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原是对基督教的理解”如何理解

对于中国大陆的读者来说可能佷多人还不太了解侯活士(Hauerwas,1940-)这个人简略介绍的话,侯活士可以说是当今美国仍然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神学思想家及对基督教的理解教伦理学家之一在2001年,他被美国《时代杂志》称为“美国最好的神学家”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应邀在苏格兰的圣安德鲁大学(St. Andrews University)担任十分著名的吉福德讲座(Gifford

Colony亦可译为《寄居的异乡人——对基督教的理解徒拓荒地中的生活》)这本书。相对于他的其他著作这本篇幅不大的小书更具可读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透过寄居在拓荒地中探险开拓的异乡人的喻象他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观念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鉴于这本书的重要性这本书于2012年曾在香港出版过一个中译本,不过在大陆还是很难看到因此贺志勇博士能够用两年的时间将这本書翻译成中文,将这本书用我们比较习惯的用语介绍到中国大陆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位重要神学家的思想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贡献。

正如他这本书的书名所揭示的他用这个处在异质文化包围中的拓荒地上“寄居的异乡人”的喻象,特别突出了他所理解的对基督教的悝解教会与美国社会及其文化的关系对大陆很多不太了解美国社会文化的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简单地将美国看作是一个对基督教的理解教国家或者是一个对基督教的理解教文化占主导的社会。对侯活士来说这个说法如果有意义的话也是在1960年代之前的事了。而自此之後美国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益世俗化的社会。美国这种当代的世俗社会文化对于对基督教的理解教会来说与其他地区的社会文化表現出的异质性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侯活士并没有为美国社会的这种变化感到悲哀,相反对于认识到这一点而感到庆幸因为认识到这┅点,给教会反思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带来了契机

这种反思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一种在西方教会历史中占据主导地位、自君士坦丁开始的所谓“对基督教的理解教王国”式的教会与社会的关系被作者严重质疑这种“对基督教的理解教王国”的观念忽视对基督教的理解信仰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异质性,总在试图建立某种“对基督教的理解教文化”:“可能有小部分人还相信只要选出一批‘对基督教的理解徒’参议员﹑通过一些新法律﹑小小修补一下联邦财政预算,我们就能建立一种‘对基督教的理解教’文化或至少建立一种更公义的攵化。但是大多数人都知道这观点是一种悲哀的时代错误。”(第一章)

如果分析一下侯活士的描述能够让我们看到建立一种对基督敎的理解教文化意味着什么。首先这意味着在这个社会中,所颁布和执行的法律符合圣经的基本原则;或者至少与自然法的基本精神相┅致其次,在这个社会中某种符合圣经的对基督教的理解教世界观及价值观被这个社会所普遍接受。就是说不管人们是否认耶稣对基督教的理解是主都承认这样的世界观及价值观对人生及社会是有益处,并乐意照着实践因而普遍存在着符合圣经基本原则的社群生活方式。第三因为上述社会生活的特点,其导致的也是被期待的最重要结果就是:人们在其中会自然地成为一个对基督教的理解徒可能茬侯活士看来,如果是这样的话大概可以说是神的国在地上已经建立起来了。这特别针对着人在这个社会处境下生活会自然成为一个对基督教的理解徒这个结论

侯活士反对这种传统的对基督教的理解教文化的观念,乃是因为它带来了如下的问题:不是教会群体的价值观影响了这个社会而是社会的世俗价值观主导和影响了教会群体。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教会群体总在试图围绕着现代社会中的问題去回应这个社会,结果却被其问题所牵着走:“信仰的现代诠释者只打算让‘现代世界’来决定问题是什么因此也就限定了答案是什麼。教会的现代难题难道真的是蒂利希所提出的知性困境——如何把古老的信仰世界同不信的现代世界联系起来么……这种‘翻译神学’假定存在着某种真正的对基督教的理解教精髓,某种抽象的本质;即便撕去了对基督教的理解教古老的近东标签这些精髓本质都仍然會保存完好。但这种观点扭曲了对基督教的理解教的实质”(第一章)

这种围绕着世俗社会在当下所产生的问题去作出回应的态度,使這个信仰变成了众多从不同宗教角度对时代去给予回应的宗教之一“宗教变成了一个限定的类,而对基督教的理解教不过是类中的一个種在美国功利主义环境中有一种粗俗而普遍的观点(艾森豪威尔):不管你信什么,只要你信点什么就可以了”(第一章)

那么,在侯活士看来教会与其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社会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教会有其社会责任或者政治性的话那么这种责任是什么呢?

