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虚妄,那佛也红颜白骨皆是虚妄妄,那还修什么佛

智慧法语:佛说世上一切事物都虚妄不实_凤凰佛教
智慧法语:佛说世上一切事物都虚妄不实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人修行时应勇猛精进,但又不能极端过分,不迟缓修行也从不懈怠,比丘深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虚妄不实。
比丘知世间,一切皆虚妄(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经典原文】精进勿逾分,无迟亦无怠,比丘知世间,一切皆虚妄,共舍彼此岸,如蛇蜕旧皮。&&《经集》 【白话解释】人修行时应勇猛精进,但又不能极端过分,不迟缓修行也从不懈怠,比丘深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虚妄不实,如此就能舍弃生死的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 【经典介绍】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佛典《经集》,列在经藏《小尼迦耶》的第五部,是汇集部分佛教经文而成,内容为佛陀与比丘、婆罗门、国王、农夫、牧人、仙人、夜叉等以对话形式进行的说法。 以下偈颂出自《经集》&第一品蛇品&中&第一章蛇经&,本经非是一时所说的,如&共舍彼此岸,如蛇蜕旧皮&之句,凡在诸说法中,有此等句之偈文,集合而成此经。
[责任编辑:张玺 PFO007]
责任编辑:张玺 PFO007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宗门教下问答-学佛答问
首页 - 学佛答问 - 宗门教下问答 - 文章正文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问:请师父开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义。
  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说影子都是假的,我们这个佛性是连影子也没有,无相的。要反过来认识到影子是你自己的佛性所起的妙用。如果反不过来,去认影子就倒楣了。譬如这房子、椅子、桌子等等东西,都是我们的影子。你要执著它不就倒楣了吗?但是影子可以起妙用啊!房子可以避风寒,衣裳可以遮体保暖,桌子可以工作、吃饭,这不是起妙用吗?但你不能执著它,跟著影子跑就坏了。影子就是心中起的妙用,影子都是我们心中所显现变化的。不是说没有影子,因为这个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是能起妙用的。我们具足法报化三身,不是只有法身,法身是体啊,它要起诸现象起诸妙用啊!如果不能起诸现象,不能起用就不值钱了。打坐不是死在那里不动啊,死在那里不动,那有什么用?!所以要起诸妙用。但是,要认识体,不认识什么是体,你怎么起用?著相是不得了的,造业生死。你明白这个能起各种妙用的本体,不著相了,它就不造生死业。迷体著相,就造生死业,这是不能推勫的定理。又相由性造,相是幻像,但不离自性,故见相即是见性,性相不二,全妄即真,关键在不要粘境著相。若能念而无住,用而不著,即是解脱法门。(元音老人著《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问:《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我们梦中伤害众生,因为他是假的,所以不会产生瞋恨或报复心。而现实境界中的众生却会生瞋恚心,为什么说他是虚幻不实的?
  答:这个虚幻不实是真的,为什么虚幻不实的,你以为是真实?这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只要你有妄想,告诉你,那就是真的。为什么真的?你把他当作真的,他就是真的。你要连妄想都没有,那才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菩萨境界,还不是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还没有到,是菩萨境界,那是给你说真话。
  我们今天这个世间是虚妄的,你为什么还要跟人家争?你要是虚妄,竞争就没有了、斗争也没有了、对立也没有了、贪瞋痴慢也没有了。你真正做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再进一步,“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你是真的菩萨,你真的觉悟了。所以永嘉大师说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六道众生在梦中,你都把他当作真的;“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个“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梦醒了,觉悟了。你几时脱离六道轮回了,回头再看六道轮回,那是虚妄的;你现在在里头还没有超出,你不知道它是虚妄,你总是把它当真。所以你在里面造业,你在里面受果报,就这么个道理。真正觉悟了,不造业了,你才能脱离,念佛往生净土才有把握,你现在的生活才自在。这个自在就是我们平常讲,你决定没有压力,精神没有压力,身体也没有压力,你没有忧虑、你没有烦恼、你没有得失,这才真正叫自在。(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 )
  问:如果说世间的一切都是幻相,都是不实。那么佛菩萨又为什么要到娑婆,来救度我们这些本来不实的众生?
  答:没错,你这个问题《金刚经》上有答覆,多多的念念你就明白了。《金刚经》上释迦牟尼佛否定,他没有度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者”,天天度众生,并没有真正众生得度。这个理很深,事也很复杂,你可以慢慢的去思惟,去想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想通了,你的境界就会向上大幅度提升。(之五十一 )(本站注:问者是“依文解义”了,应当认真仔细的研读《金刚经讲义》,每句经文都有寓意的,不要只从字面理解,不然就错解佛意了。)
  其他相关文章
地藏孝亲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翡翠无相佛!
