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本国某样商品价格低于世界平均价格时,本国消费者会看到余额变少,所以需求减少,为什么呀

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经济学
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
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一、考试科目:国际贸易(闭卷)二、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
5题,每题3分,共15分2、单项选择
20题,每题1分,共20分3、多项选择
10题,每题2分,共20分4、简答
5题,每题5分,共25分5、作图分析
1题,10分 ---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的均衡(书P139-144,图形+文字)6、论述题
1题,10分(A、B两卷)1、世界市场价格方面(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因素)2、经济一体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注:总分100分,考试时间共120分钟三、复习资料一份,共54页复习时,以复习资料为主,课件所标书本页码为辅
第 1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2、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过国界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3、调拨价格:又称记帐价格、转移价格,它是跨国公司内部母子公司、子子公司之间交易所采用的价格。调拨价格排除了市场机制,排除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4、垄断价格:是指国际垄断组织利用其经济力量和市场控制力量决定的价格,是跨国公司的对外交易中采取的价格。5、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是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两国进行贸易时的交换比例。即一国的所有的出口商品价格与所有的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6、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或地区间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时所采取的政策。7、对外贸易政策: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8、普惠制:普遍优惠制(普惠制)是指发达国家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9、最惠国待遇(MFNT):是指缔约国双方相互将现在和将来所给予第三国任何的优惠、豁免和特权同样给予缔约对方。10、倾销:是指一项产品的出口价格,以低于其在正常贸易中出口国供其国内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11、非关税措施:是指政府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12、绝对配额: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数额,达到这个数额后,便不准进口。13、关税配额:是对商品的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对配额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征收较高关税或征收附加税或罚款。14、出口补贴(出口津贴):是政府在商品出口时给予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目的在于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
二、简答题1、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1)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发展速度不稳定第一阶段:48-73年,黄金时期第二阶段: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缓慢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2)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变①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变A.制成品贸易比重上升,初级品下降B.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升,劳动密集型下降C.技术密集型产品(高附加值)增长加快D.国际服务贸易急剧发展②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发生变化A.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有所加强B.出现了集团发展格局3)贸易政策和贸易体制4)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第 2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5)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发展2、国际贸易的分类1)按商品的流向(移动方向):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2)按照商品的内容: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3)交易中是否有第三国参与: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4)按划分的标准不同:总贸易和专门贸易5)按清偿工具:自由结汇(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6)按参与国的经济水平不同:水平贸易和垂直贸易3、贸易统计指标的概念、构成和作用
----- 后面P3-44、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1)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决定性因素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上层建筑可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4)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5、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及评价1)内容比较成本理论指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另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商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商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贸易的模式为: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产品,进口劣势较大的产品。2)评价①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科学性在于它揭示了 一个客观规律,即不论这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是强是弱,都能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即使是处于劣势,也能找到劣势中的优势。各国按照比较成本原则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便可获得实际利益。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
各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问世,标志这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②没有从根本解释国际分工形成发展的原因;建立在许多假设的前提上与现实不符,忽略了动态分析;没有解决交换比例问题。6、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及评价1)内容①传统: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有比较优势;相反,进口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才能再贸易中获得利益。②拓展:H-O-S理论试图说明,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经济结构,而且还可以改善各国之间收入分配不均,缩小彼此经济差距。2)评价①李嘉图用比较成本差异阐述了贸易互利性的普遍原理,而俄林等则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②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不是单单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第 3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耗费的差异,而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从一国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来解释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优势理论,对于解释国际贸易格局,具有实际意义。③从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资源出发,为各国使用生产要素的情况,合理使用和分配本国资源,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结构,利用本国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获得贸易利益,具有积极意义④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仍然是属于比较成本理论的范畴,使用的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但是生产要素禀赋的分析更加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从而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 ⑤只是静态分析,忽略了经济因素的动态变化⑥假设条件难以达到⑦忽略了生产力及政治等因素对国际分工的影响⑧没有认真分析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7、商品流通渠道(交易方式)1)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商品交易所;国际商品拍卖;博览会和展览会2)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单纯的商品购销;补偿贸易;加工贸易8、调拨价格的特点和目的1)特点①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偏离性②价值实现与资源配置的二重性③广泛、长远的战略目标2)目的①利用调拨价格达到避税目的
②套取关税上的好处 ③逃避外汇管制和汇率风险
④加强竞争地位⑤逃避物价管制9、贸易条件指数的种类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2)要素贸易条件指数①单因素贸易条件
②双项因素贸易条件指数3)收入贸易条件指数10、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1)自由贸易政策2)保护贸易政策11、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或具体做法)1)被保护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2)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①有效保护税率设置阶梯关税②加强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③非关税壁垒不断增加3)其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4)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为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5)贸易上的歧视性增强,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易壁垒,实行区域内的共同开放和区域外的共同保护12、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1)理论主张第 4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①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②保护贸易政策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李斯特提出各国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自由贸易政策);农工业时期(保护贸易政策);农工商业时期(自由贸易政策)2)具体政策主张①关于保护对象的选择保护对象:幼稚工业(以30年为最高界限)②关于保护关税的运用:主张通过征收高关税,关税的税率应随工业的发展而变化3)评价①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在面临国际竞争的条件下,如何运用保护贸易的政策与措施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建立了具有理论完整体系的保护贸易理论,对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发展民族生产力,实行经济自卫由一定的指导作用。世界贸易组织也以该理论为依据,列有幼稚产业保护条款②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无法准确界定幼稚产业13、保护贸易的经济或非经济论据1)经济方面的论据①有利于保护和增加就业机会②促进本国产业多样化③反对不公平贸易A.抵制外国廉价劳动力竞争B.反对倾销和补贴而采取保护措施C.把关税作为报复手段与谈判手段2)非经济论据①保障国家安全②调整社会收入的分配③保护国民身体健康和动植物靖康14、非关税措施的特点1)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2)更能直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3)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15、非关税措施的类型非关税壁垒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直接的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和自动出口限制等。间接的非关税壁垒如进口押金制、进口最低限价、繁苛的技术标准、卫生安全检验和包装、标签规定等。16、配额与关税的比较(1)作用机制上:关税只是改变市场机制的作用;配额则完全替代了市场机制(2)保护效果上:进口关税的贸易效应是不确定的,从而对生产者提供的保护是不确定的;
