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德国二战的态度之后美苏为什么对中国的态度一致

二战后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_平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0,458贴子:
二战后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收藏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并不承认共产党政权,两国都把蒋介石政府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蒋介石政府全面倒向美国,讨好苏联,对付共产党政权,发动内战。随着内战形式的转变,加上意识形态等因素,苏联转变了态度,支持共产党。
热血1.76经典版本,集合所有热血经典元素,传奇回忆依旧!
1.美国扶蒋反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期美国奉行“中立主义”的方针,坐视欧亚大陆战局的发展,但是随着日本南进爆发了珍珠港事件,美国结束了对日的姑息纵容政策,正式站在支持蒋介石政府的一边。中共的努力和美蒋的结盟使得二战中的中国战场日本无条件投降。美国政府虽然承认蒋介石政府为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但是尽力调解了国共之间的冲突,实现由蒋介石领导统一的中国。但是调解的失败,内战爆发,美国政府全面支持蒋介石政府的内战,运送国民党军队,提供大量的军事物质。
2.苏联由支持蒋介石转变为支持共产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虽然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但是却从中国谋求了大量的好处,比如租借旅顺和大连,甚至是要求国民党政府承认外蒙古的现状。二战胜利后,为了扩充苏联的在华利益,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承认国民党政府为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但是随着内战形势的改变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苏联开始在外交上和军事上支持共产党。
3.美苏由盟友转变为对手。
美苏虽然在二战中结为同盟共同战胜了法西斯国家,但是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欧洲日本衰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因素,美苏开始走向对抗,争夺势力范围。
中国在二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无愧一个战胜国的地位,但是战后中国却遭受到了战败国一样的遭遇。在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背景下,当时的中国成了两个超级大国分账和抢占利益的牺牲者。既是由于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政策,也是由于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了对中国主权的瓜分和宰割。
附:1945的雅尔塔协定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偕同他们的外长及参谋长,来到苏联克里米亚半岛南岸疗养胜地雅尔塔与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举行二次大战期间最重要的一次3巨头会议,这就是世界现代史上著名的雅尔塔会议(亦称为克里米亚会议)。在2月4日到11日8天时间里,3国政府代表团通过全体会议、领导人私下会晤、参谋长或外长分组会议等途径,对上述重大问题进行了时而紧张、时而宽松妥协的讨论,最后发表了会议公报,签订了《雅尔塔议定书》和秘密的《雅尔塔协定》。在雅尔塔会议上,3巨头首先重点研究了处置战后德国的问题。他们一致同意对德国实行分割政策。战后德国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后来分区占领发展成为东西两个德国,并且以东西德的分界为界限,东德划入苏联势力范围,西德划入美国势力范围。关于向德国索赔问题,英美同意苏联提出的“战争赔偿总额为290亿美元,其中50%归苏联”的建议。
接着,3国领导人就对日作战条件达成协议并签了字。根据这个协定,苏联要在德国投降及欧战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参加作战,其条件是:1.外蒙古(今蒙古共和国)现状须予维持;2.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但苏联的优先权益须予保证,中国可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显然,这个协定是美苏在亚洲划分势力范围相互妥协的产物。他们背着当时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的中国政府和人民,作出了侵犯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协定。这完全是大国沙文主义与强权政治的一种丑恶行径,是雅尔塔会议最不光彩的一页。
看一下吧,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
没想到你还懂得这么多啊
水逼。 你好,再见。 新人初来乍到 就是特害羞 如果有什么得罪的地方 你来打我呀
这款游戏在80后朋友圈传疯了!
自从我看了这个帖子。我就去寺庙问方向:这撸主有救吗?方丈微微一笑!什么也没说,带我去了后院,把一只母鸡腿用绳子拴上,拉了一下绳子,母鸡就倒下了,又拉了一下,母鸡又倒下了。连续拉了八次母鸡,母鸡艰难的站了起来。我哭着对方向说:难道这傻逼有救了?您让我别气馁是吗?方丈哭了…对我说:我让你拉鸡八倒!
苏联好像是一直都支持中共的
灌,是一种美德!
用雅尔塔协定来证明中国国际地位低,国民政府无能,反证中共的正确性,不过是一个悖论而已!一方面说苏联邪恶,另一方面却要说这个邪恶苏联一手催生、扶持和壮大的中共无限正确!