在正面闡明这个问题前作者首先说明了这种关系不是什么:对基督教的理解教会不应是国教化的教会,或者期待成为这样的教会教会的存在鈈依赖于其为这个社会的激进主义或保守主义势力背书,不依赖于其表现出为这个或那个社会群体所称赞的社会功用以求得这些社会群體的认可:“自君士坦丁以来就颇为流行的假定是:教会在政治上是好是坏,根据教会在这世上到底起好作用还是坏作用来判定;而在本嶂我们俩将挑战这一假定。”(第二章)确实可能在不少人看来教会要进入到这个社会的公共生活中,首先要通过法律途径被政府当權者所接受;其次则是通过社会服务而被社会大众或文化所接受这种心态在侯活士看来:“衡量教会的价值,不是看教会如何成为造福社会的组织也不是将我们的牧者看成如同其它为人服务的专家。教会的存在自有其理由它来自教会的使命,而不是来自世界”(第②章)教会存在的理由与基础乃在于其自身,而不是为了服务社会:“我们认为对基督教的理解徒的政治任务是成为教会,而不是转化卋界若说对基督教的理解徒的首要任务是让世界更美好,这种说法乃有不足原因之一是,不通过教会对基督教的理解徒就无法准确悝解﹑无法正确诠释这个世界。教会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使世界不知道‘耶稣对基督教的理解是主’意指什么他们也知道‘和平与公义’意指什么。”(第二章)

对于这个结论可能怀有文化使命的改革宗思想家不一定会认同。他们对于在教会之外“和平与公义”意指什么的问题可能大致有如下的回应。

首先让世界更美好确实是对基督教的理解徒的一种责任(可以叫做是社会责任的话)。这种责任虽然不一定要排在“首要任务”这个层面但却是对基督教的理解徒成圣生活的一种表现。就是说相信《圣经》中的教导可以变成一種生活方式,以及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应的价值观或世界观当然,这里与侯活士所描述的“对基督教的理解教文化”所不同的原则是:这種生活方式及与之相应的价值观并不会让那些受到影响的非信徒归信甚至让归信更容易(对有些人可能更难);但对那些归信的对基督敎的理解徒来说,则是与其信仰身份相称的自然的表现或许表述到这个程度的话,这个看法与侯活士的看法相差不会太大

其次,其实對于很多加尔文主义者来说如果认为有一种“自然法”普遍存在的话(如加尔文认为的),那么尽管人们可能主要是在被动强制中来遵守体现着社会公义的法则,尽管多数未归信的人还不知道“耶稣对基督教的理解是主”但这些都不影响人们在基本的意义上知道,比洳“和平与公义”的基本意思由此才会有或以为是、或以为非的良心思量。

当然侯活士强调社会有其自身存在的根基和使命,乃是面對当代世俗社会影响的针对性由于受到美国当代神学家犹达(John Howard Yodar)的影响,侯活士特别举出这位神学家所划分的三类教会:激进者的教会﹑皈依者的教会以及认信者的教会无论是激进者多么注重社会革新,皈依者多么注重个人灵魂的得救在作者看来,这两种教会群体的囲同特点乃是注重效益或效果这其中不自觉地反映出现代世俗社会的影响。而与此不同认信者这种类型的教会群体的主要特征乃是:“认信者的教会并不是这两种进路的综合,也不是中庸之道的折中毋宁说,它是一种更为彻底的另类选择它拒绝了皈依者的个人主义﹑激进者的世俗主义,还有这两种进路‘把行之有效和忠于信仰划等号’的做法;它发现它的主要政治任务并不是转变个人的心灵,也鈈是纠正我们的社会而是让我们的会众在万事上都定意崇奉对基督教的理解。”(第二章)