进口配额是由政府确定的,对进口数量的限制也是明确的,因而对生产者提供的保护也是确定的。(3)竞争效应及对福利的影响上:第 5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进口关税在发挥保护作用时,由于不能完全隔绝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从而限制了生产者对本国市场的垄断权力,生产者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价格。因为只要价格超过了国际价格和关税之和,消费者就会无限制地购买进口商品。实行进口配额时,由于与国内竞争的进口商品不可能超过配额,因而国内生产者就可以非常容易地确定为获取最大利润应该增产的目标。(4)管理方法的差异:关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动进行的,因为关税并没有排除价格机制的作用。征收进口关税,带动进口价格的变动,出口国的供给和进口国的需求相应地得到调节,关税收入则流进了国库。配额涉及到进口许可证的分配。(5)从保护效果的角度进口配额比进口关税更好,因此,进口配额受到进口竞争行业的欢迎。发达国家用来保护本国缺乏竞争力的行业和部门,特别是用来保护已失去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等成熟产业以及农业。发展中国家则广泛利用进口配额以限制进口数量,保证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6)从生产效率、消费者主权和社会经济影响来看,进口配额则比等效关税更为有害:
其一,进口配额只考虑保护生产者利益,一般由政府主管机构硬性规定,很难考虑消费者需要,使消费者遭受更大的福利损失。其二,进口配额取代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失去了对进口竞争产业的刺激力量,使生产效率降低,并易引起腐败。17、WTO宗旨世界贸易组织全体成员“在处理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以提高生活水平、确保充分就业、大幅度和稳定地增加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持久地开发和合理地利用世界资源、拓展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为目的,努力保护和维持环境,并通过与各国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方式来加强环保。”18、WTO基本原则(一)非歧视原则1、最惠国待遇原则
2、国民待遇原则(二)关税保护原则
(三)取消数量限制原则(四)透明度原则
(五)公平贸易原则(六)互惠原则
(七)贸易争端磋商调解原则(八)对发展中国家特别优惠原则
(九)区域性贸易安排原则(十)合理保障原则
注:为什么要用从价税征税没有找到,这个题目自行补充
第 6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概述一、国际贸易(又称世界贸易)1、概念
----【主观题】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
狭义:有形商品的交换(货物进出口)广义:有形商品的交换(货物进出口)+ 无形商品的交换(服务技术)2、研究对象研究的对象是宏观国际贸易学,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总体上考察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以及政府有关的政策与措施等等。
注:对国际贸易问题的探讨是现代经济学的起点。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一致性表现)【补】①都是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②货物都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 ③交易的过程大同小异;
④经营的目的是取得利润或经济利益。(2)区别(不同表现)(P18-20)①基础不同A.国内贸易的基础是国内的生产分工
B.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国际分工 ②两者所面临的环境不同A.各国的货币制度不同
B.各国的经济政策不同C.各国的法律不同
D.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③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复杂A.信用风险大
B.商业风险大
C.汇率风险大D.运输风险大
E.价格风险大
F.政治风险大二、对外贸易(又称海外贸易、进出口贸易)概念:指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一、资本主义以前时期的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产生(1)国际贸易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A.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B.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国家)(2)人类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A.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
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C.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2、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P12)3、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P12-13)二、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国际贸易
----16-18世纪中叶四次地理大发现使国际贸易在全球迅速展开A.葡萄牙航海家迪亚斯于年发现好望角B.意大利的哥伦布于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C.葡萄牙的加马年由欧洲绕道好望角到印度D.葡萄牙的麦哲伦于年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第 7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例如英国圈地运动、对非洲美洲掠夺性贸易原始积累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使国际贸易在全球迅速发展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P14-15)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A.国际贸易量迅速增加B.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凭样交易、期货交易、汇票)D.国际贸易组织活动有了改进(运输公司、保险公司)
E.政府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变化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际贸易(P15-16)
---19世纪末A.国际贸易量增长速度下降
B.垄断组织控制了国际贸易C.出现了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
D.发达国家竟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三、当代国际贸易(P16-18)
----【主观题】1、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发展速度不稳定第一阶段:48-73年,黄金时期第二阶段: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缓慢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2、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变(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变A.制成品贸易比重上升,初级品下降B.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升,劳动密集型下降C.技术密集型产品(高附加值)增长加快D.国际服务贸易急剧发展(2)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发生变化A.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有所加强B.出现了集团发展格局3、贸易政策和贸易体制4、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5、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发展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分类
----【主观题】一、按商品的流向(移动方向)1、出口贸易2、进口贸易注:一年内某种商品出口量大于进口量为净出口,反之为净进口复出口:进口原材料加工后再出口
复进口:出口商品后因不符合同或质量问题被退货二、按照商品的内容(P6-8)1、有形贸易:指货物的进出口贸易2、无形贸易:指劳务或其他非实物商品的进出口三、交易中是否有第三国参与(P8-9)1、直接贸易
2、间接贸易3、转口贸易
(例如:香港
4、过境贸易四、按划分的标准不同(P5-6)1、总贸易 (General Trade):以国境为标准2、专门贸易 (Special Trade):以关境为标准注:关境是指一国海关征税的领域。第 8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联合国所公布的各国贸易指标都注明总贸易 或专门贸易额。五、按清偿工具(P9-10)1、自由结汇(现汇贸易)2、易货贸易:不涉及计价货币,一般为外汇短缺的国家使用六、按参与国的经济水平不同1、水平贸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2、垂直贸易: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第四节
贸易统计指标----【主观题,概念,构成,计算,作用】一、规模性指标1、对外贸易值(额)与国际贸易值(额)(1)对外贸易值(额)是以货币表示的一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会计年度)的出口值(额)与进口值(额)之和。进口值(额)和出口值(额)对外货物贸易值(额)和对外服务贸易值(额)◆ 进口值,以CIF计算CIF (Cost,Insurance and Feight) 成本、保险加运费◆ 出口值,以FOB计算FOB(Free on Board)装运港船上交货◆对外贸易值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对外贸易规模及其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采用国际可自由兑换货币(如美元、欧元等)计量。联合国编制和发表世界各国(地区)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是以美元表示。(2)国际贸易值(额)(P3-4)一定时期内世界所有国家(地区)的出口总额之和,或者进口总额之和(按同一种货币换算后相加)。一般采取各国出口额之和2、对外贸易量与国际贸易量(1)对外贸易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以不变的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对外贸易值。进(出口)贸易量=对外贸易额/进(出口)价格指数(2)国际贸易量(P4)国际贸易量= 国际贸易额/世界出口价格指数价格指数= 报告期价格/基期价格例:91年国际贸易额为14000亿美元。2001年为30000亿美元。设91年出口价格指数为100,2001年出口价格指数为160,试比较2001年出口额和出口量与91年增长变化情况。 解:2001年出口额/ 91年出口额=
2.14(倍)01年出口量/ 91年出口量=()/()= 187.5 /140= 1.34
增长34%二、结构性指标1、地理结构指标(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地区)的出口额或进口额在该国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所占有的比重。=一国在一定期内对某国的出口值(进口)/同期该国的出口总值(进口)×100%第 9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致指明一国(地区)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反映了其他国家(地区)在本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也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P10-11)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某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值/同期世界出口总值×100%2、商品结构指标(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出口值或进口值与该国(地区)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某类商品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值(进口)/同期该国出口总值(进口)×100%
从货物贸易来说,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机电产品,服装和其他纺织品,鞋类,玩具、旅游用品及箱包,高新技术产品等。中国的主要进口产品:原油,大豆等初级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工业制成品。中国主要服务出口部门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中国旅游和运输服务的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一般以上。(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P9)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某类商品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值/同期世界出口总值×100%三、贸易差额(P4)是指一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1、贸易平衡2、贸易顺差(出超)3、贸易逆差(入超)第二章
国际贸易利益开展贸易能增进贸易双方的利益。这种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静态利益,二是动态利益。所谓静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贸易双方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它表现为资源总量不增加、生产技术条件没有改进前提下,通过贸易分工而实现的实际福利的增长。所谓动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对贸易双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间接的积极影响。第 一 节
