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农民工工伤治准的老工伤怎麽解决,

四十年前物价工资之比较
如今,怀旧的人老说文革时代的物价低,什么东西都便宜,有人甚至推算出那时三十几元的工资抵得上如今的上万元。说这种话的人,我真搞不明白是一种什么思维。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或时代,在正常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总是与工资收入成正比的——工资上涨,物价自然也会随之提高,反之亦然。这在经济学中叫做“物价收入比”。所以,要想研究前后两个时代的物价水平,就必须与工资收入相联系,而仅以商品价格的绝对值相比是错误的。
与文革时期相比,当代的工资平均翻了将近100倍——原来最低工资是18.5元。大学生的最低工资是48.5元(假如是1981年参加工作的,工资和文革时期相同,不扣三险一金)。而现在,我们这里打工者的最低工资是1800元。机关事业单位的大学本科生的工资是3100元左右(扣除三险一金)。
那么,现在的物价和那时相比,究竟有多大的涨幅呢?我这里有个简单的方法,即把那个时代的商品价格乘以100,再与现在的价格进行比对,这样,就能清楚地看出两个时代的“物价收入比”的高低了。
不知道大家看明白了没有?其实道理非常简单。由于现在的工资比那个时代增长了100倍,所以假设物价也随之上涨了100倍,然后再与真实的物价进行比对,即把那个时代的“物价收入比”同现在的“物价收入比”相对应。比如,那时最低工资是18.5元,能买凭票供应的九分钱的玉米面105.5斤(黑市价要高得多);现在最低工资是1800元,能买市价两元的玉米面900斤(批发价还要便宜)。不过,这样计算太麻烦,所以,比较简便的方法就是把那时的物价乘以100,再与现在的物价进行比对。
如果两个时代的物价收入比基本相同,那么工资的增长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并不会比那个时代有任何的提高——我的朋友在文革时期都当过售货员,基本掌握那时的商品价格。根据他们的回忆,列举如下。
1.香烟类(不带过滤嘴)。
经济牌:九分/盒,0.09×100=9元。
握手牌:一毛五/盒,0.15×100=15元。
哈尔滨牌:三毛/盒,0.3×100=30元。
此外还有迎春、葡萄等,价格在握手和哈尔滨之间,都属于普通香烟
高档香烟牡丹牌:八元/盒,8×100=800元。
2.白酒类。
蓝皮北大荒:一元四毛八/瓶,1.48×100=148元。
红皮北大荒:一元五毛八/瓶,1.58×100=158元。
散装白酒:一元/斤(包米酒),1.00×100=100元。
茅台:零售十七o五元/瓶,17.5×100=1750元。
3.粮油类(凭票)。
玉米面:九分/斤,0.09×100=9元
白面:一毛八分五/斤,0.185×100=18.5元。
小米和高粱米的价格在玉米面和白面之间,大米少见。
豆油:八毛/斤,0.8×100=80元。
4.调料类。
粒盐:一毛三/斤,0.13×100=13元。
酱油:一毛二/斤,0.12×100=12元。
陈醋:一毛一/斤,0.11×100=11元。
5.糕点类(凭票)。
面包:一毛/个,0.1×100=10元。
烧饼:八分/个,0.08×100=8元。
蛋糕:八毛/斤,0.8×100=80元。
麻花:一毛五/根,0.15×100=15元。
馒头:六分/个(二两),0.06×100=6元。
6.生肉类:一等(去皮去骨)八毛三分一斤,0.83×100=83元。二等七毛三分/斤,三等六毛三分/斤。牛羊肉少见。
7.水产类(野生)。
鲤鱼:三毛三/斤,0.33×100=33元。
胖头:二毛八/斤,0.28×100=28元。
杂鱼:二毛五/斤,0.25×100=25元。
海鱼少见。
那时虽然贫困,但吃鱼比较讲究,以鲤鱼鲫鱼胖头为主,杂鱼少吃,故价格较低。
8.蔬菜类。
大豆腐(凭票):八分五/块,0.085×100=8.5元。
干豆腐(凭票):二毛四/斤,0.24×100=24元。
白菜(冬季):六分/斤,0.06×100=6元。
土豆(冬季):一毛/斤,0.1×100=10元。
鸡蛋:八毛/斤,0.8×100=80元。
粉条:五毛/斤,0.5×100=50元。
苹果:四毛/斤,0.4×100=40元。
橘子、香蕉少见。
9.布匹类(棉布凭票)。
白平纹布:三毛/尺,0.3×100=30元。
花平纹布:四毛/尺,0.4×100=40元。
斜纹布:五毛/尺,0.5×100=50元。
华达呢:七毛/尺,0.7×100=70元。
趟子绒:八毛/尺,0.8×100=80元。
毛呢、毛料少见。
10.服装类。
的确良衬衫:二十三元/件,23×100=2300元。
涤卡裤子:二十六元/条,26×100=2600元。
胶皮鞋:单鞋三元/双,3×100=300元。棉鞋四元/双,4×100=400元。
