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有有哪些异同这在文

> 【答案带解析】下列对中国古代的长城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是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而修建...
下列对中国古代的长城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是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而修建的
②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
④是中华民族智慧、勤劳、充满凝聚力的象征A、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长城的相关内容。中国古代长城有秦长城和明长城,秦长城是防御北方的匈奴修建的,明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的蒙古骑兵修建的,匈奴、蒙古族都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秦长城和明长城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是中华民族智慧、勤劳、充满凝聚力的象征。所以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A。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始皇...
考点分析:
考点1: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没落。但是这一时期,文化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小说、科学著作、书法等领域成果显著,影响深远。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1、明北京城
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城中心的紫金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
明朝进一步完善秦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作者& & & & & & & & & & & 著作&&&&&&&&&&&&&&&&&&&&价值
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书,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三、古典小说的高峰
年代&& & & & & & & &著作 & & & & &&作者&& & & & & & & & &&题材价值& & & & & & & & & & & & & & & & & & & & &
元末明初 & &《三国演义》&&&&罗贯中 & & & &三国时期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历史小说。
元末明初&&&&&&《水浒传》&&&&&施耐庵&&&&&&&&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第一部以农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明朝中期 & &《西游记》&&&&&&&吴承恩&&&&&&&&唐僧取经的故事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说。
清朝 & & & & &&《 红楼梦》 & &&曹雪芹 & & & &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戏剧的繁荣
1、明朝后期最负成名的戏剧家:汤显祖,其代表作为《牡丹亭》。
2、京剧的形成:在徽剧、汉调的基础上,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
五、书画的成就
董其昌: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
徐渭:善于泼墨
知识点拓展
经&&&&&&&&& 济
科技教育与思想文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
1.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
2.夏朝开始的世袭制
3.西周的分封制
4.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5.商鞅变法
1.夏朝的历法和商朝的甲骨文
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3.法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4.扁鹊的“四诊法”;屈原的《离骚》;战国编钟
1.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乱和大变革,我国迎来了民族融合的第一个高潮期。
1.河姆渡遗址的水稻
2.半坡遗址的粟
3.商代“五谷”已齐备
4.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了我国奴隶制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的文化)
2.夏商周时期的瓷器也很发达
1.秦始皇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和度量衡
2.春秋战国时期盐铁业发达
1.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西汉初期的分封制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关心农桑
1.在丝织业上使用提花机
2.冶铁业上使用水排
1.汉武帝统一货币使用五铢钱
2.两汉时期,东西二京有专门的商业区叫作“市”
1.统一文字,使用小篆,推广隶书
2.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提倡儒学,举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
4.蔡伦发明造纸术;《九章算术》
5.张衡发明地动仪;
6.华佗的麻沸散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司马迁的《史记》
1.秦始皇派蒙恬出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南征越族,统一岭南,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
2.西汉初年,汉朝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并张骞出使西域(今新疆)。
3.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4.东汉时期,昭君出塞嫁与匈奴单于,后来又派班超经营西域。
1.西汉时期,武帝派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东汉桓帝时期,大秦(古代罗马)派使者来汉通好,开辟了中西官方往来的先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
2.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1.祖冲之和圆周率
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郦道元的《水经注》
4.“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
5.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6.佛教和石窟艺术
1.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加起来大陆同台湾的联系。
2.“五胡”内迁,长期与汉族杂居,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北方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3.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1.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加起来大陆同台湾的联系。