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的概念-----【主观题】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过国界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历程(P28-31)1、萌芽时期(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诱因:地理大发现当时产业革命尚未发生,世界范围内仍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开始出现的国际分工仍主要建立在自然条件不同的基础上,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非真正意义的国际分工。2、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叶)诱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 10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首先使各国内部的劳动分工朝纵深发展,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了。适应大工业发展的要求,行业之间的分工日趋发达,区域之间的分工日益明显,社会分工最终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形成了以世界市场为纽带的国际分工。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是少数发达国家变为工业国,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农业国。3、形成时期(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诱因:第二次产业革命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通过资本输出,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了国际分工。
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增长,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得以最终形成。4、深化时期(二次世界大战后)诱因:第三次工业革命(1)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2)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3)在分工类型上,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过渡(4)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步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产品内分工)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三、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P33-35)
----【主观题】1、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决定性因素(1)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上层建筑可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4、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分工具有两种性质,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反映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又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因此它对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也就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作用。 国际分工的积极作用(1)通过国际分工,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大批量生产,增加商品产量。(2)国际分工有利于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加花色品种,实现产品系列化。(3)国际分工发展有利于各国劳动成产率的提高。(4)国际分工有利于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国际贸易发展。国际分工的消极影响(1)通过国际分工,使发达国家加深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盘剥。(2)国际分工容易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单一化和对外经济的依附性。(3)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容易受到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4)国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可能带来不良影响。四、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P35-37)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具体表现第二节
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贸易利益)两个概念:◆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生产的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总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NI)及其人均单位量来衡量。◆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是指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产出与投入的结第 11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构变化和一般经济条件的变化,具体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在内的经济进步。一、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1、一般均衡条件下国际贸易静态利益的简单模型(2*2)(P37-39)
在封闭条件下两国市场上商品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相对价格,是指直接用一种商品来表示的另一种商品的价格,或是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 相对价格存在差异,是互利性贸易的基础2、国际贸易静态利益简单一般均衡模型的推广(P39-40)3、贸易利益的源泉(P40-41)第一,贸易的利益最终来源于生产。纯粹的流通过程本身只是价值的实现过程,不能创造任何财富,只有生产才能使总供给增加。如果没有两国间按国际分工原则进行生产过程的调整,贸易的利益也就无从谈起。第二,贸易的利益的获得必须以国际贸易为条件。国际贸易不仅仅是联系国际分工的纽带,同时也起着一种导向作用。通过国际市场的调节,引导各国把生产资源转移到效率较高的部门。二、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P41-45)1、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刺激企业素质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开拓新市场,促进经济增长3、开展国际贸易,必然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4、开展国际贸易能加速资金积累5、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6、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三、贸易利益实现的限制条件(P45-48)1、一国的经济主体能否对国际贸易作出合理的行为反应,并采取合理的行动2、产业结构转变的代价和时间3、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4、各国外贸政策的影响第三章
国际分工理论------【客观题(哪个理论那位科学家提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就是有关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决定国际贸易总量、构成、方向即国际贸易模式等的系统说明,它是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国际贸易的理论说明分为两大分支: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二是西方资产阶级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1、分工是交换的基础2、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论(P54-56)1)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2)由于国际价值决定的特点,使得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①如果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按国际价值交换,可获得超额利润②如果国别价值高于国际价值,按国际价值交换,较多的国民劳动换回了较少的劳动。第 12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但商品进口后,还要再在国内市场上进行交换,交换的不是国内不能生产的,就是生产成本很高的,按国内生产条件交换仍然有利可图第二节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一、绝对成本理论(也称作绝对优势理论)(P56-59)亚当?斯密,英国人,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国富论》1、绝对成本理论产生的背景2、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1)斯密提出了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2)斯密提出了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3)斯密把适用于家庭之间的分工原则推广到国家之间,主张各国发挥各国的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4)斯密提出放任自由的贸易思想3、绝对成本理论指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出发来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亚当?斯密认为一国无论是因为自然禀赋,还是后天获得的,使其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比别国的生产成本绝对的低,利益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则该国应该集中资源,专业化生产这种商品,并对外出口,反之就该进口,形成国际分工。4、绝对成本理论的定量分析假如有英国和葡萄牙两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前每个国家都生产呢绒与酒两种商品,两国生产同产量的呢绒和酒的生产成本不同
根据绝对成本原理进行国际分工,英国显然在生产呢绒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葡萄牙在生产酒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结果,两国按绝对有利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后情况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英国和葡萄牙劳动总投入并未增加的情况下,由于国际分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以至产出比分工前增加使社会财富增长。在分工的基础上,两国按1 :1比例开展国际贸易,双方都可获得利益。
5、绝对成本理论的评价第 13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1)正确性揭示了分工对于提高劳动效率的巨大意义,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绝对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到利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
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开展国际贸易的动机和目的。
主张自由贸易政策。(2)错误性错误的认为交换会引起社会分工,而交换又使由人类本性所决定的。(3)局限性只说明了生产成本由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获得利益,在实践中缺乏普遍性,还未涉及国际贸易交换比例问题。二、比较成本学说(也称作比较优势理论)(P59-63)------【主观题(内容+评价)】
大卫?李嘉图,英国人,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代表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比较成本理论产生的背景2、什么是比较成本机会成本(相对价格)3、比较成本理论的定量分析假如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英国,两国都生产毛呢和酒两种商品,单位产品投入情况
上表表明,葡萄牙生产的毛呢和酒所耗费的劳动成本都比英国要少,处于绝对有利地位,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葡、英两国不会发生分工与贸易。但是在李嘉图看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两国通过分工与贸易,各自仍然有利。
从上表仍然可以看出,国际分工后同分工前比较,两国生产两种产品投入的劳动总量并未增加,但通过国际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社会财富增加了。在此基础上两国按 1 :1比例交换彼此生产的产品,各自都可获得一定的贸易利益。