黑皮鞋:单鞋十五元/双,15×100=1500元。
大头鞋:棉鞋九元/双,9×100=900元。
翻毛鞋:单鞋十元/双,棉鞋十二元/双。
11.日杂类。
铁盆:三元/个,3×100=300元。
暖瓶(铁壳)七元/个,7×100=700元。
火柴:八分/盒,0.08×100=8元。
煤油:三毛/斤,0.3×100=30元。
燃煤:三十二元/顿(凭票),32×100=3200元。
12.三大件。
缝纫机/台:最好的是蝴蝶牌,一百五十元/台,150×100=15000元。
此外还有燕牌、上海牌、蜜蜂牌、标准牌,分下箱和不下箱两种(下箱的,做完活儿能把机头放在工作台下边,工作台可当桌子使用。我家就是下箱的。),最低一百二十元/台。
手表/块:最好的是上海牌,一百二十元/块,120×100=12000元。
此外还有东风牌和天津牌,价格与上海牌相同。
自行车/台:最好的是永久牌,一百八十元左右,180×100=18000元。
此外还有孔雀牌、白山牌、金鹿牌、国防牌、飞鸽牌,价格最低一百四十元左右。
*再次提醒:假设原来的商品价格与后来的工资同步增长,那么其公式即为:原价×100=现价。那么,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呢?请看下节。
根据上一节计算方法所得结果,再与当代的物价进行比对,即可看出那个时代的物价并非今人所说的便宜,而是高得惊人——那时凭证供应的9分钱的玉米面,等于如今的9元,而实际价格不过2元,原价比现价整整高出4.5倍。其他商品以此类推——最近我对其他现行的商品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特开列如下。
1.香烟类(带过滤嘴)。
灵芝牌:三元一盒,价格最低的一种,可与经济牌相对照,但质量要好得多——经济烟的烟丝很碎,揣在兜里两天就成了空筒,俗称“筒了”。记得小时,我曾跟哥哥把一盒“筒”了的香烟,用旱烟沫儿一根根地装好送给父亲,父亲十分高兴。
此外,红旗渠牌五元/(黑杆,我现在就抽这个牌子),金龙牌六元/盒,长白山牌八元/盒,红塔山八元/盒,紫云十元/盒,都可以和那时的握手牌、迎春牌、葡萄牌、哈尔滨牌相对应。
过去的牡丹牌属于高档香烟,现价十三元,至于品味,已经无法考究,但是有无过滤嘴这一项就足以区分优劣了——如今的年轻人多抽十元一盒的,我看了以为奢侈,但是相比之下,却比那时的哈尔滨牌便宜得多。
2.白酒类。
蓝皮北大荒六元/瓶(六十度)。散装包米酒三元/斤。散装高粱酒五元/斤。茅台酒/瓶六百、一千元不等。
肯定有人会说:那时的酒都是真的,现在的酒都是假的。其实那个年代的酒也未必都是真的,只是你不知道罢了。造假酒可不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发明。
3.粮油类。
玉米面/斤:2元。
小米/斤:3、4、5元不等。
白面/袋(50斤装):105、120、130元不等。
大米/袋(50斤装):130元、135、140元不等。
豆油/斤:3、5元不等。
4.调料类。
精盐/袋(七两装):2元。
粒盐/斤:2.5元。
酱油/瓶(1斤装):6.2、7.9、9.8元不等。
陈醋/瓶(1斤装):4.8、4.9、6.5元不等。
5.糕点类。
面包/个:1、2、5元不等。
烧饼/个:1元。
蛋糕/斤:7元。
麻花/根:1、2元不等。
馒头/个(4两):0.4元。
6.生肉类。
猪肉/斤(去皮去骨):近几年一直是10元,今年涨到14、15元。入秋后回落到11.5元
牛肉/斤(去皮去骨):25、30元不等。
羊肉/斤(去皮去骨):近几年一直是30元,今年24、25元不等。
7.水产类(野生)。
鲤鱼/斤:20、30元不等。
胖头/斤:10、15元不等。
杂鱼/斤:15、20、25元不等。
人工养殖的鱼类要便宜得多。我们这里的鲤鱼7、8、9元不等;胖头5、6、7元不等——昨天买了一条4.5元的。
8.蔬菜类。
大豆腐/块:3.5元。
干豆腐/斤:4、4.5元不等。
白菜/斤:秋季0.2、0.3不等;冬季2元。
土豆/斤:秋季0.5、1元不等;冬季1.5元、2元不等。
鸡蛋/斤:3.5、3.6元不等。
粉条/斤:5、6、7元不等。
苹果/斤:2.5、3元、10元不等。
橘子/斤:4元、5元、7元不等。
香蕉/斤:2.5、3元、5元不等。
昨天老伴儿去商场赶上打特价,1.9元的苹果卖0.99元。她买了几个,跟原价的没有什么区别。
9.布匹类。
平纹布/尺:3元。
的确良/尺:4元。
斜纹布、华达呢、趟子绒、涤卡少见。
在《淘宝网》可以查到,但我没看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一下。
10.服装类。
农田胶皮鞋/双:正品12、13、16元不等;非正品要便宜得多。
黑皮鞋/双:200、300、400、500元不等。
翻毛鞋/双:无。
大头鞋/双:无。
现在的皮鞋价格不好掌握,高、中、低什么档次都有。我儿子一般穿300以上的。大概属于下中档吧?
