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1942中文版年入伍,现94岁,国家现在有些什么补助

昆明航空爱心接力助94岁远征军老兵回家过年
日 16:19来源:
图1:刘世荛老人在机场与志愿者合影 摄影:闫浩民航资源网日消息:1939年入伍,19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离家72年,他终于回来了。1月19日,94岁的老兵刘世荛,带着对家乡的企盼和思念,在儿子及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 志愿者的陪同下,乘坐昆明航空有限公司(Kunming Airlines Ltd.,简称“昆航”)KY8005航班从昆明飞往南宁,回广西扶绥县老家过年。昆航各部门通力协作,为老兵办理免费机票、申请轮椅、提供贵宾厅休息、专车送机、航班献礼,用爱心为英雄回家铺设绿色通道。地空交接,爱心传递作为国内首家支持“老兵回家”公益活动的航空公司,昆航在接到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提交的免费机票申请后,第一时间为老兵和儿子办理免票,并提前协调市场部、地面服务部、贵宾厅、车辆管理室、乘务部以及昆明机场党群工作部,为老兵一行做好保障安排。在见到刘世荛老先生时,从老人坚毅的脸庞,硬朗的身板上,我们看到了那保家卫国的铮铮铁骨。从泰国飞抵昆明,再从昆明飞赴南宁,之后乘坐地面交通工具至扶绥县,72年后,刘老又开始了一场“远征”,这次的目的地——家。图2:昆航各部门爱心接力保障老兵乘机 摄影:闫浩万米高空,向英雄致敬“尊敬的各位乘客:大家好!此刻,请允许我代表昆明航空给大家介绍一位尊贵的客人,他就是坐在1排B座的94岁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刘世荛。刘老先生1939年入伍参加抗战,19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刘世荛老先生1939年入伍参加抗战,19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抗战结束后,老人留在了泰国金三角,拿着一张难民证生活至今,并且和家人失去联系长达72年之久。在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的帮助下,老人今天终于得以回家,而他90岁的妹妹正在广西扶绥县的家里等他回来。让我们用掌声来欢迎这位抗战英雄,回家!”当乘务长盛蕾通过机上广播向全机的乘客介绍刘世荛老先生的经历时,乘客们纷纷以热烈的掌声用向英雄致敬,当班乘务组为老人送上了鲜花和昆航飞机模型作为纪念。盛蕾乘务组对老人一行提供了全程周到细致的服务,在万米高空,给予英雄应得的礼遇。图3:刘老先生乘坐昆航KY8005航班飞往南宁 摄影:闫浩历经沧桑,心怀祖国当飞机平稳降落在广西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时,前来迎接刘老回家的志愿者们早已在机场到达厅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在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以及当地志愿者的帮助下,老人终于得以在龙年春节前夕回家,而他90岁的妹妹也在广西扶绥县的家里,和众多乡亲们,等待刘老归来。经过近两个半小时的路途,刘老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乡音难改,鬓毛已衰,离家72年,老人仍然会讲粤语,与亲人聊家常,合照全家福,72年的等待终换来团聚的感动。每一次爱心接力,都是对那段历史的回望,对英雄们力所能及的补偿。一点点的付出、一步步的坚持,一次次的参与,便能将爱的力量传递。聚众人力量,汇各界爱心,让老兵回家之路不再遥远。(作者单位:昆明航空有限公司)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热门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
两弹一星元勋核武器奠基人陈能宽逝世 享年94岁
时间: 9:00:19 点击: 【
】来源:腾讯网
文章来源:腾讯网源文章地址:/a/401.htm原标题: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陈能宽逝世 享年94岁又一位大师溘然长逝。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陈能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陈能宽,日出生。1947年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60年奉调参加原子弹、氢弹研制,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之一,主持并取得一系列核装置理论、工程和实(试)验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及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1987年被聘为863计划某领域的首届首席科学家,带领我国相关高技术研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根据安排,陈能宽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6月2日上午十点,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陈能宽院士:许身为国最难忘(中国科学报 )陈能宽,湖南慈利县人,金属物理学家、爆轰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1923年5月生,1946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1947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获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西屋电器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实验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等职。