尽管英国两种商品都处于劣势,但通过国际贸易也能获得贸易利益4、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观点比较成本理论指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另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商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商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第 14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 贸易的模式为: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产品,进口劣势较大的产品。5、比较成本学说的假设条件(1)每个国家拥有的资源是固定的,技术水平也是不变的(2)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3)生产要素可以在国内充分流动,而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4)生产成本不变(5)没有贸易障碍(6)每个国家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7)完全竞争市场(8)除生产成本外无其他成本6、比较成本理论的评价(1)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科学性在于它揭示了 一个客观规律,即不论这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是强是弱,都能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即使是处于劣势,也能找到劣势中的优势。各国按照比较成本原则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便可获得实际利益。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各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问世,标志这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2)没有从根本解释国际分工形成发展的原因;建立在许多假设的前提上与现实不符,忽略了动态分析;没有解决交换比例问题。第三节
新古典国际分工理论一、要素禀赋理论(P63-69)俄林,瑞典经济学家,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代表著作是《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
由于他的理论采用了其师赫克歇尔的主要观点,创立了比较完整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此叫做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赫-俄理论(H-O理论)。40年代萨缪尔森对赫-俄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又称赫-俄-萨理论(H-O-S理论)。1、几个概念:◆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才能为四要素。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参与生产所获的报酬。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拥有数量。通常用“丰裕”或者“稀缺”来表示。◆要素丰富程度(Factor abundance)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的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该要素密集程度高;反之,则该要素密集程度低。◆要素密集度产品(Factor Intensity Commodity)在生产某种产品的各种要素中,比重最大的要素决定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的性质。2、基本假设:(1)假定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
素,资源充分利用。(2)假定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第 15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3)假定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4)假定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没有规模经济利益。(5)假定各国贸易平衡。(6)假定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7)假定在各国内部,生产诸要素是能够自由转移的,但在各国间生产要素是不能自由转移的。(8)假定没有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流通中不存在限制。3、传统的赫-俄理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1)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的原因A.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B.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即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2)逻辑分析①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直接导致了国际贸易的产生②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③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要素禀赋和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差异――要素供给与需求的差异――要素价格的差异和使用要素的比重――商品成本的差异――商品价格的差异――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和不同产品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存在差异。基于上述逻辑,得出结论: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有比较优势;相反,进口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才能再贸易中获得利益。4、赫-俄理论的拓展(1)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假设:一国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两种生产要素;每一种商品都不是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投入物;有竞争;生产要素的供应量既定;生产要素充分使用;生产要素国内自由流动;两种商品要素密集度不同定理:根据以上假设,从没有贸易转到自由贸易,会使在价格上升的行业(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在价格下跌行业(进口竞争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例如:甲国劳动力资源充裕,缺少资本→工资低,利息率高→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产品→劳动工资上升,资本利息率下降。乙国资本充裕,缺乏劳动力→工资高,利息率低→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行产品,进口劳动密集行产品→资本利息率上升,工资下降。(2)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通过国际贸易,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则是必然。H-O-S理论试图说明,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经济结构,而且还可以改善各国之间收入分配不均,缩小彼此经济差距。阻碍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因素两国生产完全专业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第 16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国际交换中垄断因素的存在各国外贸政策的影响4、要素禀赋理论的评价(1)李嘉图用比较成本差异阐述了贸易互利性的普遍原理,而俄林等则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2)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不是单单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而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从一国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来解释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优势理论,对于解释国际贸易格局,具有实际意义。(3)从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资源出发,为各国使用生产要素的情况,合理使用和分配本国资源,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结构,利用本国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获得贸易利益,具有积极意义(4)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仍然是属于比较成本理论的范畴,使用的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但是生产要素禀赋的分析更加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从而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5)只是静态分析,忽略了经济因素的动态变化(6)假设条件难以达到(7)忽略了生产力及政治等因素对国际分工的影响(8)没有认真分析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二、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P69-72)里昂惕夫,美国经济学家,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法,197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代表作《投入产出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运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年的外贸数据进行验证时,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美国在二战后其资本丰富程度在世界上使首屈一指的。里昂惕夫的试验分析与赫-俄理论相反,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解释:1、要素非同质论
2、要素密集度逆转3、贸易壁垒说
4、需求偏向论5、自然资源论里昂惕夫之谜是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它的提出成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的转折点。它推动了人们从更多的因素、更新的角度去研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从而促进了二战以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对谜的解释,深化了对要素禀赋的认识新要素贸易理论的提出对国际贸易现象作出新解释,提出了新贸易理论第四节
新国际贸易理论一、新要素理论(P72-76)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认为,应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含义,扩展生产要素的范围。1、技术要素说(美国经济学家 波斯纳)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其第一个作用在于: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意味着一定的要素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说一定的产量只需要较少的投入量就可以生产出来。通过技术改进,提高了现存的劳动量和资本量的生产率,就象是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劳动的供给和资本的供给一样。技术进步的速率不一样,则改变要素禀赋比率。第 17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第二个作用表现在技术可以创造发明全新的产品和改造已有的产品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在1959年提出了技术差距论,用以解释这种创新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在各国是不平衡的。这种普遍存在于各国的技术差距使技术领先的国家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波斯纳认为,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新问世,新产品在国内销售后进入国际市场,创新国便获得了初期的比较利益。其他国家虽然想生产,但由于技术差距的存在,使产品创新到其他国家模仿生产之间存在时滞。这种时滞的存在,创新国的技术优势得以在一段时期内保持,其他国家对该产品的需求只能通过进口预以满足。因此,技术差距引起了国际贸易。波斯纳将时滞分为需求时滞和模仿时滞。需求时滞是指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需求该产品的时间差距。
模仿时滞是指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仿制生产,最终进口变为零的时间差距。模仿时滞又可分为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前者指从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仿制的时间差距;后者指从开始仿制到进口变为零,仿制生产充分满足国内需求并转向出口为止的时间差距。其他国家需求时滞越短,反应时滞、掌握时滞越长则创新国贸易利益就越大。2、人力资本要素说资本充裕的国家往往同时也是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从而人力资本充裕是发达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这些国家往往是出口人力资本要素密集型的产品。3、研究与开发要素说该学说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越重视研究与开发要素的作用,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度就越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就越有利。在一定的条件下,投入研究与开发的资金的多少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产生出新的贸易比较利益。4、信息要素说信息作为一种能创造价值的资源,和有形资源结合在一起构成现代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利用信息的状况则将影响到它的比较优势,改变它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5、对新要素理论的评价(1)扩展了生产要素的范围,使对国际贸易的分析更接近现实。生产要素不仅仅传统的生产要素(有形要素),而且包括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无形要素。这些新要素对于说明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都有重要作用。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2)但就分析方法而言,只是对传统的要素学说进行了改良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76-78)
