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将领张学良事迹军张学良简历

文章来源:新浪网责任编辑:王忺
相关阅读:张学良:与三位夫人的情感-搜狐女人
张学良:与三位夫人的情感
【】【】【】【字体:
】【】 【】
引子篇 张学良生之伟大与死之无憾
  时间定格在美国当地时间日20时50分。让我们以景仰和沉默的方式双重沉痛悼念这个特殊的时刻,因为我国最伟大的爱国将领之一张学良先生因病抢救无效,在美国夏威夷逝世。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位美丽的女人撑起他的半边天。”对于张学良这位堪称千古功臣的百年少帅英雄而言也不例外。略显不同的是,张先生的成功背后有三个美丽的女人,用不同的爱成就他一世英名。为此,本报特别推出张学良先生纪念特刊,披露这位百年少帅与三位美女夫人的爱情绝唱,以飨读者。
第一篇 第一夫人:于凤至
爱情宝典:肝胆相照 牺牲当头
  作为张学良将军的第一夫人,于凤至与他的婚姻尽管是父母之命,但两人的爱情依然万古长青,让人敬慕。从两人相识、相知、相爱、分离的经历看,于张的爱情可谓肝胆相照、患难与共。尤其是于凤至为了张学良可以牺牲一切的高尚情操,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其实,张学良真正爱上于凤至颇不容易。当时,张作霖包办儿子这门婚事时,张学良并不愿意。因为在当时少帅的心里,于只是一位未曾谋面的“乡野村姑”。改变这一看法则是媒人吴俊生的巧妙安排:即让不愿露名的张少帅以画店掌柜的身份大考于的学识人品。不想,一见到这位风姿绰约、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的漂亮女郎,张学良就心慌意乱。当于凤至的人品学识均折服了少帅之后,望着美人远去的背影,怅然若失的张学良便爱上了这位为自己的一生牺牲一切的好姑娘。于是,在1916年,张学良欢天喜地的与于凤至在奉天举行了结婚大典。
  在后来的岁月里,两人的爱更是知之深而爱之切。本来,在旧中国以张少帅当时的地位有个三妻四妾也不足为怪。但为了珍惜、敬重并不负于凤至与自己的患难夫妻真情,张学良一直让自己后来爱上并相濡以沫一生的好姑娘赵一荻36年没有夫人名义。让人敬重的于夫人对于此事则更是深明大义,甘愿退出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张赵的美好姻缘。
  1929年,当于夫人得知张赵事件后,让人费解的是,她不仅不拒赵一荻于大帅府门外,而且还欣然以姐妹相称接受了赵一荻这位聪明果断、知书达理的贤惠女子。如果这让人能够理解,便是于夫人更是从内心深处爱着张学良,爱她的爱国情操,爱她的内心痛苦。
  相传,宋美玲当年与蒋介石结婚时有一个条件,即要蒋先与原配发妻毛福梅离婚。因为作为基督徒的宋美玲无法答应在她之外,蒋介石还有一个女人。这个问题在张学良与赵一荻、于凤至之间也同样碰到。当时,于凤至因患乳癌赴美国治疗,生死未卜。作为基督徒的张学良想给赵一荻夫人名义,因为赵与他几十年相濡以沫、苦甘备尝;同时他又不忍负心于对自己有大功的于凤至。进退两难之际,作为于凤至干姐的宋美玲果断劝张于离婚。
  不想,身在美国的于凤至不仅宽容了自己心爱的丈夫,而且提笔致信赵四小姐(即赵一荻),以博大的胸襟宽容了猝然闯入她原本美满宁静的生活并将夺走自己丈夫的赵四。她以离婚的方式成全张赵心愿的牺牲精神,让张学良热泪盈眶。