1986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陈能宽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较短时间内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了预期结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进步奖,日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吴明静 凌晏 逄锦桥在长达20余年的漫长岁月里,陈能宽作为核装置全面质量的技术负责人之一,参与了我国多次核试验中大部分核装置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陈能宽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真谛,有着为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澎湃激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永不言弃的鲜明个性。这已成为他赢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崭露头角 学成归国日,陈能宽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一个中产之家。湘西的奇山秀水孕育了他的灵智与情怀。1942年,陈能宽从著名的雅礼中学毕业,被保送到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大学生活给陈能宽打下了扎实的研究基础,194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是,战乱后的中国百业凋敝,面对与理想严重脱节的现实,陈能宽积极寻求出路,次年,他考上了由政府资助的自费留学,远赴美国耶鲁大学。在耶鲁大学,他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接着又师从哥廷根学派大师、物理冶金学的著名学者麦休森(C.H.Mathewson)教授学习,于1950年获得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西屋电器公司任职。在美9年,陈能宽系统钻研金属物理,做出了许多重要发现,发表了多篇有关“位错”的论文。他与R.B.Pond教授合作发表的《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被公认为是金属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创举,得到了国际冶金界同行的广泛认可。1952年10月,陈能宽在美国金属学会学术会议上宣读了这一论文后,当即引起了《纽约时报》科学记者的重视,在头版上给予新闻报道。也正是通过这篇文章,奠定了陈能宽在金属物理领域不可动摇的先驱地位。这篇文章的提出,打消了材料学界对位错理论的质疑,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1955年底,陈能宽夫妇排除美国政府的重重干扰和阻挠回国,在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他以长期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以及核材料在高温高压下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经验,解决了一系列理论和实验问题,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对新中国材料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日,江泽民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向陈能宽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日,江泽民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向陈能宽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峥嵘岁月 攻克难关1960年6月,时年37岁的陈能宽,正是思想境界、学术水平均已接近成熟的年龄,多年的学术研究进入收获季节,却突然接到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通知:调入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1964年改为院),参加我国核武器研究。那时,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近乎白手起家,中国的科学家力争靠自己的力量掌握原子弹的奥秘。陈能宽受命担任一个重要研究室的室主任,身负两项重任:设计爆轰波聚焦元件,测定特殊材料的状态方程。这两项任务都是核武器事业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他率领一帮不满30岁的年轻人,来到官厅水库旁、长城脚下一座炸药试验场(代号17号工地),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在临时工号里,开始了前期炸药成型工艺试验。陈能宽身先士卒,在熊熊燃烧的火堆旁,一站十几个小时,用一口普通大铁锅和几只旧军用桶,熬煮和搅拌炸药。就这样,他们硬是用土办法浇铸出了上千枚实验炸药部件。炸药部件还要进行打炮实验,为了抓进度,往往是上个实验部件的硝烟尚未散尽,就要打第二炮。求得数据后,研究人员就用简陋的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来分析处理。三年饥荒时期,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塞外风沙弥漫,科技人员克服一切困难,患上了浮肿依然夜以继日地工作,陈能宽经常亲临一线组织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两年多几千次试验后,1962年9月,“内爆法”的关键技术环节获得验证,在化工、聚合爆轰设计、“增压”、实验测试等多方面的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核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状态方程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验问题。陈能宽和这帮年轻人果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了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起爆元件。两弹突破 功勋卓著1963年,陈能宽被任命为实验部主任和“冷试验”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负责爆轰物理、高压物理、中子物理、炸药部件和核材料部件研制等任务。