11.日杂类。
铁盆/个(脸盆,带花):15元。
暖瓶/个:塑料壳的25元,铁壳的45元。还有100、200元的不等。
火柴/盒:0.2。
煤油/斤:无。
燃煤/吨:500元。
煤的质量要比凭票供应时的好,煤块儿多,无矸石。
12.三大件。
缝纫机/台:100—4980元不等。
手表/块(上海牌):399—2580元以至几万,几十万不等。
自行车/台(永久牌):300——599元。
其他品牌170—2499元不等。最高28万元。
现在“三大件”的品牌太多,价格也五花八门,但质量肯定要比那时好。
补充说明:
我在前文中主要说的是日常生活,因为现在人们议论最多的也是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商品价格问题。所以没把房子、学习、医疗等项列入。但是有的网友认为我是故意回避矛盾,所以,在此补充说明一下。
一,1962年,我家从城里搬到乡下时,一间半土草房卖了四百五十元,相当如今的四万五千元。现在同样的土草房,如果没有拆迁和征用的因素,肯定没有人买。1983年我在城里盖了三间砖房,一间半毛坯(接近50平米)在1985年卖了3000元,而那时的工资和文革时期基本相同,相当于如今的20多万,但现在我们这里高层新楼的价格是3000元/平方。至于北上广和一些地区的楼市,完全是投机倒把炒起来的。这和工资的增长没有必然联系。
二,教育费。文革前的中小学学费一年大约2—3元,相当于现在的200—300元。另外农村的校舍修建及民办老师的工资完全由农民承担。现在义务教育的学费免除,(农村住校的中小学生每天免费供应一顿营养餐,国家补助4元)其他不在国家政策范围之内的,均属违规收费——现在,我们这里有些家长迷信所谓的“一对一”,一小时学费百元以上,但这完全属于个人行为,和工资的增长也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我儿子读初高中时从来没补习过——学历教育虽然收费,但属于国家统招生的学费要比其他的低得多——我儿子2005年考入哈学院,学费是2500元。现在应该有所增加,但也不会超过5000元。至于那些花钱买文凭的需要多少,就无法考量了。
三,医疗费,现在实行全民医保,我们这里住院治疗,最低可报50%,最高可报70%。文革时期职工的医疗费报销多少我不清楚,但是肯定不会超过这个比例,而且那时缺医少药,普通职工不可能成千上万地花钱看病。另外,当时的农民没有免费医疗,而所谓的“赤脚医生”的工分,是完全由社员承担的。
四,工资和收入的增长,获益的是全民,而相比之下,买楼和上大学的只是部分群体。比如一个农民,本来在下乡有房有地,住得好好的,为什么非要进城买楼呢?再比如一个孩子,本来不堪造就,为什么非要花高价给他买大学文凭呢?这两种开销都属于非正常的支出。如果一个家庭因此而陷入贫困,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昨天看了一些朋友议论,有些人认为我把那时的某些商品计价过高,表示不能接受。但是,只要你承认现在的工资的涨幅比那时提高了100倍,就必须接受这个事实。比如一盒火柴,我说是8分,有的朋友说是2分,但即使以2分计算也等于如今的2元,而实际上一个火机才1—1.5元,谁会花2元买一盒普通的火柴呢?又如过去的一台自行车180元,相当于现在的18000元,可是如今一辆普通二手小汽车也不过这个价格,谁会以同样的价格买一辆自行车呢?这就从感情上拒绝了接受这一事实。因为所谓的贵贱,不过是一种比较,无贵则无贱,反之亦然。人们之所以认为那时的物价比现在的便宜,就是因为有了一种前后的参照。可惜,这种参照并非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感情——不知正确与否,还请朋友们继续讨论和批评。如果有人认为其中某些商品的价格有误,我可以进行修正。谢谢!
