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与基督教和基督教到底谁是正宗

查看: 2216|回复: 13
很多人到现在分不清佛教和道教 也分不清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 道教才是中国本土宗教
在线时间 小时
很多人到现在分不清佛教和道教 也分不清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 道教才是中国本土宗教
在线时间 小时
道教和佛教最混淆视听的地方就是三山,佛教和道教融合展现.
基督和天主么八哥可以说出无锡哪几个是天主堂,哪几个是基督堂吗?
在线时间 小时
道教,儒家在国内早就融合在一起了。宋代后的先人试着把佛教也融合进去,就形成了儒释道
在线时间 小时
为什么要信教 信自己不行么
在线时间 小时
道教提倡养生和亲近自然,而我们却总把道教宣传成算命、练丹。对本土的教义,没有一种文化上的尊重和扬弃。倒是是对佛教、基督教这些外来教义,一个个都喜欢的不得了。
在线时间 小时
我们是不是要兴汉啊?
在线时间 小时
楼主你可以的,只要你振臂高呼一声。
在线时间 小时
这些年被我们抛弃的东西:1、祭祀。现在很多年青人说是迷信,但目前搞祭祀最多的是日本。2、中医。这个就不用说了,论坛有个别脑残天天拉低大家智商,自己出国去看看,有多少国家延用中医理论吧,不说远的,韩国、日本、新加坡全都有,还很受欢迎。3、宗教。道教是我国自有教义,这个教义因为不适合统治阶级需求,所以一直被无视。但道家理论和观点,已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道教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其实远高于所谓的民主,是最早提倡生物个性第一的教义。但现在的道教还传下来多少真正的教义?4、责任。现在的电视剧里为了营造感情复杂氛围,抢人家女朋友、抢人家老婆、抢人家男朋友、抢人家老公成风,这样的垃圾片冠以爱情的名义,于是乎一切都合理了。但他们都忘记一点,每个人的责任在哪里?对家庭,对社会一点责任都不用负吗?5、道德。以前道德是社会第一行为准则,是比法律更有约束效力的内在规则,现在谁还关忽道德?现代人最擅长的或许就是把别人的不道德当作自己不道德的理由。其它还有很多,这些年我们失去了什么?
在线时间 小时
佛教除密宗外,基本都经历过汉文化的过滤和改造,在汉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禅宗尤甚,自六祖慧能后达到巅峰,所以请08视佛教为本土宗教。
在线时间 小时
这个看皇帝的,皇帝喜欢那个教老百姓就只能喜欢那个教
在线时间 小时
组织不希望你们这么清楚。
在线时间 小时
为什么要信教 信自己不行么
信自己和信教是两码事,国外很多年轻人信自己,张扬个性,但是他们都有宗教信仰。只信自己会培养出自私自利的人,人还是要有点信仰。
在线时间 小时
道教和佛教最混淆视听的地方就是三山,佛教和道教融合展现.
基督和天主么八哥可以说出无锡哪几个是天主堂, ...
08肯定也只是百度搜来的喽
在线时间 小时
这些年被我们抛弃的东西:1、祭祀。现在很多年青人说是迷信,但目前搞祭祀最多的是日本。2、中医。这个就不 ...
怒赞!说得太好了!
Powered by天主教和基督教不都是一样的吗?
天主教和基督教不都是一样的吗?
为什么他们还要算是两个不同的宗教?还有什么天正教乱七八糟的?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区别
一,宗教上的称谓不同
我国宗教界称之为&基督教&的教会,在国际上和学术界称为新教,也称基督新教,以区别于天主教和东方正教.1807年基督新教才正式传入我国,在中国民间称之为&耶稣教&,因此,基督教这一名称在我国境内单指新教.
国际上,基督教是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的统称,这三个教会的信徒都称为基督徒.在三个教会中,天主教会是原始基督教会的直接延续和继承者,又称罗马公教,也就是普世大公教会.东正教是在1054年由天主教分离出来的东方教会,也称为东方正教,1965年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后,逐渐与天主教共融,成为组妹教会.结束了东西方教会长期分裂的局面.&天主教&一词是明朝时期著名传教士利玛窦结合中国教友的信仰习惯,将中国的罗马公教教友称为天主教徒.其中&天主&指的就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老天爷&.