-----美国经济学家 雷蒙德?弗农1、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要素密集度特性、生产格局、成本价格特征、进出口格局各不相同第一阶段:创新阶段,或成长阶段从要素特性看:由于技术尚需改进,产品尚未定型,要素比例、工艺流程、规格划定等需不断调整,因而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高度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产品是技术密集型的。从产地特性看:由于新产品的设计和设计的改进要求靠近市场,因而新产品只能在创新国生产。第 18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从成本和价格特性看:由于这时没有竞争者,又没有相似的替代品,由于研究与开发需大量投入,产品的生产成本比较高,产品的价格相应的较高。从进出口格局看:制造新产品的企业垄断着世界市场,高价格的产品只有创新国和国外的高收入者能够购买。因此,产品主要在创新国销售,并少量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这一阶段,创新国垄断出口。第二阶段:成熟阶段从要素特性看:到这一阶段,技术已经定型,且由于出口增大,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仿制开始,技术垄断优势开始丧失。由于产品开始转入正常生产,只需使用熟练劳动力和扩大生产规模即行。因此,这时产品由技术密集型变为资本密集型。从产地特性看:其他发达国家进口的增加,市场的扩大一方面诱使进口国的厂商仿制,一方面创新国从事新产品制造的企业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从事生产,以防丧失市场。从成本和价格特性看:这一时期由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厂商不需支付关税和运输费用,也不需象创新国在创新阶段投入大量的R&D费用,因此,生产成本降低。由于产品有了广泛的市场。参加竞争的厂商数目增加,厂商只有降低价格才能扩大销路。 从进出口格局看:这阶段,原进口国的企业及创新国的子公司生产了这种产品并逐步占领国内市场,创新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逐渐减少。同时,虽然东道国的厂商在本国生产新产品的成本能和创新国企业的产品相竞争,但由于生产规模尚小,再加上关税、运费后,使其产品无法在第三国市场上与创新国产品相竞争。所以,在这一阶段,创新国在对东道国出口下降的同时,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的出口仍可继续。第三阶段:标准化阶段从要素特性看:这时,产品已经完全标准化了,不仅一般发达国已完全掌握该种生产技术,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掌握这种生产技术,劳动熟练程度也不再是决定性因素,产品变为资本-劳动密集型。从产地特性看:产品产地开始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范围不断扩大。从成本和价格特性看:由于其他发达国家厂商产量不断↑,经验不断积累,加之工资水平较创新国低,所以成本进一步下降。从进出口格局看:这阶段由于一般发达国家成本降低的程度抵补了向国外出口需交的关税和运费,因而能够和创新国产品在第三国市场上进行竞争,并逐渐取代创新国产品。因而,其他 发达国家到了净出口阶段。第四阶段:衰退阶段从要素特性看:因技术、生产设备的标准化,技术和资本已逐步失去了重要性,这时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决定于劳动力成本的高低。因此,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
从产地特性看:发展中国家因为劳动力便宜,在生产这类产品上具有优势,因此产品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一般发达国家凭借生产规模也能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因此仍能从事生产。从进出口特性看:到这一阶段,创新国出口极度萎缩。创新国要挽救颓势,就要提高和改进技术,使产品升级换代,但与其这样做,不如将这些标准化产品转移到技术水平低、劳动力便宜的发展国生产,自已放弃生产。这样创新国变为产品的净进口国,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创新国结束。第 19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
新产品的国际贸易模式之所以发生上述有规则的变化,是因为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上的比较优势不一样,而比较优势不一样,又是与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联系在一起的。2、评价(1)是把动态的比较成本理论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新要素理论结合起来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运用了动态分析法,从技术创新、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演变,是对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不仅对国际贸易,而且对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战略等有很大的影响,是战后最有影响力的国际贸易理论之一。(2)主要解释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3)跨国公司全球化研发、生产、销售,往往在目标市场就地研发,有许多产品已不具备典型生命周期。(4)科技迅速发展使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创新不断发生而不是标准化。3、该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1)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相对于国内先进的产业(2)不能一味满足于吸引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成熟技术,要加强创新,否则永远落后。(3)生命周期的新变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后发优势、融入跨国公司分工链条提供了机遇三、产业内贸易理论(P79-86)(一)产业内贸易指同类的可替代的产品之间的贸易。(二)产业内贸易的特点1、产品流动的双向性
------产品内贸易的对象既进口又出口。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相似性
-----消费的可替代性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生产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进出口产品不是自己不能生产的,也不完全是因为成本和价格上的原因(三)产业内贸易的测算产业内贸易指数(四)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1、偏好相似论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1)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基本观点:A.产品出口的国内需求基础B.产业内贸易程度与两国消费者偏好的相似程度C.偏好的相似程度与平均收入水平。2)产品的出口是以国内需求为基础的
第 20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林德认为,工业产品的生产最初都是以满足国内需要为目的的,只有随着国内市场扩大,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以后,才可能出口。3)产业内贸易程度决定于两国消费者偏好的相似程度林德认为,两国需求偏好越相似,则其间工业品贸易的可能性越大,两国偏好越相似,则一国有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两国偏好越完全一样,则两国的进出口结构也可能一样,一国所有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是另一国所有可能进出口的商品。4)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决定于平均收入水平他认为,收入水平相似的发达国间偏好相似,决定了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量最大。收入水平相差较大的发达国与发展国家间,则会因穷国收入分配的不均→穷国中的高收入者和富国中的中低收入者需求偏好的一致→穷国、富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5)结论: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其需求偏好就越相似,两国产业内贸易范围越大。2、市场结构论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等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对传统理论假设前提的补充:
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从供给方面看:垄断竞争、规模经济→同类产品的差异化从需求方面看: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各国消费者需求的部分重叠 产业内贸易发生:产品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叠(五)产业内贸易与公司特定优势通过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分析,我们知道,产业内贸易的产生除了需求的重叠外,更主要的在于市场结构的原因,即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产品差别、规模经济。这种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来自某些公司特定的垄断优势。如果考察一个国家的产业和产业内的公司就会发现,某个国家在某一产业可能总体上在国际上处于相对优势,但其中的一些生产具体差别化产品的公司却可能处于产业平均水平以下;而某个国家在某一产业可能总体上在国际上处于相对劣势,但其中一些生产某种具体差别化产品的公司却可能处于产业平均水平之上。这就造成了一个国家在某一产业内往往既出口同时又进口的现象,即产生了贸易结构的重叠。不同国家产业优势与公司优势的不平衡性――不同水平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六)产业内贸易利益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效益依托规模优势而不断提高;二是消费者可以从产品多样化或更便宜的价格水平中得到更大的满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程度。四、公司内贸易理论(P86-90)(一)战后公司内贸易的兴起和发展1、公司内贸易是指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2、联系:公司内贸易属于国际贸易,是因为在公司内贸易中,商品的运动超出了国界,贸易的结果对各子公司所在国的国际收支均产生影响。3、区别:公司内贸易的双方都处于共同所有权控制之下,进行交换的市场是跨国公司的内部市场,价格是跨国公司的调拔价格。从交易内容看,公司内贸易的商品大多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中间产品,这反映了同一产业内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二)公司内贸易理论的解释跨国公司为什么要进行公司内贸易呢?就其直接动机而言,公司内贸易反映了运动公司试图绕过成本过高的外部市场让交易在公司内部进行,以降低交易成本。跨国公司为什么能进行公司内贸易,是与公司的直接投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际第 21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直接投资,就谈不上公司内贸易。因此,应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内部化理论(公司内贸易(内部化)的利益)获得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通过差别性定价的策略掌握市场力量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不确定性内部贸易的定价产生的利益(三)公司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P90-98)
----迈克尔波特1、要素条件与国家竞争优势2、国内需求与国家竞争优势3、相关产业、支撑产业与国家竞争优势4、公司结构、战略和竞争与国家竞争优势5、机遇、政府作用与国家竞争优势(辅助)第四章
世界市场和世界市场价格第一节
世界市场概述一、世界市场的形成1、世界市场的定义(P103)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间市场和各国国内市场的总和。狭义:世界商品市场广义:还包括世界技术市场,世界金融市场及世界劳务市场等2、世界市场的形成(P104-105)1)世界市场萌芽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2)世界市场在资本主义方式确立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3)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3、世界市场的作用(P105-108)1)世界市场在国际经济中起着巨大作用2)各国之间通过世界市场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关系二、世界市场的形式1、世界市场上的商品流通渠道(一)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1)商品交易所(P109-110)①概念:商品交易所是进行大宗商品批发交易的场所。②特点A.交易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B.根据规定的标准和货样进行交易C.交易商品:大宗商品(初级产品)D.交易须通过特定人员即交易所的会员在交易所内直接进行