  对于给予张学良的爱,于凤至不仅在张作霖遇害之后挺身而出,不仅在张学良早年军政生涯中给予不尽的支持相助;也不仅在张学良囚禁生活中耐心伴随左右,过起骨肉分离的非人生活;即使在与张少帅分离很久的凄凉寂寞的晚年生活中,也处处心系丈夫,其爱可谓肝胆相照。除了在美国以智慧赚钱为张学良购置别墅,准备一块天国相会的坟穴,于凤至嘴里也时时充满深情的对别人说:“汉卿(即张学良)这人好啊,很热情厚道,极富有正义感,一生从不负人。我们夫妻感情一直是很好的。难怪少帅后来在于夫人墓前挥毫作书:“平生无憾事,惟一爱女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这句古诗形容于凤至与张学良的爱情怕是再适合不过了。也许让这位英雄美人欣慰的是,她晚年的心愿如今算是功德圆满,她的灵魂正与少帅在天国相会,相爱直到永远……
第二篇 第二夫人:谷瑞玉
爱情宝典:一见钟情 爱恨参半
  爱上第二位夫人谷瑞玉,应该是张少帅生命中一种偶然中的必然。两人一见钟情,大有西式浪漫爱情的味道。可惜的是,这一段婚姻最终以离异而告终。
  这对英雄美人的姻缘产生于1922年4月第一次奉直战争爆发时期。当时,18岁的谷瑞玉是天津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由于其两位姐姐均与东北军上层人物有特殊关系,谷在出席二姐夫家宴时有幸与张学良相识。这次意外的邂逅因两人都精通英语,三言两语便使张谷两人一见钟情且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于是两人别后都自然思念起对方。深知其妹之心的二姐及二姐夫在一年后促成了两人的第二次见面。时任东北航空处督办的张学良,因购进一批新式飞机前来天津与英国商人进行洽谈。由于二姐及二姐夫的从中撮合,谷瑞玉充当张学良与英国军火商人谈判的翻译。此次谈判成功后,张谷两人对对方的爱慕均加深了一层。
  不过,尽管张学良深爱着花容月貌又有才学的谷瑞玉,由于于凤至对他的感情笃深,他只能在矛盾的心境中与谷保持友谊状态,无法实现事实上的婚姻。但谷却从此深深的痴恋上了风流倜傥的张学良,并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爱河。
  也许是战争的烽火点亮了张谷之间的爱情。1924年9月,第二次奉直战争爆发。当谷瑞玉得知山海关战事吃紧、将士生活十分艰苦后,毅然冒着生命危险赴前线探望张少帅。战事结束后,大获全胜的张学良的爱情天平,开始向谷瑞玉这位爱心似火、勇敢坚强的美少女倾斜。在谷瑞玉的二姐夫暗中相助下,张作霖默许了儿子这门自由恋爱的婚事。于是,同年10月张学良与谷瑞玉在天津结婚。稍显遗憾的是,迫于于凤至的不接纳压力,张学良未把谷瑞玉带回沈阳的大帅府。
  “只要有你的地方就有我,就是天涯海角也敢随你去”,这是谷瑞玉在少帅北战南征前说出的肺腑之言。在后来的岁月里事实的确映证了这位俏巾帼当初之言。为了伴随少帅征战,吃不惯海鲜的她以可贵的毅力适应了环境;为了少帅的健康,她数次身体力行规劝少帅戒烟;为了让少帅在艰苦战争生活中有人照料,重病在身的她也坚持到少帅战争结束为止。这段战事中的爱情无疑是张谷二人关系最融洽最值得回味的时期。