二,基督新教的由来
由于罗马帝国的分裂,形成东西罗马帝国,在欧洲形成了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拉丁礼天主教会和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方教会,当时还没有基督新教会.然而欧洲中西部形成一个独特的&神圣罗马帝国&后,天主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神授王权,天主教成为神圣帝国的最高精神体系,也远远超过了东正教的发展,天主教成为世界性的教会.十六世纪时,德国的一位天主教神父马丁·路德因反对当时教会颁发赎罪券,而于日,在德国的维腾贝格大学用作布告栏的城堡教堂大门上贴出他的《九十五条信纲》.实际上信纲本身并没有激情的火花,也没有否认教宗的赦罪权,只是学术的论辩,他提出反对所谓赦罪券的无限扩展.然而这一信纲的发表连路德本人也没有想到会传遍德国及欧洲部分地区,从而引起轩然大波.1518年6月罗马教宗良十世(也译为利奥十世)要求马丁·路德到罗马申辩.由于当时德国诸候弗里德里希暗中支持路德,他拒不从命,而且与教会展开了论战.后期路德与修女波拉结婚,放弃了圣职,当时许多神父,修女,教友在当地诸候的支持下跟随了路德,德国教会出现了分裂.
1529年德国皇帝查理五世决定制止路德派的分离,召开了斯拜耶帝国会议,决定天主教的礼仪仍为德国教会的主要礼仪,并要求停止改革教会.同年4月19日,在会议上失败的路德派诸候提出正式抗议书,因此历史上将分离的这一派称为&抗罗宗&&抗议派&&誓反教&,这标志着基督新教正式产生了.1546年2月路德因中风病,病逝于德国艾斯勒本城.马丁·路德生前新教只形成德国的路德会,其它新教各派都是他死后逐渐产生的.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为再婚而使英国天主教会独立于天主教,建成英国国教——圣公会,其中保留了一部分天主教礼仪.1541年法国人让加尔文在瑞士创立了长老会.上述三个教会是从天主教直接分离出来的,其余基督新教各派都是从这三个教派中再度演变而形成的.例如公理会,浸信会,卫斯理会等.十九至二十世纪,新教又开成许多新建教会,例如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摩门教,救世军,耶和华见证人,五旬节会(方言会)等.基督新教的历史沿革不足500年,但派别林立,目前,大小各派已达八千多个,这些教会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领导体系,自行管理,各自为政.中国境内的基督新教是清朝末年传入,建国前各派分别礼拜,建国后实行联合礼拜, 统一称为&基督教&.
三,教会礼仪不同
1,天主教的主要礼仪 天主教会是耶稣亲立,传于宗徒伯多禄的教会,第一任罗马教宗就是伯多禄,传承 到现在为第266位教宗是若望保禄二世.全世界至圣统一,由教宗统一领导.罗马圣座设于梵蒂冈,是联合国成员国,也是欧元区国家.教会有七件圣事,分别是圣洗,坚振,圣体,忏悔,婚配,圣秩,傅油圣事.天主教《圣经》为73卷,基督新教为66卷,旧约比基督新教多7卷.
2,基督新教的礼仪
基督新教早年脱胎于天主教会,其基本信仰与天主教一致.但其礼仪上在16世纪宗教改革后,取消了天主教会七件圣事,以及其它的大部分礼仪.主张因信成义和团契型教会,其教会活动主要为讲道,唱诗,祷告.部分教派还有洗礼,圣餐大多数教派已不确认耶稣基督的临在,所以不具备圣事的性质,除此之外无其它圣事性活动.