他和大批科研人员响应国家号召,从长城脚下转战青海高原、塞外荒漠,为我国的核武器发展付出了难以言尽的艰辛努力。多年的科学积累和刻苦钻研,使他们很快进入了爆轰物理的前沿,并逐步开拓了中国的爆轰物理专业。陈能宽率领的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攻关队伍,在化工技术、聚合爆轰设计技术、“增压”技术、材料状态方程和相应实验测试技术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1964年2月,陈能宽被任命为二机部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这是对他的科研业绩和管理能力的充分认可,同时,也在他的肩上压上了更重的担子。当年的6月6日,进行了预定计划的全尺寸爆轰模拟试验,成功解决了核试验前一系列内爆物理学与相关的材料与工程问题,为我国首次核试验铺平了道路。日,新疆罗布泊,大地颤抖,天空轰鸣,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屹立天地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巨响,寰宇皆惊。短暂的兴奋后,陈能宽遵照上级精神,根据科技发展规律,立即率领全院职工致力于三件事:深化认识——原子弹研制的科技总结;扩大战果——原子弹要装备部队;继续攀登——向氢弹研制冲刺。因为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的氢弹研制,既要与法国争先,又要与美、苏比速度,难度相当之大。氢弹研制过程同样也遇到了一系列必须借助实验研究来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又是多次的探索—失败—总结—再探索的过程,又是多少个不眠之夜,在陈能宽的精心指导下,仍然是他率领那支年轻科技队伍艰苦奋战,与理论设计的研究人员密切合作,将关键问题和工程科学问题逐一解决。日,在祖国大西北上空出现了两个太阳——中国人自力更生研制、设计、制造的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人仅用了四年的时间,我们不但赶在法国人前面爆炸了氢弹,而且所花的时间是所有核大国中最短的。只做不说 硕果累累“两弹”突破后,陈能宽继续带领队伍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不仅仅是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而且还善于带领队伍把物理成果转换成工程成果,把科学技术转换成战斗力。陈能宽参与了中国大部分核试验的方案制定和组织领导工作。他把视线投向核试验爆炸方式的转变,将核爆炸方式从空爆、地爆逐步转向平洞和竖井试验。每次核试验,都会面临许多新的技术难题,都会使陈能宽和他的研究团队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代价。每一次的成功都来之不易。要知道,开展一次核试验耗资很大,不夸张地说,很多数据是千金难换。在核武器研制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我国是开展实验次数最少的国家,总共只进行了45次核试验。相比起苏联和美国上千次的试验次数,我们只是他们的零头。我国科研人员“一次实验,多方收效”,走出了一条具备中国特色的核武器科技发展道路。而陈能宽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核武器研制,既是工程规模的物理研究,也是物理深度的工程开发。如何将核试验获得的科学成果转换为手中的武器,是艰苦历程中最鲜为人知的重要部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陈能宽就和王淦昌先生共同进行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的探索,开展了新一代起爆方式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验,陈能宽带领一大批工程师与电子学家,摸索出了一整套冷实验的物理思想、方法、技术途径以及工作制度,对我国的武器定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核导弹从近程、中程一直延伸到洲际,都采用这种方法来获取定型数据,既确保了沿线居民的绝对安全,又节约了大量的国家资金。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陈能宽不再负责武器型号的爆轰物理实验,分管基础研究等工作。他从另一个层面深入思考核武器研究的深层次问题。这时的陈能宽已经深切地感受到:我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积累的科学基础上,已经建立了高技术发展的基本条件。面对世界高技术的竞争与挑战,凭借敏锐的学术感知,上世纪80年代初,陈能宽再次抓住了科技发展的脉搏,他参与了中国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的“863”计划的前期论证工作,并直接参加了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纲要的论证起草。1986年7月,陈能宽被任命为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次年2月,任国家863-410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这一年,他已64岁。履职新岗,陈能宽大力倡导在“两弹”研制工作中形成的技术民主,自力更生,协同创新的优良作风。在原国防科工委的领导下,他以“多做少说、多做不说”的工作作风,将全国各优势单位的科技力量集中起来协同攻关,组织专家作了大量跟踪、调研、动态分析、评估等工作,以及“863”计划有关领域的起草、制订和实施工作,为中国强激光技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坚实基础。20世纪80年代,陈能宽收获了科研生涯的累累硕果。1980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2年,由他领导进行的“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他因多次成功领导核武器重大试验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5年,他因在“原子弹突破与武器化”和“氢弹突破与武器化”两项工作中的杰出贡献,和邓稼先一起,作为整个核武器集体的光荣代表,领取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日,在人民大会堂,他和朱光亚、周光召、于敏等23位科学家一起,从江泽民总书记手中接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能宽(右二)在实验室。