E.场内价格是场外交易价格确定的基础F.分为实物交易与期货交易类型2)国际商品拍卖(P111)①概念:国际商品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的,在一定时间定期举行的现货商品交易。第 22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②拍卖是一种公开竞买的贸易方式,买卖双方不直接见面,由拍卖行来完成拍卖过程。 ③特点A.交易对象是规格复杂不易标准化、易腐不耐贮存的商品B.事先验看是拍卖贸易的必要条件C.增加拍卖、减价拍卖、密封递价拍卖(投标)3)博览会和展览会(P111-113)①概念:商品博览会是以固定组织形式在一定地点、规定的时间和期限内举行的有各国厂商参加的展销结合的交易方式。国际商品博览会是一种展卖结合的贸易方式。
②特点A.不定期举行的B.目的是展示一国在生产、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成就,促成会后交易。
如:广交会(广东出口商品交易会) 1957年开始举办,每年两次(二)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1)单纯的商品购销(P113)①概念:单纯的商品购销形式是指买卖双方不通过固定的市场进行的单纯买卖。 ②原则: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对商品的规格、数量、价格以及付款条件进行谈判,在相互同意的基础上签订合同,据以执行。2)补偿贸易(P113-114)①概念:与信贷相结合的商品购销形式。即买方在信贷基础上从卖方进口机器、设备、产品、技术或劳务,然后用商品与劳务支付货款。②方式:A.回购(返销),即买方以进口的设备开发和生产出来产品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货款。B.互购,即买方用双方商定的其他产品或劳务偿付货款。C.部分补偿,即买方对进口设备的货款,部分用商品补偿,部分用现汇支付。 ③特点:A.不是用货币,而是用产品作为主要的支付手段,实际上是买方向卖方提供的中长期贷款(商业信贷)。B.不是一次性的买卖行为,而是多次才能完成的买卖行为,因而经历的过程较长,业务复杂。C.贸易与生产相联系。买方的生产是偿还的基础,因此卖方为确保货款得到偿还,往往对买方提供技术指导,双方存在生产上的合作。④优缺点3)加工贸易(P114-115)①概念: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②主要方式: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来件装配③在具体的加工贸易实践中,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往往专注于核心环节,致力于核心资产的创造,而将劳动密集型、传统资本密集型甚至某些技术密集型的环节和产品委托给发展中国家企业从事加工和生产,从而产生了制造业领域和服务业领域的“国际外包” 或者“国际代工” 模式。OEM、ODM、OBM
④服务业外包指服务业经营商将服务环节以商业形式发包给境外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服务外包的主要形式有所谓的ITO和BPO。⑤加工贸易的作用和局限性4)租赁贸易(P115-117)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内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购销方式。这是指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第 23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要付与出租人一定数量租金。2、世界市场的商品销售渠道(P118)1)概念: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路线2)销售渠道的构成①出口国的销售渠道②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销售渠道
第1种是国内企业自行出口,到进口国直接卖给用户,例如企业接受到国外顾客的直接订货,向其直接发货;第2种出口企业避开中间商直接交给出口商出口到进口国,进口国进口商也避开中间商直接卖给用户。这种方式多用于大宗商品交易,因为其买主与卖主都较集中,交易难度不太大,而且此类商品一般有统一的世界市场价格,不宜太多的中间商插手分享利润;第3、4、5种类型,大半适用于消费品的销售。为便于销售,一般多用中间商,但使用的多寡视商品而定;第6、7种类型,一般适用于出口国与进口国的大百货公司、超级市场、连锁店等的贸易。第二节
世界市场价格一、世界市场价格的概念(P119)世界市场价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世界市场上形成的市场价格,也就是某种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实际买卖时所依据的价格。二、世界市场价格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P119-120)1、国际价值是世界价格变动的基础2、货币价值是影响世界价格的基本因素3、世界市场供求对世界市场价格的直接影响4、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与垄断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三、一种商品一个价格的规律(P121)四、世界市场价格的多元化1、调拨价格(P122-125)
-----【主观题】1)定义:又称记帐价格、转移价格,它是跨国公司内部母子公司、子子公司之间交易所采用的价格。调拨价格排除了市场机制,排除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2)特点①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偏离性②价值实现与资源配置的二重性③广泛、长远的战略目标3)目的①利用调拨价格达到避税目的
②套取关税上的好处第 24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③逃避外汇管制和汇率风险
④加强竞争地位⑤逃避物价管制2、垄断价格(P125)
-----【主观题,注意垄断价格的概念】1)概念:是指国际垄断组织利用其经济力量和市场控制力量决定的价格,是跨国公司的对外交易中采取的价格。2)分类①卖方垄断价格(高于商品的国际价值)②买方垄断价格(低于商品的国际价值)。3、国家垄断价格或管理价格(P126-127)1)国家机构对商品市场的单方面的干预2)政府间贸易协定①管理特定商品的国际商品协定
②缓冲存货
③出口限额
④多边长期合同4、世界“自由市场”价格(P127)第五章
贸易条件第一节
贸易条件的涵义一、贸易条件的概念(P132)
-----【主观题】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是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两国进行贸易时的交换比例。即一国的所有的出口商品价格与所有的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现实生活中通常用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亦即贸易条件指数来表示贸易条件。改善
恶化二、贸易条件指数的种类及其意义
----【主观题(类型),客观题(计算)】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P133)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2)T=(Px/Pm)×100其中,T:商品贸易条件指数
Px:出口价格指数
Pm:进口价格指数例: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80年为基期是100,199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那么这个国家1990年的商品贸易条件为多少。
T=(95/110)×100=86.363)如果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表明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换回了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口,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如果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恶化。可见,贸易条件的实质是国际贸易利益的分割问题。4)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有效性通常只局限于不发生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一定时期之内.5)它是用来表示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单位商品的贸易利益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即表示贸易利益的变动,并不能表示一国获得的贸易利益总量(这是无法计算的)。6)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动反映贸易条件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它不能表示贸易条件是否合理。7)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下降并不必定意味着一国贸易利益的减少,这还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2、要素贸易条件指数(P133-135)把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得到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如果只是考察贸易条件与一国的出口商品生产部门的要素生产率的关系,那就是分析单项要素贸易条件第 25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状况;如果同时考察进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那就是分析双项要素贸易条件状况。1)单因素贸易条件(S)①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②S=(Px/Pm)×Zx其中,S:单项因素贸易条件指数
Zx: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例:假定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上例相同,而该国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由提高到,则该国的单项因素贸易条件为多少。S=(95/110)×130=112.27意味着体现在该国出口商品中的每单位国内生产要素所得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1990年比1980年增加了12.27%。尽管该国的商品贸易条件恶化了,但因在这期间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大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的幅度,从要素贸易条件看还是改善了。当然,其他贸易伙伴国与该国共同分享了它的出口部门生产率增加的部分。2)双项因素贸易条件指数(D)①双项要素贸易条件不仅考虑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②D =(Px/Pm)(Zx/Zm)×100其中,D:双项因素贸易条件
Zm: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例:假定上例中进出口价格不变,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不变,而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则从1980年的100 提高到1990年的105,则双项因素贸易条件为多少。
D=(95/110)(130/105)×100=106.92③如果一国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提高的幅度大于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提高的幅度,就可能抵消商品贸易条件恶化而获得双项要素贸易条件的改善。这反映了进出口国的贸易竞争,实质上是劳动生产率的竞争这一现实。3、收入贸易条件指数(I)(P135-136)1)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出口量指数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它表示一国用出口支付进口的能力。2)I=(Px/Pm)Qx其中,I:收入贸易条件
Qx:出口数量指数仍以上例说明:在出口价格指数相同的条件下,该国的出口数量指数从1980年的100提高到1990年的120。在这种情况下,该国1990年收入贸易条件为多少。 I=(95/110)×120=103.63这说明,尽管该国商品贸易条件恶化了,但由于出口能力的提高和出口收入的增加,该国1990年的进口能力还是比1980年提高了3.63%,也就是说收入贸易条件改善了。 注:贸易条件问题不是一般的商品国际价格问题(虽然它离不开对国际价格的观察和研究),而是各国间贸易利益的分割问题。第二节
贸易条件决定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贸易条件问题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提出相互需求原理来解释贸易条件的确定问题;第二阶段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相互需求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有关均衡贸易条件的理论和方法;第三阶段是当代(主要是战后)西方国际经济学对贸易条件理论的多方面的发展。一、相互需求原理(P136-139)1、比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上下限第 26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2、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当两国的相互需求能使贸易双方的总出口恰好等于总进口即双方的国际收支趋平衡时,交换比例就被现实地确定。这就是说,按照两国相互需求所决定的实际贸易条件是使总进口和总出口达于均衡状态时的贸易条件。3、相互需求强度影响贸易利益的分割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程度大于本国对外国的需求程度,贸易条件对本国有利 相互需求原理旨在说明这样一个论点:在比较成本确定的交换幅度范围内,实际的贸易条件是能使贸易双方的总出口恰好支付其总进口的那种贸易条件。它是由双方消费者对对方产品的需求所确定的。一个国家应该用多少出口商品换入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取决于两国相互进口的需求量正好等于它们各自出口供给量时的交换比例,也即供求一致时的交换比例。这就是说,按照两国相互需求所决定的实际贸易条件是使总进口和总出口达于均衡状态时的贸易条件。实际的贸易条件也就是均衡的贸易条件。4、评价1)相互需求原理强调需求因素在决定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上的重要作用,以比较利益为基础阐述了商品国际交换比例的确定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李嘉图的交换价值论。2)局限性①该以贸易收支平衡为前提来论证贸易条件即国际交换比例,而国际交换比例又是由相互需求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相互需求的数量又是由国际交换比例决定的。这明显陷入了某种循环论证。②该原理只能运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的需求都能对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的国家。 ③以物物交换为例,在一次活动中可求得平衡,但所有活动国际收支平衡不可能。二、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的均衡(P139-144)