2.“五胡”内迁,长期与汉族杂居,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北方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3.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1.唐太宗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2.农耕技术大发展,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
3.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4.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1.唐代的丝织业技术高超
2.制瓷业发达,越州的青瓷和刑州的白瓷以及唐三彩世界闻名
唐代商业繁荣,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市内有“市”(商业区)、“坊”(住宅区)
1.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隋炀帝创立的科举制度在唐朝发展和完善
4.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5.隋唐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有颜真卿和柳公权。
6.隋唐绘画艺术高超,如阎立本和“画圣” 吴道子。
7.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被尊称为“天可汗”。
2.唐蕃关系是唐朝民族关系的典范,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友好关系,后来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唐太宗册封了许多少数民族首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4唐政府还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在新疆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1.隋唐时期,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唐朝人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世界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2.隋唐时期,朝鲜、日本有大批使节、学生和僧侣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明,中国文化对朝鲜、日本影响很深远。
3.唐政府也派使者外出学习,如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古代印度)求取佛经,并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和佛教,在日本建造了唐招提寺。
1.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冲突不断&&&&&&&&&&&&&&&&&&&&&&&&&&&&&&&&&&&&&&&&&&&&&&&&&&&&&&&&&&&&&&&&&&&&&&&&&&&&&&&
2.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3.忽必烈建立元朝,创立行省制度
1.引进了越南占城稻,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水稻产量占粮食产量的首位
2.棉花种植得到推广,茶树栽培有很大发展
1.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2.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3.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4.宋代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1.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2.宋代政府鼓励贸易,并设立专门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北宋的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5.流行于唐代的词在两宋时得到很大发展,著名词人有苏轼、李6.清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照和辛弃疾
1.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冲突不断,民族交往频繁。
2.元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最高潮时期,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许多汉族人外迁,全国各族人民都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杂居融合,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元政府还设立了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还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在中国十几年,后人根据他在对方的见闻,写成了《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1.明朝:加强专制主义,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引进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
1.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2.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3.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1.明清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2.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出现机户,产生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1.明清时期我国科举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明朝采用八股取士,清朝实行“文字狱”。
2.明成祖修建了北京城,紫金城(今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还进一步完善秦长城
3.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4.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科百科全书”。
5.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高峰(四大名著)。
1.清朝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于1727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大大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乾隆帝平定新疆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3.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明朝戚继光抗倭。
3.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 者,收复台湾。
3.康熙帝两次反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4.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从废除丞相到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 