人民网的一篇文章,《抗战时期苏联对中共的资金支持》:1937年苏联资金援助是边区全部岁入(即全年收入)的5.2倍,一直到1940年还是1.5倍。因此,可以认为,中共之所以能够取得对国民党反摩擦斗争的胜利,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并坚持长期抗战,苏联的资金援助应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水逼。 你好,再见。 新人初来乍到 就是特害羞 如果有什么得罪的地方 你来打我呀
从《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
《人民民主专政》
可以看出很多很多说谁狡猾,说谁偷果实,说谁抵抗,谁没抵抗没有用 !那个时代不是古代了 ,为少数利益阶层谋求利益诉求的人注定只有失败,最后只有代表大多数人利益,顺应时代,迎合真正大众的政策才是王道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二战后中国沦为大国棋子
年出版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条目中曾这样写过:苏联的援助是人民解放军力量壮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苏军指挥部把缴获原日本关东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转交给人民解放军(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筒余门,坦克辆,飞机架,机枪约挺,汽车余辆等等)。尔后,苏联又向人民解放军提供了大量苏制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当年在东北参与接收的田时雨在其回忆录中写道:东北的日、伪军既几全部被俘,俄军所获武器无数。从松北进出的难胞所见:如许多战车、武器,俄军除已随时补给共军外,络绎不绝的多以运向佳木斯途中,那里是集中之所。
佳木斯之为解放军军的后方,兵源的重镇,造成日后松北袭进的大规模攻势,卒使战局急转而下。比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 投稿:方棴棵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二战结束后,西方盟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并以美、苏为核心成立了联邦德国 和民主德国两个政府。考虑到德国曾在一战后短短 20 年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 战,盟国在系统总结了经验教训后,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德国,完全消除纳粹 …
附件一2009 年 黑林小学 学校获奖论文情况一览表单位(盖章)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 :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作者姓名 冯艳 仲崇任 张俭翠 王忠彩 张一强 柏纪荣 杨雪 李梅 周虹 …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国家公务员考试20年:关于公务员考试那些事儿日,中央国家机关首次招考公务员,录用名额为490人。从1994年的4400人,到2014年的152万人,20年,国考报名人数激增345倍, 竞争比例由1994…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
二战结束后,西方盟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并以美、苏为核心成立了联邦德国 和民主德国两个政府。考虑到德国曾在一战后短短 20 年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 战,盟国在系统总结了经验教训后,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德国,完全消除纳粹 对德国社会、政治、军事等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和平倡导者,永不再战。这次 清除纳粹思想的运动改变了德国的军事、政治、司法等体系,重新树立了德国人 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其反省历史、彻底认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 日本而言,由于是美国单独占领,同时后者又需要其作为远东地区的反共前沿, 因此,日本从美国那里取得了不少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驻日美军提 供的安全保障。可以说,美国并未尝试甚至未想过将日本的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 分子完全铲除,反而需要具有一定侵略性的日本作为盟友,帮助其维护在远东地 区的利益。除了美国的态度外,造成德、日之间对历史态度差别的原因还有很多, 涉及国内外政治、盟军政策、文化和宗教、民族性格、国家实力等多重因素。
一、西方盟国的政策因素
战胜国政策是影响两国历史观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左右着两国在改造后的方
向。战后,盟军对德、日的占领政策不同,导致两国国内政治气氛、政党结构、 人民政治诉求以及民主化改革力度不同,这使两国形成的二战史观大相径庭。
(一)区别政策的基础:“分区占领”与“单独占领”
占领方式是盟国对德、日两国制定占领政策的基础。一个有效占领政策的出