3,关于圣母玛利亚
有些人以为天主教是敬拜圣母玛利亚的,这是不正确的.天主教相信耶稣基督是天主,因相信耶稣基督而成义.从来没有把玛利亚当神敬,玛利亚因圣神受孕,无染原罪,生育了主耶稣基督,成了救主的母亲.教会历来尊敬圣母,并把她的美德广为传扬.所以,人们才会有这样的误解.在《圣经》中,圣母是唯一被选参与天主的救赎计划者.玛利亚是耶稣的母亲,耶稣称信他的人为他的兄弟姐妹,所以,信徒称玛利亚为母亲,尊敬圣母也是自然的事.
天主教会除了尊敬圣母玛利亚外,还尊敬耶稣的养父大圣若瑟以及历代圣人圣女.之所以尊敬他们,是因为他们在世时的功行,他们所行的一切都是彰显耶稣基督的爱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
天主教,又称公教,但是自明朝时就沿用的名称“天主教”,已成了正式的中文代名词(因其将不使用上帝、神等词汇称呼所信仰的天主,而仅使用天主一词)。在基督教的所有公教会之中,罗马公教会(罗马天主教会)的会众最为庞大,全世界人数有11.3亿,占世界总人口17%,因此公教会(天主教会)一词往往指的是“与罗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会”,目前天主教会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会中最为庞大的教会
  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音译加特力教,意译公教。中国人根据明末耶稣会传教士的翻译,称之为天主教、罗马天主教,是取自中国一句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根据1990年统计,全世界共有信徒近10亿。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帝国在政治、社会、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基督教,在其形成初期,就逐渐分成以罗马为中心的拉丁语派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希腊语派,东西两派为教会最高权力和教义等问题长期争论,终至1054年正式分裂。东派强调自己的正统性,称为正教,西派强调自己的普世性,称为公教。公教即天主教在中世纪曾深入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学术、文化、教育和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无所不在的精神力量。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从中又分裂出与罗马教廷脱离关系的新教(抗罗宗)各派。天主教一方面发动了与之对立的反宗教改革,加强教廷权力,整肃教会纪律,同时成立耶稣会等组织,深入社会各阶层进行加强天主教的活动。随着欧洲列强相继向海外扩张,天主教向非洲、中南美洲、北美洲和亚洲开展传教,扩大了影响。在20世纪,面对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天主教一方面在其内部反对现代主义神学,反对共产主义等“错误学说”,另一方面也逐步改变僵硬立场,提出了革新和对话的方针,谋求与基督教各派及社会各方面进行合作。
  天主教会的组织形式严格集中。它重视教阶制,教阶制分为神职教阶和治权教阶。神职教阶有:教宗、主教、神父和执事。治权教阶有教宗、主教、省区大主教、都主教、教区主教等,教宗具有最高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由枢机主教构成的枢机团选举产生,枢机团也是教宗的主要咨询机构。天主教严格规定神职人员不得结婚,与俗人有明显界限。修会由信徒组成,修士须发安贫、守贞、服从三愿,并过集体生活。除教皇之外,公会议也具有至高权威。公会议由教皇主持召开,代表为世界各地区的主教。重要修会、修院领导人及著名神学家、教会法专家也常应邀参加。12世纪至今,天主教已召开过13次公会议。天主教第一部完整的教会法令是12世纪中叶的《格拉蒂安教令集》。16世纪时,《教会法大全》问世,20世纪初又修改简编为《天主教会法典》,1983年,又颁布了更为简明的新《天主教会法典》。
  天主教信奉天主,并尊玛丽亚为圣母、九品天神之上、世人的母皇、人类的主保,还尊敬圣人圣女。教义统一,基本教义信条有天主存在;天主永恒、无限、全知、全能、全善,他创造世界和人类,并赏善罚恶;圣父、圣子、圣神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圣子受难,复活升天,末日审判等。天主教认为教会为基督所创,乃基督之身,人只有通过教会才能获得拯救。早期天主教主要根据亚历山大派神学及奥古斯丁神学解释教义,13世纪后,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体系逐步成为官方神学。20世纪后,新托马斯主义、超性托马斯主义也被用来论证天主教的信仰和教义。天主教把耶稣的诞生、复活、圣神降临、圣母升天定为四大瞻礼,记于专门的教历之上,每逢这些节日要举行的大型弥撒为主的仪式。又设有圣洗、坚振、圣体、终傅、告解、神品、婚配七件圣事。圣洗、坚振、圣体是入门圣事。