在目前预防和治疗甲型H7N9等疫病过程中,下列著作中可能提供治疗方法的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徐霞客游记》
D、《农政全书》 
“商贾大于农工”,列在“士”之后,位置升至第二。这一变化发生在
)A、隋朝初期
B、宋朝中期
C、明朝末年
D、清朝末年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设立和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和明朝
B、秦朝和唐朝
C、西汉和唐朝
D、西汉和明朝 
(6分)20世纪前半叶,先后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总结两次大战爆发的惨痛教训,弱小国家的境遇令人唏嘘同情,发人深省。材料一材料二
1939年9月拂晓4时40分,正当波军官兵还在睡大觉的时候,德国法西斯撕毁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出动了2300架飞机和上万门大炮,对波兰发动闪电战,进行猛烈的轰炸和炮击。落后的波兰军队甚至以骑兵对抗坦克,虽然英勇,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全军覆没。请回答:(1)图一中奥匈帝国以什么事件为借口,对弱小的塞尔维亚宣战,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图二中四人策划了什么阴谋,牺牲了哪一个弱小国家的利益?(3分)(2)结合图二和材料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原因。(2分)(3)综合上述材料,从弱小国家的遭遇中,你认为应该怎样预防国际性战争的爆发?(1分)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政权更替:;1、三国鼎立(220――280年)官渡之战(20;赤壁之战(208)――;曹丕称帝(220)――曹魏;刘备称帝(221)――蜀汉;孙权称王(222)――东吴;经济――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根本原因);政治――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外交――吴蜀联合抗魏,力量均衡;促进江南和西南地区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
一、政权更替:
1、三国鼎立(220――280年) 官渡之战(200)――曹操统一北方(政治策略、重视人才、屯田)
赤壁之战(208)――
曹丕称帝(220)――曹魏
刘备称帝(221)――蜀汉
孙权称王(222)――东吴
经济――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根本原因)
政治――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外交――吴蜀联合抗魏,力量均衡
促进江南和西南地区的开发,
促进民族融合
2、西晋的统治(266――316)
⑴建立:司马炎废魏称帝(266)
⑵统一:武帝灭吴,南北统一(280)
⑶灭亡:刘渊反晋,愍帝被俘(316)――速亡原因
3、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317――439)
⑴东晋的统治:司马睿建晋;刘裕灭晋
⑵十六国的更替:五胡乱华
? 刘渊建汉――起兵反晋(304)
? 前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383)
4、南朝与北朝的对峙(420――589)
⑴南朝的更替:宋(最强大)、齐、梁、陈
⑵南朝特点:定都建康、偏安江南、武将夺权、开发江南、佛教兴盛、士族强大 ⑶北朝的更替: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
⑷北朝的政治:北魏统一北方(439)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封建化进程;加速民族融合
北周武帝改革――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归纳:东汉末年以来黄河流域四次局部统一。(曹操、前秦、北魏、北周)
【归纳与小结】
国际政治形势: 欧洲――罗马帝国分裂(395);西罗马帝国灭亡(476)
西亚――波斯萨珊王朝(226――650)
南亚――印度笈多王朝(320――540)
东亚――日本大和时代;朝鲜三国时代
朝代更替:
东魏→北齐
十六国→北魏→
西魏→北周
政治特征: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A. 经济原因:自然经济的分散性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B. 政治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发展
C. 民族原因:少数民族内迁,激化民族矛盾
2、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
演变:形成――魏晋;发展――东晋南朝;衰落――南朝末;灭亡――唐朝末年
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二、民族关系――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1、民族和民族融合的概念
民族: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民族文化特点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融合: 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2、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
时间――东汉末年
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地域――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南部
原因――北方战乱(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与混战、八王之乱、永嘉之
影响――促进江南经济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联合斗争 :各族人民联合反晋(刘渊)
友好交往 :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和睦政策;吴国对越族的招降与笼络
民族战争:十六国政权互相攻杀
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整顿吏治――杜绝官吏贪赃枉法
? 改革内容:颁均田令――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迁都洛阳――控制中原巩固统治
推行汉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语言、姓氏、服装、婚姻)
? 影响: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推进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3、民族融合的评价
实质:从社会发展角度――封建化;从社会生产角度――农业化
意义: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繁荣准备了条件。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
三、社会经济
①江南农业的开发
? 北民南迁――劳动力工具技术;
? 统治者劝课农桑奖励耕织 ――统治政策;
? 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 ――政治前提
? 江南地区优越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表现:地域广(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品种多;产量高;不平衡(三吴 两湖 成都)
影响: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 表现:技术创新(翻车、犁耕);兴修水利(曹魏、北魏);开发边疆(河西、辽东) ? 特点:屡受破坏;发展相对缓慢。
⑵手工业:
纺织业――蜀锦;冶炼业――相州 灌钢法;制瓷业――青瓷与白瓷;造纸业――书写材料与造纸中心
⑶商业:北方发展缓慢,南方相对活跃(荆州、扬州、益州)
⑷社会生活:民族交融,胡汉互化(胡饼 胡服 饮茶)
⑴江南经济开发,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⑵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反复破坏与恢复