台,必须综合各方面意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而实现这一点的基础, 就是能否选择一个正确的占领方式。在这一点上,对德国的占领和政策制定是成 功的,其“分区占领——分别管理——最终统一”的模式,既保证了德国的完整 性,又将其按照正确的轨道改造。反观日本,由于二战期间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 几乎以一己之力击败日本,因此美国对日实施了单独占领,成为了战后对日惩治 和改造的主导力量,掌握了制定相关政策的主导权。因此,名义上的所谓盟国对 日政策,实际上是由美国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制定的。这就决定了在对日本战后改 造的具体实践上,更多地掺杂了美国的利益。从朝鲜战争到“冷战”,作为重要
利益地区和防共反共的前沿,东亚地区一直是美国重点关注的对象,但由于国力 限制,美国不可能在欧洲和远东同时保有强大力量,于是作为美国铁杆盟友的日 本,被改造成了反共基地和重要支援力量。因此,在二战后,日本得到了美国在 政治、经济、安全保证等方面全方位的扶持,这也决定了日本不可能像德国一样 得到彻底的清算。
德国在战后实行分区占领,战胜国在本占领区内各自实行民主化改革及整顿
政策。苏、法两国由于饱尝战争之苦,对德政策总体上持敌视态度,而英国也十 分忌惮德国重新崛起。在联邦德国成立后,作为其最友好的支持国——美国,如 果要实行某些对德宽松政策,也不得不协调英、法等欧洲国家,顾忌他们的感情, 并且考虑苏联在民主德国的一系列措施和反应。因此,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 方盟国在德国实施的政策是经过深度思考、协商、妥协的结果,充分照顾了欧洲 国家对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防范心理。在改造德国的相关政策中,存在各国相互 制约的机制,不是某个国家可以单独决策,这就决定了德国在战后清算的彻底性 和革命性。
同盟国并没有采用像对德国一样的分割占领方案,而是出于军事实力的影响
和美国在日本周边陈兵百万的事实,由美国代表盟军占领了日本本土,否决了苏 联占领日本东北部的要求(仅由其占领了南千岛群岛)。在各国联合成立的盟军
委员会中,尽管对外宣称是集体决策,但实际主导权和决定权主要在于美国,或 者说在于麦克阿瑟个人。因此,没有了其他国家的掣肘,美国实际上是按照本国 的利益而非世界各国的需求来决定日本的改造方向,因此,日本变成了美国的“私 有财产”用来实现其战略目的。
(二)区别政策表现:“彻底重建”与“适当改造”
盟军对德、日制定占领政策的指导思想有着根本性的差别。对于德国,主要 是消灭纳粹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制度,因此,盟军精力放在了摧毁德国的 军队、销毁军事工业和武器装备、解除德军的战争能力、瓦解普通民众的纳粹根 基、清除人们的抵抗意志以及培育和平思想上面,采用了一种“不破不立”的方 式,完全重建德国的体系结构。对于日本,由于美国需要其作为远东地区的军事 堡垒,因此采取了“改造”的方式,一边按照自身战略清除日本的反美思想,一 边拉拢日本军、政两界,保留其一定的战争能力以及战争意志,尤其是着重培养 对共产主义的敌对思想以及对中、俄两国的警惕。
盟国对德国的改造原则和态度,在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公报内有明确
的说明。其中对德国的军事机构和武器装备都应予以摧毁;对纳粹党一切相关机 构予以清除;禁止以往那些坚定的纳粹党员继续在政府中担任公职,甚至即使在 私企中也不能担任重要领导职务;采取一切措施,避免德国政府或军队再威胁世 界和平。从公报可以看出,盟国对纳粹德国的改造是系统并有详细规划的,从政 治、军事、社会、法律等各方面祛除纳粹毒素,降低乃至消除其对德国的影响。 力求根除纳粹和军国主义对德国的影响,摧毁其军事潜力,在民主和包容的基础 上重建德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美、英、法、苏四国在各自占领区内实行了不 同措施。苏联通过专门机构惩治纳粹骨干,帮助普通纳粹分子实现自我改造。到 1948 年 3 月,苏联宣布己完成辖区内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分子的改造。与苏联的 方法不同,法国占领当局着力改造青年人,通过编写教科书和开设新大学的方式, 积极吸纳年轻人追求新思想,与纳粹划清界限,以教育手段来达到非纳粹化的目 的。而美国更是雄心勃勃,力求将所有在公职岗位上的前纳粹分子都清除出政府,
将德国新领导机构变成一个反对独裁、热爱和平的纯净集体。而在对日占领初期,美国对日本军队和军事工业的改造却只是表面上的,并未深入骨髓。其具体手段有
1、遣散了旧军队,收缴并销毁了日军的武器装备
(部分被移交给盟国军队,例如中国国民党部队);
2、拆除了一部分日本军事工业,其余转为民用;
3、审判日本发动战争或在战争中有反人类行为的战犯;、
4、抓捕一部分日本极右翼的思想家等等。但是,这些措施极为的不彻底,为日本遗 留很多军国主义骨干和军事能力,便于其随时东山再起,主要表现为:1、保留
了日军核心机构参谋本部和陆军省、海军省的大量基干人员。此类人员战后被编 入了复原省、厚生省等单位,名义上负责整理资料及编写战史,实际上被保护了 起来,使日军的大脑和精神得以传承。2、保留并扩大了日本的扫雷部队。美国
以战后日本领海仍存有大量水雷为由,保留了日军大量扫雷人员和装备,人数超 过 1 万,舰艇数超过 350 艘
。这只部队为日本海军轮训了大量舰员,使其在一
陈肖英:《战后日德认罪态度差异形成的外因分析》,载于《浙江师大学报》,2001 年第 1 期。17
定意义上保存了海军基本的训练能力,并在几年的时间里成为西太平洋战力最强 的扫雷部队。甚至在朝鲜战争期间,这只扫雷部队还派员承担了仁川外海的扫雷 任务,间接地参与了朝鲜战争。3、对日本的军事工业,仅仅拆除了部分兵工厂, 但具有战争潜力的重型制造业、化学工业、基础科学研究等,并没有被摧毁。美 国甚至在一些领域与日本开始合作进行研究。以上这些都使日本的战争潜力大幅 提升。