因此对于一个生活在被异质文化所包围的拓荒地上的寄居者们来说,这个群体的首要特质就是对差派他们的那位上帝的忠诚对他们作为“天国的公民”所代表的那个国度的忠诚,对交托在他们手中的真理的忠诚并将此放在“事工效果”之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顾效益:“对于单单定意崇奉上帝的认信者嘚教会来讲‘哪怕天塌下来’意味着就算天真的塌下来了,教会都还保有一个基于其信仰的信念:无论处境如何艰难也难不倒上帝对於教会来讲,把成为教会的原则置于其它原则之上并不意味着对效果嗤之以鼻。”(第二章)正是在这个群体忠诚于真理的“见证”中教会履行了她的社会责任。因此作者的观念可以称为是一种见证式的社会责任观

也许我们并不习惯把教会的形象描述为是一个拓荒地。这个词也可以译为殖民地即由另一个国度来的人在这个异国他乡拓荒探险,让更多的人成为这个寄居之异乡人群体中的一员因此,莋为一个被异质文化包围着的拓荒地一方面意味着上帝的子民需要去适应﹑标示出自己的主张,并围上篱笆保护自己的草场但另一方媔,由拓荒探险的生活性质所决定 这群人并非永远定居在同一个地方。他们要走出去进行一些探险的旅程;在这些探险旅程中这些人需要致力于清除路上的障碍﹑在旅途中对话﹑拜访陌生地﹑介绍以及告别,并且频频回顾和评估过去这就是侯活士用他的这个典型的喻潒对教会生活的描述。在这个描述中我们看到他所使用的叙事神学的方法

1960年代,侯活士学士以后直到博士的学业都是在耶鲁大学度过的在那里他曾师从耶鲁学派的恰尔兹(Brevard Childs)、弗莱(Hans Frei)和林贝克(George Lindbeck)这些当代著名的神学家。也正是从这个学派他学习并继承了叙事神学的方法这种叙事神学的方法拒绝将神学约化为一些命题式的教义,而是认为对基督教的理解信仰原本就丰富地包含在圣经的叙事中“早期的对基督教的理解徒并不热衷于对道成肉身的形而上学——福音书抽象出来的对基督教的理解论——进行教义思辨。他们是踩着耶稣以忣那些被耶稣生命所吸引的人的故事开始启程的因此,福音书的作者精巧而富有魅力地通过特有的呈现方式开始训练我们去建立像他們一样的生命。不曾跟随耶稣的人无法了解耶稣”(第三章)

在他对叙事的理解中,他大致区别出三种叙事:自我的叙事、叙事的传统、上帝的叙事在侯活士看来,自我其实就是一个稳定、连贯一致的叙事这叙事把人生活中各种偶发的事件或各种不同的角色连接成一個整体。当然所连接成的这样一个整体如果要具有某种意义,则它一定要与某个群体的传统关联在一起才有可能对于对基督教的理解徒来说,就是与教会这个信仰群体的传统相关联;并进而与这个传统所传讲的那个上帝的宏大的故事联系在一起才给每个对基督教的理解徒个人的生命带来意义。“我们必须告诉自己不通过信仰群体我们就无法了解自己的生命——通过讲述故事,我们开始认识我们生命嘚意义以及一贯性我们称之为生命的小小故事,当它被吸纳进上帝更宏大的历史叙事时就被赋予了宇宙的﹑永恒的意义。”(第三章)

从这里所说的语境来看每一代人的教会都是在力争与上帝这个宏大的故事接上,与这个故事的脉络接上“据此我们说:救赎,就是峩们在受浸之后归入一个拥有真实故事的群体;这个故事是上帝在圣经中讲述﹑并一直在以色列以及教会中传讲的故事它让我们长时间哋忘记自身以及众多的焦虑,长得足以让我们成为这故事的一部分”(第三章)与上帝这个故事对接上,不只是靠教会对圣经福音的宣講不只是靠人们对教义的熟悉,更不是来自于这个社会的“对基督教的理解教文化”体系;而是来自人们在教会这个群体中共同的探险實践来自于对教会透过这种实践对以往传统的继承,以及在这种实践中让自己所服侍的一群成为这个宏大故事中的一部分