老杨文革时期当过国营蔬菜店的经理,他老伴儿迟姐当过乡下供销社的副主任,所以,他们记忆中的商品价格不会有多大误差,而现在的商品价格都是我亲自调查过的。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个时代的“物价收入比”差额巨大,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物价实际上要比现在高得多,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物价收入比的不同,也决定了“恩格尔系数”的大小。根据“恩格尔系数”原理: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将会下降。
简单来说,所谓的“恩格尔系数”,就是说吃饭支出所占收入的比例越大,生活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所以,“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家庭生活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标。最现实的例子就是我在前文说过的,哥嫂一餐吃了5元,占了父亲工资的十分之一,我和朋友七人一餐吃了二百三十几元,却只占了工资的十分之0.6。两相比较,“恩格尔系数”相差悬殊。由此也就明白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为什么会那么贫困了。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的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
那个年代的绝大多数家庭,除了吃饭几乎一无所有,很多地区连饭也吃不起。所以,“恩格尔系数”应该远远超过59%这一标准,依我的估计,至少要超过70%。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也在逐年下降——朋友们如有兴趣,自己去百度一搜就知道了。
如今,国人意见最大的是通货膨胀,有些人甚至发出了“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感叹。其实,有一点儿经济学知识的都明白,现在的通货膨胀是“显性通货膨胀”,而那个年代的通货膨胀则是“隐性通货膨胀”。
所谓的“隐性通货膨胀”,是在社会总需求已经过度增长,通货膨胀的缺口已经形成,物价上涨的压力已经出现时,政府通过商品配给制度或物价管制等方法人为地抑制价格。这虽然能避免目前的物价上升,但它使经济体制不能有效地利用价格的自动凋节功能优化资源的配置。同时也会累积物价上升的压力,使公开性的通货膨胀终有一天会以更强的冲力爆发。
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都知道,那时吃粮要票,吃肉要票,吃油要票,连吃块儿豆腐都要票。凡是不要票的商品几乎全靠后门,没票没门,你就是亿万富翁也没寸步难行——难道这还不叫通货膨胀?而之所以没有爆发的原因,除了政府的强力控制之外,还有就是对于广大农民实行的所谓的“剪刀差”。
以生猪为例,地方政府明确规定,社员养猪,必须服从国家统一征购:一头征半头,两头征一头,而且收购站极力压等压价。我们这里的生猪一等0.32元,二等0.3元。我们供销社收购站那个叫“王老抱子”的老东西,在他手里从来就没收过一等猪。
当时,肥点儿的生猪的出肉率都按七个扣(百分之七十)。一头200斤的生猪只卖60多元,而凭票供应的生肉却卖到了0.83/斤——请您算算,这其中该有多大的利润?这样的利润,即使除去各个环节的间接成本,也还是有利可图的——前时,我们这里的生肉价格14元一斤,而生猪价格已经涨到10元。如果没有利润,肉店老板靠什么生存?
当时的城里人还以为他们吃的廉价猪肉,享受的是国家给予的社会福利,其实完全是从农民兄弟口中抠食。在这样的体制下,一旦发生意外,就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我曾讲过,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10元钱买不来一个窝头的。
好在那时六亿人口五亿多农民。可怜的农民兄弟,是以自己的饥饿,保证了城里人的生存。
注释: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在交换时,工业产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业产品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因用图表表示呈剪刀张开的形态而得名,表明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
背景:1949年以后,我国的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但是国家对粮食的征购量的增长却高于粮食产量的增长。而国家征购粮的增长又赶不上对粮食需求的增长。1953年,需要国家供应商品粮的人口两亿四千多万,此外还有军粮和出口。与1952年相比,粮食的产量只增加了1.44%,而征购粮的数量却提高了20.1%。国家从农民手里拿走的粮食(公粮加上收购),1950年占粮食产量的13.45%,1953年增加到21.74%。此后这个比重继续大幅度地提高。以至于毛主席亲自在一份文件上批示:“教育农民少吃一点,吃稀一点。”
所谓的“统购统销”,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使农民的粮食全部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粮食由国家供应,农民自己食用的数量和品种也得由国家批准。
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以后,还对生猪、鸡蛋、糖料、桑丝、蚕茧、黄麻、烤烟、水产品实行派购,品种多达132种。对这些农产品农民都不能自由买卖,价格也由国家统一规定ooo国家对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低于价值,而卖给农民的工业品则高于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剪刀差”。“剪刀差”实际上是一种“暗税”,农民在向国家除了缴纳“明税”,即公粮以外,在出售农产品的同时还上交了“暗税”。从实行统购统销到改革开放,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到底从农村拿走了多少财富,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计算。其中最高估计是7000亿元(牛若峰1992年),最低估计是4461亿元(徐从材、沈太基1993年)。“剪刀差”使农村一贫如洗,也加剧了城乡分割,拉大了城乡距离——《百度o统购统销》