-----【作图分析,文字和图形都要】第三节
贸易格局与贸易条件的变动-----【客观题(贸易条件变动)】一、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P145-148)1、生产要素不平衡增长对生产格局的影响1)罗勃津斯基定理:在两种生产要素、两种商品模型的情况下,在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了,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那么密集使用了前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绝对产量将会增加,而密集使用了后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绝对量将会减少。2)罗勃津斯基定理假定商品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这意味着生产这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变。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劳动力增加了,资本未增加,而且增加的劳动力全部进入劳动密集型行业,那增加的劳动力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资本,就势必造成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资本的一部分向劳动密集型行业转移的情况。不仅如此,而且还要把转移过来的资本原来配备的劳动力也一并转移过来。劳动力的增长引起了劳动和资本存量在两个行业之间的再调整。这种调整的结果,必然是扩大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缩小了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生产。2、生产要素不平衡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1)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这种增长是出现在进口竞争行业还是出口行业。2)假定生产要素增长能影响商品的世界价格,那么,替代进口的经济增长会改善这个国家的贸易条件,而扩大出口的增长会使这个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3、贫困化增长1)贫困化增长的含义是,当一个国家(通常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出口产品(通常是初级产品)第 27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的供应量急剧增加时,它的国际市场价格趋于下跌,甚至跌到使这个国家受到损害的地步。2)一般说,这种贫困化增长的情况大多发生在生产、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大国。4、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对他国贸易条件的影响1)出口偏向型增长是指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2)进口偏向型增长是指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进口竞争产品的经济增长3)其他国家出口偏向型增长对本国贸易条件有利4)其他国家进口偏向型增长对本国贸易条件不利二、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P148-149)1、技术进步的类型假定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两种商品,技术进步可分为三种类型: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2、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大体来说,节约了出口产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有助于该国贸易量的增加,但在其他情况不变时,会使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反之,节约了进口竞争产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则会增加国内进口竞争产品的产量,从而减少了贸易量。如果其他情况不变,就会使该国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1)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产量的增加。如果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出口产品,那就会因增加出口而可能导致国际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贸易条件趋向恶化;如果劳动密集型产品为进口竞争产品,则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会导致该国进口减少,进口产品价格可能因此下跌,贸易条件趋向改善。(2)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会导致资本密集型产品产量的增加。如果资本密集型产品为出口产品,那就会导致出口增加,有可能引起出口价格下跌而使贸易条件趋向恶化;如果资本密集型产品是进口竞争产品,那就会导致进口减少,有可能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3)中性技术进步会使得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都会增加,对一国贸易条件的影响主要看何种资源密集型产品为出口产品,其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可以从上述两种情况加以具体推定。三、商品结构与贸易条件(P150-151)在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而初级产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较低。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会移向奢侈品等工业制成品,并使得制成品出口国享有提高产品相对价格、改善贸易条件的好处,而使得那些原料、谷物等初级产品出口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四、贸易政策与贸易条件(P151-153)一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能影响进出口价格比率贸易小国(不能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征收进口关税后该国的贸易条件不变贸易大国(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征收进口关税是的大国的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如果该国出口价格不变,那该国的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五、技术贸易与贸易条件(P153-154)如果引进的技术是偏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那么,为支付进口技术设备的费用,势必要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如果世界市场上该类产品已经饱和,甚至供大于求,而有关国家又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实行保护壁垒措施(事实上如此),那就会使本来就缺乏需求弹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变得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试图通过引进偏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生产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增加出口,势必导致世界市场价格的下降和贸易条件的恶化。如果引进的技术是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技术,为支付进口技术及设备的费用,就要相第 28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应地增加出口。一般说来,与进口技术相联系的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或者相应地减少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很明显,随着进口替代的发展和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以及创新,不仅可以改变进口结构,而且有可能改变产业结构,从而改变出口商品的构成。可见,这是一种有利可图的技术引进。六、国际收入转移与贸易条件(P154-155)边际支出倾向收入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高于收入转入国,那么收入转移将使收入转出国贸易条件恶化收入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低于收入转入国,那么收入转移将使收入转出国贸易条件改善第四节
不平等交换理论(P155-163)1、马克思主义经典学派的不平等交换理论2、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3、辛格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全面恶化理论4、克鲁格曼的递增规模与南北不平衡发展理论第六章
国际贸易政策(重点)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的概述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P165)
-------【主观题】1、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或地区间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时所采取的政策。2、从单个国家的角度出发,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即是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因而关于国际贸易政策的分析即是对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分析。3、是一国总的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是为本国经济发展和对外政策所服务的,并且随着本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在国际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的变化而不断变换。二、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P165)1、对外贸易总政策2、商品进出口政策3、国别政策三、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P165)1、维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
2、保持国际收支平衡3、增加就业和劳动者收入
4、保护本国市场5、扩大本国商品的出口市场
6、积累资本或资金7、维护本国的对外政治关系四、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P166-167)
------【主观题】1、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不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提供各种特权和优待,消除各种贸易障碍,使商品和服务能够自由地输出和输入,在世界市场上实行自由的竞争与合作,从而使资源得到最合理配置。2、保护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的竞争, 同时对本国的出口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五、制定对外贸易政策需考虑的因素(P168-173)1、本国经济力量的强弱2、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第 29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3、利益集团的影响4、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一国的外交政策5、各国政府领导人的经济思想与贸易理论6、国际贸易惯例六、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P173-175)1、中世纪时期(11~13世纪):鼓励进口,限制甚至禁止出口2、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16~18世纪)主要实行重商主义,实行强制性的贸易保护政策3、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从18世纪末开始形成, 19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自由贸易政策和保 护贸易政策并行,自由贸易占据主导地位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5、二战后的贸易自由化()(1)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表现①关税的大幅度削减②非关税壁垒的减少和撤消(2)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①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要求②战后贸易自由化是有选择的贸易自由化③实施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发达国家还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使用保护贸易主义 6、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崛起
------【主观题(特点或具体做法)】(1)被保护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2)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①有效保护税率设置阶梯关税②加强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③非关税壁垒不断增加(3)其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4)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为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5)贸易上的歧视性增强,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易壁垒,实行区域内的共同开放和区域外的共同保护7、WTO成立以后(1995年后):新一轮自由贸易浪潮注: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都不是绝对的自由贸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保护贸易表现为正当的贸易保护和贸易保护主义第二节
