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什么喜欢用降息来刺激经济,而西方国家不喜欢中国用减税来

关注经济增长内在力量 比降息减税更重要
05:56:4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利率降到不能降时,希冀通过降低利率刺激经济的目标不会实现。零利率一般被视为利率下降的底限,但已有国家在探索负利率政策。这种做法结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存款准备金率低到不能再低时,降准扩大货币供应量的空间也随之消失。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均不能增加货币供应时,“流动性陷阱”就大致形成。这个时候,货币政策对经济不具有刺激作用。M2增速低于M1,说明货币政策的效率在下降。基于此,有人认为“流动性陷阱”已经出现。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至少这种现象与流动性陷阱出现的结果是相似的,即货币政策无力前行。  当前的货币政策看似没有空间,实则不然。货币政策仍有很大的优化余地。中国利率不是零利率,在某些场合,利率水平还居高不下,根本不需要像某些国家那样去探索负利率政策问题。中国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居高位,有非常大的下调空间。这些政策工具还没有用尽,货币政策还说不上是无效的。M1增速快于M2,从表面上看是央行体系流出来的钱不少,社会不接招,但实际上更多反映的是经济体系中的较深层次问题,即货币供应渠道不畅问题。一些需要资金的企业难以得到资金或者要以较高的成本才可能得到资金,这或直接导致实体经济输血不足,或大大吞噬实体经济利润率,让相当部分实体经济惨淡经营。这样的结果是货币如水,但大水漫灌效率很低。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货币的需求。市场上长期积累起来的巨额货币,确实也让一些企业主业务经营不需额外融资,因为自身不差钱。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政策一直在发力,2016年更是强调加力增效。财政赤字率根据官方统计口径已经达到3%,高于以往。财政支出力度在加大,减税计划也在实施之中。2016年上半年6.7%的经济增速,来之不易。我们虽然可以陶醉于这样的全球较快的经济增速,但也需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当部分的经济增速靠的还是基础设施投资。作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欠账需要还,但基础设施投资超前到什么程度,需进一步分析。不管怎样,基础设施投资不太可能长期持续快于经济增速。中国的消费需求能否长期持续也需要进一步观察。消费必须靠可持续的收入支持。前些年,经济快速增长积累下来的居民收入促进了各种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的升级。但是,经济增速回落之后,收入还能不能维持既往的增速就是个问题。住房交易额得到去库存政策的支持而上升,但是最近几个月已开始回落。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二线城市房价的快速上涨,已经让脱缰的房价跑得更快,且已远远脱离收入水平,房价深度下调的风险不能不加以防范。汽车消费井喷时代也已过去。出口增长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而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达到较高的水平。经济增长点在哪里需要进一步寻找,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确实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 ( 05:56:26)
& ( 05:56:26)
& ( 05:56:26)
& ( 05:56:10)
& ( 05:48:27)企业财税会员
您的位置:&&&&&&&>&正文
谢国忠:降息不如减税
来源:转自互联网&   |