  “书到用时方恨少,缘到尽时悔已迟”。张谷二人最终未能相濡以沫地延续这段爱情。1928年2月,张学良升任第三方面军军团司令驻防保定后,由于南征北伐带来的烦躁,谷瑞玉的兴趣和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两人渐渐发生误解和摩擦。坚强温柔、任劳任怨的好作风在谷身上远去了。谷瑞玉不时为小事无端发火,甚至与少帅口角争执。为此,两人不得不分居冷处理这段夫妻姻缘。
  随后,素有“随军夫人”美称的谷瑞玉独居津门,学会了跳舞、下酒吧,甚至与人打麻将至深夜不散。由于在这段时间里,谷常以张少帅的名义请梅兰芳等京华名伶到私寓唱堂会,影响了这些著名演员的票房收入和少帅声誉,以及尔后她在张作霖遇难时贸然返奉引起日本关东军的注意,更加埋下了她在政治上与少帅分道扬镳的祸根。
  之后,在1928年冬天张学良“东北易帜”谈判的宴会时,涉嫌充当“阴谋同谋者”的谷瑞玉让张学良险遭日本郎人暗算,此事让两人误解更深,并愤然反目。1931年1月,两人在悔恨中解除了婚姻关系。这段英雄美人的爱情只得以美中不足而告终。
第三篇 第三夫人:赵一荻
爱情宝典:相濡以沫 生死相依
  有人曾断言,如果本世纪举办“罗密欧与茱丽叶”大赛,桂冠无疑非“少帅”张学良与“赵四小姐”赵一荻莫属。由此可见,两人的爱情是浪漫、忠贞、生死与共之经典。事实也正是如此,让人敬佩,让人向往,让人礼赞。
  张赵两人相识是在1927年5月的一个夜晚舞会上。当时还是天津城中一位15岁的中学生的赵四小姐,随姐姐到蔡公馆的舞厅,与张学良双双进入舞池。两人相遇纯属偶然,不过赵四小姐这一次好奇之行却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她在这次舞会上偷偷爱上了叱咤风云、有少帅之称的青年将领张学良。而少帅也惊叹她的天生丽质和优雅举止。只是当时双方都未明确示爱。然而,爱就这样默默的诞生了。日,张父遇害后,埋头奔丧的少帅心事重重的向赵四道别,并委婉的袒露爱慕之情。不想,面对这个深陷于哀痛中的青年男子,赵四竟不顾羞涩与矜持,勇敢的接受了少帅的一吻定情。
  得知女儿此事的原交通次长赵庆华大发雷霆,并严令赵四与张少帅断交。两位恋人饱受相思之苦后,赵四来了个“智取”,即神秘失踪,离家奔赴奉天,与张学良秘密同居。此消息一传出便震惊天津。遗憾的是,张赵本商量好待赵父火气渐消之后便托人登门求婚,可赵父并不理解女儿的勇敢之恋,并在报上发表声明断绝父女关系,宣告自身惭愧从此不再为官。此事尽管让张赵二人大惊失色,但原配夫人于凤至对赵四小姐此举的理解和宽容接纳,又让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倍感欣慰。尽管为了家庭和睦,张学良向赵四小姐提出她将没有夫人名分,只能对外称作他的私人秘书,对内称为侍从小姐,但这并未阻止两人相爱。
  为了不使赵四寂寞及荒废学业,张学良不仅将她送进奉天大学深造,还让美貌出众、才智过人的赵四熟悉了军内密码,成为张少帅军务上名副其实的秘书和不可缺少的助手。以至于张学良后来“西安事变”的成功进行,也多亏了赵四这位贤内助。
  更难能可贵的是,赵四不仅以其知书达理,贤惠待人的生活作风感动了于凤至,并与其姐妹相称朝夕相处,而且在张学良“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软禁50多年间,一直生死相随,共唱绝世爱情经典。她对少帅深爱无悔的爱情一直让张学良感叹不已:“有四姑娘这一红粉知己,张汉卿今生有福啊!”