[编辑本段]【名称和中文翻译】
  “天主教”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καθολικός&,意思为“普遍的、通用的”,因此也被翻译为“公教”。“公教会”的“公”原文起源自拉丁语的catholicus,意思是“普遍的”,翻译作中文“公”是取自“天下为公”的“公”,因为天主教徒认为只有天主教会才是“全世界的”、“一般的”、“大众的”教会。他们选择这个名字,是由于他们认为最初的教会是开放给全部的人,而不是特定的种族、阶级,或者特定宗派的。
  “公教会”一词的出现早于现在的天主教会,在宗徒信经:“神圣的公教会(sanctam Ecclesiam catholicam)”,以及尼西亚信经里面一句:“我信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Et unam, sanctam, cathólicam et apostólicam Ecclésiam)”。
  “公”的原文意思虽然平常,但是在基督教的发展史上却有许多教派与教会想要拥有这个头衔,到了最后,“公教会”一词在法理上已经由罗马天主教会所拥有,这就如同正教会的“正”,其字面意思虽也平常,但是后来仅由正教会所拥有。尽管如此,仍有不隶属于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会在名称上使用或是保有“公教会”(天主教会),比如古公教会、宽宏公教会。
  在中国,基督宗教的一些中文翻译名称造成了对天主教和新教的误解,“基督教”翻译自英文的“Christianity”,指一切相信救主耶稣·基督的信仰,包括天主教、正教和新教等;而在中国,“基督教”则一般是指英文的“Protestantism”,更确切的翻译是“新教”,是1517年由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形成的基督宗教教派。为了避免误解和混淆,本词条避免使用“基督教”一词,而使用“基督宗教”表示英文中的“Christianity”,“新教”或者“基督新教”表示英文中的“Protestantism”。
  公元1517年,天主教奥斯定会的马丁·路德神父“另立门户”,由罗马天主教分离出去。天主教会一度称之为“抗议宗”、“抗罗宗”、“誓反教”等,直到1962年-1965年梵蒂冈第二次会议(简称“梵二”)后才慢慢改变这些称呼,乃称之为会离的兄弟教会,即是基督新教或新教,也就是在中文中所称的“基督教”。
  国际上称天主教为“基督宗教”,称新兴的教会为“基督新教、新教或福音教”,中国却称新兴的教会为“基督教”,以致为数不少不明历史的中国的基督新教徒与中国的教外人士都误认为,天主教是从基督教分裂出去:先有基督新教(中国称的基督教),后才有天主教。殊不知,天主教是罗马天主教,由耶稣基督亲自创立的,乃建基于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上,它的前身是犹太教,因此,继承犹太教的一神观念和旧约圣经。而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即是国际上所称的基督新教,是在耶稣诞生后第1517年才由国际上所称之为基督教的罗马天主教分裂出去的教会。
  公元1517年前所称的基督教,并不是基督新教,而是罗马天主教。因为马丁路德神父所创办的基督新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还没有诞生。公元1517年后所称的基督教,并不是天主教,而是基督新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因为马丁路德神父所创办的基督新教已诞生了。 梵蒂冈第二次会议所称的基督宗教,并不是专指基督新教,而是指所有信仰耶稣基督的教会。
  我们应注意,当阅览非教会人士著的、非教会出版的书籍,或是译自国外教会书籍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年代,不要把基督新教(中国称之为基督教)与天主教混为一谈了。
[编辑本段]【单一神崇拜】
  天主教信仰的对象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单一神。圣父、圣子和圣灵是神的三个位格,相当于三个不同表现形式。
  当人透过任何一个可见的形象(圣人、天使、圣母)以“尊重的敬意”进行敬礼时,旨在敬礼形象所描绘的人物,并不是一种崇拜(《天主教教理》第#)。当朝拜(天主)耶稣像时,不是崇拜那个制品,而是向这个像所代表的本质:天主致以无限崇拜。教会对圣母不是(朝)崇拜,而是以子女的心情敬爱她。教会从来不拜圣母,没有把圣母当成救恩的本身。她只堪接受最崇高的敬礼,只有天主才配得崇拜。所以,教会不是拜圣母的教会。相反,这种敬礼行为可激活旅途中天主子民的信德,感谢主的救赎恩典,并充满得救的希望。
[编辑本段]【天主教教义】