  非减税不足以稳经济  中国经济从2011年最后一个季度迅速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4月和5月,电力生产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仅为1.7%,而过去十年间电力生产年均增长率为12%.同期,铁路货物总运输量增长1.3%,而年间平均增长率为6%.  由于商品价格有所下跌,中国的通胀形势有了很大改善,减少了家庭部门的压力。同时,放缓没有造成广泛的就业减少。可能对建筑行业的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由于放缓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形势吃紧,所以现在就业形势仍然比较健康。  也没有出现大范围的破产现象,主要原因是政府所有的银行并没有取消那些拖欠债务企业的赎回权。当然,银行在将来必须要承担更多的不良资产,这是实现软着陆的代价。2012年前五个月,国有企业销售增长11%,但利润下降了10%.私有企业情况更加糟糕。放缓已经影响到了政府收入和企业利润。  资产市场今年形势严峻。股票市场萎靡不振。房地产市场尽管前两个月有所回升,仍然十分低迷,这种情况还要持续几年。由于放缓主要影响企业利润,资产价格很可能将持续不景气。  过去五年里,政府支出和房地产开发过度。支持目前进行调整的声音很大。政府和房地产领域的困难不是实施刺激政策的理由。  如果下行趋势继续,可能会影响劳动力市场。可以实行一定的刺激措施来稳定经济。惟一有效的工具就是减税和发行财政债券以弥补收入不足。总量需要达到1万亿元才能有效,包括最高所得税税率从45%调低到25%,和下调20%.这些减税方案除了能够刺激经济,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率。  降息可能引发通胀  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劳动力短缺,国有部门的快速扩张造成了效率不断降低,这些都使得中国经济有通胀倾向。中国的货币存量过高,通胀难驯。商品价格下降虽然暂时缓解了通胀压力,但忽视整个形势将是十分不明智的。降息政策将给稳定带来很大风险。  降息通过鼓励借贷刺激了经济。中国的企业和地方政府已经达到了借贷的极限。他们的主要抵押物土地已经贬值。降息本身并不会吸引他们增加借贷。  家庭部门的债务约为14.5万亿元,其中9.3万亿元(约占2011年家庭可支配收入的43%)为非商业债务。在建房地产的市值已经超过了20万亿元。政府需要创造大量的家庭债务泡沫才能消化这部分总量。如此多的债务很可能会导致大规模通胀。  抵制债务诱惑  必须有强烈的诱惑才能使家庭部门增加债务。我在全国各地旅行时,没有看到任何地方政府接受当前的形势,还相信这是中央政府紧缩的政策的结果,而不是泡沫的破裂。随着房地产市场疲软的持续,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就会越来越严峻,需要做些什么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一种办法就是降低贷款利率,这可能会像和年的投机热一样刺激房地产投机需求。  韩国1998年企业债务泡沫破裂后就是这样做的,并在2002年引发了信用卡债务危机。时至今日,韩国的家庭部门的债务负担仍是可支配收入的135%.韩国是将企业债务转移给了家庭部门。日本则将家庭和企业的债务都转移给了政府,现在政府的债务为GDP的200%,家庭和企业部门债务负担较轻。  如果成功地吸引了中国的家庭部门增加债务,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们不会借机降低杠杆,而是很可能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被激励尽可能地消费。房地产开发商必须遂他们所愿。最终结果是创造更大的问题,拉家庭部门下水,没有人可以幸免。  无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现在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可能永远也卖不出去。20世纪90年代上一个房地产泡沫破裂时,留下了很多烂尾楼,这次烂尾楼的规模将会更大。现在在建的45亿平方米的面积中,将有20%可能永远不会完工。  过去十年间,大多数三线城市并没有经历大规模的人口增长,然而在建的房屋相当于现在存量的20%-30%.很多开发项目离市中心很远,怎么卖出去呢?  显然,账面损失尤其是银行系统的损失将会是巨大的。这种压力会传导给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再次鼓励投机。只有巨大的泡沫才能让这些楼房全部卖出去。  一定要记住,账面损失夸大了实际损失。开发成本最大的一部分&&土地价值都流入了政府的口袋。这种损失仅仅暴露了过去的财政收入都是伪造的,只不过是银行贷款而已,通过房地产开发商在账面上伪装成了财政收入。真正的经济损失迄今为止就是建筑成本,不算太大。中国应当可以核销掉房地产泡沫,并继续前进。  改革地方政府财政  在过去五年中,地方政府收入增加了2倍,每年增长24%,同时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债务累积达到了10万亿元。