阴,但为整洁和防止枯枝掉落,也都一棵棵地被精心修葺;道路上清扫得干净些了,不仅执勤的交警多了,还有机动警察部队等安保人员站岗,巡逻的人也多了起来……  这一切都和一个关键词有关:越共“十二大”——今年1月20日至28日,越南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二大”)正式拉开帷幕。  这是一次换届会议,重要性不言而喻。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元旦走访河内首都司令部时表示:“我国即将举行越南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十四届国会代表选举和年任期人民议会代表选举等重大事件,政治安全和国防局势工作任务和捍卫祖国任务较为繁重,需要武装力量干部和战士们掌握好实际情况,及时和巧妙采取适当措施来应对等。”  在这一越南举国瞩目的当口,也是管窥越南政治及其变化的良好窗口。  延续越南传统,也吸纳西方思想  要说越南政治新变化,首先要了解越南社会主义本来什么样,走过了什么样的道路。  简单说,越南是越南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越共遵循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对于马列主义,越南是“创新应用于越南实践”,而胡志明思想是创造性运用马列主义的产物。越南没有“马列主义越南化”的提法。  越南党认为,越共是马列主义同越南人民的工人运动和爱国运动结合的产物,而胡志明主席是这种结合的最完美的化身。越南的社会主义显然有很深的胡志明印记。胡志明幼年受当时主要源自儒学的越南传统家学熏陶,中文说读写自如,青年时游历包括苏联和英美法德在内的亚欧美非多国。  在主义、党和领袖三要素指引下的越南呈现独特多样的色彩。这里无法一一备述,只就最显见的来说:在每一张越南人身份证上,在所有越南主要文件的抬头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名称下都会注明“独立、自由、幸福”。这三个词一般被越南人称作“民族渴望”,也是越南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承载的核心使命,大体可以看做是国家格言。  这个渴望可追溯到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内巴亭广场上宣读的《独立宣言》。  胡志明宣读的《独立宣言》首句就引用了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的论述,即“人人生而平等,应享有天赋的不可剥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进而阐释“从广义上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全世界各民族生来就是平等的,无论哪一个民族都有求生存、享受安乐与自由的权利”,宣布越南“推翻了几十个世纪以来的君主制度”,从八十多年的法国殖民和“事实上从1940年秋起”的日本殖民下独立,“事实上已经成了一个自由和独立的国家”。  越南理论界普遍认为,将西方的人权论阐发、提升至民族权是胡志明主席的创新和理论贡献。“在《独立宣言》中,胡主席列举了越南人民有权享有但被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夺的人类基本权利。因此,我们发动革命,夺回人类的基本权利,即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权,体现了越南人民及越南民族的生活渴望和愿望。”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胡志明思想系原主任阮世胜曾在2014年一次采访中对此解释说。  胡志明国家政治行政学院党史研究所原所长阮仲福认为,该宣言提出的目标就体现在独立、自由、幸福三个词上,尤其“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国家,即建设美好的社会,为了人民的社会”体现了“幸福”一词的含义。  “幸福”出现在国家格言里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个体的关怀。另外,越南现行1992年宪法的2013年修正案第二条规定国家属于人民、来自人民、为了人民,这可以看做是林肯1863年葛底斯堡演说的越南版表述;在顺序上,修正案第二章已由1992年宪法的“经济制度”改为“公民的人权、基本权利与义务”,而概要叙述社会经济方面第三章则明确提出,组织和个人的合法财产受到国家的承认和保护,确保不被国有化。  越南身处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体肩负集体使命的东方儒家社会,但在政治上不乏对个体关怀的强调,形成一个较为鲜明的形象。这或许就同越南国家和民族的历程有关,延续越南文化的传统,也吸纳了来自西方的思想。  “社会主义定向”换来更宽松政策  70 年前的越南《独立宣言》宣告东南亚第一个工农国家诞生,即越南民主共和国。历经抗法、抗美救国战争,越南民主共和国完成统一,并在日更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然而,当2013年越南对1992年宪法进行修正时,在征集修改意见阶段却出现了要将“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民主共和国”的声音。  其时,支持改国名一方的说辞是恢复到胡志明主席定下的国名,这在外界看来也算合理,是“没什么的”,但当各方注意到并集中讨论国名将因此去掉“社会主义”时,这里面就让人觉察出“有什么了”。  话题一出,越南内外舆论沸沸扬扬。眼见如此,越南领导人果断定调,阮富仲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越南国家是由人民当家做主、为人民服务、由越南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是如何有选择地采纳意见,要明确什么意见应采纳,什么意见要解释,什么意见不能接受。明确哪些是需要保留的本质性、原则性问题,哪些是存在不同意见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哪些是不恰当,并具有反制度、反党、破坏性质,我们要坚决予以斗争、反对、驳斥的问题”,从而平息了纷争。  意识形态出现模糊与越南走过的社会主义道路、国际环境有关。根据越南中央政府网站的描述,从1975年到1986年,越南要面对无数的困难,面临严峻的挑战,“造成如此沉重的困难是由主观原因造成的”。统一后,越南“依靠进口和接受外国支援的官僚包办集中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导致“社会经济危机、形势严峻,1986年的通货膨胀高达774.7%”。自1986年12月,越共六大进行深刻自我检讨,提出全面革新路线,主张发展商品经济,多种经济成分按国家管理下的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定向运行,并加强法律管理,革新党和国家的组织机构。  从 1986年开始频繁使用的“社会主义定向”一词对越南而言是重要的。40年前越南南北统一初期,把计划经济等同社会主义造成社会经济的伤害,给人民的认识带来混乱,因此越南在“社会主义”后面多加上“定向”两字。最重要的当属自1986年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市场经济体制。一般认为,越南正是通过这个定义把自己放在比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认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需要很长时间,即使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还有距离,由此用 “定向”换来更宽松的政策制定环境。  有了这个“定向”,越南经济逐步向好,进入21世纪,越南经济年增长率基本都在5%以上。拿越南主粮大米举例,在1989年实现从粮食进口国到出口国的转变,此前进口曾高达百万吨,如今年出口600万吨以上。  宽松的“定向”以及产生这个“定向”的环境也带来多维度的效果。它使得越南党员可以信教,使得越南避免了类似中国当年对“傻子瓜子”是否存在剥削之类的争论,也使得虽然越南法律对土地的规定和中国没什么不同,但老百姓对土地的所有权、支配权具有更大的自主权、自由度。但是另一方面,在全民社会主义教育还不充分的背景下(出现“定向”时统一才10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又一头扎进全球化的浪潮,鱼龙混杂的各种信息、观念轰然涌进国门,国体、政体乃至党的领导这些基本点,也被部分势力认为可以通过蛊惑煽动进而加以撼动的对象,乃至出现“改国名”之议。  差额选举和信任投票  社会主义定向,方向显然是清晰的,但是路径则未必。  外界看来,这些年越南外部面临主要来自美国的意识形态压迫,内部“坏人”和逃亡海外的反动势力串联,党内还有屡屡被提及的“自转化”“自演变”机会主义、自私主义、个人主义和官僚主义,以及越南领导人认为“未达要求”的反腐败,各种因素的正反两面催发颇为迷离的越南政治变化。&1&&责任编辑:黄南
馆藏&26559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