两个时代相比,那个时代真正算得上全民福利的就是上大学免费并给与补贴。然而,这项唯一的全民福利,却几乎被另外一个因素所抵消了。请看1949—2004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图表——《百度o中国历年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统计》
年份——人数(万)——年份——人数(万)
1949——11.7——————1977——62.50
1950——13.7——————1978——85.60
1951——15.3——————1979——102.0
1952——19.1——————1980——114.4
1953——21.2——————1981——127.9
1954——25.3——————1982——115.4
1955——28.8——————1983——120.7
1956——40.3——————1984——139.6
1957——44.1——————1985——170.3
1985——66.0——————1986——188.0
1959——81.2——————1987——195.9
1960——96.2——————1988——206.6
1961——94.1——————1989——208.2
1962——83.0——————1990——206.3
1963——75.0——————1991——204.4
1964——68.5——————1992——218.4
1965——67.4——————1993——253.6
1966——53.4——————1994——279.9
1967——40.9——————1995——290.6
1968——25.9——————1996——302.1
1969——10.9——————1997——317.4
1970——4.80——————1998——340.9
1971——8.30——————-1999—-413.4
1972——19.4——————2000——556.1
1973——31.4——————2001——719.1
1974——43.0——————2002——903.4
1975——50.1——————2003——1108.6
1976——56.5——————2004——1333.5
从上述图表我们看出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从1949—1976二十七年的时间里,在校大学生人数最高年份是96.2万,而最少的年份仅仅4.8万。其间虽然招收了82万所谓的“工农兵学员”,但是真正的工农子弟几人能够选上?所以这项福利,几乎与广大群众无关。
其二.文革结束后,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免费补贴政策一直延续到1994年——我于1979年入学,因为是师范类,补贴较高,每月23.5元,超过一个新参加工作的青工工资。不过,即使享受这样的待遇,对于那些贫困家庭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因为不仅少了一个劳力干活儿,还有一些额外花费——我在入学时,做了两套衣服一套行李外加书费,共计500余元。用乡亲们的话说:差不多够娶个媳妇儿了。
1994年,国务院下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大纲》,从最高权利机构的行政法规上确立大学收费制度。包括北大、清华、南京、复旦、中山等40所高校开始收费。之后,全国所有高校除部分特殊行业外全面实行收费制度。这虽然是一项令人难以接受的改革,但也给广大青年学子带来了另一个福音,就是高校的扩招和分数线的降低,使得许多考分与录取线擦肩而过的考生,也有了上大学的希望。1996年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大关,截止2004年为止,已达1333.5万。这一事实说明,大学收费制度的推出,实际上满足了许多人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渴求!
说到这里,我肯定又会招来某些人的谩骂。然而当您的孩子只因一分之差而没被录取,哭天喊地想上大学的时候,您的心情又将如何?当然您可以不念,但您能甘心吗?当然您可以复习,但那照样不是一笔支出吗?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而只有分清了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时候,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当高校的在校生多达一千万的时候,已占总人口的一百四十分之一。如果继续实行免费政策,势必加重全体国民的负担。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新的不公,因为还有更多的人,是永远也不可能走进大学的校门的。
有人说现在的家庭孩子少,所以生活自然就要比以前好些。这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因为完全站在个人的立场,自然也就看不到社会的进步——文革结束时总人口不过九亿,而现在已经超过了十四亿。那么请问:如果没有国民经济的巨大发展,在我们的国土和自然资源没有增加的条件下,这多出来的五亿人口将靠什么生存?所以要想探讨社会问题,就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否则只能各执一端,永远也达不成共识。
朋友们对本文的积极参与和热烈的讨论,给我很多启发。但在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要澄清一下。
1. 工资级别。
昨天小区物业的老索帮我家修理暖气。中午喝酒闲聊,他1975年参加酒厂工作时工资是18.5元,二年转正为32元,以后分别是38.6、45.2.58.2元。另一位朋友也证实了他的记忆。所以18.5元肯定是那时工资的一个级差。
2. 酒的价格。
有的网友说当时散装酒的价格四、五毛钱,但是老索证实至少一元,原料是甜菜、玉米和玉米核。另外,家父在他的小诗中说“斤酒换斤油,何须细运筹。一人贪嗜欲,五口锁咽喉。”也证实了这个说法,因为当时凭票供应的豆油是0.8元,酒不要票,故应按市价。
3. 成衣价格。
有朋友认为列表中的成衣价格过高,但当时一顶坦克式皮帽的价格至少是20元,涤卡和的确良衣服不要票,故价格应在20元以上。
4. 质量问题。
有朋友说那时商品的质量好,其实也不尽然:火柴好掉头,一盒往往有半盒划不着;灯泡质量很差,后来为了节省原料出了一种所谓的“反修泡”,即在废旧灯泡上钻孔,重新安装钨丝,不知网友们还记得不?非名牌的自行车质量也不好,如孔雀、白山,前叉好断车梁和车圈也易变形。
5. 日值含义。
日值,是以十个工分为计算单位,假设全队总工分是10万个则等于1万个劳动日,如果有1万元用于分红,则日值为一元。所以当时农民的分红所得不能按月计算。