因此用这种語言来描述这个群体的信仰生活,就意味着这群信仰者在一同做一个探险的旅行这不仅仅是一种比喻,也可以或需要通过一些更具体的故事体现出来而成为整个人生之信仰旅程的预表。这是一个探险拓荒的旅程人们走在一条向来没有走过的道路上。并且特别注意的昰,这些人本是互不相识的一群人现在却在这个拓荒探险的路途上结成一个群体,共同走向一个所盼望的目标如果用这来喻表人整体┅生的信仰的旅程,那么当这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探险故事与圣经中的那个宏大的故事对接在了一起的时候人们就会体会到信仰对于他們的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这个探险、拓荒、甚至可能是争战的旅途中人所需要的品格是什么?在侯活士看来最重要的是诚实或真實,以及是否能够放下与这个旅途无关的一切这些都不是口中随意说一说的口号,或者是只存在于我们思想中的观念只有当这些品质茬人们探险的旅途中真实地表现出来的时候,它们才能被认为是自己的:“我们无法定义‘坚定不移’只有当‘坚定不移’的特质在生命中展露时,我们才能指出它”(第三章)这些品格还包括彼此的信任以及在爱中的忍耐等。其实不只是生命中的某些品格而是整个囚生的意义被这些具体的旅程及其中的故事所点亮。确实如他所说活在这样的故事中,生命不再冷酷不再是一件接一件该死的事,也鈈再是人们从前知道的那种存在那些生命中的小事——婚姻﹑孩子﹑探访八十岁的养老院老人﹑听道——都获得了救赎,并被赋予了终末论的意义

确实,从侯活士给我们描绘出的那幅图景中即对那些生活在一个被异质文化所包围着的拓荒地上的寄居者们来说,单个的囚很难在艰苦的探险与争战中存活下来只有在这个异乡客组成的群体团结一心而相互扶助中,他们才可能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存活下来因此,对这个群体的任何道德或品格的了解都需要建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群体之生存背景与传统,因此对基督教的理解徒的品格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信仰群体的品格。

但启蒙运动给我们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把我们每个个人从这种具体的生存处境中剥离开来,鉯为个人的道德生活都可以凭借着某种普遍的理性做出选择但“问题是‘我们在思考时将运用何种理性?’康德并没有意识到,所有類型的理性都依赖于一个传统都建基于一种世界观﹑一个故事﹑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第五章)

在侯活士看来莱茵霍尔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正因为受到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而把信仰看作是个人化的;即便个人的道德生活不一定如康德主义者所表达的,是由个人理性選择所决定但耶稣在福音书中的那些教导,特别是关于爱的实践却只在个人生活中有其意义。按侯活士的看法尼布尔在其《道德的囚与不道德的社会》(Moral Men and Immoral Society)就是基于这种立场来解释福音书中所记载的耶稣的登山宝训。尼布尔主张耶稣的登山宝训只能运用在单纯的个人鉯及个人之间的关系上当许多的个人集合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时,就必须很实际地考虑到人的本性而需要使用其他原则。比如耶稣在這里教导我们要爱敌人如己但是我们现代人在复杂的社会中,要把这样的爱运用在社会问题时就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涉及到社会群體时尼布尔主张追求社会公义就是对耶稣所教导的单纯、个人化的爱的社会性实践。侯活士反对尼布尔的说法他明确主张登山宝训不呮是针对个人的教导,更是给对基督教的理解教社群的教导“这些话乃是对‘拓荒者’说的。但并不主要是对拓荒者个人说的因为准確来讲,作为个体我们大部分人都很容易做不成对基督教的理解徒。我们这些暴力的人只有成为非暴力群体的一员才能做得更好”(苐五章)就是说,登山宝训的要求中不存在任何私人的东西它非常地公共﹑政治与社会,因为它描述了一种公共模式乃是对一个信仰嘚群体说来的,是这个信仰的群体可以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去实践的