  于凤至以牺牲自己幸福他人的精神成就了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合法婚姻。这种爱情的名字叫作“奉献”。而赵四小姐在36年如一日没有夫妻名义的环境下,不计名誉得失,与张学良患难与共、生死相随,这种爱情的名字叫作“绝唱”。而这个“绝唱”中除了有奉献,还有忍辱负重的风节和吃苦的精神。因为知情人都在深深的礼赞和敬慕的传说,张学良将军能度过如此漫长的囚禁生涯,而且还能健康长寿,都是赵四这位绝代美人真情相伴、生死相依的功劳。而赵一荻在《新生命》一书中的深情之笔“为什么才肯舍己?只有为了爱,才肯舍己。世人为了爱自己的国家和他们所爱的人,才肯舍去他们的生命”,便是他们70多载忠贞爱情的血泪结晶和真实写照。
  两位世纪老人这段经过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的世纪爱情,堪称千古绝唱。赵四不仅在叱咤风雨的岁月里与张将军相知相爱,而且在他长期“辗转眠不得,枕上泪难干”的居山日子里,在他“烽火余生后,惟一愿读书”的幽闭日子里,在他 “平生无憾事,惟一爱女人”的晚年幸福生活里,给他不尽的温暖、欢乐和信心,谱写出了本世纪最美丽动人、最让人向往、最令人敬慕的爱情颂歌。因此,张将军口中的赵四小姐常是“这是我的姑娘”,而在他的心灵深处,赵四则应该是经典电影《泰坦尼克》中那句绝妙的爱情心语:“她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字体:
】【】 【】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锦上添花是哥们,雪中送炭是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兄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是知己,一生知己不多,你就是我的知己。
精品专题推荐:
和弦音效图片动画
和弦原唱图片动画音效
和弦音效图片动画张学良(国民革命军将领)_百度百科
?国民革命军将领
[zhāng xué liáng]
(国民革命军将领)
(日-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籍贯[1]
,生于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将领,首领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1920年毕业于陆军,先于军中担任要职,“”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后遭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1995年起离台侨居,日病逝于,享年101岁。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另外,他风流倜傥,是之一,人称“少帅”。他和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张学良人物生平
张学良求学经历
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1919
年就读于陆军讲武堂,在校内结识战术,两人成为忘年之交。1920年后以炮兵科第一名毕业,初任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负责保卫张作霖人身安全,以及奉天维持治安,他将郭松龄一同带至奉军。
张学良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指挥的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张学良任旅长,经过和山海关阻击战,成为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当中,奉军惟一取胜的部队。
张学良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与的奉军第二军为东北军入关的主力军,经过张学良部队的猛攻,奉军突破,直捣北平。直系全面溃败,全军覆没,成为张作霖手下,直系从此走入历史。奉系由此一战夺取了中央政权,张作霖成为了领导人,奉系军事实力此时达到顶点。战后,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
张学良东北易帜
日,张作霖在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以“”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张学良中东路事件
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
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8月14日,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败给苏军。张学良被迫在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2]
张学良中原大战
1930年3月,为争夺中央统治权,汪精卫联合、、等地方实力派发起挑战南京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5月蒋介石宣布“平叛”,史称。手握重兵的东北边防军司令张学良成为交战双方争取的对象。反蒋派于4月1日任命张为陆海空军副司令,9月反蒋派成立北平国民政府后任命张为国府委员(共7人)、承诺政府一半的部长职务为奉系人员担任,最后战事不利时又许诺将察、绥两省和平津地区让与东北军。