任何时代,都会存在两种不同的甚而截然相对的观点,供人们茶余饭后的点评。就如《三国演义》开篇词所说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当今社会同样如此,尤其年轻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抨击时弊同样是人们的热点话题之一。
说实在的,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会是完美的,都会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有人对当今物价不满意,认为今天物价太高,比四十年前高多了,似乎那个时候物价很便宜,人们的生活应该过的比较好。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是什么权威,更不是什么专家,只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
对于物价的前后对比,说实在的是不好进行的,因为时间跨度太大,影响因素就会很多。不同的时代进行比较,以什么为参照物就是一个大问题。有人以当时的一元钱和今天的一元钱的购买力得出对比结果,说实在的,这样并不科学,因为当时的可买商品和今天的可买商品并不是一个概念。但是既然要比较,就必须找出一个参照物,然后根据当时某一类或某几类必需品和今天的进行比较,也许会大概说明一些问题。相对来说,比较不同时期的物价,当时的人均收入是一个比较好的参照物。只有人均收入,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的购买力,从而反映出人们生活的实际状况。所以要谈物价,就必须和当时的收入结合起来谈,才能使人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1975年的农村人均收入,我没有查到,我只能以我们村作为例子来说。1975年,我们村的工分分值是4毛钱,也就是每个劳力每天收入0.4元。四毛钱的分值,在当时全国农村当中出于什么水平,我也说不很清楚,大概只能算中下,或者也可以说,应该是在平均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但是比平均水平不会低很多。我们村在我们公社,富裕程度是可以排进前三的。因为我们村地比较多,平均每人达到了四亩多;而我们公社,在全县处于中游水平;我们县,在全地区也处于中游;全地区,在全省大概处于倒数几位。虽然我们地区整个处于平原,交通方便地也不少,但是没有什么资源,地力也并不是太好,所以虽然并不是什么偏远山区,我判断我们这儿农民收入比偏远山区要多,但是可能会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农民的收入不能准确反映问题,那就用工人的收入来作参考吧。在当时,全国统一的,刚参加工作的工人每月18.5元,转正以后的工资每月36元。以36元为例,平均每天1.2元。相对于1975年,今天的人均收入情况要稍微复杂一些。对于农村,据新闻报道,2014年全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8900多,这一点和我前边说的1975年的工分分值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因为既然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必然是平均到所有农民;而工分,只是参加劳动的人员的收入。当时的农村,一般家庭都会有五六个孩子,而每个家庭的劳动力,大概只有家庭成员的一半左右,这一点区别,暂且忽略不计。说到工人,情况更为复杂一点。因为1975年的时候,工人是城市居民的主体,而今天,工人已然不是城市居民的主体了。而且在我们老家,工厂里的工人,大部分是又种地又打工的农民工。所以,今天来说,工人的收入并不能准确的反应城市居民的最低收入,可能是要远远高于这个标准的。当然也不能以各个城市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来说明问题,因为事实上一个城市里按最低工资标准拿工资的人更少。相对来说,城市里刚毕业的大学身的收入,更能说明问题一些。刚毕业的大学身,从绝对数量上来说已经超过工厂的工人,而收入相对工人更低一些。据媒体报道,2014年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是2400元左右,相信这样的水平更接近于当时每月36元的普遍状况。
这样的收入水平是什么样的概念?先说农产品。说到农产品,粮食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毕竟民以食为天。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粮食是限量供应的,每个人能分配到的两票,每月不能超过28斤,不够了,就只有到黑市买高价粮食。为此,当时的粮价不能用两站供应的商品粮价格作参照,只能以粮食市场的价格来说明问题。1975年,商品粮的价格玉米面每斤0.14元,加一斤粮票。黑市上一斤全国粮票价格两毛。所以,一斤一面价格应该是3毛4左右,白面3毛6左右。这样的价格,是比较接近真实价格的。据我当时的了解,赶集的时候,粮市上一斤玉米0.33元,小麦0.34元。按照这种粮食价格,当时我们村的农民劳动一天可以买到一斤多一点的粮食,而工人可以买到3斤多不到4斤的粮食。具体到今天,8900元平均到每天是24.38元,2400平均到每天是80元。而今天的粮食价格,超市里玉米面和白面价格在1.5-2元之间,按2元算,农民每天收入可以买到12斤多,大学毕业生每天可以买到40斤左右。这样看,今天的粮价,低于1975年。
除了粮食,肉蛋也是农产品当中比较重要的参照。1975年的时候,肉在全国都是凭票供应,全国统一价格猪肉6毛8,没有票的8毛2。但是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买到8毛2的肉也是比较困难的。副食店里供应量有限,凭票供应提前排队,都不一定能买到满意的猪肉。对于农民来说,想吃到猪肉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自己家养猪,一个是到黑市上买。黑市上价格要稍微高一点,一般在9毛-1元之间。即使以副食店里的肉来说,工人每天1.2元的工资,也是只能买到不到二斤猪肉。而现在的猪肉,超市里大概15元一斤,市场上价格更低一些。以大学毕业生2400元的工资,每天的收入可以买到的猪肉是5斤多一点。所以这样对比,猪肉的价格现在低于1975年。鸡蛋的情况和猪肉类似。
粮食和肉蛋的情况是这样,农产品当中的蔬菜水果情况稍微复杂一点,但总体情况差不多。因为就1975年来说,每个地方的人只能吃到当地的蔬菜水果,而今天,不管在城市农村,基本上可以买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水果蔬菜。这样来说,很多蔬菜水果就已经不是在生活必需品的范围之内,已经带有奢侈品的某些特征了,所以不提也罢。
农产品是这样,工业产品的价格状况是怎么样的呢?