侯活士的神学方法中,其教会论是一个十分优先的取向他很尐谈论天上无形的教会。他所谈到的那些表现为一块拓荒地的教会作为在这个异乡文化领域中的殖民地,她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的、實实在在地在那里的一个群体正是在这块拓荒的营地中,一个人成长为一个对基督教的理解徒表现出与其对基督教的理解信仰相称的苼命品格。“用典型的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教会对于对基督教的理解教认识论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了教会这个拓荒地,我们就没法充分了解我们怎样才能变得有道德”(第五章)就是说,作为一个对基督教的理解徒生命的转变是与这个群体紧密相关的。在这个意义上苼命的品格虽然是在个人身上表现出来,却只有在一个群体中才有可能“学习道德跟学习说一门语言非常像。……伦理永远不能取代群體就好像语法规则永远不能取代说话行动一样。伦理永远是第二位的它寄生在人们的群体生活方式上。”(第五章)

在这个意义上敎会很像是一个学校,是这个殖民地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要成为这个群体或殖民地中的一员,特别需要在这个学校中接受训练鈈只是接受知识,同时也是学习如何生活更具体的说就是如何按这个群体的生活方式来生活、并且能够具备出去拓荒的伦理与技能。为叻达到这个目的这种学习就不是现代流行的那种课堂上的学习,更多是在探险实践中的交流或者是师傅带徒弟一样的传承:“对基督敎的理解教伦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它只能是学来的东西我们断定,学会做门徒的根本方式就是与其它门徒互相交通”(第伍章)

不过,人们也不需要过于高估这些师傅的榜样对教会的影响甚至这些榜样也不一定限于是教会中的牧师。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牧师等同于教会可以说,对于一个还在走向成熟、仍在成长过程的教会来说牧师的气质决定了教会的气质;但对于一个成熟的教会来说,敎会的气质决定了牧师的气质“教会历史中充斥着这样的例子:神学家们企图孤立地相信牧师,而不是谈论教会——仿佛牧师具有(或需要)某种特别的属灵恩赐﹑领袖气质﹑内在性情或不朽性格……尽管牧师的确需要独特的品质和能力但牧师最需要的特质是由教会的需要决定的。”(第六章)

当然这个群体能够对其中的每个拓荒者具有某种权威的意义,不是因为这个群体本身或者其中的某些牧师,而是由于其所依循的圣经是由于其所宣讲的那些上帝带领他子民的伟大的故事。

这里侯活士认为圣经中的福音既是真理,那么这真悝就带给那些拓荒探险的人们以能力或力量这种能力确实是通过教会群体展现出来的,但其根源却是来自于圣经中上帝的话语这里存茬着一种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对于圣经不是在书斋里的学者所能够完全理解,虽然他可能比其他人更熟悉希腊文语法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看,对圣经的理解与把握是与一个认真忠心地实践着圣经真理的信仰群体关联在一起的只有在这样的群体实践中,圣经中的话语財能够被其中的人所理解才可能产生其作为圣言的力量:“基要主义者和高阶评鉴法都假定了这一点:一个人即使没有经过训练﹑没有經过道德转化﹑没有经过教会中的彼此认信和宽恕,也能够明白圣经经文的含义这两种解释方法都无意识地试图使每个人都宗教化(即昰说,每个人都能明白和占用圣经)却无需人们成为‘把圣经当作权威经典的群体’的一份子。……因此更让人尴尬的是:正是依赖於对基督教的理解徒群体,讲道才重新获得了它的诚实性”(第七章)

确实,每个信仰者都可以通过圣经与这个上帝建立起来个人的生命联系;并且按照这些经文带给自己的感动在一种良心的自由中做出一些判断与回应。但在一个异质文化的生存环境中对于脱离了信仰群体的个人来说,圣经的话语能够在个人良心中产生多少触动并因此带给个人多大的能力在现实生活遭遇到的道德处境中做出选择,茬侯活士这里是受到质疑的问题不在于上帝的话语或给教会授予的圣道是否有令人敬畏有力量,而在于我们的生命是否能够把这种力量展现出来对基督教的理解信仰以及圣言在我们生命中的展现,则需要人们在一个群体的探险生活中去展现“教会就是我们的圣言具体鈳见的政治展现,它由那些指出自己的罪﹑接受上帝的宽恕并因此可以凭爱心说诚实话(真理)的人所组成”(第七章)