1926北京 张作霖、张宗昌、吴佩孚、张学良
日,蒋介石也任命他为陆海空军副司令,许诺平津地区的军政、财权均归张学良掌握,黄河以北地区全由张学良节制,还任命张学良部为平津卫戍司令,为河北省主席,为外交部次长,又以数千万元巨款收买。应蒋介石请求,英、法驻华公使也出面对张施加压力。
张学良在双方矛盾之初,于日发表《劝告蒋阎息争通电》,表示“邦家多难,非息争不足以图存”,声称自己中立并调停劝和。为表示中立,拥有东北兵工厂的张学良向交战双方都出售武器。但实际上张学良较为倾向蒋介石,张与蒋的代表张群、吴铁城、方本仁等很亲近,对阎、冯等人的代表则较为冷淡。不过由于奉系内部对是否介入中原大战以及帮助哪方有诸多分歧,张学良并未下定决心入关助蒋。
随着中原战火日益扩大,交战双方都极力拉拢张学良。日张学良以养病为由,避居一个多月。7月下旬,冯玉祥决定在发动总的攻势,以配合夺取战略要地。但由于阎军配合不好,冯军给养不足,未能如愿,南方桂军又中途受阻,回师湘桂边界。蒋介石趁机调动援军增强陇海线防务,反蒋力量处于劣势。当时张学良分析,如果蒋介石部队夺回济南,那么蒋在中原大战中将获胜的局势就基本明朗了。至此,张学良感到摊牌的时机已到。
日张学良密电张群:“弟拟暂不返省,刻已派车迎岳军(张群字岳军)兄来岛畅谈,耀(方本仁号耀庭)、铁(指吴铁城)两兄如能同来,尤所祈盼”。吴铁城、张群来岛后,张学良向他们表示:“蒋军如果夺回济南,就可以考虑出兵”,但仍不肯表示具体出兵时间。8月初,张学良从葫芦岛到北戴河,进一步观察时局变化,把握着出兵时机。8月中旬,蒋军攻取济南,反蒋联军出现无法挽回的败局。
少帅 张学良
张学良感到出兵时机已到,日,他致电、:“良于卅日返省,现有事待商,希即来沈为盼。”日,张学良返回沈阳。日,张学良在北陵主持召开东北最高会议。在会上张学良详细阐述了他决定出兵华北武装调停内战的原因。他指出:第一,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伺已久,欲抵御日寇,必须国内统一,南京政府是全国统一的政府,支持了这个政府方能保证国内的统一;第二,扩大会议内部派系多,分歧大,阎冯反复无常,不能成大事;第三,蒋介石亦系一阴谋野心家,对东北无特殊关系,如想搞垮东北会不择手段,为防止蒋介石继续分化东北军,只有从速实现全国统一,早停内战;第四,蒋军已攻下济南,“应实践对蒋的诺言”。张学良的精辟分析是经过数月冷静思考后得出的,其有理有据,使一向反对出兵的张作相也无话可说,与会者一致同意张学良的主张。应该说,张学良做出拥蒋入关的决定,既是维护自身所在的奉系集团的利益,又有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心的考虑。
日,张学良发出拥护中央、呼吁和平的“巧电”,不失时机地出兵华北,10多天时间,东北军即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占领。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随后,阎、冯联袂下野,晋军、西北军分别为张、蒋收编。
中原大战后,张学良成了赢家。张在中原大战胜负已分时入关,未受到任何损失,他却不仅在战争中靠卖军火和索要军费发了一笔财(张部一入关蒋即发开拔费500万元),还于战后获得了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青岛三市的地盘,整编后的晋军和西北军一部也归张指挥。政治上张学良还
张学良 兄弟合影
获得了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的职位,成为蒋介石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其部下也有多人进入南京中央政府。中原大战后的张学良,实力和声望达到了其人生的顶点。
但是,因为处理中原大战的善后事宜,张学良对东北事务的精力被分散;而且中原大战后入关的大批东北军没有回防,1931年张学良为了讨伐又再度征调部分东北军精锐入关,导致了东三省兵力的进一步空虚。这些都给图谋东北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正好是张学良入关的一年之后的9月18日,日本少壮军人发动了。
张学良九一八事变
在的环境下,在南满拥有铁路特权的日本和长期处于内战状态的中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升高了。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9月6日张学良又致电臧式毅、荣臻:“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衅,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确实注意为要。”是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驻守的一万多名东北军将士因遵循张的严令没有抵抗。
张学良与蒋介石
发生后,日,张学良在北京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话时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9月22、23日,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也分别发表讲话和告国民书,要求“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希望我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事实上默认了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张要求其率领的东北军力避冲突,并退守。