其次,在战犯追责方面。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远东军事法庭对东条英机等战犯
进行了审判并最终处以极刑,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其负面影响意义深远
1、没有追究作为战争发起第一战犯的日本天皇的责任。作为日本的最高领导人、精 神支柱和三军统帅,天皇在日本重大决策中的地位无人能及,可以说,没有裕仁 的同意,即使军界有人鼓动,日本也不可能发起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更不会跨越 重洋与美国为敌。因此,在战争结束后,亚洲各国政府普遍要求盟军审判日本天 皇,甚至西方的政界和舆论中也有此呼声。但由于美军出于降低自身伤亡的考虑, 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因此,同意了日本保留天皇制和不追究天皇责任的要求。天 皇继续被日本神话,成为日本人的精神支柱,这为日本后来右翼势力崛起埋下了 伏笔。
2、没有彻底清算战犯和军国主义分子。战后被逮捕的战犯更多的是与美
国在战争中直接交手,或威胁到美国利益的人,并非是以对盟国或世界人民造成 的伤害为标准。例如,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手上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其 竟然可以在战后审判中全身而退。
3、对普通右翼分子和基层骨干改造力度不够。
对于大多数日本基层右翼分子,美国并未过多追究,仅是略作教育便解除整肃。 截至 1951 年,对于 21 万多接受整肃的日本军政要员中,有超过 20 万人被释放, 其中大部分重新成为日本战后政府的中坚力量。
最后,在民间改造方面。美国并未过多追究日本右翼财阀的责任,仅是象征
性解散了几个大财团(实际上也仅是分割而已,形成若干小型财团,并未伤及根 基)。对于支持日本对外侵略,大发战争横财的大财阀,美国不但没有追究其战
争罪行,反而在战后积极扶持,加大与与这些人及相应财团的交流合作,最终使 他们又重新掌握了日本经济基础。
(三)区别政策的影响:“深入灵魂”与“表面文章”
由上一部分可以看出,西方盟国通过对战犯的审判和对德国社会纳粹残余进行深入灵魂的改造,兴起了一连串的“去纳粹化”运动,可谓意义深远。首先,
它向德国民众展示了盟国彻底根除德国纳粹和军国主义势力的坚定决心,对那些 仍抱有右翼幻想的死硬分子给予极大震慑;其次,揭开了历史真相,使备受蒙蔽 的普通德国民众能够看清纳粹的反人类本质,让他们的内心产生负罪感,为日后 德国成为民主国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三,盟国彻底摧毁了纳粹德国的政治、 军事和经济,战后的德国本土伤痕累累,仿佛成为一张白纸,可以让盟国按照他 们的思路进行完全地改造,新德国将更加符合西方的价值观;最后,盟国的改造 使德国上下产生了一种对发动战争的羞耻感,使其放弃仇恨,日后不再成为欧洲 争端的策源地。
相比之下,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战后以美国为首的盟国对日改造是不全面的, 对其核心集团及社会各阶层的清算也是不彻底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
一、日本从政治到经济,未受到大的制裁,国民并没有感觉到战争给国家带来的 长久“刺痛”;第二、战后日本政坛仍被二战期间的一些政客所把持,这些人在
美国的纵容下,思想没有彻底改变,而且缺少新鲜思想的注入,观念依然陈旧; 第三、没有对右翼势力进行彻底的打击,缺少法律等制度性保证。这种残缺性使 得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并未像德国纳粹一样被彻底抹除,加上日本天皇未受到审
判,“国体”得以保留,一大批战犯被免于起诉甚至官居高位,可以说,日本右
翼势力并未伤筋动骨,待后来时机成熟,最终卷土重来。
二、文化及宗教因素
文化和宗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软实力的体现,他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是潜移
默化的,而且具有较长的传承性。它们深深地嵌入在一个民族灵魂内,通过人们 的行事风格、精神寄托以及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德国与日本之所以在二战史的认 识方面存在差别,与其精神层面的传承也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两国的文化及宗教 传统,两国人民看待失败和错误的态度,都是重要的原因。
(一)文化及民族性格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永远是它为之骄傲的资本。在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
传承中,一个民族可能经历成功、磨难、奴役、分裂、辉煌等等洗练,这些特殊
而难以磨灭的过程为这个民族沉淀下了宝贵的财富,并以文化传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民族的精神食粮。它深刻影响到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德意志共和国来源于古代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西方文化
里追求科学、逻辑、务实的态度深深地嵌入在德意志民族的灵魂内。可以说,德 国首先是一个文化强国,之后才是政治大国。德国人坚信文化传统是他们发现新 思路,打开新世纪的钥匙。因此,德国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绝大部 分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