陈能宽(右二)在实验室。诗人情怀 坚定执着陈能宽以擅长填词作诗扬名学界。在许多重大试验成功后,他常以诗词抒怀,认为这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高品位精神享受。这些内涵丰富的诗句,也是核武器研制集体在极艰苦的环境下工作的真实写照。日,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激动不已的陈能宽赋词: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中子弹原理试验再获成功,他书《七绝》一首:东风报喜北山场,戈壁玉成‘合金钢’。巧夺锦囊藏浩气,天机不负苦心郎。1992年冬,他应邀出席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召开的发展战略研讨会。会上,受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等著名科学家的推举,兴致盎然地泼墨挥毫。其中最为人传诵的句子有:许身为国最难忘,神剑化成玉帛酒,共创富强。陈能宽喜爱古典文学,文学功底深厚。核试验前夕,指挥者和负责人总是高度紧张,有如临深渊之感。在一次核试验现场的讨论会上,他有所触动,忽然脱口背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在场的于敏先生亦感慨万千,接口背诵:“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两人一句接一句地往下背诵,在座诸人无不肃然恭听,感情随之波荡起伏。陈能宽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真谛。有着为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澎湃激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永不言弃的鲜明个性。这已成为他赢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遗憾的是,自2011年起,他卧病301医院,缓慢但持续发展的疾病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老人已经无法与人交谈。但是,在医生、亲友和同事面前,他依然表现出令人动容的坚定与执着。2011年,在他病情还不算太严重的时候,小儿子陈子浩为他念诗,他最爱听毛主席诗词,每当听到《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老人就会捏紧右拳锤击自己的胸口,轻声地说:“我们,我们!”到后来,他已不能说话应答,但是每当听到年轻时喜爱的那些慷慨激越的诗句,眼神中依旧会闪现无与伦比的神采。2013年,他在病床上迎来了九十华诞。(作者单位: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陈能宽谈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意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五年,日,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我在现场参加试验,亲眼看到伴随着春雷般的响声和急剧升腾的蘑菇云,参试人员纵情鼓掌,热泪盈眶。我现在回想,这一举世瞩目的事件究竟给了我什么启示呢?有一段时间曾听人说,“国防科研花了那么多钱,没有搞出什么东西”。似乎中国有没有一点原子弹,关系不大,“它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还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这些话倒促使我在回忆过去时,不能只是抒发怀旧之情,而要思考更多的问题了。中国为什么下决心搞原子弹?我认为最根本的理由是中国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虽然新中国政治上站起来了,但军事上还受人欺侮,经济上被人封锁,外交上不被某些大国承认,甚至有人以核讹诈威胁我们,形势是异常严峻的。为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被迫下决心解决原子弹的有无问题。值得提到的是一些老一辈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光辉榜样。他们大多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很有造诣,世界知名。如果完全从个人兴趣选择出发,研制武器的吸引力就不一定处于首位。但是,他们毅然决然以身许国,把国家安全利益视为最高价值标准。这更是国家决策深得民心的历史见证。中国为什么能很快地搞出原子弹?我个人体会和认识:一是目标选择对了。也就是国家的需要和实际的可能性结合得非常好。说需要,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不能没有武器。说可能,美、苏、英、法先走了一步,证明原子弹的“可行性”已经解决。我国卓有远见的领导人同德才兼备的科技专家相结合制订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研制核武器规划,加上已探明的铀矿资源、人才的准备,以及一定的工业与技术基础,都表明我们完全有可能很快搞出原子弹。二是组织领导集中。当时各级领导都具有权威,事事有人“拍板”。中央专委以周恩来为首,更是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权力机构。全国为此事“开绿灯”,全国“一盘棋”。三是自力更生为主。原子弹的研制技术高度保密,所以掌握技术诀窍,必须靠自力更生。我们自力更生的方式是非常生动活泼的。我们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步一个脚印,对国外走过的路力求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因而敢于攻关探险,能够少走弯路。我们注意在基础预研、单项技术和元件上下功夫,所以能够做出自己的发明创造来,而所花的人力、物力比国外却少得很多。四是全国大力协同。毛泽东为了推动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亲笔写过一句话:“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当时,全国各个单位都以承担国防任务为荣,努力协同作战。例如,我们用的高速转镜相机和高能炸药,就是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协同完成的。诸如此类例子很多。