北方战乱频繁
⑶庄园经济恶性膨胀
士族制度盛行
⑷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⑸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大融合
⑹商品经济水平低农民奴婢化 自给自足
归纳: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三股强劲的推动力)
? 局部统一实现(黄河流域四次统一)
? 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
? 南方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四、文化成就
1、科技进步
刘徽(魏晋)――计算圆周率方法 “割圆术”
祖冲之 (南朝)――精确推算圆周率,著《缀术》(领先近1000年)
思考:祖冲之取得数学成就的条件(江南经济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祖冲之个人才华) ⑵农学:
贾思勰(北朝)――著《齐民要术》(总结性 最早最完整农书)
思考:《齐民要术》的问世反映什么现象(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⑶地理:
裴秀(西晋)――著《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图原则(杰出地图学家)
郦道元(北魏)――著《水经注》(地理名著与文学作品)
2、宗教传播
⑴佛教兴盛:
? 思想基础――欺骗性与诱惑力( 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 社会基础――社会动荡,战乱不止,人民生活困苦
? 政治基础――统治者的推崇与提倡(梁武帝)
? 僧尼增多,佛寺遍布
? 寺院经济恶性膨胀
? 佛教相关艺术的发展(石窟 建筑 绘画) ③影响: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法显《佛国记》
积极:促进艺术发展――石窟(云冈 龙门)
绘画(佛像画)
促进反佛斗争与唯物思想发展――范缜《神灭论》
耗费财物,加重经济负担
影响封建国家赋役来源――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
唐朝武宗)
⑵道教改造:
葛洪(东晋)――儒道结合,服务封建统治;《抱朴子》
陶弘景(南朝)――佛道结合,建立神仙体系
3、承上启下的文学:
? 建安文学(三曹、建安七子)――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富有生气
? 田园诗(陶渊明)――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 山水诗(谢灵运)――《登池上楼》
《采桑度》)
? 北朝――慷慨激昂(《敕勒歌》《木兰辞》)
4、多姿多彩的艺术:
? 东汉末(蔡邕)――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 曹魏(钟繇)――隶书转化为楷书
? 东晋(二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书圣”)
? 北魏――碑志艺术与“魏碑”体(龙门二十品)
曹不兴 (三国)――佛像画的始祖
顾恺之(东晋)――擅长人物画
⑶石窟:云冈石窟(大同)――古印度艺术;龙门石窟(洛阳)――中原文化 ⑷音乐: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传入
⑸舞蹈:《大面》与《城舞》
【归纳与小结】
? 地位: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对秦汉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为隋唐文化的发展奠定基
? 原因: ①胡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②北方的经济恢复和江南的经济开发。
①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南北文化差异大(例如新乐府)
②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齐民要术、音乐)
③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玄学盛行)
④佛教兴盛,艺术成就突出(石窟、绘画)
⑤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圆周率、水经注、齐民要术)
思考: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与北方在政治 经济 民族关系方面有那些异同?在文化上各有那些反映?这些反映说明什么?
?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出现描写北方战乱的《木兰辞》
?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经济恢复;出现总结生产经验《齐民要术》与反映思想感情的
民歌《敕勒歌》
? 江南经济迅速开发,科技文化相应发展;出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王羲之书法,顾恺之绘
? 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政治黑暗;出现陶渊明田园诗
相同点:政权更替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佛教盛行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13高考历史复习第三单元等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基础解读】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高考历史复习资料隐藏&&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 三国 ... 南北朝 ...  高三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复习资料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第三单元 【考点阐讲】 1、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1) 、 历史条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_高三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经...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一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提纲_高一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提纲一、英国君主立宪制 特点?确立的背景?确立标志---《权利法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第三单元测试附答案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第三单元测试附答案 ★★★ 高效课堂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单元...  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提纲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必修一【课程标准】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复习提纲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  2017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历史(人教版)-必修部分第三单元单元过关检测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单元过关检测(三) (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结合史实说明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北方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有有哪些异同(上接问题)这在文化上有哪些反映?说明了什么?