  1、“三位一体”。天主教认为,世界和宇宙中存在一种超自然和超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天主。他是独一无二、无所不能、创造有形和无形万物的神。由于他具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所以称他为“三位一体”的天主。因圣父在天,称他为天父,被认为是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力量。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一位。圣子为耶稣基督,受圣父的派遣降临人间,以自己在十字架上的流血牺牲拯救世人的苦难。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圣灵是天主与人的中介,启迪人的智慧和信仰,使人弃恶从善。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这三个位格不是各自独立的三个,而是同一本体,三者组成天主的统一整体。
  2、天主创世说。天主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天主创造的,人类当然也是天主创造的。《旧约·创世纪》记载:天主用5天时间创造出了自然界万物,第6天造人,第7天歇息。天主创世说是天主教的核心。正是因为天主创造一切,他才被说成是至高无上、全能全知、无所不在的唯一真神,是宇宙的最高主宰。
  3、原罪说。天主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有罪的。宣扬天主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厄娃,他们被安置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夏娃在魔鬼的引诱下,怂恿亚当偷吃了伊甸园内能知善恶树上的果子,即禁果(智慧果),因而触怒了天主,被驱逐出乐园,“下放”到地上劳动。亚当和夏娃的罪一直传到他们所有的后代,成为人类苦难的根源,即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即便是刚出世即死去的婴儿,虽未犯任何罪,但因其有与生俱来的原罪,故仍是罪人。
  4、救赎说。天主教认为,人类既然有了原罪,又无法自救,于是天主派遣其独生子耶稣降世人间,为人类的罪代受死亡,流出鲜血,以赎人类的原罪。只有相信和依靠一个救世主耶稣为人类赎罪,人才能求得死后永生。
  5、天堂地狱说。天主教认为,人世间充满了罪恶,将来基督从天降临,审判地上的活人和死人,信基督者将进入天国获永生,不信基督者将被抛入地狱受永罪。教会把天堂描绘成一个极乐世界。它是“黄金铺地、宝石盖屋”,“眼看美景、耳听音乐”,“口尝美味,每一感官都能有相称的福乐”。地狱则到处是不灭之火,蛇蝎遍地,可怕到了极点。此外,在天堂和地狱之间,还有炼狱。有一定的罪,但不必下地狱者,就被暂时放在炼狱里受苦,等所有罪过炼净,补赎完了,方可进入天堂。
  6、忍耐顺从说。天主教号召人们做到忍耐、顺从。《新约·罗马人书》讲,要人们顺从掌权者,因为权是天主给的。因此,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天主的命令,抗拒的必自取刑罚。
  总之,天主教相信天主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神),也敬礼圣母玛丽亚。宣扬圣父创造天地万物;圣子降生成人,在十字架上死而复活,拯救世人,打破天和人的界限,成为天主与人的唯一中保;圣灵来自圣父和圣子,是赋予生命之神。宣称教会为耶稣基督所创立,是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有权赦免世人的罪。宣传诸圣相通功、人的肉身可复活和永生。还说善人得享永福、恶人要受永苦等。
[编辑本段]【天主教与基督新教的区别和比较】
  历史起源
  天主教是从犹太教脱胎而来的
  在公元前1003年,大卫王领导以色列12支派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统一的北以-南犹联邦王国。统一的联邦王国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很快就分裂和没落了。前722年,北以被亚述王撒尔贡所消灭。在前598年和公元前587年,南犹太分别有3023名高阶层的犹太人、800多中阶层的犹太人被放逐于巴比伦。前587年南犹太被巴比伦王拿步高二世所消灭。以色列人世代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区沦为先后兴起的波斯帝国,埃及帝国,希腊帝国,罗马帝国的殖民地。罗马帝国在耶稣逝世后的宗徒时代,即是公元70年-72年的犹太战争,消灭了以色列。从此,以色列人被分散到世界各地,直到1948年才建立以色列国。