此外,还应提到,我们的科研组织没有“内耗”,攻关人员有献身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我们的理论、实验、设计和生产四个部门的结合是成功的,有效地体现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任务的结合。当时人们的献身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十分突出。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草原、在山沟、在戈壁滩。即使在城市,也过着淡泊明志、为国分忧的研究生活。事实证明,为了很快地搞好尖端科研与大型经济建设,必须提倡集体主义精神。中国搞出来原子弹究竟有什么效益?我同意并认为:原子弹确实是一种能用但用不得、确有国家安全后效但不应多搞的“特殊商品”。这些后效可以概括为:第一,军事上不怕核讹诈了。中国原子弹起到了遏制大国核威胁的作用,哪怕只有一颗原子弹,也不应该小看这一点东西的所谓“非线性”威慑效应所起到的自卫作用。所以,我国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对和平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第二,外交上更加独立自主了。时至今天,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转为缓和,开始以对话代替对抗,同时也进入了裁军和核禁试的征途,尖端技术走上了外交舞台。四川成都武侯祠前有一副对联,上面有一句话:“从古知兵非好战”,我从它联想到,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中国,是不可不“知兵”的。第三,国际地位提高了。泱泱中华不再被排挤在大门之外,就是明证。中华民族也更加自信、自尊、自豪了;并且能够在安定、和平的环境中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在这“桃符万象更新”的时候,全国各族人民是不会忘记“爆竹一声除旧”的。我感到,今天还要强调两点“后效”:一是由于早先掌握了世界前沿的尖端技术,在新的历史时期,它使国防科技在转变到为国家整个四化服务时具有优势。这里当然包括核能、核技术的和平应用。另外,它还使中国对于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世界新技术革命,以至最近更加引人注目的高技术竞争,在若干方面有了一个较高的跟踪起点。今后国防的根本出路,应放在提高国防科学技术水平上。国防科技水平的提高同国家科学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不可分割的。最后一点是培养一支精干队伍,他们是宝贵的国家财富,是无名英雄。上述“后效”联在一起,加上第一颗原子弹成功以后的第二步棋和第三步棋的成功,我相信能够充分回答某些同志的功过评说。对于国防科技工业战线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多次给予高度评价。我个人有幸和国家需要的这项工作联系在一起,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也聊以自慰。(摘自《陈能宽自述》,见《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中国科学院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本文略有节选。)《中国科学报》 ( 第10版 印刻)
上一篇:下一篇:
声明:本站报纸仅供学习研究使用,长期阅读请订阅原报,低碳生活浙江1970年入伍到1977年退伍军人60岁以后是否有退休费的问题
浙江1970年入伍到1977年退伍军人60岁以后是否有退休费的问题
09-10-06 &匿名提问
史前時代50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 長濱文化(代表遺址為八仙洞遺址)。 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代表文化 --- 大坌坑文化(代表遺址為大坌坑遺址)、圓山文化、卑南文化(代表遺址為卑南遺址)。 6000年前:屬於南島語系的台灣原住民開始在台灣活動。 2000年前:金屬器時代代表文化 --- 十三行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   [編輯]16世紀以前230年:孫權派衛溫等航行到達夷州。部份學者相信夷州就是現今的台灣,但沒有具體的事證。 607年:隋朝將軍朱寬橫渡台灣海峽,到達流求。部份學者相信流求就是現今的台灣,但沒有具體的事證。 1281年:11月元朝於澎湖設巡檢司,隸屬福建同安。 1387年:明朝因東南沿海長年海盜倭寇為患,追勦無功,澎湖反成盜寇巢穴,遂依部將湯和所請,行徙民墟地政策,廢巡檢司,將原有居民遷至泉、漳二州安置。 [編輯]16世紀1544年:台灣被航經台灣海峽的葡萄牙船員命名為「福爾摩沙」(Ilha Formosa),是葡語「美麗之島」的意思。(年份是推斷的) 1563年:明朝名將俞大猷痛擊佔澎海賊與倭寇,駐偏師於澎湖,朝廷依其所奏復設澎湖巡檢司,唯俞大猷去職後巡檢司也被廢止。。 l580年:西班牙耶穌會教士前往澳門,歸途遇颱風抵台。 1592年:日本海盜侵擾臺灣雞籠、滬尾。(基隆、淡水) 1593年:日本豐臣秀吉派家臣原田孫七郎到台灣催促納貢未成。 [編輯]17世紀1604年:7月12日荷蘭人韋麻郎率大船三艘開入澎湖,是時澎湖無兵駐守,即登陸,半商半軍,在娘媽宮(現今馬公)開洋貨攤。 1604年:10月25日明朝朝廷派浯嶼都司沈有容諭退韋麻郎,有石碑記錄之,現存於天后宮內。 1609年:荷蘭商船至澎湖,適逢澎湖汛兵戍守期,無法登陸而離去。 1621年:顏思齊率鄭芝龍等26人在北港登岸。 1622年:7月1日晨荷將雷爾生率艦12艘、兵1024人侵入媽宮港,當時澎湖汛兵已撤離,即在風櫃尾登陸,居民數千人抵抗,被殺3餘人,荷軍佔據澎湖後為長期防備,役民搬石築城,除建造紅毛城,並在風櫃尾、金龜頭、時裡、四角嶼、漁翁島建築炮臺以守海道,其後荷艦出入海洋,對南北海運商旅影響至鉅。荷屬東印度公司(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佔領了澎湖,以之作為東亞貿易的轉口基地。 1624年:明朝福建巡撫南居易奏準攻澎湖荷蘭人,擒高文律12人,驅荷大勝後南居易於暗澳(今文澳)築天啟城,設游擊一,把總二,統兵三千,建炮臺以守。 1624年:荷蘭人和明朝官方達成協議,同意把設置於澎湖的要塞和砲臺毀壞,而於1624年轉移至台灣島,明朝則不幹涉荷蘭對台灣的佔領。荷蘭人佔台以後,在「一鯤身」(今臺南安平)逐起了「熱蘭遮城」(Zeelandia),以此作為統治台灣的中心。 1626年:西班牙人佔領了台灣北部的雞籠(今基隆),並於社寮島(今和平島)築城而稱之為「聖救主(San Salvador)」。 1627年:台灣史上的第一個傳教士 --- 荷蘭籍的Georgius Candidius --- 抵達台灣進行傳教工作。 1628年:西班牙人佔滬尾(今淡水),並建「聖多明哥城」(Fort San Domingo)(今紅毛城原址)。 