首先,德意志民族理性、严谨,处事一丝不苟。这使得德国人喜欢探究事实, 尊重事实,可以用一种不夹杂感性思维的态度去分析客观的情况,即使这个事实 并不符合眼前的利益,德国人也不会对其掩饰或歪曲。这也是德国引以为豪的地 方,尽管一度经历了法西斯错误思想的蒙蔽甚至洗脑,在发现真相后,德国人依 然可以依靠冷静而严谨的分析,去否定和批判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战后,面对 曾经的屠杀和掠夺,以条顿骑士团后裔自居的德国人,其内心深处的传统价值观 开始复苏,承认了自己的深重罪孽,并以此为耻,从主观上希望自己可以通过补 偿曾经的受害国,与他国恢复关系,洗刷自己的耻辱。
其次,德意志民族自强不息,精益求精,具有自我超越的精神。在这个精神
的激励下,德国尽管经历失败,却不会被失败压倒,在客观理性地去分析失败原 因后,它会正视现实,选择出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一战后,德国经历了 建国后的最大失败,其统治世界的梦想破灭,在屈辱中的德国人选择了民族社会 主义(纳粹)作为其东山再起的道路。二战的发动及失败告诉德国人这条道路是 行不通的,在满面疮痍的废墟中,德国人再次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建立新 的宪法框架,德国人坚定选择了超越国家权力的个人自由,利用宪政来压制曾经 狂热的民族主义和民族优劣论。此时的德国人试图用勤劳的工作与诚实的态度来 打动世界,而非过去的刀枪战火。
最后,德意志民族的民族性格具有一定的复合性与国际性。众所周知,德国
脱胎于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哈布斯堡王朝,在中世纪的欧洲,欧洲各国王室相 互通婚是极为正常的现象,因此德国的上层人士不可避免具有跨国界的视野,很 少局限于狭隘的国家范围。久而久之,这种思想传承使德国拥有了一种与周边国
家天然的民族亲近感。尽管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后,德国的民族主义有所觉醒,并依靠日耳曼民族优势论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但从其文化和民族根源根源来
讲,德国依然是欧洲大陆文明的一部分。因此,二战后幡然悔悟的德国,并不排 斥像周边国家谢罪,依然积极希望融入欧洲,并最终实现欧洲共同发展。
想比于德意志民族的性格和文化,日本的大和民族又是另外一种表现。由于
日本地处岛国,具有天然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其文化主要依靠外来输入
。在古代,日本文化主要继承于中国的汉唐文化,而在 1853 年“黑船事件”后,日本 打破闭关锁国政策,逐渐与西方加深联系,开始全力吸收近现代西方文明。这种 没有历史传承的文化吸收,使日本仅仅学习到西方现代化科技,而并未继承其理 性、逻辑等思考方式和谦恭,正直,怜悯的骑士精神,这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文 化的矛盾体。它一方面崇尚忠君爱国、封闭保守的儒家封建思想,而另一方面又 尊崇强者为王的西方思维,热衷于依靠西洋火器实现对外侵略扩张。这种国家至 上、恃强凌弱的民族心理使日本走向了军国主义,并在战后拒绝反省,并反对向 曾经被侵略的“弱者”道歉。
首先,日本文化重视耻辱感,并且不能容忍失败,这与东亚文化中的“面子” 问题息息相关。在日本人眼中,赎罪即为承认失败,承认自己所作所为是错误的。 为了保全“面子”,当出现挫折时,日本人宁可切腹自杀也不愿意承认失败,更
不要说进行道歉或忏悔。在西方社会,主动承认过错是有骑士风度的体现,而在 日本则是一种耻辱,将丧失自己的荣誉,这对把荣誉高过生命的日本人来说是不 可接受的。这种耻辱观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的社会和民族更好管理,更加上进, 但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很明显,即将大和民族培养成了一个不知道赎罪的民族。 这种由强烈的耻辱观和失败观以及“面子”思想构成的民族特点,使日本注定不 可能如德国一般正视历史,其右翼势力需要保护天皇以及大和民族的脸面,即使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日本也不会公开承认错误。
第二,日本社会没有赎罪文化。根据《菊与刀》中的分析,在日本,坦白和 赎罪是一种没有必要的表现,只要一个人的罪过没有被暴露在别人面前,就没有 必要去主动承认或进行忏悔,也不需要有负罪感,否则只是自寻烦恼,不会对缓 解内心痛苦有任何帮助。因此,日本的文化不崇尚主动承认错误,反而会积极掩
盖,试图通过让其他人不了解这些问题,而淡化自身的罪恶感。从这个方面讲,日本不承认侵略历史就是希望摆脱内心的罪恶感,使自己可以可以在没有道德约
束的条件下,按照自己的思路重新崛起。
综上,造成德国与日本的认罪差异的文化基础实际上就是欧洲的“罪文化”
与日本的“耻文化”。在这两种指导思想的作用下,德国可以抱着赎罪的心态与
邻国交往,而日本却希望可以掩饰,装作没有发生过。这种心态正是目前两国在 历史不同认识的深层根源。
(二)宗教的影响
相比文化,宗教方面的影响抽象了很多,同时它也是与文化共同发生作用,
因为某种程度上宗教就是文化的内涵与延伸。在宗教领域,德国地处欧洲,从中 世纪开始受到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交叉影响,但其内涵是相通的,即人性本恶,具 有原罪,人生来便是赎罪的,由此也构成了欧洲文化中一项特别的“罪文化”。
而日本地处封闭的岛国,在继承儒家文化和佛教的同时,融合本土文化,形成了 以神道教为核心,以尊重天皇,发扬大和精神为特点的宗教传统。这种宗教传统 与基督教或天主教开放包容的宗旨不同,充满了皇权至上的狭隘心理,每个人都