小豪°2457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自魏、蜀、吴分汉,三国鼎立之局维持逾半个世纪,至公元280西晋灭吴统一而结束.西晋国祚仅百多年,便因永嘉之乱而覆亡.司马氏虽在江左建立东晋政权,但随后的百多年间,皇权低落,世族掌政,政治与社会局面均异于两汉.南朝各代,国祚最长者(宋)为60年,最短者(齐)只有24年.至于北方,自晋室南渡,便陷入长期分裂之局面 – 五胡十六国,凡130多年,至北魏统一北方,北方政局才开始稳定下来. 除政局动荡以外,南北对峙是魏晋南北朝的一大特色.东晋偏安之形势,在中国历史上并非罕见;然而,如与其它朝代相较,也可以发现当中并非完全相同.例如,东周迁都洛邑与东晋迁都建康相同,但东周迁都后即出现纷争之局面,而东晋却可保住半壁江山.东晋偏安与南朝及南宋的情况相同,但东晋面对的是分裂的、由十多个外族政权占据的北方;而与南朝、南宋对峙的多半是北方统一的异族王朝.北方分裂的局面给予东晋喘息的机会,由是东晋政权能延续百多年.相反,统一的北方政权却成为南朝的威胁. 钱穆先生指出:「以五胡与东晋相比,五胡不如东晋.以南朝与北朝相比,北朝胜于南朝.晋室东迁,衣冠盛族相率渡江,其留北者力量薄弱,不足以转世运,而诸胡受汉化之熏陶尚浅,故其时南胜于北.南渡人物,皆魏、晋清流,自身本多缺点,逐次消沉,故南朝世运不如东晋.汉族留北者,在当时皆以门第稍次,不足当『清流雅望』之目.然正惟如此,犹能保守几许汉族较有价值之真文化,经动乱艰苦之磨励,而精神转新转健.诸胡亦受汉化较久较熟,能与北方士大夫合作,政治教化皆渐上轨道,故北朝世运胜于五胡.南北相较,北进南退,南朝终并于北.南北对峙 自魏、蜀、吴分汉,三国鼎立之局维持逾半个世纪,至公元280西晋灭吴统一而结束.西晋国祚仅百多年,便因永嘉之乱而覆亡.司马氏虽在江左建立东晋政权,但随后的百多年间,皇权低落,世族掌政,政治与社会局面均异于两汉.南朝各代,国祚最长者(宋)为60年,最短者(齐)只有24年.至于北方,自晋室南渡,便陷入长期分裂之局面 – 五胡十六国,凡130多年,至北魏统一北方,北方政局才开始稳定下来. 除政局动荡以外,南北对峙是魏晋南北朝的一大特色.东晋偏安之形势,在中国历史上并非罕见;然而,如与其它朝代相较,也可以发现当中并非完全相同.例如,东周迁都洛邑与东晋迁都建康相同,但东周迁都后即出现纷争之局面,而东晋却可保住半壁江山.东晋偏安与南朝及南宋的情况相同,但东晋面对的是分裂的、由十多个外族政权占据的北方;而与南朝、南宋对峙的多半是北方统一的异族王朝.北方分裂的局面给予东晋喘息的机会,由是东晋政权能延续百多年.相反,统一的北方政权却成为南朝的威胁. 钱穆先生指出:「以五胡与东晋相比,五胡不如东晋.以南朝与北朝相比,北朝胜于南朝.晋室东迁,衣冠盛族相率渡江,其留北者力量薄弱,不足以转世运,而诸胡受汉化之熏陶尚浅,故其时南胜于北.南渡人物,皆魏、晋清流,自身本多缺点,逐次消沉,故南朝世运不如东晋.汉族留北者,在当时皆以门第稍次,不足当『清流雅望』之目.然正惟如此,犹能保守几许汉族较有价值之真文化,经动乱艰苦之磨励,而精神转新转健.诸胡亦受汉化较久较熟,能与北方士大夫合作,政治教化皆渐上轨道,故北朝世运胜于五胡.南北相较,北进南退,南朝终并于北.」
从政治格局而论,自春秋以来至两汉,是皇权政治的时代.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活极受血缘与地域因素形成的宗法地域性所影响,换言之,国家政权大多由具有宗法地域特征的集团作为支撑力量. 到了魏晋时代,这种宗法地域性渐渐演变为中国历史上特有的门阀世族.及至东晋,皇权低落,帝室必须依靠世族的辅助才能在江左建立政权;拥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世族集团与只徒具精神号召力的帝室形成了相依相存的政局,这便出现了所谓的「共天下」的世族政治. 南朝帝室出身寒微,与东晋司马氏有别.在这种情况下,世族政治亦渐渐式微.随着梁武帝废九品中正,不论寒素,改以考试来选拔人才.这个在选举制度上的变化,标志着世族政治的结束和寒门的兴起. 南朝的政治形态是东晋世族政治走到隋代皇权政治的过渡期,是由各种利益集团在皇权下共同发挥政治作用的时代.当中,具有地域色彩、军事力量的地域集团是南朝政权的支撑力量.陈寅恪先生在〈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中指出,南朝的政治格局与地域集团力量消长关系密切,宋、齐、梁三朝大多依赖江左北人之武力集团,但到了梁武帝时,「此集团之武力已不足用,故梁武不得已而改用北来降将.至陈霸先则又别用南方土著之豪族,此为江左三百年政治社会上之大变动.」