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选择题】一、重商主义(P176-178)重商主义是对15-17世纪出现在欧洲的一种经济思想的统称。其中,该思想揭示了贸易保护的必要性,是最早的贸易保护理论。1、基本思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个国家的财富由其拥有的金银货币代表,拥有的金银货币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富有。2、通常将重商主义分为两个阶段:①早期重商主义(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主张绝对禁止贵重金属外流②晚期重商主义(重工主义 ) :贸易差额论,主张出口值大于进口值,保持顺差3、政策措施: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奖出限入第 30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管制本国工业,鼓励和扶持幼弱工业4、对重商主义的评价该理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是西方最早的贸易理论,但其理论不成熟和肤浅对经济现象的探索也只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因而是不科学的。二、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P178-179)
-------标志着保护贸易学说基本形成 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1791年《制造业的报告》中提出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的主张。反映了经济不发达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工业的正当要求和愿望,是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并通过经济发展与先进国家进行经济抗衡的保护贸易学说。三、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保护幼稚工业论)(P179-183)
------【主观题】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时德国历史派的先驱者、著名的经济学家,代表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早年在德国提倡自由贸易,后受汉密尔顿保护贸易思想的影响,转而提倡贸易保护。1、产生背景2、李斯特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与自己的理论主张(1)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2)保护贸易政策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李斯特提出各国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自由贸易政策);农工业时期(保护贸易政策);农工商业时期(自由贸易政策)3、李斯特关于贸易保护的具体政策主张(1)关于保护对象的选择保护对象:幼稚工业(以30年为最高界限)(2)关于保护关税的运用:主张通过征收高关税
关税的税率应随工业的发展而变化4、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评价(1)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在面临国际竞争的条件下,如何运用保护贸易的政策与措施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建立了具有理论完整体系的保护贸易理论,对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发展民族生产力,实行经济自卫由一定的指导作用。世界贸易组织也以该理论为依据,列有幼稚产业保护条款(2)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无法准确界定幼稚产业四、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P184-191)(一)关于幼稚产业选择的标准(二)保护贸易政策经济方面的论据
-----【主观题】1、有利于保护和增加就业机会2、促进本国产业多样化3、反对不公平贸易①抵制外国廉价劳动力竞争②反对倾销和补贴而采取保护措施③把关税作为报复手段与谈判手段(三)保护贸易政策的非经济论据
------【主观题】1、保障国家安全2、调整社会收入的分配3、保护国民身体健康和动植物靖康五、保护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P191-195)第 31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1、保护贸易政策的立足点在于保护和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发展生产力,以增强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2、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着眼于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考虑的是经济成长的长远利益。3、为了保证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平稳性,维护本国经济运行的稳定而实行保护政策。4、考虑到贸易利益的分配以及贸易对各利益集团的收入分配的影响而适当采取保护措施。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出发,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趋向相对自由贸易的政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相对平等的今天,应该是发展的方向。封闭的、自给自足的时代已成过去。国际贸易、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联系日益加深,各国的经济生活客观上已经国际化了。在这种情况下,谁开放,谁就进步,就发展;谁封闭,谁就落后,就停滞。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宏观方面,不存在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问题,而只有以何种形式、何种程度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和国际交换的问题。具体到商品进出口政策,哪些商品可自由进口,哪些商品需限制进口,哪些产业需要扶植和保护,应采取哪些具体的政策措施等,应完全视本国各类产业、各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而定,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以套用。各国都应掌握好参与贸易分工竞争的度,根据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参与的合适形式,在竞争中增强国际竞争力。五、超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的出版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1、产生背景2、基本内容(1)认为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是国内充分就业,进出口贸易平衡已经过时。(2)鼓吹贸易顺差有益,贸易逆差有害。认为顺差能够增加国民收入,扩大有效需求,增加就业(3)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是凯恩斯投资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运用。
投资乘数理论:投资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成倍数的增加。对外贸易乘数理论:△Y=K?[△I+(△X-△M)]
(△X:出口增量,△M:进口增量)
一国的出口与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一国的进口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 。只有贸易出超或国际收支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收入量,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贸易顺差的若干倍。3、对凯恩斯主义超保护贸易理论的评价(1)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贸易与国内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该理论客观上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在经济萧条时期或处于贸易劣势时期。(2)超保护贸易理论的侵略性保护的对象扩大了保护的目的改变了从保护转入进攻保护大企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保护的措施多样化六、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P200-206)1、产生背景第 32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创始者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布朗德和斯潘塞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运用政策干预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从而牟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掠夺他人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3、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强烈的应用性(1)政府大力支持战略产业的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如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等,产业关联极强,外部经济效益明显,一旦成为主导产业,就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政府协助企业争夺出口市场。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政府对本国出口企业的鼓励,能够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争得更多的出口利润。(3)政府限制进口以培育本国进口竞争产业的竞争能力。由于垄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贸易保护可以促使本国的进口竞争产业成为出口产业。4、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1)规模经济。贸易的基础不再主要是资源禀赋、技术等方面的差异,规模经济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2)外部经济。重视通过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发展本国的主导产业,从而带来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这也许比贸易本身的效益要重要得多。(3)不完全竞争。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的理想状态并不存在,企业垄断和政府干预使得市场竞争不完全。5、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种类(1)战略性进口关税政府利用关税转移外国的垄断利润一是本国厂商不准备进入,二是本国厂商准备进入(2)战略性补贴通过政府补贴获得市场份额克鲁格曼以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为例进行了说明6、战略性贸易理论的简评(1)是以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是国际贸易新理论在政策领域的反映和体现。(2)是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状况中提炼出来的,试图设计出适宜产业内贸易的干预政策,以改善扭曲的竞争环境,使市场运作处于次优境地,因而具有一
定的积极意义。(3)该理论借鉴和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上的突破。(4)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条件(5)背弃了自由贸易传统,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曲解和滥用,恶化全球贸易环境。(6)在研究方法上,该理论还缺乏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政策干预效应的统计分析,需要进行更多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7、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应用-美国的高科技新重商主义(1)军事科技的民间承包,然后再向民用转化(2)政府对基础研究、研究与开发的支持:“官产学研”相结合(3)对知识产权的保护(4)利用高科技产品达到特殊的军事、政治目的第 33 页 共 54 页10十教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资料七、全球竞争政策理论(P206-212)(一)全球竞争政策的背景――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对保护理论和政策的挑战1、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浪潮导致国际贸易分工出现新格局2、幼稚产业难以确定3、新兴产业发展采取开放思路4、传统保护手段难以奏效、战略性贸易政策难以推行(二)竞争政策的含义及其目标1、竞争政策的含义竞争政策是指减少和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政策.其限制对象有二:一是企业的限制性商业惯例(垄断行为和不公平竞争行为),二是政府的行政性垄断行为。它既是处理开放条件下国内市场竞争关系的基本经济政策,又是平衡各国之间市场竞争利益的国际协调机制,它在实践中是竞争与合作的制度综合,规定竞争的强度与合作的范围,以使市场运行更有效。2、竞争政策的目标(1)效率,包括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常见的低效率有垄断者少生产高定价,相对价格和成本的扭曲,创新受压抑,研究与开发重复,规模经济得不到重视等等。(2)公平。国际竞争政策中的公平指反强制(如反对强迫合作)和反对各种滥用市场权力的行为(如禁止分销商销售其他厂商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