这个需要分类来说。首先说当时结婚流行的三大件吧。所谓三大件,排第一的是自行车,因为自行车在当时既可以算生活必需品,也可算奢侈品,所以供不应求,价格趋高。记得1975年我姐托关系从县城的供销社,买到了我家第一辆自行车,牌子是红旗。红旗在当时来说可算是二线品牌,一线的是永久凤凰飞鸽,红旗处于二线品牌中领头羊的位置,价格是178元。按当时每天0.3元的收入,这辆自行车相当于农民590多天的收入。如果这么算的话,按刚毕业大学生每天收入80元左右,今天相应的价格应该是48000元左右。显然,今天的自行车并没有这么贵。普通自行车的价格,就算是捷安特也不超过1000元,从这个意义上说,1975年自行车的价格超过今天很多,大概相当于现在的48倍。
再说三大件当中的另外两件,缝纫机和手表。记得我家第一台缝纫机是蝴蝶牌,价格是145.现在缝纫机在人们生活当中已经很少见了,所以无从比较。手表当时品牌比较少,受人们追捧比较多的是上海产的上海全钢手表,价格是120元,换算到今天,应该是32000左右。显然,32000元的手表在今天应该属于普通人不予考虑的奢侈品,一般工薪阶层通常会考虑的是三四千元左右的。这样看,手表的价格也是今天比四十年前便宜。或许有人会说,不能这样比,当时手表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而今天手表在生活当中都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了。要比,就拿那时候的手表跟今天的手机来比较。即使这样比,32000元的手机,也很少见,苹果也不过是5000元左右,这样看,还是比40年前的手表便宜很多。当然,这样比有点儿戏了,毕竟,手表和手机并不具有可比性。
其实,我感觉,拿今天的物价跟四十年前作比较,无论是以购买力作为参考,还是以收入作为参考,都不是很科学。因为对于无价的感受,只对当时生活的人有意义,即使经历过两个时代的人,也不能拿出一个或几个商品的价格来作为比较。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人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追求。即使现在的物价事实上跟四十年前相比较是高还是低,今天的人们都会感觉物价很高,这个感觉是随着人的欲望而变化的。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欲望也会随之不断增长。有人说,四十年前人们不用担心高房价,生活没现在这么大压力,这么说其实有点想当然了。四十年前的人当然不可能不住房子,但是如果大家记得一部电影《没事偷着乐》的话,就知道当时人们有没有住房压力。当时每个家庭五六个孩子,挤在二三十平米的平房里,孩子大了要结婚,能想的办法很少,或者跟单位借单身宿舍,或者从别的地方想办法借,总之只要有一间平房结婚,就可以满足了。至于质量如何,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再有,拿四十年前自行车的价格跟今天的自行车相比,也不免忽悠人的嫌疑。但是,不这样进行比较,我们又能怎样比较呢?难道拿当时的自行车跟今天的家庭轿车进行比较吗?显然这样也会很扯。毕竟,时代不同,生产能力不同,人们的追求不同,无论怎么比较,也很难改变大多数人对于物价的感觉。反之,让大家不要追求生活的改善,大肆批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让大家无欲则刚,是一种更扯的办法。还是开篇那句话,任何社会都不会是完美的,到什么时候都会有人有意见。其实,不满足,应该成为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只有不满足,才能催生各种进步。只有不满足,才能促进管理者不断改正存在的问题,使社会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前进。而我们个人,在批评各种不公平,发泄各种不满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只有自己变得更强,才会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也才可能让自己在未来社会的话语权不断增加。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于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根本无法想象。就如晋惠帝纳闷没有饭吃的老百姓“何不食肉糜”一样,今天的很多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挨饿是怎样一种状况。这里,我说的是四十年前的正常生活,而非灾荒、大饥荒那些非正常的时期。四十年前,对于北方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早餐基本是靠棒子面粥吃个水饱,窝头虽然有的吃,但是大部分家庭是不会管够吃的。这样水饱的肚皮,不用说干活,对于生么活都不干的小孩子来说,能坚持两个小时已经不错了。这也正是那时候的小孩子、半大孩子很多都有偷东西的习惯的根本原因,不偷你就会感觉饿,饿的肚子痛,很难受。人们的观念当中有这样一种认识,头公家的东西,尤其是小孩子偷公家的吃的东西,根本就不算是个事。