北朝历经北魏(149年)、东魏(17年)、西魏(23年)、北齐(28年)及北周(25年),虽有政权交替,但北齐与北周的文治势力的发展乃上承北魏,是故北朝的局面较南朝稳定,制度亦较完善,为隋唐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之渊源. 在胡族统治下,汉族的影响力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其连串的汉化运动,令北方政治格局渐趋完善.北齐帝室高氏为汉族与鲜卑族家庭,在北齐政权下,汉人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大.就是在这个胡汉合作的格局下,北朝的运势愈来愈强.
经济重心南移与南方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也代表着两汉以前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中心偏在黄河流域的时代的结束.随着六朝于偏安江佐三百多年,中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中心开始南移至长江流域一带,为唐宋以降繁盛的局面奠下了基础. 自东汉至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经过长期战火洗礼,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相反,南方自孙权以来,经过各政权努力营建,至西晋亡、北方沦陷,东晋在南方建立政权,大批北方人南迁,凡此种种为南方带来新的农业水利技术、劳动力,以及庞大的商品市场等重要资源,南方经济渐渐发展起来,商业城市纷纷兴起,商品经济与手工业发达,交通网络也渐渐建立起来.就在这三百多年间,南贫北富的局面逐渐转变.到了唐朝,数全国财富之最,以扬州居首.宋朝韩愈亦称「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 .可见,南方已逐渐取代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隋朝开凿运河,其目的便是把南方与北方(即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联系起来.
文化粲然大盛 南北对峙的政治局面,也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魏晋以降,社会上开始流行清谈风尚,内容以玄学为主.清谈人物有独特的外形 – 手持麈尾,后来成为魏晋风度的标志.西晋覆亡后,清谈玄学的风气随着世族南渡.东晋的世族子弟均受玄风影响,王导、王敦、庾亮等,更是当中之代表人物.相反,留在北方的汉族,如清河崔氏、渤海高氏等,却以经学为训,保留了两汉的文化传统.这大抵便是钱穆先生所指的「汉族较有价值之真文化」. 除玄学与经学外,佛教于也开始兴盛.北魏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于洛阳兴建无数佛寺、石窟.佛教于南方亦十分流行,梁武帝更是笃信佛教;至梁末年,建康已有700多所佛寺.此时,经翻译成汉语的佛经也不少. 南朝:译经数目逾500部1,000卷北朝:译经数目逾100部300卷 渐渐地,佛教开始在民间普及起来,并开始中国化.到了唐代,更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合流. 此外,史学、文学、文学批评、绘画、书法等,在这时期也有重大的成就,著名人物辈出.王仲荦先生称谓:「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成就,为以后唐宋时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治动乱的时代,但它所呈现的多元文化和开阔的思想空间,却是空前巨大的;外族入主中原、汉族政权南迁的结果之一,却是令到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新兴的经济地区,成为唐宋以后国家经济的支柱.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