  犹太人历经长时期的帝国的殖民生活,日日夜夜地期待天主向他们所许诺的拯救者“默西亚”来救他们脱离压迫者的手。大约在公元前8年至2年间,默西亚拣选了犹太少女--玛利亚做自己的母亲,诞生在犹太-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耶路撒冷南端的伯利恒。他的妈妈用襁褓裹着他,把他放在马厩(也称马槽)里,有天使在欢唱:“天主受享光荣于高天,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路二1-20)。”他在接受贤士们(是外邦人)朝拜以后,他的母亲带着他逃往埃及,并住在那里,直到迫害他的黑落德王死后,才从埃及回来(玛二7-22)。他的名字叫耶稣。在他十二岁的时候,曾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的圣城耶路撒冷圣殿聆听经师讲经,并向他们询问(路二39-46)。他在加里肋亚省的纳匝肋小镇中隐居长大,直到30岁左右(路三23)才离开此地,前往加里肋亚宣讲天国的喜讯(谷一14-15)。因此,他被称为加里肋亚人与纳匝肋人(玛二23)。这个纳匝肋人耶稣在约旦河里,接受约翰的洗礼(谷一5)之后,开始他的福音传扬:“时期已满,天国临近了,你们悔改,信从福音吧(谷一14-15)。”他本是元始和终末(默二十二13),过去和现在,时间和历史,光荣和权能属于他;但他来到人间,属于自己的领域,自己的子民却没有接纳他;他受尽世人的奇耻大辱与痛苦之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其时,大约三十三岁。他死后第三天,应验了自己所说的话:第三天必要从死者中复活起来(谷十六1-20)。这些见证,他所召唤的门徒都一一记在心中,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已有二千年了。
  耶稣三十岁离开隐居的纳匝肋来到约旦河,公开宣讲天主的国与他的福音,众多人开始接受他的宣讲,并跟随他,度福音生活。他从中拣选了十二人作宗徒。他从死者中复活之后,便祝圣(按立)伯多禄为教会的磐石:“约纳的儿子西满,你要叫伯多禄——磐石,在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会,阴间的势力决不能胜过他(玛十六13-19)”,明确宣布建立教会。以伯多禄为元首的宗徒在共融牧养下,跟随主的人渐渐形成了一个可见的小团体。这个小团体就是日后发展成为普世教会的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罗马天主教会。这是一个永远不可、也没有人能否认的历史事实。
  教会本着耶稣基督的训导福传天下,把天主的爱通传给世人,努力圣化人灵,福利社会,保全基督全部的宝训。教会从来没有改变、加添或删减天主亲自颁布的十诫和亲定的七件圣事。
  基督新教是在1517年从罗马天主教分离出去的教会
  16世纪初叶,欧洲的大小国家多达四百多个,其政治异常复杂,宗教生活也相当低落。 当时,罗马的圣伯多禄大殿兴建之中,费用浩大,一时不能筹措。教宗良十世派人到各处募捐,对踊跃捐赠者,颁赐若干大赦。颁赐大赦并非不合法,但担任劝募的人,或有过分重视金钱之嫌,因而招致许多人的反感。在1511年,德国天主教奥斯定修会的马丁路德神父前往罗马,目睹教廷的生活奢侈,遂萌生改革教会的决心,不过,他并没有“另起炉灶”的企图。实因后来的大赦事件,造成了他改革教会的导火线。日,他在德国威丁堡教堂张贴95条,发表了自己的信仰主张,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浪潮。不幸的是,这种浪潮愈演愈烈,进而涉及教会的基本信条。教宗无法说服他,就在曰颁布诏谕,限他在60天内撤消争议,否则,将其开除教籍。路德当众将诏谕焚毁,以表示愤慨。在曰,教宗剥夺了他的教籍。从此,新诞生的基督新教从天主教分裂出去,直到现在仍没有达到共融合一。
[编辑本段]成义
  天主教主张人的成义得救,不但靠信德,而且也要行实这信德,即是信德要结出善工。基督新教各教派除圣公会(在1534年正式脱离罗马)、信义宗外,其他各派都主张人只靠信德就可成义得救,并不需要善工;可喜的是,在日,天主教与信义宗在德国奥斯堡正式签署《成义教理联合声明》。
  天主教的成义观
  信仰是无偿贶赠,因信成义。
  基督教(希腊语:Χριστιανισμός、拉丁语:Christianismus)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天主教(拉丁语:Ecclesiam catholicam)、新教(德语:Protestantismus、法语:Protestantisme、英语:Protestantism)、东正教(希腊语: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教会斯拉夫语:Правосла́виѥ)、基督教马龙派等等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称“耶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马龙派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但在本词条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总称,而不是新教。
  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21.4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