不知道有的人是真的不了解还是故意混淆视听,网上有很多的言论认为四十年前的社会稳定,治安状况很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什么的。其实这根本就是胡扯。事实上,每个村子每到庄稼成熟的季节都会派出相当一部分的青壮男劳力“看青”,称为护青队,每天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在进出村口的路上巡逻,防止社员偷庄稼。当时的农民,只要下地,不管是干啥活一般都会背个筐,利用工作的间隙割点青草,晒干了卖给生产队,一毛二三分钱一斤。护青队的工作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翻筐”,遇到背着草回村的村民,让你把草倒出来看看有没有粮食,没有你走人;有的话,你就倒霉了,筐和粮食没收,晚上全村开会批斗。大多数情况下,护青队会是真正偷庄家的主力军,因为没有人抓护青队的人。
大部分村民对于护青队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因为他们几乎和解放前的民团、保安队之类的机构比较类似,不说无恶不做吧,也没少做坏事。尤其对于跟自己家关系不好的,可以说让你痛不欲生。
我记得我们村有一个抗日伤残军人,每年会从政府领一部分补贴的,但是比较不太会做人,在村里尤其是干部当中人员很不好。他们家五个儿子,加上老婆过日子不太会算计,每年家里分的粮食都不够吃。他们家老三十五六岁那一年,有一年秋天在地里偷割生产队的谷子穗,被护青队发现了,三个人开始追。老三背着筐跑了半个小时,实在跑不动了,就把筐里的草和谷子穗倒进了地里边的水井当中。护青队从水里把草捞出来,发现了里边的谷子,就把老三胖揍一顿,晚上村里开大会批斗,又是一顿打,最后要求老三他们家按照一穗谷子一块钱赔偿!老三的父母勉强拿出了12块钱,实在是没钱了。于是护青队下到他们家的猪圈里,把他们家养了几个月,大概有七八十斤的猪抓过来卖到公社的副食厂,这才算饶过他们家。老三比我大六岁,这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
前边说到过,水果的情况比较复杂,但也不是没办法说。那时候农村卖水果的不多,我只记得有杏儿,西瓜等,一般都能用粮食换,价格也很低。在杏儿和西瓜的旺季,一斤玉米基本都可以换到五斤左右,大概相当于5分钱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于粮食,这些水果的价格是高于四十年前的。价格差距最明显的应该是苹果,那时候外边没有苹果卖,集上也没有,我只从供销社看到过,记得的价格大概是6毛,不到三斤玉米的价格。而今天,满大街的水果超市,整天在那里喊“十元六斤”,也就是1斤多玉米的价格,下降了不少。水果因为运输和保鲜方面的原因,在四十年前的时候流动性比较小,所以价格反映的是当地水果价格低,外地水果价格高。现在虽然仍然是这样,但是价格的差距比那个时候小了。
当然,就算是农产品当中,也是有例外的,比如前边说过的猪肉价格。四十年前是肥肉比瘦肉贵,今天是瘦肉比肥肉贵。其中价格变化最明显的是猪的上下水,包括猪头猪蹄等等。以猪蹄为例,七五年的时候,一斤生猪蹄的价格大概是一毛五,也就是猪肉价格的五分之一。而今天,超市里的一斤生猪蹄,价格大概是猪肉的两倍左右,不用做详细的比较,就知道价格比原来涨了很多。再有各种蔬菜,今年价格奇高,甚至出现了绿叶蔬菜超过猪肉的价格,这种情况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那时候大多数的蔬菜根本不用花钱买。而在城市里的蔬菜店,蔬菜的价格是由国家统一定价,实行国家贴补,卖菜的价格比国家从农民手里收购还要低。
其实猪蹄的价格很能说明问题。四十年前肥肉比瘦肉贵的原因是,那时候人们极度缺乏营养,所以肥肉既能给大家提供好的口感,又能提供身体所需要的热量,所以价格比较高。而像猪蹄这样,肉少、营养少、热量低的东西,大家一般根本就不要。而今天,情况大家都知道了,大部分人营养都过剩,追求的是低脂肪低热量的健康生活,所以才会有这些东西价格的升高。蔬菜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和物质过剩的年代,人们的追求不同,所以会出现当时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下降,而当时不太重视的非必需品,今天反而会成为接近奢侈品的东西,比如野菜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要追求一个女孩,这个时候他的需求是什么呢?恐怕鲜花啊,零食啊,漂亮衣服啊等等的价格是这个男孩最关心的。而换做一个二十八九岁的小伙子要追求一个女孩,以上所举的那些物品恐怕对他就并不那么重要了,这个时候他最关心的恐怕是房子、汽车、首饰等等的价格。
但是,不管怎么比较,都不应该得出今天的物价高于四十年前的结论,因为这个比较的过程,统统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如果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进去,那么今天的所有物价恐怕都是远远低于四十年前的。这个问题比较专业,本人并不能说清楚。如果只是说,四十年前的钱“比现在值钱”,这个恐怕是没有疑问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恐怕是常态,紧缩毕竟比较少见。而,通过四十年前的钱比现在值钱就得出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比现在要好,恐怕不是别有用心就是脑残了。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工工伤赔偿案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