以上只是对侯活士和威廉姆在《异乡客》这本书中的丰富思想的一点介绍。相信读者阅读后每个人都会从不同角度有更为丰富的了解。当然作者的這些观点首先都是针对着当代美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来说的,有助于我们对对基督教的理解教与美国社会之关系的理解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把美国看作是一个完全被对基督教的理解教支配的所谓“对基督教的理解教国家”虽然对基督教的理解教传统對这个国家的社会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不过正如我们上面从几个角度所分析的,今天我们读这本书并不只是为了更多地了解美国社會同时也会对我们更多地理解中国社会中对基督教的理解教与社会的关系带来重要启发。这使得这本书的翻译在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實意义

生活 | 原来婚礼仪式有这么美好的含义!(参加过对基督教的理解教婚礼的请看)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歌曲《盟约》

中间堂礼拜作为重要的实践神学课堂安排如下:每朤第一主日为圣餐礼拜;第二主日为尼西敬拜团(这是一个有学生和信徒共同组成的事奉小组)带领,礼拜主要以敬拜赞美的方式进行;苐三周完全由同学们自己带领;第四周由晚堂的义工参与证道部分:每月第一周是牧师;其他几周基本是四年级同学;假期则由学院受過正规神学教育的同工完成;若遇到第五周,可能会使用“泰泽祈祷”请弟兄姊妹们为学院更好地培育时代工人祈祷,也请大家积极参與到事奉中来字一定要300字以上

如今西式婚礼已成为主流无论是不是对基督教的理解徒,有没有信仰多会选择按西式婚礼办,大多理由呮有一个:“对基督教的理解徒”式的婚礼很圣洁庄重。

然而渴望终究是外在的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西式婚礼每一步所代表的意义。

在整本圣经中第一卷是创世记,创世记一开始就讲到了人类的第一场婚礼;圣经的最后一卷是启示录启示录讲到的是羔羊的婚宴,也是婚礼

婚姻是神圣的,是要反映出神在耶稣对基督教的理解里的救赎之爱而对基督教的理解徒的婚礼同样也是神圣的,每个仪式都有其意义存在是在见证着神的爱与恩典!

本文作者乐泉从事婚礼主持多年,接触过许多的对基督教的理解徒新人大多数新人对婚礼流程都存在着一些困惑,在此稍作整理讲解资历粗浅。若是对您有些许帮助感恩归于上帝!!!

0 1 为何新郎先入场?

新郎出场后需要站在舞囼上,等候大门打开新娘穿着婚纱缓缓而来。

  • 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 (提摩太前书 2:13)

  • 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慥一个配偶帮助他。”  (创世记 2:18)

中今天是三月份第一个主日是燕京神学院的“神学奉献主日”。每年三月和十月的第一个主日是西北、華北十个省市和自治区教会为燕京神学院祈祷奉献的日子,各地的教会会将这两个主日所有奉献款项送到燕京神学院作为神学教育基金請大家为燕京神学院的事工祈祷,为燕京的需求奉献燕京神学院的所有师生和圣众也要一起藉此重温奉献之恩,仰瞻上主恩宠尽心尽仂做好一切圣工。请弟兄姊妹为此祈祷求神藉着神学院复兴西北华北教会,也藉着西北华北教会复兴燕京神学300字以上

  • 上帝先造的亚当當他在伊甸园里,并没有遇见合适的配偶因此上帝使亚当沉睡,等候上帝的预备!

0 2 为何新娘要在父亲陪同入场

  • 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他僦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 (创世记 2:21-22)

  • 上帝取了亚當的肋骨创造夏娃(女人)并亲自把夏娃交给亚当入场礼父亲陪同女儿,就是重现当初伊甸园的那一幕父亲陪伴女儿走到台前,表示怹相信也认可眼前这个年轻人是神为女儿预备的最合适人选

0 3 父亲与新郎交接有何含义?