在“不抵抗政策”指导下,张学良和蒋介石都寄希望于国联。但到日,国联作出决议,要求日方撤军,而日本不但不加理会,反而于11月进攻嫩江黑龙江守军。日本野心已暴露无遗,张学良自谓:“国联自身本无实力,仅能调解纠纷,不能强判执行,中日事件最好能自谋解决办法。”[3]
但在嫩江桥战役中,当日军和伪军张海鹏部向嫩江桥进攻时,张学良令守军于兆麟部和平撤退,以免靡乱地方,仍旧依赖国联[4]
江桥抗战,马占山可谓孤军奋战,未获驻防锦州一带东北军的实力援助。张学良驻锦州队伍“毫无战斗准备”[5]
。江桥战斗结束后,张学良受到社会舆论猛烈抨击。上海救国联合会说“黑省马军,孤军抗日,效忠疆场,张学良未能拨援”[6]
。市民联合会致电国民政府,指责“张学良坐视日寇侵略东北,辱国丧地,放弃职守”[4]
。全国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亦电请政府“严惩张学良,克日出兵”[7]
张学良与蒋介石等
南京政府在认识到日军必将占领东三省的野心和国联的软弱后,逐渐改变政策。日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大会通过决议“严令各省文武官吏若遇外侮入侵,应做正当防卫,严守疆土,与城存亡,不得放弃职守”。
而11月事变中,张学良仍未下抗日决心,而是钟情于“锦州中立化”方案。11月29日,张学良致蒋介石密电,称“惟个人对此亦颇赞成”,并在与日方代表谈判之同时,开始安排东北军撤出锦州。顾维钧于12月3日电文中极力劝阻道:“兄(指张学良)拟将锦州驻军自动撤退,请暂从缓”。后日顾维钧又与宋子文联名致电张学良:“现在如日人进兵锦州,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计,自当力排困难,期能防御。”蒋介石亦于12月8日致电张学良:“锦州军队此时勿撤退。”但12月21日,张学良致电第二军司令部:“当最近日本进攻锦州之时,我军驻关外部队理应防范,但若现政府方针未定时,自然不用锦州部队进行防守,因而撤至关内”,“部队驻地为迁安、永平、滦河、昌黎”[8]
。当日军进攻锦州时,国民政府多次电令张学良抵抗。12月25日,令其“积极筹划自卫,以固疆圉”。张学良部队开始从锦州撤退后,12月30日国民政府还急电其“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但日军兵不血刃占领锦州。日军占领锦州及绥中一带后,实现了对东三省的完全占领。
1932年日本策划的伪满洲国成立,从此东北数千万民众开始遭受日本长达14年之久的残酷统治和掠夺。抗战胜利后,每年的9月18日都被中国人视为国耻日。[9]
过去长期认为九一八事变为蒋介石一贯的“不抵抗政策”所致。但近
张学良 于凤至
些年的研究表明,实际上“不抵抗政策”是张学良和蒋介石在面对日本威胁问题上的共识。张学良之“不抵抗”,是由于东北军没有能力单独抵抗日本的军事攻击,日本最希望能够挑起战端,所以不断升级挑衅行为。而张一旦与日本开战,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只会是丢掉东北的领土和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所以他严格命令军民百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而蒋介石之“不抵抗”,则是为了贯彻他的“”的政策路线。
在九一八事发当时,乃是张学良下令撤退,而蒋介石日记表明其迟至日晚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张自己也在晚年口述的回忆录中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张学良西安事变
张学良在东北1934年2月张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此时,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再妥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在莫斯科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简称“”),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张学良与主任、第17路军
张学良与杨虎城
总指挥共同向蒋面谏,却遭到蒋拒谏。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进攻,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纪念“”运动一周年。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蒋介石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
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的要求。
西安事变发生后,、内部出现主张杀蒋和放蒋的争执,但张学良、杨虎城二人都主张释放蒋介石。据杨虎城的机要秘书回忆,西安事变发生后,杨虎城曾找张学良商议释放蒋介石的四项条件:一是蒋介石之“安内攘外政策”必须改变,至少以谈话方式向全国公开声明(当时考虑由南京政府正式发表声明是办不到的);二是改组国民党政府为抗日联合政府,应有行动表现;三是东北军、17路军的驻地和政治地位不变;四是红军问题,由以后组成的抗日联合政府解决。[10]
张学良囚禁生活
张学良与杨虎城在1938年11月起被囚禁在贵州省。1941年5月张学良转囚贵阳市。由于和市区距离很近,不久很多贵州人都知道张学良关在麒麟洞,于是在1942年2月把张移往贵州省刘育乡囚禁。1944年春天再移贵州阳郎坝,冬天再到。日蒋介石在贵阳市会见张学良。不久之后,张学良被押往重庆戴公馆。1946年10月被送到台湾。1947年移住井上温泉()。[11]