当然,一些收入并没有公布,这意味着政府资源实际增加量超过了公布的数字。然而,我在全国各地旅行时,听到地方政府全在抱怨融资不足。随着2012年土地热的冷却,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没钱发工资。外部观察家觉得这很奇怪。财政收入每年增加24%,怎么资金还是不足呢?然而,内部人士觉得并非如此,似乎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他们为什么需要如此多的钱。  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采取卖主融资的方式来维持项目的运行。这些卖主几乎已经达到了融资的极限。他们会向地方政府施压,要求其付款。一些政府已经采取预付的办法来维持财政收入。但是,企业利润整体大幅下滑。地方政府从企业榨取资金还是有限度的。  很可能地方政府将会采取新措施来从家庭部门获得融资。不良措施将会增加人民与政府间的摩擦。这种紧张与摩擦在小城镇会尤为严峻,过去十年间,小城镇就业人口迅速增加,政府将会没钱支付工人的工资。  政府支出偏好是不稳定的一个主要来源。政府内部压力全都是为了更大的支出。如果没有制衡,政府就很可能通过压迫的手段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给社会带来不稳定。  去年中国国有企业销售净利润为4.6%,净资产回报率为7.4%.根据国际标准来看两者都很低。今年前五个月,国企公布利润下降10.4%,销售额上涨11.3%.别看国企有融资的优越渠道和垄断的市场地位,其业绩指标很低而且不断下滑。  为什么国企的效率如此低?他们的固定投资成本往往比私有企业高20%-30%,时间要多花将近50%.高价采购和外包以及对关联方的低价销售所造成的资金流失是巨大的。国企资金流失可以解释中国的很多异常现象。2011年中国人均月收入只有2200元人民币,但中国对奢侈品的需求却是巨大的。由此,香港就成了大陆人的奢侈品采购中心。  低效率才是真问题  中国的政府支出加上国企投资已经超过了GDP的一半,家庭消费只占GDP的三分之一。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政府和家庭的分配如此不平衡。现代经济历史表明,政府经济活动的效率很低。因此,政府参与经济应当被限制在市场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在国有企业销售额占GDP78%的情况下,政府很显然已主导经济。效率下降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很多人认为中国发展很快,因此体制肯定很好。这是被误导的。国有部门的效率低下被出口增长抵消了。出口增长保证了中国经济的现金流是正的。  中国人民通过接受低于生产力增长的工资增长支付了这种成本。两种增长之差就是在给国有部门的效率下滑埋单。通胀最广泛的衡量标准&&接近两位数的GDP平减指数反映了过去三年间的高通胀率,这表明较低的工资增长已经不足以抵消国有部门效率的降低。中国的通胀一直都是家庭部门通过缴税在买单,从来没有例外。这种税收不可避免地会用来支付政府的扩张以及国有企业低下的效率。  上述情况的原因是西方经济的下滑。过去他们的就业都转移到了中国,通过借贷来维持消费。中国从这两点上收益,获得了就业机会和出口。这种双重好处掩盖了很多国内问题。  随着债券市场无法再支撑西方国家不可持续的消费,他们的需求就下降了,中国的出口也就随之减少。同时,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市场份额已经很高,进一步增长十分困难,因为西方国家已经没有多少就业机会可以向中国转移了。过去的这种双重好处现在就变成了双重打击。  如果没有再一次的出口热潮,中国国内问题就会暴露。如果政府试图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将会导致更大的通胀和效率的进一步下滑,因为通过增加信贷带来的刺激资金最终都会流入国有部门,出口收入不足以支付效率下滑的成本。【】 责任编辑:Alice
相关资讯:
财务经理班
形式:直播班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
&&电话:010-6请选择-法规分类
中央税务法规
中央财政法规
中央关税法规
中央财会法规
地方税务法规
地方财政法规
国际税收协定
其他经济法规
文档位置: >
发文单位:中华财税网
文&&&&号:
颁布日期:
失效日期:
专家评说经济热点:减税、降息、就业
  【中华财税网北京02/25/2002信息】 2002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断出现新变
数的情况下,减税、降息、就业是眼下人们十分关心的三大经济热点问题,也是经济
界一直争论的焦点。
  为刺激投资增长 会不会大幅减税?