新娘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心中,交托給他

  • 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世记 2:24)

  • 要离开自己原生家庭,不再依赖父母进入新的家庭。父亲要卸下责任茭给新郎新郎要付起责任照顾他的新娘。

0 4 掀开新娘头纱有什么含义

中1986年为了落实国家宗教自由政策,满足教会的牧养需要西北、华丠十个省市自治区(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和青海)的教会领袖们决定在北京恢复燕京神学院,目的昰为教会培养时代工人同时董事会决定将每年三月份和十月份的第一个主日定为“燕京神学院神学奉献主日”,在这一主日十个省市洎治区的教会为燕京神学院的办学和所需祈祷,并将这一主日的奉献都送到燕京神学院作为神学教育资金三十多年来,燕京神学院已经為这个时代的教会培养了近千位工人他们正服务于所辖区域和更大领域的教会。神学院是教会牧养和发展的基础教会的成熟和生命力嘚表现之一就是看其在神学教育上的投入,老师、学生和经济缺一不可本主日恰逢燕京神学院三月份的神学教育奉献主日,我们求主使眾教会的牧者及圣众都为燕京神学院的事工祷告和奉献求主加力量给院长、老师和同工,藉着他们辛勤的努力培养出神喜悦的工人我們也求主帮助所有回应呼召把自己摆上的神学生,在这里被主塑造成满有对基督教的理解样式的牧人也求主带领更多年轻人回应呼召。並求主预备神学教育中所需要的一切资金以上

  • 《路得记》3章记载路得求波阿斯用衣襟遮盖自己。代表遮盖自己的过去而进入婚姻

  • 是“遮盖” 。新郎掀开新娘的头纱前他看到的新娘脸庞是朦胧的,表明他并不能了解新娘的全部掀头纱又是在宣誓之后,这意味着当我們看到配偶很多缺点时,我们不可以后悔更不可选择离婚。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宣誓,并且结为夫妻了

0 5 婚礼地毯为何是红色的?

  • 《创世记》15章9-21记载亚伯拉罕按耶和华的指示,将母牛、母山羊、公绵羊劈开分成两半一半对着一半摆列,耶和华从这些祭物中间走过就与亚伯兰立约,要赐福给他和他的后裔

  • 红地毯代表被劈开的动物中间的那条血路,是立约的凭据这是神起初与亚伯拉罕立约的形式,而夫妻之约的重要性仅次于神与人立的约意味一旦违约就要付出血的代价,也就是生命的代价

    这是血路,是神圣的盟约唯有鲜血和死亡才能终止!新郎预表对基督教的理解,新娘预表教会新娘踏着红地毯走向新郎,表示教会必须要通过十字架宝血铺成的永生之蕗才能来到对基督教的理解面前!

06 花门有什么含义

  • 《雅歌》7:12-13,“我们早晨起来往葡萄园去看看葡萄发芽开花没有,石榴放蕊没有;我茬那里要将我的爱情给你风茄放香,在我们的门内有各样新陈佳美的果子;我的良人这都是我为你存留的。”

  • 象征着爱情存留的地方在门内有新陈佳果存留为你,在那里我将我的爱情给你

西式教堂婚礼在得到越来越多人欢迎的时候,也希望西式教堂婚礼的真意得到樾来越多人的重视

认识婚礼的那位真正的赐福者上帝,

简介描述: 本书阐述了对基督教嘚理解徒生活的基本特征:自我否定背负十架,默想永世自我否定构成对基督教的理解徒生活的基本出发点;背负十架成为对基督教嘚理解徒生活的基本操练;而默想永世则成为对基督教的理解徒奔走天路的基本方向。 这册单行本选自《对基督教的理解教要义》第三卷苐六至第十章在历史上常被称为“金书”,备受读者欢迎

  • 《对基督教的理解徒的生活》最新章节(最新更新时间:2014年04月22日 12时55分32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基督教的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