言无相者、释有两义:
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
二、就涅槃法相释。涅槃之法离十相、(《涅槃经》三十: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故曰无相。
前阵子,90后妹子王晓艺绘制的无相人迷倒了无数的文艺小清新。
她以服饰为标志,形象绘制出很多熟悉的电视剧人物,虽没有五官却很容易辨认。生动地演绎了剧中的故事和情感,勾起了大家的回忆和共鸣。
玉雕中的无相:
一切法无有外在表相,一切法不受执著
他举止之间透着虔诚,抬头俯首皆是禅意,留白的五官,朴素的袈裟,或行走于空荡雪山,或静坐菩提树下,或躺卧流水清石,画面充满想象与意境,静静地透着禅机。
世人称他为“无相佛”,《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法处处让人放下执着,求佛莫向外,只往心里找。佛不生法相,以众生心为相,即是最初创作无相佛的灵感来源。
▲水月观音
随后,也有部分玉雕师根据相同的佛理雕刻了无相观音。
▲自在观音
传说观音常就众生因缘而异,化作水月观音、自在观音、杨柳观音等不同身份度化他们。而藏传佛教认为二十一度母也是观音的化现。
盖因有感此种种记载与争论,有心的玉雕师借鉴“观音本无相”的说法,将观音的脸留白,包容了争议。
革新派玉雕师邱启敬,这样谈及艺术的创作:“东方的精神性里面有很大部分是空灵的、虚无的。它不是一种具象化的,它更多导向的是一种更大的宇宙观。”
佛虽无相,玉雕师却心中有相。玉雕师将生活的幽微感受融入无相题材的雕刻,做到“意在刀先,气韵生动”,因而达到超越现实,物化精神的效果。
▲残荷枯朽,寓意众生轮回,沧桑流转。
主体佛像线条流畅简练,不刻意雕琢,风格朴拙。体态的高低、坐卧、仰俯,抽象表达了人物的心理状态。
寓意丰富的陪衬意象,是玉雕表意的首选。菩提表悟,雪梅表毅,清竹表节,无不象征主体的形象特点。
▲花自飘零水自流,看破红尘
佛身所处环境的营造,是意境营造的重点。
若是啄为玉牌,便依靠玉质本身的纹理营造自然环境。翡翠的雪花棉、绿彩、底色、皮壳、水色等,经过玉雕师的匠心独运,俏色利用,啄为自然风光,浑然天成。
空有佛身,可案几清供,营造别致的禅意空间。雅木、香炉、盆景,都是无相佛的绝配。空间陈列展现了主体与自然的对比度,忧郁、孤傲、枯寂,种种悲悯情怀,默默地浮现,随后又归于宁静。
设计师的华丽“加法”,这是另一种匠心。通过镶嵌金属,一方面使其可以作为首饰佩戴于身,一方面可创设留白空间和陪衬意象,加强意蕴的表达。
无相适用百意,使得镶金空间巨大,灵感无限,成为镶嵌的常用玉雕题材。金玉结合之后,往往既能充分利用玉石原料,又能达到华丽的佩戴效果。
无相题材的创作,是匠心的表达。遵从生活感悟创构出的意境,给予观众的,不仅仅是美的传达,更有几分难以言传的感动。大量运用事物的情态来表达意象,描述思想,也完全符合现代审美的全新走向。
无相演绎众相。无相引发的万千遐想,将很多佛家故事,佛偈佛语都融入其间。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无相佛45°虔诚向天,身处漫天飞雪之中,于混沌中痴迷。其上香梅傲雪,暗香扑鼻,似欲助他清醒成佛。
有如一遍又一遍绕着雪山转经,问佛问情的仓央嘉措,红尘迷途,求悟又不愿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玉皮为云,两尊无相佛在云山相对问偈,一高一低,一来二去。不禁让人想起六祖惠能和师兄神秀的斗偈典故。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翡翠清新剔透,树枝结冰欲滴,树下无相佛手持念珠,静坐仰视。似是佛祖于菩提树下参悟众生,终醍醐灌顶,得悟佛道。
诸法之体性,如幻虚伪,自性即空,无色无形,不存一相,谓之无相
言其深秘之释,则有相者,一切之法,各各之相,分明而住,无相者,一相之中具一切之相,而一相不留,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故云无相,非为非色非形也。台宗圆教之圆空,妙空
毕竟空,第一空,与此第二释同
大日经供养法曰:甚深无相法,劣慧所不解。为应彼等故,在有相说。
要略念诵经曰:相无相甚深,少智所不能入
依无相说相,摄彼二种人
凡密教之三本尊三密等皆有此有相无相之浅深二重也。彼宗,以无相一概为显教之浅义者,显密相对一往之义也。
若于自宗言之,则尚以无相为深义,依此所引之经文可知。
一切事物有形态可见,谓之有相;因缘所成,自性即空,谓之无相。
无相即有相,无相雕刻是玉雕师表达内心思想的艺术手法,是赏玉者与玉雕师沟通心灵的窗口。赏玉者在与玉雕师的思想交流中产生共鸣,获得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
都说佛是觉悟了的人,人是未悟的佛。我们感应到的无相玉雕的“面目”,正是心中的那尊佛。欣赏了这么多的无相作品,你悟到了哪些人生真谛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