  从476年罗马帝国分裂至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1054年)马丁·路德1517年 加尔文
  英国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英国国教会(圣公会)
  一. 基督教起源(origin)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旧称: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塞亚(希伯莱语:מָשִׁיחַ 、希腊语:Χριστός)等概念,以及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希腊语:Παλαιά Διαθήκη、拉丁语:Vetus Testamentum)。
  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希伯莱语:ישוע、希腊语:Ιησοῦς,拉丁语:Iesus)。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希伯莱语:נצרת),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基督教发端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1至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313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颁布米兰诏书(Edictum Mediolanensium),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宣布它为国教。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 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 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这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犹太教的祭司团大受影响,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后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Pontius Pilatus)将耶稣逮捕。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稣的心意却是为了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 依据他门徒们的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在耶稣升天超离这世界的时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教训,并且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就是基督教会。 耶稣复活的这一天成为后世的复活节(希腊语:Πάσχα、拉丁语:Pascha)(每年春分以后、又逢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教会又定了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而则成了圣诞节(拉丁语:Christi Natalis、希腊语:Χριστούγεννα)(耶稣出生的确实日子已不可考)。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纪年的元年(但因计算错误,耶稣实际出生的年份应为公元前六年或四年)。
  部分非基督宗教教徒的史学家认为,耶稣传达的教义更加接近犹太教,而保禄(又译保罗,希腊语:Απόστολος Παύλος、拉丁语:Sanctus Paulus)对基督教教义做了较大贡献,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范围。在蛮族之间传播基督教,具有开化功能并能确保罗马法的精髓和拉丁语于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地区流行。只有英国视罗马基督教为异教信仰。在克洛维的统治之下,法兰克人成为基督教徒,尔后并渡过莱茵河把基督教基督教传播给日耳曼人。拜占庭人则在保加利亚人和斯拉夫人之间传播东正教。在公元第五世纪初期,圣巴特瑞克把基督教带到爱尔兰,然后传播到苏格兰,再从北方返回英格兰。在第六世纪后期,教皇格列哥里(伟大者)派传教士由南部进入英格兰。在同一个世纪,英格兰人再一次皈依基督教。
  耶稣的生平和传说