以从属的身份出现这使得德、日的认罪观截然不同。
德国的“罪文化”来自于基督教的《圣经》,其中认为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
而产生了人类的原罪,而作为基督徒需要用一生的时间为祖先赎罪,这是基督教 的基础,也是基督徒的使命。因此,这种罪恶感生来便伴随着德国人,而后者对 认罪和洗刷罪过并内心来讲并没有抵触心理,认为这是应当的,而且会得到宽恕。 这种思想在德国可以说深入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对于他们来讲,“犯罪——认罪
——赎罪”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轮回。犯错就要承认,通过弥补而得到宽恕、 减轻内心的罪恶感,这使德国人并不怕面对罪过,也不排斥认罪。由此可见,“坦 白”、“忏悔”、“赎罪”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最基本的心理品质,使自己从内心的挣 扎中解脱出来,更好地面对受害人,面向未来。在这种宗教思想的影响下,德国 人解决问题、低头认罪时不需要外人的强迫与监督,只需要认清所作所为是否正 确,是否给他人造成了伤害,如果自己认为确是如此,那么即使没有外人知道也 会感到内心不安。这种自省式的认识,使德国勇于承担自己二战时犯下的劣行, 也积极弥补和忏悔,最大限度地获取受害人的谅解。
而在神道教和天皇至上思想盛行的日本,便没有如基督教般的灵活思维。日本人奉神道教为国教,从小及接受该方面教育。可以说,日本的神道教犹如德国
的基督教一般,深入人民的精神深处。然而与基督教的诚实、自由、博爱不同, 神道教的自省是有很多前提条件的,在教义中尊天皇为天照大神,所有人应该忠 君爱国,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神(天皇)的尊严与权威。这一点决定了在日本人眼 中,天皇不可能出现错误,更不要说将“神”一般的天皇划作战争罪犯。因此, 天皇领导的战争便是“正义”的战争,不容许外界说三道四。向受害国道歉并进 行忏悔,意味着要否定之前的战争,这是日本人不可接受的。
日本对战争的反省态度与神道教的兴衰呈现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战后初期, 神道教式微,影响力减弱,此时正是普通人眼中天皇从“神”到人的变化期,而 在这个阶段日本对二战的的反省是客观且理智的。从五十年代开始,随着朝鲜战 争的扩大和冷战的深入,日本作为美国远东地区的重要盟友,其右翼势力开始复 苏,神道教作为历史上日本开疆拓土的宗教支持,重新开始具有政治意义,又得 到了日本社会和右翼势力认可和利用。在日本社会,宗教与政治再次紧密结合, 相互促进,呈现出右倾化的特点,其直接表现就是拒绝承认二战失败,企图掩盖 罪行,为侵略翻案。
三、地缘政治环境因素
二战后的德国被列强分割占领,周边的英、法、苏三国虽然在战争中受到极
大削弱,但实力比满目疮痍的德国仍然高出许多。尚武的日耳曼民族一直遭到周 边国家的警惕,地处中欧固然可以使德国获得更加优越的先天条件,但也使其时 刻在众多国家的注意之下。当德国强大了,邻国会感到危险;而当德国弱小了, 邻国又觉得有机可乘。因此,无论德国处于何种状态,周边国家对其的政治和军 事准备都不会放松,这使得德国一直在危机的夹缝中生存,它之所以能够客观看 待历史,与其地缘政治环境与发展战略具有密切关系。
相比周边强敌环绕、时刻面临多线压力的德国,日本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日本为岛国,周边是茫茫大海,东方甚至紧邻太平洋,这样的地理位置给 其建立起了一个巨大的屏障和安全缓冲带,避免了它受到较大的安全威胁。其次, 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天皇制也得以保留,其法律制度、政治制度都没有受到破
坏,国家没有被分割。可以说,除了自身军力被解除和为美军提供部分基地及补给之外,日
本可以良好地执行一个完整国家的内政外交职能,不必为除美国外的
其他国家看法消耗过大的精力。最后,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为日本提供了一 个有效地军事庇护,使后者能够在美国的默许下,放心的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 但是不可否认,日本也有一些先天短板,例如国土面积不足,人口密集,经济呈 现不均匀分布,缺乏战略纵深;同时,国内资源匮乏、地震频发,原材料基本完 全依靠进口,国内市场有限,难以消化众多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严重,经济形 势完全受国际市场影响。综上,在地缘政治环境上,日本一方面具有德国难以比 肩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比德国更加依赖国际社会,但由于日本发展战略和周边环 境的因素,造成了其与德国的二战史观具有较大差距。
(一)地理位置
地处中欧,西邻法国,从历史上看,两国可谓世仇,从普法战争到第二
次世界大战,短短不足百年,德法两国爆发了三次倾全国之力的战争,法国人对 德国的仇恨可谓深入骨髓,对德国的防备和警惕时刻不放松;同时,在德国东方,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陈兵百万,也对德国构成威胁。因此,二战 后的德国在欧洲可谓宿敌环绕。与德国的形势不同,地处岛国的日本却没有如此 危险的环境。首先,日本周边国家国力普遍孱弱,中、韩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没有 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且这些曾经被侵略的国家普遍希望和平,并没有主动威胁日 本安全的举动。其次,苏联将主要力量用于在欧洲方向防御北约的威胁,也无意 两线备战,与日本为敌。最后,由于美军在日本本土驻扎,且美日属联盟关系, 日本相当于获得了美国的军事庇护和安全保证。