  1998年以来,为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我国已连续4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西方市
场经济国家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考虑减税,近年来许多国家都进行了以降低企业
税负为主的所得税制改革,各国企业所得税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我国积极的财政
政策是否应该包含减税呢?专家们对此看法各有不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刘国光:为调动投资的积极性,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
本,适当减免税收的空间是相当大的。具体讲,可以减免中小企业的一定税收,进一
步减免农民税费负担,探索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统一内外资企业税率,形
成公平合理的税收环境,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等。
  中国物流与采购协会研究员丁俊发:明年继续发行国债1500亿元,赤字率虽已接
近警戒线,但仍可以承受。应进一步加大税制改革,一是农村费改税,二是汽车费改
税,三是个人所得税,四是海关税。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林兆木:在继续加强税收监管的基础上,应对农
村受灾严重的地区、贫困地区减免税收,对一些急需发展的高科技产业适当降低税率,
同时调整支出结构。
  中国工经联信息委员会主任来光贤:如果一方面促进消费,一方面又增加税收,
这是逆向调节。减轻居民税负,减少企业税负,同样是扩大内需的措施。这里讲的减
税是指税收增长率大大高于GDP增长率而言的,不是不要合理的税收增加。
  但也有专家认为税收的增加是应该的,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都靠税
收收入来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戴园晨:近年来税收增长较快,从而扭转了财政收
入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状况,有利于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这是好事。因而应强
调稳定税制,健全征管,推动改革。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袁守启:加强税收,对“偷、漏、逃、骗”税要
大力打击,特别要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和各种集贸市场的税收征管。依法治税,应
  专家们分析,种种迹象表明我国近期大幅减税的可能性不大。
  促进GDP持续增长 利率下调空间还有多大?
  目前,在国内通货紧缩迹象还未完全消除和美国利率继续大幅下调的情况下,人
民币利率调整的空间有多大?
  丁俊发:去年的居民储蓄增加较多,一方面是股市资本进入储蓄,另一方面是
9?11事件以后的负面影响,为了刺激居民消费,可以考虑下调利率,我认为空间还
是存在的。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态势存在着较大的
  减速压力,国际上的低利率大环境,使得调低利率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应该更
多地增加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研究员汪海波:我国利率还有下调的空间。在国内通货紧
缩形势还未完全扭转和美国利率继续大幅下调的情况下,更有必要下调利率。
  但是调查中也有不少专家认为,降息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所长张汉亚:实践证明,无论是中国的降息还是
美国的降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都不明显,主要原因是缺乏投资的热点,投资者是
否投资不是看利率的大小,实际上一两个百分点对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起不了什么影响
作用。如果投资能盈利20%,那么对15%的贷款利息投资者也不会认为高而不借,反之
投资要赔钱,零利率他也不会借钱去投。实际上目前我国民间借贷利率在10%―20%之
间,但仍有许多经营企业在借贷。1993年―1995年期间, 利率高达15%以上资金仍然
紧张,都是这个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卫平:在通缩的状况下,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应
借此时机调整好银行体系的运行结构。处理好银行存差、财政赤字、外汇存底及股市
中的几个差额。
  袁守启:必须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原因是银行不良贷款较多,金融风险隐患仍
很大。如果银行无条件地发放贷款,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几年国家已为农村合作基金、
供销社、城乡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商业银行等解决挤兑危机,花去2000多亿
元。在此情况下,如果再用贷款支持重复建设,会使不良贷款继续大量增加,金融风
险越来越大。因此,要高度警惕,货币政策还是要稳健。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茅于轼:我国利率扭曲严重,一方面存款利率受到进
一步下调的压力;另一方面有些机构暗里高息揽储,在贷款利率方面未能按风险分类
设立不同的利率。贷款的核心问题不是利率,而是没有贷款的正规渠道,结果是农村
高利贷横行,城里当铺赚大钱。
  加入WTO第一年 就业形势是否乐观?
  多年来我国就业压力一直很大。从短期看,当前随着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和我国
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减速、进口需求减缓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呈扩大之势,我国的就业问题将会更突出。专家们认为当前应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扩
大就业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泊溪:要改善就业状况,应大力支持私营企业发展,
鼓励小型创业者,特别要重视入世之后,国际上多元化需求对劳动者的要求变化,培
训劳动者适应新的就业需要。
  国家财政部综合司司长王保安:目前我国劳动力显现二元结构格局,即高素质劳
动力供不应求与低素质劳动力供过于求并存的局面。入世以后,这种局面将会更严重,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就业状况。
  卡斯特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张文中:加入WTO 后,从国外进口优质低价的大宗农产
品,将影响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进而影响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这将使农村剩
余劳动力更多地向城市流动,影响城市的就业状况。另一方面,一些行业通过参与国
际市场,增加产出,也会增加就业机会的。这些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食品、皮革
制品、建筑等行业。入世后第三产业将会有新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加。但要注意一些
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保险和咨询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
数据库导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最不喜欢的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