  研究基督教起源的人,总是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历史上的耶稣是否实有其人? 否认耶稣实有其人的学者大约持有下列几种观点:
  (1)认为耶稣只是基督教神话中的偶像;
  (2)耶稣是错误传说中的人物;
  (3)基督教中的耶稣实际上是历史上同名者的捏合杂揉;
  (4)在同时代的历史著作和考古发掘中找不到充分的根据;
  另外,教会中同样有一部分人否认耶稣有血肉之躯,他们认为耶稣基督是神,作为历史上有血有肉的人的耶稣只是一种&幻影&,或者说是人的幻像。
  主张耶稣实有其人的既有护教人士,也有非基督徒的学者, 各种看法之间往往大相径庭,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1)全盘接受圣经的记载, 维护教会传统,认为耶稣就是道成肉体的基督;(2)耶稣是当时犹太人&叛乱的首领&;(3)耶稣是一场革命运动的领导人;(4)耶稣是个大骗子; (5)耶稣是至死不悟的预言家;(6)耶稣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後来的人们将他神化了。学术界对圣经中&拿撒勒人耶稣&这个名称展开过讨论。《新约》头5卷称耶稣为&拿撒勒人(Nazarene)或&拿佐拉派。(Nazoraean);而在犹太教文献中,耶稣及其门徒被称作&拿撒利姆&(Notarim)。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些词都与加利利一个叫做&拿撒勒&(Nazareth)的城市有关,但也有少数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在《旧约》中找不到这个拿撒勒城的名字,可能它是一个小村庄名字。近人罗伯逊(Archibald Robertson)引述4世纪约有关献後指出:公元前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境内就有一个教派叫&拿撒利派&(Nasaraens),并说:&另一桩奇事是,一个叫做曼达安派的教派,他们崇奉施洗者约翰为真先知,而斥责耶稣是说谎者和骗子,但是依然称他们的主要成员为拿撒拉(Nasoraye)也就是&拿佐拉派&。他因此得出结论说:&约翰和耶稣的信徒们被称为拿佐拉派。但是这个称号并不是源於拿撒勒的村名,却是源于希伯来语Natzar一词,原是'守'的意思 即指守秘密者或严守犹太律法者。& 国内也有人认为基督教是由上述拿撒勒派发展而来。 似乎更多的学者坚持拿撒勒派是基督教中的一个派别的观点,认为该派出现的时间应为1、2世纪。
  &耶稣&在希腊文作Ιησοῦς,是希伯来文ישוע(耶霍书亚)。יהושע (耶书亚/约书亚)等词的译音,原意为&耶和华(是)拯救&。罗伯逊认为希腊文中&基督‧耶稣&就是&弥赛亚‧约书亚&,同《旧约》中的先知约书亚有内在联系。但这种一家之言忽略了&约书亚&这词本身的含义,也撇开了《马太福音》第1章第21节的解释,所以不能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即使非常肯定耶稣实有其人的论者,对耶稣的生平仍存有种种疑点,比如耶稣的生卒年代,照教会的传统说法,耶稣生年就是公元纪年的开始,但是历史学家指出: 《路加福音》第2章第2节所载&居里扭作叙利亚巡抚的时候&,应在公元6 - 7年,然而按《马太福音》第2章第1节的记载&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的佰利恒&来看,生年应定于公元前4年。 不仅生年仍为悬案,卒年亦难以确定。
  《圣经》中记载耶稣生平事迹寥寥无几,童年的事几乎末提到,只在《路加福音》第2章讲到他12岁时跟父母去耶路撒冷,在圣殿里坐在教师中间听讲发问的情景。然後就是第3章第23节说:&耶稣开头传道,年纪约有30岁。&此外,福音书记载的都是他传道以後的言行。所以黑格尔也觉得不无遗憾地说:&关於耶稣[思想]发展的成熟过程这一有趣的问题,我们没有得到任何消息。他最初出现时已经是在成年时期,那时他已经从犹太人传统旧俗念意识中解放出来了。&
  综合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耶稣生平有下列几点我们可加以肯定: 1. 耶稣是犹太人; 2.生活在公元1世纪初; 3. 30岁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 4. 曾收12个人为大弟子(门徒,后亦称“使徒”); 5. 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嫉妒; 6. 後以&谋反罗马&罪被钉死於十字架。
  &基督&一词在希腊文作&Χριστός&,意为&受膏者&,即希伯来文&弥赛亚&的对应词。在《新约》圣经中,常同耶稣连用或换用。但近代研究者常将耶稣同基督分开。有的还将&历史的耶稣&和&信仰的基督&加以区分。
  信者得救的典故
  《路加福音》23:39-43 在众人不信耶稣的情况下,和耶稣同钉十字架的一名犯人,悔过并信了耶稣,他的罪被赦免,并得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