可以说,正是两国这种地理位置 的不同,造成了他们不同的立国理念和发展战略,而这些也直接影响了两国对二 战问题的历史态度。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苏争霸,而德国地处中欧又被东西分割占领,因 此其地缘政治环境随着美苏关系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在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的情 况下,美苏两国争霸演变为东西欧两大集团的对垒,德国地处对抗的第一线,各 国对德政策开始出现明显分歧。英国作为欧洲里的一个岛国,自古抱有大陆均势 的宏观战略,不希望欧洲出现某个实力过于突出的国家,这一点在其二战前同时 存有联法对德和联德对法两套作战计划就可以看出。出于大陆均势思想,英国惧
怕法国靠二战坐大,更不希望社会主义苏联席卷欧洲,因此一直反对将德国削弱过大;而法国则意见相反,由于从普法战争开始,法国三次被德国侵略,警惕和不信任已经深入骨髓,该国一直希望能够永久削弱并压制德国,使其不再具有主动进攻的实力。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坚决反对使德国恢复正常,尤其是具有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相比英、法出于自身安全的打算,美、苏两国则更多地希望将德国建设成为本国在欧洲的防线和攻击前沿。美国处心积虑地扶植联邦德国政府,从马歇尔计划开始,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被源源不断地输入西德,目的就是使联邦德国尽快恢复元气,以便作为跳板具备支援美军对抗苏联的能力。与此类似, 苏联在积极从德国搜取战争赔偿的同时,一方面怂恿波兰向德国提出边界领土要 求,另一方面在东德地区大量陈兵警惕北约。此外,苏联还在东德地区加强政治 教育,输入社会主义思想,将其按照苏联模式进行改造,将其建成远离苏联本土 的军事枢纽。
冷战开始后,德国被以“柏林墙”为代表的铁幕分为两部分,联邦德国与民
主德国原本为一体,却不得不在美苏的胁迫下彼此提防甚至敌视。德国这个中欧 的霸主不但成为冷战最大的受害者,还成为北约和华约对抗的第一线,无论哪方 开启战端,德国都将成为一片火海。对此,德国人内心十分清醒与恐惧,政治与 军事方面行事都极为谨慎,唯恐刺激美苏双方紧绷的神经。可以说,在冷战期间,
德国政府一直在东西方各大国的角力中发展。在实现本国政治规划中,德国一直 需要平衡欧洲其他国家的看法,其在历史问题的认识方面一旦出现偏差,便会立 刻引起周边国家的疑虑。这直接造成了德国在对侵略历史的认识方面较好地贯彻 了客观、真实、谦虚的要求,取得了其他国家的认可。
而日本地处东亚岛国,其海洋交通线与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紧密联系, 构成一个复杂而高效的贸易网络。二战期间,日本为了获得广阔的土地和战略物 资,悍然入侵这些国家。而在战争之后,日本原本应受到这些国家的索赔甚至占 领,但随着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亚洲各国都忙于内政,无力对日实施制裁。 尽管亚洲各国对日恨入骨髓,但囿于美国的国家实力和宽松政策,不得不接受美 国主导的《对日和平条约》,降低甚至是放弃了制裁日本的发言权。因此,日本
不仅逃脱了这些国家的惩处,甚至其军事、政治的右倾化发展也只是受到口头的 谴责和抗议,并未受到实质性的威胁。另外,在二战结束时,除日本外,地区其
他各国几无海军,因此日本并没有像德国那样的外部威胁。从领土上看,除北方四岛被苏联占领,日本列岛都在政府的控制之内,建有完备的防空和海上预警体系,加上美军的辅助,日本完全不必担心有外来武力威胁
(二)发展与邻国关系
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一战、二战的发生与欧洲各国想法各异,貌合神离有极 为密切的关系。作为战争发起方,德国在战结后经历了被多国占领的过程,痛定 思痛下的德国看到了欧洲战争的残酷性与破坏性,加之本身地处冷战对抗前沿, 因此希望缓和与邻国关系,使欧洲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尽量避免纷争,实现共同 发展。
在二战中,德国周边国家几乎都受到过德国的侵略和打击。可以说,战后的 德国除非闭关锁国,如果想走出去与他国交往,首当其冲便是历史问题,不解决 好这个问题,德国将无法实现与欧洲国家关系正常化。首先,德国需要耗费大量 的人力物力去警惕与欧洲各国再次发生冲突,而这种代价是满目疮痍的德国无法 承受的起的。此时德国的国力远不能与英法相比,更不用说美苏两国,它已不愿 意再去挑起一场冲突。其次,战后的德国重建中缺少原材料,需要大量从国外进 口,没有一个良好的周边关系将无法取得稳定的原料供给和陆地运输通道。最后, 两次世界大战已经证明,绝对的民族主义在德国是走不通的,德国没有挑战全欧 洲的能力,如果想复兴,想发展,就必须将自己与欧洲其他国家捆绑起来,通过 欧洲一体化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过去的民族主义是狭隘的,没有看到与周边 国家共赢的可能性,只想到通过血与火去征服,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让德国 人深深地反思。
相比之下,由于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日本发展与邻国的关系,尤其是 与穷苦邻国的关系就方便了许多。从日本周边国家的实力上看:首先,地区各国 普遍贫穷,需要日本的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在对日关系缓和问题上,都不希望 历史问题成为一道羁绊。因此,各国对日本二战问题上的要求相当低,只是要求 后者承认侵略,进行道歉。但反观日本,由于国力强大,其原材料主要从国际市 场上购得并通过海运直接到本土,产品则大多销往欧美地区,因此对亚洲邻国并 无依赖性,反而握有与这些国家合作的主动权。面对竞相伸出的橄榄枝,日本自 然拥有一种优越感。其次,地区各国从政治、军事上与日本实力相去甚远,难以