日本人濱田彌兵衛俘荷蘭台灣長官Nyuts,即所謂的「濱田彌兵衛事件」。 1632年:西班牙人溯淡水河進入台北平原;西班牙人佔蛤仔難沿岸,稱Santa Catarina。 1639年:由於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日本、台灣間貿易中斷。 1642年:荷蘭人奪取「聖多明哥城」,將西班牙人趕離台灣。 1649年:荷蘭人購120頭牛來台,牛於是成為台灣耕種與交通工具。 1652年:以郭懷一為領袖的漢族移民對台灣的荷蘭人政府展開大規模的反抗事件,不幸失敗,約6000漢人被荷人所殺害,史稱「郭懷一事件」。 1653年:荷蘭人加強普羅民遮城(Provintia,今赤崁樓)工事 1661年:鄭成功攻台,立台灣為東都,赤崁為承天府,置天興、萬年二縣。 1662年:鄭成功正式攻下熱蘭遮城,荷蘭人投降。鄭成功歿,其弟鄭世襲自立,其子鄭經在思明即位,不久入東都。 1664年:鄭經改東都為东宁,天興、萬年改為州,形成獨立王國。 1666年:鄭經接受名臣陳永華的建議,在寧南坊(在今台南市南門路)興建孔廟;又仿明制,三年科考一次。 1670年:鄭經與英國人簽訂通商條款。 1673年:沈光文設私塾教育平埔族人。 1674年:清朝發生&三藩之亂&,鄭經乘機從海上出兵,遭失敗。 1680年:鄭經撤出廈門,完全退守臺灣。 1681年:鄭經歿,鄭克塽繼位。 1683年:施琅率清軍攻台灣,鄭克塽投降,鄭氏王朝滅亡(8月18日)。 施琅上呈「台灣棄留疏」,反對放棄台灣(12月22日)。 1684年:延遲了8個月之久的台灣歸屬問題終於定案,決定將台灣納入清朝版圖(4月14日)。成為福建省台灣府,下設台灣、諸羅、鳳山三縣。有人認為此時台灣並非全島都納入版圖,而僅將漢人已開發之地納入而已。 清朝依施琅之議,即時公佈「台灣編查流寓則例」,其內容含有嚴格規定台灣居民及漢人渡台三禁令。 1686年:清朝下令「台灣駐防兵丁,三年之中陸續更換」,此即所謂的「班兵」。 客家人至下淡水平原(今屏東)開墾。 墾首施東之子施世榜,利用濁水溪的河水,從該年開始建設,一直到34年後,才築成大埤圳,灌溉了半線地區8個村莊,共100小莊,約19000餘甲的田園,稱為「八堡圳」又稱「施厝圳」。 1693年:清朝商人陳文、林侃因船遇風暴飄至岐萊(今花蓮),居留經年,為漢人首次至花東地區。 1694年:高拱乾完成《台灣府志》。 1695年:徐懷祖完成《台灣筆記》。 1696年:新港人吳球反清。 1698年:郁永河完成《裨海記遊》。 [編輯]18世紀1703年:孫元衡完成《赤崁集》。 1704年:江日昇完成《台灣外記》。 1709年:陳賴章墾號墾殖大佳臘 (台北一帶),這是台北盆地被漢人墾殖的開端。 施琅完成《靖海紀事》。 1710年:周元文完成《續修台灣府志》。 1714年:西洋教士雷孝思(J.B.Regis)、馮秉正(Jos.de Mailla)、德瑪諾(R.Hinderer)等三人,在台灣實地探勘了33天,完成台灣部份的「皇輿全覽圖」(4月18日-5月20日)。 1716年:平埔族原住民頭目阿穆,指揮當地同族協助漢人開墾台中地方。 1717年:陳夢林完成《諸羅縣志》。 1719年:施厝圳(或稱八堡圳)完工,為清代台灣最大水利工程。 1720年:李丕昱完成《鳳山縣志》;陳文達、王禮完成《台灣縣志》。 1721年:朱一貴反清,稱中興王。這是台灣民變中唯一佔有全台事件。 1722年:朱一貴、李勇、吳外、陳印、張阿山等人,被清兵五馬分屍裂骸而死,親屬一同罹難,朱一貴得年32歲,鄉民傳聞他死後被封為「台南州城隍綏靖侯」(2月22日)。 1723年:置諸羅分縣為彰化(縣治半線)、置淡水、澎湖廳。 1725年:「台南三郊」成立,這種商業組織使它所經營的商品更深入農村社會,而外銷的增加,又促使農業生產量(米、糖等)的增加。 1727年:改分巡台廈道為台灣道。 黃叔璥完成《番俗六考》。 1737年:黃叔璥完成《臺海使槎錄》。 1766年:南北兩路理番同知設立,專門負責平埔族相關事務。 1776年:清廷廢止官員不許攜眷來台的規定,此時清朝已統治臺灣94年。 1784年:清廷設鹿港為新港口,鹿港開始成為台灣中北部的政治、文化、經濟的重鎮。 1786年:鹿港龍山寺落成。 1786年:林爽文起義。 林爽文在彰化城內,被擁為「盟主」,改元「順天」,創建臺灣農民革命政權的獨立王國。以駐竹塹的王作為征北大元帥、王勳(王芬)為平海大將軍、劉懷清為知縣、劉士賢為北路海防同知(12月)。 1787年:清朝調集全中國最精銳的軍隊來台灣作戰,更改主將為陝甘總督福康安,並給予平臺大將軍的封號(10月)。 林爽文軍與福安康軍大戰於八卦山(11月4日)。 1788年:林爽文從容就義,時年僅32歲(3月10日)。 1796年:吳沙至蛤仔難(今宜蘭縣)開墾。 [編輯]19世紀1805年:大龍峒保安宮落成。 1808年:吳化等人將業已在宜蘭開拓的人,製成住民戶口清冊,攜至台北艋舺呈繳給閩浙總督方維甸,要求把蛤仔難編入清朝版圖。 1810年:清政府核准設「噶瑪蘭廳」,廳治設在五圍(今之宜蘭市),首次正式對台灣東北部的宜蘭進行直接統治。 1854年:美國培理艦隊停泊基隆。 1859年:聖多明哥會派遣神父到台灣傳教。 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台灣開放淡水及安平港為通商口岸。台灣經濟逐漸邁向繁榮。 1862年:戴潮春起義。滬尾(今淡水)正式開港。 1863年:雞籠(今基隆)正式開港。 1864年:安平和打狗(今高雄)正式開港。 1865年:英國長老會馬雅各開始在南部傳教。 1866年:英人多德在淡水種茶,改善台茶產銷,展開台灣茶葉的黃金開發期。 1867年: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和原住民族長卓杞篤締結災難救助條約。 1871年:原住民殺害船難漂流之琉球居民而引起牡丹社事件。 加拿大長老會的馬偕抵達淡水,開始在北部傳教。 1874年:日本出兵台灣。日本政府與清朝締結《北京專約》,清承認日本的行動為保民之舉,賠款50萬兩。 沈葆楨奉派至台灣,清朝對台灣的經營轉為積極。 1875年:清廷取消內地人民渡台耕墾禁令,台灣正式全面開放。除原有的台灣府以外,另置台北府,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及基隆廳;另於恆春半島設置恆春縣,東部設卑南廳,南投地區設埔里社廳。 在沈葆楨的奏請和監督下,總兵吳光亮完成橫貫台灣東西部的八通關古道(11月)。 1877年:架設台南至旗後電線。 1882年:馬偕創設牛津學堂。 1884年:中法戰爭,法軍砲轟基隆,登陸淡水。 台北城的城牆及五座城門興建完成,為清代台灣興建的最後一座城垣。 1885年:因中法戰爭的刺激,台灣從福建省獨立出來成為台灣省,劉銘傳就任第一代台灣巡撫。他在六年任期內,使台灣成為全中國最進步的一省。 《台灣府城教會報》創刊。 1886年:劉銘傳著手清賦事業,創設保甲制度。 1887年:設鐵路總局於臺北城,開辦台灣鐵路,為中國第一條官辦客運鐵路。 1888年:開辦台灣郵政;並在台北設置水力發電廠,為台灣電力之創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軍在日、清議和期間,佔領澎湖群島。 邵友濂奏請移設台灣首府由台南移至台北。 1895年:中日締結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4月17日)。 