1957年10月移至。1961年秋移居台北市北投居所。张学良在台湾三地都过着软禁生活。张学良原配夫人,生三子一女,后有“”。他后期信奉基督教,这是他早年读教会学校的早期信仰,1964年。依照规则,蒋中正令张与离婚,和赵四小姐结婚。[12]
张学良恢复自由
日,蒋经国逝世。执政后,1990年起,张学良
张学良与吕正操
全面恢复人身自由,之后到美国探访。1993年4月,受聘为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在那里长居,直到逝世。[13]
张学良逝世
日14时50分(10月15日8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9]
张学良历史评价
由于“”,国共两党对张学良的历史评价不尽相同。
张学良晚年自评: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14]
(党史馆主任):张学良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
:评价张汉卿先生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我们是把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国民党、共产党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第二,推动参加抗日战争,是抬高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贬低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第三,“西安兵谏”,是只有张、杨能够起这种作用,或者还有别人能起这种作用?“西安兵谏”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还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意愿?根据以上三条原则去衡量,我们讲历史的人,只要不是负鼓盲翁,就很容易对张学良的是非功过做出判断。学术讨论可以各说各的,但像张汉卿这样的人物,千秋青史自有定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从民族大义去考虑问题,一切以民族大义为重。[15]
曹长青:张学良嗜好毒品、女色,生活上是花花公子作派,甚至在指挥时,“只到前线去过一次,还是为了陪宋子文;汽车每行15公里就得停下来,让他注射毒品”。张学良是假将军、假英雄、假基督徒。(1933年,张学良成功戒除毒瘾[16]
: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17]
: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为“、千古功臣”。[18]
: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65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19]
: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从36岁关到83岁。
张学良家族成员
关系姓名高祖父张永贵曾祖父张发祖父
(于氏生)
(于氏生)
(于氏生)
(于氏生,嫁于)
(赵氏生,娶)
张学良后世纪念
张学良故居坐落在天津法租界32号路(今赤峰道78号),
张学良故居
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楼房。张氏在二、三十年代来津常住此处。
张氏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建于1921年,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建于1926年。两幢共有楼房42间,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01.6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95市亩。
该所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前楼正面二、三层设有屋顶平台;室内宽大考究,内部楼梯、地板、门窗等均采用木料;卫生设备具全,院内广植草坪。
该楼以(五夫人)名义购自法国领事馆。1949年后张寿懿去香港,由其子管理出租。1956年进行私房改造后由国家经营,1960年改按公产掌管。[21]
张学良影视形象
2013年电视剧《》:饰演张学良;
2015年电视剧《》:饰演张学良;
2016年电视剧《》:饰演张学良;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张学良文集》第530页
司马桑敦《张学良评传》第171页
日 《晨报》
日 《申报》
日 《申报》
《中华民国资料丛稿:大事记第17辑》第244页
.华声在线 [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东方网[引用日期]
.搜狐军事[引用日期]
.雷霆军事网[引用日期]
.中华励志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衡阳党建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天津政务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学良爱国事迹 的文章

 

随机推荐