成为日本威胁。二战后,日本邻国大多继续经历了国内战争,中国、韩国、朝鲜、越南、柬埔寨,,,,这些国家短则数年,长则数十年地生活在战争环境里,没有良
好的科技发展,军事、科技水平差、人口受教育程度低,难以对日构成军事威胁。
同时,日本在战后并未被肢解,大部分政党也被保留,因此其政治环境要远比亚 洲其他国家稳定,这极大促进了其国家发展,再加上美国的扶持和帮助,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后,日本的综合国力已经远超地区其他国家,在科技等方面甚至 领先数十年,这种国家实力保证了日本的外部安全。
三)未来发展战略
经过战后的长期发展,在 20 世纪 70 年代,德国经济已经成为欧洲的翘楚。 创新的科技、优异的劳动生产率使德国马克异常坚挺,成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 之一。种种迹象表明,德国再一次具备了成为欧洲霸主的实力,对此,其邻国(尤 其是法国)产生了不小的猜忌。对于此种情况德国心知肚明,因此,无论是统一 前的东西德还是统一后的新德国,都没敢在政治上,尤其是欧洲政治领导权上采 取任何容易刺激他国的举动。客观的说,从德国本心来讲,虽无意再争当欧洲霸 主奴役他国,但仍然希望能够成为欧洲的领导力量,实现政治理想,拥有与自身 经济地位相称的政治地位。因此,德国极力推动欧洲一体化,希望借欧盟这个平 台来实现自身的政治诉求,将自己的政治意见通过欧盟这个角度表现出来,避免 给他国造成一种德国在政治上反弹的错觉。而欧洲一体化的前提,便是德国在二 战问题上取得周边国家的谅解,表明自身不会威胁到他国的生存和利益。德国在 二战历史问题上坚持自省、道歉、赔偿的做法,表现了德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胸 襟,扫清了其成为欧盟主导力量的障碍。
相比德国的欧洲一体化战略,日本则是坚持以往的“脱亚入欧”、“脱亚入美” 思想。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工业、科技、军事及综合国力都有了质的飞越, 逐渐可以在国际社会与美欧等西方列强平起平坐。面对着亚洲整体积贫积弱的景 象,日本一直以西方国家作为榜样,羞与亚洲邻国为伍,希望能够打入欧美国家 的“圈子”,共同瓜分世界,这就是日本近代“脱亚入欧”的外交理念。不可否 认,它对日本近代破除旧思想,引进西方先进理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 也将西方弱肉强食、强者为尊的观点引入,加上日本本土的一些皇权思想,最终 成为日本走向对外侵略的精神支柱。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迫使日本接受了美军占领,也使日本近距离接触了美国的一些思潮,了解了美国的综合实力和战争潜力。因此在战后日本又萌生出
“脱亚入美”的理念,并且在冷战期间选择了向美国“一边倒”的国策,希望能 够赶上甚至超越美国。在二十世纪 60 年代,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英、 法、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仅次于美国。这种经济成功大大激发 了日本在政治上的追求以及民族主义倾向,提出不仅要做经济大国,更要争当世 界政治大国。在这种思想主导下,日本一心向欧美靠拢,根本无意与亚洲国家深 入交往,更不用说正视历史,向周边国家谢罪赔偿。面对周边国家的谴责和声讨, 日本并未真正感到恐惧,而是采取政治上积极辩解,经济上加大联系的方针,力 求让自身的观点被世界接受,而非反思历史,顺应世界爱好和平的潮流。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二战结束后,西方盟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并以美、苏为核心成立了联邦德国 和民主德国两个政府。考虑到德国曾在一战后短短 20 年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 战,盟国在系统总结了经验教训后,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德国,完全消除纳粹 …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二战结束后,西方盟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并以美、苏为核心成立了联邦德国 和民主德国两个政府。考虑到德国曾在一战后短短 20 年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 战,盟国在系统总结了经验教训后,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德国,完全消除纳粹 …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二战结束后,西方盟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并以美、苏为核心成立了联邦德国 和民主德国两个政府。考虑到德国曾在一战后短短 20 年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 战,盟国在系统总结了经验教训后,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德国,完全消除纳粹 …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青年对二战态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