台灣總督府成立,樺山資紀為首任總督(5月10日)。 台灣民主國發表獨立宣言(5月23日),舉行獨立儀式(5月25日),唐景崧任總統。 日本近衛師團在澳底登陸(5月29日)。日本軍佔領基隆,同日,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逃亡廈門(6月6日)。日軍未遇抵抗即進入台北(6月7日)。台灣總督府在台北舉行始政儀式,定此日為「始政紀念日」(6月17日)。 台灣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逃至廈門(10月19日),台灣民主國崩潰。樺山總督向大本營報告全島敉平(11月18日)。 1896年:原敬向台灣事務局提出「台灣問題二案」。 「六三法」實施(4月1日)。 總督府設立「撫墾署」,處理原住民事務(4月1日)。 此時在日「出售台灣論」囂塵甚上。 1897年:「住民去就決定日」台灣住民的國籍選擇最後期限(5月8日)。 1898年:兒玉源太郎總督,後藤新平民政長官赴台就任(3月28日)。 保甲制度、壯丁團設立,以輔助警力之不足(8月31日)。 土地調查業務開始(9月5日)。 「匪徒刑罰令」實施。 1899年: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正式成立(3月)。 台灣銀行開始營業(9月26日)。 師範教育在台開始萌芽(10月)。 [編輯]20世紀1900年:中醫師黃玉階在台北大稻埕成立臺北天然足會(2月6日)。 三井投資的台灣製糖株式會社設立,為台灣第一家新式製糖工廠(12月10日)。 1901年:頒佈台灣公共埤圳規則(7月4日)。 新渡戶稻造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9月30日)。 頒佈「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規則(10月25日)。 1902年:雲林歸順式,爆發屠殺事件(5月25日)。 1905年:土地調查業務結束(3月31日)。 從本年度起,台灣總督府已不再需要接受中央政府的補助款(4月1日)。 龜山發電所完工,為台灣首座發電廠(7月)。 台灣實施戶口調查(10月1日)。 1906年:嘉義兩度發生地震,死千餘人(3月18日、4月14日)。 「六三法」改為「三一法」(4月10日)。 1907年:新竹北埔事件(11月14日)。 1908年:縱貫鐵路(基隆至高雄)全線通車(4月20日)。 1911年:阿里山鐵路開通(2月8日)。 1912年:竹農攻擊日本人,爆發林杞埔事件(3月23日)。 台灣總督府新官衙動工(6月1日) 1913年:台北市開始通行公共汽車 (臺北 - 圓山)(1月2日)。 羅福星事件爆發(又稱「苗栗事件」)(11月)。 1914年:台灣同化會成立(12月20日)。 1915年:台灣同化會解散(2月26日)。 余清芳主導的西來庵事件(又稱「噍吧哖事件」)爆發(8月2日)。 1916年:嘉義、南投、台中大地震。 1918年:中央山脈橫斷公路完成(10月1日)。 1919年:頒布台灣教育令,確立日本在台的教育制度(1月4日)。 台灣總督府新建築完成(3月)。 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設立(7月31日)。 台灣總督府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到任(11月24日)。 1920年:以在日台灣人留學生為核心,在東京成立新民會,林獻堂、蔡惠如為會長,開始推動政治改革運動(1月11日)。 在日台灣人留學生刊行《台灣青年》雜誌(7月16日)。 台灣地方改制,大量更改台灣地名,確立台灣行政區劃(10月)。 連橫《台灣通史》出版(11月12日)。 1921年:嚮日本帝國議會提出第一次〈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書〉(1月30日)。 「三一法」改為「法三號」(4月1日)。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從事文化啟蒙運動(10月17日)。 1922年:〈治安警察法〉在台灣實施(12月28日)。 1923年:《台灣民報》在東京創刊(4月15日)。 攝政皇太子裕仁﹝昭和天皇﹞視察台灣(4月16日)。 取締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簡稱「治警事件」)發生(12月16日)。 1925年:桃園大圳竣工(5月17日)。 蔗農爭取權益,發生「二林事件」(10月22日)。 1927年:台灣文化協會分裂,部份人士另組「台灣民眾黨」(7月10日),為台灣人第一個政治團體,要求地方自治。 1928年:總督府設立臺北帝國大學,為台灣大學前身(4月1日)。 「台灣共產黨」(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成立於上海法國租界(4月15日)。 1929年:台灣總督府開始刊行「台灣關係史料」。 1930年:嘉南大圳正式通水啟用(4月10日)。 台灣民眾黨分裂,「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成立(8月17日)。 霧社事件。(10月27日)。 1931年:台灣民族運動領袖蔣渭水逝世(8月5日)。 1932年:大湖武裝抗暴事洩,多人被捕(4月12日)。 臨海道路 (今蘇花公路) 竣工(5月)。 1934年:台灣文藝協會成立(5月6日)。 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完工(6月3日)。 持續14年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終止(9月2日)。 台陽美術協會成立(11月12日)。 1935年:新竹臺中大地震(4月21日)。 竹南、苗栗地震(7月17日)。 適逢日本統治台灣40週年,舉辦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10月10日-11月28日)。 首屆台灣地方議員選舉(11月22日)。 1936年:楊逵創刊《台灣新文學》雜誌(1月1日)。 1937年:台灣總督府開始禁止新聞的漢文欄(4月1日)。 中日戰爭爆發,日政府派武官總督(7月7日)。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解散(7月15日),公開的政治結社消聲匿跡。 日月潭第二期發電所竣工(7月31日)。 台灣軍伕奉召至中國戰場。 1939年:新高港開工典禮在梧棲舉行(9月25日)。 1940年:台灣人的改姓名開始(2月11日)。 台灣第一座交通號誌(停止─通行)在臺北御成町開始運轉(10月25日)。 1941年:「台灣革命同盟會」在重慶成立(2月9日)。 推動皇民化的「皇民奉公會」開始活動(4月19日)。 1942年:第一批台灣人志願兵入伍。 1943年:開始實施六年制義務教育(4月1日)。 盟軍開始空襲台灣(11月25日)。 1944年:殖民政府對台灣人開始實施徵兵制(9月1日)。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代表盟軍接收台灣(10月25日)。 1946年:台灣實施地方自治。 1947年:二二八事件。 1949年:375減租。 軍警憲衝入國立台灣大學及台灣省立師範學院男生宿舍逮捕百餘名學生,是為「四六事件」(4月6日)。 全省戒嚴(5月20日)。 發行新台幣(6月15日)。 金門古寧頭戰役,國軍全殲來犯共軍。(10月24日~10月27日) 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12月8日)。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 1951年:美國開始對台灣提供軍事、經濟援助。 美國等48國與日本簽署舊金山和約,日本聲明放棄對台灣、澎湖的主權(9月8日)。 1952年:中華民國與日本簽訂「中日臺北和約」(4月28日)。 1953年:西螺大橋通車(1月28日)。 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在美國華盛頓簽署(12月3日)。 1955年:浙江大陳島軍民撤退來台(2月7日~2月10日)。 孫立人事件,孫立人被迫下臺,並被軟禁(8月20日)。 1957年:民眾因不滿劉自然案的判決,群聚攻擊美國駐臺北大使館,包圍警局,是為五二四事件(5月24日)。 1958年:金門八二三炮戰(8月23日起)。 1959年:台灣中南部發生八七水災(8月7日)。 1960年:雷震案爆發,雷震等人被捕,組黨行動失敗(9月4日)。 楊傳廣榮獲羅馬奧運田徑十項全能銀牌(9月6日)。 1962年:台灣電視公司開播,台灣從此進入電視時代(10月10日)。 1963年:桃園石門水庫開始放水(8月11日)。 1964年:湖口裝甲師司令趙志華發動兵變失敗(1月21日)。 中華民國與法國斷交(2月10日)。 1965年:美援停止。 1967年: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7月1日)。 1968年:台東縣紅葉少棒隊以7:0擊敗來訪的世界少棒冠軍日本和歌山調布隊(8月25日)。 義務教育延長為九年,初級中學全面改制為國民中學(9月9日)。 1969年:柏楊因在自立晚報刊登改編的大力水手漫畫被捕,並依匪諜罪嫌判處12年有期徒刑(9月1日)。 1970年:黃文雄等三人在美國紐約刺殺蔣經國未遂(4月24日)。 1971年:澎湖跨海大橋通車(3月26日)。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10月25日)。 1972年:中華民國與日本斷交(9月29日)。 1977年:桃園縣長選舉發生舞弊,引發中壢事件(11月19日)。 1978年:中山高速公路(當時稱為南北高速公路)全線通車(10月31日)。 美國宣佈自日起與中華民國斷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2月15日)。 1979年:桃園中正國際機場正式啟用(2月26日)。 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7月1日)。 高雄市爆發美麗島事件(12月10日)。 1980年:北迴鐵路全線通車(2月1日)。 林義雄家發生滅門血案,其母親及兩名雙胞胎女兒遇害身亡,大女兒身受重傷(2月28日)。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正式成立(12月15日)。 1981年:旅美學者陳文成被發現陳屍於台大研究生圖書館旁,是為陳文成事件(7月3日)。 1982年:李師科搶劫台灣土地銀行古亭分行,是台灣史上首件銀行搶案(4月14日)。 台灣首座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正式成立(9月1日)。 1984年:作家劉宜良(筆名江南)在美國舊金山自宅遭槍擊身亡(10月15日)。 1986年:怪颱韋恩三度侵襲台灣,造成52人死亡,是台灣氣象史上首個自中部地區登陸的颱風(8月22日~9月2日)。 民主進步黨成立(9月28日)。 李遠哲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0月15日)。 1987年:解嚴(7月15日)。 開放台灣人民前往中國探親(10月15日)。 1988年: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總統(1月13日)。 4000餘名農民聚集在立法院前,要求停止美國水果、火雞進口,與軍警爆發流血衝突(5月20日)。 1989年:《自由時代》雜誌負責人鄭南榕在國民黨政府的逮捕行動中自焚身亡(4月7日)。 1990年:台灣三月學運(3月16日~3月22日)。 中華職棒元年開幕戰(3月17日)。 來台旅遊的日本女大學生井口真理子失蹤遭殺害,是為井口真理子命案(5月31日)。 中華民國與沙烏地阿拉伯斷交(7月22日)。 日月潭遊艇因超載而翻覆,57人死亡(8月25日)。 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動員戡亂時期結束(5月1日)。 苗栗造橋發生自強號與莒光號對撞的重大車禍,30人死亡,是台灣史上最嚴重的鐵路事故(11月15日)。 資深中央民代全部退職,萬年國會告終(12月31日)。 1992年:刑法第100條修正通過,廢除為人詬病的陰謀內亂罪(5月15日)。 中華隊奪得巴塞隆納奧運棒球銀牌(8月6日)。 中華民國與南韓斷交、斷航(8月22日)。 南迴鐵路正式營運,環島鐵路網完成(10月5日)。 金門、馬祖解除戰地政務,回歸地方自治(11月7日)。 1993年:辜振甫、汪道涵於新加坡展開首次辜汪會談(4月27日)。 新黨成立(8月10日)。 1994年:24名台灣遊客在中國浙江千島湖因暴徒登船搶劫並放火燒船而遇難,是為千島湖事件(3月31日)。 中華航空班機在名古屋機場墬毀,264人罹難(4月26日)。 省長、直轄市長首次民選,分別由宋楚瑜、陳水扁、吳敦義當選。(12月3日)。 1995年:台中市衛爾康西餐廳大火,67人死亡,創下單一火災死亡人數紀錄,震驚全國(2月15日)。 李登輝總統代表政府正式為二二八事件道歉(2月28日)。 全民健康保險正式開辦(3月1日)。 李登輝總統伉儷訪問美國(6月7日~6月12日)。 1996年:中國向台灣海面試射飛彈,引爆臺海危機,美國派出尼米茲號及獨立號航空母艦巡弋台灣海峽(2月~3月)。 李登輝、連戰當選首任民選正副總統(3月23日)。 台灣第一條都會區捷運--臺北捷運木柵線全線通車(3月28日)。 強烈颱風賀伯侵襲台灣,在中北部造成嚴重災情,51人死亡(7月31日~8月1日)。 美國宣佈將台灣自超級301名單中除名(11月12日)。 桃園縣長劉邦友官邸發生血案,包括劉邦友本人在內共8人遇害,縣議員鄧文昌身受重傷,震驚全國(11月21日)。 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在高雄市離奇失蹤,後被發現陳屍於高雄縣鳥松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国1942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